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20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目录

1.前言 (1)

2.引言 (1)

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4.引用文件 (2)

5.工作流程 (2)

6.质量监控体系 (3)

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 (4)

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5)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6)

8.1.2 有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7)

8.2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9)

9.元数据文件格式 (19)

10.成果报告 (20)

10.1成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20)

10.2成果报告质量要求 (20)

11.成果汇交 (21)

11.1成果汇交的内容 (21)

11.1.1 成果数据 (21)

11.1.2 彩色喷墨图 (21)

11.1.3 其它资料 (21)

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22)

11.2汇交数据的文件格式 (22)

12.成果数据质量检查验收 (26)

12.1计算机数据检查及记分方法 (26)

12.1.1 计算机检查内容 (26)

12.1.2 计算机检查缺陷类型 (27)

12.1.3 计算机检查记分方法 (28)

12.2地质图图面检查及记分方法 (28)

12.2.1单幅地质图图面检查内容 (28)

12.2.2 单幅地质图图面错误类型 (28)

12.2.3 单幅地质图图面记分方法 (29)

12.3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及记分方法 (29)

12.3.1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内容 (29)

12.3.2 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评价及记分方法 (29)

附录A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质量检查表目录 (35)

附录B质量监控表实例(单独文件) (35)

附录C《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数据项说明(单独文件) (35)

附录D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属性卡片目录 (42)

1.前言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是根据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需要,参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分省)建设实施细则》、《地质数据产品质量检查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总【2004】001-02等相关文档,在开展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

本细则分为12个部分,包括质量监控体系、生产技术流程、元数据文件格式,成果报告,成果汇交及成果质量检查等内容。

本细则的主要起草人:张振芳、张明华、李超岭、张智勇、李丰丹、刘畅等

细则起草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刘荣梅、王成锡、章浩;北京市地质研究所赵佳;河北区调所苏灵芬;宜昌地矿所李莉、万永泉;天津地矿所陈安蜀;成都地矿所邓昌荣;吉林地调院刘冶兵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忠心感谢!

2.引言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截止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300多幅1∶25万区调工作。区调工作先后采用“传统填图”和“数字填图”2种方法,早期的“传统填图”要求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建立空间数据库。为了与后期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完成的图幅数据相衔接,且2005年《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推出后,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求按照该标准建立。为此,需要将已经完成成果汇交的数据重新整理。经查看2005年以前汇交的数据基本分为2种类型: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建库而未进行质量检查的数据和只有空间数据而无属性数据的数字制图数据。这2种类型的数据全部基于“传统填图”方法,目前尚没有采用“数字填图”方法完成的图幅汇交资料。但是,玉林幅、民和幅和阿荣旗幅3幅“数字填图”试点图幅已于2005年年初完成成果验收,其数据可用于建库试验。通过对上述各类图幅的建库试验提出该细则,用以指导和规范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工作。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细则》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成果数据建立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成果报告的内容及编写要求、成果汇交及成果数据质量检查等;也规定了1∶

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适用于指导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全过程,以便提高成果数据的质量、精度,最大限度减少错误、减小误差,满足全国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需要。

《细则》主要参考《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试验及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细则》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4.引用文件

《细则》参考了如下标准和文件,下列标准和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细则》的引用而成为本《细则》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细则》。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GB/T 9649.XX-XXXX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含GB/T 9649.1-35)

GB/T 17412.1-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报批稿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报批稿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评价》报批稿

5.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用于对建库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见图5-1。基于1∶25万地质图成果数据包括基于“数字制图”技术和基于“数字填图”技术两种类型,他们的建库流程不同,见附图1和附图2。

图5-1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流程图

6.质量监控体系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制度:

1.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作日志表,每个作业人员每天必须按要求填写工作日志,将每天的工作内容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2.建立自互检制度:建立完整的自互检表,每个作业人员完成一幅图都要进行100%

的自检,并将自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在自检的基础上,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其他作业人员进行100%互检,并将互检结果和修改处理结果如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由作业组长签名认可。

3.抽检制度:建立项目组负责人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小于30%。

4.阶段性检查制度:对建库的每个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严格检查把关,如原始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拓扑一致性检查;有属性数据的属性与图元之间关联一致性检查等。

5.专(兼)职质检员制度(建议):各生产单位至少指定一名具有地质图建库经验的人员作为质检员,负责该单位数据产品生产过程及成果的质量检查,并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将采用基于MAPGIS的RGMAPGIS平台,RGMAPGIS的系统库是按照GB958-99组织的,此外增加了地理内容,地理内容与国家1∶25万地形图MAPGIS数据的系统库一致,包含了西安80坐标版中所有代码对应的线型和子图。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将使用RGMAPGIS的系统库,如有特殊项需要增加,各工作单位要向项目组提出申请,经批准确认后方可增加在指定的位置,原预留号区间至2007年12月30日作废。同时,项目组还提供汇总的建库中需要填写的代码——《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代码汇编》,如有特殊项需要增加,报项目组核实备案,项目组将及时报有关部门和专家审定后并统一更新,在审定之前,各专题项目组可暂用临时代码,审定通过后必须用新的代码替换。

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鉴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包括基于“数字制图”技术的数字化地质图(只有图形没有属性的制图数据、既有图形又有属性并符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的数据库数据)和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数字地质图(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形成的数据)两种数据,这两种数据在按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建库时的流程不同(附图1和附图2),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类数据的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数字化地质图包括无属性和有属性两种情况,其建库工作流程如下图,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类数字化地质图的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此类数字化地质图数据称为“制图数据”。

(1)软硬件环境

硬件要求:硬件设备必须满足工作要求。

软件要求:软件采用RGMAPGIS6.5或RGMAPGIS6.7版本。

(2)质量监控文档准备

质量监控将贯穿整个建库过程,在建库工作实施之前,要求准备监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质量监控文档(附录B)。

(3)建库资料收集

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因此,要全面收集建库图幅的有关资料(包括汇交资料的全部电子文件、汇交的地质纸图、野外原始记录卡片、记录本等)。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类:

?图形资料:MAPGIS格式图形数据、成果图。

?文字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原始资料、说明书、科研专题报告等,修编、修测图幅

还要收集区调工作过程中依据的相关资料。

(4)质量预检

建库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制图数据进行质量预检,其目的是确认将用于建库的制图数据的正确性。质量预检的方法为将制图数据打印输出,与成果图进行逐一对照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制图数据中点、线、面的完整性(多余或遗漏);

?制图数据中点、线、面相对位置的正确性。

通过对制图数据进行初步的质量检查,确定此数据是否与成果图数据一致,能否用于建库。如果发现制图数据存在严重缺陷,且能够判定不是输出成果图的数据,需有关部门要求资料汇交单位提供用于输出全要素地质图的最终数据,否则,要对地质图进行扫描,重新矢量化。如果经过初步的质量检查确定该数据与成果图数据一致,可用于以下的建库工作。

质量控制:

1)图形预检要求由有建库经验的计算机人员和地质专家配合检查;

2)制图数据中点、线、面与成果图相比无多余或遗漏图元;

3)制图数据中点、线、面与成果图相比相对位置正确;

4)填写图形数据质量预检记录表(见附录B表3)。

(5)投影转换与误差校正

目的是将制图数据转换为RGMAPGIS系统要求的地图参数。

RGMAPGIS系统的地图参数为: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椭球参数:“北京54”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6度带)

数据单位:毫米

数据比例尺:1∶250000

质量控制:

1)校正选择的投影参数应与RGMAPGIS系统的投影参数一致;

2)重新矢量化时用于进行误差校正的控制点选择方里网的所有交叉点及标准图幅内

图廓角点;不重新矢量化的数据采用拷贝标准图框的投影参数和TIC点后直接进行

投影转换,误差校正的控制点数不少于25个;

3)使用与RGMAPGIS相同版本的MAPGIS来生成标准图框;

4)要将校正后的文件与按比例尺生成的标准图框套合,同时显示校正控制点并检查其

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并填写“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精度误差列表”(附

表B-表4);如不符合,则重新采集控制点进行图形校正。

(6)更换系统库

目的是与使用数字填图系统以后的数据保持一致,所有数据使用RGMAPGIS统一的系统库。系统库的组成及与相关标准的对应关系如下:

注1:精确的对应关系请参阅GB958-20071230.XLS;

注2:申请新增系统库的单位需将增加的部分追加在上述文件末尾并及时上传至项目组;

注3:若待增加的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原库中已包含,即使形状有出入,均用原库中相应的替代,由此造成的与原图不一致不作为错误。

(7)图形数据整理(图层的分离与合并)

目的是从原图数据中提取、分离出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独立要素类图层文件。在《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基本要素类包括:

_GEOPOL YGON.WP(地质体面实体:包含戈壁、沙漠、冰川与终年积雪、面状水体与沼泽等参加空间拓扑的地理实体)

_GEOLINE.WL(地质界线:包括地质界线、完整的断层、参加拓扑的水体界线)

注1:未经地质勘查证实的遥感解译断层、火山岩性界线、空间上连续但分区来命名的水体内部界线作为整饰线处理,但水体内部界线仅限于MAPGIS文件夹,文件名为b_GEOLINE.WL;

注2:与水体内部界线对应的弧段需保留,由此造成的线、弧不一致不作为错误;

注3:参与拓扑的水体界线必须与_LINE_GEOGRAPHY.WL中对应的线一致,如有偏差,适当调整与该水体界线有关联的地质界线。

_LINE_GEOGRAPHY.WL(地理线:包括所有的水体界线,即25万地形图中的水体图层)

_DIKE.WT(脉岩点)

_ALTERATION_PNT.WT(蚀变点)

_MINERAL_PNT.WT(矿化点)

_ATTITUDE.WT(产状)

_FOSSIL.WT(化石)

_ISOTOPE.WT(同位素测年)

_CRATER.WT(火山口)

_DRILLHOLE.WT(钻孔)

_SPRING.WT(泉)

_PHOTOGRAPH.WT(摄像)

_SAMPLE.WT(样品)

_SKETCH.WT(素描)

综合要素类包括:

_TECOZONE.WP(构造变形带)

_ALTERATION_POL YGON.WP(蚀变带)

_METAMOR_FACIES.WP(变质岩相带)

_MIGMATITE_ZONE.WP(混合岩化带)

_MINERAL_ZONE.WP(矿化带)

_VOLCA_FACIES.WP(火山岩相带)

_LANDSLIDE.WP(大型滑坡体)

_MAP_FRAME.WL(内-图框)

独立要素类包括:接图表、图例、综合柱状图、图切剖面、责任表

关于每个要素包含的实体内容见《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7.1.1中表2。

质量控制:

1)分层文件完整,无遗漏和多余;

2)分层文件中图元正确、完整,无遗漏和重复;

3)分层整饰文件完整,整饰文件的机内图层分层合理、清晰,图元完整、正确。

(8)图形数据导入RGMAPGIS系统

将整理好的MAPGIS图形文件导入RGMAPGIS系统背景图层。通过建立图幅PRB库,更新实际材料图PRB内容,更新空间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内容,建立RGMAPGIS空间数据库。

(9)合并图层

目的是将原图分离出的图层文件与标准的要素类图层文件合并,获取属性结构。

注:勾选“是否删除合并图层的原有记录”则删除原有记录。

(10)图形数据质量检查

质量控制:

1)无重叠线、无线的重叠坐标;

2)无悬挂线,不作为地层分界线的断层的悬挂线保留,由此产生的悬挂弧段要删除;

3)子图显示位置正确(中心点位置);

4)地层接触关系正确;地质界线压盖合理并处理正确;

5)多边形封闭;

6)结点建立(如断层切割地质体,水系的主干和支流等);

7)不同图层共用界线一致(图层套合)。

如果检查无错,可进行属性录入;如果有错误,需要重新建立拓扑。

(11)建立拓扑

经上一步质量检查后,如果需要重新建立拓扑,则需要用基本要素类中的_GEOLINE(地

质界线)、综合要素类的_MAP_FRAME(内图框)和水体内部界线b_GEOLINE.WL重新建立拓扑。

参与拓扑的图层有:

_GEOLINE(地质界线)

_MAP_FRAME(内图框)

b_GEOLINE(水体内部界线)

质量控制:

1)利用RGMAPGIS软件系统提供的“拓扑错误检查”功能,反复进行线拓扑处理与

错误检查,直至无任何错误(因断层而造成的悬挂线不是错误)后方可造区;

2)自动剪断线和自动结点平差时结点/裁剪搜索半径设置为10-9;

3)拓扑重建后保证区图元的参数与原来对应的区图元参数一致;

4)拓扑重建后,从区提取的弧段与参与造区的线要完全套合;

5)综合要素类虽不参加拓扑,但为区图元,因此需要围绕其边界绘制线,建议采用捕

捉线头的方式形成封闭的区,之后充填相应的花纹,且参数设置时设为透明输出。

注:自动剪断线功能不能多次使用。

(12)属性录入

属性录入是为了填写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和对象类的属性数据。RGMAPGIS系统定义了各类数据的属性结构、各数据项的字段长度及数据类型,参见《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7.2的相关内容。利用RGMAPGIS系统录入属性数据时,根据RGMAPGIS系统空间数据库提供的功能,要先录入要素类属性数据,然后利用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对象类和自动从地质界线提取断层对象类功能,实现对象类属性数据的部分自动继承,之后完善对象类属性数据。属性录入前,要由地质人员按类填写相应的属性卡片(附录B)。属性卡片允许是电子版,但签名要手写。属性卡片的各数据项除特别说明外,都是必填项。

1、要素类属性数据录入

质量控制:

1)地质年代代号与编码、地质体代号与编码采用计算机表示应遵循下列规则:

“$”表示上标;

“@”表示下标;

复合上下标时也采用同样的规则:如上标的上标用$$1表示,上标的下标用$@2表示。

每个标识只对紧邻其后的一个字母有效。

如休宁组第二段:Z1x2表示为Z@1x$2;郑家圬岩组:Jx Z?.则表示为Jxz^.。

注1:其他属性值的上、下标不用此方法表示;

注2:地质代号中一个字母后同时存在上、下标时,采用先下后上的原则表示;

注3:对于变质岩岩群、岩组,其代号末尾应该有“.”,此时如还有卷舌音的“^”,则先表示“^”,后表示下标的“.”,如蓟县纪郑家圬岩组Jx Z?.应表示为Jxz^.;

注4:对于并组和跨组的情况,地质代号用区间表示,与该区间对应的对象类为一个,其各项属性值的填写为包含各组的属性的并集;

注5:对于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的图幅,多采用按照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为减少图例,成因类型以单独的符号(或花纹)列出,此时在图面上将有第四系年代单位与各成因类型代号(或花纹)组合的地层代号,每种组合对应一个对象类,组合的中文名称用“年代+成因类型”表示,如Qh$p$a$l代表全新统冲洪积;

注6:侵入岩年代单位中存在类似第四系的情况,图面上和图例中的填图单位代号相同,通过花纹来区分不同的岩体,此时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地名)+××岩体”表示,以此来区分不同的对象类,如(二道河)花岗闪长岩体,K@1γδ;(软件提取对象时同时判断地质体面实体代码和名称)

注7:对于脉岩在图例中用SiO2含量区分,在图面中用岩性代号区分的情况,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岩性代号(GB/T958-99(4.4)),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时代+岩性+岩脉”表示,如早白垩世花岗岩岩脉。岩性相同时代不同的脉岩属不同的对象;(软件提取对象时同时判断地质体面实体代码和名称)

注8:对于图中只用岩性代号或岩性花纹表示的非正式填图单位(标志层或透镜体),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所在地质体代号_岩性代号(GB958-99(4.4))”表示,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所在地质体名称+岩性代号对应的图例说明”表示,如“P@1m_ls”表示“马尔争组灰岩”。岩性相同时代不同的非正式地层分属不同的对象;

注9:对于图中只用岩性代号或岩性花纹表示的特殊地质体,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所在地质体代号_岩性代号(GB958-99(4.4))”表示,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所在地质体名称+岩性代号对应的图例说明”表示,如K@1s_Σ表示“寺泉河蛇绿混杂岩群超基性岩片”。此规则适用于参与拓扑的构造变形带,岩性相同时代不同的特殊地质体分属不同的对象;

注10:水体的面实体代码填写GB/T 13923-92中所列代码,面实体名称填写代码对应的中文名称,有具体地理名称的填写具体地理名称,如洞庭湖。

注11:_GeoLine中左右地质体中若包含水体,要填水体的具体名称或代码对应的汉字。

注12:地层厚度、同位素年龄值等有单位的属性项填写属性值时加量纲,且字母优先。

2)子类型标识选择正确;

根据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按要素类数据项描述要求填写属性内容,_GeoPolygon(地质体面实体)需要确定其子类型标识,即确定要素类与对象类的关联关系。需要将_GeoPolygon(地质体面实体)中的图元分别指定其对应的对象类:沉积(火山)地层单位、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侵入岩谱系单位、变质岩地(岩)层单位、特殊地质体、非正式地层单位、戈壁沙漠、冰川与终年积雪、面状水体与沼泽、脉岩子类型。

注1:次(潜)火山岩属于沉积(火山)地层单位;

注2:参与拓扑的构造变形带(09G)属于特殊地质体对象类(有观点认为:实际上在1:25地质图上,不会存在如此规模的构造变形带足以在地质图上用区来表示,所以反映在图上应该是一条大规模的断层,是否改为断层,待商榷);

注3:变质岩与变质地(岩)层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沉积(火山)地层单位经浅变质作用后仍层状有序,虽然组成该地层的岩石为变质砂岩、板岩等原岩可以识别的浅变质岩,但仍按群、组、段、层来划分该地层,此时该地层应属于沉积(火山)地层单位对象类;若地层(包括岩体)经变质作用后已层状无序,且用岩群、岩组、岩段、岩层或副片麻岩群、副片麻岩组、表壳岩、表壳岩组合以及其他片岩、片麻岩、混合岩来划分该地层,则该地层属于变质地(岩)层单位;

3)计算产状的走向和倾向时产状的短齿方向选择正确,为统一用程序计算,增加了2141号子图表示片麻理产状,替代原1007号子图;

4)要素标识号及面实体标识号数据项填写符合《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的规则;

5)原编码数据项在1:25万数据库建库中可不填;

6)数据项的字段长度不够时,多出的部分填写到外挂表中,外挂表的结构用户自定义,外挂表命名规则为“要素类与对象类编码+$”

如:_GEOPOL YGON$(可对任一要素类设置外挂属性表)

关键字为:要素标识号、地质实体(界线、接触)代码表。(会议记录:外挂表只要地质填图单位和图幅名作为关键字)

7)要素类中的地质界线属性录入时,地质界线(接触)代码数据项填写代码,当界线为断层时,此项填写断层的编号(如F5),悬挂的断层填写同断层界线,软件新增给此类界线赋左右地质体功能。

8)化石所属生物门类代码项填写生物门类的中文名称,化石的属或种名填写化石的拉丁文名称。

9)各属性字段填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7.2.1和7.2.2规定,部分字段因需要做了调整,这些字段为:断层、脉岩、侵入岩谱系、侵入岩年代对象类中走向、倾向、倾角字段的数据类型由数值型改为字符型;沉积(火山)地层单位的地层厚度字节长度由10增加到40;钻孔的钻孔深度字段由浮点型改为字符型;泉水流量和温度由浮点型改为字符型。

10)属性内容中地方字的表示采用同音字汉语拼音标注,后按字体结构说明(如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原则处理。如“佛子土允”表示为“chong(左“土”,右“允”)”,下同。

11)如属性内容(如岩性、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化石名称等)多于一个时,之间用半角的逗号“,”分隔,一种岩石对应多种颜色、结构、构造时,之间用半角分号“;”分隔,表示区间的连字符“-”、表示含量的百分号“%”等所用到的符号一律用半角表示。

12)必填项没有数据不能填写时,字符型字段填写“*”;数值型字段填写“-1”。

13)综合要素类的内图框为四条线,属性赋相同值;标准中对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两个字段的解释有误,请参照附录C“1∶25万标准数据项说明”填写,图幅基本信息存在同样问题;图名字段填写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对应的中文名称,如“玉林”。

14)参与拓扑的构造变形带(09G)要与不参与拓扑的构造变形带(09Z)同时放构造变形带综合要素类(_Tecozone)。

2、对象类属性数据录入

质量控制:

1)属性录入必须包含反映属性来源的信息;

2)属性录入必须要求有经验的地质专家完成,最好是承担填图工作的地质人员完成;

3)各属性字段填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7.2.3规定。

注1:同一条断层采用同一个编号(全部以F开头),即使在空间上已经不再连续;

注2:地质报告等原始资料中没有描述的断层,其走向和倾向要从地质图上读取,用方位来表示,不可填写“*”,具环行特征的断层除外;

注3:同一条断层在不同时期断层性质发生改变时,各种性质均要填写,如“正断层,冲断层”。

3、填写属性数据常用代码

地质界线代码(GB/T 9649 GZBD):

注1:地质界线代码及汉字名称的填写需按照“保留”项;

注2:废止的代码和界线不再使用,按照归并后的项填写;

注3:界线类型、代码和参数的一致性检查的判别依据参照RgSdb.mdb。

注1:产状代码GB/T 9649中没有,全部为新增,为保持一致,采用01-09表示,不用1-9;注2:废止的代码不再使用,按照归并后的项填写;

注3:产状类型、代码和参数的一致性检查的判别依据参照RgSdb.mdb。

火山口类型(GB/T 9649 HSDE)

泉类型代码(GB/T 9649 SWBGAD)

样品类型代码(摘自《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13)图元赋ID值

通过自动给要素类数据赋ID,顺序为要素类图元赋ID值;通过自动给断层编号字段加图幅编号给断层加图幅号。

8.1.2 有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此类数据的建库和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的建库流程和技术要求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该类数据已经按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进行了规范的分层并填写了部分属性,在导入RGMAPGIS系统前要检查以下内容:

1)图层文件是否齐全;

2)分层是否正确;

3)图层内容是否正确;

4)属性结构是否正确;属性字段顺序是否与2.0标准一致。

如完全符合2.0标准,直接导入RGMAPGIS系统,按照8.1.1第9步中“图形数据质量检查”及其以后的相关流程和要求建库。如果不完全符合2.0标准,则要进行相应的整理与调整,使其图层文件及属性结构与2.0一致,之后导入RGMAPGIS系统进行整理和建库。新老标准图层及文件名对应关系见下表1,新标准中的独立要素类见表2。

表1 新老标准图层及文件名对应关系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20080123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200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流程及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

目录 1.前言 (1) 2.引言 (1) 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4.引用文件 (2) 5.工作流程 (2) 6.质量监控体系 (3) 7.统一的系统库和代码库 (4) 8.生产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与质量控制 (4)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5) 8.1.1 无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与质量控制 (6) 8.1.2 有属性数字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7) 8.2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及技术要求 (19) 9.元数据文件格式 (19) 10.成果报告 (20) 10.1成果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20) 10.2成果报告质量要求 (20) 11.成果汇交 (21) 11.1成果汇交的内容 (21) 11.1.1 成果数据 (21) 11.1.2 彩色喷墨图 (21) 11.1.3 其它资料 (21) 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22) 11.2汇交数据的文件格式 (22) 12.成果数据质量检查验收 (26) 12.1计算机数据检查及记分方法 (26) 12.1.1 计算机检查内容 (26) 12.1.2 计算机检查缺陷类型 (27) 12.1.3 计算机检查记分方法 (28) 12.2地质图图面检查及记分方法 (28) 12.2.1单幅地质图图面检查内容 (28) 12.2.2 单幅地质图图面错误类型 (28) 12.2.3 单幅地质图图面记分方法 (29) 12.3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及记分方法 (29) 12.3.1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检查内容 (29) 12.3.2 空间数据库文档资料评价及记分方法 (29) 附录A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质量检查表目录 (35) 附录B质量监控表实例(单独文件) (35) 附录C《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数据项说明(单独文件) (35) 附录D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属性卡片目录 (42)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MapGIS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常见错误与分析-湖北地质调查院

MapGIS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常见错误与分析ANALYSIS of COMMON MISTAKES in the BUILDING of MAPGIS BASED GEOLOGICAL SPATIAL DATABASE 陈爱明,柯育珍,周录英 Chen Ai-ming, Ke Yu-zhen,Zhou Lu-ying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武汉43002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430022 摘要:以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按拓扑类、属性类、图形类及其它类四大类型分别论述了使用MapGIS软件进行地质图数据库建设中的常见错误。详细分析了线弧一致错误、无效弧段和悬挂弧段、线面套合不一致、微小区等错误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使用项目组提供的工具软件及MapGIS自带工具进行错误的检出,提出相应的修改办法。这些错误大多是由于流程方法不正确、误操作或作业员不仔细引起,只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认真细致地操作,注重每个步骤,定能够从源头上避免错误的产生,将错误降到最小程度。 Abstract:Through the building of spatial database of 1: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ommon mistak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PGIS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data bank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s according to topological, attribute, figures and other kinds of four major types. We particularly analysis wrong behaviors and

空间数据库建库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 1.GIS的名词分析与推论 GIS概念:具有地理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表达能力,能为决策者提供有用地理信息的系统。 推论1:地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为空间数据,即具有空间位置,又具有属性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因此又称为空间数据库。 推论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地理数据和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空间数据库建设和空间数据库的应用两个层次。 推论三:地理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但由于处理和分析的是地理数据,因此,在通用的硬件、软件基础上,还有体现专业特点的硬、软件。 2.GIS空间数据体系 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矢量有混合式、扩展式和开放式

矢量数据的空间数据组织:空间坐标数据的非结构化和属性数据的结构化 栅格数据:像元阵列 3.GIS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简单数据结构(面条结构):如Shapefile、拓扑数据结构:如Coverge、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如Geodatabase 栅格数据模型:栅格文件常用格式:*.tif,*.jpg,*.bmp等。GIS中的栅格格式:ESRI的Grid、Geodatabase的栅格数据集等。遥感图像的格式:PCI的* .pix,Erdas的*.img等。 4.空间数据库设计核心 将现实世界抽象为GIS数据模型,这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 5.名词解释: 面条结构:数据按点、线、面为单元进行组织,点、线、面都有自己的坐标数据。最典型的是面条结构。 拓扑数据结构:不仅存储空间位置,同时存储空间关系。 拓扑关联: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型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如结点与弧段、弧段与多边形。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词典: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定义E-R模型设计中出现和形成的实体、关系。 数据模型匹配:实现将实体类型和特征类型(Coverage、Shapefile、Grid等)的匹配。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2-10-26 15:40:01来源:原创【打印本页】 1. 设计目标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城市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实现重点区域地质模块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取、信息生成等功能,为政府宏观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社会投资风险,构建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和动态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2. 总体框架设计 面向城市地质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建设、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需求,基于GIS、地质、三维可视化和Virtual Globes技术,建立了三维环境下的海量、多尺度、三维立体地质信息的建模、集成、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下图)。

三维地质建模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需求分析,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2)数据库层,(3)数据服务层,(4)专题数据及应用层;(5)业务层。

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划分示意图 3.1.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满足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在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更新、数据转入等方面的需求,包含数据辅助整理入库和辅助建库软件编制工具,实现海量数据库建立和后续数据更新,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采集层实现了基于已有空间数据的建库和三维建模。 3.2. 数据库及其管理层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所有地质专题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地质专题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加载可视化显示。三维模型目前基于标准obj及vrml交换格式存储,以大字段方式存储于数据库。Ctech、discover3D和MapGIS K9等三维建模工具建好的模型导出为中间格式后进行入库,然后统一由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管理。 数据库层存储了来自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按数据类型分包括空间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形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专业属性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等数据库。数据库在Oracle支持下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具有下述特征:

实验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属性编辑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准备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后思考题 班级:资工(基)10901 姓名:魏文风 序号:28 实验二、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属性编辑 一、实验目的 1.利用ArcCatalog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理解Personal Geodatabse空间数据库模型的有关概念。 2.掌握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的基本操作。 3.掌握根据GPS数据文件生成矢量图层的方法和过程。 4.理解图层属性表间的连接(Join)或关联(Link)关系。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ArcCatalog 用于组织和管理所有GIS 数据。它包含一组工具用于浏览和查找地理数据、记录和浏览元数据、快速显示数据集及为地理数据定义数据结构。 ArcCatalog 应用模块帮助你组织和管理你所有的GIS 信息,比如地图,数据集,模型,元数据,服务等。它包括了下面的工具: ●浏览和查找地理信息。 ●记录、查看和管理元数据。 ●创建、编辑图层和数据库 ●导入和导出geodatabase 结构和设计。 ●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搜索和查找的GIS 数据。

管理ArcGIS Server。 ArcGIS 具有表达要素、栅格等空间信息的高级地理数据模型,ArcGIS支持基于文件和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两种数据模型。基于文件的数据模型包括Coverage、Shape文件、Grids、影像、不规则三角网(TIN)等GIS数据集。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实现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基于Access文件的格式-称为Personal Geodatabase,另一种是基于Oracle或SQL Server等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是geographic database 的简写,Geodatabase 是一种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技术来表现地理信息的数据模型。Geodatabase是ArcGIS软件中最主要的数据库模型。 Geodatabase 支持在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表中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 在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中,可以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同时存储在一个数据表中,每一个图层对应这样一个数据表。 Geodatabase可以表达复杂的地理要素(如,河流网络、电线杆等)。比如:水系可以同时表示线状和面状的水系。 基本概念:要素数据集、要素类 数据准备: 数据文件:National.mdb ,GPS.txt (GPS野外采集数据)。 软件准备: ArcGIS Desktop 9.x ---ArcCatalog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第1步启动ArcCatalog打开一个地理数据库 当ArcCatalog打开后,点击, 按钮(连接到文件夹). 建立到包含练习数据的连接(比如 “E:\ARCGIS\EXEC2”), 在ArcCatalog窗口左边的目录树中, 点击上面创建的文件夹的连接图标旁的(+)号,双击个人空间数据库-National.mdb。打开它。. 在National.mdb中包含有2个要素数据集、1个关系类和1个属性表第2步预览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 在ArcCatalog窗口右边的数据显示区内,点击“预览”选项页切换到“预览”视图界面。在目录树中,双击数据集要素集-“WorldContainer”,点击要素类-“Countries94”激活它。 在此窗口的下方,“预览”下拉列表中,选择“表格”。现在,你可以看到Countries94的属性表。查看它的属性字段信息。 花几分钟,以同样的方法查看一下National.mdb地理数据库中的其它数据。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数字地质剖面和填图记录格式-样板

(五号字空,空二行,单倍行距) (五号字空,单倍行距) 新疆1∶5万×等×幅区调(左对齐,黑体,小三,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省×县×地×系(或×岩体等,居中)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二号楷体,1.5倍行距)(空一行,小二字号,段前后为“0”,1.25行距)剖面编号(宋体三号,加粗,1.25行距):PM101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工作地区 图幅编号 单位 院长总工 工程负责 技术负责 记录 日期 用表格化表示。 表内左对齐,单倍行距,仿宋小三。 表格居中,在表格属性栏中选“居中”、“无文字环绕”,在行编辑指定高度中输入“0.84cm”,边框选“无”。在首页中做如下页面编辑: 纸张为“A4”, 页边距上2.54cm,下2.54 cm,

页码范围选“多页”,并在其编辑下栏条中选“对称页边距” 之后在页边距栏中选左2.5 cm,右2.5 cm,装订线1 cm。(注意:等同于左3.5cm,但无法实现“对称页边距”)。 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不选首页显示页码(封面无页码标记),在页码格式中选起始页码为“1”,确保装订线在本页的左侧。 2 / 9

×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PM101记录(仿床三小,居中,段前后 均选1行,1.25倍行距) 剖面编号:PM101(左列全为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全部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剖面名称:×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右列为宋体五号) 目的任务:(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行距设为1.25倍,悬挂缩进5字符)。 剖面方位:××°() 起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终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测制日期:20××年×月×日到×月×号 图编编号:L45E012005 剖面长度:14.509km 分层:张一(姓名2字时,间空一字) 记录:××× 掌图:××× 前测:××× 后测:××× 照相:××× 表格:××× 制图:××× 采样:×××、×××(两个人名间用“、”) 比例尺:1︰5000 其他说明:本剖面中主要样品代号说明如下:B—标本;b—薄片;HT—基岩化探;HX—化学分析;DT—电子探针;G—光片;BT—包体测温;ZP-照片;SM-素描图,(可 据本剖面加和减少说明内容) (以下勿用过多的回车符,而用插入命令中的“分隔符”→,选点分页符) 在正式剖面记录第一页再次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选“√”首页显示页码,在页码格式中再次选起始页码为“1”,这样剖面记录仍从第一页开始。 因本页再次从第一页开始,所以前页可能有空页是正常情况。 导线号:0-1导;方位=151°;坡角=-3°;斜距=155m(段前“1”行,行距1.25倍) 层号:1(左列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数字全用Time New Roman,段前“1”行) 分层位置:0-1导0m(右列为宋体五号) 层岩性:×××××(只有每一导线和每一层号的段前“1”行,余段前和段后均为“0”) 层描述:××××××。 层号:2 分层位置:0-1导××m 1 / 9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空间元数据: 1. 标识信息: 1.1. 引用信息: 1.1.1. 作者:云南省地勘局 1.1. 2. 出版日期:1999.12 1.1.3. 标题:云南省l: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1.1.4. 空间数据表达方式:数字化矢量数据 1.1.5. 出版信息: 1.1.6. 出版地:北京 1.1.7. 版权所有者:云南省地勘局 1.2. 描述信息: 1.2.1. 摘要: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中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项目(编号95-06-013)《地质编图》课题(编号95-06-013-01)的一个专题(编号95-06-013-01—23)。该图是在1:20万区域地质图82幅基础上,利用了1:5万区调地质图112幅和正在进行的1:5万区调地质图25幅及1:25万区调1幅等新资料,吸收了有关科研成果17项。采用现代地质学、地层学、岩石学等新理论和方法,按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时代加岩性单位编制而成。地质图充分反映了云南省地质构造特征及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地质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表示了岩石地层单位417个,侵入体时代加岩性单位116个。跨省区断裂7条,省内重要断层32条,同位素年龄数据88个,是目前云南省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一份1:50万地质图。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数据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与邻省进行了接图处理,填写了图历簿,编写了编图说明书。成图过程全部采用在MAPGIS 5.0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是云南省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50万数字地质图成果。 1.2.2. 目的: 所提供的空间位置适用于等于或小于1:50万比例尺的基础地质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应用;可提供作为国家和省级领导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作区域总体规划、经济区布局、计划和管理用图;可提供专业部门建立各类专题图底图:提供作为编绘比例尺小于1:50万地质图的基本资料,对区域矿产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研究、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规划部署以及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计算机网络系统用图。 1.3. 数据集内容的时间信息: 1.3.1. 时间信息: 1.3.1.1 时间范围: 1.3.1.1.1 开始日期:19897.05 1.3.1.1. 2. 结束时间:1999.03 1.3. 2. 时间参照信息:该时间为从课题编写设计到提交成果验收为止。 1.4. 状态: 1.4.1. 进展:完成 1.4. 2. 维护和更新频率:根据需要 1.5. 空间范围: 1.5.1. 边界坐标: 1.5.1.1. 西边界坐标:93°30ˊ 1.5.1. 2. 东边界坐标:106°30ˊ 1.5.1.3. 北边界坐标:29°20ˊ 1.5.1.4. 南边界坐标:21°20ˊ 1.6. 关键词: 1.6.1. 主题: 1.6.1.1. 主题关键词词典:无 1.6.1. 2. 主题关键词:数字地质图 1.6.1.3. 主题关键词:数据库 1.6.1.4. 主题关键词:地层 1.6.1.5. 主题关键词:侵入岩 1.6.1.6. 主题关键词:断裂构造 1.6.1.7. 主题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汇总.doc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工作指南 (2.0版) 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

前言 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 1 适用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定义(1) 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 4.1图元编号(2) 3.2 TIC点编号规则(2) 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 5.1 图层命名规则(2) 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 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 6 图层划分(3) 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 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 7.2 水系图层(4) 7.3 交通图层(5) 7.4 居民地图层(5) 7.5 境界图层(6) 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 7.7 地层图层(8) 7.8 火山岩图层(12) 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 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 7.11 脉岩图层(27) 7.12 围岩蚀变图层(28) 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 7.14 断层图层(32) 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 7.16 矿产图层(35) 7.17 产状符号图层(37) 7.18其它图元图层(38)

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建库规范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试点 2004DKA20180 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建库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五年三月,北京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试点 矢量数据库建库规范 (征求意见稿) (二○○五年三月) 前 言 资源环境领域的历史数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把历史数据及时数字化、建库管理,不仅能够使积累的历史数据更方便地为科技工作者使用,同时这也是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在长期矢量数据库建库(以下简称矢量库)的过程中,对其建设路线、操作规程和实际应用进行总结提炼、制定出本矢量数据库建设规范,以期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矢量建库进行指导。 本规范包括五个部分和一个附录。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由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组织起草并负责解释。 1 适应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地学领域的矢量数据建库建设以及相关的空间数据处理工作。 2 引用标准 GB/T 14512—93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 16831--1997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 GB/T 17278—1998 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 GB/T 17797—1999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 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8315—200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6—2001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GB/T 18317—2001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 14051—93 地形图用色 GB 12409—90 地理格网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空间数据库毕业课程设计报告

空间数据库课程设计兼ARCSDE入门 手册 一.ArcSDE的配置 数据库的创建 数据库的配置 数据库的网络配置 数据库的控制和管理 ArcSDE的配置 二.数据库的设计 建立数据库连接 表的创建与设计 版本的注册与创建 成员角色与任务分配 三.问题与解决方案 软件本身的问题 多版本编辑的问题 四.总结 个人心得 各成员工作情况 一. ArcSDE的配置 1.数据库的创建:

打开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工具 如图(1.1)所示 为初始界面 图(1.1) 按照向导对话框依次选择执行的操作创建数据库→选择一般用途的模→输入数据库名称和SID号(*注意SID号默认和数据库名相同)→管理选项(默认设置)→输入口令号(*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口令)→存储选项(默认设置)→数据库文件所在位置(默认设置)→恢复配置(默认设置)→数据库内容(默认设置)→初始化参数(默认设置)→数据库存储(默认设置)→创建选项(如图1.2)→确定对话框→开始创建图1.2 2.数据库的配置 创建数据库成功之后需要进行数据库的配置,同上打开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工具,点击下一步,选择配置数据库选项→选择需要配置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默认设置)→连接模式(*客户机较少时默认设置),点击完成开始配置数据库(如上图) 3.数据库的网络配置 配置数据库之后,打开Oracle 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 工具,如图(1.4)为初始界面 图1.4

按下一步进入监听程序配置→监听程序(*若需要添加新的监听程序,选择添加,这里选择已有的监听程序,选择重新配置如右图)→选择监听程序→选择协议(默认有TCP)→选择端口(*端口号默认为1521,若配置了多个监听程序,不应重复使用1521端口,否则后期的本地NET服务名配置会出错,如右图)→完成配置好监听程序后配置本地NET服务名配置→重新配置→选择Net服务名(根据新创建的数据库选择服务名)→服务名配置(输入新创建的数据库名)→选择协议(默认配置)→输入主机号和选择端口(主机号为计算机名)→选择测试→测试登录方式用户名填system,口令重新输入,如右图(若测试失败,可以试着重新配置数据库,注意配置端口号) 4.数据库的控制和管理 工具: OEM和SQL*PLUS 登录OEM方式:网页登陆。(下图) 网址可在安装目录oracle\product\10.2.0\db_1\install\readme.txt中得到,输入网址,并用sys用户登录,使用SYSDBA身份。 登录SQL*PLUS方式:对话框登录。 输入用户名:System, 输入口令: 输入主机字符串:数据库名 (右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8.2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8.2.1目的及任务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8.2.2要求 要充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综合性、实用性、艺术性。为提高编图精度,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及时确定含水岩组的分布界线及各类水点的位置和富水性界线等。 8.2.3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 (2) 剖面图。 (3) 辅助图件。 (4) 说明书。 主图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兼顾一般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主图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 (1) 含水岩组的分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集合体,且常处在不同的层位,因而要求以地质时代确定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 (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由于比例尺和研究程度所限,除以水点资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依据类比法确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究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 (3) 反映含水层的顶底板的埋藏深度,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深层水水位埋深,各类双层含水层结构以及下伏含水层顶板埋深及富水性。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数字地质填图是一种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基础对地质展开调查的新方法,并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针对现如今数字地质填图在对其研究的现状方面也已在地质数据调查中逐步实现了组织、描述、管理与综合以及资源的一体化、统一化进行描述、集成和再现,建立起呈现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多目标、多用户的服务系统,是从今以后地质数据调查主要过程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同时通过在掌上Windows CE系统上,使数字化地质填图需要的GIS其基础性的功效得以实现,从而使数字填图体系与遥感系统整合成一体得以实现。 标签: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因为当今空间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普遍使用,同时社会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使近些年以来区域性的地质调查由理论基础所需技术上的支持,至填图图件与内容的展现方式,均产生了重大改变。在地学领域中建起新知识系统的过程之中,整个世界的地质研究均加快了基础地质分析调查的脚步,且将基础性地质的调查作为立足点,以使社会始终在增长与改变的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国家昌盛与发展的持续性得到可靠的支撑。 1数字地质填图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近些年以来,由于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使得使用数字地质填图不但在国土资源相关任务的任何领域内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以及输出结果等整个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深化至处理跨领域与跨学科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等相应问题之中。纵观整个世界主要的野外收集相应数据的软件,以及野外所收集数据的数据库其建立得重要途径是回至室内对野外数据进行处理,接着输进数据库内,也或者把格式预先定义的绘制于纸上的表格其大量相关的数据直接输进数据库内。该输入形式,首先效率是很低的,其次未能较好的对获得野外地质的调查数据相应技术根本性问题进行解决。野外数据记录本其所输数字太过结构化,这就需要地学相关工作人员更改他们记录与观测野外地质信息数据的方法,记下空间的定点方位并分离属性数据信息实施管理。 2数字地质填图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发展趋势 2.1数字填图技术的硬软件支撑基础 随身可带入野外掌上机可以对复杂信息进行较好的管理和描述,有许多优点,包括存储容量充足,有较小的体积,且重量较轻、功耗较低,且连续工作的时间较长等优点。符合这些需求的设备是数据野外采集最终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硬件设施基础。不然,数据—次性录入这一问题无法得以解决,致使实现数字填图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 读图提纲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 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 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 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2 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1与J3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支流总流量为2.7438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 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 2.3L/s),增加量很少, 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二、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 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信息系统091、092班 实验人员名单及学号: 日期:2011/10/24 目录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1) 一、设计题目 (2) 二、实验目的 (2) 三、需求分析 (2)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2)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2) 5.1软硬件配置 (2) 5.2数据采集流程 (3) 六、数据库应用案例 (6) 6.1.查询 (6) 6.2 缓冲区分析 (9)

一、设计题目 成都市市区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构建 二、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和建立空间数据库,掌握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建设流程,学会利用所学GIS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需求分析 1. 利用计算机进行显示城市信息; 2. 借助现有城市专题图能否自己构建一个简单的基础城市地理数据库; 3. 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完成自动制图。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1.功能分析:该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成都市的基本道路信息、居民点分布信息以 及学校医院等政设服务性机构信息。 2.数据组织:居民点分布数据、道路数据、河流数据、现有公园分布数据、 市内现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数据,几类数据应该平行组织,以便 建立他们之间拓扑关系。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5.1软硬件配置 1.软件:专业软件ArcGIS9.3 系统软件windows 7

2.硬件:酷睿系列微机 5.2 数据采集流程 按照功能设计、数据组织,因此数据采集的流程为: 1)收集进行数字化的基础数据:成都市地图;若干具有精确地理位置的特征点; 本实验数据来源于空间数据库DATA\栅格专题图: 成都.bmp,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txt。 其中,成都.bmp作为数字化底图,从它上面提取所需数据;而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这个文件则是作为地理参照,以此为依据对底图进行几何校正。 2)地理参考:对所得地图进行地理参考; 利用pci对底图进行校正,采用输入已知坐标的方法,为底图加上地理坐标WGS-84。 3)数字化:对地图信息进行分层数字化; 分工合作对底图进行数字化:用画多边形、线、点得方法,针对不同特征的图形,采用不同方法,比如,河流道路呈线状,则采取画线的方式,而学校医院已有标识,则采用画点的方式将其提取出来。 4)坐标统一:对所得图层统一进行投影,采用高斯投影; 所得的几个图层均以经纬度的方式即地理坐标表示,由于这对于常人认识地图的方式有所不变,故要统一为它们加上投影信息Gauss_Kruger。 5)构建Geodatabase,并对图层经销属性域的编辑; A.在ArcCatalog中相应文件夹下建立文件空间数据库CITY,如图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