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的过程。

多愁善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创作素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故为文。”

作家在感受生活时获得的艺术感觉,是进入创作的极有艺术价值的素材。

艺术感觉和一般感觉的区别:

一般感觉是人的感官对刺激自己的外在事物某个属性的直接反应,其内容只求与外物的客观属性相一致。

艺术感觉则是调动了感受主体关于对象的全部经验与情绪,以一个完整的人,倾之整个身心的感觉,故带有主观性、情绪性、独创性,其表现形式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

4.体验:作家设身处地、身体力行地经受和体味自己的表现对象。

作家对生活进行观察、记忆、感受和体验之后,原始的生活材料则变成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基本素材。

在此基础上,作家还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分析、综合,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要进一步透过表层,开掘出素材所深含的意蕴。于是就进入了艺术发现状态。

艺术发现是对素材的一种独特感知,是?艺术家的眼睛?。有了艺术发现,就有了创作动机,从而进入构思阶段。

(二)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指作家在内心世界,把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实践过程。艺术构思的中心任务是构思艺术形象。

1.构思过程

按艺术形象在构思过程中成形的程度,艺术构思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艺术形象的发轫阶段

艺术构思是从作家受到生活形象的触发,从而产生创作动机开始的。

创作动机是作家受外部事物的触动,产生的进入创作过程的强烈冲动和欲望。创作动机是一种兴会所至难以强求的心理效应。它的产生,主要缘于:

⑴某种亲身经历。⑵趣闻轶事。⑶某一场景或画面。

⑷自身痛苦或快乐的感情。其中以痛苦居多。

第二、艺术形象的酝酿阶段

艺术形象的酝酿与发展,主要是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形象的酝酿。

艺术形象的酝酿,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清晰、丰满、活跃起来。也就是找到人物独有的情感逻辑,以及情感逻辑外化显现的行动、性格、气质。

⑴人物的心理状态、气质禀赋、兴趣爱好、学识才能等。

⑵人物的外貌神态、身份经历、行为方式、说话腔调等。

第三、艺术形象的形成阶段

作家的艺术构思,经形象的萌芽、生长,主要人物有了基本形象定位后,要进一步扩展深化,去构想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

形象的发展和扩充,关键在于作家植根于生活与情感的想象力。其中,想象是中心环节,情感是促进想象产生形象的动力。

2.创作灵感

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一切创作性劳动中都会出现。

作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而引起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心理机制,就是创作灵感。

⑴灵感的特点

①突发性:不期而来,偶然突发。

例:

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

谢无逸问潘大临近日是否写诗,潘曰:?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提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

(北宋惠洪《冷斋夜话》)

②直觉性:

?顿悟?、?兴会?、?若有神助?都指灵感的直觉性。即没有逻辑推理过程,直接揭示结果。例: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③创新性:灵感对创作有?画龙点睛?的异乎寻常的创造功能。

⑵获得灵感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得之在俄顷,积之于平日?。

②主观条件:要有敏感的心灵。

(三)艺术表现阶段

1.艺术表现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语言文字等物质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技巧,将作家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情态,加以物态化,创作出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2.艺术表现的特征

⑴熟练运用文学语言

艺术表现要使作家头脑中的艺术构思得到物质实现,就必须努力把握特定物质手段(文学语言)的特性和限度。即,作家要尽量熟悉和善于发挥文学语言特有的指物显象与指心抒情的表现功能。

⑵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

艺术表现,既要再现客观现实,也要表现主观情志,所以艺术表现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而要完成这种统一,就要发现和创造一种客观与主体相吻合的艺术形式。除体裁、结构、语言等之外,主要是指一种直觉形式。例:《背影》。

⑶思维活动与实际操作的统一

在艺术表现过程中,一方面是对表现对象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在运用物质手段进行实际操作。作家对创作对象的感受思考,是与物化操作同时完成的。

⑷技巧是实现艺术表现目的的关键

在文学创作中,思维活动和物化实践达到完美统一的关键,是作家对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完美运用。

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的继续,也是对艺术构思的一次检验。它是作家反复感受、体验生活,进行再构思、再创造、再丰富和不断加工、修改、充实的过程。构思的结果是框架,表现才是赋予血肉使之具有生命力的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改变初衷、重新构思的现象,也常常出现。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一般地说,积累、构思、表现三阶段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要经历,但文学创作是极其复杂且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所以作家的创作过程也是因人而异的。三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实际过程中,三阶段既相续相连,又交错往复。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课件资料

纪实文学写作方法、模式与技巧 纪实文学: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而今,“纯文学”人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热情,对纪实文学的创作也跌入了低谷。原因何在,我以为是陈佩斯想取代朱时茂出演正派角色,可惜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真实的素材到了“纯文学”家那里,难免不被虚构的面目全非。所以,再怎样高喊真实,读者也不买帐。但是,“纯文学”人士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说“纯文学”人为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算作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从特稿人的角度出发,从当前文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中坛”“华坛”为代表的纪实及纪实文学讨论,又把此课题引向了深入,推向了新高潮。有必要指出的,就像今天人们对“牺牲”“小姐”“文学”等概念与古代人理解不同那样,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也不是唐宋的古文运动,我们特稿人对纪实及纪实文学等概念也与“纯文学”人也有很大区别。我们所说的纪实,是具备新闻“五个W”的真实;我们所说的文学,不是虚构,而是另有所指。 二、文学是“初恋情人”吗? 对于文学,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为所有人举手赞同的定义。犹如什么是“美”之于美学,什么是“人”之于社会学,什么是“历史”之于历史学一样,对于文学的定义,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这一方面说明文学现象是复杂的,难以一言九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学正处于发展之中,任何概括都只能解释过去,最多能解释现在,而难以解释未来。正因为这样,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是旺盛的。 一个文本究竟是不是文学作品,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当年,文学理论家成仿吾在评论鲁迅小说集《呐喊》时,曾说:“《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已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基本上否定了《呐喊》的文学价值。唯一例外的,是他认为《不周山》“总是全集中第一篇杰作”。可是,鲁迅的看法却针锋相对,在《呐喊》再版时,他索性将“杰作”《不周山》删去。排除双方在这篇文章上的意气之争,也能看出评价一篇文章文不文学、优不优秀是很难的。 那么,文学的相对标准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还相信权威的话,我们不妨把胡适先生的理论拿出来作个参照系。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明确指出:“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动人,第三要美。”这三个要素对于“纯文学”是适用的,对于作为纪实文学的时代代表的特稿

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第一节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往往与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使用。 古华在《话说<芙蓉镇>》中说:“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浮雕式的叙述,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叙述有多种功能。(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25字的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故事叙述有头有尾、形象生动。(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3)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4)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5)黏合作品中散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描写。可以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二、叙述的分类 叙述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别。 1.按叙述详略分 按叙述详略分,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概括叙述又称概叙、略叙,是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简略、概要的叙述或交代。 具体叙述又称详叙、细叙,是对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所进行的详尽、具体的叙说。 2.按叙述人称分 按叙述人称分,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二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又称“我字叙法”、“自称叙法”,文章用“我”的口气进行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中的“我”,有两种指代,一种为“我”即是文章的作者,另一种为“我”只是文章里所写到的一个人物,并非本人。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狂人日记》里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个“狂人”,不是作者自己;而《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第三人称叙述又称“他字叙法”或“他称式”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的叙述人从文章里被隐去,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方法大都从“全知叙事”(文章的叙述者对被叙述者的一切情况全然知晓,他有权利知道并且说出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叙述武松景阳冈打虎的事情便是如此。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 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 .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 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 .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⑴(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 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 .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 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 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

我与文学基础与写作

我与《文学基础与写作》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来对语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学基础与写作在学习中使我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给我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先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论述,剖析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流派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影响。首先,是先秦文学,此是我国古代文学之源,产生了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之后又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接下来进入秦汉文学承接此文学的是汉初文学赋,司马迁和《史记》,汉乐府民歌,汉代的诗歌;之后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此期间产生了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晋代文学,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骈文,散文和小说。 在散文和小说的推动产生了唐五代文学。初唐诗坛,盛唐诗歌,李白和杜甫的诗流传,中堂诗坛,韩柳与古文运动,晚唐诗坛,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五代词。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宋代文学,欧阳修与诗文革命运动拉开序幕,北宋前期的词与柳永,苏轼,江西诗派与南渡诗人,北宋后期词,李清照与南渡词人,陆

游与中兴诗人,辛弃疾与辛派词人,南宋后期文学,辽金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诗派。 随后元代文学也影响了不少文人墨客。关汉卿,王实甫与《西厢记》。白朴与马致远,元代其他杂剧家。元代散曲与诗文,宋元南戏,宋元话本。接下来明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更加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文学面貌焕然一新。之后的清代文学,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更使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文学基础与写作》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在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学基础部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现当代及外国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散文,戏剧,小说;下编为写作部分,分别介绍了散文写作,常用公文写作,日常生活类,文体写作,演讲稿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内容。 文学基础与写作中文学基础写作可以论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比诗歌,小说显赫得多的地位,中国的散文首先是哲学,历史的经

汉语言文学基础写作知识点

基础写作 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涵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联想想象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2、诗歌的特点: (1)表现生活的抒情性。如《信》,不去具体描写信的内容,而突出阅信时的心理感受,跳过生活层面,直接突进到情感层面。 (2)流转和谐的音乐性。①押韵。如李季的《至北京》②节奏。如穆仁的《果实》(顿诗说、重音说、相同结构说) (3)蕴藉形象的精炼性。如毛泽东的《长征》 3、意象的定义:“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意;“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总之,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4、意象的特点:①内视性。②象征性。如于谦的《石灰吟》③多义性。如艾青的《树》 5、意象组合:如余光中的《乡愁》,“意”为“乡愁”,“象”为四个精心选择的物象。 6、散文的自由结构: (1)无型:开放性的大美境界。 (2)变型:流动性的活泼新姿。(变型是指散文结构自身“喜新厌旧”的文体特性) ①随物赋形:散文“变型”结构的自适特性。 ②融合成体:散文“变型”结构的他适特性。 7、各类散文写作: (1)叙事为主的散文。 (2)写人为主的散文。①突出个性,细节点睛。如杨新雨的《养母》,养母既是一个自私小气的农妇,又是一个无私伟大的母亲。②正反对照,从旁映衬。如薛尔康的《父父子子》。(3)汇景为主的散文。①逼真如画,生动形象。如张守仁的《林中速写》。②借景显意,传递情思。如郭风的《夜霜》,以婉曲和象征的手法,借“花卉风景画”的抒写,隐喻自我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对严峻现实的批判精神。 (4)状物为主的散文。①表里互化,形神兼备。如铁凝的《草戒指》。②托物遣怀,烘托情感。如贾平凹的《丑石》。 (5)抒情为主的散文。①情景辉映,水乳交融。如张立勤的《痛苦的飘落》。②抑扬翻腾,迂回起伏。如金马的《蝼蚁壮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6)议理为主的散文。①借物明理,喻示本质。如肖复兴的《说温馨》。②言尽意藏,文存余蕴。如谢冕的《咖啡或者茶》,借茶和咖啡来说明他生活情趣的基本准则是:兼容。 8、人物是小说创作的第一要义。人物形象既是小说作者刻意创造的核心内容,也是读者解读小说的万能钥匙。小说创作的核心是写人,所写的必须是活生生的人。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是故事。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的景物所进行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或地点,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等。 9、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10、微型小说创作应注意几个方面:①取一个好名字②一定要写好开头③精心设置悬念 ④把握好转点⑤有一个好的结尾 11、镜头的定义:镜头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机这一段时间内所拍摄的连续画面,即在拍摄的这一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一组胶片。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一轻易划分的。然而为了对她有较明确的理解。还是要详细的说明。法捷耶夫曾经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和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这也是一种创作阶段的划分法。但是所谓积累素材时期,大约可以认为是创作的准备分阶段,不宜算作创作的一个时期;而所谓的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又和认识阶段和表现阶段是一致的。如果是短篇作品,也许有可能先行构思好了,然后在写作中一挥而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创造较大的作品时,都不可能把构思和写作截然划分为两个时期。当然在写作之前。总得先有构思。但是写作之前的构思。往往只是形成大致轮廓,而在写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加以补充修正。使它成为更具体,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因此把创作过程简单的划分为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也不是那么合适的。 我们不从创作过程的时期和阶段着想,而从创造活动的具体任务着想。却可以看出整个创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题材的选练,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有的,看来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显然是很复杂的。而从完成整个创作任务来看,这几项都是重要的,是一般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作家从事创作。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因而首先要负担的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题材,进而要提炼题材。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文学的种类与体裁的应用不同,一般的说,作家道选择题才,往往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体念、研究、分析,对某种生活现象,得到较强烈的感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创作的欲望,试图把它写出来。这种印象,也许来自间接的传闻和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的实际生活,但终究也还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谓文学的反应现实生活是广义的,作为题材的选择对象也是广泛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当前的世界生活。 而且关于题材的选择,从初步的试图写它到确定写它,还需要反复斟酌的,未必是一次就能订妥的。即使经过选择,认定可以作为题材了,而到把它写进作品中去,不能还不是照原来的印象的直接摹写,还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正如选定一款森t用来作为制造某种机器的材料,还笑,把他反复锻炼除掉他的杂质,并锤炼成一种特定的形状。才能合用一样。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事迹和同样的历史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要求中,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在不同的文学种类和体裁中,可以写出种种不同性质,不同意义的作品。如我国的开过典礼这回事,就有不少作家写过诗歌和回忆录等;又如:廉颇负荆的故事,也有一些作家写过诗歌和其他作品。这些作品都不同,都或多或少的表现着题材处理的不同。因此同样的生活现象和同样的历史故事,由于作家所考虑的角度不同,所感兴趣的重点不同,于是所写出的题材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关于题材的选炼,从作者的主观来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鲁迅谈到他的创作经验时又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阿Q正传的写阿Q这个人物的生活事迹,就是因为阿Q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最不幸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掘出啊Q的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给他性格上,所造成的病态。使人们觉得这种病态是可悲可恶的,是必须治疗的。于是作品中所写的正是体现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鲁迅又说:为了要“听将令”“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里的“将令”,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文学创作都有主题,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什么是主题呢?主题是怎么来的呢?既然文学创作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就只能是从社会生活

文学写作基础第八章文学剧本写作讲解

第八章文学剧本写作 第一节文学剧本的要义 一、文学剧本的要义 文学剧本属于文学,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是为戏剧、影视等舞台或荧屏艺术作品演拍提供服务的,是导演的工作设计本的脚本。 剧本是为戏剧表演提供的文学脚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剧本的特点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对文学剧本的理解要与戏剧结合起来理解: 戏剧的要素与文学剧本 1.戏剧的特征: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表演包含了多种艺术成分,要依赖多种艺术的参与才能完成。剧本写作要遵循戏剧艺术的规范。制约剧本的主要因素是:舞台和表演。 ①舞台的特点和要求: 舞台是一个有限、固定的空间 写作剧本要考虑:什么样的故事和场面才能搬上舞台?不能搬上舞台的内容如何处理? ②表演的要求: 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剧本要给表演创造空间。舞台表演是直观的、一次性的。剧本写作必须考虑适应观众接受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2.戏剧用来表现人物和叙事,其表现方法是用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包括动作和场景的提示) ①台词:主要指剧中人物的话语,是文学剧本的标志性要素,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 对白: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台词的主要部分。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交代背景有重要作用。 独白:人物内心语言的表达。 旁白:假设对方没有听到、对观众说的台词。对观众起到提示作用。 ②表演(动作和场景,其中场景分内景和外景) 舞台提示的内容之一:提示表演动作、人物形象、环境、布局等等。 《雷雨》舞台提示:时间(一个夏天的上午……)、地点(在周宅的客厅里……)、周宅的格局(左右侧各有一门,一通书房,一通饭厅……)、情境(所有的帷幔都是崭新的,家具非常清洁……),气候(郁热逼人……),人物(四凤约有17、8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 二、文学剧本的含义 综上:文学剧本是服务于戏剧、影视等舞台或荧屏艺术作品演拍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偏重于借助人物台词、动作、场景等手段,集中反映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人生,尤其以体现矛盾冲突见长。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文学概论第四次平时作业部分参考答案

第四次平时作业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创作方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作家歌德提出的。 2、“创作方法”是指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基于一定的文学观念,处理创作与现实关系所依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855年,法国画家库尔贝以“现实主义绘画”为题举办画展,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登场。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盛行于17世纪至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创作方法。 5、自然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法国的雨果的理论与创作为代表的创作方法。 6、自然主义强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客观描述的眼光描绘人物,否定对作品人物进行艺术概括。 7、理想主义最突出的特征是富于理想主义精神,表现作家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8、真正使象征主义走向独立的是美国诗人爱伦·坡和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 9、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特别是一次大战以来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文学思潮。 10、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反思学、改革文学。 11、90年代以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以“冷面书写生存真实的原生态”为标榜的多元化文体。 二、选择题 1、最早提出“创作方法”这一概念的是(A) A:歌德 B:库尔贝 C:“拉普派”作家 D:席勒 2、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批判现实主义描写更真实 B:批判现实主义能够塑造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人物 C: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的力量更强 D:批判现实主义描写更冷静、更成熟 3、主张恪守戏剧创作的“三一律”的原则的创作方法是 (A) A:古典主义 B:人文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4、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科学活动,要求纯客观再现生活的文学思潮是(A) A:现实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 C:自然主义 D:浪漫主义 5、鲁迅的《狂人日记》采用了下列那种创作方法(A) A:现实主义 B:批判现实主义 C:自然主义 D:象征主义 6、人文主义最早从下列哪个国家兴起(C)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7、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下列哪个国家表现最为典型(A)

汉语言文学一基础写作

第 1 页 共1 页 秘密★启用前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2013级 《基础写作》期末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闭卷120分钟 一、分析题(共 20 分) 阅读文章《我们看云去》,分析作品的体裁是什么?请归纳其主题,并分析其写作思路和技巧。 《我们看云去》 时间总是脸上笼罩的乌云。一阵风似,来去匆匆,却很少看见你心园里盛开的玫瑰。春天已不知不觉地拜访那紧闭的百叶窗了。朋友,让我们看云去。 好像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劳累。路旁绿地间泛起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舞厅里的音乐和小草一样郁郁葱葱了。看着那只风筝高高远远飘成了一方蓝天。朋友,让我们看云去。 淡泊,而后幸福;宁静,而后欢乐。一路困顿,一路风尘,跋涉的路还是满山弯弯的小径。远远望去,目光只能蜿蜒爬行。崖畔的野杜鹃正怒放成赏人的风景。朋友,让我们看云去。 经历了许多没有传奇的日子。寂寞紧紧相随,新的和旧的太阳送来的不只是影子。面对太多太多熟稔的荒原,何不潇洒地甩甩头发呢?然后走进红火的户外。朋友,让我们看云去。 二、改写题(共 30 分) 把下面的诗歌改成一段散体文,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乡色酒》 作者/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三、作文题(共 50 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社会现实,以《拥着青春上路》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600字以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 1、王勃,20多岁写了名噪一时的《滕王阁序》。 2、牛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24岁成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3、爱因斯坦,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 4、瓦特,29岁发明了蒸汽机。 5、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6、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7、歌德,25岁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 可拆分区 ) (不可拆分区)

创作手法

一、现实主义 1、定义: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细节真实: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形象典型: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方式客观: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二、浪漫主义: 1、定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艺术特点:思想方面: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3、积极浪漫主义: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史蒂文森,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 4、消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者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基础写作

第一章绪论 1写作的完整过程 从自身来看,包括四个环节:采撷构思表达修改 与社会的关系看,分三个环节:前写作(素材积累)(显)写作(自我实现)后写作(与读者互动) 2写作互动的特点:人文性综合性个体性创造性实践性 3写作的内涵:广义:关于普通文体的基础性写作;狭义:通常指作家的写作,即文学创作 4写作的价值:电脑写作;写作可以超越个体的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增强记忆、检验思维、促进思维深化。 5现代科技对写作的影响:工具的变革引起写作主题观念的变化A增强了汉语写作融入了世界文化大潮流的信息B有助于形成开放交流的写作观;技术优势为写作带来了便利—存储资料、检索和下载资料、编辑排版;新型写作方式的影响主题的写作习惯;消极:沉湎与虚拟世界,忽略读书与阅世;技术手段的便利导致写作修改的缺失;抄袭的滋生冲击写作规范和道德。 第二章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1写作主题发生写作行为的原因:缘情而作因事而作受命而作 2成为出色的写作者:思想理论,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 3影响写作主体的因素:情感与情绪责任与道义素质与人格经验与体验 4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宰作用:在聚材中的主宰作用—写什么在构思中的主宰作用在表达、修改中的主宰作用 5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 1写作客体指进入写作主体视野并激发起写作欲望,经过写作主体加工改造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世界。A写作客体首先是有了写作欲望的主体(即写作主体)的观照对象B写作客体还必须是写作主体的描述对象 2客体的属性:客观性对象性动态性历史性 3课题类型的多样化A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基础上,结合写作活动的特殊性,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对象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对象化的作者本身B划分:形象化客体好抽象画客体、实在客体和虚拟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4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触发写作的动机;规定取材的质量;激活写作运思;检验写作成品 5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写作客体是写作系统的基础要素;写作活动的前提条件;写作传播的信息源 6主体对象化就是写作主体将自身置身于客体中,或把自己当做客体,用客观的规律来约束、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再次基础上选择出可写入文章的、完整的生活现象。具体内容包括:A写作主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思维活动作为对象来认知,使之获得客体的属性B主体将自身融入客体中,使之成为写作客体的组成部分,在观照的同时观照自身。规定性(即写作主体在认知写作客体是应遵从的原则):主体对象化是写作主体对客体规律的顺应;将自我当做客体,即将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作为对象来认识,需要从深入挖掘和扑捉自己的感受入手;除了自身的融入还要处理好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度7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言因素,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广义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3110290课程名称:文学创作 英文名称:literary creation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 36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写作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文学创作是文学院学生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可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学写作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多种严格的写作训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注重将文学创作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的写作为重点,阐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行文的衔接和转换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文学文体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技巧。 知识目标 学习绪论,要求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明确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研习小说的写作,要求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文体

特征;熟练掌握小说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散文的写作,要求了解散文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散文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诗歌的写作,要求了解诗歌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诗歌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研习戏剧的写作,要求了解戏剧文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把握戏剧的文体特征;熟练掌握戏剧写作的几种常用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 通过文学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较高的语言修养,使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思维等能力得到充分提高,能写出具有一定可读性和审美性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同时提高对文学文体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文学创作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关爱,在选材中体会真情,在表达中张扬个性,通过学习作文同化学生心理,培养情感,塑造人格,以作“文”辅做“人”。 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与知识方面 1.系统讲授文学创作理论和相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写作现象的观照相结合;理论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