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水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水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水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每空1分,20分)

1、淀粉是碘量法的。

2、标准溶液的配制可采取和,但后一种方法需要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操作浓度,再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标定。

3、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措施有、、。

4、水中硬度按阴离子组成分为和。

5、高锰酸钾指数是指:。

6.、常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位有效数字,微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

保留2位有效数字。

7、水的硬度1mmol/L( CaO)= mg/L (CaCO3)= 德国度。

8、淀粉是碘量法的。

9、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措施有、、。

10、评价某分析方法的好坏可用和试验来表示该法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

11、是由测定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引起的,具有重复性和可测性。

12、对于较高浓度或较低浓度的待测物质,可利用进行测定。

13、常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4位有效数字,微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

位有效数字。

14、强碱滴定一元强酸时,计量点PH= ,滴定一元弱酸时,计量点PH 7。

15、甲基橙指示剂酸式为色,碱式为色。

16、酚酞指标剂酸式为色,碱式为色。无红

17、总碱度等于、、之和。碱度组成有5类,它们是、、、、。

18、根据水样PH值,可大致判断碱度组成,,只有HCO3- 碱度,有OH-1碱度,PH>10

19、连续滴定法测碱度,若V前=0,V甲>0,则该水样只含。

20、连续滴定法测碱度,若V前>0,V甲>V前,则该水样含。

21、若水样含总碱度以CaO计为28.04 mg ?L-1,则换算成以CaCO3计为g ?L-1。

22、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和三大类。二氯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天然水中酸度的重要来源。当水样中碳酸物质总量不变时,当,主要以形式存在,当,主要以H2CO3+ 形式存在,当PH介于时,主要以HCO3-1的形式存在。

23、某水样只含HCO3-1碱度,用分别滴定法测定时,则.V酸=0,V >0。

24、某水样含CO32-碱度和HCO3-1碱度,用分别滴定法测定时则。EDTA 为,它的学名为常用表示它的分子式。

2、5EDTA在水溶液中可以7种型体存在,PH≥12,主要以体存在。26、酸效应系数αY(H)的物理意义是:。

二、选择题

1、如果分析结果要求达到0.1% 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0.1 mg 的分析天平称取样品,至少应称取()。

A. 0.1 g

B. 0.2 g

C. 0.05 g

D. 0.5g

2、以下物质能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A 优质纯的NaOH B. 100 ℃干燥过的CaO

C. 光谱纯的Co2O3

D. 99.99% 纯锌

3、用H2C2O4·2H2O 标定KMnO4溶液时,溶液的温度一般不超过(),以防H2C2O4的分解。

A. 60 °C

B. 75 °C

C. 40 °C

D. 85 °C

4、EDTA 滴定Zn2+时,加入NH3— NH4Cl 可()。

A. 防止干扰

B. 防止Zn2+水解

C. 使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更敏锐

D. 加大反应速度

5、用纯水将下列溶液稀释10 倍,其中pH 值变化最大的是()。

A. 0.1 mol/L HCl

B. 0.1 mol/L HAc

C. 1 mol/L NH3·H2O

D. 1 mol/L HAc + 1 mol/L NaAc

6、、可用于减小测定过程中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 .对照实验B. 空白实验

C .校正仪器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7、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因素是()。

A. 反应物浓度

B. 温度

C. 催化剂

D. 反应产物浓度

8、对某试样进行平行三次测定,得CaO 平均含量为30.60% ,而真实含量为

30.30% ,则30.60%-30.30% = 0.30% 为()。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相对偏差

D. 绝对偏差

9、EDTA 滴定Zn2+时,加入NH3— NH4Cl 可()。

A. 防止干扰

B. 防止Zn2+水解

C. 使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更敏锐

D. 加大反应速度

10、Fe和Cd的摩尔质量分别为55.85g/mol和112.4g/mol,各用一种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同样重量的两元素分别被发色成容积相同的溶液,前者用2Cm比色皿,后者用1Cm比色皿,所得吸光度相等。此两种显色反应产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

A 基本相同

B Fe的约为Cd的两倍

C Cd的约为Fe的两倍

D Cd的约为Fe的4倍

11、测定水中微量氟,最为合适的方法有( )

A 沉淀滴定法;

B 离子选择电极法;

C 火焰光度法;

D 发射光谱法。

12、进行已知成分的有机混合物的定量分析,宜采用( )

A 极谱法;

B 红外光谱法;

C 紫外光谱法;

D 色谱法。

13、高锰酸钾溶液呈现紫红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的( )

A 黄色光;

B 青色光;

C 兰色光;

D 绿色光

14、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

A 400~780nm;

B 200~400nm;

C 200~600nm;

D 600~1000nm。

15、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 )

A 向长波方向移动;

B 向短波方向移动;

C 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D 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

16、有甲、乙两个不同浓度的同一有色物质的溶液,用同一波长的光测定,当甲溶液用1Cm比色皿、乙溶液用2Cm比色皿时获得的吸光度值相同,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

A 甲是乙的二分之一;

B 甲等于乙;

C 甲是乙的两倍;

D 乙是甲的两倍;

17、有甲、乙两个不同浓度的同一有色物质的溶液,用同一厚度的比色皿,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分别为:甲0.20;乙0.30。若甲的浓度为4.0×10-4mol/L,则乙的浓度为:( )

A 8.0×10-4mol/L;

B 2.0×10-4mol/L;

C 4.0×10-4mol/L; D

6.0×10-4mol/L

18、将玻璃电极和另一参比电极浸入pH=4的标准缓冲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极电位为-0.14V;将标准缓冲溶液缓冲水样,测得的电极电位为0.03V,则该水样的pH值为:()

A 7.88;

B 6.88;

C 5.88;

D 4.88;

19、Fe和Cd的摩尔质量分别为55.85g/mol和112.4g/mol,各用一种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同样重量的两元素分别被发色成容积相同的溶液,前者用2Cm 比色皿,后者用1Cm比色皿,所得吸光度相等。此两种显色反应产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

A 基本相同;

B Fe的约为Cd的两倍;

C Cd的约为Fe的两倍;

D Cd的约为Fe的4倍;

20、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ε很大,表明( )

A 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大;

B 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长;

C 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高;

D 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低。

21、在分光光度法中,宜选用的吸光度读数范围为( )

A 0~0.2;

B 0.1~0.3;

C 0.3~1.0;

D 0.2~0.8。

22、比色分析时,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比色皿外壁有水珠;

B 手捏比色皿的光面;

C 用普通白报纸擦比色皿外壁的水;

D 待测溶液注到比色皿的三分之二高度处。

23、欲测定矿物中的痕量金属含量,宜采用:( )

A 红外光谱法;

B 原子吸收光谱法;

C 核磁共振法;

D 气相色谱法;

24、进行已知成分的有机混合物的定量分析,宜采用:( )

A 极谱法;

B 色谱法;

C 红外光谱法;

D 紫外光谱法;

25、欲进行苯系物的定量分析,宜采用:( )

A 极谱法;

B 发射光谱法;

C 气相色谱法;

D 紫外光谱法

26、可用于减小测定过程中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 .对照实验 B. 空白实验

C .校正仪器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三、名词解释(书中主要的术语及课后思考题)

1.系统误差

2、空白试验

3、电位分析法

4、水的酸度和碱度

5、滴定误差

6、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电位分析法、参比电极、指示电极

8、吸收光谱曲线、特征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峰λmax

9、色谱流出曲线、保留时间、峰高

10、原子吸收光谱、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

11、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法、激发光源

12、显色反应、显色剂

四、计算题(课后习题)

1、在实验室如何用Na2CO3固体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2、取150.0mL水样,首先加酚酞指示剂,用0.1000mol/L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消耗11.00mL;接着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又消耗

11.00mL,问该水样有何种碱度?其含量为多少?(mg/L表示)?(M OH-=17g/mol,

M1/2CO32-=30 g/mol,M H CO3-=61g/mol)

3、将钙离子选择电极和一参比电极浸入100mL含Ca2+水样中,测得电池的电

极电位为0.415V。加入3mL 0.145mol/L的Ca2+标准溶液,测得电位为

0.430V。计算Ca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4、称取含Na2CO3和K2CO3的试样1.000g,溶于水后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时消耗0.5000 mol/L HCl溶液30.00 mL,计算试样中Na2CO3和K2CO3的百分含量。(Na2CO3的相对分子量为105.99,K2CO3的相对分子量为138.21)

5、测定水样的高锰酸盐指数时,取水样25.00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加入5mL(1+3)H2SO4,10.00mL 0.01mol/L(1/5KMnO4)溶液,沸水浴中加热30min 后,加入0.0125mol/L的(1/2NaC2O4)10.00mL,用0.01mol/L(1/5KMnO4)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消耗体积为5.00mL;取100mL蒸馏水按上述方法做空白试验,滴定时消耗0.01mol/L(1/5KMnO4)。0.80mL;在上述刚好滴定至终点的溶液中再加入0.0125mol/L的(1/2NaC2O4)10.00mL,加热至70-80℃后再用

0.01mol/L(1/5KMnO4)溶液滴定至微红色,消耗体积为9.80mL,求水样的高锰酸盐指数。

6、测定水中钙,镁含量时,取100ml水样,调节PH=10,用铬黑T作指示剂,用去10.0mmol/L EDTA 24.20ml;另取一份100ml水样,调节PH=12,用钙指示剂,耗去10.0mmol/L EDTA 13.15ml,求该水样中总硬度和(以mmol/L表示)Ca2+,Mg2+的含量? (以mg/L表示) (已知Ca2+,Mg2+分子量分别为40.08和24.30) (15分)

7、某碱性废水,分别取50ml水样二份用0.1000mg·L-1的HCl溶液滴定,V8.3=12.44ml,V4.8=24.88ml,求该水样的碱度,以CaCO3mg·L-1计。

8、某自来水水样100ml,加pH8.3指示剂不变色,又加pH4.8指示剂用盐酸(CHCl =0.1000mol·L-1)滴定至橙色,消耗盐酸4.33ml,求其碱度(CaCO3mol·L-1) 9、已知EDTA标准溶液浓度为0.0200mol·L-1,测总硬度时消耗EDTA12.40ml,测钙硬度时消耗11.30ml,水样体积50ml,求总钙、镁硬度(以CaCO3计).

10、某水样用莫尔法测氯离子时,100ml水样消耗0.1016mol·L-1,AgNO38.08mol ·L-1,空白试验消耗1.05ml,求该水样中氯离子浓度(以Clmg·L-1表示)(已知Cl的原子量为35.45)

11、某水样溶解氧被固定后加KI、H2SO4溶解,取25.00ml反应液,用0.01027mol·L-1Na2S2O3滴定,消耗2.03ml,求DO(溶解氧)

12、已知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测总硬度时消耗EDTA12.40ml,测钙硬度时消耗EDTA11.30ml,水样体积均为50.00ml,求总硬度、钙硬度、镁硬度。

水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每空1分,20分) 1、淀粉是碘量法的。 2、标准溶液的配制可采取和,但后一种方法需要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操作浓度,再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标定。 3、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措施有、、。 4、水中硬度按阴离子组成分为和。 5、高锰酸钾指数是指:。 6.、常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位有效数字,微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 保留2位有效数字。 7、水的硬度1mmol/L( CaO)= mg/L (CaCO3)= 德国度。 8、淀粉是碘量法的。 9、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措施有、、。 10、评价某分析方法的好坏可用和试验来表示该法的准确度和精 密度。 11、是由测定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引起的,具有重复性和可测性。 12、对于较高浓度或较低浓度的待测物质,可利用进行测定。 13、常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4位有效数字,微量组分的分析结果一般保留 位有效数字。 14、强碱滴定一元强酸时,计量点PH= ,滴定一元弱酸时,计量点PH 7。 15、甲基橙指示剂酸式为色,碱式为色。 16、酚酞指标剂酸式为色,碱式为色。无红 17、总碱度等于、、之和。碱度组成有5类,它们是、、、、。 18、根据水样PH值,可大致判断碱度组成,,只有HCO3- 碱度,有OH-1碱度,PH>10 19、连续滴定法测碱度,若V前=0,V甲>0,则该水样只含。 20、连续滴定法测碱度,若V前>0,V甲>V前,则该水样含。 21、若水样含总碱度以CaO计为28.04 mg ?L-1,则换算成以CaCO3计为g ?L-1。

22、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和三大类。二氯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天然水中酸度的重要来源。当水样中碳酸物质总量不变时,当,主要以形式存在,当,主要以H2CO3+ 形式存在,当PH介于时,主要以HCO3-1的形式存在。 23、某水样只含HCO3-1碱度,用分别滴定法测定时,则.V酸=0,V >0。 甲 24、某水样含CO32-碱度和HCO3-1碱度,用分别滴定法测定时则。EDTA 为,它的学名为常用表示它的分子式。 2、5EDTA在水溶液中可以7种型体存在,PH≥12,主要以体存在。26、酸效应系数αY(H)的物理意义是:。 二、选择题 1、如果分析结果要求达到0.1% 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0.1 mg 的分析天平称取样品,至少应称取()。 A. 0.1 g B. 0.2 g C. 0.05 g D. 0.5g 2、以下物质能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A 优质纯的NaOH B. 100 ℃干燥过的CaO C. 光谱纯的Co2O3 D. 99.99% 纯锌 3、用H2C2O4·2H2O 标定KMnO4溶液时,溶液的温度一般不超过(),以防H2C2O4的分解。 A. 60 °C B. 75 °C C. 40 °C D. 85 °C 4、EDTA 滴定Zn2+时,加入NH3— NH4Cl 可()。 A. 防止干扰 B. 防止Zn2+水解 C. 使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更敏锐 D. 加大反应速度 5、用纯水将下列溶液稀释10 倍,其中pH 值变化最大的是()。 A. 0.1 mol/L HCl B. 0.1 mol/L HAc C. 1 mol/L NH3·H2O D. 1 mol/L HAc + 1 mol/L NaAc 6、、可用于减小测定过程中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 .对照实验B. 空白实验 C .校正仪器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大学分析化学习题+课后答案

气相色谱分析法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 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 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6.试述速率方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曲线有何用途?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7.当下述参数改变时:(1)增大分配比,(2) 流动相速度增加,(3)减小相比,(4) 提高柱温,是否会使色谱峰变窄?为什么? 8.为什么可用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9.能否根据理论塔板数来判断分离的可能性?为什么? 10.试述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的含义,它对色谱分离有什么指导意义? 11.对担体和固定液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12.试述“相似相溶”原理应用于固定液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13.试述热导池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因素影响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 14.试述氢焰电离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何考虑其操作条件? 15.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那些定性方法? 16.何谓保留指数?应用保留指数作定性指标有什么优点? 17.有哪些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二、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 A 保留值 B 峰面积 C 分离度 D 半峰宽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 A 保留时间 B 保留体积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3. 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 ) A 蒸气压低、稳定性好 B 化学性质稳定

水环境化学氧还整理

? 4.5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例:在测定某水样的CODCr时,50ml水样中加入25ml的重铬酸钾溶液和其他试剂,加热回留2h后,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消耗19.06ml。以50ml蒸馏水为空白,经过同样的测定步骤,消耗滴定液20.70ml。已知硫酸亚铁铵的浓度经标定为0.311 mol/L ,求该水样的CODCr值。 氧化还原半反应 任一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成由两个半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着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两种物质,其中氧化态高的称氧化型,氧化态低的称还原型。氧化型+ ne 还原型? ? 4.5.1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平衡 ? ? 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 1)表示体系中电子给予体和受体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电子势位发生无限小变化时,随即发生可逆性的电子迁移;2)包含在系统中的所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都相等。 ? 4.5.2 水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 4.5.3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氧化还原电位 半反应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倾向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电势)值反映。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用一种元素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如Zn2+/Zn。

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电极电势称标准电极电势。以单位E0表示,单位为伏特(V )。 ? E0(H+/H2)= 0.0000V E0(Cu2+/Cu )= 0.337V E0(Pb2+/Pb )= -0.126V 标准条件下,一个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是设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在25℃、[H +]为1.0 mol/L (pH =0)、一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硬性规定标准氢电 极的氧化还原电势为0,即E0=0.0000V 。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标准电极电势数值越小,其还原型的还原性越强,氧化型的氧化性越弱,反之亦然。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 Zn + Cu2+=Zn2++ Cu E0(Cu2+/Cu )= 0.337V E0(Zn2+/Zn )= -0.762V 若使原电池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电,原电池所做最大有用功(电功)应等于化学反应中Gibbs 自由能变的降低,即 由电学原理,任意一个原电池所做的最大电功等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电动势ε )和通过的电量(Q )的乘积:电功(W) = 电量(Q) × 电势差(E) ε — 电动势(V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表示每摩尔电子所带的电量 。n — 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当半反应中还原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减小,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当半反应中氧化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正确书写Nernst 方程式: ① 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 p (105 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 L -1)表示并除c°(1mol L- 1)。 ② 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 ③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 入,但溶剂(如H2O )不写入。 Z n n -0.76280.00000.3370.5350.7701.0851.3583 Fe 22H 22Ni -0.232Cu I - Fe 2+Br --氧化型还原型+n e - /V 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2

《水分析化学》复习下总结

第七章电化学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法:利用物质的电学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叫电化 学分析法。(主要有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伦分析法、极谱分析法)2.电位分析法:利用电极电位和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测量电极电位来测定物质含 量的方法称为电位分析法。(分为①直接电位法和②间接电位法,通常叫电 位滴定法) ①直接电位法:通过测定原电池电极电位直接测定水中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方法。 ②电位滴定法(间接电位法):采用滴定剂的电位分析方法,故有称间接电位法。在滴定过 程中,根据电极电位的“突跃”来确定电位终点,并由滴定剂的用量求出 被测物质的含量。 3.在电位分析法中,原电池的装置中由一个指示电极和一个参比电极组成。 ①指示电极:一个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电极 ②参比电极:另一个电极电位为已知的恒定不变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4. ⑴指示电极分为两类:金属基电极、膜电极(膜电极以固态或液态膜为传感器的电极。 膜电极的薄膜并不给出或得到电子,而是有选择性地让某些特定离子渗透 或交换并产生膜电位。)膜电位与该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成正比,故可做指 示电极。膜电极又称离子选择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PH玻璃电极是具有专属性的典型离子选择电极。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为什么要浸泡24小时以上? 答:①使玻璃薄膜外面的与水中质子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水合硅胶层。水合硅胶层主要起玻璃电极的作用。 ② ⑵参比电极:常用的是饱和甘汞电极(SCE),电极电位取决于饱和KCl的浓度。 5.直接电位法:根据测得电池的电位数值来确定被测离子的活度的方法,叫做直接电位法。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PH值电位测定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 ①用电位法测得的实际上是的活度,不是的浓度,所以pH被重新定义为Ph=-lg ②PH值电位测定法的电极体系是由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和被测溶液组成的工作电极。 ③参比电极可做正极,也可做负极,视两个电极电位高低而定。

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下列方法按任务分类的是()。 A.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B.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C.常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D.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E.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 2.在半微量分析中对固体物质称量范围的要求是()。 A.0.01~0.1g B.0.1~1g C.0.001~0.01g D.0.00001~0.0001g E.1g以上 3.滴定分析法是属于 A.重量分析B.电化学分析C.化学分析 D.光学分析E.色谱分析 4.鉴定物质的组成是属于()。 A.定性分析B.定量分析C.结构分析 D.化学分析E.仪器分析 5.在定性化学分析中一般采用()。 A.仪器分析B.化学分析C.常量分析 D.微量分析E.半微量分析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5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试题 〔6-10〕应选用 A.仪器分析法B.化学分析C.定性分析 D.微量分析E.半微量分析 6.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7.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 8.测定0.2mg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9.用化学方法测定0.8ml样品溶液中被测组分的含量 10.准确测定溶液的pH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试题 11.下列分析方法按对象分类的是()。 A.结构分析B.化学分析C.仪器分析 D.无机分析E.有机分析 12.下列分析方法称为经典分析法的是()。 A.光学分析B.重量分析C.滴定分析

化学分析中检出限 定量限 报告限及其确定方法

1.目的 规范公司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使用化学分析方法的进行检测所出具报告书中的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 2.范围 所有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的相关科室。 3. 内容 3.1检出限 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测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可分为测量方法检出限和仪器检出限。两种检出限相互关联,但不相等。 3.1.1方法检出限 方法检出限(D. L)指在通过某一完整分析方法全部测定过程后(包括样品预处理过程),待测物质产生的信号能以99%置信度区别于空白样品而被测定出来的最低浓度。方法检出限按照以下方法确定: 测定20个空白样品,计算空白信号的标准偏差Sσ。 D. L = KSσ/a 式中: Sσ—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标准偏差; a—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 。 取K = 3,计算检出限D. L 3.1.2仪器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指分析仪器能够检测的被分析物的最低量或最低浓度,这个浓度或量与 特定的仪器能够从背景噪音中辨别的最小响应信号相对应。仪器检出限与方法检出限的 区别在于仪器检出限不考虑任何样品制备步骤的影响,一般以溶剂空白测定检出限,因此,仪器检出限值总是比方法检出限低。

仪器检出限反映的是仪器本身的检出能力。其确定方法为:采用纯水,在一定时间内测定12次以上,以3倍标准偏差对应的含量或浓度表示。 3.2定量限 定量限是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定量限的两端称为定量下限和定量上限。 3.2.1 定量下限 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反映出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低浓度水平待测物质的极限可能性。在没有(或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他受精密度要求的限制(精密度通常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越高,测定下限高于检出限越多。 一般情况下以3.3倍方法检出限的浓度作为定量下限浓度,其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或等于10%。 3.2.2定量上限 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定量上限。对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特定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不同,定量上限也将不同。一般情况下定量上限指工作曲线在高浓度开始弯曲时所对应的浓度值,即直线范围的上限值。 3.2.3最佳测定范围(也称有效测定范围)。 最佳测定范围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定量下限至定量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 3.3报告限 样品中待测物质被报告为绝对数值的最低值称为报告限。报告限可以是的定量下限,也可以为样品检出限。报告限不得低于对应的最低校准水平,即定量下限和样品检出限

水分析化学复习重点

知识点 [1] 水分析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2] 水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1.水中污染物包括 无机:金属离子Ca2+、Mg2+ + 重金属离子:Pb2+、Fe3+、Mn2+、Cd2+、Hg2+等有机:酚、农药、洗涤剂等 以上污染物都需要水分析方法去定量 2.分析方法包括 ①重量分析——称重的办法 用途:残渣分析 ②化学分析——借助化学反应 a.酸碱滴定——质子传递(最基础的滴定分析) 用途:检验碱度、酸度 b.络合滴定——络合反应M+Y → MY 用途:测定 Ca2+、Mg2+、Fe3+、Al3+ 另外,络合反应可用于掩蔽技术,消除非测定离子的干扰 c.沉淀分析——沉淀反应Ag++Cl-→AgCl 用途:测定水中Cl- d.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反应(特点:电子转移) 用途:测COD等有机污染指标 氧化还原反应也用于废水的化学处理,(如脱CN-,CN-+ClO2→N2) ③仪器分析 a.吸收光谱法用途:分析有机分子、无机离子 b.色谱法:气相色谱用途:如氯仿测定 液相色谱用途:如多环芳烃测定 离子色谱用途:如阴离子测定

c.原子吸收法用途:金属元素测定 d.电化学分析法用途:pH值的测定 [3]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水质指标 物理 化学 微生物学 一、物理指标(特点:不涉及化学反应,参数测定后水样不发生变化) ①水温②臭味(臭阈值)文字描述 ③色度: 表色(悬浮性物质、胶体核溶解性物质共同引起,定性描述) 真色(胶体和溶解性物质引起,定量测量) 色度的测定方法:标准比色法(目视比色法) a.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色阶 (Pt—Co色阶,K2PtCl6+CoCl2,稳定性高,1mgPt/L定义为1度) b. 未知水样置于同规格比色管中(如混浊先静置澄清),俯视与标准色阶对比 ④浊度:由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引起的水样的浑浊程度,是混凝工艺重要的控制指标。 浊度的测定方法 a.目视比浊法: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浊度阶,1mg漂白土/L定义为1度,水样俯视对比 b.分光光度法:680nm分光光度计测定 标准浊度单位(硫酸肼/L和六次甲基四胺/L形成甲聚合物为1度,测定结果单位FTU) c.散射法,浊度仪(也以甲聚合物为标准浊度单位,测定结果单位NTU) ⑤残渣(总残渣=可滤残渣 + 不可滤残渣),重量法测定 ⑥电导率,电导率仪测定 ⑦UVA254: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

大学分析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第三章 一、选择题 1、 以下各项措施中,可以减小偶然误差的就是-------------------------------------------------------( )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做对照试验 (C)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 做空白试验 2、 实验室中一般都就是进行少数的平行测定,则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 (A) μσ=±x u (B) μσ =±x u n (C) μα=±x t s f , (D) μα=±x t s n f , 3. 有两组分析数据,要比较它们的精密度有无显著性差异,则应当用---() (A) F 检验 (B) t 检验 (C) u 检验 (D) Q 检验 4. 试样用量为0、1 ~ 10 mg 的分析称为----() (A) 常量分析 (B) 半微量分析 (C) 微量分析 (D) 痕量分析 5、可用下法中哪种方法减小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 ( ) A 、进行对照试验 B 、进行空白试验 C 、进行仪器校准 D 、增加平行试验的次数 6、 对置信区间的正确理解就是 A 、一定置信度下以真值为中心包括测定平均值的区间 B 一定置信度下以测定平均值为中心包括真值的 范围 C 、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概率 D 、 一定置信度下以真值为中心的可靠范围 7.两位分析人员对同一含SO 42-的样品用重量法进行分析,得到两组分析数据,要判断两位分析人员的分析结 果间就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应该用下列方法中的哪一种 ( ) A 、u 检验法 B 、F 检验法 C 、F 检验法加t 检验法 D 、t 检验法 8.以下各项措施中可以减小偶然误差的就是 ( ) A 、进行仪器校正 B 、作对照实验 C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 、作空白实验 9、 下列论述中错误的就是 A.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B 、 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C.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D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10、 已知某溶液pH=0、070,其氢离子浓度的正确值为 A.0、85 mol·L -1 B 、 0、8511 mol·L -1C 、 0、8 mol·L -1D 、 0、851 mol·L -1 11、 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时,为了减小称量误差,被称量样品的质量最小为 。 12.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就是 ( ) A.偶然误差具有随机性B 、 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C.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D 、 偶然误差就是由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 13. 测得某种新合成的有机酸pK a ?值为12、35,其K a ?值为 A.4、467×10-13 B 、 4、47×10-13 C.4、5×10-13 D 、 4×10-13 14.由精密度好就可断定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就是: A 、 偶然误差小 B 、 系统误差小 C 、 标准偏差小 D 、 相对偏差小 15. 有一组平行测定所得的数据,要判断其中就是否有可疑值,应采用 A 、 t 检验 B 、 u 检验 C 、 F 检验 D 、 Q 检验 16 、已知某溶液的pH=0、070,其氢离子浓度的正确值为 A 、0、85 mol·L -1 B 、 0、8511 mol·L -1 C 、0、8 mol·L -1 D 、0、851 mol·L -1 17.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就是 、( ) A、精密度高准确度也一定高 B、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高 C、准确度就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D、精密度就是表示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18. 18、 下列算式的结果应以几位有效数字报出 ( ) ()000 18020002510100....-?A 、 五位 B 、 四位 C 、三位 D 、 二位 19、 实验室中一般都就是进行少数的平行测定,则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 )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水分析化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 [1] 水分析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2] 水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1.水中污染物包括 无机:金属离子Ca2+、Mg2+ + 重金属离子:Pb2+、Fe3+、Mn2+、Cd2+、Hg2+等有机:酚、农药、洗涤剂等 以上污染物都需要水分析方法去定量 2.分析方法包括 ①重量分析——称重的办法 用途:残渣分析 ②化学分析——借助化学反应 a.酸碱滴定——质子传递(最基础的滴定分析) 用途:检验碱度、酸度 b.络合滴定——络合反应M+Y → MY 用途:测定 Ca2+、Mg2+、Fe3+、Al3+ 另外,络合反应可用于掩蔽技术,消除非测定离子的干扰 c.沉淀分析——沉淀反应Ag++Cl-→AgCl 用途:测定水中Cl- d.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反应(特点:电子转移) 用途:测COD等有机污染指标 氧化还原反应也用于废水的化学处理,(如脱CN-,CN-+ClO2→N2) ③仪器分析 a.吸收光谱法用途:分析有机分子、无机离子 b.色谱法:气相色谱用途:如氯仿测定

液相色谱用途:如多环芳烃测定 离子色谱用途:如阴离子测定 c.原子吸收法用途:金属元素测定 d.电化学分析法用途:pH值的测定 [3]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1.水质指标 物理 化学 微生物学 一、物理指标(特点:不涉及化学反应,参数测定后水样不发生变化) ①水温②臭味(臭阈值)文字描述 ③色度: 表色(悬浮性物质、胶体核溶解性物质共同引起,定性描述) 真色(胶体和溶解性物质引起,定量测量) 色度的测定方法:标准比色法(目视比色法) a.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色阶 (Pt—Co色阶,K2PtCl6+CoCl2,稳定性高,1mgPt/L定义为1度) b. 未知水样置于同规格比色管中(如混浊先静置澄清),俯视与标准色阶对比 ④浊度:由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引起的水样的浑浊程度,是混凝工艺重要的控制指标。 浊度的测定方法 a.目视比浊法:用具塞比色管配制标准浊度阶,1mg漂白土/L定义为1度,水样俯视对比 b.分光光度法:680nm分光光度计测定 标准浊度单位(硫酸肼/L和六次甲基四胺/L形成甲聚合物为1度,测定结果单位FTU) c.散射法,浊度仪(也以甲聚合物为标准浊度单位,测定结果单位NTU) ⑤残渣(总残渣=可滤残渣 + 不可滤残渣),重量法测定

福州大学分析化学题库

一、填空题(30分,每空一分) 1.将固体和溶液分离的常用实验操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2.使用离心机离心应注意的关键之点是。 3.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变色硅胶无水时呈色,随着吸水程度的增大,逐渐变为色,最终呈色失效,需重新烘干才能使用。 4.第一过渡系列金属中,其金属氢氧化物呈两性的有。 5.实验室常用的鉴定Mn2+的试剂有,其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为。 6.鉴定Fe3+离子可用,鉴定Fe2+可用,它们均生成蓝色沉淀。 7.在本学期,实验室中有一黑色钢瓶,很可能装有气体,钢瓶内气体的状态 。 8.酒精喷灯在使用时灯管应先,否则会出现现象。 9.在制备[Cu(NH3)4]SO4时,[Cu(NH3)4]SO4溶液中加入95%的乙醇的目的是。 10.10mL0.2mol?L?1的HAc溶液与10mL0.1mol?L?1的NaOH溶液混合,得到的溶液具有作用,其pH为。(pK?HAc=4.76) 11.如被酸灼伤时可用1%的水溶液处理;如被碱灼伤可用1%的水溶液处理。 12.在进行玻璃管切断时,先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 13.汞能使人慢性中毒,若不慎将汞洒在地面上,应首先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处理。 14.化学试剂中,G.R.表示,A.R.表示,C.P.表示。 15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 二、选择题(30分,在正确答案题首打√) 1.能准确量取10.00 mL液体的量器是: (A) 10mL 移液管(B) 25mL移液管 (C) 10mL量筒(D) 20mL量筒 2.下列器皿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 表面皿(B) 蒸发皿(C) 烧杯(D) 烧瓶 3.下列仪器在量取溶液前不需要润洗的是: (A) 吸量管(B) 移液管(C) 滴定管(D) 量筒 4.滴定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是: (A)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装入标准液滴定;(B) 滴定中往锥形瓶中加少量蒸馏水;(C) 滴定管下端气泡未赶尽;(D) 滴定中活塞漏水; 5.减压抽滤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先抽气再转移待滤溶液;(B) 布氏漏斗最低点应远离抽气口; (C) 过滤结束应先关抽气泵电源;(D) 滤液从吸滤瓶上口倾出; 6.在CrCl3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其产物为: (A) Cr2S3;(B) Cr(OH)Cl2;(C) Cr(OH) 2Cl;(D) Cr(OH) 3 ; 7.CuSO4溶液中滴加KI得到的产物为: (A ) CuI2;(B) Cu(OH)2;(C) CuI+I2;(D) Cu2(OH)2SO4; 8.下列氢氧化物不具有两性的是: (A) Sn(OH)2;(B) Pb(OH)2 ;(C) Al(OH)3;(D) Co(OH)2; 9.KMnO4是实验中常用的氧化剂,一般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反应,酸性溶液应加的酸是: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水分析化学复习资料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是由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组成。其中,能对抗外来强碱的称为共轭酸,能对抗外来强碱的称共轭碱,这一共轭酸碱通常称为缓冲对,缓冲剂或缓冲系。BOD520: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5天的生物化学需氧量。 COD: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体积水样中有机物(还原性物质)被K2Cr2O7氧化,所消耗的量,以O2mg/L表示。 酸效应:溶液PH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酸效应。 标定:不能直接配制标准溶液,首先按需要配成近似浓度的操作在用基准物质或其他标准液测定其准确度。这种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测定操作液准确浓度的过程称为标定。 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当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不能被EDTA置换,则加入大量EDTA也不能得到终点,这种现象叫做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指示剂的僵化现象:如果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显色络合物胶体或沉淀,使滴定时与EDTA的置换作用缓慢,而使终点延长,这种现象叫做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标准电极电位:在25℃,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a均为1mol/L时的电极电位,其只与电对本身和温度有关。 条件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或它们的浓度比为1的实际电位。 碱度:水中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的总量,即水中所有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水中碱度主要是重碳酸碱度,碳酸碱度,氢氧化物碱度。 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时,如果向溶液中加入构晶离子而沉淀的溶解度减少的现象。 盐效应:在微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易溶强电解质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络合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某种络合剂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的效应。 莫尔法:以络酸钾K2CrO4为指示剂的银量法。 佛尔哈德法:用铁铵钒即硫酸高铁铵NH4Fe(SO4)2作指示剂的银量法。 诱导反应:由一个反应的发生促进另一个反应进行的作用为诱导作用。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盐味哦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消耗的量。我国规定了环境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标准为2-10mgO2/L。 化学需氧量:是水体中有机物污染合指标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被K2Cr2O7氧化的有机物的总质量。 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氧。 生物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 酸碱定义:给出质子的是酸,接收质子的是碱。 缓冲溶液:既有缓冲作用的溶液。 质子自递反应:质子溶剂自身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发生一定的质子转移,这类同种溶剂分子之间质子(H+)的转移作用称为。。。 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是一些有机络合物,可与金属离子形成有色络合物,其颜色与游离金属指示剂本身的颜色不同。 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的关系:K’sp=Kspamaa

(完整word版)大学分析化学试题和答案

试卷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35分) 1.写出下列各体系的质子条件式: (1)c1(mol/L) NH4 H2PO4 [H+]+[H3PO4]= [OH-]+[NH3] +[HPO42-]+2[PO43-] (2)c1(mol/L)NaAc+ c2(mol/L)H3BO3 [H+]+[HAc]=[H2BO3-]+[OH-]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当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大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透射比减小。 3. 检验两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t 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 F 检验法。 4.二元弱酸H2B,已知pH=1.92时,δH2B =δHB-;pH=6.22时δHB-=δB2-, 则H2B的p K a1= 1.92 ,p K a2= 6.22 。 5.已知?Φ(Fe3+/Fe2+)=0.68V,?Φ(Ce4+/Ce3+)=1.44V,则在1mol/L H2SO4溶液中用0.1000 mol/L Ce4+滴定0.1000 mol/L Fe2+,当滴定分数为0.5时的电位为 0.68V,化学计量点电位为 1.06V ,电位突跃范围是 0.86-1.26V 。 6.以二甲酚橙(XO)为指示剂在六亚甲基四胺缓冲溶液中用Zn2+滴定EDTA,终点时溶液颜色由___黄______变为____红______。 7.某溶液含Fe3+10mg,用等体积的有机溶剂萃取一次后,该溶液中剩余0.1mg,则Fe3+在两相中的分配比= 99:1 。 8.容量分析法中滴定方式有直接滴定,反滴定,置换滴定和间接滴定 9.I2与Na2S2O3的反应式为 I2 + 2S2O32-=2I- + S4O62-。 10.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所获得的曲线称谓吸收光谱曲线;光吸收最大处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长,可用符号λmax表示。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 单色器 , 吸收池 , 检测部分四部分组成. 12.桑德尔灵敏度以符号 S 表示,等于M/ε;桑德尔灵敏度与溶液浓度有关,与波长无关。 13.在纸色谱分离中,水是固定相。 14..定量分析过程包括:采样与制样,(称样);样品分解;分离与测定;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 二、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 分,答在所留空白处) 1.什么是基准物质?什么是标准溶液? 答: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是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的溶液。 2.分别简单阐述酸碱滴定指示剂,络合滴定指示剂,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和沉淀滴定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答:酸碱指示剂变色是随着酸度的变化,指示剂结合或离解出H+,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颜色改变;络合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络合前后颜色不同,游离的试剂为一种颜色,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又一种颜色;氧化还原指示剂变色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随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试剂,在氧化态和还原态,结构不同,各有不同颜色,如二苯胺磺酸钠,还原态无色,氧化态紫红色;另一种自身指示剂,

水环境化学

二、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污染物排人河流后,在随河水往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大河和小河的纳污能力差别很大。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一般以落潮时最大断面的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的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河口与河流的分界。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污染物排人后随水流不断回荡,在河流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排放口上游的河水也会产生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污染物不能很快地和湖、库的水混合,易在局部形成污染。当湖泊和水库的平均水深超过一定深度时,由于水温变化使湖(库)水产生温度分层,当季节变化时易出现翻湖现象,湖底的污泥翻上水面。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此外,污水的水温较高,含盐量少,密度较海水小,易于浮在表面,在排放口处易形成污水层。 地下水埋藏在地质介质中,其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对流与弥散、机械过滤、吸附与解吸、化学反应、溶解与沉淀、降解与转化等过程的影响。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变化。污染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迁移、化学迁和生物迁移。化学迁移一般都包含着物理迁移,而生物迁移又都包含着化学迁移和物理迁移。物理迁移就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机械运动,如随水流、气流的运动和扩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经过化学过程发生的迁移,包括溶解、离解、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化学沉淀、生物降解等等。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有机体的吸收、新陈代谢、生育、死亡等生理过程实现的迁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机氯等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排出生物体外,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这种现象叫做富集。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它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包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最为常见。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其迁移的速率、范围和转化的快慢、产物以及迁移转化的主导形式等都会变化

《水分析化学》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水分析化学平时作业整理 第一章 1.简述水分析化学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性质:水分析化学是研究水及其杂质、污染物的组成、性质、含量和它们的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 任务:通过水分析化学学习,掌握水分析化学的四大滴定方法(酸碱滴定法、络和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和主要仪器分析法(如吸收光谱法、色谱法和原子光谱法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掌握水质分析的基本操作,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介绍水质指标分几类,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1) 物理指标1) 水温2) 臭味和臭阈值3) 颜色和色度4)浊度5)残渣6)电导率 7)紫外吸光度值8)氧化还原电位 (2)微生物指标1) 细菌总数2) 总大肠菌群3) 游离性余氯4) 二氧化氯 (3) 化学指标1) pH值2) 酸度和碱度3) 硬度4) 总含盐量5)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 标6) 放射性指标 第二章 1.简述水样分析前保存的要点是什么? 水样保存希望做到:减慢化学反应速度,防止组分的分解和沉淀产生;减慢化合物或络合

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溶解和物理吸附;减慢生物化学作用。 水样的保存方法主要有加入保存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作用;控制pH值和冷藏冷冻等方法,降低化学反应速度和细菌活性。 2.测定某废水中的COD,十次测定结果分别为 50.0,49.2,51.2,48.9,50.5,49.7,51.2,48.8,49.7和49.5 mgO2/L,问测量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以CV表示)各多少? 第三章

1.已知下列各物质的Ka或Kb,比较它们的相对强弱,计算它们的Kb或Ka,并写出它们的共轭酸(或碱)的化学式。 (1)HCN NH4+ H2C2O4 4.93×10-10(Ka) 5.6×10-10(Ka) 5.9×10-2(Ka1) 6.4×10-5(Ka2) (2)NH2OH CH3NH2 AC- 9.1×10-9(Kb) 4.2×10-4(Kb) 5.90×10-10(Kb) 解:(1)酸性强弱:H2C2O4 > NH4+ >HCN (2)碱性强度:CH3NH2 > NH2OH >AC- 2.简述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用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