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

(一)环境特征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1.农村人口分布。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县域

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

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

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

沿路建设,出行方便的生活习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紧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的农村聚落约19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80%,

3.从城镇体系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分布多靠近城镇,距城镇10Km范围内分布最为密集,在此范围内,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能对聚落形成辐射。现状靠近城镇的农村聚落约17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70%。

4.从产业布局方面看。理塘县农区生产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到农田中进行耕作的出行距离都较短,主要依靠步行或摩托车,耕作半径一般在2000米以内,因此聚落分散在其耕地半径范围内。

5.从地质灾害方面看。在对现状居民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个别聚落位于地灾点附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严重的隐患。这种情况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历史变迁和用地条件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另外城镇和交通干线对当地村民的吸引力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发展诉求

对县域大量农村聚落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聚落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农村发展最大诉求为经济发展、工作岗位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农区和牧区诉求有一定的共性。在靠近交通干线的居

民点,由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相对较强。地灾点附近的居民点,避让地质灾害也必是当地居民的重要诉求。

四、小结

传统农村聚落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是东方农业文明的载体,聚落的选址、布局不但凝聚着古代规划设计艺术的精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本土文化品格。

通过对理塘县广大农业地区农村聚落分布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其聚落分布主要受用地条件、社会经济、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影响。对于理塘这类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的地区来说,县域主要发展通道或城镇等因素等农村聚落有较大的吸引力,当地村民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方面。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 (一)环境特征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1.农村人口分布。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县域

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 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 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

川西高原上,有一家建在云朵上的民宿

川西高原上,有一家建在云朵上的民宿 天光透过云层,唤醒云朵上的高山村落。羌族“尔玛人” 的一天,从拨开云雾开始。 浮云牧场?四川阿坝州 他们踏遍国内外的千山万水,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最后决定在白空寺下的西山村扎根“落草” 。这里“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 。这里的“云线”只有海拔2500 米,很多云在低处流动,在海拔2800 米以上的山上,可以俯瞰浮云瞬息万变。 自由的马儿在云边漫步四川阿坝州理县通化乡西山村拉湾寨,距离成都170km ,约三小时车程,地图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有遗落的白空寺,千年的碉楼,还有“云朵上的民族”羌族几百年的民居及悠久的文化如今,这里多了一处由六个汉子打造的“云朵上的民宿” 浮云牧场踏遍国内外千山万水,最后“落草” “浮云牧场”每个“旅游人” ,都有自己的“香格里拉” ,都一直在寻找心中那个命中注定的地方,对这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言,就在这里。一眼,遗世独立,回眸,心花怒放。浮云有千般变化,这里,让人错觉是云端天堂。他们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浮云牧 场” ,因为这里是牧云的地方。海拔2800 米 的高度、纯净的天空、飘忽的白云、漫天的繁星,以及历史悠久的古羌族文化,这里的一切都仿佛与“浮云牧场”命中注定。诗

和远方,始于足下。从2016 年 3 月开始,“浮云牧场”一步步开始实现。他们从成都、遂宁、内江、自贡、都江堰、汶川等地邀请了42 位外地工匠、18 位当地工匠、25 位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建设,连续170天不间断施工▲ 场地平整▲度假别墅地基浇灌▲当地石匠砌筑景观墙▲云海餐厅片区施工▲无边际泳池工程收尾▲很快,“浮云牧场”一期已完成在浮云牧场你能遇见的风景在悬崖边建了一个云台吧,天光散落在目光深处,闲看云朵漫步游走。在山地平地处,造了一个恒温无边际泳池,水面倒映着蔚蓝天际线,肆意想象着在云朵上遨游。百年羌族石墙前,是一个全通透玻璃的云海西餐厅。当然还有各种美食。为了延续古老的羌族文明,这里还建造了羌族特色火塘吧,就在开到荼靡的格桑花旁。此外,还有6 栋独栋的观景别墅,仿照当地传统的石寨建筑。独栋观景别墅里极致的云景房和别具一格的露台。还有专门为驴友、自驾俱乐部、车友会的朋友准备的浮云营地,住在特色的帐篷里,体验川西高原上不一样的大地天空。在繁花的深处,还有一个露天儿童剧场和水晶儿童娱乐房,满足孩子们的童话梦想。“浮云牧场” 的惊世之美 “浮云牧场” ,这个目前百度地图都搜不到的地方,还有着 几乎媲美“牛背山”的惊世之美。▲这里,有最壮丽的云海▲这里,有最辽阔的星空▲有可360度纵览壮丽的群山▲ 沿着 “ Z ”字型如螺旋般的山路盘绕而上,壮丽的景色能瞬间让你睁

川西自驾游攻略

川西自驾游攻略 川西过去多指成都、绵阳一带。现在多指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川西地区自然风景优美迷人,九寨沟、黄龙、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九曲黄河十八弯等风景名胜都位于川西地区。是旅游和户外的理想去处。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川西自驾游的攻略。 总线路:成都——都江堰——汶川——红原——瓦切——唐克郎木寺——花湖——红原——川主寺——黄龙——松潘——牟尼沟——茂县——汶川——都江堰——成都第一天:赶路为主,风景在路上。 到达成都的半岛酒店,住一宿。早5点从成都出发(提前查好都江堰——汶川单向放行时间),途经理县,米亚罗风光,桃坪羌寨,路过看看就可以了。两河乡,一路风景秀美,左边是清澈急转的江水,右边是公路,再右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沿途还可欣赏藏寨的田园风光晚8点可到红原,到瓦切,可游玩瓦切塔林,附近还有一个最大的藏佛学院,可问下当地人。直接去唐克,宿唐克,50一标间,颠簸了一天,洗洗就赶快休息去了。红原海拔3500m 以上,外加天寒地冻,大家还是住好一点。晚上开电热毯,盖两张被子都觉冷。 路程:成都-都江堰-理县-红原-瓦切 景点:都江堰、红原 第二天:比较轻松,游玩为主。 早8、9点出发,前往唐克,游黄河第一弯,一定要爬到山顶,风景美死人。慢慢走慢慢耍。这一路风景非常漂亮,全是笔直的柏油路和大草原。去郎木寺的路不好走,下山路弯弯曲曲,几乎没有一条道是直的。下午3点到郎木寺,位于川甘交接处,有寺庙,感觉没什么看头,建议别去,只是感受下藏族的风情。听说那里有天葬,小小的镇上特别多的老外;宿阳光旅社。大致也是50一标间。很多回民餐馆很好吃,一定要吃当地的酸奶,还有水果,一元一斤,好便宜。 路程:瓦切-唐克-郎木寺 景点:九曲黄河第一弯 第三天 早8、9点出发,前往若尔盖,唐克与若尔盖都是非常成熟的旅游小镇,有很多的旅店宾馆。游花湖,中午或者下午启程去川主寺,川主寺因为机场的缘故,现在也是非常繁华,大大小小的旅店宾馆次第而开,有时间就可以多走两家旅店,好好挑挑,狠狠砍价,标间,110元/间。说是豪华房,里面其实很简陋,24小时热水供应。 花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可以在那里呆上一天,傍晚的日落或早晨日出会非常美的,美到你不想走;可以拍到很多很棒的照片,不过要记得最好乘电平车(或骑马)进去,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记得带食物,不然体力不够的 路程:郎木寺-唐克-若尔盖-川主寺 景点:花湖 特别提醒:这个地方可以不用买门票,你可以从偏一点的地方,途步过去,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好多大的田鼠,草原上的田鼠长得特别可爱,身边很多牛羊从身边穿过)第四天 早8、9点吃完早餐,出发去黄龙,因为是山路,虽然只有短短的42km路程,车也开了一个多小时。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旺季,门票竟然要200+80,黄龙的缆车相当先进,感觉特可靠,票价也特可贵。下了缆车,走两公里左右的空中平行栈道,再爬几百米就到了黄龙的眼睛——五彩池,可谓黄龙最有灵气的地方。风景美也比较轻松,体力好的话可以走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 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 ③周期性④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 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 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 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 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高中地理知识点测试:中国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

高中地理知识点测试:中国四川盆地和 川西高原山地 一、单选题 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一物(如枯叶、枯枝等)。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的甲、乙两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树种最可能是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下列四区域中,该地最可能位于 A.西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北地区D.珠江三角洲3.造成甲、乙两树种凋落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天气B.海拔C.光照D.降水 蜀锦产于四川,但四川却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汉代蜀锦(下图)出土于新疆和田。据此,完成4~5题。 4.四川极少出土宋代以前的完整蜀锦的原因是 A.人口稀少,市场狭小B.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C.气候潮湿,不易保存D.战事频发,损毁严重 5.“五星出东方”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现于东方天空的现象。下列有关其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五星公转速度各不相同③五星自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④五星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C.规模经营,集约生产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7.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C.限制开发,留存文化遗产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相关资料”,完成8~9题。 8.根据资料分析,该地形区是我国的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 9.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冬季气温低B.光照不足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 2018年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参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进入甘孜州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接近最高处经过很多隧道……”。下图为研学活动行程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 (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与发育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岷江上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 1.1 地貌类型 岷江上游地区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区内最高海拔6253m(四姑娘山),最低海拔870m,最大相对高差5383m。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地貌大体以镇关江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幅员面积23262km2,其中丘状高原2512 km2、低山259 km2、中高山17938 km2、极高山2550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表2)。 1.2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共发育地质灾害279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98.2%;在丘状高原区仅发育5处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3,图3)。 在高山地貌区发育地质灾害5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8%,其发育面密度0.64个/100km2,其中滑坡崩塌14处,泥石流41处,不稳定斜坡4处,分别占高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3.7%、69.5%和6.8%(图4a)。 单位:处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 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2002202201收到,2002209203收到修改稿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2300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海气耦合模式的有效化研究”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ZKCX22SW 2210共同资助 1)张鸿材等,一九八一年四川盆地暴雨分析,四川省气象局及四川省气象学会编,1982.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 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3朱艳峰 宇如聪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 要 分析了106°E 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1951~200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500hPa 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2)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川西多雨时期,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1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偏少。(3)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5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90年代则偏弱,这是川西地区50年代明显多雨和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4)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7、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关键词:夏季降水;川西地区;年际变化;大尺度环流 1 引言 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的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与青藏高原相连,北邻秦岭高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的气候既受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同时又受青藏高原环流系统的影响[1]。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我国多发洪涝灾害的区域之一,如1981年的洪涝灾害就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对此,人们做了一些分析1)。盛夏时节盆地西部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频率、强度都远大于东部[2],比如雅安地区降水多,有“天漏”之称,它是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地形动力、热力作用的直接结果,对雅安天漏[3~5]的系列研究,从天气学、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途径分析了雅安地区暴雨形成的天气背景及形成机制。盆地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不仅与特殊的地形条件相联系,也与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变化有关,是大尺度环流变化与特定地形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大气环流的气候变化及高原热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有复杂的影响[6]。黄荣辉[7]模第27卷第6期2003 年 11 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7 No 16Nov 1 200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初中地理知识点: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灾害不属于成渝地区的是 A.地震B.泥石流C.台风D.干旱 读万书,行万里路。“诗仙”李白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个“旅行者”,在旅行过栏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下图为李白行走足迹示意图,读下图,完成2~4题。 2.李白的足迹多在我国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B.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3.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景观位于 A.长江中上游B.长江下游C.淮河下游D.黄河中下游4.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A.四川省地形崎岖B.山西省交通不便 C.云南省位于边疆D.贵州省晴天较多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内容引进选择城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完成5~7题。 5.阆中古城所属地形区是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柴达木盆地

6.从传统风水学来看,阆中古城是一个风水宝地。据图分析,阆中古城城址选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三面环水②北面靠山③矿产丰富④地势平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据图分析,对阆中古城区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干旱B.洪涝C.台风D.地震 8.某同学去重庆旅游,午餐时发现餐桌上基本上都是辣味的食品。这种饮食文化特征与当地何种自然环境特征关系密切 A.资源丰富,人称“天府之国” B.光照少,气候潮湿、可用辛辣事物切除体内的湿气 C.四川盆地的紫色富含磷、钾 D.山地气候显著,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据此完成9~10题。 9.诗句中“蜀”地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贵阳B.西安C.成都D.长沙 10.蜀道公路呈“之”字形(如上图)主要是为了 A.考虑居民点分布B.降低公路造价 C.视觉上的美观D.减缓公路坡度 11.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井盐基地,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有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的是 A.自贡B.乐山C.绵阳D.雅安 二、解答题 12.读材料一、二、三,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9月1日是江津区各中小学正式行课的时间,由于气温较高,故从9月3日至9月5日放高温假,9月6日正式上课。请各家长注意孩子假期各种安全,严禁下塘下河洗澡。 材料二:江津某中学老师于2018年9月3日在微信发了一条朋友圈:“到四面山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 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 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川西自驾游攻略

川西自驾游攻略 ?国庆川西自驾游(4-5人) ?时间:10.1-10.5 总共5天全程轻松,时间自由 ?路线: ?D1重庆-成都-康定(580公里) 早上5点从重庆出发成都,路程3个多小时,全程310公里,到达成都暂定休息(吃饭) 下午1点启程出发康定市,路程3个多小时,全程270公里,抵达酒店、吃饭、看夜景.. (特色;牦牛肉汤锅)住宿;大约200藏式名宿(两人) ?D2康定-折多山观景台(海拔4300)-新都桥(77公里) 早餐后出发(沿途看318国道川西环线)在折多山观景台停留,途中找饭店用餐,留宿在新都桥 住宿:大约200 (两人)随便拍拍就是大片 ?D3新都桥-薰衣草香薰谷(途径)-塔公镇(吃午饭)-塔石公园-(各自马村-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去)-墨石公园(门票+摆渡车80一人)(70公里) 早餐后出发墨石公园,中午在塔公镇吃午饭,后再前往墨石公园,最后返回塔公镇或者新桥都住宿 住宿:大约200(两人) ?D4塔石草原-江巴草原(途径)-康定机场(途径)-加呷腊红海子-中古村(途径)-康定-成都(街子古镇)(380公里) 早餐后出发,返回成都,返回路程上全是景点,有草原,红海湖泊,一路上走走停停,最后到街子古 镇住宿:街子古镇君悦客栈 ?D5街子古镇-成都中心-重庆(380公里) 游玩街子古镇,中午回成都吃午饭,下午返回重庆 旅途小tips; 1.进入康定后,往后的路程都属于高原地区,提前做好高反准备(提前一周喝红景天,成都药店买氧 气瓶15一瓶)。 2.带上晕车药,感冒药,头疼药,路上吃的水和干粮(零食)。 3.带上墨镜(紫外线强),防晒霜,防晒喷雾,厚衣服(早晚温差大),帽子… 4.带上现金(避免没信号的时候手机支付不了,有些只能使用现金),备上雨衣鞋套以防万一。 人均:1000-1200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中图版选修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