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带答案)(2)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卷(带答案)(2)

一、选择题

1.“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D.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2.下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

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

3.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③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④造船业世界领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

5.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开始于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元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7.“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A.杯酒释兵权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陈桥兵变

8.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金(南)宋和议

B.辽(北)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9.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

10.下列各项搭配没有联系的是()

A.女真族一完颜阿骨打B.蒙古族一松赞干布

C.契丹族一耶律阿保机D.党项族-元昊

11.在福建三明宁化县,一群被当地人称为“谱师”的“当代毕昇”正活跃在乡间,由此可判断,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2.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代的是()

A.女真统治者B.突厥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13.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B.建立元朝C.统一蒙古D.定都大都

14.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该历法的主要功能是()

A.用于占卜B.观察天象C.指导农事D.辅助政治16.“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 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阿骨打D.元昊

17.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A.建立北宋B.统一蒙古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18.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A.南北朝B.唐朝C.五代十国D.宋朝

19.下列哪一位人物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建立了金政权,并依照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的军政体制()

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松赞干布

20.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22.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

A.交子B.会子C.关子D.瓦子

23.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只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岳飞抗金的事迹为人们广为传颂,其抗击的金的建立者是()

A.汉人B.契丹人C.女真人D.蒙古人

25.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A.汉朝政府B.唐朝政府C.宋朝政府D.元朝政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它源于专制集权主义,反过来又推波助澜,强化了专制皇权。所以出现了题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郊饮马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放牧人赶着一群马到岸边饮水的情景。故本题应选B项。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胡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技术先进世界领先。①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可知,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宋朝。为了巩固统治,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任知州;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元朝时期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我国省级行政体制的开端。因此D正确。夏朝还没有完善的行政制度,因此A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管理地

方,建立诸侯国,因此B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管理地方,因此C错误,综上故选D。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建立的统一王朝,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朝代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故选A。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宋朝,称为宋太祖,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故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故A符合题意;辽(北)宋和议

、夏宋和议、金灭辽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在边境设置了榷场,所以答案选C。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与蒙古族无关,故B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元昊是党项族首领,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制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所以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A

解析:A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它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涵义,还要和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因为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

13.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后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我国是以农业立国,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农事,C 选项符合题意。占卜、观察天象及辅助政治与二十四节气无关,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准确把握,由于我国是以农业立国,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农事。

16.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他的部下拥立他为皇帝,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权利,巩固了统治,B项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A项不符合题意;阿骨打建立金,C项不符合题意;元昊建立西夏,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被誉为“一代天骄”,主要是因为他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故B符合题意;赵匡胤建立北宋,故A不合题意;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故C不合题意;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图3南重北轻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终在两宋时完成,故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宋朝,故D符合题意;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与图③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信息“图③所示经济状态”是解题的关键,图3南重北轻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终在两宋时完成。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C符合题意,阿保机是辽的建立者,A不符合题意;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B 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在唐朝统一了西藏各个部落,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0.C

解析:C

【解析】

A项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与史实一致;B项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与史实一致;C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而不是明朝最终完成,与史实不符;D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史实一致。故选C。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可知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不利于军队战斗力增强,故②不符合题意。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故③符合题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2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出现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四川地区。当时的金、银等货币过于沉重,而四川的成都为繁华的商业性城市,货币的需求量因商业的发展而增加,于是,16家经济势力雄厚的成都富商联合发行了交子。它主要免除了人们特别是商人肩挑车载铁钱到处奔波之苦,便利了商品的交换,所以A项符合题意;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瓦子是宋朝都市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的产量大大增加,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①选项不符合题意。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火药于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②③④符合题意。由此,ACD可排除,故选B。

24.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故C符合题意。此时汉人建立的政权是南宋,契丹人建立了辽,蒙古人建立元朝,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D。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作者: ————————————————————————————————日期: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 发展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 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学术专长在于宋代社会经济史。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徐规先生,后北上北京大学,投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攻读宋史获博士学位。李全德,师从邓小南,宋史方向的硕导,主要研究宋代政治史;皮庆生应该有带硕士(存疑),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 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游彪。游彪是河北大学的硕士,师从漆侠先生;中国社科院的博士,师从王曾瑜先生。19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日本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二、理学 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 1.书院的兴盛 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文学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2.宋词繁荣的原因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陆游的诗词 6.话本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 夏金元的统治》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三单元讲述辽宋夏金多民族XX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课主要讲述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1.5 辽宋夏金多民族××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课从单元结构出发,立意是讲述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让学生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包括“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目内容。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辽一直讲到元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所以教学应注意内容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宋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及意义。 (二)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及产生影响、元朝行省制的影响、元朝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等问题,培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高考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 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 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 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 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 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知识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017514045.html,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1)活字印刷术。11世纪,平民毕升,泥活字。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埃及,较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宋时在航海中普遍使用。13世纪传至阿拉伯与欧洲各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科技条件。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1、引导学生对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及产生影响的 分析归纳以及对元朝行省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2、通过对元朝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二)时空观念 1、结合图片和相关史实了解辽夏金元四个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以及和两宋政权的关系,把握各个政权之间基本的关系 2、通过比较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以及行省制对后世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相关事物比较、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三)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 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并概括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 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战”与 “和”的关系的认识,使其认识到,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持久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通过对元朝疆域与以往时期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对元朝民族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元朝是我国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辽、金的政治制度;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辽、夏、金的政治制度; 辽夏金元是如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归纳法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课堂情境 一、辽、西夏、金的统治 (一)辽、西夏、金政权的建立(结合教材填表) (二)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1、辽——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 (2)原因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 【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 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 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 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 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 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 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 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 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 年为期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 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军监则各置"知军事"和"知监事"简 称知军和知监. 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 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原卷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我国经历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百六十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那时候,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前代。这一时期,文化上成就突出,西方国家望尘莫及: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得到普遍应用,火药武器得到不断改进,这些都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推动着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1.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原因:一是要求结束唐朝后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和陈桥兵变相类似的兵变重演,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其措施: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集中。 (2)影响:一方面是解决藩镇割据,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种下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达到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 (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1)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政治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

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参见高粱河之战)。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参见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参见岐沟关之战)。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中国古代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最近,读了《中国古代简史》,收获很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演变过程漫长而复杂多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把学到的和大家分享。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前身就是猿人,随着猿人能力行走,独立劳动,慢慢学会制造工具,随之形成了部落、社会。 奴隶社会,经历由夏商时期——西周时间——东周时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汉(秦国、西汉、东汉)——三国两晋(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间——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近代。 我们从上面的时代变迁,能够简单的对我们老祖宗发展变迁有个初步认知和了解。正如《三国演义》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的国家由分分打打,到最后大一统,以至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并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知道,毛泽东嗜书如命,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 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 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 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马背上读书,行

军中读书,吃饭前后读书,夜深人静时读书,病魔缠身时读书,罹患眼疾时还“听”书。 毛泽东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毛泽东不仅自己重史、读史,还号召和带领全党学习历史。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延安时期,他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号召全党“都要读历史”,并多次强调,“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五代、辽、宋、夏、金、元时 期的文化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

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检测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宋元时期,为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1-7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增强国力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大力加强皇权 B.削弱将帅权力 C.竭力削弱相权 D.削弱地方势力 3.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的主要后果应是 ( ) A.国家军事力量增强 B.地方防御力量削弱 C.中央集权有了保障 D.文臣控制了军队指挥权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时,属于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 ①设参知政事②设枢密使③设三司使④知州⑤转运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5.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 (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6.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设立中书省 B.设枢密院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宣政院 7.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益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在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8-9题。 8.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 A.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B.扩大了北宋政权的基础 C.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D.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9.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设明法科,专考 ( ) ①经义②时务策③律令④断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辽宋金元史思考题

辽宋金元史思考题 1.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主要措施与特点有哪些?试结合史实评价其政策得失。 2. 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有哪些影响? 3. 王安石变法与范仲淹改革有何异同?试就其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4. 农民的均平思想在宋代有何发展,为什么会得到发展?如何评价其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5. 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得以完成,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南移得以完成的原因何在? 6.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7. 简述以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为代表的辽、金各项政治制度的主要内涵及其演变过程。 8. 岳飞之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事件反映了宋代政治的哪些弊端? 9. 简述札鲁忽赤、达鲁花赤、怯薛、科差等元朝各项制度的主要内涵及其作用。 科差:元朝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三项﹕丝料、包银、俸钞。负担科差的主要是民户﹐还有医户﹑猎户等﹐军﹑站﹑僧﹑道﹑儒等户均免征。元代的科差以户为本(税粮仍以人丁为本)﹐而且收丝不收布﹐反映了北方家庭养蚕业的发达。 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10. 何谓“四等级制”?试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11. 元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试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关于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我们还可以从它统一以后所实行的行省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元朝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元政府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建立了行省制度。1.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在中央所在的大都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地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在图上指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同时应提一下唐朝的中书省,注意它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元政府还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史实)元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2. 民族融合元代民族融合表现为四个方面:①许多汉人到边疆,开发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