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别样的风情——惠安女的婚嫁习俗

惠安女,是大海的风浪孕育出来的花朵。而惠安女的服饰,也因其色彩艳丽、富于传奇性的民俗风情,早已名扬天下,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爱好者争相研究、探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惠安女是集中聚居在泉州市惠安县东部的净峰、小岞、崇武、山霞一带沿海地区的汉族妇女的通称。这是山清水秀,海阔天空,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曾赞美这里“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

除了鲜艳明丽的服饰让人心向往之,惠安女神秘、“封建”的婚嫁习俗也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对惠安女不公平遭遇的同情心。为什么人们在看待惠安女的婚俗上有如此复杂的心态呢?当今惠安女的婚嫁是否还神秘,是否还遭受不公平待遇?这我们自然得从惠安女的婚嫁习俗说起。

从整体婚嫁程序上看,惠安女的传统婚俗和闽南地区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基本一致,都是有择婚、“送定”(即订婚)、“娶某”(即婚礼)、婚后等基本程序。但在一些细节上,惠安女的婚俗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一)择婚

在五十年代以前——甚至在此之后直到八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惠安女并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力——这是她们想都不敢想的,她们的婚姻和中国封建式的包办婚姻并无差别。然而惠安女生活地区的净峰、小岞、大岞、崇武等地以往盛行“娃娃亲”,直到90年代前期仍相当流行。

一般在儿童4、5岁的时候,其父母委托家族长辈代为寻找合适的对象,如有适合的则约见对方父母对八字;若八字相符就算是订下这门亲事了。这就是“娃娃亲”。

也有的是在子女16周岁后,委托媒人或亲友寻找中意的对象,再由媒人上门说亲。同样也要约见对方父母对八字。

接着就是“提生月”,即由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就可以同意亲事;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如果双方仍有意的话,可以在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亲自考察女方容貌仪表等,称“相亲”。

这个择偶过程除相亲一项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

现在一般都是男女自由恋爱,这些礼仪基本都不再实行,但一些家长还是会请人对八字。如果是自由恋爱没有媒人的话,则由男方指定一位男方的女性尊亲如叔母、姑母来担当媒人。

(二)“送定”

“送定”就是订婚。首先,由男方家长提十斤(一说八斤)猪脚到媒人家请媒人同到女方家中说亲。接着,男方女性长辈如母亲、伯叔母、姑母陪媒人携聘金、彩礼(一般是戒指、手镯、银腰带等)到女方家中,女子本人会出来向未来公婆问安,并为贵宾敬上“甜茶”。男家则由长辈(主要是母亲)给未来的媳妇戴上戒指、手镯等佩饰。

“送定”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就是确定结婚日期。这个程序必须请男方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当地长老翻查皇历,同男女双方家长协商一致后才能确定。确定完结婚日期后,双方家庭就开始着手准备婚礼事宜。

这个过程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征和问期。

现在“送定”的程序基本和以前一样,但送给媒人的猪脚只要两斤;而聘金却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有的地方盲目攀比,聘金几万是常见的,有的甚至上十万。

(三)“娶某”

“娶某”是婚俗中手续最为繁琐的一个环节。

结婚当天早上新娘要早起,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同伴姐妹帮忙梳理头发,她们梳理着一种奇怪的发型。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一般梳一种叫圆头髻的发型,头上插满了各种金银头饰;而崇武、山霞一带则是梳名为“目镜髻”或“大头髻”的发型。这几种发型梳好都要花四五小时的时间。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接着要给新娘穿上结婚的盛装。新婚的装束和平时常见惠安女的打扮大致一样,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新娘子腰间比未婚女子多了一串或粗或细的银腰带。据说银腰带是男方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还有一点,新娘装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用黑色丝绸裁剪缝制的。在解放前,未婚惠安女出门都要带黑色面纱以躲避陌生人以及未来丈夫;而新娘子则要顶一块黑色绸子方巾,前短后长,把脸遮住。现在闽南地区只有浔埔还保留着黑色面纱和黑色着装,不过面纱并没有把脸遮住,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已。关于盖黑巾的说法还和洪承畴的母亲“不食清朝米(只食明未遗粮),不住清朝土(把房子架于水上),死后无脸见先祖(尸布盖脸全身黑衣打扮,为国守寡‘国殇如死夫君’)”的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关系,据说闽南妇女都效仿其忠孝义节,所以衣饰的颜色也都以黑色为主。现在大多数惠安女结婚已经不再穿着传统装束,这既是一种遗憾,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着装后,媒人拿一根红丝线给新娘“上头”。所谓“上头”就是用红丝线将新娘额头、左右脸颊的绒毛夹掉,这表示从这一刻起新娘就成年了。现在这个程序简化了,由媒人在新娘额头、左右脸颊用红丝线各刮三下。新娘的长兄还要给新娘梳三下头,表示祝福新娘婚后顺顺利利。

接着,新娘进餐。媒人事先会从男方家里拿半个猪心到女方家(另半个猪心新郎在同一天吃),由新娘的母亲亲自煮成汤,盛满满一碗饭,新娘必须沿着碗边把上面的饭吃完,剩下的由新娘的兄弟分着吃。这是表示新郎新娘心心相印、同心同德。

新郎来迎亲是不能见到新娘的,要在门外候着。等新娘出来后,还要接受新娘兄弟以及新娘女伴的诘难。而后新娘上轿要由媒人撑红伞遮着。起轿前,新娘兄弟要放鞭炮。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就是新娘要和母亲等娘家女眷抱头痛哭,以示舍不得娘家,哭得越悲伤以示感情越深。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这样的习俗,但多数地方都不“哭嫁”了。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子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图的就是一个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诙谐有趣。这和其他地区闹洞房有相近之处,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婚后

婚后的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到厅堂,先拜祖先,然后依次与公婆及夫家诸亲属相见(今或提前至婚娶当日下午)。因为只有拜过祖先,新娘才算男方

家族的人。

新婚第二天,新郎要再陪同新娘,同样由原先牵新娘的妇人引导,来到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俗称“落灶脚”。中午,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宴席,称上厅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从此,新娘真正成为夫家的成员之一。

在新婚第三天,上午有探房的习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见面即要给这位阿舅仔馈赠红包,称“结衫带”。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赶快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于探房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请阿舅仔的筵席力求丰盛,惟恐款待不周。中午新娘先丈夫和阿舅仔一起回娘家,向娘家长辈行礼请安,诉说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新郎而在同辈男青年的陪同下来岳家会亲。会亲当日傍晚,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宴请新郎一行。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宴席极为隆重。至此,婚姻仪礼基本完成。

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其特点是:新娘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春节、清明、中元即七月十五以及冬至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其时间一年大约共有十来天。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人们讥笑,但时间太长,也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如果年纪大了尚未怀孕,其权宜之计即由夫家抱养个孩子,这样便可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陋习已经基本被破除了。

今日的惠安女婚俗和过去大大不同了,在扬弃中保留了一些较为合理和简化的程序,放弃一些繁琐、陈旧的规矩。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是当代惠安女(包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婚嫁观念的进步。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传承下来了无数婚礼习俗。而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婚庆习俗的变迁有个透彻的分析与解释。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 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 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湖北省黄梅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湖北省黄梅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6高一下·邵东期中)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放诞(dàn)跬步(kuǐ)囊括四海(nánɡ)弃甲曳兵(yè) B . 孝悌(tì)笑靥(yàn)转轴拨弦(xián)刨根究底(páo) C . 阡陌(qiān )炮烙(páo)扪参历井(shēn)畏葸不前(sī) D . 谬种(miù)间或(jiàn)一夫作难(nán)锲而不舍(qiè) 2. (2分) (2015高一上·天津期中) 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直截了当沽名钓誉久经沙场迫不及待 B . 凭心而论常年累月伸张正义铤而走险 C . 甘败下风蔚然成风刚愎自用急于事功 D . 歪门斜道名符其实不可思意若事生非 3. (2分)(2017·上饶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国人重温传统。 B . 2016彩色跑悉尼站开跑,吸引了近千人参加,彩色跑也被称为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跑,是一项崇尚健康、快乐和彰显自我的跑步活动。 C . 公车改革的目的是更高效、科学地监控用车,政府机关向滴滴购买出行用车服务,旨在转变政府职能,以互联网方式管理政务的重要尝试。 D . 中国将进一步适应产业格局新变化,拓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加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2分)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些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好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钟声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有声音的,用这种通感手法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B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的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C . 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D . 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 5. (2分)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 . 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B .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沉沦》、《屐痕处处》。 C .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 6. (2分) (2017高一上·沈阳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校长在向全体师生作介绍时说:“刘教授是敝校校友,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 B . 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们儿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 C . 梅,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花开,花瓣五片,叶香,果实球形,味酸,可以食用。(工具书) D . 我受答辩委员会委托,对毕业论文进行斧正,受实际资料、时间限制,评论仅代表一家之言,敬请作者包涵。

惠安女的故事

惠安女的故事 自从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惠安女的纪实电视片以后,惠安女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当地出了一个寡妇村,就是惠安女的走婚习俗了,可巧今年到福建泉州一带了解《中国审计报》的发行情况,惠安也是我们计划要去的地方之一。车子一进惠安县城,我便被小城的规模、小城的建设惊呆了,县城里高楼林立,街巷中车辆川流不息,路旁的店铺敞开的大门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店主们满脸笑容的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这和我在电视中看到的截然不同,我心中暗叹着惠安的发展速度之快,县城的建设规模不亚于内地的一个中等城市。据接待我们的县审计局黄局长讲,去年惠安县的财政总收入达到了六亿贰仟伍佰万元,县本级财政收入三亿八仟万元。预计今年的形势会更好。由于经济形势好,《审计报》的发行工作每年都有所增加,今年的发行工作也已经提前做完了,较去年又增加了不少。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对全县的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促进。谈完工作,我向局长提出了一连串有关惠安女的服饰特点,如何走婚和生活习惯等等问题,局长一笑:“我现在暂不作答,一会儿我找个人陪你们到惠安各处走走,你们去问她吧。抓紧时间,咱们边走边聊。”一下楼我便看到了真正的惠安女,小姑娘二十岁左右,头戴白底碎花头巾,身着海兰色上衣和一条黑裤,赤脚穿一双“拖鞋”,手中还拿着一个黄色的斗笠。我看她的蓝布衫上有几条折皱,很不平整,就说:“小姑娘,你看你的衣服上怎么有这么多折子呀?”姑娘冲我们甜甜的一笑,就说开了:“这是我们特意做的,你看,蓝色的衣服是蓝天和大海,这对称的折子不是海浪吗。我戴的白头巾就是白云。”我说:“那裤子怎么是黑的,那代表什么?”她说:“那代表渔网,我们惠安人离不开大海,也离不开渔网,所以我们每天都把大海和渔网穿在身上。走,我带你们看看惠安的石雕去。”当她把我们领到崇武的石雕公园时,我被那山上、山下各种各样的石雕深深地吸引了。一组组石雕群塑中,有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个个人物雕得栩栩如生,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猫、鼠、狗、马、狮、虎、象等,神态各异。我也去过不

羌族礼仪习俗

羌族礼仪习俗 2013-03-19 11:00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作者:俞虹 点击:42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近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如遇各种灾祸大家援手相救不图回报。村中如遇死人,该村当年不开展大型娱乐活动,死者家属三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致哀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枪(多为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弹药袋(内装一千克火药和弹丸),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每半月检查一次。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子,男丁各自带上肉和咂酒,牵猎狗到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获得各种距离级别第一名的予以奖励和武士荣誉。打靶毕,大家饮酒、聚餐。举行祭山会或婚礼时,也往往举行打靶盛会,枪法好的得奖。 羌族有木刻传信习俗,这是在遇到敌情时,羌寨之间迅速联系集合武装丁壮

黄梅-特产介绍

黄梅特产简介黄梅鱼面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口感鲜嫩,色味俱佳。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其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并可陪辅各种肉类和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易贮耐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特点:条细如丝味道鲜美柔韧皆可 黄梅豆米茶芳香四溢,润喉爽口,香甜回荡,清心明目,提神益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黄梅豆米茶是盛于黄梅一带的传统民间饮品,始于公元1777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宾客,又因其主要原料“芫荽”在黄梅乡土话中接近于“元宵”,由此得名。每到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此茶,分成两个碗装,新鲜香菜用盐腌一下放在一个碗内,有人来串客,就冲泡给客人喝,自家饭后吃油腻了也冲泡喝。 特点:清香四溢,民间饮品,历史悠久。 黄梅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行销九江、河南、河北及东北各省。1949年以前,黄梅大蒜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年产大蒜250万公斤以上。其品种有“独蒜”、“头广”、“二广”、“苏

蒜”。“独蒜”特征为鳞茎不分瓣,个大、色白、肉厚、辛香味较淡;“头广”个小色红,内分5-7瓣,辛香味较浓,又称香蒜;“二广”色微红,个小,内分4-6瓣,味与“头广”无异;“苏蒜”蒜陀大而白,又称“白蒜”,辛香味较淡。 特点:肉厚色白个大 黄梅粉丝产地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粉丝用蚕豆、绿豆等加工精制而成。黄梅粉丝始产于明末清初,具有韧性强、丝直均匀、洁白晶亮、耐烹煮、不浑汤、不易断等特点。黄梅粉丝远销英国和东南亚各国,为黄梅传统出口产品。 始于明末清初韧性强丝直均匀 太白湖藕——明代被列为贡藕。产地系黄梅太白湖。该湖之藕与众不同,折断之后“九孔十三丝”。明代皇帝朱元璋未开国之前,兵败太白湖时,曾吃过太白湖藕,终生难忘,登基后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采第一批藕进贡,后称太白湖藕为“贡藕”;清代被列为慈禧太后菜谱。太白湖藕鲜嫩洁白,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花样众多,长吃不厌。太白湖藕精制成藕粉后,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特点: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贡藕 黄梅独山红苕为黄梅的特产黄梅独山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独山红苕具有个头均匀,表皮光滑,颜色鲜亮的特点。

黄梅县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

黄梅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 地理位置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大别山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地跨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公里,总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湖北省武穴市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即九江长江大桥),北与湖北省蕲春县山水相依。地当要冲,四通八达。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枢连鄂皖赣3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 地质条件 黄梅县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地势北高南低,阶梯倾斜。北部山地属大别山脉,为其东端尾部,山高岭峻,绕县境北部东北西三面,绵亘百里,形成天然的北风屏障。丘陵垂系其下,如冕旒然。再下为湖泊,横贯县境中部,更下为平原,滨临长江。最高点为西北黄梅、蕲春边界的云丹山(俗名烂泥滩,又名大头坡),海拔1244.1米,最低点为小池区关湖乡,海拔9.6米,高低相差1234.5米。 水文气象条件 黄梅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2161.5小时,西北部日照高于东南部,全市日照率为43-49%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7℃-17.1℃。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总量222.37亿立方米,降雨日数(≥0.1毫米日数)在115-147天之间。光照丰富,雨量充足,是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但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匀,也常有洪涝、干旱、低温冷冻、高温为害。 自然资源 黄梅水域广阔。河流、湖泊、水库众多,塘堰密布,共计河流34条,大小湖泊29个,大中小型水库24座,长江水道59.2公里,全县可利用水资源装机2万千瓦。 黄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磷矿探明储量1300万吨;铁矿储量5800万吨,品

如何理解社区和社区建设

社区的含义:“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首次将社区(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后来,美国人把滕尼斯的社区一词翻译成Community,意思是公社、团体、社会、共同体等。首先将Community译为汉语“社区”一词的,是三十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学生。后来,“社区”一词在我国社会学界广为流传和应用,逐步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概念。在政府机关,首先由民政部门使用这一概念,于1986年提出开展社区服务,后又提出开展社区建设,然后又被广泛引用到其他领域。 1989年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法律条文中最先运用“社区”一词,规定居委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事业。在使用“社区”一词时,大多数时候是指居委会辖区范围。 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一般是由人口、地域、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四大因素构成。社区就是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人在这四大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状况等。社区人口的数量、质量、组合、构成,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地域是社区的地理基础,包括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两个方面。人们改造以地域为基础的自然环境的状况,决定着社会进步的程度。社区组织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社区发展的纽带,是人们为了开发地域等自然环境,获取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以垂直式或网络式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中心内涵,一般包括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间规约、交际语言、生活方式、社区归属与认同感等等。是社区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斗争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实践中社区的定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除上海全市以及北京、青岛、南京的个别地方把社区规模界定在街道层面外,绝大多数地方是把社区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层面上;农村社区规模,除少数地方界定在自然村落或乡镇外,绝大多数是界定在村民委员会的辖区层面。 社区建设的概念:“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百分百正确) 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 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 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 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 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6民间迎亲礼仪中的礼词

民间迎亲礼仪中的礼词 迎亲,是民间婚礼中的华彩乐章,非常庄严隆重也十分喜庆热闹。旧时,迎娶新娘的礼仪,是有一定规矩和固定程序的。担任婚礼司仪的主持人,民间俗称“喊礼先生”。 “喊礼”,是旧时的一种民间职业,专门负责婚丧嫁娶,红事白事的主持工作。“喊礼先生”是民间知识份子,既有文化又熟知各种礼仪程序。在他们的主持下,婚事会办得喜庆热闹,在他们的指挥下,丧事会办得庄重严肃。没有他们婚事无法操办,少了他们丧事不能进行。 “喊礼先生”不光思维敏捷、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口齿伶俐、出口成章,而且善于把握现场情绪,适时将其主持的活动推向高潮。 (一)新娘上轿 以民间婚礼中的迎亲礼仪为例,“喊礼先生”的主持词热情洋溢、幽默风趣,充满了对婚礼的祝福,充满了对新人的祝愿。民间把这种婚礼主持词称为“礼词”又称“赞语”。武将迎亲礼仪中常见的礼词搜录如下:迎新娘上轿当男家花轿到了女家,新娘告别父母及亲人准备上轿:吉时已到,新人上轿,唢呐吹起,燃放鞭炮。——请新人上轿 新娘在家人及娶亲娘子的簇拥下,缓步走出堂屋,进入花轿时,礼词为:

花花轿子四人抬,一朵芙蓉今日开,左脚踩轿生贵子,右脚踩轿福禄来,——起轿! 轿夫起轿慢步走向大门,新娘与家人依依惜别之时词为: 爹娘养女十八春,含辛茹苦煞费心,今虽告别二高堂,永世不忘养育恩。——轿子前行! 兄弟姐妹一母生,胞姊胞妹最是亲,新人今日上轿去,手足之情永记心。——花轿出门! 花花轿儿轿花花,锣鼓唢呐陪伴它,娘家亲友放宽心,一路顺风到婆家,请了,请了——,轿子上路! (二)新娘下轿 当迎亲的花轿来到婆家之时,新郎及亲友早已迎候在大门之外,唢呐声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喊礼先生的礼词为: 大红花轿四人抬,轿中牡丹为谁开,新人到堂不住轿,单等婆家迎轿来。——耍轿! 这时,轿夫们抬着轿子左右摇晃原地打转,就是不住新郎家人一齐涌向轿子,并命人给轿夫拿“利事”(小费,“利事”到手,礼词为:一朵红云落宝宅,鼓乐喧天接新客,花轿拢屋瑞气升,带来好运兴百业。轿夫住轿后,落轿!(双关语,谐意“落教)

福建旅游资源分析

神圣的妈祖朝觐 1、简介 常言道,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妈祖庙。 自北宋始,妈祖成为广泛流传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传统神祗,历经几千年融合厚造,其信奉日渐扩大,我国沿海沿江甚至沿河地区都建有妈祖庙。尤其在港、澳、台地区,信仰妈祖的人非常普遍,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信众1700多万。在海外,妈祖信仰已传播到美国、巴西、阿根廷、法国、丹麦、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近30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妈祖信众2亿人,妈祖庙近4000座,形成了从我国沿海地区到世界各地影响颇大的妈祖文化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析 福建莆田,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的故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福建莆田从软硬件方面,充分发扬了妈祖文化,各种旅游节、祭祀活动层出不穷,福建也因此获取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然而,虽经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福建依然没有将妈祖文化捏合到位,没有将妈祖文化升华为妈祖信仰,更没有将莆田提炼成妈祖信仰的“麦加”、“耶路撒冷”从而导致了在同质化竞争的重重包围中,没有突围成功。 3、策略 谨以此,今后福建妈祖旅游资源之大发展,务必抓住以下两点。 (1)、打造并贯彻落实“妈祖在这里诞生”的妈祖信仰之核心灵魂。 (2)、以莆田为中心,整合全福建妈祖旅游资源,从软硬件上,将莆田锻造为妈祖信仰的“麦加”、“耶路撒冷”从而带动福建旅游业大繁荣。 动人的惠女风采 1、简介 福建泉州,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惠安女。 50年代,惠安妇女集体修筑了一个大水库,这是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一个重要见证。60年代,8名惠安女跨海开发大竹岛的佳话曾名闻全国。改革

黄梅特色1 方言

黄梅方言 黄梅,位于湖北省最东端,连赣接皖,地处吴头楚尾,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所以又有黄梅戏故乡之称。黄梅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因山上多黄梅树而得名,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她南临浩浩扬子江,北依巍巍大别山,往北群山起伏,东南湖港交错,县城以下平川百里,全县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全县16个乡镇,512个行政村。黄梅贾昌,七省通衢,是京九铁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昌九经济走廊与皖江经济走廊的连接点。她上起三峡,下承浦东,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的金三角。京九、合九铁路在黄梅交汇,全长73公里,105国道纵贯南北,沪蓉、京福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过境58.86公里,九江长江大桥飞跨南北,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新的九省通衢之地,成为通江入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由于黄梅县幅员辽阔,方言种类甚多,甚至每个乡镇的方言都有所区别,但其主要分为上乡话和下乡话,上乡话与下乡话的划分以孔垅镇为界,孔垅镇以北为上乡,孔垅镇以南为下乡,并且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上乡话以城关方言为代表,下乡话以小池方言为代表。黄梅方言由来已久,已无从考证,很多词汇现已不知道它的原字词是什么,在本汇编中所例方言字词也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了,我们只能是取它的读音。 黄梅话中有很多语汇非常经典,作为地方文化有必要继承和发扬。 梳理1 一、称谓篇 我恩哦(连读) 你恩 他Kai(上乡)、Kei (下乡) 我们恩哦带地(上乡)、恩哦队地(下乡) 你们恩带地(上乡)、恩队地(下乡) 他们Kai带地(上乡)、Kei对地(下乡) 父亲罢把、(过去叫爹)、老头儿(下乡) 母亲恩妈 爷爷嗲dia(上乡)公(下乡) 奶奶奶(上乡)婆(下乡) 外公嗄公嗲dia(上乡)、嗄公(下乡) 外婆嗄婆奶(上乡)、嗄婆(下乡) 舅舅母(第二声) 舅娘:舅娘(上乡)、舅姆娘(下乡) 小舅子:母舅(上乡)、恩阿儿母舅(下乡) 小姨子:姨娘 中年妇女:假乃(上乡)、嫂儿(下乡) 老年妇女:奶奶(上乡)、老码儿(下乡) 姐姐:假(上乡)、姐(下乡)

西南科技大学网上习题——羌族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网上习题——羌族文化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 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

[河洛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河洛特色民俗论文

[河洛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河洛特色民俗论文 【摘要】根据河洛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特性和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河洛民俗体育旅游进行研究,为河洛地区体育旅游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洛文化;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 A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Tourism in Heluo Region YUN Lin-sen1, LAI Hong-sheng2 (1. Sports College,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471022, Henan,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in Heluo region (the area around the intersection of Yellow River and Luo Shui River),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on the folk sports tourism in this region, hoping to offer some hints on the quick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the region. 【Key words】local culture of Heluo region, folk sports, sport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新的时代,羌族人民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旅游业、农工商并举,林果畜齐上,羌区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将更加灿烂夺目。 (一)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反映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等内容,多以神话形式出现。如《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等,通过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对宇宙、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予解释。 反映生产劳动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歌(山歌)的形式出现的。如《放羊歌》即诉说放羊人不分晴雨寒暑一年四季不停劳作的辛酸;《牛山歌》《拉石号子》《拉木号子》等则刻画和赞颂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勤劳。 反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暴虐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如《花精女整县太爷》《长工和地主》《图吉利》《人心比天高》《走马庙的传说》《打猪的来历》,反映了白草河流域羌、藏人民对镇压他们的明王朝统治者的愤恨;《黑木耳的传说》(又名《黑娃和木儿的故事》)等,则表现出穷人民对当地土司、头人的憎恶。 大量的故事、歌谣,反映出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强烈愿望。如《口弦崖的传说》《香樟树的传说》《斗安珠和木姐珠》《十爱》《有今跟哥不怕苦》等等,热情地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在羌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大禹的传说和故事甚多,如《大禹出生的故事》《夏禹王的传说》《望崇岭和酉山》《金锣崖》《李白到禹穴》《端午节的来历》等,寄托了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贬斥虐待老人行为的作品,如故事《秋娘》等;有赞颂妇女聪明才智的,如故事《聪明的么媳妇》《清和桥》《罗隐秀才》《登云桥》等。 1985年~1987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其中收录羌族神话8篇、传说3篇、故事4篇、歌谣176首、其他文学形式8篇。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各个朝代婚礼习俗: 随着朝代的变更,掌握历史的民族特性等各方面原因,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婚礼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凤冠霞帔,大红喜服”,成为了婚礼最具象征意义的表征。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

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