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慢慢进入老年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关键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集体保障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 其中农业人口占75%, 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关键, 如同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一样, 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 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然而与城市不同的是,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家庭自我养老—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 而且旱已写人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据调查, 截至年, 我国农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 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应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 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计提的公益金和乡镇统

筹资金, 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据统计, 至年由集体供养及人住敬老院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迅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决定, 民政部门从年开始在农村经济

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年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 年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都比较重视, 至年底, 全国已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占全国应参加保险县市、区总数的。有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 约占应该参加保险一岁人口的, 积累基金多亿, 目前全国已有万农

民已经领取了养老金。

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

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快速地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使家庭养老不堪重负。由于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许

多一子女舍老家顾小家据调查, 目前农村子女基本能尽赡养义务的

不足, 半数以上的老人在年老体衰时, 经济上无保障, 生活上缺少

照料。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 有些甚至常年居外, 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

使他们对老人无暇照顾。近几年来,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农业不仅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 而且还要承担严酷的市场风险,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渐衰退。以上诸因素无疑使农村家庭养老举步维艰, 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已是不现实的选择。集体养老功能弱化殆尽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农村集体组织同样也没有实力担负起这一重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来, 农民的劳动收人归个人所有, 除了上缴农业税和各种提留统筹外, 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大量资金难以筹措, 集体保障的基础几乎不复存在。尤其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 大部分村集体早已负债累累, 目前保证农村“五保”老人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都比较困难, 更勿谈广大村民的养老问题社会养老保险是当前广大农村居民养老方式的理性选择力、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不仅是解决目前占全国老人数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 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事业。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 , 具体体现在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国农村的“头疼”问题。一方面, “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 他们普遍不怕穷, 不怕多, 就怕断了祖宗的香火另一方面, 他们又难以跳出“养儿防老”的惯性思维,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外, 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最有效的动员方式。能有效地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目前我国社会

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以上, 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按照前述的国际惯例规定, 我国即将步人老龄化时代, 而这些老人中有属农村人因此能否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 是我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是完善和统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 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存有所靠,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是重点。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对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基层干部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致使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知之甚少缴纳保费, 许多农民误认为是政府巧立名目集资摊派, 对于个人能否从中受益持怀疑态度, 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期一般都很长, 他们更是怕政策变、领导换、贬值难兑现、上当又受骗。许多农民认为与其将钱投人“无底洞” , 还不如留给厂孙以期将来得到善待、虽然部分适龄农民也投保但许多是出于一部分村干部的压力和从众心理。

二参保率低, 投保档次低, 保障水平差截至年底全国有个省多万农民参加了农保, 基金积累多亿元, 但参保率不足。即使这不足的参保人中, 大多数是投了《基本方案》中规定的个投保档次中的最低一档, 即每月元保费。按民政部的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 农民缴费年

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 巧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元, 即使不考虑银

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 农民领到的这些养老金对于农民的

基本生活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般物

价会上涨, 通货膨胀亦不可避免。

三保险基金来源结构不尽合理, 未能充分体现社会的责任和城

乡公平,依据《基本方案》的基本原则规定,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与城镇养老保险不同,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积累制, 是个人的一种长期养老储蓄, 是一种个人自我平衡

的基金模式。刘贵平认为这种基金筹集方式有明显的优点透明度较高, 适合农民经济和心理特点政府的负担较轻能促进农民储蓄意识, 引

导农民合理消费。当然, 其缺点也不容忽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村集体实力薄弱, 况且《基本方案》对集体是否给予补助也没有强制性的措施, 使集体补助难以兑现。而由于现实国情和财力的有限, 国家也仅仅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此外统筹互济范围小, 作用不明显, 难以体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四管理水平差, 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低在养老保险机构, 一方面, 有些人员业务质较差另一方面, 由于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是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 其日常业务活动经费按所收取保费的提取, 而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工作伊始, 各项工作开展急需大量经费, 在农民投保金额较低、国家的财政人缺口较大的情况下, 使保险基金主要用于维持机构的正

常运转。由于机构不健全, 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养老保

险管理工作也是问题较多,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为了基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存人银行和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 而不能直接用于投资。然而,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已连续几次降息, 政府若按投保之初承诺的利率兑现养老保险金, 必将背负很高的赔付率, 这意味着政府收取的保费越多, 赔付越多, 包袱越重, 困境越深。

五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逆向选择”现象我国农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主要体现个人的责任,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的投保积极性较高, 而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前者即使不依靠社会养老保险, 也完全有能力实现自我养老, 真正存在养老危机的人群是后者。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采取的是强制性的个人储蓄保险方式, 要获得一定的养老保险金, 必须经过很长的积累时间, 这种养老保险方式对于现在、岁以下的农村中青年是可行的, 对于至岁的老年人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养老保险金,其投保额要远远高于中青年的投保额、而这部分老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又难以达到, 所以许多老年人选择放弃, 转而给子女、孙子女投保, 出现了“逆向选择”现象。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投保积极性采取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如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文艺下乡等方式, 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广大民身边树立典型, 充分利用其示范带动作用。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边的人和教育素材, 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想群众之所想, 把动员工作真正做到农民的心里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使筹资结构合理化。一要积极动员未参保的农民踊跃参保二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提高保费中由集体缴纳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的投人力度。就筹资模式而言, 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积累制, 因为这种模式较高的保费缴水平, 会抑制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应按比例共同负担。此外,保费应按年缴纳, 遇灾害欠收年份可以缓缴。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发放, 有人提依托目前的村集体进行, 此亦不妥之举, 原因在于农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因此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即充分利用农民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 委托它们进行养老金发放。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了解服务区内的受益老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实行上门发放。

三积极拓宽基金的投资方向, 合理化投资结构, 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在保证基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保值而月不断增值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摧本保证。可以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广大农民中信任度较高的优势, 专门委托农业银行作为部分基金营运的代理人, 积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在基金营运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

安排投资结构, 例如可以根据基金流动性需要, 将一定比例的基金存入银行以备近期内一年支付养老保险金, 将部分基金投资购买政府发行的财政担保的债券, 投资于国家基础建设事业,这部分投资回收期长, 但投资回报率高, 同时又能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资金。此外还可以在不影响基金曾体安全的前提下, 将少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房地产等, 这部分投资风险较大但收益率高, 增值作用明显。

四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首先, 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和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新时代下赡养老人仍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养老保险主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问题, 对于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及精神一的安慰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力所不及的因此家庭养老方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老人, 还应鼓励其参加商业保险, 以增强其自保意识, 减轻对子女的养老压力其次, 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为村民建立村内统筹的集体养老保险, 以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补充。以几儿种养老方式与社会养老保险一并构成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必将有效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五加强立法工作, 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开爬门。多年, 并使一大批农村老年人从中受益。但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目前可供遵循的规范只有《基本方案》。《纂本方案》在规范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

作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法律法规相比较, 其强制性远远不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按照建立“五统一”管理体制的要求, 逐步建立包括《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几个层次的法制网络, 使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在中国目前农村老龄人口占全国总老龄人口大部分的情况下,农村的养老保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信农村养老保险会越来越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障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学习西方成熟的社会保障城果,中国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经验也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思考和继承。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最后联系当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从中得到完善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启迪。 关键字: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启示 正文: 一、中国古代优良的社会保障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汉末魏晋、明清以后,大同均平思想潮涌不止。以致后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也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平思想内容丰厚,源远流长。 (二)以民为本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即已实行慈幼的政策。周文王执政期问,特别关心鳏、寡、孤、独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土,了了孙孙永保民。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白秦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在后世统治者、思想家的著作中均有体现。 (三)仓储后备思想 仓储后备思想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白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贩济,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仓储后备思想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的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囤积粮食以备不测。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这些思想主要是基于对白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兼爱交利思想 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之实质是通过人们之问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人人相爱,相互关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云:“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 二、中国古代主要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 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于统治阶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完整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外地务工,成为人们所称 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大弱势群体,其各项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探究这类现象的根本成因及解决途 径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 (一)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关系难以确定。我国《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书面立劳动合同。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法律知识薄弱的特点,采取欺骗手段不与农民工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只是采取口头约定的 形式或者以劳务合同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虽然,我国《劳动法》也规定了,只要劳动者能够证明与用人 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也可以认定劳动关系依法成立。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制约,要让农 民工自己举证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 (二)劳动时间长无故被延长,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但是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 最大化,几乎视法律为无物,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多在十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六、七小时,远远超出法定的平均工作时间。 (三)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防护措施差。农民工进入城市,大多是从事于各种劳动强度大,危险度高的高温、高空、高化学性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较差,使得农民工的工作显得更加的危险化,近而造成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 (四)劳动报酬低,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严重。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都属于体力劳动,其工资水平低于当地 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对于农民工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也是鲜有依法足额给付的。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利用各种手段对原本就很微薄的农民工工资无故进行克扣。如遇到企业或公司进入生产淡季,或者利润严重下滑,用人单位往往会把责任推卸到劳动者的身上,无故或拒付农民工工资。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社会保险、福利权是指劳动者享受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设施和种种福 利待遇,在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为了 节约生产成本都不给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极端漠 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结果。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缺失原因分析?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 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 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既然《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如此具体与明确,为什么还会有如此高的不签订劳动合 同的比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对《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等法律知之甚少或者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有些农民 工知道要签劳动合同,却不知道该到底找谁签。还有些农民工对劳动合同存在误解,对劳动合同能否保护他们的 权益还存在怀疑,甚至认为劳动合同会束缚住他们。有时农民工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对在被雇用期间的权利和义 务未得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并不太关注。 (二)不少企业、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不懂法且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的空子,只和农民工口头约定工资待遇、劳动 条件等而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和农民工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一旦出现有关损害赔偿的事由,用人单位便以没 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或推脱负责。这种行为给许多农民工造成了损失,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慢慢进入老年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关键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集体保障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 其中农业人口占75%, 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关键, 如同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一样, 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 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然而与城市不同的是,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家庭自我养老—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 而且旱已写人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据调查, 截至年, 我国农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 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应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 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计提的公益金和乡镇统 筹资金, 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据统计, 至年由集体供养及人住敬老院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迅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决定, 民政部门从年开始在农村经济 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年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 年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都比较重视, 至年底, 全国已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占全国应参加保险县市、区总数的。有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 约占应该参加保险一岁人口的, 积累基金多亿, 目前全国已有万农 民已经领取了养老金。 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 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快速地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使家庭养老不堪重负。由于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许 多一子女舍老家顾小家据调查, 目前农村子女基本能尽赡养义务的 不足, 半数以上的老人在年老体衰时, 经济上无保障, 生活上缺少 照料。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 有些甚至常年居外, 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论文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妥善解决农民工急需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规定,要求工伤、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到进城务工农民。 说起社会保障,谁都不能回避养老保险。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险种,也是费用最高、推行起来难度最大的险种。《劳动法》和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2001年劳动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省级统筹,而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也是一大难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为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参保率也仅达到20%左右。 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多数地区规定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别地区在缴费比例(费率)上有所差别。二是实施新的农民工专项保险制度。上海市、成都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综合保险制度,包括了老年补贴、工伤(或者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三项保险待遇。三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近年来,部分已参加农保的本地乡镇企业职工已经并且正在由农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二,失业保险同样也存在问题,一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农民工本人不敢主张权利;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强,如果在一个单位工作不满1年,按政策不能享受相关待遇,影响了参保积极性;三是农民工流动方向不确定性强,在一些地区数量较大,时间上往往也很集中,如果转移失业保险关系,经办工作难度很大。

社会保障论文题目

社会保障论文题目 1)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2)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3)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因、影响及其调整 4) 农村养老方式研究 5) 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分析 6) 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供给途径探究 7)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8) 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呀研究 9)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10)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改革 11)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2) 基于土地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13) 家庭养老研究 14)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15) 社会救助的城乡整合研究 16)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17)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 18) 社会保障预算问题研究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 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需求分析 21) 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河南财经学院2008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3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4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5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 6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 7 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生存保障问题研究 9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0 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11 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3 关于构建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研究 14 农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16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7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18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9 基本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研究 21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离线作业答案(选)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答案(选做) 基础理论篇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劳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 二、论述题 1.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关系,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在回答本部分内容时,应紧密联系题中所给草案条款展开论述,例如结合该草案条款中提及的双方特定主体、隶属性或称从属性标准、有酬劳动等关键词进行阐析。) 劳动关系协调篇 第十一章:职工民主管理 一、名词解释题 1.平等协商,又称劳资协商,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就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利益的事务,平等地交涉、对话和商讨,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 劳动基准篇 第十四章:劳动保护 一、名词解释题 1.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为确保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

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针对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抚育后代的需要,对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依法加以特种保护。 劳动保障篇 第十五章:劳动就业 一、简答题 1.我国促进就业的目标是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实现宏观的就业目标,国家所承担的促进就业的任务,主要有下述各项:(1)扩大就业机会。(2)提供就业服务。(3)保障公平就业。(4)开发职业能力。 劳动执法篇 第十九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权利争议,又称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实现劳动法、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一完整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 一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范文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关系思考 论文摘要: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社会和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是一件“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虽然人们都认识到了社会保障在社会层面的重要性,而对其法律层面的认识还不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职工的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妥善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是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简介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资本所以者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 1、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共性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而且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便是德国俾斯麦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状况为基本动因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 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

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所涉及的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 ,而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劳动者)。 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同时,社会保障也对社会成员中的特殊对象给予特殊帮助。社会保障的特殊对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业、患病、伤残、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断收入来源而需要社会特殊帮助者。这些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与竞争能力,使收入中断、减少或丧失而影响了基本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给予的特殊保障。 二、国家该退位的地方应当退位 在劳动法的调整上,我国长期来存在的问题是行政因素过重,在改革过程中虽有较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仍需进一步退位。目前,劳动关系中还存有大量的行政审查,例如:在劳动关系建立时一些地方执行强制鉴证,招、退工的行政审查程序;在劳动报酬中实行的工资总额管制;在特殊工时中实行的行政审批等等,使劳动关系建立与运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劳动关系的产生、结束与运行不应当是三方关系,而只应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关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规定每个劳动者只能建立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当着现实逻辑与观念逻辑发生冲突时,需要重新审视的恰恰是观念的逻辑。“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这种观点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疑是恰当的。在那时,一个劳动者出现了多重劳动关系,国家将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今天,当着劳动力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为了使人尽其才,一个人存在多重劳动关系恰恰是一种常态。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许一个劳动者同时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劳动关系,对我国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在用工管理方面,应当允许一个劳动者同两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当然两单位工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现行的工时制度;在工资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调整最低工资时,应同时公布月最低工资标准和时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一个职工每天在甲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超全)

A、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B、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为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周。 C、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抚恤:是指现役军人被认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由国家生活保障。 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D、贷学金制度: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的方式,为学生解决读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困难的一种教育福利制度。 F、复员: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干部和士官退出现役,不保留公职人员身份,回原籍或入伍地重新就业。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是指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动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社会成员或者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G、广义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 广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个人争议:又称个别争议,是指发生在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工会的参与权:工会有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工会的监督权: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主要手段是行使监督权。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总额:也称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 工伤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公平就业:就是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公共设施:是指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的有关交通、通讯、能源的、水务、绿地、文化、体育等公共性服务的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就业服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题目 1.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积极效应 2.失业保险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分析 3.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运行有效性研究 4.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在我国的可行性研究 5.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以**地区为例 6.政府在保障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定位问题研究 7.国外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8.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医疗机构责任研究 9.从城镇化试点城市中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10.社区医疗机构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中的作用 11.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的供需双方责任分担 1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带来的挑战 1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体系的完善 14.论城镇化过程中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效衔接问题 15.影响农民参合意愿的因素分析 16.对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的思考——以**地区为例 17.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8.对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的思考 19.论农民社会保险的城乡接续问题 20.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地区为例

21.流动人口医疗保险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22.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3.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不公平性问题研究 24.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分析 25.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 26.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 2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 28.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29.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构建 30.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合理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论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论文之——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院系:会计系 班级:09级财务会计七班 学号:2009010707 姓名:申良群 2011年3月22日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摘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一个艰巨而复杂、庞大的立法工程,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作为立法基础,还要有社会保障法制定所需的种种条件,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但作为远期目标,应该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法;历史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沿革 1.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时期。 在旧中国并不存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制定过一些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或草案。如1929年国民政府广东建设厅劳动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劳动保险草案》;1944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拟定的《社会保险方案草案》,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这些社会保障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建国初期到1965年的创立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社会保障立法,使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在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对于生、老、病、死、残等情况都有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构成了当时社会保障法规的基本框架,并为今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1966年至1978年的停滞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社会保障立法处于停滞状态,已经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革”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受到根本否定和批判,使有社会统筹功能的劳动保险由此变成了自我封闭的企业保险,失去了社会保险的统筹和互济特点。它造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和无效率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积重难返,成为现阶段社会保障改革异常艰难的重要原因。 4.1978年至今的恢复、改革与创新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立法从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模式类型、项目构成、待遇水平、管理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颁布了大量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被“文革”破坏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启动。1982年开始,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试点工作在江苏省泰州市、广东省江门市、东莞市开展,1984年以后,在全国范围普遍推行。1985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我国的社会保障进入较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1986年7月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任务最新版

02任务_0019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 1. 劳动争议一般由()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A. 劳动合同签订地 B. 用人单位注册地 C. 劳动者所在地 D. 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 单位所在地 2.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 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4小时 3. 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 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4.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是()。 A. 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B.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 安全第一 D. 安全为主 5.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包括()。 A. 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 劳动过程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C. 劳动过程及其他相关过程 D. 劳动过程 6.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残疾人就业实行()的方针。 A. 集中就业 B. 分散就业 C. 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 D. 国家安排就业 7.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人或者以上,并且具有共同请 求的,可视为集体争议。 A. 3人以上 B. 5人或者以上 C. 10人以上 D. 30人或者以上 8.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不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节假日的是()。 A. 中秋节 B. 元旦 C. 国际劳动节 D. 解放军建军节 9. 主管全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部门是()。 A. 国务院 B.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C. 全国总工会 D.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 10. 负有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义务的主体是()。 A. 用人单位 B. 劳动行政部门 C. 职业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D. 企业工会 11.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 A. 工会成员担任 B. 企业代表担任 C. 职工代表担任 D. 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 人员担任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72)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期末论文 教学站105 学号姓名手机号成绩 论文 试题:请针对劳动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内容体系、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种类、形式、订立、效力、变更、解除和终止、工资、假期以及其它与劳动法相关问题任选一题目,写一篇论文。请严格遵守下列各项要求: 1、字数在2500字-5000字之间。 2、论文采用A4纸,小四号字体,单倍行间距。 3、文章需有摘要、关键词。 4、文章采取脚注形式。 5、资料充分,论据有力,并在深入研究中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清晰和相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切忌避免抄袭。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题目 教学站: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学号:201910525010024 姓名:韩忠慧

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摘要: 在劳动关系当中,由于劳动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法律方面对劳动者的权利是给予了诸多保护的。但是劳动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通过本篇论文我们要了解劳动者的主要权利、主要义务以及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法定程序和基本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了解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能结合实际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结合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谈谈劳动者怎样遵守职业道德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关键词:劳动者;权利;义务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职业的权利。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就业权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叁加社会劳动和切实保证按劳取酬的权利。公民的劳动就业权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不能实现,其他一切权利也就失去了基础。 2.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是指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才能、爱好的职业。劳动者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有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就业的主体,具有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利,可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志趣和爱好,以及市场资讯,选择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选择职业的权利是劳动者劳动权利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3.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报酬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者付出劳动,依照合同及国家有关法律取得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而及时定额的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则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违法这些应尽的义务,劳动者有权依法要求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获取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持续的形式劳动权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4.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这是保证劳动者在劳动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享受劳动权利的主体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护。这面包括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如果企业单位劳动保护工作欠缺,其后果不仅是某些权益的丧失,而且是劳动者健康和生命直接受到伤害。 5.劳动者享有休息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社会保障 论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一)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它适用于当时的所有企业和职工。之后,条例的适用范围因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957年和1958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两个法规以后,城镇职工的退休制度就从劳动保险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安排。 1952年,政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由此确立了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由此确立了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制度。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由此确立了适用于农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可以看出,到1966年,我国的由国家负责制定社会保障法规政策、提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组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城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社会保险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担“五保户”的生活救济和合作医疗费用,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承担责任、并共同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在这期间,国家与单位是紧密结为一体的。 1966年发生的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保障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摧残。196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基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营业外列支。”这些规定实际上将过去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做法改为企业保险的方法,即保险费完全由企业来负担的做法。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这种适用于建国以前参加工作的部分老干部的、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离休制度。至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定型。 这种被称做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1,国家基本上是用政策引导社会保障事业。国家至今没有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险法,以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由国务院或者某部委颁行的行政文件进行引导。这些文件原则性强规范性差,灵活性强稳定性差,所以文件虽然覆盖了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没有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所应该的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也在削弱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例如1969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就轻而易举地将国家的财政责任转移到了企业身上。 2.国家和单位办社会保障事业,个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上极大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国家、企业

2017年9月课程考试《社会保障概论》论文(案例)考核课程题目发布东财3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社会保障概论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年月日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一、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是上海市。1994年,上海市通过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科学有效的农村贫困群体救济方式。1995年,民政部结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分别在山西省阳泉县、山东省烟台市、四川省彭州市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试点。为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民政部于199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导方案》,要求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来抓,认真部署,推进该制度。实施该制度的关键是把财政收入尽可能地向改善基本民生倾斜。至2007年,中央财政一直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更多地区推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是30亿元,这笔资金已下达。地方财政也在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上半年,地方各级财政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上已经投入了35.6亿元,加上下半年的预测,地方财政投入会超过70亿元,高于2006年的投入数量。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把贫困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今年末有望实现。此项制度作为一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与只是针对部分困难户、五保户以及受灾群众的传统临时救助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村低保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还有部分地区虽已建立该制度,但与《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的不相一致,而且在保障水平上仍有待提高。从统计数据上看,农村低保全面推行后,在主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2007年全国平均的低保补助水平比2006年底反而明显下降了(2006年底全国平均月人均低保补助为33,2元)。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救济形式,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二、问题分析 (一)低保对象界定困难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重点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以及因病致贫、因伤致贫、因灾或其他原因致贫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是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各地政府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尺度来进行界定的。这种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办法,在农村居民的收入认定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完全以货币化形式计算收入困难;二是核查不稳定性收入困难;三是界定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及其收入困难;四是排除“人情保”、“关系保”困难。这使得具体实施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认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合理地将最应该得到保障的人员完全纳入其中,将不应该得到保障的人员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二)立法的滞后 目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各地虽然颁布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大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至今,全国性的《社会救济法》迟迟没有出台,还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法规。立法的滞后,造成了社会救济管理上的不规范,救济对象把握不准、救济标准高低不一、救助经费分配不公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低保资金监管不严,动态管理不到位 由于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低保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第一讲导论 一.推荐阅读: 1.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二、三、四版) 2.雷蒙德。瓦尔特曼:《德国劳动法》法律出版社 劳动法中:劳动报酬、工资(合同上双方约定的数目)、收入(包括工资和其他资金,例如福利,补偿等等) 法院网站的十大案例 挂靠是否算是具有劳动关系。 规章制度-严重违纪-要具体地规定哪些行为是违纪行为(实践中:概括+列举) 公司保密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续签程序,是否通知 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适用 部门法的定义规律 公法与私法 最低工资)-公法 天津案件,工伤-因工认定(过劳死是否是工伤) 劳动法从民法中分离出来,超越了民法:国家公权力干预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契约 怎么读裁判文书:质疑,对的角度看;不对的角度看 二.劳动关系判定(经济补偿金12个月封顶,如果过高就按当年度社会平均工资x3)(一)基本问题:劳动关系判断 (二)关联问题: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劳务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三)延伸问题:事务中一些特殊关系性质认定及处理 1.下岗人员再就业关系——司法解释三(买断工龄) 2.离退休人员(超龄劳动者)就业关系——司法解释三 3.大学生社会兼职、实习关系应届大学毕业生已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关系;顶 岗实习生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4.公司高管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 5.家政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6.有偿志愿者的劳动保护 7.建筑领域劳动关系确认问题 8.筹建中的公司与雇佣员工的关系 三.劳动法概念 (一)不同表述 1.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劳动法是与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大体上与工 业法相同,它规定的是雇佣劳动和劳动或工业法律方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