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

(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1)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政治

一、中央集权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①历史教训: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危害了中央集权;

②现实原因:北宋之初,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局面之下;

③个人因素: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上台;

④目的:

——直接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2)方针: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政、财、司法权力于中央;

(3)措施: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②行政: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赋税运送中央)

(4)特点:

①重文轻武(有利于巩固统一;军事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相权,集权中央(巩固统一,防止分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巩固统一,防止分裂;边防空虚,民族战争中屡次失败)

(5)评价

①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积贫积弱

A、冗官、冗费(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办事效率低下)

B、军队战斗力低下;

C、地方财政困难;

2、元朝行省制度

(1)原因:

①元朝疆域辽阔

②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原有郡县管辖范围有限,宋朝由于集权,地方官权利较小,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有效管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

1、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1)措施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

②分割相权

A、参知政事:行政;

B、枢密使:军权;

C、三司使:财权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元朝的新发展

(1)表现:

①中书门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②相权扩大,左右皇帝;

③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作用:皇权有所削弱

三、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其次,由于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 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 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可是,有些变法的措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五)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六)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评价)

(1)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重。

(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经济

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

1.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河南曲阳——白瓷)、汝窑(河南宝丰)、哥窑(浙江龙泉——青瓷)、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2.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彩瓷)。

3.手工业

(1)丝织业:宋——品种众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2)民营手工业:两宋以后,除纺织以外,城乡人民所需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3)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

(1)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草市更加普遍;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四川地区出现,最初由民间商人经营);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

⑥与文化有关的产品增多(勾栏瓦肆、风俗年画)

⑦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来源,同东亚、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几十个国家来往)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府政策:

A、放松对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一定程度上租税货币化,(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③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路的发展;

④指南针、造船技术的进步;

2.元代商业

(1)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A、市舶法则:收取税收,发给公验、公凭;

B、市舶司:目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范围——泉州、庆元(宁波)、广州

④纸币使用更加普遍

(2)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

②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③前代基础,政策开明;

3、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城市化)

①原因

A、政治中心;

B、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

D、政策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等;

E、商业的发展;

②主要城市: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③功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种功能;

④特点:

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生产性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明朝中后期,南方某些城市出现资义萌芽;

D、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E、政府限制逐渐减弱,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变;

F、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G、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古代商业三级市场;

⑤影响:

A、前四点同上;

B、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挑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点。

四、租佃关系

1、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就形成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⑴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⑷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⑵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4、影响

⑴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⑵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课时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一、思想文化

1、程朱理学

(1)含义:

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原因

①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②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④个人:程朱、二王;

⑤其它:

A、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B、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

(4)评价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波及国外——朱子学;

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

⑤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⑥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

(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

(二)元曲

1、原因:同上

2、构成:散曲和元杂剧。

3、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4、代表人物:关汉卿及其《窦娥冤》、马致远及其《秋思》。

三、发明发现

2、其它

(1)珠算:元末明初已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

(2)简仪(元代郭守敬):浑仪结构简化重新组合而创造的天文测量仪器——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3)《授时历》,郭守敬,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了300年。作用:指导农业生产;

展水平,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四、书法绘画戏剧

1、书法

(1)两宋时期:

①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②风俗画是最大的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①特点:

A、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

韵意趣。

B、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②代表:

A、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B、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3、戏剧

(1) 宋代: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2) 元朝: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集诗词、音乐、对白、舞蹈于一体)

第四课时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

1、基本史实

2、少数民族制度

(1)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和北面官

①原因:

A、契丹夺得幽云十六州

B、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C、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②内容:

A、南面官:以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杂用汉族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

B、北面官:以“国制”(契丹制度)统治契丹和其它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③特点:

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区域自治)。

④作用:

A、积极: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B、消极:继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旧政,不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猛安谋克制

①含义: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②性质:军政和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

③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了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实质:阶级压迫)

②制度:宣慰司、宣政院;

③表现:

A、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B、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元朝视为“汉人”;

C、波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D、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3、民族特征

(1)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北宋-辽;北宋-西夏;北宋-金;南宋-金;南宋-元;金-辽等)。

(2)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友好往来为主(三次议和边境贸易)。

(3)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二、对外关系

1、两宋的海外贸易

(1)表现

①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

③涌现出一批对外港口,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原因

①经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②政治(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完善市舶使制度;

③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技术应用于航海;

④交通:路上丝路被阻断;

⑤国际环境: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

2、元朝的对外交往

(1)亚洲

①高丽的土产品在我国很受欢迎,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②日本招聘雕印工匠发展印刷业;

(2)欧洲、非洲

①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西传;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总结+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重点归纳】 1.比较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 项目唐朝宋朝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 东突厥。②设置机构,加强管 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 水、渤海都督府。③册封爵位, 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 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实行“和 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等 ①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换 取苟且偷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 族政权攻灭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宋 朝军事的衰弱局面。封建统治者 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 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 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 渐封建化,实力上升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 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 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 成积贫积弱局面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原因及表现 阶段原因表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①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

基础训练 1.(2019·山东菏泽中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 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2019·山西中考)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B) A C.吐蕃、女真D.吐蕃、契丹 3.(2019·山东泰安中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D)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960_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_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 _开封 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_ 宋太祖 _。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_兵权 ,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_宰相 _权力过大,采取 _分化事权 _的办法, 削弱相权。地方:派 _文臣 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 _通判 _,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部分用作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_转运使 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_文臣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提纲与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控制军队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设立多名宰相;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 在地方:派担任各州长官,并实施制,在各州府设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抬文抑武,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民族政权并立:建立辽、西夏和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的是 建立的。 4、宋辽和战:辽是民族政权,辽军大举攻宋时,宰相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澶渊之盟的内 容:辽军撤回,给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局面。 5、宋夏议和: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影响:兴旺。 6、宋金和议:1125年,辽被_____灭亡。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在 郾城大败金军。宋金达成和议:①②③ 7、宋代经济: 农业:①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________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太湖流域的成为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________,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兴盛。 商业:南宋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________;出现的时期: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_____;完成是在:_______“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表明 8、元朝建立:成吉思汗(原名)最伟大的功绩是:____________;建立元朝后统一全国的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话所描绘的古代 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 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 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 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第6 课 北宋的政治 第7 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 宋。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 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 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 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 评价: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 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 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 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 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 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 抗金: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1-13课知识点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朝建立三要素及灭亡时间和原因?启示? 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 618年、炀帝的暴政 隋灭亡的启示:关注民生,爱惜民力,以民为本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大运河的中心、自北向南起止地点、有哪几段组成?连接了哪五大水系?(三点四段五河)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意义、影响)?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洛阳(中心)、涿郡(北)、余杭(南);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向南)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或影响? 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作用(影响):(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也可记课堂总结的) 4.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唐太宗年号? 618年、李渊、长安、贞观 5.贞观时著名宰相:敢于直言的是?善于谋略的是?敢于决断的是?用人原则: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用人原则: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6.贞观时期的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用人上: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官吏考查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生产。互市。 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安西都护府)。 7.武则天时统治措施及其贡献? 政治上: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用人上:发展科举制(殿试、武举) 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军事上:开拓巩固边疆(北庭都护府) 贡献: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重用的贤相有?治国措施? 姚崇、宋璟 (1)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发明推广重要生产工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2)手工业:丝织(蜀锦);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唐三彩(3)商业:国际大都会(长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严格分开。10.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的意义? 开明平等;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发展 11.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 政策开明,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等。 12.唐朝最著名书法家?画家?风格? 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13: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1)政治制度先进(2)经济文化繁荣(3)海路交通发达(4)国家的安定统一(5)开放的对外政策 14.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原因:(1)玄宗怠政,任人唯亲(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