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2020年10月整理).pdf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2020年10月整理).pdf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2020年10月整理).pdf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2020年10月整理).pdf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辛温解表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麻黄(君) 桂枝杏仁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 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 大青龙汤将麻黄汤早使 生姜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大枣石膏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三拗汤干妈姓姜 炙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 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桂枝(君) 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出汗异常,神经性头痛,癫痫,产后发热,人流术后发热,经期发热,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无脉症,怔忡、冻疮。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尝。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效:解肌发表,平喘止咳。 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香苏散:香苏散用草陈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 功效:温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脉浮苔白。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加葱白豆豉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外感。 活人葱豉汤葱豉汤加麻黄葛根 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发热恶寒较重,头项强痛,无汗脉浮者。 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风白芷黄芩川芎苍术甘草生地细辛羌活(君)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酸痛,口苦微渴。 感冒,流感,荨麻疹,寒湿头痛,胁间神经痛,寒火牙痛,面瘫,寒湿泄泻,肌纤维组织炎。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大羌活汤“四双”兄弟知细草 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白术川芎生地知母细辛炙甘草 功效: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主治:风寒湿邪表证里热较重者。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解表剂

第二章解表剂 【教材】方剂学(新世纪课程教材·邓中甲主编) 【教学内容】解表剂 【教学时数】6学时 【授课对象】针推专业。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麻杏甘石汤、败毒散。 3.熟悉:桑菊饮。 4.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重点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2、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及其病机。麻黄汤的组方原则,方中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 仁的作用。 3、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主要症状及病机。桂枝汤的组方原则,方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 桂枝配炙甘草,白芍配炙甘草的作用。桂枝汤的用法。 4、麻黄汤与桂枝汤功效、主治的比较。 5、九味羌活汤的功效,主治病证。方中为何配伍黄芩、生地。 6、小青龙汤的主治病证及其病机。方中细辛、干姜配伍五味子的意义。 7、银翘散的组方原则,方中君药(银花、连翘)具有辛凉透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三个 方面的作用。又用少量辛而偏温的荆芥,属辛凉平剂。 8、比较桑菊饮与银翘散功效、主治的异同。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原则,方中石膏配麻黄的作用。 10、败毒散的组成原则,理解方中用人参不是单纯补虚,其扶正作用是做为助正气鼓邪外 出的一种手段。 11、比较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功效、主治的异同。 [难点与关键] 1、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及其病机。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的作用。 2、麻黄汤中已有麻黄发汗散寒,为何又配桂枝?。 3、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主要症状及病机。桂枝汤中桂枝-白芍、桂枝-甘草、白芍-甘草、生姜 -大枣等的配伍作用。 4、如何理解“营卫不和”。桂枝汤如果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 5、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方中麻黄配桂枝;细辛、干姜配伍五味子的意义。

(一)辛温解表药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药名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量备注 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由于 1.风寒表实证肾不纳气导致的虚喘者慎用 发汗解表 2.咳喘实证 2.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经宣肺平喘 3.风水水肿3~10宜炙用捣绒用发汗和缓 利水消肿 4.风寒湿痹,阴疽,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 痰核黄绒或炙麻黄 4.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 1.外感风寒表证 肺、心、膀发汗解肌 2.寒凝血滞之痹证 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 桂枝辛、甘温温经通脉 3. 胸痹,痰饮,水3~10 胱经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通阳化气肿及心动悸,脉结 代。 1.治鱼蟹中毒单用可至 发汗解表 1.外感风寒证30~60克 紫苏辛温肺胃经行气宽中 2.脾胃气滞证3~10 2. 不宜久煎 解鱼蟹毒 3.食鱼蟹中毒 3.叶长于发表,梗擅于理气安 胎 发汗解表1.不宜久煎 肺、胃、脾 1.阴暑证 2.汗多表虚者忌用 香薷辛微温化湿和中3~10 经 2.水肿病 3.利水退肿须浓煎 利水消肿 4.有夏月麻黄之称 1.外感风寒表证 发汗解表 2.多种呕吐证 1.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生姜辛微温肺、脾经温中止呕 3.风寒咳嗽3~10 2.为“呕家之圣药” 温肺止咳 4. 解半夏、南星及 食鱼虾中毒 1.外感表证 1.不宜久煎 祛风解表2. 麻疹透发不畅, 2.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风疹瘙痒炭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透疹止痒3~10 3. 疮疡初起兼有表 3.荆芥、防风温性不大,善祛 止血 证风,故用时可不辨寒热而取其 4.吐衄下血(炒炭)疏风之性 1.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 祛风解表 1.外感表证者慎用或忌用 膀胱肝脾 2.其性兼甘,故为“风药中之防风辛甘微温胜湿止痛 2.风寒湿痹证3~10 经润剂” 止痉 3.破伤风 3.祛风而不燥,防风秦艽之类 也 1.阴虚燥热证忌用 发散风寒 1.外感风寒表证2.治痹常用药,尤以肩背肢节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经3~1 3—10疼痛者为佳(独活反之) 胜湿止痛 2.风寒湿痹证 3. 脾胃虚弱者用量过大易致 呕吐 药名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量备注

第五章 解表剂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 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 课次:第X次课 课型:理论课 课题:第X节 授课日期:2017年X月X日星期X 授课班级:XXX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美容方剂学课次:第一次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3首,熟悉方剂2首,了解1首。 2.熟悉解表剂的含义、适用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各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和运用;类鉴别。教学难点:1.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含义。 教学资源:1.教材:《美容中药方剂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丽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页码范围:第201页 ——第303页。 2.教学参考书: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P1--P351页。 3.教具:多媒体、粉笔。 教学步骤:课的准备(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的实施--- 课的小结(评估、总结)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演示 评估方法:提问、观察、讨论、作业 教学内容: 第五章解表剂 【课的准备部分】 (一)组织教学教师清点学生人数 (二)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容方剂学》这个章节。学过中药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的实施部分】 一、概述 1.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2.适应证:外感表证;或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有表证者。 3.分类: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三类。 4.使用注意: ①.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②.服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防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发挥。 ③.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宜饮热开水或加衣覆被,以助汗祛邪取汗以周身微汗为度。 ④.表邪未尽又有里证者,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可用。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一、概述 功效:发散风寒 适应证:适应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尖,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方剂学-解表剂

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适用于表证。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由于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如表证属风寒者,当用辛温解表剂;表证属风热者,当用辛凉解表剂;若兼见气、血、阴、阳等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使用,以扶正祛邪。 (2)解表剂多以辛散轻扬药物为主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3)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微汗出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饮食方面,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表里同病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等,则不宜继续使用解表剂。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郁滞,肺气失宣所致。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故方中以苦辛性温之麻黄为君,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郁闭之肺气。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桂枝既能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能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麻黄、桂枝两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喘。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调和药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至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麻黄、桂枝并用,开腠畅营,发汗解表之力较强;麻黄、杏仁并用,宣中有降,宣肺平喘之效较著。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已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 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九味羌活汤, 九味芜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功用:理气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香附,疏肝理气、调气健脾。紫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毒,安胎。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品为治痰要药。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炙甘草干姜半夏10-15g,细辛五味子3-6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

薄荷与辛凉解表

薄荷与辛凉解表 在中药学的辛凉解表分类里,有薄荷,牛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蝉蜕,蔓荆子等药物。可是如果较真的话,恐怕除了薄荷,别的哪味药物都不能算严格的辛凉解表剂,解表剂要有发汗的作用,后几味里面除了柴胡,哪味有发汗作用呢,柴胡又不能算做凉性。葛根据刘绍武老先生的经验,单用120克,患者没有出汗的反应,但可以解渴。所以说后面几味药物只是常在辛凉解表的方剂中使用,单味来看的话,不能算做辛凉解表的药物。我们分析“辛凉解表”这个词,解表需要的是发散,可是凉性又要敛降,二者之间有矛盾,所以这样的药物不好找,象柴胡发散可以,但不够凉,它本身就有伤阴的作用;象牛子,蔓荆子虽然性凉,却又不够散。这样看来薄荷算是很难得的药物了。薄荷感春夏之气,味苦辛,而以辛味为主。一般观念是辛味的药物有发散作用,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薄荷的发汗作用是其辛味造成的,我们知道解表分为“辛温”与“辛凉”,即辛要分类,有温散的,有凉降的,“辛”和“散”之间不能画等号。以前我们讨论酸的时候就对酸进行过分类,分为“酸生”与“酸收”,辛与酸是一东一西的对冲关系,辛也要分为“辛散”与“辛降”,具有辛散作用的是辛温药,具有辛降作用的是辛凉药。小孩一般都不爱吃薄荷糖,有时表达却不一样,有的小孩说是嫌

凉,有的是嫌辣(辛),说明凉和辣(辛)的感觉有时侯有些相似。而辣椒的辛味又让人有烧灼感。可见辛味确实分为温凉两种,有热感的具有升散作用,有凉感的具有敛降作用。薄荷的辛是凉降的辛,而不是发散的辛。它能够发散是因为它禀春夏之气。卢复认为薄荷“具转夏成秋,高爽清明之象”。这种象很明显是肺金之象。但仅具有高爽清明之象还不是薄荷的全部性质,石膏,知母也有这种肺金之象,却不具有发散作用,不能解表。薄荷是辛降与发散的统一。发散可以解上焦或体表阳气的壅结,降敛可以利咽清目,刘若金认为它是火中之金,“不折降而同降折之功,非从治而有从治之用”。总之,薄荷象酷暑中刮起的一阵凉风,所以用于风温表证非常合适。在银翘散和桑菊饮中都用到它。我们常把感冒分为风温感冒与风寒感冒,其实这里面丢下一大类,即“外寒内热”型的感冒,这类患者既有咽痛口渴,同时又有恶寒无汗。大家可能感到这一型的患者比风温与风寒的总和都要多。这种感冒用辛温解表当然不合适,会把火煽起来,基本方向还是药用辛凉解表剂。不过需要做一些变通,一般辛凉解表剂发散力度不够,需要加一些辛温解表剂。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注意其内热,而忽视其外寒,认为银翘散中也有薄荷,荆芥,豆豉。似乎完全可以胜任。不过临证试一下就知道,表郁很轻的还可以,而且退烧速度慢,把病程拉长,对表郁比较严重的则根本不能胜任了。这时有些温病学家就主张在辛凉解

解表药

第八章解表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 B.辛夷 C.升麻 D.生姜 E.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故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其它四味解表药都没有止呕功效。2.羌活的性味是: A.辛、甘,温 B.辛、苦,温 C.辛、涩,温 D.辛、咸,温 E.辛、酸,温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羌活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辛散发表,味苦除湿,温能散寒,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故答案应选择B。 3.桂枝治疗风寒表虚证,宜配伍: A.麻黄 B.白术 C.附子 D.白芍 E.细辛 答案:D 答案分析: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故答案应选择D。 4.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 A.麻黄、荆芥 B.香薷、紫苏 C.生姜、桂枝 D.麻黄、香薷 E.防风、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其他解表药没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故答案应选择D。 5.治疗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宜选用: A.荆芥 B.香薷 C.桂枝 D.细辛 E.荆芥 答案:B 答案分析: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阳气被阴邪所遏,故称阴暑证。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香薷治疗该证,常配伍厚朴、扁豆。故答案应选择B。 6.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宜首选: A.防风 B.香薷 C.细辛 D.紫苏 E.白芷 答案:D 答案分析: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只有紫苏一味。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紫苏尤为适宜,临床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故答案应选择D。 7.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A.麻黄 B.杏仁 C.石膏 D.甘草 E.桔梗 答案:A 答案分析: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宣肺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无汗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而其它四药虽皆可治疗咳嗽,但无发汗解表之功。故答案应选择A。 8.既能解表散寒,又能解鱼蟹毒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香薷 D.荆芥 E.生姜 答案:E 答案分析:发散风寒药中能够解鱼蟹毒的药物只有生姜、紫苏两味药。故本答案应选择E。 9.功能止血的药物是:

辛温解表药

2018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教材精讲班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 2017年中药二常用单味药分值分布 学习目标1.掌握单味药21章的章节分布及各章节的药物 2.熟悉药物功效所对应的主治病证 3.熟悉了解400个单味药的功效 第1章解表药 含义 性能功效 适用范围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一、含义及适用范围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二、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三、配伍方法临床应用时: 1.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 2.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四、使用注意1.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2.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3.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辛温解表药

5、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辛温又解表,麻桂紫姜藁,荆防羌活细,芷薷苍夷柳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配桂枝,治疗表实无汗;配杏仁治风寒束肺,肺逆咳喘; 配石膏,治肺热咳喘。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忌服。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有汗无汗皆可,另主治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痰饮证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特点:治疗脾胃气滞和气滞胎动,叶善发表散寒,梗善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解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皆可。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外风、内风、风湿及寒热皆可破伤风和小儿惊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藁本:发汗解表,祛风胜湿,止痛善治表证夹湿、颠顶头痛及风湿痹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治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最宜少阴头痛、鼻渊和牙痛。 可治阳虚外感。寒饮伏肺之要药(配干姜和五味子)小青龙。1—3克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除手足阳明之邪,可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素称:夏月麻黄。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为外感鼻塞头痛之佳品,又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另治湿痹痛和疹痒。疥癣。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所常用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6.辛凉解表药 薄蝉桑菊葛柴升,牛蒡豉浮贼蔓荆。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善散上焦风热。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可治痄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配胖大海,善治风热肺热之咽痛音哑,另治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配菊花,治肝阳眩晕及肝肾阴亏目暗不明; 配黑芝麻,治肝肾阴虚视物昏花兼

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解表剂

方剂学——第二单元解表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适用: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要点二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一般宜温服,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热粥,取微汗,汗后避风寒;汗出病瘥,即停服。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细目二辛温解表 要点一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组方原理】 君:桂枝—发汗解表而散卫中之邪气。 臣:芍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佐:生姜—散寒祛邪,和胃止呕。 大枣—益血生津,补脾益气。 佐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要点二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组方原理】 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解表祛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 生地、黄芩—清泻里热,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药性。 细辛:少阴头痛,白芷:阳明头痛,川芎:少阳、厥阴头痛,体现分经论治的用药特点。 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趣味:(九味)强风袭秦川,生地草苍白。 羌风细芩川,生地草苍白。

01辛温解表剂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 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使用: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湿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 麻杏苡甘汤: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日晡:下午三点到七点 大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服后,取微似汗,汗出多者,用温粉扑之。温粉:龙骨、牡蛎、黄芪、麻黄根,共研细末。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有表寒,内有里热)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用大青龙汤治之,中病即止。 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 华盖散: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解肌的主要位置在于腠理。)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

解表剂

概念:凡用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立法依据]解表剂主要用于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 解表剂的运用范畴:肌表是人体的藩蓠,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都出现表证。无论是风寒所伤,还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之时,大都可见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当此之时,都可以用解表剂治疗。 分类与适应范围: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 使用时的注意点: ①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②凡用解表剂,宜保暖取汗。 ③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令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④表邪未尽,又现里证,宜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 ⑤表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⑥煎法:武火急煎 ⑦服法:a. 乘热服。b. 饮后服适量的热开水,并加衣盖被,宜微微有汗,不宜大汗淋漓。c. 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⑧要因时因地制宜。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其中麻黄汤麻、桂并用,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之力较强,且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等里热证者。香薷散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痞,腹痛吐泻等症。小青龙汤长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适用于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止嗽散功能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选药温润和平,适用于外感风邪,解表不彻,肺气不利之咳嗽咽痒而微有恶寒发热者,加减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其中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但银翘散解表之力大,且能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解表之力轻,重在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较轻,邪在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为辛凉轻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长于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适用于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咳喘证,应用时当根据发热轻重与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适用于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升麻葛根汤解肌清热而透疹,适用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必须邪正兼顾。若单纯解表,则正虚而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易于补而留邪。人体之虚,又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侧重,故常以解表药分别配伍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正气不伤。其中败毒散发散风湿,益气解表,适用于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痢疾初起见表寒证者亦可应用。参苏饮功能益气解表,且长于理肺化痰,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饮气滞证。再造散功能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适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加减葳蕤汤功能滋阴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人感受风热证。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桑菊饮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辛凉解表代表方,一般都是以银翘散和桑菊饮(这)两个作为代表治法的两个方面。银翘散是肺卫病变,卫气的卫这个为主的,发热重,邪正相争(于)体表,发热重,这个为主的。桑菊饮它是一种风热犯肺的轻证,从程度上首先这个风热犯肺的轻证,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它直接伤损到肺,风热犯肺,那是肺系病变。所以它肺卫症状不突出,因为病邪比较轻,但是它影响到肺系,也就是呼吸道了。所以总的这个病机归纳是风热犯肺,银翘散叫它风热犯卫,提法上有区别的。风热犯肺但是较轻,轻证,这个病机把它分开,包括两部分:一个表热轻证,风热侵犯体表,是比较轻的。因为邪较轻浅,但作为口鼻而入,伤及肺络,络也是轻浅的意思,轻浅的,风热犯肺轻证,伤肺络。所以它的主治,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了,风热侵袭较轻,体表邪正斗争的不重,加上风热本身轻,发热就不重,身热不甚。脉还是归于浮数的,偏于浮数,因为它性质毕竟是风热。由于它侧重反映在邪伤肺络,所以肺气不宣的咳嗽是它的主症,在《温病条辨》里讲 到,桑菊饮的主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咳者,辛凉 轻剂,桑菊饮主之。”但咳说的当然是绝对的,它只是咳,他把咳当作一个主症。身不甚热,发热较轻,也就是恶寒或者本身比较轻浅。 有风热特点,所以恶寒更不明显,微微有点发热。以咳嗽为主症,肺气不

宣。有个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热邪不重,口微渴,甚至于最初期可以不渴。因为温热病邪较轻就算有些入里,它也伤津程度不重了。脉一般还是浮数。所以从这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来看,从病邪来说,风热啊,风温初起啊,这是轻证,所以表证不重。从它侵犯部位来讲,以肺络为主,就现在我们说肺系,呼吸道,这个为主。所以出现了肺气不宣了以咳嗽为主,发热不重。这就是两者在病机和主治方面的区别,银翘散和桑菊饮的区别。这一对是外感风热有常见的两个趋向,一对辛凉平剂,辛凉轻剂,这是指的辛凉程度,指它针对的温热病邪的程度。常作为两个代表。 那作为用药来说,这个方的君药,桑叶、菊花,桑叶、菊花既归肺经又归肝经,既能清肺肃肺,又能清肝平肝。肝、肺它是气机升降中间,升降之外轮,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既在升降上有分工,同时相互制约保持正常的肃降或者升发。所以这两个用在这里,既能清肺肃肺,又能清肝平肝。风热以后病人都会有头痛目赤,有一种肝经风热或者肝的升发太过这种特点。肝升发太过,肺气降不下来啊。你选择清肺肃肺药的时候,正好这两个药它偏偏又有清肝平肝,多好, 一举两得啊。杏仁和桔梗是我们常用的一宣一降,宣降肺气、止咳的常用组合。这个佐药,是三味药,连翘、薄荷、芦根,少量连翘考虑什么?温热病邪容易入里,蕴结成毒啊,尽管主治里还没出现热毒证,但是要考虑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薄荷也能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清利头目,配合桑叶、菊花能清利头目,增加透表作用。因为整个

中药学-第1章-辛温、辛凉解表药

第一部分:第1章:解表药 一、最佳选择题 1、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宜选用 A、薄荷 B、升麻 C、葛根 D、藁本 E、柴胡【答案】 2、炒炭止血的药是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桂枝 E、防风【答案】 3、尤宜于风寒感冒兼气滞胀满者的药是 A、细辛 B、紫苏 C、防风 D、桂枝 E、生姜【答案】 4、紫苏不包括的功效是 A、祛风止痉 B、安胎 C、发表散寒 D、解鱼蟹毒 E、行气宽中 【答案】 5、麻黄配石膏共同体现的功效是 A、调和营卫 B、清肺平喘 C、发汗解表 D、清热泻火 E、利水消肿 【答案】 6、麻黄除发汗外,还能 A、止痉 B、平喘 C、止呕 D、解毒 E、行气 【答案】

7、堪称为发表散风通用的药是 A、生姜 B、香薷 C、紫苏 D、荆芥 E、桂枝 【答案】 8、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宜选 A、辛夷 B、白芷 C、羌活 D、葛根 E、藁本【答案】 9、具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作用的药是 A、荆芥 B、桂枝 C、防风 D、白芷 E、生姜【答案】 10、关于紫苏的描述,下列哪是错误的 A、辛温发散归肺脾经 B、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 C、用量5~10g久煎 D、叶长于发表,梗长于理气 E、辛温耗气,气虚表虚者慎用 【答案】 二、配伍选择题 A.紫苏 B.生姜 C.荆芥 D.防风 E.白芷 1、治脾胃气滞及气滞胎动证宜选 2 、治阳明头痛,鼻渊头痛宜选 3 、治风寒咳嗽,胃寒呕吐宜选 4 、治破伤风,小儿惊风宜选 【答案】 三、综合分析选择题

患者,男,45岁。皮肤成片风团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被诊断为是风疹。临床选用浮萍加以治疗。 1、浮萍的善于治疗的病证是 A、风水水肿与风疹瘙痒 B、血热下血与风疹瘙痒 C、风热目赤与风疹瘙痒 D、肝郁气滞与风疹瘙痒 E、风热头痛与风疹瘙痒 【答案】 2、浮萍可用于 A、风寒表证 B、风热表证 C、风寒实证 D、风热实证 E、表虚证 【答案】 患者,女,26岁。夏天乘凉由于过量饮用冷饮导致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临床选用香薷进行治疗。 3 、香薷的功效不包括 A、解表 B、和中 C、通鼻窍 D、化湿 E、利水消肿 【答案】 4 、香薷的使用注意是 A、血虚头痛者忌服 B、热证者忌服 C、阴虚火旺者忌服 D、表虚有汗者忌服 E、阴虚血热者忌服 【答案】 四、多项选择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