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2005年中考历史热点预测--国共两党关系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学历史天地

一背景材料: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

二相关链接:

1 国民党的组织和性质的演变:

(1)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阐发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3)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但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4)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5)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6)1948年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我国现存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

(1)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

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6)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4.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两党分裂和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4)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精诚团结、以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2005年中考历史热点预测--国共两党关系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学历史天地 一背景材料: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 二相关链接: 1 国民党的组织和性质的演变: (1)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阐发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3)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但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4)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5)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6)1948年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我国现存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 (1)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

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 1923年1月,基于中国北伐与突破孤立外交的需要,原本就主张外交上与苏联接近的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两人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联俄容共全面展开,成为当时国民党的主要路线。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容共三大政策。 1927年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共党党员应退出国民党。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军,发动南昌起义。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也是国共双方首次武力冲突。 自1927年建军之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间,中国共产党于势力范围内(苏区)展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并有多次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开武力冲突,这段时间的军事战斗,中国国民党政权蔑称为“剿匪”、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在长征后会师陕北延安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周恩来的计划之下,利用九一八事变后的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的不满和群众抗日气氛,联合东北军西北军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停止攻击共产党。大规模内战暂告结束,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结束在即,国共双方对于中国境内日军占领区的武装接收展开了争夺。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即重庆谈判。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有着比国民党更深刻的国际背景。中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共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出于战略利益,共产国际和中共向革命失败而苦闷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吸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为失意中的国民党送来新的血液。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国民党控制区迅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向北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但合作中,中共没有在领导权上提出要求,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此时,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2] 二、从对峙再到合作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表现为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中共领导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来回应国民党的屠杀。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就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害怕。从1930 年底至1933 年10 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 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 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2.影响:蒋介石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C、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

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时间不同:前者是1924年1月;后者是1937年9月;2)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3)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4)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国共合作宣言》。5)革命任务(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6)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7)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8)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9)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10)名称不同:前者是革命统一战线;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两次国共谈判: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重庆谈判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8《国共两党关系史》

专题八国共两党关系史 一、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现代上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关系史实、影响、作用,理解国共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自主学习(展示:A和B层;点评:C层) 时期关系原因 ①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②大革命时期 合作国共两党的共(1924-) 史实 ①建立军校; ②进行战争; ③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 影响 基本消灭 了,打击 了帝国主义和封建 同努力;共产革命政变,国共破 国际的推动。裂。 ①共产党领导起义、 秋收起义,建立革 命根据地; 蒋介石等叛变统治。 形成十年内战的局 土地革命时期②“围剿”与“反围剿”,面,给以可 革命,镇压人 (1927-1937)被迫红军;乘之机,红军被迫 民。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形 成。 ①事变爆发后,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 长征。 日本全面侵成。 取得抗日战争胜 华,②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利,中华民族由 矛盾上战役; (1937-1945)走向 升为主要矛③共产党领导大战; 。 盾。④国共两党领导全国人民 赢得 胜利。 发动全①谈判,签订《双十取得解放战争胜解放战争时期 分裂面内战,阶级协定》;利,却形成海峡两(1945-) 矛盾上升为主②国民党挑起内战,内战岸长期分裂

】 要矛盾。 全面爆发; 的局面。 ③ 、 、 战役; ④ 战役,解放南京, 统治中国 年国民党 政权垮台。 国共关系 阶级利益的不 海峡两岸处于分裂 长期对立 对峙 同,外国反华 状态。 (1949—1979) 势力影响。 ①1979 年,确立和平统一 大政方针; “一国两制” ② 形 成 “ 和 平 统 构想的提出; 一, ”对台基本 全国人民实现 两岸关系不断缓 国共关系缓和 方针; 祖国统一的愿 和,经济文化 (1979 年以后) ③1992 年达成“九二”共 望;中国 频繁。 识,均承认 ; 提 ④1995 年,江泽民提出促 高。 进 和 平 进 程 的 。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 和 ,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 和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 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 启示 和 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 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 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做出贡献。 三、巩固练习【1—5 题(展示:B 层);6 题(展示:A 层);7 题(展示:C 层) 1.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揭开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 C.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2.观察下图,判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在西安达成的最主要成果是 A.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 ( ) )

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四: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线索:从1924年至今,国共关系错综复杂。1924一1949年,国共关系 的基本特征是“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至今,由 长期对立到渐趋缓和。事实证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一、演变过程: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缓和(改善)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一1927年)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一1936年) 1、国共对峙:政权的对峙、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 (l)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期”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一1945年)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的内战(1946一1949年) 1.根源: 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②美国的干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1)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1)对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2)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获得了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对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同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对策:自卫反蒋。 (2)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关系的认识: 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国共关系

知国共关系,论合作之道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此阶段的国共关系对中国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一次合作:1924到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一次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1927年——1937年出现十年对峙局面。 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在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第二次破裂:而抗战胜利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体,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策略,最终致使国共关系破裂。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

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导致两党关系呈现出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而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或国际环境恶化,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合则两利:比如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国共两党自身的实力也得到了发展。第二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全民族抗战,中国这才取得了一百年多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共两党的威望和力量也得到空前提高和壮大。 分则两伤:比如国共第一次分裂后,双方进行了十年对峙,频繁的内战使两党受到严重的创伤,却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大片国土惨遭侵略者铁蹄的践踏。而国共第二次分裂后,内战使千百万生灵涂炭,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一隅,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迅猛推进,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抗日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地位,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战略反攻阶段到来前夕,正面战场却发生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退的严重事件;而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迅速壮大,逐渐改变敌强我

中考专题复习国共关系

中考专题复习:国共两党关系 【热点时事】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7月29日在台北表示,海基会与海协会领导人第11次会谈,将讨论货物贸易、争端解决、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议题,相关议题都在“紧锣密鼓”协商当中,不受反服贸学运等因素影响。“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虽然在“深水区”中经历一些湍流冲击,但在两岸双方、各界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对话协商再获突破,各领域交流交往持续推进,大局稳定,克难前行,在曲折中坚持前进方向,在调整中继续开拓进取。 解读:两岸制度化协商是消除两岸交往障碍、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两岸一定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加强政治对话,促进政治互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人民友好往来,最终实现两岸关系的新突破。本专题主要是对国共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国共关系。【知识梳理】 1、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巩固提升】 基础训练: 1、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随着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③南昌起义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李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某专题复习时,得出一个结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历史学习注重论从史出,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有() A.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C.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D.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战败后逃往台湾,使大陆和台湾骨肉分离 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中国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下面民主革命探索中,与孙中山有关的是() ①同盟会成立②辛亥革命③中华民国成立④第一次国共合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中国共产党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5、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功绩不包括( ....). A.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B.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C.创建黄浦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能力提升: 1.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经历了两次分裂与合作到今天两党联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图一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材料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和谈共谋大业,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周恩来亲历和谈并起了重要作用。

国共关系史

一、 1、国民党一大: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参见彩图插页第131页)。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2、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中山舰全景 舰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一个命令,要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一面指使其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谣言,一面假装“惊异”,造谣说李之龙不服调遣,擅入黄埔。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3、整理党务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1926年4月1日,蒋介石与谭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出“整军肃党、准期北伐”的建议。4月6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提出召开国民党第二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案。国民党中央接受了蒋介石的提议。鲍罗廷与蒋介石会商国共合作问题时,未经与中共中央商量即同蒋介石达成“整理党务”的8项协定。这时,张静江、吴稚晖、孙科等聚于广州,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制订整理党务案的具体计划。邵元冲等西山会议派分子也纷纷云集广州四处活动。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选举谭延闿、蒋介石和谭平山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蒋介石借口要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扬言为避免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发展引起“党内纠纷”,应有一个“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4、宁汉合流: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的实质: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宁汉合流后的政府,仍称南京国民政府。 5、中东路事件: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张学良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武装冲突以中方失败告终,东北当局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 6、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复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7、沈定一:沈定一(1883—1928),清代进士沈受谦之子,又名沈崇焕。本名宗传,字叔言,又字剑侯,号玄庐,萧山昭东长巷村人(长巷村粮长支沈家三少爷)。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三人,排行居三,人称“三先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秀才,三十年捐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后调任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但因帮助中国同盟会发动河口起义,被人告密,遂被迫赴日留学。 8、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2月10日,为了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各党派会议、迅速准备抗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并向国民党作出停止武装暴动方针红军改变名称、根据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一、历史沿革与演变: ?1894年兴中会 ?1905年成立同盟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重建中国国民党 ?1923年改组国民党 ?1927年后的中国国民党 ?1949年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 资产阶级(1905-1924) 四个联合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1924-1927)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1927-1949)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对英美炮轰南京事件的处理(1927年3月24日)

?对“济南惨案”的处理(1928年5月3日) ?蒋介石训令部下:“对于日本人,绝对不开枪,为救一日人,虽杀十人亦可” ?“南京政权继承了几千年传统的封建官僚制度,以买办阶级为核心,以江浙财团 为其财政基础,以官僚、地主豪绅、军阀为其社会基础”。蒋政权对帝国主义“只有投降与妥协”,仰求帝国主义的鼻息而生活,只有加紧推翻南京政权,“帝国主义才不能加害于中国”。因此,“反蒋已成民意” ——邓演达:《中国到哪里去》 3. 1928-192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成为统治阶级。 4.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 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信心 ?“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空军、海军,而共产党没有 这些兵种”。 ?“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是他们匪军绝对 没有的”, ?“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歼灭”。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58页。

2019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国共关系专项训练

2.国共关系 一、选择题 1 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说:“……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在以下哪些方面有过合作?( ) A.辛亥革命、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B.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C.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长征、抗日战争 2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3“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二、非选择题 5 以下图示展现了国共两党已走过的80余年的风雨历程,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否则画“×”。

(1)图示反映了国共关系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的历程。( ) (2)在A和C时期,国共两度携手,共赴国难,参与了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 ) (3)国共关系由B到C的变化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 (4)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印证了D时期两党之间的对抗。( ) (5)上述图示揭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 6 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总理的是谁?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代表谁的利益?请举一例史实说明国共两党之间“分则两伤”。 (3)国共之问“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是什么?请分析:无论何时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广州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座城市,说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 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1937 - 1945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期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联合抗乱。1945 - 1949解放战争时期--再度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这时国民党渐处劣势,力谋抗拒中共的扩张,但终被逐至台湾。 建国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 1949年之后,国共关系不再主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对于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经历了军事政治对峙和开始走向第三次合作与和平统一阶段。 第一阶段:自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至5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均图运用军事实力消灭对方,巩固自己。 第二阶段:自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共两党政策均有变化,即在主张军事进攻同时,强调政治作战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