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

地理复习提纲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和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6、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8、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9、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到外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0、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北逆南顺。

1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1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出南北两极点之外,各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为0)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最快,七月初(远日点)最慢。

14、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此角也为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极圈为66.34’

15、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温带范围变大,热带寒带变小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19、太阳直射最北为23.26’N,一年直射一次。最南为23.26’S,一年直射一次,包括赤道的中间部分一年直射两次

20、在昼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0.在晨昏线的地区,太阳高度角等于0。在夜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于0

21、地方时:东早西晚,54、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注意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2、物体受地偏转力的影响:北右偏,南左偏,赤不偏

23、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4、北温带一些国家把3.4.5划分为春季。6.7.8划分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25、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23.26N-23.26S)、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北寒带、南寒带。

2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27、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有极昼,冬至时北极有极夜。赤道天天昼夜平分阳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二.地壳运动

1、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莫霍面横波纵波均增快地幔(古登堡面2900KM 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上地幔上部软流层,被认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3.背斜: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泥石流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冰川沉积:冰碛物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

形成的地貌

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在上中下游有不同表现。上游山地高原高差大流速急,侵蚀为主,河谷深切而狭窄

中游水流减缓,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平坦广阔的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

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

(1)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

三.大气

1.图示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回答:

.A为太阳短波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

源是B。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C。

2.秋冬季节的霜冻、露水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

射弱,大气保温作用不明显。

注意:白天和夜晚都晴朗,白天升温高,夜晚降温低,则温差大,白天和夜晚都是阴天,则温差小。

2、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

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三圈环流循环图

上图中A为低纬环流左边的0度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30度的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之间为信风带

(2)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6.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著: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案例9.读图回答: 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

2.B 处风向为东南风,特征是温暖湿润,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 处为西南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图中所示的季风影响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是……条件是……

7.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注意冷空气箭头的方向 B 箭头前进,是冷锋;D 箭头后退,是暖锋)

C

A B

四.洋流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南美西海岸荒漠环境形成

意义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回答:

(1)给各洋流添加箭头,表示其正确流向。

(2)作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半球以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

流,以及半球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洋流④⑤⑦⑩,按成

因分,属风海流的有,按性质分,属寒流的有。(4)图中海

域A、B、C、D处,能够形成渔场的是处,原因是。

水循环的环节

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地理环境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演变牵一发动全身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差异性:形成自然带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热量为基础)高纬低纬表现明显,从沿海到内陆分异(水分)中纬度表现明显,垂直分异垂直带谱完整条件低纬度高山

必修2

一、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案例1:读图

1.Ⅰ期为原始型,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或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地区。

Ⅱ期和III期为传统型,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

长率。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此模式。

Ⅳ期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特点是“三低”,出现在工业化的后期,现代社

会中的发达国家为此模式。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

3.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缺乏国防兵役不足社会负担重

注意:区分传统型和现代型增长模式的标准是自然增长率是否高于(低于)1%。

二、人口迁移:参见必修二P.8

案例1:读“19世纪前和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

A 拉丁美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造成的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迁出地区。

案例2: 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迁入人口较多的是上海、广东、北京)和工矿城市。主要原因是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的放松、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根本原因)、交通条件日益便利。

注意: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到人口

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因素。

三、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环境承载力(指能供应的人口数量)和人口

合理容量(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的概念,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 (首要因素)科

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六、城市化 注意: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水平高(高于70%),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属于后期阶段

海南海诸岛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快(属于中期上升阶段),城市中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世界大部分城市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城市化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城市的功能区 住宅区: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分布在市中心 街角路口 工业区 向城市外缘移动(节约成本 保护环境)沿交通干线分布

5.城市结构模式 同心圆(地租因素)扇形(沿交通线扩展,高级住宅往往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地势较高。 影响城市结构主要是经济因素—地租 (高低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 和交通便捷程度)

上图注意 地租A 最高 次高 CDBE 商业用地 ML 住

宅用地 FGN 工业用地

图2。8注意 商业区与住宅区的边界在两条线的交叉点

七、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 案例1. 读亚洲7月季风图,回答: (1)图中季风A (南亚)的风向是西南风,季风B (东亚)的风向是东南风。

(C 为东南亚)

(2)图中季风A 和季风B,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_B_,这类季风

在_东亚_(地区)最为典型。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水稻_

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水旱_灾害.频繁,对该作

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4)A 、B 、C 处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集中,精耕细作;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居民喜食稻米。

注意: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来考虑: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人多地少或地广人稀)、历史等。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举一反三: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发达的机械制造业(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优越的政策等。

案例3:读图,按要求回答:

(l )用字母A 、B 在图中标出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用C 标出

乳畜带。用D 标出硅谷。

(2)美国小麦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

_商品谷物农业_。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生产特点是生C

A

B

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稿。这类农业地域类型我国分布在东北和西北。

(3)本区小麦发展的气候条件是_气候温和,夏季潮湿__。

(4)本区发展这类农业在交通、土地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五大潮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②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注意:影响乳畜带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如城市集中、人口密集),饲料(如西欧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

的多汁牧草),交通(乳制品不易存储)。

案例4: 读某草原区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所示区域名为潘帕斯草原,该地的农业区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放牧

的主要牲畜是牛。

⑵该区域发展畜牧业优势是: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靠海港近,交通便利。

(3)阿根廷的牛肉主要销往欧洲市场的前提条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农产

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八、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类型

(1)原料指向型工业:例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这类工业主要指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或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工业,此类工业企业,多以靠近其销售地建厂。家具厂、印刷厂、食品厂等。

(3)动力指向型工业:这类工业主要指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企业为降低成本,把工厂建在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一个年产10万吨精铝的炼铝厂,就需要有20万~40万千瓦的发电厂相配合,所以这类工厂多建立在电力生产成本低的大小电站附近。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这类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例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5)技术指向型工业:这类工业主要指对生产技术要求高,这类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例如电子制造工业、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案例1:读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

(2)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从法

国洛林和鹿特丹海运进口),丰富的水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

市场(处在经济发达的西欧的“十字路口”)。

(3)20世纪50以后,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

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

的冲击(最根本原因)。

(4) 该区的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发展科技;优化美化环境。

举一反三: 读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区位示意图,回答:

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交通便利。

②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和德国鲁尔区都属于传统工业区,

鞍钢在改革与发展中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在综合整治中

的哪些经验?发展科技;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改善环境等。

注意:工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工序上的联系(投

入-产出的联系),地理空间的联系等。联系产生集聚。

工业集聚产生的问题: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用地紧张,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因而工业有分散分布的趋势。①一些工业的产品具有轻薄短小贵的特点,交通费用所占的成本少。②一些工业(如汽车)零部件复杂,为了在全球寻找最优生产区位。③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但目前,工业分布还是以集中为主。

案例2;读意大利略图,回答:(1)甲乙丙三地区中,新业区是 乙 ,

该地区也被称为“ 第三意大利 ”。

(2)意大利新工业区工业的特点(和苏南乡镇企业一样)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企业分散在乡村和小城镇,资本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苏南乡镇企业没有这个特点)。

(3)乡镇企业广布的苏南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十、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间、人与生物种群间、国家地区间共享资源和环境。

②持续性原则: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③共同性原则:大气、海洋、生物资源均属于全球共有,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全球整体协调解决。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必修3

1.区域的特点 内部共同性 区际差异性 区域比较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人口、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商贸、城市等

2.RS 获取信息 GPS 定位 GIS 处理信息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 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4、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

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条件比较

长三角优势国内腹地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

5.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

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

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

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

地理复习提纲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和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6、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8、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9、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到外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0、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呈北逆南顺。 1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1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出南北两极点之外,各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为0)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最快,七月初(远日点)最慢。 14、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此角也为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极圈为66.34’ 15、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温带范围变大,热带寒带变小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19、太阳直射最北为23.26’N,一年直射一次。最南为23.26’S,一年直射一次,包括赤道的中间部分一年直射两次 20、在昼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0.在晨昏线的地区,太阳高度角等于0。在夜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于0 21、地方时:东早西晚,54、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注意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2、物体受地偏转力的影响:北右偏,南左偏,赤不偏 23、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4、北温带一些国家把3.4.5划分为春季。6.7.8划分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25、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23.26N-23.26S)、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北寒带、南寒带。 2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27、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有极昼,冬至时北极有极夜。赤道天天昼夜平分阳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高中地理必背的知识

高中地理必背的知识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 3.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4. 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及原因。 5. 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6. 太阳外部大气层有里至外的分布。 7.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及周期。 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 经线的基本特征和经度的变化规律及几条特殊的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0.纬线的基本特征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几条特殊的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1.经纬网的应用(方向、距离、最短航线)。 12.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北极星的高度。 13.卫星发射场选择的条件。 14.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15.黄赤交角的大小及示意图。 16.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及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17.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 18.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19.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特点。(2)晨昏线的判断。 (3)晨昏线的画法(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的三种图形)。 20.地方时差: (1)地方时的变化规律、计算公式、经度排列图。 (2)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区时的变化规律、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计算、时区的排列图。 (3)北京时间、国际时间(标准时、世界时)和几个重要地方所在的时区。 (4)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及两则的日期分布。 (5)地球上新旧一天的分布。 2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及原因。 22.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3.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2)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状况——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4)二至日时极昼、极夜的分布地区及几个特殊地区的昼长。 2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及图形、季节变化规律及图形。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25.光照图的判断——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直射点的判断、时间的计算。 26.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分布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27.地震波的特点及两个不连续面。 28.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软流层的位置。 29.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一: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地理学业水平测考试试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5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分,共50分。1.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A.0°B.23°26′C.66°34′D.90° 2.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3.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属于自然因素的是A.劳动力B.土壤C.技术D.市场 4.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5.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四个地形区中单位里程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最高的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8题。 6.图1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全球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在大陆西岸,长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8.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天气特征是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 C.温和多雨D.温和少雨 9.下列选项与逆城市化成因无关的是A.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B.城乡之间交通条件不断改善C.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D.乡村人口出生率高 10.下列著名风景名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河壶口瀑布B.华山西峰绝壁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11.2009年2月澳大利亚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为快速准确获得受灾 面积状况,适宜采用的方式是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实地调查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该示意图中四个箭头共同表示的水循环是A.海上内循环B.陆地 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地表水与地下水间循环 13.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蒸发B.②水汽输送C.③降水D.④地表径流 14.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影响A.水分B.热量C.光照D.土壤 15.20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日益频繁。影响大量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经济C.政策D.宗教 16.根据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广东所处的自然带属于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17.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A.北美大陆中纬地区B.南美大陆中纬地区C.亚欧大陆中纬地区D.非洲大陆中纬地区 18.我国下列地区中,水资源最紧缺的是A.东北地区B.华南地区C.西南地区D.华北地区19.下列有关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完整版)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必考知识点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 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 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就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她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既不就是最大的,也不就是最小的,也没有其她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就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就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与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与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就是水、大气运动与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就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就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就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与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与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与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注意事项:第一卷共5页,考生用2B铅笔答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 在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中,太阳系属于:() A.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B. 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C. 仅次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D. 高于河外星系的天体系统 2. 当地球运行到九月二十三日时:() A. 夜弧和昼弧不等长 B. 北极圈内产生极夜 C. 晨昏线于北极圈相切 D. 南半球为春季 3. 人们总是在夜间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在运动:() A. 西升东落 B. 东升西落 C. 顺时针方向 D. 逆时针方向 4. 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 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 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6. 与大气逆辐射有关的现象是: ()A. 雨后天空格外蓝 B. 城市上空多雾 C. 夏至日漠河市几乎是不夜城 D. 深秋阴天的夜晚无霜冻 7. 关于海洋表面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盐度最低的海区纬度最高 B. 同纬度海区, 暖流比寒流盐度偏高 C. 有大量河水汇集的海区, 盐度较 D. 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8. 河流径流季节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河床的渗流 B. 气候反常 C. 农田灌溉用水 D. 水源补给的变化 9. 承压水与潜水的根本区别是: () A. 补给方式不同 B. 地质条件不同 C. 排泄条件不同 D. 水位深浅不同 10. 目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岩浆的比重不同 B. 各层的厚度不同 C.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 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11. 关于地球六大板块划分的正确叙述是: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完整word)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湖南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真题及参考答案

科目:地理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姓名 准考证号 祝你考试顺利!

地理试题卷第页(共7页)机密★启用前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7年1月,湖南某大学邀请英国牛津大学戴维斯教授来湘讲学。图1为戴维斯教授通过微信与马教授联系接机事宜的截图。完成1~2题。 1.根据戴维斯教授与马教授的微信聊天信息可推知,戴维斯教授飞抵长沙黄花机场的时间(北京时间)约为 A.13日05:00 B.13日21:00 C.14日04:00 D.14日12:00 2.戴维斯教授讲学结束后,计划去北极地区观察极光现象。极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2017年2月,多名地质学家撰文宣称在澳大利亚东面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Zealandia,该大洲94%的面积浸没在海水中,只有新西兰南岛、北岛等小部分地区露出海面。新西兰CNS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Zealandia海底蕴藏着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能源。图2为Zealandia分布示意图,图3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处的洋流性质和流向分别是 A.暖流向南 B.暖流向北 C.寒流向南 D.寒流向北 4.按成因划分,能蕴藏化石燃料能源的岩石类型是图3中的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考试内容和要求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因为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区域产业活动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 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4.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 ■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 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 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 3.3 S技术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 章节知识点 ■必修1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

2019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纲要

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 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级别:总星系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 普通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 外部因素稳定的太阳光照 特殊性(存在生命) 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均温22℃ 内部因素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水多以液态存在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 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类型:黑子, 耀斑 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 极光 对气候产生影响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 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速度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角速度: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30千米/秒

6,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转: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公转:赤道平面 7,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地方时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东加西减 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区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8,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 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偏转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使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赤道:不偏转 偏转 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9,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四季的更替空间分布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3,4,5月春季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结构: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地壳特点:厚度不均,洋壳较薄,陆壳较厚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想学好高中地理,可以多看看书本,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一 章一节的重点好,从而使得自己可以从容把握地理的整体性和框架性。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 ___ (1)对气候 ___: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 ___: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 ___: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要点 必修一第1章1.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系 系系 总星系其他行星系统 其他恒星系统 2.地球的特殊性: 持续稳定的 宇宙环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为的形成、发展变化及人类活动提供了。 4.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光球层)和激烈的显示(色球层)。周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的太阳黑子高峰年,地球上出现的几率就明显增多;太阳黑子低峰年,地球上的就相对。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干扰,影响,甚至使。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高能粒子流干扰地球,形成“”现象,高纬地区出现。 5.(1)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方向,北极上空看方向,南极上空看方向。 绘图1侧视图 2北极 3南极 自转周期,即 1 日。 速度:角速度为 /小时,线速度最大,向两极。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 (2)地球公转: 中心,方向,周期,即1 年。 速度位于时较快(月初),位于时较慢(月初)。 绘图地球公转示意图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了交替,周期:1个日,小时。 (2)产生了: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间。规律: 经度差度,时间差1小时,东边时间比西边时间。 (3)产生了: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面向物体运动方向) 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7.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图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变化规律: A北半球春、秋分日,太阳,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极。 B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C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向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昼夜长短的变化 A赤道上全年;随纬度升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极圈内出现、现象。 B北半球夏半年(3月21日到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夏至日北半球昼,夜,极昼范围达到,极圈以内都有现象。冬半年(9月23至来年3月21)昼夜长短相反。 C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D 9月23和3月21,太阳直射,全球昼夜。 (4)季节交替 和的变化引起四季的变化。低纬地区表现为, 中纬地区表现为, 高纬地区表现为。 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月;夏季、、月; 秋季 、 、月;冬季、、月。 绘图1夏至日光照图 2冬至日光照图 3春秋分日光照图 8.地球内部圈层包括:、、。 地壳的主要特点:是地球的外壳,由组成,不一,大洋较,大陆较。 和(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对流层大气的特点:(1)温度特征 (2)运动特征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