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肥胖流行的关系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肥胖流行的关系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肥胖流行的关系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肥胖流行的关系

肥胖症的定义

肥胖症的定义 肥胖症是指机体由于生理生化机能的改变而引起体内脂肪沉积量过多,造成体重增 加,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病症。 体重过重是不是一定为肥胖症?体重过重≠肥胖症1、骨骼与肌肉的重量高于平均水平2、体内水液滞留过多3、体脂过重 2、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简称BMI)最普遍的测定标准体重的方法。 BMI=体重(kg)/身高(m)2EX)70kg,1.65m成年男子,其BMI为70÷2.7225=25.7。营养学家提出理想的BMI范围为24~26。在发展中国家BMI的正常值为18.5~20(建议值)。 WHO提出全世界范围的BMI范围数值应为20~22。正常值18.5-25一级危险值17.5-18.5和25~30二级危险值16-17.5和30-40三级危险16以下和40以上 BMI的分级:达到三级危险值,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肝胆疾病的几率就很高。肥胖容易发生这些疾病,瘦弱也是发生这些疾病的原因之一。 体重指数的最大特点是:简便、易行且实用。 根据它推测的体脂含量与直接测定的结果相关性甚好:男子体脂含量(%)=1.215BMI–10.13 女子体脂含量(%)=1.48BMI–7 肥胖症病因 1能量能量摄入过度能量消耗减少2遗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肥胖,子女也容易发生肥胖,家族肥胖的原因并非单一的遗传因素所致,而与其饮食结构有关3饮食有精神过度紧张时,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食欲常亢进 肥胖的危害?中风肾脏、肝脏与胆囊疾病肿瘤糖尿病肾脏、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 基本的减肥方法是通过运动和饮食。 膳食纤维的主要理化特性?(1)很高的持水力(2)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螯和作用(3)对阳离子有结合和交换能力(4)具有类似填充剂的充盈作用且无能量(5)发酵作用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效?(1)预防肥胖症(2)调节血糖水平,降低血脂(3)抑制有毒发酵产物、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4)调节肠道菌群,有利于某些营养素的合成(5)延缓和减少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吸收,减少和预防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低聚糖?低聚糖或寡糖,由3-10个分子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 低聚糖可分为普通低聚糖:可被机体消化吸收,不是肠道有益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如蔗糖、乳糖、麦芽糖、麦芽三糖、麦芽四糖。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所利用,但可被双歧菌利用,又称双歧因子 什么是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即是中性脂肪,是血脂肪的成分之一,扮演着贮存与输送的角色,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都是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 三酸甘油酯与肥胖的关系?每个成人体内,大约含有300亿个白色脂肪,功能是将能量以脂肪细胞的形式储存起来。每个脂肪细胞中,都含有三酸甘油脂,俗称脂肪球。脂肪球量大——肥胖;燃烧三酸甘油脂——细胞萎缩,瘦。 三酸甘油酯与肥胖的关系?正常情形下,脂肪细胞数目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增加。 肥胖是脂肪细胞数目过多或过大。成年发胖的人,一般只是脂肪细胞因储藏多余脂肪而变大所造成。 身体脂肪的分布,取决于遗传及荷尔蒙等因素影响。#女性皮下脂肪——小腹,臀部,大腿 #男性——上腹及腰部 人类肠道菌分类1.形态上:拟杆菌、球菌、梭菌2.与氧气的关系厌氧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兼性厌氧菌:大肠肝菌。需氧菌:肠杆菌科、葡萄球菌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

肥胖症的研究综述

肥胖症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的患病率日趋增加且愈发低龄化,成为全球流行病,其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如何安全有效地防治肥胖症一直都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肥胖症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肥胖症;发病机理;防治进展;综述 肥胖是一种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重要特征的、多病因的、能够并发多种疾患的慢性病。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已成为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2个可以预防的致死危险因素,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1]。 1 肥胖症的发病机理 1.1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研表明,单纯性肥胖有家族聚集性,父母一方肥胖者,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40%~50%;父母双方均肥胖者,其子女肥胖发生率70%~80℅[2,3]。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因为父母的饮食、生活习惯将对其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家系调查表明,人类肥胖症为多基因遗传。这类肥胖的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是发病的易感性[4]。 目前已发现约有24种孟德尔遗传病以肥胖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种、隐性遗传10种、X性染色体遗传5种,例如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和Prader-Willi综合征均有肥胖[5]。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已发现6种单基因突变肥胖症,分别是瘦素基因(OB)、瘦素受体基因、鸦片-黑素-促皮质素原(POMC)基因、激素原转换酶-1基因、黑皮素受体4基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r(PPAR-r)基因突变肥胖症[5]。现已证实,瘦素是由ob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脂源性蛋白类激素,主要功能是通过影响食物摄人和能量消耗来调节体重。人类肥胖者对内源性瘦素抵抗,脂肪细胞OB核糖核酸(mRNA)表达增加,血清瘦素水平增加与体脂含量和分布密切相关[6]。 “节约基因”作为主要遗传基础,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节约基因学说”是指在食品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携带“节约基因”能够使人们把能量通过脂肪存储起来以备用,这样有利于能量的储存,但在生活富裕后,过量地表达“节约基因”使脂肪过多积聚,导致肥胖[7]。 2 肥胖症的防治进展

三、肥胖与肥胖患者的运动处方

三、肥胖与肥胖患者的运动处方.txt22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三、肥胖与肥胖患者的运动处方 (一)肥胖的诊断标准: 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超过标准体重20%时或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大于24称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肥胖症。 (二)肥胖的危害 体内脂肪过多、体重过大会给人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会严重的影响健康。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生有关。肥胖可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神经体液调节的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使人体的工作能力降低,甚至显著缩短寿命,增加新陈代谢和心脏负担。提高安静时的吸氧量;限制呼吸运动,导致肥胖──通气综合症;心包外层脂肪限制心脏舒张,影响心肺功能;糖尿病发病率提高1.4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1倍,冠心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为肥胖者;易并发高血压、脂肪肝、胆结石、外科手术麻醉并发症、切口疵、术后肺部感染等;反应缓慢,易遭车祸等外伤;体重过大,导致下肢关节炎、扁平足、脊柱滑脱;影响人体健美体态等。 (三)肥胖的判断标准 主要指体重按Quat1et指数计算法:体重(公斤)/身高(米)2,正常值为20~24.超过上限26即为肥胖。成年人肥胖多属向心性肥胖,即腹围较大。这里又有腹围和臀围之比,正常男子<0.95,女<0.85,如超过即为向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危害远大于离心性肥胖。这是因为腹壁脂肪堆积,可增高腹压,使横隔上抬,妨碍呼吸和使心脏处于横位。腹壁脂肪动用后,游离脂肪酸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并未经过肝脏的加工处理(肝脏可将脂肪酸部分生成酮体,作为脂肪供能的特殊形式,运到骨胳肌等部位氧化利用,肝脏还可以再酯化合成甘油三酯输出),入血的大量脂肪酸为长链脂肪酸形式,会形成微胶粒溶液,它会损害细胞膜,增加血小板的粘集而引起血栓形成,干扰心脏电传导,甚至引起心律失常。(四)肥胖的症患者的运动处方 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即维持呼吸、心跳、排泄、腺体分泌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二)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即进食后机体向外散热比进食前增加所消耗的热量7,这与各种热源物质在体内进行同化、异化、利用、转变等过程有关。(三)机体活动。机体活动,尤其是体力活动是人体热能消耗的主要因素,有激烈运动时机体的能量消耗可比安静时提高10-20倍,因此就能量消耗而言,运动减肥对所有的人都有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参加锻炼,体重不仅没减反而增加了呢?众所周知,减肥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的负平衡,即热能的消耗要大于热能的摄入。锻炼后体重不仅没减反而增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运动中消耗的热能不足,二是运动后摄人的热能物质过多。不管能量消耗多少,运动后便大吃大喝,补充的热能远远超出了消耗掉的能量,这岂能不胖?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 一直以来肥胖症在全球的分布上存在着不均衡性,表现在性别、年龄、文化、社会经济状态,种族、历史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日渐减少,肥胖和超重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成年人和儿童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WHO资料还提示,肥胖与人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一些关联,以及超重的比例逐年增大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论男女肥胖比例随年龄而增加,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疾病负担(GDB)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显示,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肥胖/超重的成年人比率增长了28%,儿童增长了47%,但这些数据在不同国家表现各异。全世界超重及肥胖人群总数从1980年亿已增长到目前(2013年)的21亿。而目前全球亿肥胖人群中,一半以上就只居住在10个国家而已。美国居于榜首,占全球肥胖人群的13%,第二位则是中国,印度名列第三位,中国和印度共占全球肥胖人群的15%,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度、德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其中女性肥胖者增加比例最高的地区是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曼,洪都拉斯和巴林,而男性肥胖人数涨幅最多的地区是新西兰,巴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美国。 通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肥胖流行情况,欧美国家中肥胖较常见,其中美国肥胖问题最为突出,它所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给国家带来很大损失。欧洲的情况稍好,其中东欧和英国肥胖问题较明显,荷兰等国家情况较好。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肥胖比例正急剧升高,如加勒比地区、南美和东南亚等地。 中国流行病学者研究认为国人的肥胖的特点是体型小,指数小,肚皮大,危害大,根据体重增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提出中国成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BMI≥为超重,BMI≥30为肥胖。除了体重指数外,我国男性正常的腰围应控制在101厘米以内,也就是尺以内,女性的腰围应控制在89厘米以内,也就是尺以内。或腰围/臀围比值男性大于,女性大于的腹型肥胖者,其危害与体重指数高者一样大。 采用WHO诊断标准, 11省(市)总的超重患病率为%,肥胖患病率为%,肥胖与性别、

肥胖症运动处方

人体可分为两种基本成分,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人体体重等于脂肪体重和非脂肪体重(又称瘦体重)之和。而肥胖是指身体脂肪过多。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肥胖是脂肪问题,而非体重问题。 肥胖症的定义 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体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状态。肥胖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机体能量供需失调,饮食能量摄入多于机体能量消耗,以致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所致。 肥胖症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 单纯性肥胖无明显的神经及内分泌的改变,仅为营养过度引起。均占肥胖病人总数的95%。它与生活方式相关,以过度进食、体力活动过少、行为偏差为特点,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能够合并多种疾患的慢性疾病 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两种 体质性肥胖 原因:先天性。体内物质代谢较慢,物质合成的速度大于分解的速度。 现象:脂肪细胞大而多,遍布全身。 获得性肥胖 原因:由饮食过量引起。食物中甜食,油腻食物多。脂肪多分布于躯干。 继发性肥胖症则常为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下丘脑综合症等的一种症状。 根据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推算标准体重,常用的公式如下: 身高155cm以下标注体重(kg)=身高(cm)---100 身高155cm以上标注体重(kg)=【身高(cm)---100】*0.9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100%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肥胖原因 1.过量蛋白质 蛋白质也是一种产能量的物质,如果吃多了,食人的能量超过了人体需要量,储存起来的还是脂肪。含蛋白质的食物多为肉类、蛋类、奶类、蔬菜和水果也有少量的蛋白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肉、蛋、奶、豆)都含高脂肪,这些食物吃多了脂肪也会随着吃多了。2.多吃加工糖 1克人工碳水化合物或1克蛋白质只产生4千卡热量,而1克脂肪能产9千卡热量,所以多吃一点脂肪等于多吃很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植物油比同等重量的肥肉所含的脂肪要多,因为肥肉中除了脂肪外还含有水分、蛋白质、纤维组织。瓜子、花生、核桃、松子、榛子、夏果等这些硬果类食物的成分几乎一半是脂肪。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粮食、豆类、奶、水果、干果、蔬菜。以前生活水平低的时候副食差,一般人每顿饭吃主食四五两是很平常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副食好了,主食还吃四五两就超量了 3.吃“油”太多。 植物油和动物油都是脂肪,植物油是纯脂肪,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还存在于内脏、蛋、奶、豆制品、某些蔬菜里都有一定量的脂肪。 4.零食+甜品 零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成分几乎都有。吃零食等于吃能量,有些零食的能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 2012-12-22 14:09 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 概述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ICD编码E66),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 行的程度。 在2005年WHO工作报告中估计全球大约有16亿成人(15岁以上)超重,肥胖的成人至少有4亿。同时WHO预计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23亿人超重,7亿人口达到肥胖水平。资料还显示2005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有2000 万人肥胖。肥胖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增加更加引人瞩目。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危害在于可以导致 严重的健康后果,而且随着体重指数(BMI)的上升这些危险呈上升趋势。与BMI 增加有关的主要慢性疾病包括:(1)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头号致死原因,每年有l700万人因上述疾病死亡。(2)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WHO估计在未来10年中,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死亡将增加50%。(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4)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 癌、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肥胖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疾病的“双重负担”:即在面临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挑战的同时,也正在经历诸如肥胖和超重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迅速增加的窘境,这种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营养不良和肥胖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甚至于同一个家庭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疾病双重负担常常表现为出生前或者婴幼儿期间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继而暴露于富含高脂高热量而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食物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的环境中,现有的证据表明上述过程是促使青春期或成年期肥胖和发生多种疾病的原因。 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肥胖症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肥胖症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疾病所致,本建议所涉及者仅针对原发性肥胖症。 目前认为,导致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食物转变为富含脂肪和糖类而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微量营养素的高热量食物;由于城市化、交通方式的改变

肥胖_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

?专家论坛?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 武阳丰 长期以来肥胖的问题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界对机体脂肪过多是好是坏一直争论了几十年,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委员会才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1]。”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2]。 近年来,对肥胖的研究包括病因、机制、防治手段等成为国际一大热点,减肥热也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其根源在于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加的一种流行性疾病。在美国1978年20~74岁男性的肥胖率为10%,女性为15%,1991年则分别为20%和25%。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20年庆典暨21世纪心肺疾病预防策略研讨会”上,美国阿拉巴马大学Williams 教授等[3]报告了美国国立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组织进行的著名的CARDIA研究资料,从1985~1986年到1995~1996年的10年时间里,美国18~30岁的青年人群体重指数(BMI,kg/m2)增加迅速,其中白人男性、女性和黑人男性、女性分别平均增加2.3,2.4和3.2,4.1,使BMI平均值分别达到26.6,25.5和27.8, 30.0,意味着约50%的美国年轻黑人女性体重在WHO提出的一级肥胖标准线以上。英国1980年16~64岁男性的肥胖率为6%,女性为8%,1995年则分别为15%和17%。肥胖人群的增加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人群一直以低体重特点著称于世,直到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尚不足3%[4]。所以,长期以来对肥胖的研究和防治比发达国家更加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成倍上升,特别是青少年人群上升更加明显。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资料表明[5],若 作者单位:100037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以肥胖率大于5%的人群数目在被调查人群总数中所占比例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的10个人群中男性人群一个没有,女性人群仅有1个;90年代初调查的14个人群中男性人群仍一个没有,女性人群中有4个;90年代末调查的15个人群中男性人群有5个,女性人群有9个。前后具有可比资料的9组中年人群超重率在约16年的时间里平均男性上升了137%,女性上升了95%,我国部分人群如北京市35~59岁中年人群中1998年超重率高达50%~60%。200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资料表明,城市7~18岁青少年中的肥胖患病率男性高达10%,女性高达5%,分别是1995年的1.7倍和1.6倍。按上述资料估算,我国目前拥有超重者至少2亿至3亿,肥胖者至少3千万至4千万。这正是风行全球的减肥浪潮能够席卷我国的原因。因此,在我国重视和加强对肥胖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重视对肥胖的研究,原因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肥胖与健康密切相关。首先,是与死亡的关系。研究最早发现重度肥胖者寿命明显缩短。后来的研究逐渐发现即使是轻中度的肥胖也伴随着死亡率的明显上升,而消瘦的人死亡率也会升高。这就是著名的“J”型曲线[6]。其次,肥胖者发生多种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痛风、下肢浮肿、腰腿关节疼痛及骨质疏松等。Framingham研究对5209人的26年随访资料表明[7]:相对体重是冠心病发病、死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年龄等其他危险因素。该项研究的发表最终肯定了不仅重度肥胖冠心病危险性增高,且中等度,甚至轻度的肥胖亦使冠心病危险同样升高。第三,近年的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使人早死亡、易得病,而且还使得活着的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和恶化。 我国对肥胖的研究工作也是随着肥胖患者的日益增多而逐渐开展起来。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对1983~1984年收集的横断面资料分

肥胖症与脂代谢

肥胖症与脂质代谢 陈钰 (学号:1425800107 专业:2014级麻醉二班) [摘要]肥胖是一种常见疾病,是体内脂肪过多的表现,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二者互为 因果。其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摄食过多使脂肪合成的原料增加,棕色脂肪含量减少使能量消耗减 少素和降脂激素调节失常使脂肪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同时也可由于脂肪动员增加使血中游离脂 肪酸、甘油三酯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既是 肥胖的结果,也是肥胖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其它如瘦素等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肥胖症;脂质代谢 Obes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Chenyu (student number: 1425800107 grade 2014 class two professional: anesthesia) 【Abstract】Obesity is a common disease, it is too much body fat, and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two interact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showed that the raw material of fat synthesis increased, the brown fat content decreased,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d and the lipid metabolism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n increase the free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the blood. The high level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re not only the result of obesity, but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sorder of lipid metabolism in obese patients. 【Keywords word】lipid ;metabolism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按 WHO标准体重指数(BMI )>30kg/m2者为肥胖,按照WHO 西太平洋地区肥胖工作组对亚洲人的肥胖定义BMI>25kg/m2为肥胖。各国肥胖发病率差异较大,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肥胖患病率最高,美国等肥胖患病率高达 20%以上,60% 的国民超重。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含量过多,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脂的分布失调以及局部脂肪沉积,同时多数肥胖患者存在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常与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存在,并成为其重要的致病原因,称为代谢综合征[1]。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含大量的脂肪细胞,按细胞的颜色和结构分为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脂肪,棕色脂肪的功能主要是产热。与正常人和消瘦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白色脂肪较多而棕色脂肪较少,肥胖者由于棕色脂肪组织量少,致使产热这一有效的调节方式失灵,所以引起能量过度蓄积,进而转化为脂肪积聚起来。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在代谢中通过氧化而释放能量。脂肪组织内

英语学习-肥胖在中国成流行病-中英对照

China's obesity epidemic: Teaching children to 'eat a rainbow' The rise in diabetes in China could bankrupt the country’s healthcare system, says a medical expert. An innovative project is trying to stop fast food addiction Lucy Luo Programmes director, joint US-China Collaboration on Clean Energy (JUCCCE) Tuesday 24 November 2015 10.00 GMTLast modified on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1512.05 GMT There’s a direct link between urbanisation and increased food consumption and obesity issues in China, and it has become a growing epidemic. Dr Xu Zhangrong,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China Diabetes Society has said that “the sudden rise of diabetes in China isn’t only a health threat but an economic one. It could bankrupt the country’s healthcare system. China needs to sh ift its focus from treating diabetes to preventing it”. Within one generation, the percentage of Chinese children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has skyrocketed from 5% to 20%. The rate has absolutely exploded, over a very limited amount of time. But why is this happening? The main cause is our increasingly sedentary lifestyle, combin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ly processed fast food and adoption of western aspirations. The one-child policy meant that a whole generation of children growing up as the only child doted on by their two parents and four grandparents, which means they can have a large say in dictating what the household purchases. The problem is compounded by the fact that this generation of parents grew up not having a lot. I remember my mother telling me stories of her youth - that they were so poor that they only ate a portion of pork once every few months. Now, its not uncommon for Chinese households to have two or three investment properties. Within a generation you have people who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wealth which of course they want to give to their kids. They want to give them everything they never had, so if their kids want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作者: ————————————————————————————————日期: ?

病因与病因推断 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 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Disease Causes ?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of DiseaseCauses 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SectionOne ConceptsofDisease Causes ?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必要病因指缺乏某种因素即不能引起某疾病,该因素称为该病的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一般适应于解释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要病因,而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病尚未发现他们的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指有某种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发生某疾病,该因素称病的充分病因(sufficientca use),如结核杆菌传染只是结核发生的一个必要病因,是必不可缺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核病的充分病因,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后不一定会发生结核病,如果结核杆菌的存在,再加上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年龄等因素存时,才可能发生结核病,这些因素是构成结核病的充分病因。 ?大多数非传染疾病其充分病因不止一个,有的可能多个充分病因,因此这些疾病可能没有必要病因。吸烟既不是肺癌的必要病因,也不是肺癌的充分病因(因为有的肺癌者终身未吸过烟,有许多长年吸烟者并没有发生肺癌)。 ?二、病因模型 A General Model of Causation 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用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一些疾病发生的模型。 (一)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Epidemiologic triangle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 triangle),该模型由致病因素(agent),宿主(host)和环境(environment)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三个要素相当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三者间保持动态平衡,就不会发生变化,另两者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 (二)轮状模型Wheel model 该模型由致病因素,宿主和环境所组成,宿主处于环境的周围之中,好像一个车轮,故称轮状模型,模型的中心环(轮轴)是宿主,轮心部分为遗传内核,围绕宿主的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生

肥胖的运动处方

关于肥胖的运动处方 肥胖成为影响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运动与肥胖: 本章节包含: 肥胖的定义;肥胖的诊断;肥胖的原因与分类;肥胖的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病的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与超重定义:肥胖是机体脂肪含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简言之,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脂肪组织重量超过25%,成年女性超过30%即为肥胖。)二、肥胖的诊断 物理测量法: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 化学测量法:同位素钾计数、尿肌酐测定法; 人体测量法:标准体重法、体质指数法; 三、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Kg)=身高(cm)一100(适用于165cm以下者) ; 标准体重(kg)=身高(cm)一105(适用于166—175cm者) 标准体重(kg)=身高(cm)一110(适用于176cm以上者) 四、肥胖度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判断标准:≥10%为肥胖前期;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五、体质指数法 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2 (m) 判断标准:正常值:18-24; 理想值:21 分类正常范围肥胖前期1度肥胖2度肥胖3度肥胖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BMI ≤18.5过轻;BMI 18-24.99正常、25-28 过重、28-32肥胖、32-34.99非常肥胖、35-39>40 发病危险;这是WHO对成年人的BMI分级标准 六、肥胖的原因 内因——主要遗传 外因——社会因素 饮食因素行为心理因素内分泌不正常 七、肥胖的种类 按照原因分类: (一)单纯性肥胖:主要与营养过度有关; (二)继发性肥胖:由于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肥胖只是其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有其它临床症状;

减肥的运动处方

减肥的运动处方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日益增多,肥胖症已成为当今重要的流行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身。于是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应运而生。然而经过实践证明,防治肥胖症的最佳疗法――还是运动。 1.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肥胖是人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造成脂肪在皮下和脏器周围堆积所致。它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主要表现在肥胖者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据统计,我国心脏病患者中肥胖症是常人的2.5倍;高血压患者中肥胖人是常人的3倍;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病人中,平均每4人中就有3个胖子。 由于脂肪的大量沉积,增大了机体的负担和耗氧量,氧消耗较常人高34%-40%;胸腹部大量脂肪的堆积,近使膈肌上移,限制了胸廓和横膈的运动,进而防碍心,心.的舒缩活动,加之心肌脂肪的喾,使其收缩机能降低,心搏出量减少,血流减慢,导致肥胖者头晕,头疼.乏力或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下肢关节炎.遍平足.柱滑脱,反应迟钝等均与脂肪的大量沉积有关。胖子的平均寿命比常人缩短10-12岁。 此外,肥胖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更大。据国外研究,10-13岁肥胖者到30岁时,据国外研究,10-13岁肥胖者到30岁

时,女性中的88%和男性中86%依然保持肥胖状态。肥胖儿一般体型欠佳、活动能力差。不少肥胖儿有平足膝内翻、下肢弯曲、脊柱损害、缺钙症等。有些肥胖儿易患呼吸道或皮肤感染,甚至患“成人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心肌梗塞。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性器官的正常发育。多数肥胖儿有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强、孤僻、自羞等缺乏在社会上竞争的自信心。 2.运动减肥的机理 运动作为减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因为:(1)人体运动时主要能源来自于糖和脂肪。有氧运动中,肌肉收缩活动初期能源为糖,当持续运动达120分钟以上时,游离脂肪酸供能达50-70%之多。因此时肌肉对血中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使脂肪细胞瘦小;同时使多余的血糖被消耗而不能转化为脂肪,结果体内脂肪减少,体重下降。 (2)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改善脂质代谢。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故而降低血脂而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最终加快游离脂肪酸的作用。 (3)经常从事耐力运动的人,外围组织,尤其是肌肉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提高,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增强.胰岛素对脂肪的分解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它的减少伴有儿茶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卫生部疾控司)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前言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 肥胖者为3.01%,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 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年3月10日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 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王文绢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 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 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吉棣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黄建生副主任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孔灵芝处长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李光伟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 傅祖植教授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内分泌科 贾伟平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武阳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 吴兆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柳启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永慧副研究员广东省卫生防疫站 蔡威教授上海市新华医院 丁宗一教授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室 张志强副研究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赵熙和研究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秘书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

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