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学

刑法总论

一、刑罚法定原则

1、渊源

(1)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第39条所确定的“正当法律程序”

是罪行法定思想的最早萌芽。

(2)自然法理论(限制国家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干预)、三权分立主张(避

免法官专断,保障个人权利自由)、心理强制学说(为预防犯罪,需提前

明文规定)是早期思想基础。

(3)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人权宣言》、1791《法国宪法》、1810《法

国刑法典》。刑法法定主义从学说到法律原则的转变是在法国大革命胜利

以后。

2、含义:

(1)什么是犯罪,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罚方法,各种刑罚方法如何适用,对各种具体犯罪应在什么样的幅度内裁量决定刑罚等,均只能由刑法明文加以规定。

(2)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认定为犯罪行为和给予刑罚处罚。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刑罚的处罚方法,不能当成刑罚来使用。

(3)理解:排斥习惯法;禁止事后法;禁止做有罪类推;排斥绝对不确定刑。明确性:刑法规定的用语必须内涵明确,外延清楚,意义不能含糊,以便国民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

适当性:刑罚处罚的范围必须适当和惩罚的手段必须适当。

3、司法适用

(1)严格依法认定罪行。

(2)准确裁量、执行刑罚。

(3)正确进行刑事司法解释。

二、犯罪

1、定义:

(1)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

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接受

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

犯罪。

(2)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带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是指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具有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性。

·对这种危害性应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

·危害达到相当程度。

·用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待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不是一般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犯罪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以刑事违法性为载体。

(3)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4)联系:三者既有机联系,又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犯罪这一现象。

严重社会危害刑事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

的存在依据;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则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在法

律上的表现和后果。

3、分类

(1)理论分类

·自然犯和法定犯。

自然犯是指行为本身由于明显违反善良风俗和人类伦理而自然蕴

含着最恶性,因而直接被刑法典和单行刑法所规定的传统型犯罪。

法定犯是指行为本身并无罪恶性,是由于违反行政法规中的禁止

性规范并由行政法规中的刑事罚则即附属刑罚予以规定的现代型

犯罪。

·隔离犯与非隔离犯

隔离犯是指犯罪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或地域上的间

隔的犯罪。

非隔离犯则是犯罪实行行为和犯罪结果之间没有时间地域间隔的

犯罪。

(2)法定分类

·国事犯与普通犯

国事犯:政治犯,危害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安全,加、垫付人

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犯罪。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身份犯是指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亲告罪:刑法明文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非亲告罪:无论被害人是否告诉、是否同意起诉,人民检察院均

应提起公诉的犯罪。

·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三、犯罪构成

1、概念: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

为成立犯罪所必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特征:

(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犯罪构成是由能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组成的。

(3)犯罪构成是由刑法加以规定的。

3、意义:

(1)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意义。唯有恰当和确切的构成犯罪要件或认定犯罪标准,才能使罪与非罪的界限清楚,令犯罪的人不至于

逃脱法律的追究,以便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使无罪的人不受刑罚

处罚,从而保障公民的人权。

(2)对刑事司法实践的意义。刑事起诉、定罪或者量刑都必须以犯罪构成为指导。

(3)对发展和完善刑法的意义。犯罪论的体系主要是依据犯罪构成建立起来的,对犯罪构成的不同理解,往往导致建立不同的犯罪论

体系。

4、分类:

(1)基本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既遂状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修正的罪犯构成:为了适应认定故意犯罪过程中各种停止形态或

数个行为人共同犯罪的需要,在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的情况

下,通过刑法总则条文对基本构成的某些条件加以修改、变更而

形成的犯罪构成。

(2)叙述的犯罪构成:封闭的犯罪构成、完结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对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或详细或简要的描述。

空白的犯罪构成:开放的犯罪构成、待补充的犯罪构成。刑法偶

成条文对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没有予以充分的描述,还需要援引

其他法律的规定加以补充。

(3)简单的犯罪构成:单一的犯罪构成、单纯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各构成要件均属于单一的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刑法条文所规定的具体犯罪诸构成要件并非均

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四、危害行为

1、定义:危害行为是指人在意志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2、特征:

(1)有体性。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表现出的动静。

(2)有意性。危害行为是受行为人意志支配的行为。

(3)有害性。人的行为必须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3、表现形式:

(1)作为:行为人用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包括利用自己身体的作为,利用物质性工具的作为,利用自

然力的作为,利用动物的作为,利用他人行为的作为。

(2)不作为: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条件: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点义务。

行为人具有履行特点义务的能力。

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点义务。

义务来源: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所要求的义务;法

律行为所引起的义务(由合同引起的义务等);先行行为引起的义

务。

五、自然人犯罪主体:

1、定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且实施了危害行为的自然人。

2、一般条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指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在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辨

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辨识能力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具备的、对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具备的、对其行为是否实施的决定和推动能力。

(2)自然人的刑事责任那个能力主要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

·是否达到一定年龄

·精神状况是否健全

(3)形式责任年龄

·刑法规定的,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采取四分法: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应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不对任何犯罪负形式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于实施了危害行为要负后随刑事责任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对不满18周岁的犯罪分子应当宣告缓刑。

*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特别残忍手段致人

死亡的除外。;对符合缓刑条的件的已满75周岁的犯罪分子应当宣告缓

刑。

*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且此行为属于法定的8种犯罪情况的,应一

并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属于法定的8种犯罪情况

的行为,并在未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相同行为,不应一并

追究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符合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中,对怀孕的妇女,应当宣告缓刑。

(4)刑法上的精神病问题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空着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u

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六、犯罪故意

1、定义:《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

罪。

2、条件: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主观认识要素·认识的内容

*危害行为

*行为结果

*行为对象

*行为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识

·明知的程度:

*明知“必然发生”,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有确定认识;*

明知“可能发生”,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持有一种不能完

全确定的认识。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结果发生——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放任结果发生——容忍的心理态度

3、法定种类:

(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两个特征: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在意志因素上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两种情形: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

望这种结果发生;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三种场合:行为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放任某种危害结果发生;在突发

性故意犯罪中,对行为人动辄行凶,不计后果,很难说行为人希

望结果发生。

4、理论分类:

(1)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

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具体结果具有明确

的认识,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不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其

二不明确会发生何种具体结果。

(2)预谋故意与一时故意

预谋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犯罪故意的心

理的情形。

一时故意,或称突发故意,是指产生犯罪故意后立即实行该行为。

(3)实害故意与危险故意

实害故意是指行为会发生实际的损害,而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的

心理状态;

危险故意是指行为有发生实际损害的危险,而希望或者放任其发

生的心理状态。

(4)事前故意与事中故意

事前故意是指误认为已经完成特定的故意犯罪,事实上犯罪事实

斌没有发生。

事中故意,或者事后故意,是没有故意实施特定行为,在事实行

为过程中产生故意,而将以后的事态置于自然推移的场合。

七、犯罪过失

1、定义:《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2、分类:

(1)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

关键因素:对危害社会结果可能发生的预见能力。应当预见危害

社会结果的内容。

(2)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行为人对于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具有轻信的心理状态

3、认定

(1)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认识要素区分;意志要素区分(希望和容忍都是故意)(2)过失与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的区别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有相同之处,表现在客观结果发生了,

但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该结果。区别是:在意外事件的场合,行为

人不能预见结果;在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场合,行为人应当也能够

遇见结果,只是因为主观上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有相同之处,表现为客观结果发生了,

而且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该结果。区别在于:不可抗力的场合,行

为人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场合,

行为人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果发生。

八、犯罪既遂

1、定义: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某

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犯罪得手、得逞的意思。

2、类型:

(1)结果犯: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

行为犯:一危害行为的完成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如诬告陷害罪,

非法侵入住宅罪等。

(2)危险犯:以法律所规定的某种危害结果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放火罪、爆炸罪等。

该行为本身具有客观、现实的危险性;该行为已经实施完毕。

实害犯:以法律所规定的某种实际损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3)结果加重犯:实施了基本的犯罪成要件的行为,发生了基本构成要件之外的重结果,根据刑法规定可以加重处罚的犯罪。

情节加重犯:实施了基本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具有严重

情节,法律明文规定需要加重处罚的犯罪。

九、犯罪预备:

1、定义:《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

件的,是犯罪预备。

2、构成特征:

(1)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表示是指具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言辞的形式,单纯将其犯罪意图表

露出来的行为。

(2)行为人客观上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3)未能着手实施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是否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是犯罪预备阶段区别预备犯与中止犯的

关键。

(4)行为人主观上有明确的犯罪故意,目的是“为了犯罪”。

3、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

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十、犯罪未遂:

1、定义:《刑法》第23

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2、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主观方面行为人已经确立了具体明确的犯罪目的,并把犯罪推进

到能够完成犯罪,甚至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阶段。

·客观方面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的成具体犯罪客观

方面的行为。

(2)犯罪未得逞

·犯罪行为没有充足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标志。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键

·客观原因;行为人自身素质原因;行为人的认识错误

3、分类

(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只有在结果犯中区分才有意义

·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犯罪的实行行为已经实施结束,但因为行为

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危害结果没有出现,未达成既遂的状态。

·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行行

为无法进行,从而停止在实施阶段,并未达成既遂的状态。

(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能犯未遂:犯罪行为有达到既遂的现实可能性,但由于行为人意

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既遂的形态。

不能犯未遂:犯罪行为虽然具有一定危险性,但不具备达到既遂

的现实可能性,因而停止下来的犯罪形态。

4、刑事责任:

《刑法》第23款第2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未遂犯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刑事责任相应也较轻。

(2)未遂犯的处罚应当比照相应既遂犯的法定刑。

(3)适用该弹性条款。

十一、犯罪中止

1、定义:《刑法》第24

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2、特征:

(1)时间特征:犯罪过程中

·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中止犯出于自愿为着手实行;预备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从而

未着手。

·实行阶段的中止

中止犯是出于自愿而未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犯是

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达到既遂的。

·实行中了的犯罪中止:实行行为已经结束,危害结果尚未出现,行为

人自动有效地房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最终没有达到既遂状态。

(2)自动性特征: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认为当时本可以继续实施而完成的犯罪。

·有自动中止的前提。行为人自认为当时有能力决定犯罪的进程,有能

力继续实施犯罪并达到犯罪既遂。

·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了犯罪。

·没有任何外在障碍而中途停止犯罪的,构成犯罪中止;外在障碍存在,

但没有直接迫使行为人放弃犯罪意图,而自愿放弃犯罪的构成犯罪中

止。

·行为人因为认识错误而产生错误的精神压力,从而被迫放弃犯罪的,

是犯罪未遂;认识到外界障碍而放弃犯罪的,也是犯罪未遂。

(3)有效性特征:行为人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主观上,行为人彻底地打消了犯罪意图,有了自动停止犯罪的诚意和

决心。

·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彻底的终止了犯罪的行为,没有引起犯罪结果,

或者积极采取措施,使将发生的犯罪结果得到了有效的制止。

(4)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构成犯罪中止。时间性特征是前提条件,把握时间界限,可以把非罪行为和犯罪既遂排除在外;自动性特征是实质

条件,可以帮助划分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间的界限;有

效性特征是限定性条件,可以有助于认定那些终止不彻底的犯罪。3、重复侵害行为的犯

罪中止问题:

通说认为这种行为应该以中止犯处理。

(1)符合犯罪中止的时间特征。重复加害的行为均存在于一个犯罪过程中。

(2)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特征。

(3)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特征。

4、刑事责任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硬性条款,必须减轻或免除处罚。

(2)区分不同犯罪阶段和犯罪危害。

(3)中止犯所谓的“损害”是行为人意欲造成的犯罪结果之外的损害结果。

十二、共同犯罪:

1、定义:《刑法》第25

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你以上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构成:

(1)主体条件:两人以上

·刑法上的人不限于自然人,还包括单位

·共同非犯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条件:共同犯罪故意

·行为人具备犯罪的意思

·行为人具备共同犯罪的意思

·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犯意思的联络(明示或默示均可)

·不属于共同故意的情形:

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他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

同时犯(两人以上无意思联络,而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

不构成共同犯;

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事前无通谋的窝赃、包庇以及购买、销售赃物的行为与本罪行为不

构成共同犯罪;

没有意思联络的其他行为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

3、形态

(1)任意的共同犯:根据刑法分则条文规定,单个人可以实行的犯罪由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

必要的共同犯:根据刑法条文规定,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

的犯罪。

·对向犯:依赖于行为人双方相互对向的行为才能完成的犯罪情形,

而且双方的行为单独可构成犯罪。(重婚、贿赂)

·多众犯:根据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以数人实施向着同一目标的

行为为要件的犯罪。(聚众、集团)

(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各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已经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

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没有通谋,

而在实行犯罪之际和实行过程中才形成共同犯罪意思的共同犯罪。

(3)简单共同犯罪: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都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行为。

复杂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分工的共同犯罪。

(4)一般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存在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两人即可构成;勾结是暂时的;不具有组织性。

特殊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人最少有三人,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主观上是未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共同体。

客观上实行了组成犯罪集团的行为。

犯罪集团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4、主犯:

(1)定义:《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以犯罪集团的存在为前提,在犯罪集团中进行组织和领导活动的

犯罪分子。

·犯罪集团中的骨干分子。

·聚众型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以及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聚众犯罪以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刑事责任:

·《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按照集团所犯处罚。

·《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之外的主犯,

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5、从犯:

(1)定义:《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2)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6、胁从犯:

(1)定义:《刑法》第28条第1款规定,胁从犯是被迫参加犯罪的人,

即受到他人胁迫而非完全自愿参加犯罪,并且在共同中起较小作

用的行为人。

·胁从犯一方面受到胁迫,具备特殊的减轻责任的事由,另一方面

没有完全丧失选择意志自由,存在实施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

·完全丧失意志自由的人缺乏选择意志自由,不能承担刑事责任。

·紧急辟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保护自己或者他人合法利益

的行为。

胁从犯并不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某种行为。

·以一般从犯相比,胁从犯受到他人心理上的胁迫和操纵,具有值

得宽恕的可能性。

(2)刑事责任: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

处罚。

7、教唆犯

(1)定义:《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犯是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

(2)特征:

·行为人实施了教唆行为。所谓教唆是指唆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

没有犯罪意思的他人产生犯罪意思。

·行为人具有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包括教唆认识和教唆意识。

教唆认识:认识到被教唆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认识到他人没有犯罪的意思。(若有,是帮助犯)

刑法学在线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1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1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13.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 1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是盘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18.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19.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2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2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2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2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2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2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2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刑法学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刑法总论(上)【圣才出品】

上 编 刑法总论 第一章 刑法概述 1.如何理解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答:(1)广义刑法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又称附属刑法规范)。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2)狭义刑法 狭义刑法即指刑法典。我国现行刑法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背景下如何理解刑法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1)刑法的阶级属性 刑法的阶级性,即刑法体现了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从刑法的产生、刑法的基本内容、刑法的功能上看,刑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阶级性是刑法的固有属性。在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背景下,刑法同样体现了阶级性这一特征。这里的阶级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

(2)刑法的社会属性 刑法的社会性,是指刑事法律在主要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各个阶级的某些共同利益和要求,即具有共同的意志性。刑法的社会性,体现了各个阶级的共同意志,这是和谐社会价值追求的表现之一。 (3)刑法的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因国家类型不同,其刑法内容和形式各有差异。然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刑法存在共同阶级本质,即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反映剥削阶级意志并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镇压人民的专政工具。 法的阶级性实际上讲的是刑法的阶级本质,刑法的社会性实际上讲的是刑法的社会本质。所以,刑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统一于刑法本质。刑法的阶级本质着重从刑法与阶级、阶级斗争的联系方面来看刑法本质问题,而刑法的社会本质是从法与一般社会生活的联系来观察和描述刑法本质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背景下,刑法的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3.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答:刑法的任务是指刑法承担的打击谁、保护谁的历史和现实使命。 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惩罚方面,二是保护方面。二者密切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 选择题题库 1.某甲将某乙所开公共汽车的刹车损坏,意图制造行车事故,使某乙受处分。汽车开出后,某乙发现刹车有故障,及时采取措施,而未造成严重后果。对某甲应当以()论处。 A.交通肇事罪 B.破坏生产经营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在()以上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A.1万元 B.2万元 C.5万元 D.10万元 3.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以()处罚。 A.走私罪 B.妨害公务罪 C.走私罪从重D.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合并4.破坏选举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有()。 A.暴力、威胁 B.欺骗、贿赂 C.伪造选举文件 D.虚报选举票数 5.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必要条件是()。 A.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B.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C.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D.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6.吴某明知某仓库被盗案是刘某所为,但当侦查人员向其调查时,他却谎称刘某当时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刘某的嫌疑排除,侦查工作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吴某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包庇罪 C.构成伪证罪 D.构成妨害作证罪 7.盗伐林木罪侵犯的对象是()。 A.国家、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B.他人所有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C.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和其他林木D.本单位、本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1.构成间谍罪的间谍行为有()。 A.参加间谍组织 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D.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 2.某甲意图杀死某乙,便在某乙值守的机床内安放了炸弹,致使某乙被炸成重伤,正在运行的机床设备等被炸毁,生产活动因而遭到严重破坏。某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伤害罪B.爆炸罪 C.破坏生产经营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3.某甲受过某乙的羞辱,一直意欲报复。一天,某甲邀集某丙等十余人与某乙等六人在一酒吧内相互斗殴,结果造成某乙死亡。对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定罪处罚。 A.寻衅滋事罪 B.聚众斗殴罪 C.故意杀人罪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4.王某和张某发现赵某从银行出来时手提包内装有大量现款,遂商议行抢。王乘赵不备从背后用双手将其拦腰抱住,张乘机将赵手中的提包抢走。王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 B.抢夺罪 C.敲诈勒索罪 D.绑架罪 5.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以()处罚。 A.走私罪 B.走私罪从重 C.妨害公务罪D.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合并6.盗伐林木罪侵犯的对象是()。 A.国家、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B.他人所有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C.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D.本单位、本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和其他林木 7.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是()。 A.国家机关 B.事业单位 C.国有公司、企业 D.人民团体 1.信用卡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有()。 A.使用伪造的(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B.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C.冒用他人信用卡 D.恶意透支 2.某甲受过某乙的羞辱,一直意欲报复。一天,某甲邀集某丙等十余人与某乙等六人在一酒吧内相互斗殴,结果造成某乙死亡。对某甲的行为应当依照()定罪处罚。 A.寻衅滋事罪 B.聚众斗殴罪 C.故意杀人罪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3.破坏选举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有()。 A.暴力、威胁 B.欺骗、贿赂 C.伪造选举文件 D.虚报选举票数4.王某和张某发现赵某从银行出来时手提包内装有大量现款,遂商议行抢。王乘赵不备从背后用双

东师刑法学18春在线作业3

(单选题) 1: 对于单位犯罪 A: 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 B: 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例外 C: 一律实行双罚制 D: 一律实行单罚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防卫过当的要件是 . A: 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 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陈某在商场金店发现柜台内放有一条重 12 克、价值 1600 元的纯金项链,与自己所戴的镀金项链样式相同。陈某以挑选金项链为名,乘售货员不注意,用自己的镀金项链调换了上述纯金项链。陈某的行为: A: 构成盗窃罪 B: 构成诈骗罪 C: 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 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二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税务稽查员甲发现 A 公司欠税 80 万元,便私下与 A 公司有关人员联系,要求对方汇 10 万元到自己存折上以了结此事。 A 公司将 10 万元汇到甲的存折上后,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 A 公司免交 80 万元税款办理了手续。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 A: 认定为彻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从重处罚 B: 认定为受贿罪,从重处罚 C: 认定为拘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受贿罪的竞合,从一重处罚 D: 认定为询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受贿罪,实行并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累犯: A: 可以加重处罚 B: 应当加重处罚 C: 可以从重处罚 D: 应当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甲男明知乙由只有 13 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 A: 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 B: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C: 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 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刑事责任开始于 . A: 犯罪行为发生时 B: 立案时 C: 犯罪行为结束时 D: 犯罪分子被拘留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根据立法实践。在刑法理论上通常根据法定刑的刑种、刑度是否确定为标准。将法定刑分为 : A: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 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 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码: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层次:法学专科; 课程考核: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一、单项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 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陆害罪 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C.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的 D.个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7.滥用职权罪的主体通常是指(A)。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行政执法人员 二、填空题 8.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包括____的生命健康和____安全。 不特定多数人重大公私财产(注:次序错误者不得分) 9.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应当依照____定罪____处罚。 伪造货币罪从重 10.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____、____,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各种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被保险人受益人 11.犯非法拘禁罪,具有____、____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 殴打侮辱 12.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____的,以绑架罪论处。 婴幼儿 13.转化型抢劫罪行为人使用暴力的目的在于____、____或者毁灭罪证。 1

(完整版)刑法学名词解释精选

刑法学名词解释精选 第一章 1 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⑴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⑵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3. 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第二章 1.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第三章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适用的时间、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3.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又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保护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在本国领域内、外犯罪的本国人、外国人,凡侵犯本国利益的都适用本国刑法。 第四章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根据刑法对该行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 4.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第五章 1.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刑事责任能力~行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必需的,行为人必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4.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7.意外事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主观上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事件。。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2)》题库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刑法分则条文通常由——和——两部分组成。 2.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犯罪主体的最低年龄是——· 3.纳税人采取各种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款的——以上且偷税总额在——以上的,构成偷税罪。 4.伪造货币并出售伪造的货币的,应当依照——定罪从重处罚。 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或者——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倒卖文物罪是指以牟利为目的,倒卖——的文物,情节严重的行为。 7.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8.徇私枉法罪只能由——构成。 二、选择 1.构成间谍罪的间谍行为有( )。 A. 参加间谍组织 B.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 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D.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 2.下列人员中,不能成为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的有( )。 A.广告经营者 B.广告发布者 C. 广告管理者 D.广告主 3.刑讯逼供罪侵犯的对象是( )。 A. 犯罪嫌疑人 B. 被告人 C.刑事案件的证人 D.普通公民 4.王某和张莱发现某单位出纳员从银行出来时手提包内装有大量现款,遂商议行抢。王乘出纳员不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及答案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及答案 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 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后双方发生殴斗。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 [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答案: 卞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卞某某为报复他人,聚众斗殴,并在斗殴的过程中,使用菜刀乱刺,将被害人刺死。依照刑法第293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根据情况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卞某在用菜刀刺人时,主观故意不明确,对他人的死、伤均持放任态度,因此,对被害人死亡他应负(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和第11条的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均应适用我国刑法。卞某是一普通外国留学生,不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自应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 李学沛,男,26岁,工人。王义勇,男,24岁,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题]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答案: 我国刑法对李学沛、王义勇应当适用。李学沛、王义勇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构成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李学沛、王义勇受雇于美国轮船,在轮船停泊巴西时杀人,应当依照刑法第7条的规定适用我国刑法。 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围 ]温源和,泰国籍。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约定戴文负责接运毒品,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市出境。某年4月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的国外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时间和地点。8月16日下午6时许,戴文和余

《刑法学》第1章-第6章在线测试标准答案

《刑法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刑法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4:4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 )处罚. A 、可以定罪 B 、不得定罪 C 、根据情形 D 、由法官裁定 2、刑罚的轻重,应当与( )相适应 A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B 、犯罪分子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C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犯罪分子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D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对社会危害程度 3、我国刑法根据各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规定了( )处罚原则 A 、轻重有别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人民代表裁定 D 、法官 4、关于刑法溯及力的下面说法正确的. A 、当时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新刑法认为是 犯罪的,适用新刑法. B 、当时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当 时刑法. C 、当时法律和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新刑法应当追诉的,适用新刑法 D 、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 继续有效. 5、我国刑法的社会主义本质已经弱化甚至不再强调 A 、阶级性 B 、法律性 C 、道德性 D 、文化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广义刑法是指一切(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A 、规定犯罪 B 、刑事责任

C、刑罚 D、其它 2、制定刑法的根据包括( ). A、法律根据 B、实践根据 C、经济根据 D、道德根据 3、刑法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阶级性原则 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A、定罪上一律平等 B、量刑上一律平等 C、行刑上一律平等 5、各国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原则主要有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按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和国家解释. 正确错误2、无论我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在我国犯罪,都受我国刑事管辖.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电大)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作业1 一、小论文 间谍罪的认定 一、间谍罪的客观界定 间谍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所谓“间谍组织”,如前所述,是指外国政府或者境外的敌对势力建立起来的旨在收集我国情报或国家秘密,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危害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组织。这里的间谍组织,既包括外国政府或者国外其他地区组织设立的间谍组织,也包括目前与祖国大陆暂时尚未统一的台湾地区的间谍组织。①所谓“参加间谍组织”,是指行为人主动要求加入间谍组织,或者间谍组织主动邀请其加入,行为人通过履行一定的手续并被间谍组织所接纳;或者虽然没有履行加入间谍组织的手续如通过间谍组织的代理人单线发展而在实际上成为间谍组织的成员。如何某参加间谍组织案:被告人何某在某自来水公司工作期间,曾因盗窃等违法活动受到公安机关的审查。为逃避法律追究,何某于1984年12月28日晚越境逃往某国,向该国间谍机构提供了我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情报。1985年7月7日,何某被该国间谍组织招募,并于1986年5月12日履行了正式加入手续。同年5月25日夜,何某受该间谍组织的派遣,秘密潜入我国境内进行间谍活动。同年7月26日凌晨,何某携带特工器材和活动经费,再次秘密潜入我国境内,企图进行间谍活动时被捕获。所谓“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是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指使、命令或者委托,窃取、刺探我国情报,建立间谍组织或者网络,或者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等任务。所谓“间谍组织代理人”,是指受间谍组织或者其成员的指使、命令、委托、资助,发展间谍组织成员或者授意、指使他人进行间谍活动的人。①虽然他们在组织上不隶属于某间谍组织,但接受该间谍组织的指使、委托、资助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不论是自己亲自从事间谍活动,还是授意、指使他人从事间谍活动,不论其在组织上或者实际上是否加入了间谍组织,只要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即构成本罪。如李某接受间谍组织任务案:被告人李某(某外国公民)长期侨居我国,1984年6月回其国籍国探亲期间被该国间谍机构策反,向该间谍组织提供了我国一些省市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并接受和参加了派遣任务及训练。同年12月李某回我国后,即多次用密写方法与外国某间谍组织联络,并按“一月报告一次”的密令,先后3次采取直接或者通过第三国转寄的方法向该国间谍组织密报我空军歼击机机型、空军某培训地点等军事情报。同年11月,李某又按照该国间谍组织的指令,两次密报了我国领导人会见某外国议会代表团的谈话内 容等情报。 所谓“为敌人指标轰击目标”,是指为敌人指明、显示其所轰炸的我方目标的方位、特征、时间、线路等。指示轰击目标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打电话、发传真、点火堆、放信号弹等,不论行为人采取何种手段,也不论所指示的目标是否有误,以及是否加入间谍组织,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如何,只要为敌人指标轰击目标,均成立本罪。所谓“敌人”,就是指与我方为敌的国家、地区、组织等,既包括战时与我方交战的敌对国家、敌对地区、敌对势力、敌对组织,也包括非交战时采用轰击方式袭击我国领土的上述国家、地区、 势力或组织。 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三种行为之一,而不需要全部具备,即构成本罪,即使是实施了上述数种行为的全部,也只能以本罪一个罪名认定,而不定数罪,更不实行数罪并罚。 二、间谍罪的罪过形式 间谍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直接故意,还是包括间接故意,刑法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是间谍

刑法案例

刑法学经典案例及答案 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 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后双方发生殴斗。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 [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卞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卞某某为报复他人,聚众斗殴,并在斗殴的过程中,使用菜刀乱刺,将被害人刺死。依照刑法第293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根据情况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卞某在用菜刀刺人时,主观故意不明确,对他人的死、伤均持放任态度,因此,对被害人死亡他应负(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和第11条的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均应适用我国刑法。卞某是一普通外国留学生,不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自应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 李学沛,男,26岁,工人。王义勇,男,24岁,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题]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我国刑法对李学沛、王义勇应当适用。李学沛、王义勇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构成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李学沛、王义勇受雇于美国轮船,在轮船停泊巴西时杀人,应当依照刑法第7条的规定适用我国刑法。 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围 温源和,泰国籍。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约定戴文负责接运毒品,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市出境。某年4月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的国外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时间和地点。8月16日下午6时许,戴文和余锡宽在昆明市火车站外水果摊接收毒品时,被当场抓获,缴获海洛因22768克。温源和于当晚亦被抓获归案。 [问题]对本案行为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对本案三名行为人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理由是:三行为人的贩毒行为有一部分是在我国领域内实施的。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行为,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均适用我国刑法;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均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本案三名行为人预谋贩毒虽在国外,但实施贩毒的行为在我国领域内,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应当适用我国刑法。温源和虽是外国人,但不属于刑法第11条规定的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亦应适用我国刑法。 案例4:诉时效中断 刘某某,男,32岁,工人。刘某某于1997年3月12日,以欺骗手段强奸了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女青年。于1999年7月4日被捕后,刘又交待了其于1993年3月3日盗伐集体林木200株。

《刑法学》第1章-第6章在线测试标准答案

《刑法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刑法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4:4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得“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得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您得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得行为,( )处罚、 A 、可以定罪 B 、不得定罪 C 、根据情形 D 、由法官裁定 2、刑罚得轻重,应当与( )相适应 A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B 、犯罪分子所承担得刑事责任 C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与犯罪分子所承担得刑事责任 D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对社会危害程度 3、我国刑法根据各种行为得社会危害性程度与人身危险性得大小,规定了( )处罚原则 A 、轻重有别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人民代表裁定 D 、法官 4、关于刑法溯及力得下面说法正确得、 A 、当时法律不认为就是犯罪,而修订后得新刑法认为就是 犯罪得,适用新刑法、 B 、当时法律认为就是犯罪,但新刑法不认为就是犯罪得,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当 时刑法、 C 、当时法律与新刑法都认为就是犯罪,并且按新刑法应当追诉得,适用新刑法 D 、如果依照当时得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 5、我国刑法得社会主义本质已经弱化甚至不再强调 A 、阶级性 B 、法律性 C 、道德性 D 、文化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广义刑法就是指一切( )得法律规范得总与、 A 、规定犯罪 B 、刑事责任 C 、刑罚 D 、其它 2、制定刑法得根据包括( )、 A 、法律根据 B 、实践根据 C 、经济根据 D 、道德根据 3、刑法基本原则有 A 、罪刑法定原则 B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阶级性原则 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得具体体现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学刑理整点识知法.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 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 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 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 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3(.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017年电大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王某爆炸案 1、王某构成爆炸罪。 王某为了杀害刘某,实施爆炸,造成1死亡3伤,其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因而构成爆炸罪,而不是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 王某非法制造爆炸物的行为本已构成犯罪,但由于该行为与爆炸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依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应依照爆炸罪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2、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此前实施的故意伤害罪,因情节轻微,又有自首情节,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二、谢某交通肇事案 1、谢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谢某为抢道,实施了超车的行为,主观上出自故意,以致12人被撞倒乱倒受伤,并与120路车发生碰撞,造成9人受伤。 2、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作业2 一、胡某信用卡诈骗案 1、胡某为牟取非法利益,客观上实施了伪造居民身份证的行为;主观上出自故意,因而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胡某伪造公民身份证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信用卡诈骗,但由于其利用信用卡进行诈 骗,骗取财物的数额没有达到法定的数额,因而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2、根据刑法第195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3、之前触犯的故意伤害罪,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二、赵某绑架案 1、不构成盗窃枪支罪,因未满16周岁,不符合该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2、构成绑架罪,为主犯,根据刑法239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3、构成故意杀人罪。赵某在妨害公务行为过程中致人死亡,符合想象竞合犯特征,应按照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故意杀人罪认定处理,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应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4、对赵某应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作业3 一、韩某等共同敲诈勒索罪 1、韩某等三人构成敲诈勒索共同犯罪,韩某为主犯,应按照刑法第274条认定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在《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本案数额巨大,主犯韩某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据刑法第27条规定,王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且又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黄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胡某案 1、构成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前走私淫秽物品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关系,按从一重处原则,应按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认定处罚。对于在网络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是为促销广告宣传手段,也为牟利目的,根据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应认定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犯罪行为。 2、依据刑法第36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本案情节严重,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金或没收财产。 3、对诈骗罪所判处的刑罚,缓刑期满不必再执行,也不构成累犯。 作业4 一、陈某受贿案 1、陈某犯受贿罪,根据刑法第385条之规定,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构成滥用职权罪,徇私弊,情节严重,根据刑法第397条之规定,应判处5 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陈某应以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 2、朱某构成受贿罪,为斡旋受贿行为,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应判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