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调查报告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调查报告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调查报告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调查报告

关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的调研报告 09 中西医全科班 【前言】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 食物供应不足或因某些疾病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不良。 因食物供 应不足所引起的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发生在饥馑、战争时 期或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中。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直 接造成死亡;轻型慢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被人所忽视,但对儿 童的生长发育和患者的康复都很有影响, 特别是 3 岁以下婴幼儿的营 养健康。 【关键词】 婴幼儿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治疗 预防 09412044 徐婧熙
1.调查目的 安徽阜阳暴发的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急性营养不良事件、 双鹿 奶粉事件等引起社会对婴幼儿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广泛关注。 为了解 当下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摸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深对蛋 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的认识,来提出治疗和预防的方案措施。 2.调查思路 本次调查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婴幼 儿喂养及营养状况;通过对婴幼儿的体格测量,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 育状况,以及对疑似患病儿进行临床筛查。 3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合肥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区域为调查点。 调查对象为 0~3 岁婴幼儿和家长。同时,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抽取 10 个婴 幼儿基本情况调查。本次共调查婴幼儿 231 人,其中男性 150 人,占 64.9%,女性 81 人,占 35.1%。

4.调查结果 4.1 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各月龄组婴幼儿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相差 不大。3 岁以下婴幼儿的体重、身高在第一年的增长速度最快,以后 逐渐减缓。在同月龄组中婴幼儿体重、身高的性别差异较大,均为男 童高于女童。 4.2 婴幼儿营养状况:3 岁以下婴幼儿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 率分别为 1.2%、2.1%、1.4%。相反较多出现的是早熟,生长过快有 23%的婴幼儿。 4.3 婴幼儿的喂养状况:6 个月内婴幼儿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 喂养的比例分别为 64%、30.5%和 5.5%。母乳喂养率在 4 个月后开始 下降,说明对母亲进行继续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 4.4 辅食添加情况:在各类辅食中,4 月龄婴儿添加乳类的达 90%。 6~12 月龄婴幼儿添加豆类低于 55%,其他各类辅食的添加率达 94% 以上。从断奶后添加辅食情况看,基本开始添加,但合理度上有待完 善。 4.5 儿童断奶情况:城市婴儿断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6 个月时,一般 在 4 个月就基本开始混合喂养人工乳和母乳。 4.6 婴幼儿筛查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15 例,均为轻度。改善营 养膳食结构后,转归良好。其中还有 46 例营养过剩出现的肥胖早熟 病例。 5.加深对 PEM 认识 5.1PEM 概念 由于长期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至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 3 岁 以下的婴幼儿。临床特点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 减少或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统功能紊乱和性格、行为、心理 等改变。

5.2 流行病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至今仍未杜 绝,尤其食物供应不足的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因食物中能量供 应不足则发生能量营养不良; 因蛋白质供应不足则发生蛋白质营养不 良,但多数情况下是因蛋白质和能量同时不足而发生蛋白质-能量营 养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往往伴有其它营养素缺乏症(如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 。轻、中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不及维生 素或矿物质缺乏的症状明显,在婴幼儿中,初生的体重较轻,生长迟 缓,体格瘦小;严重者易于识别,多呈现极度消瘦或水肿,智力发育 迟钝,死亡率高。根据 1966~1969 年在世界不同地区 24 个国家的统 计,重度发病率为 0.5~7.6%,中度为 4.4~43.1%。若儿童(初生至 5 岁)的重度发病率以 3%计,则有 1,100 万人患有蛋白质-能量营养 不良;中度的发病率若以 20%计,则有 7,600 万人患有蛋白质-能量 营养不良。此数值虽属估计,但可看出其发病率是相当高的。 5.3 病因 5.3.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 种。 5.3.1.1 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是因食物蛋白和能量的摄入量不能满足身体生理的需要而发生的。 其 主要原因有:①食物缺乏。多发生在荒年或战争年代;②食物摄取不 足。多因禁食、偏食、素食;③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授乳、儿童生 长发育等。 婴幼儿往往因乳汁不足或断乳后饮食不合理或并发其它传 染病而诱发。 5.3.1.2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主要由于食欲下降,吸收不良,分解代谢亢进, 消耗增加,合成代谢障碍以及大量流血、渗出等使摄入的蛋白质和能

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发生的。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 养不良的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心脏功能代偿不 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肝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寄生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5.3.2 根据单一致病因素可分为以下原因 5.3.2.1 长期摄入不足: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对营养素的 需要相对较多,摄入量不足常见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奶 粉配制过稀;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粥、 奶糕)为主;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或早餐过于 简单等。 5.3.2.2 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如裂唇、 裂腭、 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症等均可影响 食物的消化。 5.3.2.3 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 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 成相对缺乏。 5.4 病理生理 5.4.1 新陈代谢异常 5.4.1.1 蛋白质: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 衡。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 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 水肿。 5.4.1.2 脂肪:肌体动员脂肪以维持必要的能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 浓度降低;由于脂肪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故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 性。 5.4.1.3 碳水化合物:由于食物不足和消耗增多,故血糖偏低,轻度 时症状并不明显,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猝死。

4.1.4 水、盐代谢:由于消耗大量脂肪,故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蛋 白血症可进一步加剧而呈现浮肿;PEM 时 ATP 合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 上钠泵的运转,使钠在细胞内储留。故 PEM 患儿细胞外液一般为低渗 状态,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镁。约有 3/4 患儿伴有缺锌。 5.4.1.5 体温调节:体温偏低、可能与①热能摄入不足;②皮下脂肪 较薄,散热快;③血糖降低;④氧耗量、脉率和周围血循环量减少等 有关。 5.4.2 各系统功能低下 5.4.2.1 消化系统:由于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蠕动 减弱,菌群失调,易致消化功能低下和腹泻。 5.4.2.2 循环系统:心脏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 细弱。 5.4.2.3 泌尿系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低,尿量增多而比重下降。 5.4.2.4 神经系统:精神抑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条件反射不易建立。 5.4.2.5 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如皮肤粘膜屏障机能、白细胞吞噬功 能、补体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明显降低。患儿 OT,PHA 等皮肤 试验阴性;IgG2 和(或)IgG4 缺陷和 T 细胞亚群改变等常见。由于 免疫功能全面下降,骨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5.5 症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严重程度, 发病时间等因素而不同,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不增和减轻,皮下脂肪减 少和消失,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临床上一般分 消 瘦 型 (marasmus ) 水 肿 型 (kwashiorkor) 和 混 合 型 (marasmickwashiorkor)3 型,根据营养缺乏的程度分轻,中,重 3 度;根据发病过程又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3 种。

5.1 消瘦型 由于能量严重不足所致,其特点为消瘦,皮下脂肪消失, 皮肤干燥松弛及失去弹性和光泽, 消瘦严重者呈 “皮包骨头” 样(skin and bones)。 5.2 水肿型 由于严重蛋白质缺乏所致,以全身水肿为其特点,水肿 先见于下肢,足背,渐及全身,患者体软无力,表情淡漠,食欲减退, 常伴腹泻,肝脾肿大,有腹水,水肿型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 水肿,败血症,胃肠道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常是致死的原因。 5.3 混合型 绝大多数患者因蛋白质和能量同时缺乏,故临床表现为 上述二型之混合。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即体重下降,久之 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首先累及腹部,其次 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腹部皮下脂肪层是判断营养不 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 初起仅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变薄、皮肤干燥,但身高无影响,精神状 态正常;继之,体重和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身高停止增长,皮肤干 燥、苍白、肌肉松弛;病情进一步加剧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消 失, 额部出现皱纹状若老人, 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 皮肤苍白、 干燥、 无弹性,肌肉萎缩,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食欲 低下,常腹泻、便秘交替、部分小儿可因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而出现 浮肿。 5.6 人体测量:人体测量是诊断的重要手段。生长发育是婴幼儿的生 理特征,如果蛋白质和能量供给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所以,根据 测量所得数值可以判断个体或群体的蛋白质和能量的营养状况, 但人 体测量的标准常因地域、民族和饮食习惯等而有所不同,目前尚无统 一标准可以采用,所以应以地区和民族的正常标准予以判断。 5.6.1 体重:体重在人体测量中是比较有意义的指标,在临床诊断上 常被采用。

5.6.1.1 体重称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体重减轻,但体重因 年龄和性别而不同。所以应根据各年龄和性别的标准进行评定。婴幼 儿可以本地区不同月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X+2SD 以上,X+1SD~ X+2SD 为中上,X+1SD 为中,X-2SD~X-1SD 为中下,X-2SD 以下为下。 Gomez 等曾提出以患者年龄的理想体重值与实际体重比较进行评定: 第 1 度营养不良为理想值的 75~90%;第 2 度营养不良为 60~75%; 第 3 度营养不良为 60%以下。 5.6.1.2 体重-身高比值:正常儿童的体重-身高比值有一定的比例关 系。急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体内脂肪和肌肉组织减少,比值下降。 而长期慢性者, 体重和身高都会受到影响, 浮肿型体重下降不够明显, 所以体重-身高比值的测量对这类患者不甚适合。此外,体重增长速 率大于身长,所以体重(kg)/身高(cm)的比值随年龄而增大,按 Boston 的标准:初生为 6.7×10-2,2 岁为 14.3×10-2,5 岁为 19.9 ×10-2,所以应按年龄与正常儿童者相比才有意义。为排除年龄等因 素的影响,还可采用其它方法,如:体重×100/相同身高正常儿童标 准体重,所得结果可与 Boston 等 50 百分位数比较而判断;体重/身 高 2×100,1~5 岁正常儿童为 0.15;有人认为体重/身高 1.6 可能 比体重/身高 2 更为适合。体重改变除与蛋白质和能量有关外,还受 其它因素的影响,应予注意。 5.6.2 身高:儿童时期身高直线上升,营养不良时的上升速率缓慢, 但以身高评价时应注意下述四种情况:①身高正常的为正常儿童;② 身高虽属正常,但伴有急性营养缺乏;③身高矮小的属于慢性营养缺 乏;④身高矮小,并非营养缺乏所致。婴幼儿可根据本地区正常者不 同月龄的平均身高进行比较,X+2SD 以上为上,X+1SD~X+2SD 为中 上,X±1SD 为中,X-2SD~X-1SD 为中下,X-2SD 以下为下。 5.6.3 皮褶厚度:食物中能量不足时,皮下脂肪转为能量供给机体需

要, 皮褶厚度减小。 常测部位为上臂三头肌及背部肩胛下的皮褶厚度, 有时因水肿、患儿哭闹及测量时用力大小都可影响测定结果。一般消 瘦型的皮褶厚度明显减小。此外,还可采用密度法(水移位法或水下 称重法)测量患者体脂贮存情况。 5.6.4 肢体周围长度:营养缺乏时,体内肌肉及皮下脂肪减少,四肢 周围长度减少,故测量其长度可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上臂中部是常 测部位,但其周围长度与身高有关(表 10-9) ,所以与正常儿童对比 时,应予以注意。肢体周围长度与体重及体重/身高有高度线性关系。 对浮肿型患者,测量上臂肌围长度比测臂长度更为合理,上臂中部肌 围长度的测量方法为: Cm=Ca-πS。 为臂肌围长度, 为上臂围长, Cm Ca S 为三头有皮褶厚度。亦有采用上臂围长/头围长的比值,正常值为 0.331;健康者>0.310;轻度不良 0.310~0.280;中度不良 0.279~ 0.250;严重不良<0.250。 5.7 形态学评价 5.7.1 头发:头发是一种容易获得且无损害性的评价样品,利用毛干 和毛根的改变,可对集体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5.7.2 毛根:毛根的变化在浮肿和消瘦型中有所不同,浮肿型者生长 期毛球数目明显减少,严重萎缩,平均直径为正常的 1/3,静止期毛 球明显增加;消瘦型者无生长期毛球。此外,毛根直径的减小与体重 /年龄和尿素/肌酐比值成正相关, 毛根萎缩与血清氨基酸比值和体重 /年龄比值亦有密切关系。 5.7.3 口颊粘膜:营养不良时,口颊粘膜细胞脆弱,对抗外伤能力下 降,刮下粘膜细胞镜检时,残碎细胞百分数增加,营养正常者为 5~ 10%,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者可高达 70%。 5.8 体格检查 5.8.1 血、尿常规检查:血细胞比容减少,轻至中度贫血(多为正常

细胞色素型) ,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常低于 1.2×109/L.尿 比重偏低,浓缩能力降低,有饥饿性酮症时尿酮阳性。 5.8.2 生化检验:血清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浓度均降低,以色 氨酸、胱氨酸等降低为著。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 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前白蛋白亦降低, 前白蛋白在体内半衰期仅两天,较前两者均短,故能较敏感地反映蛋 白质的营养代谢状况,是评价 PEM 较好的指标。此外,维生素 A 结合 蛋白降低,血清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血糖和血脂偏低,肝 功能多正常, 血尿素氮及尿尿素氮降低, 24h 尿肌酐 (㎎) /身高 (㎝) 比值降低, 这对不发热的患者也是衡量蛋白质缺乏的一项较敏感的指 标。常伴有低钾血症、低磷酸盐血症、高氯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5.8.3 其他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和 低心输出量。脑电图示低电压和慢波活动等改变,X 线检查可见心脏 缩小,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等改变。 5.9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并发症 5.9.1 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亦可见营养性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或二者兼有。 5.9.2 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 A 缺乏,也有维生素 B、C 的 缺乏。 5.9.3 感染由于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 易继发各类细菌、 病毒、直菌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特别是腹泻病,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5.9.4 自发性低血糖可突然发生,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 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未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 而残废死亡。 5.10 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就诊患者,一般病情均较重。为

减少死亡,加速恢复,应根据病情可分为急救期和恢复期二个阶段进 行治疗。 5.10.1 急救期的治疗: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心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应首先予以处理。 5.10.1.1 抗感染:患者一般低抗力下降,易发生肺炎和败血症。所 以,在临床上遇到呼吸道感染、体温降低与低血糖时,应及时进行 X 线胸部检查及血液培养。如发现有肺炎和败血症时,应采用广谱抗生 素进行治疗。 5.10.1.2 调整水盐平衡:调整水盐平衡是治疗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①补充液体以维持尿的正常排出量;②调整 和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及正常渗透压。但需注意:第一,总体钾缺 乏时,虽无低钾血症,但偶有细胞内的低钾;第二,轻度或中度酸中 毒时,当电解质得到平衡或给以饮食时,则可消失;第三,治疗前, 机体对低血钙有代偿作用,这是由于酸中毒可使 Ca2+的结合减少所 致。但血浆蛋白经治疗而增高时,如钙补充不足,则可发生低钙血症 和手足搐搦症。 5.10.1.2.1 钾的补给: 尿量排出正常时, 可给 6~8mmol· kg-1· d-1。 如有必要,可给 10mmol·kg-1·d-1,以纠正腹泻或呕吐所造成的丢 失(一般为 40 mmol·L-1) 。 5.10.1.2.2 钠的补给:应补充由腹泻和呕吐所造成的丢失(腹泻约 35 mmol·L-1,呕吐约 12 mmol·L-1) ,如钠摄取不足,会影响肾功 能和血管内电解质的浓度。但补充量不宜偏高,一般以 3~ 5mmol·kg-1·d-1 为宜。因患者体内有多量的钠潴留,如一旦补充 过量。可使渗透压增高,容易引起心衰。 5.10.1.2.3 镁的补给:如有腹泻和呕吐时,应予以补给。12~24h 肌 肉注射 50%MgSO4·7H2O1ml,即可满足需要。在治疗开始时,如患者

有手足搐搦、眼动危象(oculo gyric crisis) 、震颤、神经异常等, 镁的补给尤为重要。如有手足搐搦症,并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0.5~1g·h-1),如有酸中毒,亦需及时治疗。 5.10.1.2.4 静脉注射钾时,不宜超过 6 mmol·kg-1·d-1,渗透压保 持在 280mOsm·L-1 左右。严重血管内脱水合并休克时,可给血浆或 高蛋白液体。休克常因严重脱水和细菌性败血症所致,应及时抢救。 有的患者需输血时,当血红蛋白达到 100g·L-1 或以下时即可停止。 在严重贫血或呼吸、循环衰竭时,可输入红细胞,但血红蛋白仍应维 持在 100g·L-1 或以下的标准。 5.10.1.3 抗心衰:心衰多见于浮肿型患者,主要由于心脏功能障碍 和水肿消退时发生液体大量进入血循环,而肾不能及时排出,血容量 增大,加重心脏负荷所致。心衰发生前,患者常有肝脏肿大,颈静脉 怒张,出现心第三音及背部捻发音等体征。一旦周围循环衰竭,即出 现虚脱,治疗时可用利尿剂、氧气及其它支持疗法。因患儿对毛地黄 类药物敏感,最好不用。 5.10.1.4 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原则是:①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应高 于正常需要量;②补充液体,脱水和发烧时尤为重要;③矿物质的补 充应为低钠、 足量的钾和镁及适量的铁; ④维生素应补充多种维生素, 尤应注意维生素 A 和 C 的补给;⑤饮食摄入量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生 理机能的适应和恢复,逐渐增加,并应小量多餐;⑥根据患者年龄及 病情可采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饮食最好经口供给,否则采用肠 外营养。 5.10.1.4.1 能 量和蛋白 质:①儿童,开 始时蛋白质的供 给量为 1g·kg-1·d-1,能量为 336~420kJ·kg-1·d-1。以后蛋白质供给量 逐渐增加, 直至 3~4g, 能量提高到 504~672kJ。 为减少食物的体积, 能量的 20~40%可采用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提供。含有短链

脂肪酸的脂肪易吸收和代谢, 也宜采用。 浮肿型患者宜多摄取蛋白质; 消瘦型患者多摄取能量,有利于恢复。少数消瘦型患者需 840kJ·kg-1·d-1,每 5 天增加植物油 84~105kJ·kg-1·d-1,才能 促进体重的恢复,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脂肪泻,但仍可继续治疗 与观察;②成人,与儿童治疗相同,开始时蛋白质摄取量为 0.6g·kg-1·d-1,能量为 210kJ,以后蛋白质可逐渐增至 3~4g,能 量达到 336~420kJ。 治疗时所用的蛋白质以牛奶、酪蛋白、卵类和鱼类为宜,较大儿童和 成人根据病情可也适当加入大豆蛋白。 必要时可用要素膳或肠外氨基 酸输液。 5.10.1.4.2 液体: 液体可通过饮食补给, 其量可按每 567kJ 含在 100ml 内计算供给,必要时可输入血浆或其它液体。 5.10.1.4.3 维生素:开始时应补给维生素 A、D、B1、B2、C、E、B12、 菸酸等多种维生素,以补充体内的不足,如有缺乏症时,应给予大剂 量治疗。 5.10.1.4.4 无机盐:钾补给 4~5mmol·kg-1·d-1;钠应供给少量, 以防心衰, 3~5mmol· kg-1· d-1; 镁可用常规量 2~3mmol· kg-1· d-1; 铁用常规量 16~32mg·d-1;钙用常规量。 5.10.2 恢复期的治疗:供给营养素完全的混合食物,以满足身体恢复 期的需要。 蛋白质和能量要维持到急救后期时的较高水平。 恢复期时, 要使患者逐渐开始体力活动,儿童可采用游玩办法;成人可用体育运 动,逐渐锻炼心肺功能。体内蛋白质和能量的恢复大约需 12 周左右 的时间,主要决定体于体内缺乏的程度及治疗方法。能量的恢复可用 体重/身高来测量,应达互营养正常儿童的第 50 百分数的 0.90 或更 高为宜。消瘦型者的体重/身高较肌酐/身高出现的晚,浮肿型者则相 反。消瘦型和浮肿型患者在治疗时,去脂体重的改变。

5.10.3 并发症的治疗 5.10.3.1 低血糖:常见于消瘦型患者。血糖低于 300mg·L-1,且伴 有临床症状时,在采完血样供血糖测定后,应静脉注射 50%葡萄 10ml 予以治疗,缺糖症状一般可以迅速得到纠正。如神志仍然不清,可重 复注射一次,危险症状消除后,头 24 小时内可每小时供给加葡萄糠 的饮食一次, 并于并没有 12 小时每 4h 测定血糖一次, 观察恢复情况。 一般低血糖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每 2h 一次)可以得到纠正。 5.10.3.2 低体温:严重消瘦型患者伴有低体温时,死亡率较高。低 体温主要由于能量不足,体温调节机能障碍,环境温度低以及合并败 血症 (肛温常低于 35℃) 所致。 治疗方法要保持环境温度 (30~33℃) , 特别夜间温度不能降低,以暖水袋或其它方法包裹身体,可防止体温 丢失。每 2h 摄取含葡萄饮食一次,严重病例每 15min 测定肛温一次。 5.10.3.3 贫血: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轻度贫血(Hb>60g·L-1)可口 服铁剂 (硫酸亚铁 150mgFe· d-1, 分服) 和维生素 C; 中度贫血 (Hb40~ 60g·L-1)口服铁剂,如血清白蛋白在 20g·L-1 以上时,亦可根据 体重注射铁剂;严重贫血(Hb<40g·L-1)可以输血,消瘦型患者的 剂量为 10~20ml·kg-1;浮肿型患者除因贫血出现虚脱或心衰外, 不宜输血。此外,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道感染、中耳炎、乳糖耐 量不良等,应同时予以治疗。 5.10.4 治疗期中身体恢复的表现:患者经过治疗,一般均可恢复。其 主要表现是:全身状况好转,食欲恢复,体重增加,水肿消退,肝大 恢复等。一般经过 6~8 周治疗;体重/身高可接近理想标准,浮肿型 患者血浆白蛋白可达 30%g·L-1 以上。如果患者出院,应进行定期随 访,指导饮食治疗,称量体重;继续观察恢复情况。 5.10.5 预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预后因病因、病程及严重程度 和治疗的早晚而不同。绝大多数病例的病程为可逆的,经过治疗可获

痊愈,无后遗症。但智力发育是否受到影响,尚难肯定。也有少数严 重病例治疗无效而死亡(15~20%) ,儿童高于成人,男性高于女性。 浮肿型患者常于入院后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死亡。消瘦型死亡的较少, 时间也较晚。临床上常遇到的危险综合征,一旦出现,应全力抢救。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预后受其原发症的影响,一旦病因消 除,预后良好。 5.11 预防:主要是供应合理的营养,注意卫生及早期治疗等综合预防 措施。 5.11.1 供应合理的营养:保证身体的需要是预防各类人员蛋白质-能 量营养不良的关键。主要有:①发展农业和食品生产,供应优质食物 和蛋白质; ②研究制定各地区各民族和各种生理及劳动条件下的能量 和蛋白质需要量,作为提供合理营养的科学依据;③宣传营养知识, 提高全民族摄取合理的营养和采用科学烹调方法的自觉性;④孕妇、 乳母、婴儿及特殊体力劳动者应按生理需要要求,摄取足够的食物和 营养。鼓励母亲以母乳喂养婴儿,发展婴儿断奶食品;⑤研究住院各 类病人营养需要量及食品或营养补充剂,医生在治疗时,应注意充足 能量和蛋白质的供应, 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或经肠营养以补充病人所 需要的营养素。 5.11.2 注意卫生:加强卫生,减少发病诱因,是预防措施中不可忽略 的环节。①改进环境和个人卫生,防止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生;②加 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胃肠道的传染病;③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 5.11.3 早期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消灭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的重要措施。①通过营养调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②医 院门诊、卫生防疫单位,注意发现亚临床患者,并给予治疗;③急慢 性传染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其它外科和手术后的病人,应及早注意。 附件一

调查问卷 1.您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乳喂养? 2.您的孩子是完全母乳喂养吗? 3.您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喂养人工乳制品? 4.您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长牙? 5.你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添加辅食? 6.您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断奶? 7.请您出示您孩子体格三围测量记录,方便我们填写。
体格登记表 姓名 年龄 身高 体重 头尾 上臂 白 蛋 总 蛋 围 白 白
附件二

上臂围长和身高的关系
身高(cm) 133.0 129.0 125.0 121.0 118.5 116.5 113.5 110.0 106.5 103.0 97.5 90.0 80.0 70.0 上臂围长(cm) 16.50 16.00 15.50 15.00 14.75 14.50 14.25 14.00 13.75 13.50 13.25 13.00 12.75 12.50
血清白蛋白浓度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浓度(g/dl) >3.5 3.0~3.4 2.5~2.9 <2.5 营养状况 正常 正常下 低劣 发生病理改变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调查报告

关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的调研报告 09 中西医全科班 【前言】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 食物供应不足或因某些疾病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不良。 因食物供 应不足所引起的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发生在饥馑、战争时 期或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中。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直 接造成死亡;轻型慢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被人所忽视,但对儿 童的生长发育和患者的康复都很有影响, 特别是 3 岁以下婴幼儿的营 养健康。 【关键词】 婴幼儿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治疗 预防 09412044 徐婧熙
1.调查目的 安徽阜阳暴发的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急性营养不良事件、 双鹿 奶粉事件等引起社会对婴幼儿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广泛关注。 为了解 当下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摸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深对蛋 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的认识,来提出治疗和预防的方案措施。 2.调查思路 本次调查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婴幼 儿喂养及营养状况;通过对婴幼儿的体格测量,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 育状况,以及对疑似患病儿进行临床筛查。 3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合肥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区域为调查点。 调查对象为 0~3 岁婴幼儿和家长。同时,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抽取 10 个婴 幼儿基本情况调查。本次共调查婴幼儿 231 人,其中男性 150 人,占 64.9%,女性 81 人,占 35.1%。

4.调查结果 4.1 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各月龄组婴幼儿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相差 不大。3 岁以下婴幼儿的体重、身高在第一年的增长速度最快,以后 逐渐减缓。在同月龄组中婴幼儿体重、身高的性别差异较大,均为男 童高于女童。 4.2 婴幼儿营养状况:3 岁以下婴幼儿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 率分别为 1.2%、2.1%、1.4%。相反较多出现的是早熟,生长过快有 23%的婴幼儿。 4.3 婴幼儿的喂养状况:6 个月内婴幼儿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 喂养的比例分别为 64%、30.5%和 5.5%。母乳喂养率在 4 个月后开始 下降,说明对母亲进行继续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 4.4 辅食添加情况:在各类辅食中,4 月龄婴儿添加乳类的达 90%。 6~12 月龄婴幼儿添加豆类低于 55%,其他各类辅食的添加率达 94% 以上。从断奶后添加辅食情况看,基本开始添加,但合理度上有待完 善。 4.5 儿童断奶情况:城市婴儿断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6 个月时,一般 在 4 个月就基本开始混合喂养人工乳和母乳。 4.6 婴幼儿筛查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15 例,均为轻度。改善营 养膳食结构后,转归良好。其中还有 46 例营养过剩出现的肥胖早熟 病例。 5.加深对 PEM 认识 5.1PEM 概念 由于长期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至的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 3 岁 以下的婴幼儿。临床特点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 减少或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系统功能紊乱和性格、行为、心理 等改变。

病例一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病例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病史 1.病史摘要: 杨××,女,10个月。主诉:体重不增2个多月。 患者近三月来反复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样,每日十余次, (1) (2) (3) 紊乱及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因此在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中应着重检 查。 体格检查 1.结果:

T36.2℃,P108次/分,R28次/分,身高70cm,体重5kg。 精神欠佳,消瘦,皮下脂肪少,无水肿,皮肤松弛,弹性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1cm×lcm,稍凹陷;头发稀少,干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无杂音;腹软,腹壁皮下脂肪0.2cm。 肝脏肋下2.5cm,质软,脾脏肋下未及,肠鸣音亢进。 (1) (2) ; , ;肾 ;空 患者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87g/L,呈轻度贫血;血生化转氨酶等指标轻度升高,提示肝功能损害,乙肝两对半阴性可排除乙型肝炎;总蛋白与白蛋白降低示有低蛋白血症,血糖偏低,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血电解质钾、钠、氯均为正常低值可能与反复腹

泻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诊断依据: (4) (5) (1) . (2) I度15~25%0.8-0.4cm不明显基本正常基本正常正常 II度25~40%<0.4cm明显减低,肌肉松弛不稳定,易疲乏较差 III度>40%消失皮包骨状肌肉松弛或萎缩萎靡,反应低下极差 (2)分型标准: 1)体重低下(underweight):小儿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

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但不能区 别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stunting):小儿年龄别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3个标准 3) 病史 1.病史摘要: 张××,男,8个月。主诉:睡眠欠佳易惊两月余。 患儿近近两月来睡眠不安,哭闹,易激惹,有惊跳,多汗,大小便正常,食欲正常。出生5个月后反复腹泻3次,每次5~7天,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疾病定义: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临床上常见3种类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发病原因: 1.长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是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母 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粥、米粉、奶糕等淀粉类食品喂养等。较大小儿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续,或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早餐过于简单或不吃早餐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 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后 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 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营养不良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下脂肪的消耗首先是累及腹部,

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颊。因皮下脂肪减少首先发生于腹部,故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营养不良程度由轻变重,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起初仅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变薄、皮肤干燥,但身高(长)无影响,精神状态正常;继而患儿体重和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身高(长)停止增长,皮肤干燥、苍白,肌肉松弛;病情进一步加剧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消失,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样,身高(长)明显低于同龄人,精神萎靡、反应差,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食欲低下,腹泻和便秘交替,体温偏低脉细无力。部分患儿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而出现浮肿。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如心脏功能下降。 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缺乏有关;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和锌缺乏;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特别是婴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营养不良还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若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根据患儿体重及身高(长)减少情况,营养不良的分型好分度如下: 1.体重低下型患儿体重低于同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 均数减2个标准差。体重介于均数减2个与3个标准差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一)概述(overview)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在逐年下降,我国的状况也是一样。六、七十年代处于饥荒时期,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良患者到处可见,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0.6%,八十年代,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地改善,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至9.7%,而2000年发生率又下降了一半。根据临床资料统计,目前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贫困吃不饱,绝大部分都是喂养不当或疾病造成的。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的,不仅要求同学们认真掌握好营养不良病因、临床表现,进行正确地诊断及治疗,而且要更加重视营养不良的预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增强全民的饮食卫生意识。因为通过疾病的预防、喂养的改善,许多营养不良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 (二)定义(definition)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即蛋白质和/或能量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常伴有各器官功能的紊乱。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三)病因(etiology) 1. 长期摄入不足 (1)母乳不足,代乳品选择不恰当。 (2)骤然断奶。 (3)辅食添加不及时,不恰当。 (4)不良的饮食习惯。 2. 消化吸收障碍 (1)消化系统解剖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肠旋转不良等。 (2)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和(或)热能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简称营养不良,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特征: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 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 主要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生长迟缓 stunting: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主要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消瘦 wasting: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 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中度:2SD~3SD 重度:≥3SD 一、病因 1.喂养或饮食不当 2.疾病诱发 最常见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 二、临床表现 1. ? ?继而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 2.皮下脂肪消失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消失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部 3.身高低于正常 见于病久者,是判断慢性营养不良的指标【长期/远期指标】 4.精神状态轻度可正常;重度见精神萎靡、反应差 5.重要脏器功能

?重度营养不良时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o神经系统:抑制或烦恼不安 o消化系统:便秘或腹泻、纳差 o血压下降,脉细弱、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低平 o胸腺、淋巴组织萎缩,Ig↓ 三、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诊断营养不良的基本指标为身长和体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判断营养不良的三项指标,符合一项即可做出营养不良的诊断 四、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缺铁性贫血 2.各种维生素缺乏→ VA缺乏最常见;VD缺乏不明显 3.感染→腹泻病→营养不良→腹泻(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突然发生(清晨)、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 减弱、呼吸暂停、体温不升、可因呼吸麻痹死亡 五、治疗 【治疗原则】 中度营养不良:去病因;补充适量蛋白质、能量和相应营养素 重度营养不良:控制感染与其他合并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蛋白高能量 营养素/能量的密度比 【恢复指征】4~6月逐渐恢复体重;身长追上需较长时间 “治标”→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治本”→祛除病因: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 80-100kcal/kg/d,蛋白质3g/kg/d ?中度:起始热卡60-80 kcal/kg/d,蛋白质2g/kg/d;脂肪1.8g/kg/d

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

临床营养评价 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营养治疗前必需对病人的营养现状作出正确判断,以便合理地进行临床营养治疗。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临床营养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测定身体组成为主(body compsition assessment BCA )的临床营养评价方法;另一种则是主观的全面评价方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 )。前者需要测定病人的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浆蛋白、氮平衡等客观资料;后者则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等资料。 (一)BCA 临床营养评价方法 1977年Blackburn 所研究的BCA 营养评价方法在临床得到使用,此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用到身体组成的测定中,使BCA 法得到不断完善,如用稳定同位素测定身体中的各种元素,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病人的身体组成等等。但上述新技术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适合临床医生对病人作简易快速的营养评价,本文作重介绍的BCA 营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人体测量及生化检验等方面的资料,临床医生需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病人的营养状态作出正确判断。 1.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是简便易行的营养评价方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等,上述指标的意义及测定方法在本章第二节的居民营养状况评价中已有详细阐述,临床要注意的是:急性、饥饿性或消耗性疾病或创伤,体重下降达原来体重的30%时,是一个致死的界限,临床工作者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一点;而当慢性体重丧失时,病人可耐受大于30%的体重丧失。 临床称量病人体重后可通过计算三个参数来评定营养状况:①理想体重百分率(%),表示病人实际体重偏离总体标准的程度;②通常体重百分率(%),表示平常体重的改变;③近期体重改变率(%),表示短期内体重损失的程度。计算公式和评价标准如下(表1及表2): 100*%患者平时体重 患者现体重 患者平时体重)体重变化(-= 实际体重 理想体重百分率(%)= ?100 理想体重 实际体重 通常体重百分率(%)= ?100 通常体重 通常体重-实测体重 近期体重改变率(%)= ?100 通常体重 表1 依据体重对营养状态进行评定 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 中度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 理想体重百分率(%) >90 80~90 60~80 <60 通常体重百分率(%) >95 85~95 75~85 <75 表2 近期体重改变率对体重损失的评定(仅供参考) 时间 显著体重损失 严重体重损失 1周 1~2% >2%

【疾病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疾病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英文名】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缩写】 【别名】energy-protein malnutrition;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ICD号】E46 【概述】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应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病,临床上表现为消瘦(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综合征(kwashiorkor)。消瘦是由于长期在膳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的结果,或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碍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恶性营养不良则表现为膳食中蛋白质缺乏突出,而热能的供应还是够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但大多数患者是介于两者之间,轻型的慢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被忽视,它影响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易患病又不易康复。 【流行病学】 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发病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自然灾害与战争时期,食品和粮食供应不足时发病率更高,是影响小儿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之一。本病各年龄人群都可发生,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继发性营养不良则多为疾病所诱发。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中,以及年长儿童和成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据统计住院病人中发病率可达28%~80%。 【病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因严重蛋白质缺乏和(或)严重能量摄入不足引起。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摄入不足:饥荒、战争或经济落后造成食品匮乏或不平衡。精神失常、神经性厌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摄食。 ②消化吸收不良:伴发于其他疾病的顽固而长期的呕吐、腹泻及消化吸收障碍。③机体需要增加而供给不足:多见于婴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肿瘤、结核、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均增加体内各种营养物质消耗,若补充不足也可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及该病的治疗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及该病的治疗 1.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亦可见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二者兼有。 (2)各种维生素缺乏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也有维生素B、C的缺乏。 (3)感染由于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低下,易继发各类细菌、病毒、直菌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特别是腹泻病,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可突然发生,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未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而残废死亡。 2.治疗 要及早发现轻症,防止其发展为重症,其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和治疗合并症。 (1)去除病因 应查明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迅速改进喂养方法。 (2)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应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能力和对食物耐受情况逐渐高速饮食,不宜操之过急,尤其对于中、重度患儿,热量和营养物质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否则引起消化紊乱反而加重病情。 ①轻度营养不良:热量自0.5MJ(120ke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逐渐增至热量0.63MJ(150keal)/(kg.d),蛋白质3.5~4.5/(kg.d),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至小儿正常需要量;②中度营养不良:热量自0.25MJ(60keal)/(kg.d),蛋白质2g/(kg.d),脂肪1g/(kg.d)开始,逐渐增加,约1周后增至热量0.5MJ(120keal)/(kg.d),蛋白质3g/(kg.d),脂肪1.8g/(kg.d),以后按轻度营养不良同样步骤调整;③重度营养不良:热量自0.17MJ(40keal)/(kg.d),蛋白质1.3g/(kg.d),脂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按中度营养不良同样步骤调整。饮食选择时应选择小儿易消化吸收又含有高热量与高蛋白质的食物。除乳类外,可用蛋、鱼、肝、瘦肉等,热能不够时可在食物中加少许植物油,此外应给予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可给予要素饮食或静脉高营养治疗。 (3)促进消化 给予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A、B、C,锌、铁等)。为促进全内蛋白质合成,可肌注苯丙酸诺龙,每次10~25mg,每周1~2次,连续2~3周。对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肌注正规胰岛素2~3U,每日1次,注射之前先服20~30g葡萄糖,1~2周为一疗程。 (4)处理并发症 如腹泻所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自发性低血糖各种继发感染,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眼部损害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