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5 控制测量

4.5.1 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济南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JNCORS 系统)和已有的各等 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采用 GPS 静态定位、网络 RTK 技术、图根导线(网)等 方式进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4.5.2 地籍控制测量

4.5.2.1 图根点布设要求

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或 JNCORS 系统的基础上加密,以直接满足城镇土地调 查的需要、便于利用为原则,点位一般布设在道路、街巷的交叉口及其它利于 采集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地方。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 求,一般地区 8-10 个点/每幅图,复杂地区不低于 15 个点/每幅图,建筑物密 集地区应适当加密,还应保证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

4.5.2.2 图根点标志

图根点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适当埋设固定标

石。埋石确有困难时,可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打(嵌)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

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 1cm 、边长为 15cm×15cm 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点 号。每幅 1:500 图内埋石(钢桩)点数量不得少于 4 点。

4.5.2.3 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编号共 5 位。第一位为标段的英文字母代码,13 标段为 M,点号均自 0001 开始编排,如 A0001、A0002,C0003、D0008 等。

4.5.2.4 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测量

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模式,不得采用单杆 模式。每点均应独立测量两次,每次不少于 15 个历元,两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之 差不应大于 2cm ,高程之差不应大于 3cm ,取两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4.5.2.5 静态 GPS 测量

采用静态 GPS 方式加密控制点时,标志选设、观测和数据处理等应严格按

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

4.5.2.6 图根导线测量 图根导线测量

依据各等级基本平面控制点,可分为两级进行布设,布设形

式为附(闭)合导线或结点网。

注:① S 为斜距(km ),Hc 为基本等高距(m );D 为水平距离(km );②仪

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闭合时,可布设不多于 2 条边,总长不超过 160m 的支 导线。支导线首站要联测两个已知方向,边长要进行对向观测,角度测量左右 角各一测回,其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不低于一级图根导线的点上,利用全

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角度测量左右角各一测回、距离进行对向观测或单向观测 两次)补充测站点,边长不应超过定向边长的 2 倍。

利用支导线和极坐标方式测量的图根点数量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 20%。 图根点的边长测量采用光电测距方法,每条边观测 l 测回,每测回内读数

两次。

4.5.2.7 图根高程测量

图根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直接水准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的方式进行。采用

水准测量方式时,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对图根水准的相关要求;

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方式时,应符合下表规定。

器高和觇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③计算三

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距离和高差应取至毫米。

图根导线记录可采用 PDA 电子手簿或 PC-E500 袖珍电子计算机作为记录器, 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的记录方式。

4.6 地籍测量

4.6.1 地籍测量的基本要求

4.6.1.1 地籍测量的比例尺

地籍测量的比例尺为 1:500

4.6.1.2 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地籍测量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成图法绘制 1:500 地籍图,全野外数据 采集可采用 GPS-RTK 和全站仪进行,内业图形处理在统一购置的软件 CASS 7.1 济南国土版下进行。

4.6.1.6 地籍图的高程精度要求 4.6.1.3 地籍图的图幅划分与编号命名

地籍图的图幅采用 50cm×50cm 的正方形分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 线划分。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1:500 4.6.1.4 地籍图的基本等高距与高程注记

地籍图均需勾绘等高线,1:500 比例尺地籍图的基本等高距为 0.5m ,图上 地形点的高程注记至 0.01m 。

4.6.1.5 地籍图的图上平面精度要求

为保证地籍

图的精度要求,地

籍图上的主要地

物点的平面精度应满足本设

计要求,其它地物点、地貌点平面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地籍图的高程精度要求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4.1.9 条的要求,城市建

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 0.5m 的平坦地区及其它区域的铺装路面,其高程注记点相 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4.6.1.7 地籍图的基本内容

地籍图应准确全面的表示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地理名称和单位名称等主要地籍要素,还应表示《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要求的其他内容,因图面负担过重个别的次要地形要素可适当综合。

4.6.1.8地籍图的图式表示与数据分层

地籍图的表示方法应严格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1001-93、《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的

要求进行,严格按《山东省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的要求进行。

4.6.2地籍要素测量

4.6.2.1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界址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

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主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点、地理名称和单位名称等。

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和地籍数据库建库

的基本要求。

4.6.2.2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主要

地物点、地形地貌点测量精度,应满足本设计书中规定的精度要求。

4.6.2.3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地籍要素测量采用全解析法。按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利用 GPS-RTK 和

全站仪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坐标、高程)。

4.6.2.4地籍要素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全站仪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应小于 5㎜,应尽量选择距离较远的已知点

定向(即长边定短边),并检测另一已知点,以确保设站和定向的正确性。相邻

测站间应以明显地物点或界址点作为重合检查点,严禁隔点采集数据。

采用 GPS-RTK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高大的房屋角和信号弱的地方采集数据,确保地籍要素测量的精度。

4.6.2.5地籍测量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1)地籍测量时山区等高线的处理

地籍测量时个别无法采用全野外采集数字法测图,可采用最新的最大比例

尺(一般不超过 4 倍)的地形图矢量化放大编绘,但应注意同实测区域等高线

的接边,其范围内的界址点、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建筑物、构筑

物等必须实测,其范围并应征得监理的同意。

(2)地籍测量时建筑施工区的处理

首先按现状实测,提交验收时将地籍要素、数据库更新到最新现状。

4.6.3地籍图编制

4.6.3.1地籍图内容

地籍图是专题图,它首先要反映地籍要素以及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

其次在图面荷载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反映其它内容。地籍图应采用定制的

CASS7.1 济南国土版绘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及地物要素。

4.6.3.2地籍要素

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

地籍号、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

(1)各级行政界线要素有:市级界线;县级界线;乡、镇、街道办事处级界线;国营农、林、牧、渔场界线。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表示高级

界线,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拐角处绘出点或线。

(2)界址要素有: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直径 0.8㎜的红色小圆圈表示,界

址线用 0.3㎜的红线表示;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它界线,在地籍图上可跳跃

注记;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注在其界线以内。

(3)地籍号:在地籍图上只注记街道号、街坊号及宗地号。街道号、街坊号注在图幅内有关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宗地号注在宗地内。在地籍图

上宗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地类号。对

于跨越图幅的宗地,宗地在不同图幅的各部分都须注记宗地号。如果某街道或

街坊或宗地只有一小区域在本图幅内,相应的编号可注在本图幅内图廊线外。

如果宗地面积太小,在地籍图上可以用标识线移在宗地外空白处注记宗地号,

能清晰判读的情况下也可不注宗地号。

(4)地类:在地籍图上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地类,地籍图上应注记二级分类。对于宗地较小的住宅用地,可省略不注,

其它各类用地码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内的道、巷、通道的宗地,都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规定要求注记其相应的地类

代码。

(5)座落:宗地的座落由行政区名、道路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地籍图上应适当注记行政区名及道路名,宗地门牌号可选择性注记。

(6)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在地籍图上可选择性注记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因单位宗地较小,地籍图上可不注单位名称。在地籍图上不需要

注记个人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名称。

(7)土地等级:对于已完成土地定级估价的城镇,在地籍图上绘出土地分级界线及相应的土地等级注记。

4.6.3.3地物要素

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物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植被、

注记等,现分述如下:

(1)建筑物:在地籍图上要绘出固定建筑物的占地状况。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房、简易房可舍去;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

但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应表示;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

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应在建筑物右上角注上建筑物层数。大型或线型构筑

物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2)道路:在地籍图上要绘出道路的路牙石线。道路的附属物、里程碑和指路牌等可舍去。桥梁、较大涵洞及隧道要在地籍图上绘出。

(3)水系: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必须测量并在地籍图上绘出其边界。

(4)地貌:在平坦地区,地籍图上一般不表示地貌。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为了用图方便,宜表示出大面积的斜坡、陡坎、路堤、台阶路等。在地籍图上

应注记控制点的高程,散点高程可选择性注记。

(5)植被:在地籍图上,大面积绿化用地、街心花园、城乡结合部的农田、园地、河滩等,可用土壤及植被符号表示;较小绿地、零星植被可不表示。

(6)注记:在地籍图上,除地籍要素注记外,还可选择性注记一些地名、

有特色的地物名称等。

(7)其他:电力线、通讯线、架空管线可不在地籍图上表示,但高压线的

塔位及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的管线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4.6.4地籍图比例尺、分幅、编号及图廓整饰

4.6.4.1地籍图比例尺

城镇土地调查地籍图比例尺采用 1:500。

4.6.4.2地籍图分幅、编号

地籍图的图幅采用50cm×50cm的正方形分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划分。地籍图的图号以该图幅西南图廓点坐标的公里数编码,X 坐标在前,Y

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相连,如 061.00-506.25。

地籍图加注图幅名称,图名应以本图幅主要单位名称或较著名的地理名称

命名。一个县(市、区)内的图幅名称不得重复,图幅名称以不超过 6 个字为

宜。

4.6.4.3图廓整饰

地籍图分幅图的内图廓整饰按图式要求进行,外图廓整饰要求如下:图幅

接合表只注图号,不注图名;右上角图外注“济南市×××县(市、区)地籍

图;接边部分应以图名单位所在行政区为准。左下角竖行应注“济南市国土资

源局”,横行注:

200X 年 XX 月权属调查。

200X 年 XX 月全野外数据采集法成图。

1980 西安坐标系。

1985 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 0.5 米。

1993 年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下方中间为测图比例尺,右下角为调查员、测量员、绘图员、检查员。

4.6.5地籍图精度要求

4.6.

5.1地籍图Array的平面精度

为保证地籍图

的精度要求,其它地

物点、地貌点平面精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地籍图的高程精度要求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4.1.9 条的要求,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 0.5m 的平坦地区及其它区域的铺装路面,其高程注记点相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图上㎜)

4.6.

5.2地籍图的高程精度

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4.6.6宗地图制作

4.6.6.1宗地图的主要内容

包括图幅号、地籍号;本宗地号、地类号、门牌号、面积及单位名称;本

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含与邻宗地共用的界址点)、界址线及界址边长;本宗

地内建筑物、构筑物;邻宗地界址线(示意);相邻宗地、道路、街巷及其名字;比例尺、指北针、图廓线、制图单位、制图员、审核员及日期等。

4.6.6.2宗地图的要求

宗地图一般用 32K、16K(A4)、8K 纸,宗地过大时,原则上可按分幅图整饰;宗地图必须依比例尺真实蒙绘;宗地图上界址边长必须注记齐全,界址边

长注记采用实丈边长和解析反算边长均可;宗地图指北方向必须与相应的地籍

图指北方向一致。宗地图式样如下图所示:

注:50.75-01.50 为图幅号,1-75-4 为地籍号,(74)、(75)为街坊号,分子 4 为宗地号,分母 081 为地类号,1368.17 为宗地面积,1、2、3 为界址点号,5 为建筑物层数。

4.7村庄地籍调查

4.7.1调查范围

对标段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查清农村居民点内部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及每宗土地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包括村庄内部基础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状况。

4.7.2调查方法

(1)对村庄进行 1:500 现状地形测量。

(2)对村庄进行相关信息的调查,如每家每户的户主名称、门牌号、房屋使用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等,但不需指界、盖章和签字。

(3)村庄 1:500 现状测量的范围以 1:2000 农村土地调查划定的村庄范围为准。

测量规范标准[详]

测量培训 一、平面控制测量 (一)、一般规定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分为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级。 (二)、导线测量 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2.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2.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2.1中相应等级规定的0.7倍。 2.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要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两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测量要求、规范

RTK(含CORS)图根点测量 在网络RTK覆盖的区域首先选用网络RTK技术,具体方法参照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观测时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不能使用对中杆,对中整平后量测仪器高度,并正确设置仪器高类型(斜高、垂高)和量取位置(天线相位中心、天线项圈、天线底部等)。图根点间平均边长大于100m为宜。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采样间隔2s-5s。 2、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超过5分钟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初始化操作。 3、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大于60秒,也可采用两个时段进行观测。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4、每次作业前、作业结束后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高等级已知点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5、获取测区正确的转换参数。平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mm(1:500图3.5cm),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1米等高距,8cm)。 6、每测回观测控制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7、经、纬度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精确至0.001m。天线高精确至0.001m。 8、卫星状况基本要求

9、RTK图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0、RTK测量检查 对观测成果进行100%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坐标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全站仪测量边长方法进行,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1/3000,高程检测采用相应等级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差较差≤1/7基本等高距,检测点均匀分布测区。 11、每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将各类原始观测数据、中间过程数据、转换数据和成果数据等转存至计算机或移动硬盘等其它媒介上。外业观测数据应提交完整的原始观测记录、检查记录表、成果表、资料整理等,参照公司RTK资料整理样板。 3 地籍图测绘 3.1 基本要求 1、野外测图,作业区域应沿明显线状地物划分,责任明确,避免重测和漏测。各作业组测图结束后,图形文件应进行接边检查。检查是否有重漏测现象,跨区域地物应合理接边,各作业小组必须对成果检查无误后,方可交项目负责人。 测量以村为单位,原则上按203图斑进行测绘,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均要测量,村庄外围农民私自搭建零星养殖场可以不测量,村庄外围相邻道路、沟渠等线状地物的应测绘完整。原来的203图斑外围现在已经扩大新建的房屋需测量。远离203图斑的房屋暂不测量。 2、电子图骨架线需保留,且面状填充类的植被(符号填充为35mm)、地貌、水系等骨架线应闭合。图形文件及图面整饰应符合以下规定。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5 控制测量 4.5.1 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济南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JNCORS 系统)和已有的各等 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采用 GPS 静态定位、网络 RTK 技术、图根导线(网)等 方式进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4.5.2 地籍控制测量 4.5.2.1 图根点布设要求 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或 JNCORS 系统的基础上加密,以直接满足城镇土地调 查的需要、便于利用为原则,点位一般布设在道路、街巷的交叉口及其它利于 采集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地方。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 求,一般地区 8-10 个点/每幅图,复杂地区不低于 15 个点/每幅图,建筑物密 集地区应适当加密,还应保证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 4.5.2.2 图根点标志 图根点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适当埋设固定标 石。埋石确有困难时,可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打(嵌)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 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 1cm 、边长为 15cm×15cm 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点 号。每幅 1:500 图内埋石(钢桩)点数量不得少于 4 点。 4.5.2.3 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编号共 5 位。第一位为标段的英文字母代码,13 标段为 M,点号均自 0001 开始编排,如 A0001、A0002,C0003、D0008 等。 4.5.2.4 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测量 采用 JNCORS 系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模式,不得采用单杆 模式。每点均应独立测量两次,每次不少于 15 个历元,两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之 差不应大于 2cm ,高程之差不应大于 3cm ,取两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4.5.2.5 静态 GPS 测量 采用静态 GPS 方式加密控制点时,标志选设、观测和数据处理等应严格按 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 4.5.2.6 图根导线测量 图根导线测量 依据各等级基本平面控制点,可分为两级进行布设,布设形 式为附(闭)合导线或结点网。

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与

212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与分析 郝如海 山西省晋中市市政工程处 摘 要:测量工作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质量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现阶段的部分建筑工程而言,往往存在着测量精度不达标的现象,从而造成工程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控制工程测量精度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工程测量精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度控制;重要性;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基础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作为基础的技术工作,对确保工程质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今后的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工程测量精度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对造成测量精度低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确保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进行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工程测量工作而言,主要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每个阶段的测量工程都会工程后期的运营与维护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认真把握好测量精度。对于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小误差。(2)简化测量。(3)优化结构。 2 工程测量精度误差组成与影响因素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测量精度对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笔者看来,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测量仪器设备、测量流程等因素对控制测量精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现阶段的工程测量工作而言,全站仪、GPS 为最重要的工程测量仪器,在此对 GPS-RTK 测量精度误差组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以下分析: 2.1 影响GPS-RTK测量精度误差组成 对于 GPS-RTK 测量技术的精度控制而言,是指为了达到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与措施。对于影响GPS-RTK 测量技术精度控制的误差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仪器、GPS 卫星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轨道参数、钟误差、天线相位中心变化与观测误差等。(2)与卫星传播有关的误差。主要包括对流层误差、电离层误差、多路径效应以及信号干扰等,在实际的测量工作过程中该误差可通过各种校正来进行削弱。 2.2 影响GPS-RTK测量精度误差因素 在实际的工程测量工作过程中,影响 GPS-RTK 测量精度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参考站的信号质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设置,转换参数精度以及外界环境影响等。对于具体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考站的信号质量。基准站数据质量、无线电信号传播质量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同信号传播的误差而言,误差大小随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 GPS-RTK 测量的有效作业半径多在 10km 以内。(2)流动站测量限差设置。对于流动站而言,应正确设置平面、高程中误差的限差,以避免造成较大观测结果的出现。(3)环境影响。对于影响 GPS-RTK 精度的环境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地形因素、平面覆盖、多路径误差、电磁波干扰、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障碍物等。 3 提升工程测量精度的措施 3.1 严格参考站设置 基准站的选择必须严格。接收机每次卫星失锁都会影响流动站的正常工作。在基准站设置过程中,应确保视野开阔,截止高度应超过15o。同时,还应确保周围不存在信号反射物,避免多路径效应的干扰。并且,应尽量将基准站设置在制高点上,以便于差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同时,基准站的设置应远离通信塔、微波塔等大型电磁辐射源 200m 之外,并且远离通讯线路、高压输电线路 50m 以外。 3.2 严格流动站设置 在流动站设置之前,应确保所设置的平民精度与高程精度满足测量作业要求,并认真检查作业文件设置是否正确。为了提升信号接收强度,应将仪器移动到相对比较开阔的地方,待出现固定解之后,再移至下一个测量点。同时,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要太远,将其控制在 8Km 左右。3.3 对测量成果严格检查 在使用 GPS-RTK 测量测量成果之前,应对其进行严格检核,具体有以下几种检核方法:(1)已知点检核。在进行 GPS-RTK 测量工作之前,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知点进行检查,通过比较以便于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2)重测比较。在 GPS-RTK 测量工作完成后了,应选择一定数量的点进行重测检查,尤其应加强树林、建筑群等卫星遮挡较为严重地区的重测检查。(3)全站仪检查法。利用全站仪边角测量的方法,对 GPS-RTK 测量成果的角度与距离进行检查。(4)在不同的基准站对同一测量点进行复核检验。 3.4 正确求取转换参数 GPS-RTK 使用的是 WGS-84 坐标系统,并且 GPS 星历是以 WGS-84 大地坐标系为根据而建立的。而对于实际的工程应用而言,使用的是 1954 北京坐标系与 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因此要正确求算出 WGS-84 坐标转换到 54 北京坐标系或西安 80 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对于测区而言,如果控制点有地方坐标与 WGS-84 坐标数据,则可对转换参数进行直接求取。如果不存在,则应对控制点进行平面与高层数据的拟 (下转第216页)

GPS测量规范2009

目次 1范围…………………………………………… 1 范围 (3)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 5.1级别划分 (2) 5.2测量精度 (2) 5.3用途 (3) 6布设的原则 (3) 6.1基本原则 (3) 6.2 GPS点命名 (4) 6.3技术设计 (4) 7选点 (4) 7.1选点准备 (4) 7.2点位基本要求 (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 8埋石 (5) 8.1标石 (5) 8.2埋石作业 (5) 8.3标石外部整饰 (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 9仪器 (6) 9.1接收机选用 (6) 9.2仪器检验 (6) 9.3仪器维护 (7) 10观测 (7) 10.1基本技术规定 (7) 10.2观测区的划分 (7) 10.3观测计划 (8) 10.4观测前的准备 (8) 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 11外业成果记录 (9) 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2数据处理 (9) 12.1基本要求 (9) 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 12.3基线向量解算 (10) 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 12.5重测和补测 (11) 12.6 GPS网平差 (12) 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 13.2上交资料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45450

某县城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项目编号 批准单位:申报单位 审批意见:总工程师: 编写人: 审批人: 日期:

目录 1 任务概况 (3) 2 测区概况 (4) 3已有资料分析与利用 (4) 4 作业依据 (5) 5 作业的主要仪器设备 (5) 6 控制测量 (6) 7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某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1 任务概况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严格土地“闸门”需要;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城镇地籍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发展、规划、管理的基础,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受某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曲靖地源勘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某县某县城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的任务,该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某县城四等GPS平面控制网,同步建立GPS拟合高程控制网,控制面积16.7平方公里; 2. 图根控制测量; 3.对测区16.7平方公里进行权属调查 4. 1:500标准分幅地籍图测绘; 5.宗地图编绘; 6. 面积量算,统计汇总; 7. 地籍数据库建设; 8. 有关技术设计,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 项目工期要求:全部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

4.施工测量放线精度控制轴线偏差

(1)基础放线尺寸的允许误差 长宽L、宽度B的尺寸(m)允许误差(mm) L(B)≤30 ±5 30<L(B)≤60 ±10 60<L(B)≤90 ±15 90<L(B) ±20 (2)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目允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3)各部位放线的允许误差 项目允许误差(mm) 外廓柱轴线长度 (L) L≤30m ±5 30m<L≤60m ±10 60m<L≤90m ±15 细部轴线±2 承重墙、梁、柱边线±3 非承重墙边线±3 门窗洞口线±3 (4)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 项目允许误差(mm) 每层±3 总高(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5)现场引测水准点精度±√4 n(n --测站数)。 2.1 钢筋弯钩或弯曲 2.1.1钢筋弯钩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半圆弯钩、对直弯钩、对斜弯钩。钢筋弯曲后,弯曲处内皮收缩、外皮延伸、轴线长度不变,弯曲处形成圆弧,弯起后尺寸大于下料尺寸。 弯曲调整值见下表 钢筋弯曲角度30°45°60°90°135°

钢筋弯曲调整值0.35d 0.5d 0.85d 2d 2.5d 注:d为钢筋直径钢筋弯钩增加长度 钢筋弯心直径为2.5d,平直部分为3d。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的理论计算值:对装半圆弯钩为6.25d,对直弯钩为3.5d,对斜弯钩为4.9d,Ⅱ、Ⅲ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应按规范规定增大弯芯直径。由于弯芯直径理论计算与实际不一致。实际配料计算时,对半圆弯钩增加长度参考下表。 半圆弯钩增加长度参考表(用机械弯) 钢筋直径(mm)<6 8~10 12~18 20~28 一个弯钩长度(mm)4d 6d 5.5d 5d 2.1.2 弯起钢筋中间部位弯折处的弯曲直径D,不少于钢筋的直径的5倍。 2.1.3 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箍筋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箍筋的调整值见表,即为弯钩增加长度和弯曲调整值两项之差或和,根据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内皮尺寸而定。 箍筋长度方法 箍筋直径(mm) 4~5 6 8 10~12 量外包尺寸40 50 60 70 量内皮尺寸80 100 120 150~170 2.1.4 Ⅰ级钢筋末端需做180°弯钩,其圆弧曲线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Ⅱ级钢筋末端须作90°或135°弯折时,弯曲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平直部分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箍筋的末端应作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长度取钢筋直径10倍与75mm最大值。 2.2 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弯曲调整值和弯钩增加长度等规定综合考虑。 a、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b、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弯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程度 c、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内周长+箍筋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 2.3 钢筋焊接参照本节焊接工程内容有关规定。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1.工程名称及任务。 2.测区概况简述。 3.已有资料的来源及分析、利用论证。 4.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5.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阐述,其中包括: (1)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以及本次控制网在精度和密度方面对日后布设加密网的保证。 (2)控制网(点)精度估算的简要过程及结果。 (3)从经济上、技术上、精度上对两个以上布网方案进行对比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4)填写精度统计表。 6.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内容主要包括: (1)工程执行的规范及施测细则。 (2)觇标及标石图并注明规格,材料及埋设方法(绘出示意图)。 (3)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要求。 (4)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参阅规范或教材,不能杜撰)。 (5)概算内容和平差方法。 7.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自行估计)。 8.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和标称精度)、材料及经费预算。 9.工程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清单。

目录 一.测区情况 1.1测区位置及面积 1.2地理状况 二.作业依据 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 3.1平面控制资料 3.2高程控制资料 3.3其他资料 四.平面控制测量 4.1E级GPS测量 4.2三级导线测量 五.高程控制测量 5.1四等水准测量 5.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六.一级导线、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平差计算6.1观测数据的检查 6.2平差计算 七.提交成果资料 7.1技术总结 7.2控制点成果表的制作 7.3控制网图的制作要求

八.图根控制测量 8.1图根导线 8.2图根高程测量 8.3平差计算 8.4提交资料 九.附图、附表、附件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长沙县水渡河及其周边地区实现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及外业操作能力。 一.测区情况 1.1测区位置及面积 东经113°,北纬28°向涉及周围13km左右。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14km2。 1.2地理状况 测区位于长沙县水渡河区,交通便利。东至水渡河大桥、筒灰村、望新村、孙家坡、长沙人民政府一线,南到开元路、国防科大,西沿洪山路一线,北止水渡河。 测区为经济开发区,农田。构成了以经济开发去为主的城市建筑物,以星沙大道、开元路、洪山路、潇湘西路、湘龙路及附属街坊的建筑区,西北边的成片 农田,该区地势平坦,便于开展成片测绘作业,测区东南部建筑密度较大,对于开展成片测绘作业有一定的影响。

工程测量精度控制与分析探讨

工程测量精度控制与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06T11:27:16.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王贵红 [导读] 桐乡市三合房屋测绘有限公司本文将从影响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和对应的控制措施着手进行论证,为业内研究人士提供参考。桐乡市三合房屋测绘有限公司浙江桐乡 3145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逐渐提高,虽然工程测量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工程精度控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测量过程中的精度控制整体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影响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也对企业造成比较消极的影响,而工程测量过程中的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这就给工程测量的实际提升造成了制约,本文将从影响工程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和对应的控制措施着手进行论证,为业内研究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度控制;影响因素;措施 引言 对于工程测量误差,要采用主动的策略,从工程测量人员方面入手,通过规范使用和维护工程测量仪器,提高工程测量工作责任心,培养工程测量技巧等各项工作,达到工程测量工作对误差的全面控制,以达到对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一、工程测量分析 1、工程测量的意义 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包含工程开发阶段的设计勘察、施工中的精度控制、竣工的质量把关等过程,对各个阶段的材料、形状、高度等因素进行监测把关,以保证工程项目按照操作规范顺利进行,并为工程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其意义十分深远。 2、工程测量的范畴 工程测量的范畴十分广泛,如海洋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矿山隧道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等多种形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项目,其测量在规划、施工、竣工、维护等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工程测量的范围广、样式多、种类全,是现代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 3、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方向 一般而言,工程测量有三大方向:其一是简化测量步骤,利于施工;其二是减小误差,控制精度等级;其三是优化工程结构,为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大小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测量精度的重要性 1、在施工前期阶段 在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阶段中,工程测量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关规范规定和现场自然环境以及工程建设规模等情况予以规划设计。同时,此阶段还要对工程的现场地质勘察、水文地形等进行测量,特别是针对地质条件不明朗的施工地段,应增加对地基层土质稳定性的测量观测,并加强以上其他方面测量的工作力度。 2、在施工建设阶段 在进入到施工阶段之前,必需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和审批等过程,在经最终确认批准通过之后方可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要求对设计拟建工程进行定线放样测量,以作为是定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根据拟建工程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以及施工组织计划建立多个不同的施工测量控制网,以作为相关现场测量的基础。通常为满足设计与施工两方面共同需要,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定线放样予以落实,特别强调的是测量精度绝对要求控制在可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三、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1、人员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高是当前工程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基本原因,很多工程测量人员没有经过必要的工程测量专业培训,这会形成实际工程测量中技术应用不到位、工作不规范进而对工程测量精度产生影响。此外厂些工程测量专业的人员属于入职不久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程测量的经验很容易在工程测量中出现错误和误差进而影响工程测量的精度。由于没有必要的激励机制加之工程测量工作艰苦,产生工程测量人才的流失降低了工程测量的技术水平进而使工程测量的精度下降。 2、测量仪器的问题 工程测量的质量与仪器的现代化程度和维护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工程测量单位对测量没有高度的重视采用传统的工程测量仪器这会产生工程测量的误差进而对工程测量精度产生影响。此外工程测量仪器需要规范化、日常化的维护而实际的工程测量中厂些人员随意使用、任意放置段有展开对工程测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使工程测量仪器精度降低进而影响工程测量的质量。 3、工程测量的管理问题 工程测量需要技术的大量应用池需要各工种密切的配合,因此需要加强对工程测量的管理而很多企业没有对工程测量的管理加以重视,导致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组织存在很严重的缺位和不足这会使工程测量难于得到有效的应用进而导致工程测量精度难以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四、提高工程测量精度的措施 1、依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 第一,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首先要对工程建设的地点进行初步的勘测,测量工程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其次,要根据设计单位设计的工程建设图纸上的内容,全面的进行考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以点确定线,以线控制整个面”的布网规定,即在工程测量之前,根据测量的实际状况与要求设置一个经过优化的整体工程测量控制方案,尽全力确定工程测量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参数和测量精度。 第二,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工程建设需要的进度与工程质量并制定一个初步的测量方案,作为外业测量操作的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测量控制程序

一、编制依据 1、田湾核电站排水口工程投标文件 2、田湾核电站技术规格书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基线布设) 4、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94(施工测量) 5、核电发《JCAL—M—0002—JHGI》号文 二、技术设计(执行《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经过对现场的勘察、工程情况和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确定基线布设采用闭合导线方法,基点为导线点。高程点以02#点高程H=8.2930m(黄海高程系)为施工高程控制点。 本工程使用测量仪器:距离测量为日本索佳SET5B全站仪,角度测量为苏州产J2经纬仪,高程测量为苏州产DSZ3水准仪和钟光DS3—DZ水准仪。 首先根据具体情况对业主提供的6个控制点 02# A=2946.0192/B=6069.0183 H=8.2930 04# A=3119.0377/B=5855.0228 H=8.3157 HX04#A=3070.3862/B=6044.9025 010# A=3393.4176/B=5322.0251 011#A=3540.5771/B=5443.4149 012# A=3576.5792/B=5580.4284进行了平面位置校核和高程校核。 实测三角形04—010—012: 测回法测∠010—04—012=31o47′25.28″(6个测回),理论值∠010

—04—012=31o47′27.54″。 全站仪测距D04—010=599.496m,理论值D04—010=599.476m。 D04—012=533.633m,理论值D04—012=533.633m。 符合规范要求。详见附件。 012:A=3576.5792 B=5580.4284 010:A=3393.4176 B=5322.0251 04:A=3119.0377 B=5855.0228 图一 复核02—04点的高程: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实测高差0.0235m,理论值0.0227m。符合规范要求。详见附件。 平面控制网布设如图: A=2738.1647 1 B=6136.4934 010:A=3393.4176 B=5322.0251 B=5649.612 基1 A=2738.1647 采用一级闭合导线,观测、计算和平差见附件。B=6150.0393 高程控制网布设:因业主提供的02#点(H=8.2930m,黄海高程)位

控制测量规范与要求

第一部分茅荆坝(蒙冀界)至承德公路(第15标)控制网复测技术设计书 一、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大广高速公路蒙冀界至承德高速公路GPS控制网成果表》(设计院交给的)(2)、《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5)、《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二、平面GPS、四等水准加密方法与精度要求 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规定和本项目实际情况,隧道段控制网采用GPS观测方法时,精度按四等网技术要求施测。为确保线路衔接的平顺性,加密点必须联测其相邻的GPS平面控制点。 平面加密控制网的施测精度控制按:加密GPS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70000,基线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7″的要求进行。 2.1具体精度控制标准 2.2 四等水准施测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见表6.3-3.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三、平面控制网复测实施计划 3.1 GPS复测组网实施

为保证线路上所有控制点成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尽量保证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平面控制网复测采用4太GPS接收机同时作业的观测模式,以此提高GPS观测网形的图形强度。GPS 网各时段全部以边连接方式构网,形成由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3.2 采用GPS测量方法的平面复测 遵循与设计单位建网时相同的构网原则,本次GPS方法的控制网复测组网以大地四边形为基本构网图形组成带状网,采用边联式构网。实际外业测量必须遵循基线组网设计所确定的作业模式,并在接收机或控制器上配置GPS外业观测参数,参与作业的接收机所配制的参数应相同。 每天出工之前,必须检查电池容量是否满足作业要求,数据存储设备应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仪器及其附件必须齐全。 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开始GPS外业观测前,必须确认天线安置基座的对中器合格,天线安置基座的对中精度要求为1mm。天线应利用脚架和天线安置基座直接实现队中—在开始GPS外业观测前,必须确认天线安置基座的管水准器合格,天线安置基座必须严格整平。脚架必须稳定、牢固安置。 —如天线有指北定向标志,则应借助指北针或罗盘,在开始观测和观测过程中都使接收机天线指北标志指向正北方向。 —雷雨季节架设天线时,要注意防雷击。雷雨过境时,应立即停止观测,并卸下天线。GPS测量需要遵循的操作要点有: —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开始同步观测。当没按计划到达点位时,应及时通知其他组,并经观测计划编制者同意后对观测时段作必要调整,观测者不得擅自更改观测计划。 —经检查,接收机的电源电缆、天线电缆等各项连接正确,接收机设置状态和工作状态正常后,方能启动接收机开始测量。 —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天线高丈量必须按接收机使用规定,从天线相位中心标志处丈量至地面点位标志,丈量的天线高是垂直高还是斜高必须在记录手薄上清楚的表明,且无论是垂直高还是斜高,直接丈量距离的误差在前后2次丈量中必须小于等于1mm,方取两次直接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作最终距离丈量的结果。 —不同时段的观测间隔期间必须重新进行天线安置基座的整平、对中操作,并重新丈量仪高。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及时将观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观测手薄上。同时严密注意仪器的警告信息,及时汇报和处理各种特殊情况。

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4.5 控制测量 4.5.1 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济南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JNCORS系统)和已有的各等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采用GPS静态定位、网络RTK技术、图根导线(网)等方式进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4.5.2 地籍控制测量 4.5.2.1 图根点布设要求 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或JNCORS系统的基础上加密,以直接满足城镇土地调查的需要、便于利用为原则,点位一般布设在道路、街巷的交叉口及其它利于采集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地方。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一般地区8-10个点/每幅图,复杂地区不低于15个点/每幅图,建筑物密集地区应适当加密,还应保证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4.5.2.2 图根点标志 图根点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适当埋设固定标石。埋石确有困难时,可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打(嵌)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1cm、边长为15cm×15cm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点号。每幅1:500图内埋石(钢桩)点数量不得少于4点。 4.5.2.3 图根点编号 图根点编号共5位。第一位为标段的英文字母代码,13标段为M,点号均自0001开始编排,如 A0001、A0002,C0003、D0008等。 4.5.2.4 采用JNCORS系统进行图根测量 采用JNCORS系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模式,不得采用单杆模式。每点均应独立测量两次,每次不少于15个历元,两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之差不应大于2cm,高程之差不应大于3cm,取两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4.5.2.5 静态GPS测量 采用静态GPS方式加密控制点时,标志选设、观测和数据处理等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 4.5.2.6 图根导线测量 图根导线测量依据各等级基本平面控制点,可分为两级进行布设,布设形式为附(闭)合导线或结点网。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地铁隧道联系测量方法及精度控制讲解

地铁隧道联系测量方法及精度控制 (王伟中交隧道盾构公司江西南昌30029) [摘要] 本文以南昌地铁一号线青山湖站至高新大道站为例,对盾构隧道区间联系测量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对投点方法及两井定向精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联系测量两井定向精度分析数据处理 1前言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渐明显。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绝不可以被交通压力所约束。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地上交通相对应的地下交通就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新渠道。这就是目前的大、中城市正在极力发展的地铁交通。地铁的发展主要依赖与地下工程隧道开挖等的相关技术的进步,了解相关的主要技术就会知道地铁测量对地铁隧道尤为重要,这是地铁施工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 2工程背景概况 青山湖大道站~高新大道站区间里程范围:SK20+052.554~SK20+902.822,区间长度为850.268双线延米,下行线在XK20+840.204里程处设置XK20+840.000长链(XK20+840.204=XK20+840.000 长链0.204),区间线路间距13.4~15.0m,线路包括2个曲线,曲线半径均为3000m。区间最大坡度为22‰,区间隧道覆土厚度在10.0m~16.5m。本区间设置一处联络通道(兼泵站),中心里程在为:SK20+502.007和XK20+502.042。区间西端为青山湖大道站,东端为高新大道站。青山湖大道站~高新大道站区间区间隧道,线路在北京东路下方。隧道结构距离地面319#、320#、321#、371#(19层)建筑物建筑物均在14m以上,地面建构筑物无需采取特殊处理和保护措施。 根据盾构工程筹划,两台盾构机从青山湖大道站东端出发,向东掘进到高新大道站西端结束。 3联系测量 在地铁隧道推进前必须要进行联系测量,即将车站地面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使车站上下能采用同一坐标系统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两井定向有物理定向、几何定向等,这里主要阐述两井几何定向。联系测量须独立进行两次,在互差不超过限差时采用均值作为联系测量的最终结果。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作者: ————————————————————————————————日期: ?

一、建筑变形测量 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 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 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 中误差(mm) 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二级≤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 ≤0.5 ≥0.5 一级≤30≤0.7 ≤1.0≥0.3 二级≤50 ≤2.0≤3.0≥0.2 三级≤75≤5.0≤8.0 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级基辅分划 (黑红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黑红面)所 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 差 较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 之差 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0.5 ≤0.3≤0.2≤0.45 二级0.5 0.7≤1.0≤0.7≤1.5 三级光学测微 法 1.0 1.5 ≤3.0 ≤2.0 ≤4.5 中丝读数 法 2.03.0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 1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 级 城测 导线 城测平 均边长 工测 导线 工测平 均边长 测角中 误差" 测距 中误 城测导线 相对闭合 工测导线 相对闭合 测回数方位角 闭 J1 J2 DJ6

简析控制测量技术

简析控制测量技术 发表时间:2014-12-05T14:09:08.7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黄春雷 [导读] 观测进行时的控制测量:首先要捕获GPS 信号的定位,然后才能开始追踪、测量,最终得到要观测点的位置和相关数据。黄春雷(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仪器设备迅速发展,新仪器不断出现。GPS 测量技术是一种全球覆盖式、精度更高、功能更强大、实时定位的新型控制测量技术。仔细研究好GPS 测量技术的基本工作要素,才能保证GPS 测量技术发挥正常、精确的定位功能。 关键词:控制测量 GPS 技术 CORS 系统 引言:传统测量技术向数字化技术测量技术的完美转变,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最真实,最可靠,最可信,最准确的手段。测控技术与仪器包含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实现这些技术的仪器仪表及系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涉及电子学、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基础及高新技术。 一、控制测量方案及数据处理要想让GPS 测量技术发挥其用,就要进行周密的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并且注意对数据的精确控制测量与处理。 1、以下面例子分析控制测量方案:按照D 级GPS 网的规格进行线性锁形式设计观测区域的第一级控制网的平面,采用南方9600 单频GPS 进行信号的接收,基线边构成结构稳固的多边形,以便于检测和控制观测网络。对控制网的平面和测区的高度的联合观测点至少要设立3 个。 2、观测进行时的控制测量:首先要捕获GPS 信号的定位,然后才能开始追踪、测量,最终得到要观测点的位置和相关数据。因为GPS 接收器与天线相融合,故只要将接收器的点位调整正确后就可以对信号进行观测。GPS 接收器捕获到卫星的定位信息之后,观测人员必须在完全熟悉GPS 接收器的操作要领之后,才允许对定位数据采取相关的查询和键入,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更改设参的行为是严厉禁止的。 3、控制测量的工作要点:观测操作人员确认连接正常后才能够打开接收器的电源;接收器各项信息无异常后再键入观测点的信息和时段长度;同步地观测卫星定位信息的变化并且做好控制;在一个时段范围内不可以关闭重启观测系统、关上系统的数据记录等功能或者擅自修改观测方位数据;在观测全程实时记录气象因素,随着时段长度相应合理增加记录次数;观测的高度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测量并记录;为了保护观测数据完整准确地保存不可以让系统出现硬盘的内存不足、仪器断电的情况或者处于长期低电压工作的状态;为了保护观测系统的安全要根据气象信息采取防止雷击的措施、恶劣天气来临时停止观测并拆掉天线。最后,观测工作审核全部合格后,按照规定迁走观测站点。 4、控制测量的数据记录。测量手册,是观测人员在接收器的工作全程之中实时记录的有关测量的数据。只有对测量手册进行全面、及时、真实地记录,才可以有效地完成控制测量任务。 5、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以基线完成后的数据处理为例,需要注意的有:对观测值的误差,平差分析中假设观测值只有偶然误差,载波相位的定位精度达到对于L1 波段的定位信息误差仅仅是2mm。 如果偶然误差为1cm,则说明观测系统有误差;基线向量环闭合差的处理,对于根据时段标准不同而得到的同步环和异步环,环闭合差不能超过对应观测等级的精度标准限制;基线向量的计算,要将通过基准点和观测点计算后得到的GPS 点的位置信息换算为国家标准下的坐标以便于指导实际的应用,或者可以联合GPS 网络与大地网络的观测信息一起处理计算,得到需要的坐标值;基线向量的计算处理操作之后,要进行数据的审核,检查得到数据是否在控制测量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数据是否与实际切合。审核内容有:例如,剔除的观测数据与所需的观测数据的个数之比不超过10%;在不同时段进行观测,得到具有多个观测数据的边的成果符合标准;同步环的闭合差应为零,但应该考虑系统处理数据的误差,一般情况下允许在合理范围内有微小差值。 二、CORS 系统实测精度分析1、数据统计与精度分析方法试验内符合精度的计算,采用每一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最或然值,将试验观测值与平均值求差。统计所有差值的分布情况,并对差值在不同区间的概率进行统计,同时分别计算北、东、高方向的内符合精度。测试外符合精度的计算公式相同,唯一区别就是计算采用测点的真实坐标作为基准。 2、内符合精度内符合精度测试选取开阔地段,将仪器架设在固定位置处不动,采用连续采集物理点方法,进行长时间不间断数据采集,共采集坐标数据30000 个,时间跨度从中午十二点持续到晚上八点,共计八个小时.测试过程中,卫星状况良好,卫星数目始终保持在7 颗以上。利用公式计算测试结果在三个方向上的精度X 方向0.0076 米,Y 方向为0.0056 米,H 方向为0.0130 米。 三、精度检测1、CORS 内部网精度检验为检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信号覆盖情况,在设计覆盖范围外20km 左右,选取了8 个国家等级(高于C 级)点,又在设计范围内选取了均匀分布的100 个级GPS 点,还在建筑物密集地区选取约100 个5mm 精度以上的控制点作为检验点。为保证检测精度,外业观测时采用架设固定三角架进行对中观测的作业方式。距离小于五十千米的流动点进行检测,结果是都能快速精确定位,单个基点的初始化时间在30~60 s。在对检验定位精度过程中,出现的最大误差为平面点位置4 cm,最小误差为2cm;高程的最大误差在5—6 cm。除此之外,在设计范围内又均匀分布的原控制点进行准确的测量,在20 千米以内的水平精度控制在10-15mm,高程最大误差控制在20-30mm;在20-40 千米之间的水平精度控制在20-40mm,高程最大误差控制在40-50mm;在40-50 千米之间的水平精度控制在40-50mm,高程最大误差控制在50-60mm。满足一般测量定位的要求。为检验定位的稳定性,在每个检测点都记录了连续观测时间不少于180S 的定位数据2、观测时间对精度的影响观测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最终测量成果的一个主要方面,观测时间是从虚拟参考站(VRS)的形成(即仪器取得固定解的过程)到数据保存到仪器中的时间长。此间的前30S 接收数据的每一个历元之间差别较大,在厘米级上变化;60 S 后逐渐处于稳定,180S 后几乎不变。 为了找到合适的观测时间长度,分别进行了5,10,15,30 以及60个历元的观测精度统计,从统计结果可知,要达到厘米级的测量精度,观测15 个历元即可(95%置信度),但要想获得更可靠的成果,则需要至少观测60 个历元。 结语:GPS 测量技术在控制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测量前要建立良好的观测站点,测量中要规范操作GPS 观测系统,并科学、精确地处理成果数据,那么控制测量工作水平将大大提高,控制测量效果也将显著增强。而CORS 系统布设和运行的精度确认后,内外网的精度基本上不存在差别,对于流动基点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地形的测量和土地调查数据的更新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