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指引

为了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公正、高效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确保监察调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证据标准的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深圳市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基本原则】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认定,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原则。

第二条【证据裁判原则】认定职务犯罪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监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应当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第三条【庭审中心原则】监察机关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对职务犯罪证据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证据;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要求和标准审查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认定、运用证据,依法作出裁判。

第四条【非法证据排除原则】采用刑讯逼供或冻、饿、晒、烤等变相肉刑,以及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采用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等证据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第五条【职务犯罪案件事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事实一般分为案件来源、犯罪事实、案件量刑情节以及其他需要查证的事实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事实均需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第六条【不能认定犯罪事实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认定案件犯罪事实:(一)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行为的关键证据缺失或者主要证据之间有重大矛盾无法排除;(二)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的证据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间接证据又不能相互吻合印证或者存在矛盾、疑点;(三)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要事实缺乏相关证据证明;(四)非法证据排除后,其他证据不足以证明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第二章证据收集基本要求

第七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调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八条【物证收集、固定的范围】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全面收集与职务犯罪有关的物证,包括但不限于被调查人的电脑、通讯工具、银行卡、钱款、黄金、文物字画、车辆、房产等相关财物。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专门部门保管、处理。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九条【物证的收集程序】监察机关执行调取、冻结、搜查、查封、扣押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取证时应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及相关文书。调取、查封、扣押物品的,相关笔录及清单应当注明时间、地点及其名称、特征、形状、颜色、数量、质量等,调查人员、见证人、物品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没有物品见证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的,须在笔录上注明原因。搜查、查封、扣押物证的,应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因情况紧急无法同步录音录像,应当在相关笔录中及时注明原因。

第十条【书证范围】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书证,应当及时、全面收集。包括但不限于文件、资料、票据、条据、信函、笔记、记录、账册、交易明细等。

第十一条【收集书证原件】收集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经核对无误可以使用副本、复印件,应当由调查人员作出说明并加盖公章。具备辨认条件的书证,应当由被调查人、相关证人进行辨认。需要对相关书证进行鉴定的,应予鉴定。

第十二条【证人证言】收集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证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二)询问证人应当选取合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询问人员和询问程序应当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三)询问证人前,应当出示询问人身份的证明文

件,并告知证人相关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四)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不得以暴力、威胁、提示性、诱导性提问等方式获取证人证言;(五)询问未成年人时,应通知其监护人或者其他合适成年人到场;询问聋、哑人,应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担任翻译;询问盲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证言的客观真实性;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人员,应当提供翻译人员。此四类情况应在笔录中注明;(六)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应当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注明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并交由被询问人阅读后签名或盖章。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询问未成年证人的,还应由在场的监护人或其他合适成年人在询问笔录上签名。

第十三条【证言矛盾】在收集证言的过程中,发现同一证人或不同证人证言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应当针对存在矛盾的问题展开询问,查明原因,排除矛盾。

第十四条【证言中发现其他线索】对在证人证言中发现的其他证据线索,监察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固定。

第十五条【首次讯问】第一次讯问时,应问明被调查人姓名、别名、出生年月日、户籍所在地、籍贯、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务(含党内职务)、职权范围、住所、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属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是否市管(区管)干部,是否受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其他纪律处分等基本情况,并应当告知被调查人相关权利义务和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自书材料】被调查人请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必要时,调查人员也可以要求被调查人亲笔书写供述。被调查人应当逐页在供述上签名或盖章、并捺指印,并注明书写日期。调查人员在收到自书材料后,应当注明收到时间并签名。

第十七条【对被调查人讯问】对被调查人讯问应当围绕被证明的事实展开,对于公职人员被调查人重点讯问其所担任的职务或从事公务的内容,以及相关犯罪行为与其职务的关联关系。

第十八条【行受贿犯罪被调查人】对于涉及行受贿犯罪的被调查人讯问,应重点调查行、受贿双方关于行受贿的目的、动机,行受贿的时间、地点,财物的来源、具体形式、内容,以及对双方财物的安排、处分等情况。确保行、受贿双方供述能够相互印证。

第十九条【全程录音录像】对被调查人讯问过程应当全程录音录像,保证其完整性,不得选择性录制,不得中断、剪接、删改,同时录音录像内容应当与笔录载明的内容相符。发现讯问笔录与讯问被调查人录音、录像内容有重大实质性差异且监察机关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该讯问笔录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第二十条【录音录像的保存与使用】讯问被调查人录音、录像由监察机关妥善保存。因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可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调取相应时段的同步录音录像;人民检察院可以向监察机关调取相关同步录音录像,监察机关应当予以提供。人民法院可以召集控辩双方在庭前或者庭后共同查阅涉嫌非法收集证据时段部分同步录音录像。查阅人员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在查阅过程中,不得录音录像、复制,不得将相关内容外泄。确有必要在法庭调查中播放同步录音录像的,应当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妥善保管同步录音录像。案件结束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将同步录音录像退回监察机关。

第二十一条【同案人供述、证言排除矛盾】调查过程中,发现同案人之间的供述,被调查人供述与证人证言,言词证据与其他客观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应当针对存在矛盾的问题展开调查,查明原因,排除矛盾。

第二十二条【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应注重审查其翻供的原因,围绕其翻供原因进行调查。

第二十三条【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均应当具备法定资质,鉴定人无需要回避的情形,鉴定事项不得超出鉴定机构业务范围与技术条件。鉴定文书应当附上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资质证明材料或者其他证明文件;(二)鉴定对象与送检材料一致,且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应当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并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相符;(三)鉴定报告形式要件完备,应当载明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方法、鉴定(分析论证)过程、鉴定结论、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且有鉴定人的签名、盖章。多个鉴定人的鉴定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在鉴定意见上写明分歧的内容和理由,并且分别签名、盖章;(四)鉴定程序合法,鉴定过程和方法应当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

第二十四条【专家意见】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但没有法定司法鉴定机构的,可以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具专家意见,专家意见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

第二十五条【视听资料】视听资料一般应当调取原件,并附有视听资料制作人或者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制作、播放的方式。视听资料为复制件的,应当说明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复制件制作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并附有制作人、原视听资料持有人的签名或盖章,并捺指印。

第二十六条【视听资料及时调取】视听资料的提取应当及时,避免因存储时间的原因导致证据的灭失。收集在案的视听资料应当全面、完整,并具有连续性。音频资料应当附有文字说明。

第二十七条【视听资料辨认、指认】监察机关可以根据调查需要,组织被调查人、证人对视听资料的内容进行辨认、指认。对视听资料记录的情况,及时对被调查人进行讯问、对证人进行询问。

第二十八条【涉密视听资料】对涉密的视听资料,应当依法转化。不能转化的,应当提供单独说明材料,制作保密卷备查。

第二十九条【电子数据】监察机关应当注意及时、全面收集与职务犯罪有关的电子数据,对可能与职务犯罪有关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应当及时收集、固定、查验其中存储的内容,组织涉案人员进行辨认、指认,并根据存储内容展开进一步调查,查找相关人员、收集物证。

第三十条【历史电子数据】对可能与职务犯罪有关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内储存的相关信息、文件被删除或者损坏,监察机关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对历史数据进行恢复、提取。收集提取的相关信息、文件,应当经被调查人、证人辨认确认。对有线索表明该电子产品可能用于与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经查验其存储内容无结果的,监察机关可以从网络运营商处调取相关数据信息。

第三十一条【涉密电子数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的电子数据,应当保密并依法转化。不能转化的,应当提供单独说明材料,制作保密卷备查。

第三章证据收集、审查标准.

第三十二条【不能定案的证据】有下列情形之一,相关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一)讯问笔录有瑕疵,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二)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方式有瑕疵,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三)在勘验、检查、搜查过程中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未附笔录或者清单,不能证明物证、书证来源的;对物证、书证的来源、收集程序有疑问,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原件及其内容的;(四)鉴定意见违反有关规定,或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五)勘验、检查笔录明显不符合法律、有关规定,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说明的;辨认笔录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确定辨认笔录真实性的;(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经审查无法确定真伪的,或制作、取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有疑问,不能提供必要证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

第三十三条【案件来源及调查经过】监察机关应根据调查情况,出具被调查人在接受调查期间有关情况说明:(一)案件来源,包括问题线索来源及初核、立案时间;(二)到案经过,包括被调查人到案的时间、具体方式,采取留置的时间、首次谈话的时间、地点、到案过程中被调查人的表现;(三)到案后表现及供述犯罪事实情况,包括调查前监察机关是否掌握被调查人犯罪问题线索、掌握何种线索以及被调查人到案后是否如实供述及主动交代情况;(四)被调查人违纪违法处分情况,包括被调查人因违纪违法被调查、处置的相关材料。

第三十四条【物证的审查】对物证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一)物证是否为原物,是否经过辨认、指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是否与原物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二)物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相关笔录、清单是否经调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三)物证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受损或者改变;(四)物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是否全面收集;(五)在搜查、查封、扣押时是否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第三十五条【被调查人身份材料】证明被调查人身份的证据包括:(一)证明被调查人职务的干部履历表、职工登记表、聘任材料和任免文件等;证明被调查人职权的任职文件中的职责说明,关于职级的书面说明,任职时间、任职单位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制度、相关会议记录等;(二)证明被调查人在国家机关或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应当收集其所在单位性质的有关书证。无法提取的,应当由其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其中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系国家机关的,不需调取该机关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等书证;(三)证明被调查人属于“受委派从事公务”的,应当收集委派单位属于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书证,受

委派单位属于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书证;委派单位与受委派单位之间关系的证据;证明被调查人被委派情况、在委派单位任职情况的证据;(四)证明被调查人属于国家出资企业中的监察对象的,应当收集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在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等国家出资企业从事公务的会议记录、决定文件等,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党委会(党组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从事领导、组织、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会议记录、决定文件等书证;(五)证明被调查人属于“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应当收集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性质、从事公务的性质、其履职依据等书证;(六)证明被调查人与上述监察对象共同犯罪的,应当收集被调查人与监察对象相互勾结的特殊身份证据,包括:被调查人的供述和辩解;相关知情人的证言;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及电子邮件、手机通信、通信软件聊天记录等电子数据;(七)被调查人系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的,应当收集被调查人当选、辞去或者罢免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的有关书证,确保在办理立案、留置、逮捕等手续时履行了必要的通报、报请程序。

第三十六条【自首】被调查人自动投案的,监察机关应当收集接受由投案人员签名、接受投案单位盖章的证明材料,并写明被调查人投案的时间、地点和如实供述情况等内容。被调查人虽不具有主动投案的情节,但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协助监察机关追回赃款、赃物,或有其他避免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表现的,监察机关应当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十七条【单位自首】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人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认定为自首。认定为单位自首的,应当调取被调查单位决定自动投案的相关言词证据及会议纪要等书证予以证实。

第三十八条【立功】被调查人检举他人犯罪的,监察机关应当收集被调查人检举揭发材料及证明其来源的材料、监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材料、被检举揭发人的供述等。被检举揭发案件已立案、侦破,被检举揭发人被采取调查措施、起诉或者审判的,还应审查相关的法律文书。证据材料应加盖接收被调查人检举揭发材料的单位印章,并由调查人员签名。被调查人主动或者按照监察机关的安排,协助抓获包括同案人在内的其他犯罪分子,监察机关应当出具证明材料。

第三十九条【立功线索查处结果运用】被告人提出新的立功线索,因特殊情况相关机关不能及时反馈立功线索查处结果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依法作出裁判,相关立功线索查处结果可以作为刑罚执行阶段对被告人减刑、假释的依据。

第四十条【收集境外证据】依照国际条约、刑事司法协助、互助协议或平等互助原则,请求证据材料所在地司法机关收集,或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国际刑警组织启动合作取证程序收集的境外

证据材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监察机关应对其来源、提取人、提取时间或者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保管移交的过程等作出说明。对其他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应当对其来源、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提取人、提取时间进行审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四十一条【提供境外证据】被调查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来自境外的证据,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由所在国中央外交主管机关或其授权机关认定,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第四十二条【补查补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审查、审理案件,认为需要补充调查的,或者出现新的情形、新的抗辩意见,需要进一步补充调查的,监察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补充调查并提交材料,没有法定期限规定的,一般应在一个月内完成。在法定期限内无法完成补充调查,或补充调查后仍无法查清事实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证据裁判原则依法及时做出决定、裁判。

第四十三条【涉案财物单独成卷、提出处理意见】监察机关在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应当对涉案财物逐件(类/批)提出处理建议并写明提出建议的事实、理由、依据等,并将相关证据材料单独成卷,形成诉讼证据卷的涉案财物部分,对相关内容作索引注明。涉案财物已作先期返还、销毁等处置决定的,应当在移送起诉时说明具体处置情况及理由。被调查人已被移送起诉、尚未判决的,监察机关又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应当及时将有关证据材料、法律文书以及处理意见及时提交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四条【财物处置公诉意见】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或当庭发表公诉意见时,应当对涉案财物逐件(类/批)提出处理意见并写明提出建议的事实、理由、依据等。涉案财物在审查起诉期间作出先期返还、销毁等处置决定

的,应当在起诉时说明具体处置情况及理由。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法院经审查不予认定的,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产,退回监察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在监察机关立案调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以及人民法院审判期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有关法律和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程序、要求及经济补偿,参照《深圳市刑事案件出庭作证工作规程(试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涉案财物处置、执行】在监察机关调查阶段,有关涉案财物的处置,依照《深圳市纪委监委机关自办案件涉案款物管理工作规程(试行)》执行。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有关涉案财物的处置,依照《深圳市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办法(试行)》执行。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生效后,涉及刑事裁判财产部分执行的,依照《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的执行指引(试行)》。

第四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指引由深圳市监察委员会、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2020职业犯罪证据指引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指引 为了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公正、高效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确保监察调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证据标准的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深圳市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基本原则】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认定,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原则。 第二条【证据裁判原则】认定职务犯罪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监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应当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第三条【庭审中心原则】监察机关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对职务犯罪证据的要求和标准收集、固定证据;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按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的要求和标准审查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认定、运用证据,依法作出裁判。 第四条【非法证据排除原则】采用刑讯逼供或冻、饿、晒、烤等变相肉刑,以及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采用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等证据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第五条【职务犯罪案件事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事实一般分为案件来源、犯罪事实、案件量刑情节以及其他需要查证的事实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事实均需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第六条【不能认定犯罪事实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认定案件犯罪事实:(一)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行为的关键证据缺失或者主要证据之间有重大矛盾无法排除;(二)认定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职务犯罪的证据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间接证据又不能相互吻合印证或者存在矛盾、疑点;(三)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要事实缺乏相关证据证明;(四)非法证据排除后,其他证据不足以证明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第二章证据收集基本要求 第七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调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法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八条【物证收集、固定的范围】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全面收集与职务犯罪有关的物证,包括但不限于被调查人的电脑、通讯工具、银行卡、钱款、黄金、文物字画、车辆、房产等相关财物。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专门部门保管、处理。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九条【物证的收集程序】监察机关执行调取、冻结、搜查、查封、扣押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取证时应表明身份、出示证件及相关文书。调取、查封、扣押物品的,相关笔录及清单应当注明时间、地点及其名称、特征、形状、颜色、数量、质量等,调查人员、见证人、物品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没有物品见证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签名或盖章的,须在笔录上注明原因。搜查、查封、扣押物证的,应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因情况紧急无法同步录音录像,应当在相关笔录中及时注明原因。 第十条【书证范围】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书证,应当及时、全面收集。包括但不限于文件、资料、票据、条据、信函、笔记、记录、账册、交易明细等。 第十一条【收集书证原件】收集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经核对无误可以使用副本、复印件,应当由调查人员作出说明并加盖公章。具备辨认条件的书证,应当由被调查人、相关证人进行辨认。需要对相关书证进行鉴定的,应予鉴定。 第十二条【证人证言】收集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证人应当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二)询问证人应当选取合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询问人员和询问程序应当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三)询问证人前,应当出示询问人身份的证明文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模板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一、对纪检部门审查期间交代犯罪事实的人能否认定自首的问题 【核心提示: 行为人在纪检审查期间的认罪态度成为对认定自首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的虽然如实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 但因为认罪态度不好, 交代问题是被动地”挤牙膏”式地”挤”出来的, 这种情形就难于认定其为自首。】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 纪检监察机关有权要求有违纪、违法问题的党员干部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在规定(或者指定)的地点、时间内向组织交代问题, 接受审查。这分别是一种党内执纪措施或者行政调查措施。对于经过纪检监察发现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 由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从而转入刑事诉讼程序。当前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中多为纪检)审查后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中, 对于在纪检审查期间出于各种原因交代了犯罪问题的人, 能否认定为自首, 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被纪检审查的人一般都是在纪检监察机关掌握了其一定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事实的情况下, 在特定的环境下交代问题的(对那些未经审查即自动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问题的人, 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检察机关受理这些案件后, 如果犯罪嫌疑人继续承认其在纪检审查期间所作的交代, 不作改变, 对以上情况能否认定为自首? 中国刑法规定的自首, 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或者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

它罪行的情况。据此, 适用自首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向司法机关”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 关于认定自首的第一个条件, 亦即”自动投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它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 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 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这种盘问、教育的情况显然应包含纪检监察机关的审查方式。因此, 对于那些在纪检审查期间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人, 无论其交代的问题是组织上已经掌握还是尚未掌握的, 都应当视为符合成立自首的第一个条件。 关于认定自首的第二个条件, 亦即”如实供述”问题。根据上述解释第一条的规定, 是指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 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 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 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 应当认定为自首。”这表明, 如实供述并不一定要求供述全部犯罪事实, 只要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即可;同时, 也不限定供述以后不得翻供, 只要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供述即可。这个条件是比较宽泛和具有灵活性的。据此, 对于那些在纪检审查期间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的人, 在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以后, 只要能继续承认主要犯罪事实, 不翻供, 或者即使翻供, 在一审判决之前又能如实供述的, 一般应当依法认定为自首。 至于是否”自动投案”,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纪检审查期间的供述是否出于”主动”, 如果是被动地交代问题, 能不能视为自首?

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特点

[摘要]证据是案件的生命和灵魂,是认定犯罪事实的依据,证据的收集和运用是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活动中的核心任务。如何针对毒品犯罪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充分的收集、运用毒品犯罪的证据,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法律课题。本文首先归纳了毒品犯罪证据收集的特点,然后着重分析了运用证据打击毒品犯罪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特点运用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继续呈蔓延发展趋势,毒品种类不断增加,犯罪分子手段越来越狡诈、反侦察意识越来越强。而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打击毒品犯罪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毒品犯罪案件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案件侦破难、起诉难、审判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笔者通过调研发现,2007年至2009年,某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毒品犯罪案件53件84人,其中翻供(包括全部翻供和部分翻供)的犯罪嫌疑人有61人,比例达72%;翻供后存疑不起诉或由公安机关撤回的犯罪嫌疑人有15人,比例达到了17%。有关毒品犯罪案件中的证据问题,成为值得探讨的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毒品犯罪的证据种类及特点 我国现行刑法第6章第7节对毒品犯罪作了专门的规定,该节共9条,12种罪名。所谓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从广义上讲,能够证明毒品犯罪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毒品犯罪的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种证据: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毒品犯罪的证据也包括这些证据形式。 毒品犯罪属隐蔽型犯罪,它不像暴力型犯罪那样有明显的作案现场和痕迹。与其它犯罪相比,毒品犯罪有其特殊性:犯罪双方都是自愿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被害人;隐秘性强,很难被外人发现;流动性强,点多、面广、线长;情报工作和技术手段在侦破毒品犯罪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毒品犯罪证据与其它普通刑事犯罪证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被害人陈述 在普通刑事犯罪中,大多有被告人和被害人。被害人基于对被告人的憎恨,通常会主动向司法机关举报犯罪。在普通刑事犯罪中,被害人陈述是一项重要证据。被害人陈述能准确地指明犯罪是否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谁,无论是在侦查、起诉、还是审判中,都有其独特作用和价值。 而在毒品犯罪中,犯罪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买卖毒品赚取巨额的利润,其它种植、制造、贩运毒品等犯罪都是为买卖毒品犯罪服务的。买卖毒品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商品买卖活动,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毒品交易即成功。尽管毒品买卖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对于毒品买卖双方来说都能给其带来巨额的非法利润,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毒品买卖双方通常不会相互举报犯罪。因而,在毒品犯罪中缺少普通犯罪意义上的被害人。缺少被害人陈述,是毒品犯罪案件证据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缺少证人证言 在普通刑事犯罪中,通常都会有证人证言。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证人是当事人之外知道案情的第三人,证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在通常情况下证人证言的客观性较强,对查明案件

计算机一级考试理论试题-第9部分-计算机安全与职业道德

第9部分计算机安全与职业道德判断题 (1) .[T]宏病毒可感染PowerPoint或Excel文件。 (2) .[T]计算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被激活之后,才开始起干扰破坏作用。 (3) .[T]对重要程序或数据要经常备份,以便感染上病毒后能够得到恢复。 (4) .[T]当发现病毒时,它们往往已经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清除了病毒,受到破坏的内容有时也很难恢复。因此,对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 (5) .[F]计算机病毒只会破坏软盘上的数据和文件。 (6) .[T]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它能在某些条件下激活并起干扰破坏作用。 (7) .[F]计算机只要安装了防毒、杀毒软件,上网浏览就不会感染病毒。 (8) .[F]若一台微机感染了病毒,只要删除所有带毒文件,就能消除所有病毒.。 (9) .[F]若一张软盘上没有可执行文件,则不会感染病毒。 (10) .[F]CIH病毒能够破坏任何计算机主板上的BIOS系统程序。 (11) .[T]开机时应先开显示器后开主机电源,关机时应先关主机后关显示器电源。 (12) .[T]冷启动和热启动的区别是主机是否重新启动电源以及是否对系统进行自检。 (13) .[T]1991年我国首次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4) .[T]由于盗版软件的泛滥,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受到很大的损害。 (15) .[T]计算机职业道德包括不应该复制或利用没有购买的软件,不应该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16) .[T]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协同工作等是信息应用的新趋势。 (17) .[T]IT行业有一条法则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计算机功能、性能提高”的发展趋势。这就是美国Intel公司的创始人摩尔提出的“摩尔法则”。 (18) .[T]根据计算机领域十分著名的摩尔法则,芯片上能够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18~月将增加1倍。 第9部分计算机安全与职业道德单选

沈源: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及审查

沈源: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及审查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点是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当前,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攀升,腐败问题日益突出。预防腐败、打击职务犯罪已成为司法工作的重要任务。证据是司法机关定罪判刑的依据,是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惩治犯罪的基础和前提。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审查、认定证据是惩治职务犯罪的关键。山阳县检察院反贪局近年来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始终严格证据标准、注重案件质量,所办理的案件有罪判决率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在证据审查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定的证据审查工作方式。现在笔者就将结合案例从职务犯罪的特点、证据的主要表现及证据审查这几个方面予以叙述。一、职务犯罪的特点职务犯罪是指负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利用管理职权 所实施的犯罪,破坏了国家管理职能和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其的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为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它的主要特点是:1、犯罪主体特殊。职务犯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具有“从事公务”的身份。在我国,职务犯罪的主体大多数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中又以领导干部居多。2、犯罪行为与职务具有密切联系。职务犯罪与行为人的职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

表现为一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行为;二是滥用职权;三是不正确履行职权。3、手段的智能化。作为职务犯罪主 体的是从事公务的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智能水平,并且熟悉与其职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为实施智能化犯罪行为奠定了基础。二、职务犯罪证据的主要表现证据是立案、侦查、逮捕、起诉和审查,以及定罪判刑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惩治犯罪的基础和前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两项《规定》),明确规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有七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职务犯罪是凭借职务行为进行掩护或利用职务加以掩盖进行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多数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不以具体的人或物为侵害对象,因而大多没有可供勘查的犯罪现场。又因为职务犯罪是特殊主体的智能型犯罪,有些主体还熟悉法律,懂得侦查技能,加上有一定的职权和社会地位,反侦查能力较强,很少留有实物证据。即使存在某些实物证据,犯罪人也有充分的实践、并利用手中的权利加以毁灭或掩盖,这也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很少留下

涉及证据法的几个最新案件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 第二条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条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中,对于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为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的根据。 第四条起诉书副本送达后开庭审判前,被告人提出其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被告人书写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告诉,由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或者其辩护人作出笔录,并由被告人签名或者捺指印。 人民法院应当将被告人的书面意见或者告诉笔录复印件在开庭前交人民检察院。 第五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或者庭审中,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之后,应当先行当庭调查。 法庭辩论结束前,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也应当进行调查。 第六条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当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 第七条经审查,法庭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公诉人应当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提请法庭通知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者其他证人出庭作证,仍不能排除刑讯逼供嫌疑的,提请法庭通知讯问人员出庭作证,对该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予以证明。公诉人当庭不能举证的,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五条的规定,建议法庭延期审理。 经依法通知,讯问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应当出庭作证。 公诉人提交加盖公章的说明材料,未经有关讯问人员签名或者盖章的,不能作为证明取证合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

浅谈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 监察委成立以来,很多同仁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搞好“纪法衔接”。这个衔接,笔者觉得可以大致概括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们监察委内部的衔接。原纪检委的同志们要学习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构建“实体正义、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转隶的检察院的同志们要钻研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纪检业务,树立“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执纪理念。 另一方面是我们监察委与外部的衔接,主要是同司法机关的衔接。根据目前发布的《监察法》二审稿第四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对被调查人涉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这就意味着我们调查工作的落脚点是建立在满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法定要求和标准之上的。 目前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以审判为中心”,而“以审判为中心”的实质其实就是“以证据为中心”。由侦查阶段就完成案件的实质性调查改为审判阶段通过控、辩双方举、质证的激烈对抗,最大程度地还原案情的本身,法官据此作出最终的裁判。新刑诉法对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情形,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表明我们监察委的工作并不是游离于审判之外的。证据的收集不仅是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更关乎我们监察委工作人员的执法权威,所以在证据问题上,容不得半点纰漏、抱不了丝毫侥幸。 基于上述所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观点和看法: 一、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分类 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涵盖了除“被害人陈述”外的所有刑事证据,具体包含以下七类: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意见;6、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7、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职务犯罪案件证据的收集标准和原则 1

人民检察院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人民检察院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和业务分工设置内部机构,分别承办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业务。 1、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举报中心承办受理、接待报案、控告和举报,接受犯罪人的自首;受理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埔、不起诉、撤销案件及其他处理决定的申诉;受理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受理人民检察院负有赔偿义务的刑事赔偿案件等工作。 2、反贪污贿赂部门承办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 3、法纪检察部门承办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破坏选举等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 4、审查逮捕部门承办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逮捕,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延长,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及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工作。 5、审查起诉部门承办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起诉或不起诉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或不起诉,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等工作。 6、监所检察部门承办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直接立案侦查虐侍被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案,对监外执行的罪犯和劳教人员又犯罪案件审查批埔、起诉等工作。 7、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承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依法提出抗诉等工作。 8、检察技术部门承办对有关案件的现场进行勘验,收集、固定和提取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并进行科学鉴定,对有关业务部门办理案件中的涉及技术性问题的证据进行审查或鉴定等工作。 9、纪检监察部门承办受理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人员利用职权进行违法办案、越权办案、刑讯逼供、吃请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和控告,并进行查处等工作。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取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取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xx县人民检察院 x勇 职务犯罪案件能否成功起诉和审判,取决于案件侦查收集固定的证据及证据的证明力。侦查人员如何围绕犯罪构成全面客观依法收集和固定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并努力提高证据的证明力,是摆在侦查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因为证据上的原因,导致一些案件在检察机关诉不出,在法院判不了,不得不作撤案或不诉处理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侦查人员在取证中出了问题。本人结合自身侦查实践及案件质量检查、公诉、审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侦查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证据收集方面 (一)不按犯罪构成要件收集和固定证据 犯罪构成要件是侦查取证的指南。不同的案件,其犯罪构成要件虽有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犯罪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方面。我们的侦查人员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对主体和主观方面证据的收集,而这恰恰是案件定性量刑最至关重要的东西。 主体身份不同,所涉嫌的罪名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受贿,一个是国家工作人员,一个是企业人员,由于主体身份的不同,其涉嫌犯罪的罪名也不一样,一个构成受贿

犯罪,一个则可能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同样是企业人员受贿,一个是国有公司人员,一个是非国有公司人员,他们所涉嫌犯罪的罪名也不一样。再如破坏乡镇换届选举和破坏村(居)委选举,前者可能构成破坏选举罪,而后者则不构成犯罪。 主观故意不明,直接影响案件定性。在一些渎职失职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把自己的渎职失职行为说成是工作中的失误;在一些索贿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将自己向他人索贿说成是向对方借钱,如果我们的取证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罪与非罪的争议。 (二)不按证据的关联性收集和固定证据 一些侦查人员在取证中,不认真分析证据的关联性,不管与案件有关或无关,都一古脑儿取回来。结果案卷装了厚厚的几大册,有用的证据找不到几个。将办案中收集证据变成了码材料。 (三)证据收集不及时、不全面、不客观 能否在第一时间全面、及时、客观收集和固定相关证据,是决定案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职务犯罪案件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应对侦查的对抗性,就要求侦查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固定好相关证据。这是因为:一是随着案件的侦查,一些证据可能会被转移、隐匿、毁灭或灭失;二是相关知情人员可能会串供订立攻守同盟;三是能及时掌握新线索,发现新情况,为案件深挖和扩大战果奠定基础。如在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时,侦查人

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基本流程

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基本流程 一、案件线索受理 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来源主要有控告、举报、申诉、犯罪嫌疑人投案、上级院交办、有关机关移交以及办案中自行发现。 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由人民检察院控告部门或者举报中心统一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和管辖规定,在七日以内做出如下处理: (一)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按照相关规定移送本院有关部门或者其他人民检察院办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首人。对于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对案件事实或者线索不明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收集相关材料,查明情况后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或者部门办理。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三个月以内将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中心;下级人民检察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移送的举报材料后,应当在三个月以内将处理情况回复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检察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 举报中心应当对作出不立案决定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认为不立案决定错误的,应当提出意见报检察长决定。如果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案侦查。 举报中心审查不立案举报线索,应当在收到侦查部门决定不予立案回复文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办结;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经举报中心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二个月。 侦查部门对决定不予立案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以内退回举报中心。 二、案件初查 (一)、审批程序及手段 1、审批程序:侦查部门对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初查的,由部门负责人建议,层报反贪局长、分管检察长批准后,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批准,进行案件初查。 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初查的,承办人员应当制定初查工作方案,经侦查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审批。

犯罪工具

谢谦李玥明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犯罪工具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犯罪工具的认定应当从有意性、专用性、直接性等特征判断。针对犯罪工具处理中存在的扣押标准模糊、程序违法现象突出、欠缺救济程序等问题,通过介绍国外的相关制度,就犯罪工具扣押标准、扣押的监督和救济程序、犯罪工具移送、保存以及检察机关不起诉案件中犯罪工具的处理等提出研究结论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犯罪工具有意性专用性直接性正当程序比例原则 我国刑法和刑诉法并没有明确犯罪工具的概念和范围,《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提法过于宽泛,对何为“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是否限于犯罪工具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往往造成司法机关在办案中扩大犯罪工具的范围。 犯罪工具是以公民合法财产的形态存在的,司法机关对犯罪工具采取的强制措施又是国家权力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干预。我国现行刑诉法在第二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与修订前的刑诉法相比增加了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通过,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确定了财产权的基本权利性质,这也决定了法律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权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追诉犯罪的职能和侦查权的过于强大决定了在侦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收集证据,在个人的技术力量、信息资源等方面与侦查机关相比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国家权力的扩张意味着个人合法财产权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加大。维系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是多元的,如安全、秩序、正义、人权等,追诉犯罪固然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较其他价值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刑事诉讼立法应当通过确立正当的程序来维系一个价值和利益多元的社会,必须考虑法律背后的价值整合。对比各国刑事诉讼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就对物的强制措施规定严密、系统的处理原则

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

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 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 应注意的道德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知识产权1990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把计算机软件列为享有著作权保护的作品;1991年6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软件是个人或者团体的智力产品,同专利、著作一样受法律的保护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复制都是非法的,按规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或数据时,应遵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尊重其作品的版权,这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道德规范。,建议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具体是:●应该使用正版软件,坚决抵制盗版,尊重软件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对软件进行非法复制;●不要为了保护自己的软件资源而制造病毒保护程序;●不要擅自纂改他人计算机内的系统信息资源; 2、有关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包括网络)构成的,为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止病毒的入侵,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蓄意破坏和损伤他人的计算机系统设备及资源;●不要制造病毒程序,不要使用带病毒的软件,更不要有意传播病毒给其他计算机系统(传播带有病毒的软件);●要采取预防措施,在计算机内安装防病毒软件;

要定期检查计算机系统内文件是否有病毒,如发现病毒,应及时用杀毒软件清除;●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保护计算机系统数据的安全;●被授权者对自己享用的资源负有保护责任,口令密码不得泄露给外人; 3、有关网络行为规范 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是网络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在它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使人堕落的陷阱,这些陷阱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误导,传播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诱发着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网络的神秘性"培养"了计算机"黑客",如此等等。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约束人们使用计算机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行为。例如,我国公安部公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民族仇恨、破坏国家统一的;●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宣言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但是,仅仅靠制定一项法律来制约人们的所有行为是不可能的,

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34737

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 (2005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根据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指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对讯问全过程实施不间断的录音、录像。 第三条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实行讯问人员与录制人员相分离的原则。讯问由检察人员负责,不得少于二人;录音、录像一般由检察技术人员负责。经检察长批准,也可以指定其他检察人员负责录制。对录制人员适用刑事诉讼法有关回避的规定。 第四条讯问犯罪嫌疑人需要由检察技术人员录音、录像的,检察人员应当填写《录音录像通知单》,写明讯问开始时间、地点等情况送检察技术部门。检察技术部门接到《录音录像通知单》后,应当指派技术人员实施。 第五条讯问在押犯罪嫌疑人,除法定情形外,应当在看守所进行。讯问未羁押的犯罪嫌疑人,除客观原因外,应当在检察院讯问室进行。 第六条讯问开始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将对讯问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告知情况应在录音、录像中予以反映,并记载于讯问笔录。 第七条全程同步录像的,摄制的图像应当反映犯罪嫌疑人、检察人员、翻译人员及讯问场景等情况,犯罪嫌疑人应当在图像中全程反映,并显示与讯问同步的时间数码。在检察院讯问室讯问的,应当显示温度和湿度。 第八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检察人员一般要着检察服,做到仪表整洁,举止严肃、端庄、文明。严

禁刑讯逼供或者使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进行讯问。 第九条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应当有翻译人员在场翻译。 讯问聋、哑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在场。 第十条讯问过程中,需要出示书证、物证等证据的,应当当场出示让犯罪嫌疑人辨认,并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第^一条讯问过程中,因技术故障等客观情况不能录音、录像的,一般应当停止讯问,待故障排除后再次讯问。讯问停止的原因、时间和再行讯问开始的时间等情况,应当在笔录和录音、录像中予以反映。 不能录音、录像的客观情况一时难以消除又必须继续讯问的,经检察长批准,并告知 犯罪嫌疑人后可以继续讯问。未录音、录像的情况应当在笔录中予以说明,由犯罪嫌疑人签 字确认。 第十二条讯问结束后,录制人员应当立即将录音、录像资料复制件交给讯问人员,并 经讯问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后当场对录音、录像资料原件进行封存,交由检察技术部 门保存。 讯问结束后,录制人员应当及时制作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相关说明,经讯问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后,交由检察技术部门立卷保管。 相关说明应当反映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参与讯问的检察人员、翻译人员及录制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犯罪嫌疑人姓名及案由,讯问地点等情况。讯问在押犯罪嫌疑人的,讯问人员应当在相关说明中注明提押和还押时间,由监管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对犯罪嫌疑人拒绝签字的,应当在相关说明中注明。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 一、概念及其构成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是指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机关的正常活动。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了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情况、证据罪。该法第26条规定:“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或者由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处罚。”此项规定,对于惩治间谍犯罪和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情况、证据犯罪,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间谍犯罪是一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又具有十分隐密的特点。打击和防范间谍行为是国家安全机关的专门职能,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同间谍犯罪的斗争,需要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情况、证据的行为,严重地妨碍了国家安全机关打击间谍犯罪的职能活动,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适应新时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加大打击间谍犯罪力度的需要,本法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国家安全法》第18条规定,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公民和有关组织应当如实提供,不得拒绝。因此,向国家安全机关如实提供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和有关证据,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没有履行这一特定的义务。本罪是一种不作为犯罪。 所谓拒绝提供,是指国家安全机关在调查间谍犯罪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不肯告诉或提供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情况、证据。既可以明确表示不予提供或不知道,亦可以是虽未明确表示不予提供,但对所知道的情况、证据采取躲避、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示范文本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给 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网络安全带来的许多 困扰。计算机网络安全理由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研究热 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 全理由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飞速 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便利,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于我们 的各个领域,以网络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己成为现代信息 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连接更加 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服务便利性、灵活性的 同时,却也面对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黑客攻击、计算机

病毒扩散、网络犯罪等不仅影响了网络的稳定运转,也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威胁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随着计算机使用程度的深入,因网络攻击造成的财产损失越来越大,甚至难以估量。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反面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是: (1)计算机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缺陷:网络硬件是互联网的基础,如果硬件设施方面就存在理由,必定导致网络的安全理由。一般来说,当前最主要的安全隐患在于电子辐射泄露,这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由于电磁信息的泄露使得失密、窃密以及泄密的可能性大增。 (2)电磁泄漏: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端口、传输线路和无限信息传输过程中,都有可能因屏蔽不严或未屏蔽而

职务犯罪侦查审查调查工作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职务犯罪侦查审查调查工作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职务犯罪侦查审查调查工作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条明确了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所处的地位,其中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极少数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形态并不重要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不承担责任的规定都是一纸空文,对于涉嫌职务犯罪的党员,如果不能查处,必然形成负面效应,使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产生怀疑。查处职务犯罪行为,是通过调查谈话来实现的,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有调查谈话的能力,这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政策的重要途径。 本人自2005年从事反贪工作至今年初转隶,通过十余年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经验来看,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最重要、最困难、最精彩、最考验人的就是与被调查对象的突破谈话。 如果将查办案件比喻成一场足球比赛,接到举报线索就像裁判的一声哨响,分析举报材料、制定初查计划、开展外围取证就好像在后卫、中场的球员不停将球向对方球门附近传递,而突破

谈话则是前锋最后的一脚射门,对象开口认罪就像球进了,而只有进球了,之前的所有动作才有意义,否则过程再精彩也只是白忙活。因此,谈话是最重要的。 分析举报材料、制定初查计划、开展外围取证大多都是在寻找证据、疑点,基本不会存在对抗的情况。而谈话则是直面腐败分子,双方短兵相接,是最直接的对抗,阻力极大。因此,谈话是最困难的。 每一次谈话,侦查人员必须做好全方位准备,充分运用谈话技巧,时刻观察对象反应,以敏捷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击溃对象的心理防线,最终达到使其交代自己犯罪行为的目的。一场成功的突破,就像一部大片,因此,谈话是最精彩的。 谈话是整个侦查活动中运用技能最多的环节,也是对侦查员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环节。因此,谈话是最考验人的。 在十余年的反贪生涯中,我进行过大量的突破谈话,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也参加过不少关于审讯谈话的培训,有所收获,可我依然感到自己的谈话能力遇到了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可又找不到问题所在,直到这次市纪委路主任为我们讲授“审查调查谈话取证的方法与策略”,让我有了新的体悟。上这节课之前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市纪委办案靠的是双规,以“关”代“审”,何况谈话对象是局级干部,抗审能力差,这种情况下能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职务犯罪案件三种情形的认定 一、对纪检部门审查期间交代犯罪事实的人能否认定自首的问题 【核心提示:行为人在纪检审查期间的认罪态度成为对认定自首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的虽然如实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但因为认罪态度不好,交代问题是被动地“挤牙膏”式地“挤”出来的,这种情形就难于认定其为自首。】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纪检监察机关有权要求有违纪、违法问题的党员干部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规定(或者指定)的地点、时间内向组织交代问题,接受审查。这分别是一种党内执纪措施或者行政调查措施。对于经过纪检监察发现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由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从而转入刑事诉讼程序。目前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中多为纪检)审查后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中,对于在纪检审查期间出于各种原因交代了犯罪问题的人,能否认定为自首,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被纪检审查的人通常都是在纪检监察机关掌握了其一定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环境下交代问题的(对那些未经审查即自动向纪检监察机关交代问题的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检察机关受理这些案件后,如果犯罪嫌疑人继续承认其在纪检审查期间所作的交代,不作改变,对以上情况能否认定为自首? 我国刑法规定的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情况。据此,适用自首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向司法机关“自动投案,如实供述”。 关于认定自首的第一个条件,亦即“自动投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这种盘问、教育的情况显然应包含纪检监察机关的审查方式。因此,对于那些在纪检审查期间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人,无论其交代的问题是组织上已经掌握还是尚未掌握的,都应当视为符合成立自首的第一个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