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

是他的直观存在性。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对

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

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

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

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

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

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在这之后,实

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

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去理解: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

体的又是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二是完

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

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

的一面。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

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既

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

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额基础。历史

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恒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

统一?

答案:新唯物主义是把与无产阶级利益直接相联的革命性视为自己的核心特征之一的。这里实际上点出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党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在

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一旦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那么,它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把改变资本主义这一旧世界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任务,它才可能具有科学性。这是唯

物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党性的相互结合问题。任何超越于这种党性之外的科学性都将是不

可能的。

另外,如果不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不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门改造世界的

学问,那么,即使是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上,它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放弃

改变世界的使命,就是放弃了实践的哲学观,没有了实践的观点,对世界的任何哲学解释

都将是不科学的。

5.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答案: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从反面提醒我们以下这点的重要性,那就是什么是中国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或者说,对马克

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模式的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唯物辩

证法。马克思当年之所以超越其他的思想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抓住当时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今天在分析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对接的理论支点的时候也要采取这种方法。那些

凭着主观想象随意设置一个理论支点,并从这样的支点出发来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的

做法显然无法证明其所设置的理论支点是正确的。因此,在探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性的对

接模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一下中国当代性的

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1.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

答案: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但是,现实的人总是

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谈及此时写道:“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

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说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不是主观的杜撰,而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另一个是历史基础。这些限制总起来说

就是生存条件。生命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有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

“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毫无疑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断首先针对着“思辨的个人”。虽然,整

个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的问题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这引发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运动。显然,看起来很抽象的哲学批判,其实蕴

含着变革现实的探索。但是,他们却始终未能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抽象只是非历史性的,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不是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并通过一定的历史活动形成的,而是可以无条件地存在;从方法论上说,这类

哲学都以某种“纯粹的人”(即“原人”)作为自己的分析起点。

另一种情况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论断。他们的出发点不是“思辨的个人”,而

是“经验的个人”。这种“人”不是脱离物质生产活动、离群索居或沉溺在幻想中的“观

念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关系中(如“分工”和“交换”),从事现实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当代实践表明,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同国民经济学的“经济人”根本

不同并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推移,“思辨的个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经济人”却仍在扮演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因此,发掘“现实的个人”对国民经济学“实证

的个人”的批判意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2.如何理解“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

答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人

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出发,个人就必然要同自然、社会发生一定关系,形成有机整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个人和自然、个人和他人的统一性问题只有在物质生

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由于人们必须通过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进行这

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方式必然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人们的其他关系和活动。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川流不息的源泉,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动因。由于生产力

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永不满足的发展势头,因而把任何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永恒化的

企图都注定要落空。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规律的发现,使得当时最为令人困惑的两个历史之谜得到

了合理的解决:一是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个是人的本质和异化问题。

3.如何正确把握“异化”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答案:如果说,在“异化劳动”的框架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难以做科学的分

析的话,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眼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已

能非常充分而准确地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以至它如何为共产主义实践准备了条件这一

难题加以分析。他指出,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都是以“生产力的普

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为前提的”。

如果说,在“异化劳动”中由于马克思把“异化”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因而具有

思辨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马克思已对“异化”的实质有了十分确切而实在的说明。在他

看来,异化无非是指在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大工业和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化生产力

和交往关系,由于完全和劳动者个人相脱离而变成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从而成为劳动者

无法驾驭的外在力量这样一种情况。因此,消灭异化的出路,就不能仅仅靠改善物质生活

条件,重要的是通过个人的联合,重新驾驭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现实的社会分工取代了思辨的哲学批判,

因而导致了在“异化”问题上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4.存在和本质的对立究竟是虚幻的假设,还是真实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是如

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人的存在和本质并非直接等同,而是在历史发展和变化中有

条件地相统一。人的存在即人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等,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需要以及对

这种需要的自觉意识。人的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满足,而需要的更新又推动人们不断地去

改变现有的生存条件。这就是实践的革命本性,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后,并没有根本否定存在和本质的对立,而是把它

纳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矛盾中,用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加以说明。但同时,存

在和本质的对立也仍保留着其独特的意义。如果说,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冲突是从根源上、从客观趋势上分析社会运动的机制的话,那么存在与本质的对立则主要从个体发展上、从

主体感受上揭示社会变革的机制。

5.马克思恩格斯是何种意义上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应当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马

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或上升时期,其特殊的阶级

利益还未完全分化为同广大劳动者根本对立的利益,因而总是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登上历

史舞台,并以较具人民性的思想观念

获得了群众的认同。然而随着其特殊阶级利益的形成和扩展,其意识形态观念必定与

社会现实形成巨大反差,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便应运而生。这种虚假性来源于现存社会普遍

利益的虚幻性,来源于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

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也不应理解为一堆骗人的谎言,而应理解成它为现实中苦难的人们提供

了一种虚假的安慰。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意识形态并非注定就是虚假的观念体系,只有当其维

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时,它才表现为虚幻的观念。第二,把被意识形态所颠倒的现

实世界再颠倒过来,只能诉诸现实的革命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非那么单一。“虚假

的观念体系”无疑是其基本含义之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基本规定无疑指其“颠倒性”,就是说,它根本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和实践

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甚至以观念代替现实。

除了“虚假的观念体系”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含义至少还

有两种:其一,指统治阶级的思想,亦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它必定构成现存社会制

度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简单地说,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

的思想体系”。其二,指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亦即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借以认清使命,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口号,因而它又必定是每一种革命得以成功的舆论基础。既然革命

意识形态总是同人类的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相联系的,因而其变化发展也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五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共产党宣言》

1.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斗争方法有何特点?《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历史结构时发现:除原始形态的社会外,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以往历史的产物,同样,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对立也必将失去其基础。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在它之后,必定是无阶级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历史证明,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不断觉醒,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发成熟。不仅如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趋势,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并非简单以一个阶级的统治取代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其最终结果,是消灭阶级。因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阶级消灭的开端。

第二,资本主义的两大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是由两个阶级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这就是说,社会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这一本性同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全一致。不仅因为只有在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而且因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真正驾驭社会化的大生产,根除私人占有制下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的胜利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胜利,因而这一结果是必然的。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特点是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特点表明,人类社会消灭阶级的条件已日益成熟。因此,无产阶级真正的解放就是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案: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

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实现领导;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阶级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政治形式。

我们应当承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确实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创举,要真正实

现难度太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家就永恒存在。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开

辟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所以必须突破西方式的民主。我们知道,当代西式民主理念概括

起来就是“投票的民主”、程序的民主。其所仰仗的投票活动,由于总是以金钱力量为后盾,以利用和操纵群众情绪为手段,因而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广大下层民众在其中往

往只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实际上,投票绝不是表达民意的唯一方式,社会调查、民主协商和评议等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民意。但是,比起竞选一类轰轰烈烈的“作秀”,它需要真正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学习群众,因而艰难得多。可见。问题绝不像西方学

者所说的那样,不存在实质民主,只有形式民主。关键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这个党只能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只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世界

历史使命的分析不能推倒,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民主对立起来就没有根据。

3.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

从今天的实践者看,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个人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

的认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奥秘及其发展规律,

直接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引起了整个世界观的根本变革。

恩格斯在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时,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思想体系都是

一定阶级要求的表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他指出,资本主义

制度是在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后创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生

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新的生产力已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本阶级

利用形式”,巨大的新的生产力便和限制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标

志着新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发展到不相容的地步,标志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级斗争日益激化。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及其相互斗争

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奥秘和

对抗本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对无偿

劳动的占有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基本形式。由于资本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本的生产方式,因而它不可能根本解决其发展过程的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拓展,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激化。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

级专政。

4.《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的?结合今天的实践,谈谈在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答案:首先,共产党必须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才能担负起领导这场斗争的

使命。迄今为止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事实告诉我们,近代社会以来的政治斗争必然是政党政治,而工人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没有自己的组织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党的领导,

工人阶级才能组织成为阶级,团结起来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自觉的斗争。

其次,共产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共产党人在理论

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城和一

般结果”。只有他们不仅代表而且坚持着运动的未来。因此,只有共产党才能胜任领导无

产阶级解放运动,并且也只有在其指导下,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5.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

性的论断?

答案: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

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大都从技术论的角度,将经济发展、

社会的发展直观地归结到科学技术之上,而完全撇开了生产关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这样,他们在实际上就回避了当代的基本矛盾,即邓小平所概括的、表现为“和平”与

“发展”两大问题的“东西”(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南北”(指发达国家

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矛盾。脱离了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哪怕是再天才的机巧,也显得与

实际距离太远,因而缺乏生命力。

当代的历史是否显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的发展起码证明不了这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黑暗,无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所造成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革命进城中的矛盾,

正以最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在已经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再现传统的社会

对抗,而且正在产生着新的对抗。相反,摆脱了私有制关系自发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之一,就在于其为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科学技术成果的合乎理性和人道的

利用,创造了前提。

第六章完整准确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1.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和价值?如何阐发马克思学说中最富生

命力的思想?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的实质究竟

是它的体系还是方法?这个问题虽历经多年争论但至今难有共识。

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知识传统中继本体论、认识论变革之后的一次

存在论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像其他现代西方哲学那样,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人及其生活

世界出发来阐述哲学的内涵的。我们认为,上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强调方法和拒斥

体系哲学并不意味着必然否定世界观式的思维方式。恩格斯在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和《费尔巴哈论》中曾经强调,他和马克思所阐发的新唯物主义既不是教条,也不是公式,

而只是方法,即研究问题的指南;同时他也突出地阐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借以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方法,

即彻底的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并不追求那种大而全的哲学体系,而是把重点

放在对以实践为基础的基础方法论的阐述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思路才能真正达

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作为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从

历史的具体的社会规定性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现存社会秩序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作为改

变现实世界的指南。

2. 如何看待马克思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不甚一致的情况?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

主义?

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恰当

的评价,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服务,而且由于

它的科学性,它成为了工人阶级实际斗争的唯一科学指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指南,它并没有穷尽具体科学研究领域中的

问题。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它也只是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各个具体社

会形态下的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及其特点、规律等问题尚有待于各门具体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指南的意义。

第二,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际工作指南,对它的任何误解,都可能导致巨

大的实践错误。因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首要原则。

3. 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及其“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能否起到

决定作用?为什么?答案:恩格斯指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时社会存在的基础,

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

本的观点。但是它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指的是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源

泉和最后决定力量,但不都是最直接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经济状况固然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有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

些因素主要规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上层建筑的这些因素,本身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派

生的东西,没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就无从表现,历史发展

的客观规律也无法实现。

因此,上层建筑不能起决定作用,但能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历史证明,经济状况不是自动发生作用的,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人们要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又受一

定环境的制约,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能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恩格斯仅以国家权力为例,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三种情况:(1)可以沿着

同一方向起作用,促进经济发展;(2)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破坏经济发展,在这

种情况下,国家权力迟早是要崩溃的;

(3)在某种程度上暂时扭转经济的发展方向,或者把它推向前进,或者把它拉向后退,但最后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这三种情况对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是同

样适用的。

4. 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取消个人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为什么历史唯物主

义更重视人民的意志?

答案:恩格斯指出,“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历史规律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肯定了人

们的意志、动机、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是最终的决定性的力量。在

历史事实的背后,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在起着支配作用。历史的一般规律总是体现在人们的

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因为历史的最后结果,总是在许多单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

产生出来的。

恩格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作为比喻。力学上的平行四边形表示力的合成。历史的发展

就有无数的平行四边形,无数个人意志相互冲突,互相抵消,其最终结果,往往都和个人

预定的目的不一样,就像无数四边形最后得出的合力线,这条合力线和其中任何一根线都

不一致。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历史规律与个人意志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运用于历史领域,说明个人意志和历史必

然规律的辩证关系。

以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起突出作用的人物为例,他们对历史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他们对历史必然性来说,仍然是一种偶人现象,不能起决定作用。伟大人物的出现是时

代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必然性。只是,这个伟大的人物出

现于何时、何地,这是由偶然性因素决定的。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实践——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关著作

1.如何在实践观的把握上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答案: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的,对实践概念作出

了科学的规定。马克思发现实践活动具有一种矛盾的本质:既是具有物质力量的现实的感

性活动,又是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理想追求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对于实践必须从人

的能动性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加以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有

目的地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张把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

个世界图景的认识和把握必须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他强调指出“人的思维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强调理论要与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承担起“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列宁看来,实践首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其次,它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按照主观意图改变现实世界的活动。列宁还进一步论证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二者比较起来,实践是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一部分,实践包括认识。

继列宁之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出重大的理论贡献。《实践论》在坚持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下,突出强调实践的观点,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所要解决的理论任务是为什么和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是运用辩证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在他们之后,列宁和毛泽东都深入研究和探讨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并把它运用于革命的实践。

作为跨世纪的伟大人物,列宁自觉地把源自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用来指导相对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成功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性转折。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去。在丰富的独特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这部不朽的杰作。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发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运用和变化发展中,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第二位的原因。因此,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这两种宇宙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楚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3.如何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

答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突出地强调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说明主观辩

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一致的。他以《资本论》为典范,指出个别和一般的对立统一是理解

辩证认识的关键;正是这种对立统一贯穿于《资本论》的整个逻辑过程,使从抽象到具体

的认识方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列宁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认识道路的矛盾性,强调人的认识无

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因此,辩证法应当适用于和运用于认识论,辩

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对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

的思想体验得更加深刻。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逻辑?

答案:毛泽东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

建的社会状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原则,又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

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继续高举“实事求是”这面光辉的旗帜,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产

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具体体现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国式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设想。随后,他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对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

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为全党所接受。我们党一方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已走过的历程,果

断地结束过去;另一方面则提出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才又重新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5.毛泽东是如何阐述矛盾规律的?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并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

实践中去。在丰富的独特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

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这部不朽的杰作。在《矛盾论》中,毛泽

东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发挥,深刻

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是

对立统一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矛盾论》对作为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了深刻的发挥。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运用和变化发展中,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

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

事物发展的外因、第二位的原因。因此,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这

两种宇宙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弄清楚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

辩证法。

其次,《矛盾论》系统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揭示了矛盾

问题的精髓。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和普遍

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矛盾论》还特别深入研究了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具体情形,阐明了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矛盾对抗的基本理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是指事物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

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衡的。矛盾的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各方的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的

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对抗问题是矛盾斗争形势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它的具体斗争形式则是各具特殊性的。

第四,《矛盾论》汲取了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和论据,并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

基础上,具体地阐明和发挥了矛盾诸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矛盾论》集中研究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提出

了矛盾问题的精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为重要

的是,《矛盾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述评。

答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突出贡献是,坚持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其次,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主张用不

同的方法来予以解决,并进而从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表现、根源、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

进行论述,得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涯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结论。就

整体而言,毛泽东的这些看法都是别开生面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但是,也应当看到,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理论上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毛泽东虽然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仍然存在着矛盾,但他在说明这些矛盾时,既有脱离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

况的倾向,又未能自觉地意识到从斯大林以来一直沿袭的社会主义观念的缺陷性。

第二,毛泽东虽然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但他既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

的阶级斗争和完全意义上的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加以区别比较,也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的产生根源、具体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细致系统的分析。

第三,毛泽东虽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的概念,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却始终没有点明。

7.邓小平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

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邓小平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上提出了“完整准确”说、“精髓灵魂”说和“继承发展”说,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富有创见地界说了马克思

主义,为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一,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

体性与条件性的基本原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著

名论断。邓小平的“完整准确”说不仅全面深刻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同时也预

示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的广阔前景。

第二,在“完整准确”说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精髓灵魂”说。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

的“精髓”、“灵魂”。提出“精髓灵魂”说,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是邓小

平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取得的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第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邓小平把“完整准确”说和“精髓

灵魂”说综合起来,提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据自己的特点去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个问

题所作出的最为完满的解答。倘若说,“完整准确”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精髓灵魂”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的话,那么“继承发展”说则是它们在逻辑

上的必然引申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_基本原理概述考试试题及答案 2(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完整版)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 2. 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 3. 体内的控制系统有哪几类?并比较其异同。 4. 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 5. 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6.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 2.Na+-K+泵的作用意义? 3.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1. 细胞间通讯有哪些方式?各种方式之间有何不同? 2.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种方式?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异同。 3. 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 4. 试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信号通路之间的异同。 5. 概述受体酪氨酸介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证明? 2.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证明动作电 位是钠的平衡电位? 3.发生兴奋过程中,如何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4.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5.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6.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7.绝对不应期是否指潜伏期?潜伏期是否等于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 8.神经干上某点发生兴奋后,除向前传导外能否逆传?为什么? 9.试比较改变刺激强度,单一神经纤维与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变化?为什么? 10.血K+浓度对兴奋性、RP和AP有何影响? 11、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在静息状态下,Na、K离子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钠离子通道就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钾离子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钠离子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E.钠、钾离子通道被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 . . .. . 学习参考 .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 》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_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________ 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 》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_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 着手合著《 》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 》一书。 8.把___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________。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 》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 》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6. 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____________ 在《金枝》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17.经典作家认为,在从不自觉的艺术向自觉的艺术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__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经典作家通常的风格。 19. 追求文学语言的_________与_________,并按照这一标准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反对“人物都讲同样的话”,,是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20. 艺术生产具有_______生产力,又具有_______生产力,是这两种生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2、( )从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论述歌德,被恩格斯予以否定。 2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 )中所提出的观点。 24、( )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话都是用( )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25、悲剧之父( )和喜剧之父( )都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 )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6、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 )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 )。 27、把( )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28、“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 )。 29、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 。 30、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 》中提出了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的理论。 二、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学派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3、典型 4、悲剧 5、典型化 6、莎士比亚化 7、《普罗米修斯》 8、希腊神话 9、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10、文学理论 11、文学消费 三、简答题 1、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思考题整理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那些根本要求? 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就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条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路线保障、社会保障、动力保障和政治领导保障。 5. 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一个社会形态由于其自身的矛盾,必然被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了。虽然人在创造历史时有其能动作用,但人们不能主观地取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当代资本主义采取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手段,发生了新变化,但从根本上讲,这些调节和改良,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自觉地、不断地高速和改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坚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必然向其最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迈进。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1)这是由社会主义历史的短暂性所决定的。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的历史毕竟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在实践和发展初期。中国现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够格”、“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处在幼童时代的社会主义,自然难于充分展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失误和遇到各种挫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这是由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性所决定的。由于无产阶级不曾掌握任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得到发展。更何况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但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就决定了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激烈程度、广泛程度和深刻程度,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革命所不能比拟的。私有制范围内更替尚且需要经过漫长、艰巨的历史进程,以消灭私有制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不是一个更为漫长、更加艰巨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出现曲折、反复,从而使这一进程放慢,不值得大惊小怪。历史的辩证法从来都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的。 a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b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为依存 c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d消费从两方面创造生产 e生产从三方面创造消费f生产和消费互相转化 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分别是哪些?(1)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列宁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概括了帝国主义最主要的内容,却不能明显地指出帝国主义的各种极重要的特点。 (2)因此,列宁又下了另一个包括了五大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但是,列宁认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纯经济上的主要现象,如果还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怎样理解这一观 点 (1)政治斗争是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2)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 (3)政治斗争通常与经济斗争、思想斗争结合进行,是各种斗争的中心环节。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4、何谓“先验主义”?为什么恩格斯把杜林的体系定义为先验主义? (1)先验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2)杜林把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一般世界模式论(原则)、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杜林认为这三部分的逻辑次序是,适应一切存在的世界模式在前,自然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这就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这种分类法是先验主义的,因此就有了这个题目。 二、论述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的一段话:“在实践方面,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不能缺少自我这个观念,正如在我们伸手拿一个东西时不能缺少物体这个观念一样。在生理学方面,我们经常是一个利己主义着和唯物主义者,正如我们经常看到日出一样。但是在理论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坚持这种看法。”这段话可以看出马赫的错误是什么?怎么理解? (1)马赫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而在理论上却可以完全不承认。他以此说明实践是一回事,理论是另一回事。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选择题部分 1-5 B D B A D 6-10 A A B C A 11-15 C A A C B 16-20 C A A A B 名词解释 21题:247页22题:24页23题:161页第四段判断题 24 对25 错,214页26 对 简答题 27题:158页28题:384页 29题:201页30题:323页 31题:385页32题:194页 33题:28页 2014年10月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 B B B D 6-10: D A C B D 11-15: C B D A B 16-20: C B B B A 多项选择题 21、BE 22、AC 23、ABDE 24、ABCE 25、ABE 名词解释 26、P24 27、P338 28、P197 29、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32 对33 错P360 简单题 34、P384 35、P23 36、P217 37、P312 38 、P388 39、P231

选择题 1-5 : D B B B A 6-10 : B A C B D 11-15: C B D A A 16-20: C B B D A 多项选择题 21、AD 22、AB 23、AD 24、ABCE 25、BE 名词解释 26、P24 27、P338 28、P197 29、P165 30、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32 错33 错P360 简答题 34、P384 35、P23 36、P217 37、P312 论述题 38、P385 39、P231 2013年10月答案 单向选择题 1-5 : C D A C D 6-10 : C A B D B 11-15: B D C C D 16-20: B C B C B 多项选择题略 名词解释题 26、P24 27、P197 28、P195 29、P338 30、P413 判断分析题 31、错P214 32、对33、错P427 简答题 34、P23 35、P165 36、P360 37、P389 论述题 38、P159 39、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列文论选读》历年真题答案一览

2015年1月答案 选择题部分 1-5 B D B A D 6-10 A A B C A 11-15 C A A C B 16-20 C A A A B 名词解释 、 21题: 247页 22题: 24页 23题: 161页第四段判断题 24 对 25 错, 214页 26 对 简答题 27题:158页 28题:384页 29题:201页 30题:323页 31题:385页 32题:194页 ; 33题:28页 2014年10月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 B B B D 6-10: D A C B D 11-15: C B D A B 16-20: C B B B A & 多项选择题 21、 BE 22、 AC 23、 ABDE 24、 ABCE 25、 A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 P197 29、 P213 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对 33 错 P360 简单题

34、 P384 35、 P23 36、 P217 @ 37、 P312 38 、 P388 39、 P231 2014年1月答案 选择题 1-5 : D B B B A 6-10 : B A C B D 11-15: C B D A A \ 16-20: C B B D A 多项选择题 21、 AD 22、 AB 23、 AD 24、 ABCE 25、 BE 名词解释 26、 P24 27、 P338 28、P197 29、P165 30、P213判断分析题 31 对 32 错 33 错 P360 简答题 < 34、 P384 35、 P23 36、 P217 37、 P312 论述题 38、 P385 39、 P231 2013年10月答案 单向选择题 1-5 : C D A C D 6-10 : C A B D B . 11-15: B D C C D 16-20: B C B C B 多项选择题略 名词解释题 26、 P24 27、 P197 28、 P195 29、 P338 30、 P413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 答案] 一、单选题 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思考题整理完整版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

容器几何尺寸:(1)容器的大小;(2)形状h/D;h/D为0.25时杀菌时间最短。 导热型圆罐的杀菌时间(扎丹):t0=A(8.3hD+D2) 8.什么是致死率及部分杀菌量? 致死率:致死率是热力致死时间的倒数,热力致死时间Ti的倒数1/Ti为在温度θi 杀菌1min所取得的效果占全部杀菌效果的比值,称为致死率. (以热处理时间为横坐标,以致死率为纵坐标图为致死率图。) 部份杀菌量:细菌在T℃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为I分钟,在T℃加热了t钟,则在T℃温度下完成的杀菌程度为t/τ。 9.说明比奇洛基本推算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图表示杀菌时间的推算方法。 基本原理:找出罐头食品传热曲线和各温度时细菌热力致死时间性的关系,为罐头食品杀菌操作(理论上达到完全无菌程度)推算预定杀菌温度工艺条件下需要的加热冷却时间。(图自己补,分别是食品传热曲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致死率曲线,三幅图加上文字表述) 9.杀菌方法的选择与酸度有什么关系?(网上找的) 食品的酸度对微生物耐热性的影响很大。对绝大多数微生物来说,在pH中性范围内耐热性最强,pH升高或降低都可减弱微生物的耐热性。特别是在偏酸性时,促使微生物耐热性减弱作用更明显。酸度不同,对微生物耐热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同一微生物在同一杀菌温度,随着pH的下降,杀菌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所以食品的酸度越高,pH越低,微生物及其芽胞的耐热性越弱。酸使微生物耐热性减弱的程度随酸的种类而异,一般认为乳酸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强,苹果酸次之,柠檬酸稍弱。由于食品的酸度对微生物及其芽胞的耐热性的影响十分显著,所以食品酸度与微生物耐热性这一关系在罐头杀菌的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酸度高,pH低的食品杀菌温度低一些,时间可短一些; 酸度低,pH高的食品杀菌温度高一些,时间长一些。 10.为什么要进行反压冷却?如何进行操作?(网上找的) 为减少冷却阶段罐内外压力差防止容器变形、损坏玻璃罐跳盖等现象,常采用反压冷却。 加压冷却(反压冷却):在通入冷却水的同时通入一定的压缩空气。 (要注意的是,杀菌锅温度声高到了杀菌温度T,并不意味着罐内食品温度也达到了杀菌温度的要求,实际上食品尚处于加热升温阶段。对流传热型食品的温度在此阶段内常能迅速上升,甚至于到达杀菌温度。而导热型食品升温很慢,甚至于开始冷却时尚未能达到杀菌温度。因此冷却时需要加反压) 操作: 一般高温杀菌115~1210C,需打入137.3~166.7kPa的压力。 杀菌釜内反压力的大小,以使杀菌釜内总压力(蒸汽压力与补充压力之和平等于 或稍大于罐内压力与允许压力差Δp允的好,即: p釜=p 釜蒸+p反≥p2-Δp允 p反=p2 -p釜蒸-Δp允 反压杀菌冷却时所补充的压缩空气应使杀菌釜内压力恒定,一直维持到镀锡罐内 压力降到1+Δp允大气压,玻璃罐内压力降到常压时才可停止供给压缩空气。 11.说明内容物腐败变质的类型,分析其原因。 胀罐:从程度分隐胀、轻胀、硬胀 从性质分:理化性胀罐、细菌性胀罐。氢胀:[H+]↑→罐壁腐蚀→ H2↑假胀:装量过多,真空度低 教育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复习思考题汇总word版

谭老师复习思考题 组织结构、功能与疾病 1.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其在人体功能活动中的作用。 3.白血细胞有几种类型,在疾病中的意义如何? 4.骨和软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意义,适当联系学习记忆的神经调节。 人体调节网络 1.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分泌激素。 2.内分泌激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对人体功能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3.免疫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免疫调节有何意义? 人体胚胎学 1.受精的概念及其意义。 2.三胚层胚盘的形成及其意义。 王老师复习思考题 心脏 1.心脏的瓣膜、腱索、乳头肌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人体系统解剖学》P146 瓣膜:每个人的心脏内都有四个瓣膜。即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 二尖瓣由前(大)瓣和后(小)瓣两叶组成。三尖瓣由前、后、隔瓣三个瓣叶组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均由三个瓣叶组成。瓣叶正常时是菲薄的、光滑的、富有弹性的。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 腱索: 乳头肌: 2.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心脏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正常节律有顺序地收缩、舒张。心传导系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

(一)窦房结 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至心房肌,使心房收缩,同时经结间束传至房室结。 (二)结间束 心房的一些心肌细胞具有特殊电生理性能,构成前、中、后3条结间束,将窦房结的冲动传至房室结。 (三)房室结 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的心内膜深面,呈扁椭圆形。房室结将来自窦房结的冲动传向心室。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在窦房结的冲动产生或结间束的冲动传导障碍时可产生冲动,导致心律失常。 (四)房室束 房室束又称His束,起自房室结,穿过右纤维三角,沿室间隔膜后下缘前行,至室间膈肌部的顶端分为左右束支。 (五)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 左束支呈扁带状,沿室间隔左侧深面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分别至左心室前、后壁,再分支达乳头肌根部,交织形成浦肯野纤维网,。 右束支呈圆索状,沿室间隔右侧深面下行,经隔缘肉柱达前乳头肌根部,再分散形成浦肯野纤维网,分布于乳头肌和右心室肌。 3.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特点。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房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右心室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血液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46 血液循环的功能:《医学生理学》P6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 (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 (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 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 (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 《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 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 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 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 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 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 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 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 4、市民社会 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 (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 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 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 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 (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 3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