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能的输送 导学案

电能的输送 导学案

电能的输送 导学案
电能的输送 导学案

第五节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知道输电过程。

2.知道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

3.了解电网供电的优点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讨论、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全面分析的科学态度。

2.介绍我国远距离输电概况,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找出影响远距离输电损失的因素,使学生理解高压输电可减少功率与电压损失。

难点

理解高压输电原理,区别导线上的输电电压U和损失电压ΔU。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把各种形式的能(如水流能、燃料化学能、核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进行传输,这是因为电能可以通过电网来传输,那么电能在由电厂传输给用户过程中要考虑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远距离输电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回答老师提出的下列问题

(二)进行新课

1.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

1、输送电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输送电能的基本要求是:可靠、保质、经济。可靠,是指保证供电线路可靠地工作,少有故障和停电。保质,就是保证电能的质量,即电压和频率稳定。经济是指输电线路建造和运行的费用低,电能损耗小。

2、远距离大功率输电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在输电线上有功率损失。

3、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原因是什么?功率损失的表达式是什么?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是什么?

由于输电线有电阻,当有电流流过输电线时,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电热而

损失掉了。这是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主要原因。

设输电电流为I,输电线的电阻为r,则功率损失为ΔP=I2r.

根据功率损失的表达式ΔP=I2r可知,要减少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减小输电线的电阻;其二是减小输电电流。

4、如何减小输电线的电阻呢?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r=ρ,要减小输电线的电阻r,可采用下述方法:

①减小材料的电阻率ρ.银的电阻率最小,但价格昂贵,目前选用电阻率较小的铜或铝作输电线.

②减小输电线的长度l不可行,因为要保证输电距离.

③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可适当增大横截面积。太粗不可能,既不经济又架设困难。

5、如何减小输电线中的电流呢?阅读并回答教材49页“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I可知,要减小输电线中的电流I,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这就是采用高压输电的道理。

6、以上两个途径中,哪一个对于降低输电线路的损耗更有效?举例说明。

采用高压输电。在输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线路电阻减为原来的一半,线路中损耗的功率减为原来的。在线路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提高一倍,线路中的电流减为一半,而损耗的功率减为原来的。

7、大型发电机发出的电压不符合远距离输电的要求,怎么办?而到达目的地的电压也不符合用户的要求,怎么办?

在发电机处用升压变压器升高电压,在用户处用降压变压器降低电压.

投影片展示我国远距离高压输电情况及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设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P,则功率损失为

ΔP=I22R

用户得到的功率为P用=P-ΔP.

输电线路上的电压损失为:ΔU=I2R,则U3=U2-ΔU.

8、目前,我国常用的远距离输电采用的电压有哪几种?

有110 kV、220 kV、330 kV,输电干线采用500 kV的超高压,西北电网正在建设750kV的线路。

9、是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为什么?

不是。电压越高,对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要求越高,建设费用越高。实际输送电能时,要综合考虑,如输送功率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技术和经济要求等,要依照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输电电压。

2.电网供电

10、采用电网供电的优点是什么?

可以在能源产地使用大容量发电机组,降低一次能源的输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电网可以减少断电的风险,调剂不同地区电力供需平衡,保障供电质量。

例某交流发电机输出功率为5×10.5 W,输出电压为U=1.0×10.3 V,假如输电线的总电阻R=10 Ω,在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等于输电功率的5%,用户使用电压U=380 V.

(1)画出输电线路的示意图(下图)。(标明各部分的符号)

(2)所用升压和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多少?(使用的变压器是理想变压器)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学习,主要学习以下问题:

1.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减小线路电阻和减小输电电流。减小输电电流是最有效的途径。

远距离输电线路上,P损=I2r=,其中(I=)。采用高压输电可以

达到减小输电电流的目的。

2.电网供电的优点

(四)实例探究

高压输电的优点

【例1】远距离输送交变电流都采用高压输电。我国西北电网正在建设750kV线路。采用高压输电的优点是()

A.可节省输电线的铜材料 B.可根据需要调节交流电的频率

C.可减少输电线上的能量损耗 D.可加快输电的速度

远距离输电的过程

【例2】某小型水电站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为100 kW,输出电压 250 V,现准备向远处输电,所用输电线的总电阻为8 Ω,要求输电时在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不超过输送电功率的5%,用户获得220 V电压.求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大的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五)巩固练习

1.在远距离输电过程中,为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可采用的最佳方法是()

A.使输电线粗一些B.减短输电线长度

C.减少通电时间D.采用高压输电

2.远距离输送一定功率的交变电流,若输电电压提高到原来的n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输电线上的电流变为原来的n倍

B.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变为原来的1/n2

C.输电线上的电功率损失变为原来的1/n

D.若输电线上的电功率损失不变,输电线路长度可变为原来的n2倍

3.下列关于减小远距离输电导线上热损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热功率P=,所以应降低输送电压,增大输电导线电阻,才能减

小输电导线上的热损耗

B.因为热功率P=IU,所以应采用低电压、小电流输电,才能减小输电导线上的热损耗

C.因为热功率P=I2R,所以可采用减小输电线电阻或减小输送电流的方法来减小输电导线上的热损耗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发电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U1,发电厂至学校的输电导线的总电阻为R,通过导线的电流为I,学校得到的电压为U2,则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可表示为()

A.B. C.I2R D.I(U1-U2)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完整版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电能的输送》探究性教学设计 重庆市实验中学物理组白荣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的第5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课程设计力求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使学生理解高压输电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写得比较详细、通俗,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内容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U损=U输-U用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节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止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入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

和方法。节后设的阅读材料《直流输电》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也可以增加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知道输电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知道什么是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损失。 (3)理解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理解高压输电过程中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关系,能够正确分析相关问题及电网输电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远距离高压输电的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降低输电损耗的途径,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全面分析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讨论及模拟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182019高中物理第四章力与运动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学案粤教版必修1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了解数据采集器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的作用.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确切含义.3.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理解1 N大小的定义.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处理力与运动的问题. 一、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1.数据采集器: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记录在计算机中. 2.位置传感器记录的实验结果 (1)保持滑块的质量m不变、改变拉力F,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经分析可得,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关系:a∝F. (2)保持拉力F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m,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经分析可得,物体 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a∝1 m . 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a=k F m ,当物理量的单位都使用国际单位制时,表达式为F=ma. 3.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国际上规定,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所受的合外力为1 N.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2)公式F=ma中,各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取.(×) (3)使质量是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 N.(√) (4)公式F=ma中,a实际上是作用于物体上每一个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5)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多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2)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离开气球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情况如何? 答案(1)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指合外力.我们用力提一个放在地面上很重的箱子,没有提动,箱子受到的合力F=0,故箱子的加速度为零,箱子仍保持不动,所以上述现象与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矛盾. (2)物体离开气球瞬间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速度方向向上,大小与气球速度相同. 1.表达式F=ma的理解 (1)单位统一:表达式中F、m、a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必须是国际单位. (2)F的含义:F是合力时,加速度a指的是合加速度,即物体的加速度;F是某个力时,加速度a是该力产生的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的六个性质 性质理解 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0,物体就具有加速度 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由它受的合力方向决定,且总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同体性F=ma中,m、a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相对性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考系而言的,即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例1(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2020粤教版语文选修第3课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word导学案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1、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小书”指: “大书”指: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关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4、从文章中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来说,他是一个调皮而又不愿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个观点么?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生的内容? 四、剖析难点: 本文属于自传,自传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传特点对本文进行解析。

电能的输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能的输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远距离输电的意义。 2、理解远距离输电中的输电损耗及解决方案。. 3、理解远距离输电的模型并能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全面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高压输电的道理. 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到用电的地方去,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教学探究 一、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引导学生把导学案上“知识体系梳理”部分的空填上。 1.输送电能的基本要求是 可靠、保质、经济 2.设输电电流为I ,输电线电阻为r,则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为r 2 I P 损.输电线上损失 的电压为r I U =损.据此,可以有两个途径来减少输电损失。一个途径是 减小输电线上的电

阻R ,另一个途径是 减小输电电流. 3.远距离输电时,提高输电 电压,是减少电能损失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4.采用电网供电的优点:可以在能源产地使用大容量发电机组,降低一次能源的输送成本,获得最大的 经济 效益。同时,电网可以减少 断电 的风险,调剂不同地区电力供需平衡,保障供电质量。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上“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的三个主题内容,然后每组请一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基础学习交流 主题1:输送电能的基本要求 问题:(1)输送电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远距离大功率输电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课件展示结论:(1)可靠、保质、经济 (2)由于输电线长,电阻大,当电流通过输电线时,产生热量Q ,损失一部分电能,同时输电线上有电压降,故又损失一部分电压. 主题2: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 问题:(1)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 (2)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是什么? (3)远距离输电时减少电能损失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课件展示结论:(1)r 2I P 损 r I U =损 (2)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①减少导 线电阻R 。②减小输电线中的电流。(3)提高输电电压(高压输电),是减少电能损失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主题3:远距离输电模型 问题:(1)大型发电站发出的电压不符合远距离输电的要求,怎么办?而到达目的地的电压也不符合用户的要求,怎么办? (2)画出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原理图,分析基本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关系式)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精编)-第一册

物理(2019人教版)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a = F m 确切含义 2.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和处理有关问题.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 (2)公式:F=kma,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当各物理量的单位都取国际单位时,k=1,F=ma. (3)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符号为 . “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 N,即1 N= .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六个特征 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0,物体就具有加速度 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由它受的合力方向决定,且总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同体性F=ma中F、m、a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1

局限性 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考系而言的,即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3.力与运动的关系 1.(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F=ma可知,m与a成反比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当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才受到外力的作用 C.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加速度随之消失 2.(多选)力F1单独作用于某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3 m/s2,力F2单独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4 m/s2,两力同时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可能是( ) A. 1 m/s2 B. 5 m/s2 C. 4 m/s2 D. 8 m/s2 3.(多选)初始时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减小的水平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运动情况为 ( ) A.速度不断增大,但增大得越来越慢 B.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不断减小 C.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D.加速度不变,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二、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单位 (1)内容 1

3我的第一本书_导学案_配_答案.doc

3我的第一本书 一本书,让人难忘;一段情,让人感动;一段岁月,让人留恋.......... 捧起这本书,让我 们共同回味......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诗意感悟。 2.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澈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述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淮都离不开书。你的第一木书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木书”演绎了怎样的故爭, 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帖”的深刻含义。(板卩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酷(kd)似掺(chan)脊(ji)背杆.(wdng)读? ? ? ? (2)学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氏。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乂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2?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3?背景链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他的“第—?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三、自学指导(二)一作与探究 (%1)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 【交流点拨】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狗的默契。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2.文题“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交流点拨】“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木,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牛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交流点拨】作者追忆“第一木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我的第一木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朵的、白感交集的,因为那木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高二物理电能的输送教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二物理《电能的输送》教案 导学目标1.会分析计算远距离输电问题. 远距离输电 [基础导引] 在远距离输电时,输送的电功率为P ,输电电压为U ,所用导线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S ,总长度为l ,输电线损失的电功率为P ′,用户得到的电功率为P 用,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 .P ′=U 2S ρl B .P ′=P 2ρl U 2S C .P 用=P -U 2S ρl D .P 用=P (1-Pρl U 2S ) [知识梳理] 1.根据P 损=__________,降低输电损耗有两种方法 (1)减小输电线的电阻. (2)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在输送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根据P =UI ,要减小电流,必须提高____________. 2.远距离输电的功率损失 输送功率一定时,线路电流I =________,输电线上的损失功率P 损=I 2R 线=____________, 可知P 损∝1U 2. 远距离输电中的功率关系:P 输=____________. 考点三 远距离输电问题 考点解读 1.远距离输电的处理思路 对高压输电问题,应按“发电机→升压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器”,或从“用电器”倒推到“发电机”的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分析. 2.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几个基本关系(以图9为例): 图9 (1)功率关系:P 1=P 2,P 3=P 4,P 2=P 损+P 3. (2)电压、电流关系:U 1U 2=n 1n 2=I 2I 1,U 3U 4=n 3n 4=I 4 I 3 ,U 2=ΔU +U 3,I 2=I 3=I 线. (3)输电电流:I 线=P 2U 2=P 3U 3=U 2-U 3R 线. (4)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P 损=I 线ΔU =I 2线R 线=(P 2 U 2)2 R 线.

电工学教案

《电工学(唐介)》 教案 孙艳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课题:第1章直流电路 (1) 课题: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 (4) 课题:第3章交流电路 (7) 课题:第4章供电与用电 (10) 课题:第5章变压器 (13) 课题:第6章电动机 (16) 课题:第7章电气自动控制 (19)

课 题:第1章 直流电路 教学目的: 1.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2.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 3.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4.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5.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重难点: 1.正确应用电路的基本定律; 2.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 时:4学时。 教学过程: 1.1 电路的作用和组成 一、什么是电路? 电路就是电流流通的路径;是由某些元器件为完成一定功能、按一定方式组合后的总称。 二、电路的作用 一是实现能量的输送和转换;二是实现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三、电路的组成 电源:将非电形态的能量转换为电能。 负载:将电能转换为非电形态的能量。 导线等:起沟通电路和输送电能的作用。 从电源来看,电源本身的电流通路为内电路,电源以外的电流通路称为外电路。当电路中的电流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直流电流时,这种电路称为直流电路。当电路中的电流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流时,这种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 电流:()d A d q i t = 直流电路中:Q I t = 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2. 电位: 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路的某一点移至参考点时所消耗的电能。参考点的电位为零。直流电路中电位用V 表示,单位为伏特(V )。 参考点的选择: ①选大地为参考点。②选元件汇集的公共端或公共线为参考点。 3. 电压: 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路的某一点移至另一点时所消耗的电能。电压就是电位差。直流电路中电压用U 表示,单位为伏特(V )。U S 是电源两端的电压,U L 是负载两端的电压。 4. 电动势: 电源中的局外力(非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至电源正极时所转换而来的电能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符号:E 或e ,单位:V 。 电动势的实际方向:由低电位指向高电位。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电能的输送》探究性教学设计 重庆市实验中学物理组白荣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的第5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课程设计力求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使学生理解高压输电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写得比较详细、通俗,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内容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U损=U输-U用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节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止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入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节后设的阅读材料《直流输电》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也可以增加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知道输电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知道什么是输电线上的功率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损失。 (3)理解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理解高压输电过程中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关系,能够正确分析相关问题及电网输电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远距离高压输电的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最新整理)

4.3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第1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和矢量性的确切理解; 三、知识回顾: 问题 1.在《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 a-F 图象和 a-1/m 图象,根据图象,加速度与力和质量有什么定量关系? 四、新课学习 1.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问题 2.请写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过程,并说说1N 力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2.对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的理解 问题 3.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加速度是用来定义和度量的,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到底取决于什么? 问题 4.如下图,人站在车厢外能推动车厢,但站在车厢内还能推动车厢吗?公式中的 F 是外界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外力),还是内部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内力)? 问题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外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问题 6.抛出一个篮球,球在出手前和出手后受到的合外力和加速度方向分别是怎么样的?(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说一说: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不一样,它们下落的加速度却是一样的。你怎么解释? 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 m = F/a ,物体的质量跟外力成正比,跟加速度成反比B.物 体所受合外力减小时,加速度一定减小小 C.水平 射出的子弹加速度的方向沿着水平方向 D.一物体 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当只有一个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可能不变 3.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试一试:你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个测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质量的方案吗?你可以获得的信息由:神舟十号推进器的平均推力;神舟十号的质量;地面雷达实时传送飞船的速度。(短时间内可认为飞船做直线运动) 五、当堂检测 1.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在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但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但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2.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它,这是因为()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极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3.一个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分别为2N 和3N 的共点力作用,则这个物体可能 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最小加速度大小为. 4.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k m a 中,有关比例系数k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k 都等于1 B.k 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C.k 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D.在国际单位制中,k 等于1 六、反思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与方法,赶紧写下了吧!)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八语(下)主备:刘勇备课组成员:审核: 班级:组别:姓名:小组评价等级:教师评价等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真正含义及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 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查找作者的基本情况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酷( )似掺( ) 和脊( )背枉( )读 马鬃()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幽默:凄惨: 奥秘:翻来覆去: 掺和:酷似: 知书识礼: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写出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复述提纲。 (温馨提示:复述时注意以下几点。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2、请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的书;对于这本书,我心中。”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文章的感悟四、合作探究, 展示风采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文章中蕴藏着哪些情感? 3、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 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4、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 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五、品味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六、拓展延伸,放飞思绪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将其写成短文,写在日记本上)

电能的输送公开课教案

电能的输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 (2) 知道什么是导线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损耗;知道如何减小损耗。 (3) 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4) 会设计电能输送的示意图,并理解电压损耗和能量损耗的关系。 (5) 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 利用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调查和学生合作学习相互结合,探索物理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演示实验相互结合,探究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我国超导研究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电能输送问题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热情。 (3) 通过学生对海高用电情况调查和计算,培养学生从身边事做起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4) 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调节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设计电能输送的示意图,并理解输电过程中的电压损耗和能量损耗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输电过程中要保证输送功率不变,理解输电过程中的电压损耗和能量损耗的关系。 一、引入 展示生活中城市的夜景风光精美图片,说明生活中处处都需用电。若是没有电将会带给我们许多不便,CBA蓝球赛中浙江万马队主场停电,医院手术台上停电,看电视停电,交通停电,都会给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么我们用的电从何而来呢? 同学们:水力发电 火力发电 风力发电 发电厂:核能发电同时展示图片 沼气发电 潮汐发电 太阳能发电 各种电厂利用发电机可以产生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供我们使用,但是我们的家庭、工厂通常离发电厂很远,全国最大的

吉林省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第四章 第 3 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四章第 3 节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学习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学习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预习自测】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式的理解,正确的是()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的合力求出 2.由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很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这是因为()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很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E.在国际单位制中k=1 【探究案】 题型一:考查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例1.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在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但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速度,但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针对训练1:在平直轨道上运动的车厢中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用轻弹簧拴着一

个小球,轻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如图所示,当旅客看到弹簧的长度变长时,对火车的运动状态的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火车向右运动,速度在增加中 B.火车向右运动,速度在减小中 C.火车向左运动,速度在增加中 D.火车向左运动,速度在减小中 【探究案】题型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例2.一个质量m=500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F=1.2N的水平拉力,水平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6,求物体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针对训练2.质量为4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 当在40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经过16m时, 速度为16 m/s, 求物体受到的阻力是多少?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力一定为零 B.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 C.物体所受的合力减小时,速度一定减小 D.物体受到的合力减小时,加速度一定减小 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 B.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C.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3.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互成90°角的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都是14N,这个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沿什么方向?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牛汉一生坎坷,“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困、饥饿、寒冷,读书仔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我”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酷似.( ) 掺.和.( ) 脊.背( ) 枉.读( ) 磨磨蹭.蹭() 2.了解“知书识礼”的意思。 (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那些事?

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3章《电能的输送与变压器》word教案1

学案1 高压输电原理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输电过程中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2.理解高压输电的原理.3.会对简单的远距离输电线路进行定量计算. 1.电阻定律:在温度不变时,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 与它的长度L 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导体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即R =ρL S . 2.电功率P =UI ,热功率P =I 2R . 一、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1.减少输电线上电能损耗的两条途径: (1)降低输电导线的电阻. (2)减小输电线中的电流. 2.由P =UI 可知,当输送的功率一定时,采用升高输电电压的方法,就可以减小输电电流. 3.提高输送电能的电压,可以更有效地减小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耗,这就是远距离输电需采用高电压的根本原因. 二、交流输配电网 发电机发出的交变电流先送到升压变电站,将电压升高到220 kV 以上,由高压输电线向远处输送.在用电区,先由第一级变电站将电压降到110 kV ,再输送到第二级变电站,将电压降到10 kV ,送到用电区.对普通生活用电,则还要用变压器将电压降到220 V .

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问题设计] 如图1所示,假定输电线路中的电流是I ,两条导线的总电阻是R ,在图中导线电阻集中画为r ,输送功率为P ,发电厂输出的电压为U .那么: 图1 (1)远距离大功率输电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2)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原因是什么?功率损失的表达式是什么?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是什么? (3)为什么远距离输电必须用高压呢? 答案 (1)在输电线上有功率损失. (2)由于输电线有电阻,当有电流流过输电线时,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电热而损失掉了.这是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主要原因. 功率损失表达式:ΔP =I 2R ,所以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为:①减小输电线的电阻R ;②减小输电电流I . (3)因为发电厂的输出功率P 是一定的,由P =UI 得,要减小输电电流I ,必须提高输出电压U . [要点提炼] 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和功率损失(设输电线上电阻为R ,电流为I ) 1.电压损失 输电线始端电压U 与输电线末端电压U ′的差值.ΔU =U -U ′=IR . 2.功率损失 (1)远距离输电时,输电线有电阻,电流的热效应引起功率损失,损失的电功率ΔP =I 2R . (2)若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为ΔU ,则功率损失还可以表示为ΔP =ΔU 2R ,ΔP =ΔU ·I . 3.减小电压、功率损失的方法 (1)减小输电线的电阻 由R =ρL S 可知,距离L 一定时,使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增大导体横截面积可减小电阻.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5节 课时:1课时 二、教学内容分析: 《电能的输送》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5节内容,本节课前面几节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物理观念 1. 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4.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科学思维 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三)科学探究 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的展示,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建立应急意识。 教学重点 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教学难点 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四、学习者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发现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理念,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取了研究物理问题、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突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播放室 七、教学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

4.3 牛顿第二定律导学案(第1课时) 班级: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和矢量性的确切理解; 三、知识回顾: 问题1.在《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a-F图象和a-1/m图象,根据图象,加速度与力和质量有什么定量关系? 四、新课学习 1.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问题2.请写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过程,并说说1N力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2.对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的理解 问题3.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加速度是用来定义和度量的,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到底取决于什么? 问题4.如下图,人站在车厢外能推动车厢,但站在车厢内还能推动车厢吗?公式中的F是外界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外力),还是内部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内力)? 问题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外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

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问题6.抛出一个篮球,球在出手前和出手后受到的合外力和加速度方向分别是怎么样的?(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不一样,它们下落的加速度却是一样的。你怎么解释? 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m = F/a ,物体的质量跟外力成正比,跟加速度成反比 B.物体所受合外力减小时,加速度一定减小小 C.水平射出的子弹加速度的方向沿着水平方向 D.一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当只有一个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可能不变 3.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试一试:你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个测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质量的方案吗?你可以获得的信息由:神舟十号推进器的平均推力;神舟十号的质量;地面雷达实时传送飞船的速度。(短时间内可认为飞船做直线运动) 五、当堂检测 1.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在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但速度仍为零 C.物体立即获得速度,但加速度仍为零 D.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2.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它,这是因为()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极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3.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分别为2N和3N的共点力作用,则这个物体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最小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4.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k m 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 B.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C.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D.在国际单位制中,k等于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第一本书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章)第3课(节):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词义 能力目标:2.阅读全文内容,理解“我的第一本书” 的内涵。 能力目标: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 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 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时间分配自学30分、导课 1 分、交流展示35分、小结 4 分、巩固 00 分 学习过程(展示于探究) 课堂活动一:基础是大比拼 请每组一位同学上黑板听写词语默写字音。 课堂活动二:阅读感知我最快。 看那位同学能最快理解以下问题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在文中指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明确:(1)既指小学一年级的半本国语课本;又指“我”人生的第一课。(2)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 得知孩子将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修补成两本书。 课堂活动三:合作讨论齐参与 小组讨论结束由展示员展示结果,由评价员评价。 (一)整体感知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引发出父子之情以及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第四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二)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2.文中写了哪些温情?请举例说明。 明确: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课堂活动四: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