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徐小丽班级10级(9)班学号10130902 指导教师梁静文

课题名称中英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幽默的需要与日俱增,幽默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幽默文化中,语言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已经不断地从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拓展研究领域。语言幽默也一直是语言学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从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对幽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

幽默原本是喜剧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以轻松欢快的语言引发读者或者观众的笑为其主要特征,有时,同一可笑的情景对于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交谈者来说既无趣也不可笑。这表现了不同民族幽默的不协调,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然而,从现、当代幽默的发展趋势上看,东、西方幽默中存在着不可改变的不协调,同时也存在彼此接近、相互转化的趋势。

选题意义:

借助对英汉幽默语言的分析,加深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分享到语言幽默给人们带来的欢笑与愉悦,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中西方和谐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中英语言幽默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并着重研究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出现的幽默困境的产生原因。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理论依据: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传统习惯文化的丰富程度,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中西方的文化中,中国人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形成了大写意式的发散性思维,守礼而含蓄;而西方人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性海洋商业文化,形成了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性思维,随性而张扬。中国在这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文化氛围中,便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动”的思维定势。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思维定势,便形成了重直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定势及方

式决定了幽默是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如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愚蠢,便着重描写此人说话、做事是如何蠢得,是人在读过之后,能马上直观地得出结论。而在西方的重创造的思辨型思维的幽默中,利用克制陈述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阅读幽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解曲言来理解幽默本身。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英言语幽默有何差异而影响到中英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预期结果:

1.初步接触英汉言语幽默的共性和特性,发现中英语言的幽默之处。

2.为中英语言学习者相互了解对方文化中的幽默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避免尴尬,促进理解和文化交流。

可行性分析:

目前已经认真观看了部分中西方情景喜剧,并对其中一些幽默语言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在初步研究中西方的幽默笑话的异同之处,当然在此期间,也进行一定量的文献资料理论学习。

论题的研究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新型原则;

3.科学性原则。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分析法。

论文提纲:

[摘要]: 可莱姆斯:“我们不得不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说那些话,是如何说的以及再怎样一个特定的情景下对谁说的那些话。另外,我们还不得不将他们的话语、信仰、心态与一个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关键词]: 言语幽默、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文化多样性

提出问题:

1.中西方幽默差异的原因;

2.中英幽默的共性和特性。

得出的分析结论: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历史与文化背景是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以及幽默的语境化对于与西方人民的理解和交流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目录

1.陈宸《老友记》与《爱情公寓》的比较浅析。西南交通大学艺传学院,四川,成都

2.朱润《中美情景喜剧比较探析》.中国电视

3.龚维刁《幽默的语言艺术》.重庆出版社

论文的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选题,查阅资料,理论学习,确定论文研究内容。

2.实施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4月)撰写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提纲,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3.后期总结(2015年4月至2015年5月)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2015年3月4日

中西方幽默对比分析

英 文 幽 默 赏 析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11-02班 姓名:郑爽 学号:541108010226

中西方幽默对比分析 林语堂:我很怀疑世人是否曾体验过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个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上的地位。它的机能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还不如说是化学上的。它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根本组织。我们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幽默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广泛存在于中西方语言中。精炼含蓄、奇妙得体的幽默语在使用与理解上离不开与其紧密联系的文化溯源。英语中的humour一词来自于古希腊医学,他们相信人类身体有四大类液体控制健康及情绪。而抑郁时由于体内“黑胆汁”过剩所致,解决方法正是开怀大笑。英国人将humour一词演化成有趣的意思。将humor一词以音译形式“幽默”引入汉语,是林语堂1924年撰文提倡的。幽默的涵盖面甚广,它包括笑话(joke)、讥讽(satire)、反语(irony)、喜剧(comedy)、俏皮话(wisecrack)、轶事趣闻(anecdote) ,等等。对幽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对幽默的定义,学者们却莫衷一是。我们暂把幽默定义为一种诙谐的、滑稽的意在带给交际双方愉悦的交际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幽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幽默的内容、功能、语言类型和表现形式上,造成差异的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诸多方面的不同。 一、中西方幽默内容上的不同 幽默是人类审美追求的反应,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在内容上折射出不同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从主题上看,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人们谈“性”色变,因此,东方传统幽默中性主题是禁区;而西方幽默中这类主题却占很大比例。从内容上看,在西方的幽默中,单纯娱乐性质的纯幽默比重很大, 这是幽默从萌芽状态时起便形成的一个鲜明特征。而中国幽默似乎肩负着更沉重的历史使命---针砭时弊。纵观流传至今的几百段传统相声,讽刺段子占绝大多数。而幽默的民族特色在艺术手法上的表现远不如主题、内容那样明晰。它往往根植于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表现得十分隐蔽、微妙。中国幽默刻意追求一贯到底、层层递进的情趣性。最能显示中国人幽默文化底蕴的形式莫过于相声。相声的四个环节(“垫话”、“瓢把儿”、“正话”和“底”) 对应了幽默结构的四部分。相声从头至尾包含多个“包袱”,使听众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从紧张的期待走向缓和的满足,然后又跨向新的期待和新的满足。而西方的幽默小品往往只有一个“包袱”,

[中英,语言,文化]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周超 ________ 学 号 3090311120 _________ 专业班级 英语094 ________ 分 院 外国语分院 _____ 宁波理工学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中英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中英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徐小丽班级10级(9)班学号10130902 指导教师梁静文 课题名称中英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幽默的需要与日俱增,幽默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幽默文化中,语言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已经不断地从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拓展研究领域。语言幽默也一直是语言学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从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对幽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 幽默原本是喜剧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以轻松欢快的语言引发读者或者观众的笑为其主要特征,有时,同一可笑的情景对于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交谈者来说既无趣也不可笑。这表现了不同民族幽默的不协调,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然而,从现、当代幽默的发展趋势上看,东、西方幽默中存在着不可改变的不协调,同时也存在彼此接近、相互转化的趋势。 选题意义: 借助对英汉幽默语言的分析,加深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分享到语言幽默给人们带来的欢笑与愉悦,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中西方和谐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对中英语言幽默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并着重研究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出现的幽默困境的产生原因。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理论依据: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传统习惯文化的丰富程度,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中西方的文化中,中国人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形成了大写意式的发散性思维,守礼而含蓄;而西方人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性海洋商业文化,形成了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性思维,随性而张扬。中国在这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文化氛围中,便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动”的思维定势。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思维定势,便形成了重直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定势及方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着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摘要: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 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 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期末重点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讲义 第1讲语言与文化概述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1)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2) Language i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both in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in forms of activity and behavior.) (3) Language is the stimulus of culture (A flourished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2.English speakers are good at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are apt to think in terms of images. 3.English speakers prefer analytical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prefer comprehensive thinking. 4.English speakers think more in a linear way while the Chinese think more or less in a curving way. 5.According to Whorf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that an individual speaks facilitates particular ways of thinking.” 第2讲英汉语发展简史1 1.Based on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形态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flected language (屈折语), while Chinese belongs to isolating language (孤立语). 2.Based on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结构分类法),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analytic language (分析语). 3.Based on genetic classification (谱系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and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4.English is a West Germanic (西日耳曼语支) languag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Anglo-Frisian dialects brought to Britain by Germanic invaders. 5.English is a phoneme language (表音文字) and Chinese is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表意文字). 6.The first people in England about whose language we have definite knowledge are the Celts. 7.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English entered the period of Middle English. 8.The period from 450 to 1150 is known as Old English. From 1150 to 1500 the language is known as Middle English. The language since 1500 is called Modern English (1500-1700, early Modern English, 1700 until now, later Modern English). 9.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English words: a) Letters in English are like strokes in Chinese. b) Morphemes in English are like radicals in Chinese. c) Chinese associative compounds (会意字) are like English compound words. 第3讲英汉语发展简史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