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高山族的托球舞、阿美人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都为台湾民俗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下,台湾省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用语、地名命名、生活习俗等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21世纪初日本的流行文化也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西方殖民和传教者的推广使其对台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则成为台湾教育改革的楷模,而现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也充分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饮食

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台湾古典汉文学。日据时期,汉语文学的创作受到侵略者压制。1950、60年代,台湾盛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王蓝、姜贵和司马中原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年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戏剧

日据时期,台湾传统戏剧广受欢迎。二战之后,早期在台湾当局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京剧与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音乐

日据时期,台湾开始有唱片和流行歌曲的出版。战后初期,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汉语普通话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世纪70年代,风格清新的台湾校园民谣风行一时。同一时期,闽南语流行乐坛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即汉语普通话)老歌风靡亚洲,当时的台北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引领着其发展的潮流。[84]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一批描绘台湾社会百态、百姓生活的歌曲广受欢迎,并引发知识分子的共鸣。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风格渐趋多元活泼。随着冷战结束,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大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陆、香港和新马歌手的曲风传入台湾,北京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

电影

台湾电影的创作始于日据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下,此时的台湾电影深受日本电影影响。1949年后,台湾电影界在台湾当局的扶持下拍摄大量汉语普通话剧情片。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

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62年,华语影坛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项“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华语电影的“奥斯卡”。70年代,“中影”制作了大量宣传性影片。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

80年代,《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新浪潮电影”兴起。同时,以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影片大举进入,使以小众观赏为大宗的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萎靡。

经历了90年代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为台湾电影市场注入活力,以此为转折,台湾电影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且商业电影重新回归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等。

台湾历史与文化2

一牛皮的故事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标志的钱币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人董事会(H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

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东印度公司得到国会授权,并赋予它拥有武装力量和设置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和法官,可以直接对商务地区的主权者签约、驻军、筑城、铸币以及代表政府向君主宣战、媾和,实际上拥有各种特权。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驻有远东分公司,实际上是代表荷兰政府在远东推行侵略政策的商业殖民机构。 1602 年 6 月,由韦麻郎(W.V.Waerwijk)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东来,在进攻已被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的计划破产后,开始转向大泥,在当地经商的海商锦向韦麻郎建议,占领澎湖,作为向贸易的据点。1604 年 8 月,韦麻郎率船队抵达澎湖,当时因为春汛结束,澎湖岛没有明朝驻军,荷兰人便在岛上“伐木筑舍”,为长期占领澎湖作准备,这是荷兰人第一次进犯澎湖。得知这一消息后,官员多次派人到澎湖警告,要求他们撤出澎湖地区。韦麻郎不仅不肯撤兵,他们还通过奸商贿赂税监高寀,阴许其开放贸易。 巡抚徐学聚坚决反对荷兰人盘踞澎湖,他一面上疏朝廷指出荷兰人占据澎湖后的危害,他认为若对荷兰人的行为熟视无睹,那是自撤藩篱,荷兰人将与日本人勾结,贻患无穷。他一面命令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并派总兵施德政负责驱逐澎湖岛上的荷兰殖民者。 1604 年 10 月,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有容率兵在澎湖登陆,严令韦麻郎等撤出澎湖,不准通商。面对明朝军队强大的武力威逼,荷兰人于 12 月 15 日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达维亚。为纪念有容斥退荷兰侵略者的壮举,当时民众立下了一块纪念碑——“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1919 年此碑出土后改立

台湾历史与文化选择试题

【单选题】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B、 ?C、 ?D、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B、 ?C、 ?D、 我的答案: 3 【单选题】排湾族的图腾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B、 ?C、 ?D、 我的答案:D

【多选题】下列名称哪些是历史上台湾曾经的名称? ?A、 ?B、 ?C、 ?D、 我的答案:AB 7 【多选题】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8 【多选题】台湾邵族有六个部落组成,下列部落名称哪些是与邵族部落有关的??A、 ?B、 ?C、 ?D、 我的答案: 9 【多选题】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10 【多选题】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单选题】安平古堡在何地 ?A、 ?B、 ?C、 ?D、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B、 ?C、 ?D、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4 【单选题】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单选题】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A、 ?B、 ?C、 ?D、 我的答案:C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建设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创新基地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三章项目基本情况 第四章项目主要建设工程 第五章项目招商范围 第六章项目功能 第七章项目经营管理 第八章项目建设资金筹集与经济效益预算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章项目结论和建议

第一章项目总论 当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占美国GDP的12%;英国GDP的10%。就业人员各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0%、10%。美国影像出版等年收入超7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万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为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台湾两地联手合作,发挥台湾文化创意、研发创新、高科技、国际金融、资本运作、运营管理和人才技术等产业精英的优势以及中原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联合在郑州市建设“中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新基地”。 一、战略发展定位 中国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是通过运 用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创造财富和就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为基本运作思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创造为动力,建立起以市场为龙

头,依托广告、高新技术研发设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动画制作、书画制作、时尚生活产品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新闻出版业、电视和广播及旅游、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遗产、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教育培训、体育以及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金融保险、贸易物流、信息交流、展览展示、影视艺术、模特艺术、网络技术、动漫游戏、有机生态农业、媒体媒介传播技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数字创新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为两岸文化创意研发企业的区域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窗口,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旅游中心和人们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 二、基地发展目标 总目标是:力争在2015年前引入、孵化2000家以上入园企业;引入经销户超5000家,年交易额超200亿元;全

台湾历史与文化1.2

二、左镇人 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启示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台湾省文化创意产业溯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概念,整个产业链可以没有任何实体。就世界范围来说,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影响,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随后也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营造起源于“文建会”的社区营造。1994年“文建会”引进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从建人民关怀乡土的生活价值观着手,进一步借由小区艺文活动的推展,凝聚小区意识,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地方文化产业,建立小区文化特色,大力推动小区总体营造。而1995年的台湾省“文化产业研讨会”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意识扩展至台湾全岛,台湾省的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初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台湾省社区总体营造的重要内容,但此时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型、乡村型的初级产业上。 (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营造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特别是在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全球资金、人才、资源的流动以及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为了发挥台湾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新商机,振兴经济,维系世世代代居民的生存与福祉,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续推动计划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跨度为2002年到2007年,该计划的实施对台湾省经济转型与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大大提高。但该计划结束并非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计划推动的结束,实际上,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为促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部”、“新闻局”、“文建会”等“部会”均开始通过执行相关专案计划的方式开展后续推动,实施时间范围为2008年到2011年。其中“经济部”则策划了“设计产业翱翔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协助产业建立设计合作体系、跨领域合作机制及设计创新管理制度,提供全球设计信息及协助产业国际设计运筹等,以协助台湾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加强拓展设计的市场,扩大设计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需求;加强台湾设计人员的设计与行销管理能力,并协助产业引进国际设计师资源;整合台湾省设计相关资源,加强台湾省优良设计与国际接轨。“新闻局”则制定了“振兴流行文化产业方案”,以培育台湾影视、图文出版、流行音乐人才,重整台湾省流行文化发展环境、繁荣台湾省流行文化消费市场、形塑台湾省流行文化品牌。“文建会”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计划”,该计划将重点集中在文艺产业的扶植及创新育成,强化交流平台及地方推动能量、扶植青年艺术家,建置数字创意银行,并结合产官学界相关资源,串连相关业者、地方政府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启示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启示 引言:今年两会期间,“创客”一次闯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文创产业再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厦门,拥有现代和包容城市特质,距对岸的宝岛台湾也只有一海之隔,这些特质十分有利于吸引创新、创意和创业人才,有利于以创新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两岸文创产业相互促进学习。 一: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据估算,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速约为12%,增加值约为27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8%,文化产业作为我市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初步确立,并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海峡龙山文创园,以及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核心区二期(湖里老工业厂房文创园区)是新型文创基地的新尝试。龙山文创园共投资约3亿元,改造厂房17栋,入驻企业约260家,园区总产值约60亿元,其中文化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0%。湖里老工业厂房文创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30公顷,建立了园区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和招商优惠政策,委托上海的专业机构进行了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和详细规划,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并启动了一批建设项目。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发源于英国,1975年5月,英国为振兴经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该小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世界性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他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话题转到台湾,1994年,“文建会”的社区的营造,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始的雏形,从日本造村运动中引进的人文关怀,乡土生活等社区新理念、新价值观推动了小区新文化的营造。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社区的改造中,人们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凝聚力和亲切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渐渐消失,世界各国纷纷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台湾的地方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每况愈下,岛内资源日益匮乏;知识型人才需求量增大;失业率上升;人民福祉受到牵连,也迫使台湾不得不朝新的方向改变。 因为这个契机,2002年5月31日,台湾省“行政院”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透过行政力量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共分为“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设计及创意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部分,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和“文建会”负责执行“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实施完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组织总数增至50667家,较2002年增长了13.32%,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由2002年4352.6亿新台币增至2007年的6329.4亿新台币。

台湾政治与文化

第二讲、国民党退台初期的调整措施 一、国民党来台初期所面临的情况 1、失去大陆,来到台湾这个陌生的岛屿社会 由于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50年,即存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所以国民党未能将自己的有效统治延及到台湾,到1949年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才4年。在它统治过的中国各个地方中,惟对台湾最不熟悉。 国民党退台初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主要表现在: 经济方面:经济衰退,物资匮乏,人口激增,自然灾害,导致日用消费品奇缺,物价飞涨。整个台湾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政治方面:政治统治处于危机状态。退台后,国民党高层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下层组织完全处于混乱状态。党内和社会上失败主义情绪滋长。而省籍矛盾加剧了国民党当局与当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影响政局的稳定。 军事方面:国军60万,“虚张声势有余,英勇拒敌不足”。 外交方面:美国采取弃蒋政策,未派正式代表驻台。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所受到的外交支持十分有限。 2、蒋介石复出,提出“保卫大台湾”口号 在国民党退居台湾和中共掌握中国大陆后,中共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政治继续,也是当时中共对台政策的主旨。人民解放军便承担着执行这一政策的任务,并准备随时渡过海峡,解放台湾。所以,台湾面临着大陆的巨大军事压力,国共仍存在着军事上的对抗和较量。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复行“总统职权”,提出“保卫大台湾”的口号,台湾当局宣布“台湾进入战时”。“保卫大台湾”是为防止解放军可能随时而来的武力攻台行动。 二、五大调整措施 50年代初期,为了建立和强化自己在台湾的统治,国民党当局在“军事反攻”主导下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调整,采取了五项深有影响的重要调整措施,即:反共戒严、国民党改造、和平土改、地方自治和树立反共思想体系即重塑道统。 1、反共戒严体制 反共戒严体制是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初期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调整措施。其法源有两个。 A、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48年4月,国民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后附上了一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条款规定,总统有紧急处分权,从而大大扩充了总统的权力。本来,宪法规定,总统的任何决定需经“立法院”批准,再经“行政院”副署,方可生效。但“临时条款”却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须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所规定程序之限制”。在去台以后的历次“国民大会”上,“临时条款”不断修正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动员戡乱体制,没有限制地扩大了总统的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陈晓晓1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尽管两岸曾长期隔绝,但都无法改变两岸共有的“文化基因”。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论证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以及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等来分析两岸政治融合路径,以期为两岸关系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文化;文化融合 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尤其是政治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 一、政治文化概述 阿尔蒙德在1990年总结政治文化概念时说:“政治文化理论从四个方面确定政治文化概念。”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人们或部分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对政治价值观的评价等。其次,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他们对政治领域的态度或者说是某种倾向性。再次,政治文化是儿童社会化、教育、媒体宣传、成人经历的结果。最后,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给予其压力,但不是决定它们。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相互作用总是双向的。① 阿尔蒙德根据政治体系的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体系文化,表明了公民的政治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调节。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同一性是体系文化的重要内容;2、过程文化,即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如积极参政、 1作者简介:陈晓晓,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

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高雄县凤鼻头出土的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台北市发掘的圆山文化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显影响和福建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浸润,同属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参加第九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容量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无穷的民族智慧,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以其恢宏的民族文明著称于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根在祖国大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旧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由华南陆续进入台湾。上古迄秦汉之际,中华文化已流入台湾地区,这是公认的事实。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陆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和建设台湾中,亦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共同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龙文化”的本色,没有成为孤立的“海洋文化”。 日本虽然殖民统治了台湾五十年,但是,台湾民间社会一直还有用闽南话偷偷读汉学的传统,很多人把传统的汉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民间的戏曲如歌仔戏、布袋戏等,都大量使用七字文、唐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这样在台湾民间社会保留下来。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 文化的广义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由三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以及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台湾所谓的“本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介于两者间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闽南文化在台湾扎根、发展的结果 从方言上看,“台湾话”就是闽南话。闽南方言传播到台湾是和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代福建泉州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经过几次大的移民潮后,形成了台湾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的状况,也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省内的主要方言。根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占台湾人口总数83.1%的福建籍移民中,来自漳、泉两地的约为80%,如果加上属闽南语系的永春州、龙岩州以及潮州府,闽南方言就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方言,当时讲闽南方言的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3.87%。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多讲客家话、原住民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台湾同胞,一般也都懂得闽南话,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们也习惯将台湾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或简称“台语”。 从物质文化形态上来看,台湾始终和闽南地区保持高度的一致。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住房习俗。根据清代乾隆年间范咸主编的《重修台湾府志》来看,从清代至今,台湾的饮食结构并无质的巨变,很多方面仍与大陆闽南地区高度相似。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台湾依旧处处可见。 从精神文化形态上看,台湾乡土文化的实质仍然是闽南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节庆、歌舞等方面。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清朝时期的台湾,元旦至元宵,会有“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而在清代漳州民俗中,也有春节时“少年装束类狮猊,踵门呼舞,金鼓喧斗”的风俗;立春前一日,台湾地区“有司迎春东郊,仪仗彩棚前导;市中市春花、春饼之属”。而在清代闽南,也有“有司迎春东郊市中,多市春饼春花春燕之属。民间结彩为棚,童男女靓妆,立棚上十数人,……”的记载;戏剧、歌舞、音乐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沿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通过中国农业大学与台湾的逢甲大学的交换项目,得到了在逢甲大学交换学习一学期的机会。通过在台湾的 大学学习生活和实地参观考察,我对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大学校园文化 有了较多的感性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地校园文化的异同实行了理 性的比较和思考。总体来说,无论是大学校园的文化理念,还是具体 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台湾大学文化与大陆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是因 为社会制度和环境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即使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一脉相承,有着同源同宗的共通之处,但在大学的校园文化方面,还是有很 多差别。这些差别彰显了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校园文 化环境和教育理念。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大学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气氛、校园文化社团等形 式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本文关于大陆与台湾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行。 一校园文化精神 从校园文化精神来说,无论是大陆的学校还是台湾的学校,都较好地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基本精神,不但强调通过教育教学发展人的 智力,还特别强调个人品质的养成。如各校校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国立台湾大学的校训是“敦品励学爱国爱人”,逢甲大学的 校训为“忠勤诚笃”;而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 农业大学的校训为“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些校训,均 源于中国传统的经典典籍,重申儒家教育所遵循的穷理、正心、修己、治国之道,符合《大学》中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的价值追求,继承了传统教育所 强调的“化民成俗、修己治人”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以仁义 礼智信为基本内核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精神以校训的形式走进大学生的 日常生活,并在大学得以弘扬和光大。重视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养成,强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陆台湾共同的“大学之道”。但通过切身的体会和细心的比较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

关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报道在近十年来也经常见于各大报刊杂志

关于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报道在近十年来也经常见于各大报刊杂志。海峡两岸的政治动向、经济民生,不管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一直是最为热点的话题。我们都经常在生活中听闻周围的同学,或是出租车司机对台湾问题高谈阔论。对于台湾问题我也有我的认识。 从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出发,我们看待问题,不能以孤立和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一个问题要有透彻的了解,不能仅仅片面地分析当前的现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必须辩证地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发展脉络,以及当前各种因素对未来走向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出发,来求解这个综错复杂的台湾问题。 (一)历史上的台湾 公元1624年起,荷兰人就在台湾南部建立了贸易基地,并开始与福建和澎湖地区通商。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建立起了一片殖民地。到1644年,清兵入关,明王朝衰亡了。郑成功拒绝随其父一道降清,1647年郑成功在福建起义抗击清兵。1662年,在郑成功的率领下,驻扎在福建的南明军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并作为南明的根据地,多次侵袭驻扎在福建的清朝军队。1683年,清军由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攻克了台湾,并将台湾划归福建府管辖。清政府掌管台湾之后,推行了一系列优惠的移民政策,但是由于

移民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往往籍由流血冲突的方式进行解决。到了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新任巡抚刘铭传在德国与英国人的协助下,建立了台湾第一条铁路,标志着台湾现代化的开始。 纵观台湾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明确两个要点。第一,台湾现在的居民几乎全部来自于大陆,两岸拥有共同的祖先,以及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除了简化字和繁体字以外,两岸并没有根源上的差异。但是不能否认确实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对日本的态度。至于说少许方言上的差异,则完全有别于国家之间或是民族之间的差异。第二,然而除了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以外,台湾几乎没有于大陆处于同一个政权下,也几乎没有共同经历。反而在多数的时间内,两岸的政权多半处于对立状态。台湾千万的人民群众虽然与我们确是同胞,而马关条约的割让和国民党政府早期在台湾的不作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伤痕——应该类似于一种被遗弃、压榨的感觉。长久以来,他们不能与对岸分隔的家人团聚,亦不能返回大陆祭祖寻根,两岸无法组成所谓“命运共同体”。阻止两岸以任何方式统一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认同感的暂时缺失。 二、政治上的分裂、对峙不能认为是两个中国。 以前,我们有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台湾必须要回到中国的怀抱中来。但只要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种理解是再错误不过了。首先,台湾

《台湾历史与文化》论文

台湾高山族文化的瑰宝—— 浅谈泰雅族习俗文化 摘要:台湾泰雅族笼统上属于高山族,因其具有特色的习俗文化如黥面文化,衣饰织缝文化,饮食文化,猎头文化而成为高山族中靓眼的一族,同时泰雅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丰年祭也值得受到我们的关注和了解。 关键词:台湾泰雅族;文化;习俗 大约在七千年前,古南岛语系民族开始进行横跨大洋的大迁徙,而台湾很可能是迁徙的第一站。到了大约於五千至两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期间,高山族在不同年代里各自从南太平洋飘海过来,而北台湾的泰雅族与赛夏族可能是最早来台的。泰雅族的族名Atayal,原意为“真人”、或“勇敢的人”的意思。泰雅族在台湾原住民族群中,属于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仅次于阿美族,有9万多人口,分布地区最广,占到台湾山地的三分之一地区,可以说是台湾南岛语族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 泰雅族的文化及其习俗极为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黥面(文面)文化。泰雅纹面文化是泰雅族生命礼俗的重要体现。关于泰雅纹面文化有很多解读。1、生命起源传说2、成年的标志.纹面可以视同成年礼:纹面标志着泰雅男子已取得猎头的经验,女子已掌握了织布的技能而可以结婚了3、女子贞节的象征:婚前性行为是泰雅族严格禁止的,纹面是早期泰雅族妇女确认贞操最重要的一项考验,如果纹面失败或死亡都被认为是欺骗和耻辱。4、族群识别:泰雅族有猎头的习俗,称为“除草”,为了不误伤自己的同族就用纹面来区别。5、辟邪的功能:泰雅族认为成年人未纹面部落会遭受重大疾病或死亡,被视为不吉利,与未纹面人结婚不但不会生育甚至可能带给家族灾祸,不纹面者将会被逐出部落。6、通往祖灵的识别:泰雅族认为泰雅人死后,祖灵会在彩虹的另一端守侯,凭着纹面的标志引领死灵到达彩虹的另一端。7、独特的审美观:泰雅纹面体现了泰雅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泰雅族的纹面是特殊而美丽的,它承载着泰雅族的历史,也为泰雅族的衣饰

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精)

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与路径 2009年5月3日至12日,“东亚政治发展研究”课题组一行四人,应台湾“大陆研究会”邀请,就台湾社会转型及民主化发展等问题赴台进行学术访问和调研。这是课题组对东亚地区实地调研的第一站。调研访问期间,课题组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访问了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一批重要学术机构,以及台湾的“立法机构”,并与台湾一些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进行座谈交流。调研访问达到了预期目标,对于台湾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发展线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社会分化、精英对立:台湾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动因 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民党“军、公、教”集团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本省新兴精英集团的对立和冲突,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形成政党轮替的基本原因。 台湾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国民党政权为核心的“军、公、教”集团控制主要经济活动,与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兴起的、以本省人士为主的中小企业及相关群体形成了利益冲突和对立。在以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和主张台湾独立人士为主体的政治反对派的鼓动和组织下,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权和体制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最终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台湾从“威权体制”向“多元体制”的过渡。政治反对派与台湾本土力量的结合,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兴起和壮大的关键因素,它为台湾民主化运动提供了广泛和强大的社会基础。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就是台湾民主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反对派提供的“思想力量”与本土势力提供的“物质力量”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台湾与美国“断交”等一系列事件,以及其他国际环境的变化,造成并加剧了迁播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危机。为应对危机,国民党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如“本土化”政策,旨在进行社会整合,特别是整合本省精英,借以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但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反对派利用国民党政权政策调整,乘机扩大影响和加强社会运动,迫使国民党进一步退让,进而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矛盾,造成执政精英分裂,最终引发了政治转型和政党轮替。 基层选举与自由民主论述:台湾政治转型的条件 地方自治体制和自由民主论述,是台湾民主化运动存在并逐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 尽管台湾在20世纪下半叶实行了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1949年5月~1987年7月),但台湾地方自治体制始终存在。这种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宪政体制因素,为以地方、基层为基地的“党外”民主运动和反对派活动提供了有限的法律依据和合法保障。这一条件为反对派充分利用,以仅停留于形式上的、有限的法律权利为依托展开合法斗争,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把那“一张纸”演化出生命,形成了司法制度所无法约束的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促进了法律制度的改变,迫使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 此外,尽管国民党深受苏俄影响,在政治理论上有以“军政、训政、宪政”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和调整,但其基本理念和论述形式,仍然不能完全脱离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观念。加之,国民党政权出于反共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在意识形态方面不能公开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5.在得知施琅要攻打台湾后,郑克爽派谁驻守澎湖 A. 郑聪 B. 郑明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活产业讲解

创意文化产业及休闲生活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活产业 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过程,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创新为主的体验经济及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的主流,兼具文化及创意的产业几乎成为各先进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台湾位处世界重要的枢纽,如何在这一波知识经济体的主流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成为政府政策重要的一环。 台湾长期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及大型制造业为主,有关文化艺术、非营利事业、艺文生态发展极少被政府视为产业,而有完整性的发展策略。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即在整合地方智慧与文化艺术生命力,将其应用于产业发展以因应全球化的挑战。 台湾经济成长,从传统农业生产、制造加工,发展至今已进入三级的服务产业,文化、休闲、设计、观光等产业取而代之,这些产业基础建立在地方魅力与地方活力上,从个人、小区、县市,整合空间与经济的概念,发展出以文化创意为主流的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社群生活的产物,也是一种经济的力量,文化建设委员会在一九九五年办理「文化产业研讨会」,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概念,以小区总体营造为核心概化成为台湾「文化产业」的主轴,但「小区总体营造」理念毕竟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有所差异。在2002年行政院提出「挑战二○○八-国家发展重点计划(002-2007)」,进一步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的概念形态,重新定义文化产业的价值,开拓创意领域结合人文与经济以发展兼顾文化积累与经济效益的产业,以在地的文化特色,结合丰富的创造力,运用创意的概念来思考优质化的生活。 在知识经济领域中,以创意为核心之研发、设计与营销领域,其特质在于多样性、小型化、分散化,对于受全球化影响之环境与生活质量之提升有正面帮助。透过对于地方文化、环境资源与特色之寻求,建立扎根于地方土壤、地方经验之产业,来开展地方经济。 三、何谓创意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认为,「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适用于,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而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亦即,文化产业会对内容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