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析

1.化学生态学: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

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3.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4.诱导抗性:植物受到侵害后,它们不仅不受到削弱,反而使原来隐蔽的保

护能力得到活化,从而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菌或者植食者.

5.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种内只

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

6.同抗素:一种生物产生的物质,对这种物质的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这

种物质就叫——同抗素

7.短期诱导反应:植物产生的诱导反应在短期内消失的现象。这被认为是植

物为节省能量所采取的策略,但是防御效果不是很明显

8.生物测定:是将化学物质、粗提物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直接施用于活的

生物,以便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方法。

9.天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即为后者的天

10.单食性昆虫: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昆虫,如许多鳞翅目幼虫、

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

11.昆虫解毒:一般通过对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

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出去。

12.利己素:生物产生的对释放者有利而对接受者不利的化学物质。

13.植物的他感作用: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感作用”。

14、液体食物法:适用于刺吸式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取食行为的研究。将待测

化学物质混合在液体人工饲料中,滴在半透膜上,用另一层半透膜覆盖。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其它物质的干扰,可定性、定量地研究化学物质对蚜虫等刺吸式昆虫的作用)

二、填空题

1.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有着很大的特异性。活性与比例、浓度、结构等均有关系。对信息素化学结构、比例、浓度、抑制剂和促进剂与活性之间关系研究,对了解昆虫化学信息联系的奥秘、揭示种间生殖隔离的机制、指导田间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信息素通常与其它方法结合应用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一方面可克服化学防治对害虫天敌的杀灭,可充分保护天敌,同时,可充分利用信息素的低浓度、强选择性等特点,对害虫起到预报作用。

3.植食性昆虫的食性总的来说是狭食性的,即:他们不但对植物的种类进行选择,而且有时还对植物的部位进行选择。昆虫对寄主的选择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昆虫的发育状态或生活阶段发生改变。4.昆虫寻找植物的过程包括3个主要阶段:寻找寄主、降落阶段、接触寄主阶段,这3个阶段是连续进行的。在寻找寄主阶段,昆虫利用视觉、嗅觉等器官,作定向运动,感到来自植物的视觉或嗅觉的刺激,不断缩小与植物间的距离。

5.植物—植食者—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的化学联系有4种:利己作用、互利作用、同抗作用、利他作用。

6.植物的诱导抗性与其产生的次生物质密切相关,这些次生物质大都是可诱导的,包括碳氢化合物、各种蛋白酶抑制剂以及与抗性相关的与抗性相关的植物激素等等。

7.叶碟法用于测定植食性昆虫对非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取食反应,特别适用于进行拒食剂的实验,有非选择性、二项选择性;多项选择性等多种实验设计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三明治”方法。

8.1978年,荷兰的Freddy Tjallingii在昆虫取食检测仪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仪器,交流电改为使用直流电,采用高阻抗的输入,是仪器能输出细致的波谱,称之为刺吸电位。

9.昆虫信息素的组成:主要成分,次要成分,辅助成分等。昆虫信息素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有醇类、酯类、醛类

10.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有:含氮化合物、萜类、酚类、炔类、氰类。次生代谢产物有些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如芥子油苷,对许多昆虫具有拒食作用。

11.昆虫对植物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昆虫利用植物的营养成分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二是昆虫如何对付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

12.昆虫对付植物次生物质的能力主要包括:避毒、储毒、解毒。13.植物的诱导抗性是植物防御植食者的基本策略之一,它使得植物只在需要的时候、需要的部位产生必要数量的防御物质,从而节省能量。14.风洞一般包括3个部分:鼓气装置;观察昆虫行为的工作部分;排出废气的排气装置。根据空气运动的方向,风洞可分为垂直式和水平式两大类。

15.EAG包括电极、信号放大器、记录装置等。电极一般采用玻璃毛细管银-氯化银电极,玻璃毛细管微电极及钨丝电极。

三、问答题

1、简述昆虫性信息素的作用

2、捕食者产生的利己素有哪些作用?

(1)化学隐藏作用,以伪装其身份,使得猎物无法识别捕食者。

(2)干扰猎物的行为, 如:一种捕食性的蚂蚁产生一种物质,使寄主个体失去相互识别的能力,转而相互攻击。

(3)吸引猎物, 一些节肢动物进化出利用化学物质吸引猎物的能力。

(4)麻醉猎物,捕食者通过齿、蜇针或产卵器注入猎物的身体,使得猎物不能逃跑。

(5)自卫:捕食者本身也有许多天敌,它们需要利用合成的或从猎物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抵御攻击。

3、阐述植物他感作用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1)在农业方面:他感作用在农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杂草对作物的

作用、植物对杂草的作用、作物对作物的作用方面,正在得到广泛认识和应用。如轮作是现代农业赖以增产的重要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植物营养等,同时利用次生物质对下季作物有一致或促进作用等特点。如豆—麦轮作,是利用豆科作物的种植可以增加下季禾本科作物的产量,是典型的有益他感作用的例子。

2)在林业方面:他感作用在森林系统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植物他感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和退化原因。

4、与野外研究相比,风洞实验具有哪些优缺点?

A、环境条件可以人为控制:可以一次设定一个可变的条件,其他条件可以固定,这样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影响昆虫飞行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和化学物质气流等,同时可以保证每次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B、风洞试验可以常年进行,而田间试验要受到季节的限制

风洞的缺点:造价高、要定期清洁等

5、简述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及其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好处:种植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但是有些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后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1)对受体生物的影响:

外来基因的插入,改变了生物原来的遗传特性,对受体生物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是否有影响,对生物产品是否有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毕竟是一种新的因素,进入生态系统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生态结构。

3)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高等动物和人是否有毒性。

具体来说,转基因生物具有如下两大风险:

1)安全性方面: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人、高等动物的可能毒性如,致畸、致癌、致突变、致敏的可能性。

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精确预测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的所有表现型效应。

2) 生态方面:转基因生物的扩散,影响生物多样性。如果抗性作物基因的横向转移,有可能转移到杂草中,产生超级杂草等。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昆虫和天敌

的不利影响,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危害。

6、简述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顺序

1.田间观察

2.实验室昆虫饲养

3.生测方法的设计

4.信息化学物质的提取

5.比较昆虫对提取物的反应

6.提取物的化学分析

7.化学成分的筛选

8.主成分分析

9.对所测定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推测,然后进行合成

10.对合成的化合物和提起的成分进行行为效果比较

11.对应异构体的合成

12.田间试验

7、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诱捕害虫时的优缺点评价

优点:对环境安全、使用方便。

存在问题:

a)当种群密度太高时不适用。因为种群密度太高时,雄虫之间根本不需要依靠嗅觉寻找雌虫,它们之间有足够的机会通过视觉、触觉或随机相互接触和交配。b)对于能够多次交配的昆虫,效果往往比较差。因为即使将大量的雄虫诱捕,但对雌虫没有受到影响,残存的少量雄虫仍可以与大量的雌虫交配。

c)昆虫的性信息素成分和配比非常复杂,人工合成的成分与自然的成分或配比的微小差异,都会影响使用的效果。

8、植物他感作用有哪些类型?并适当举例说明

1)植物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生长。在自然界中,常可以发现,有些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a:花生与玉米间种可相互促进生长,在玉米行间种花生能有效地降低玉米螟虫口密度,比单一种玉米明显增产。

b:玉米与大豆,烟草与花生间作均互惠互利,增产增收。

c:马铃薯和大麦间作大麦获得较高产量,是因马铃薯分泌一种物质,能刺激大麦生长。

d:大葱、大蒜、韭菜很少有病害,因为病菌俱怕它们散发出来的怪味。

2)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有些植物种在一起时,其中某种或几种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a:如榆树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松树与云杉都是相互抑制生长,不能混交的树种;

b:胡桃树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对部分草本和木本植物有剧毒;

c:黑樱桃、木荷、臭椿、桉树、欧洲松、欧洲落叶松等树种均有广泛的异株克生现象;

d:植物根系的化学物质也影响新生植物生长,苹果、桃等根中有一种扁桃甙的化学物质,分解时产生苯甲醛,严重毒害桃树的更新,所

以老的树根没有清除之前,新的桃、苹果生长不起来;

9、简述GC-EAD的原理。

原理:

从气相色谱柱分离的气体成分被分离器分成均匀的两股,一股进入气相色谱检测器,另一股汇入清洁气流中流向昆虫触角。这样,气相色谱的波峰与EAG 的波峰对应起来。收集的混合物就被迅速筛选,不必对每一化学成分都进行详细分析,那些没有EAG反应的成分就可以不予考虑

10、简述植物诱导抗性在农业上的应用

1)植物疫苗接种控制病害。在医学上,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而植物病理学家也利用接种的方法控制病毒、真菌和细菌病害。

如:接种花叶病毒疫苗使西红柿免受西红柿花叶病毒的危害。

现状:采用接种病毒疫苗控制病害的方法还不普遍,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大局限性。2)农业措施诱导植物抗性。许多农业措施如:施肥、灌溉等,可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喷洒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植物抗性的诱导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化学变化,或增加了次生物质的含量,或对植食者营养价值的降低。

3)遗传技术增强作物的诱导抗性。利用遗传技术,将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蛋白或

次生物质的基因转移到作物中,达到增强作物抗性的目的。牧歌寄谦牧翁

[ 宋] 王柏

山前群羊儿,群羊化为石。

山后谦牧翁,双牛挂虚壁。

仙佛道不同,妙处各自得。

我来牧坡上,牧翁已牧出。

风行麦浪高,日暖柳阴直。

沙平草正软,隔林数声笛。

试问翁牧意,著鞭还用力。

牵起鼻撩天,蹋地四蹄实。

汤饮菩提泉,饥来噍刍苾。

步行颠倒骑,神光背上射。

因悟角前后,通身白的皪。

勿使蹊人田,毋乃失其职。

舍策脱蓑归,人牛两无迹。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生态学课后作业

绪论 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发展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3、世界上当今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有何侧重? 4、如何用生态学观点,阐述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人口、环境问题? 5、生态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哪些? 2、生态因子有哪些作用特点? 3、试述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4、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5、水对于动物的生态意义。 第三章 1、种群统计有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种群年龄锥体可划分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和发展趋势。 3、如何编制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Deevey存活曲线分为哪几类? 各适应哪些生物。 4、何为内禀生长率(Andrewartha 定义),怎样进行关键因子分析(key factor analysis)。 5、种群有哪几类增长模型?试分别列举之。 6、逻辑斯谛方程经历几个发展期?请写出逻辑斯谛方程。 7、自然种群变动有哪些特点。 8、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选择方式?物种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9、试述种群进化的生态对策(bionimic strategy)。 10、动物有哪几种婚配制度? 11、什么是高斯(Gause)原理?竞争有哪些基本特征? 12、谈谈捕食与被捕食之间的相互适应,试述Lotka--Voltera方程。 第四章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种群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群落的性质如何? 2、何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它们分别产生怎样的生态现象?(同种群部分结合起来) 3、何为Raunkiaer频度定律?它说明了什么? 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多样性描述的指数常用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比较分析层片和层次的生态含义及异同点。 6、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叶子大小能说明该地的哪些环境条件?为什么?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化学生态学(终)

化学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析 1.化学生态学: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 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一门学科。 2.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 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3.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4.诱导抗性:植物受到侵害后,它们不仅不受到削弱,反而使原来隐蔽的保 护能力得到活化,从而抵抗原来不能抵抗的病菌或者植食者. 5.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殊腺体分泌的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种内只 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破译的信号物质,是昆虫内部联系的主要手段 6.同抗素:一种生物产生的物质,对这种物质的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这 种物质就叫——同抗素 7.短期诱导反应:植物产生的诱导反应在短期内消失的现象。这被认为是植 物为节省能量所采取的策略,但是防御效果不是很明显 8.生物测定:是将化学物质、粗提物或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直接施用于活的 生物,以便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生物活性的方法。 9.天敌: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前者即为后者的天 敌 10.单食性昆虫:只取食几种关系相近的植物种类的昆虫,如许多鳞翅目幼虫、 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 11.昆虫解毒:一般通过对外来毒物的氧化、水解等作用,再利用体内的某 些物质与之结合,使毒物变成水溶性较强的物质,容易随粪便等一起排泄出去。 12.利己素:生物产生的对释放者有利而对接受者不利的化学物质。 13.植物的他感作用:一种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另一种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或有利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植物的他感作用”。

化学生态学

安徽农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化学生态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 适用专业:生态学 总 分:100 考试日期:2006年12月26日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Pheronome 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到外界,被同种的另一个个体接受后,能引起特定行为或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2 Allelopathy 他感作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改变其周围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同一生境中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排斥或促进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植物间的相生相克。 3 induced resistance 诱导抗性:植物对于物理或化学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增强其防御病虫机制的反应。 4 animal toxin 动物毒素:主要指动物分泌或排除的某些对其他动物有害的化学物质,动物的某些器官含有的对其他动物有害的物质也叫动物毒素。 5 antimone 同抗素:释放的化学物质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不利 6 chemical ecology 化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的分支。是化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规律及其机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7 co-evolution 协同进化:在生态学上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现象 8 chemical communication 化学通讯:生物通过所生成和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作为媒介来进行联系的一种方式 9 microbial control 微生物控制: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1. (2分) (1975)年,国际化学生态学会主办的(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创刊,标志着化学生态学已经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2.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3. (昆虫)是动物界最繁盛的一个纲,已描述有80余万种,对其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其中研究最为详尽是(鳞翅)目。 4. 信息素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跟踪信息素)、(告警信息素)和(等级信息素)等 5. 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主要通过三种的代谢途径,包括(乙酰辅酶途径),(氨基酸途径)和(莽草酸类途径)途径。 6. 传粉是(有花)植物的特有现象。依据传粉媒介的不同,可将有花植物的传粉机制分为两大类:(非生物传粉)和(生物传粉)。(动物)是被子植物传粉的主要媒介。 7.大部分昆虫的味觉感受器生在环绕其口边的(附肢)上;而有些昆虫的感受器长在(触须)上,有些则生在(腿脚)上, 8.有的花有臭味,其主要成分是(胺类),多数是(单胺),它们都有很强的挥发性且多有(鱼腥味)。 9. (花蜜)是植物给予传粉者的酬劳物,其中除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脂类物质)等。 10.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气味,1993年Kaiser根据嗅觉和化学标准把花味分为4型,分别为(白色花型)、(玫瑰花型)、(紫罗兰花型)和(芳香花型)。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迥异,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生物碱)、(萜类)和(酚类)。 12. 植物诱导信号可以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目前普遍 认为(茉莉酮酸酯类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被认为是植物化学防御和诱导抗性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学》大作业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院系: 学号: 班级: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 “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0603)《景观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 第一批次 [单选题]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B [多选题]廊道及网络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等。 A:连接度 B:环度 C:曲度 D:间断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一个景观包括()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A:空间上彼此相邻 B:功能上互相有关 C:发生上有一定特点 D:时间上静态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基质是()的景观要素。 A:占地面积最大 B:连接度最强 C:干扰最小 D: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组成单元或景观要素主要有()等基本类型。 A:斑块 B:廊道 C:网络 D:基质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地貌 B:气候 C:自然干扰 D:人为干扰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景观中许多廊道,如道路、沟渠、树篱等,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 ( )。 A:廊道 B:结点 C:网眼 D:网络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如果某种景观要素类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 A:廊道 B:斑块 C:基质 D:网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是由不同()组成的镶嵌体。 A:生境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主要与()密切相关。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A 第二批次 [论述题]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论述景观的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论述题]什么是景观连接度? 参考答案: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论述题]什么是边缘效应? 参考答案: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多选题]生态廊道主要由()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A:植被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本科《农业生态学》国开网形考作业答案

农业生态学 1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c )。 a. 有机农业 b. 生态农业 c. 石化农业 d. 自然农业 2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c )。 a. 鹭 b. 鲸鱼 c. 细菌 d. 竹 3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4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错) 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原始合作 d. 偏利共生 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a. 多样的生物种类 b. 高的经济产量 c. 高的生物产量 d.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8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c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 化学过程 b. 人工过程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9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对) 10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d )。 a. 封闭式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人工生态系统 d. 半人工生态系统 11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d )。 a. 自然农业 b. 生物农业 c. 生态农业 d. 有机农业 1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对) 13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对) 14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b )。 a. 二氧化碳 b. 玉米 c. 风 d. 土壤 15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错) 16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对) 17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错) 18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对)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c)。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农业生态系统 20农业生态系统是( a )。 a.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2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错) 2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对) 23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对) 2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对)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基础生态学作业

基础生态学 姓名: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共10个,每个3分,共30分) 1、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 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 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者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是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 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7、生态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 个温度,生物不发育,则称这个温度为生态学零度。 8、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9、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10、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现象。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 A )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Odum C、A.G.Tansley D、Darwin 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D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5、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6、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B )。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B ) A、暗反应 B、黄化现象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 姓名:屠江云学号:712 年级:12秋农业技术推广学习中心:嘉兴农业学习中心————————————————————————————— 绪论 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 农业生态系统 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论述题 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名词解释:

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2.阿利氏原则 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顶极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4.群落稳定性 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 5.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性范围或耐性限度也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境 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粗密度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9.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0.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1.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2.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3.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4.种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化感作用 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16.生物多样性 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 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