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遗教育,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专访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潘洪勇

非遗教育,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专访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潘洪勇

特别关注

22EDUCATOR

而且,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对于中华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人“言必称希腊”,丧失了基本的民族自信。非遗进校园,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民族文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再者,非遗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是巨大的。如舞龙,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剪纸,可以让孩子们心灵手巧,更加热爱生活;京剧,可以使学生内外兼修,是对其进行美育和体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说,非遗的教育功能是综合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非遗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习得一技之长,丰厚人文底蕴,提升文化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正是基于上述综合考量,我们才会使非遗教育由最初的“无意之举”成为“有心之为”,坚持不懈地开展至今。

落实“三贴近”,让最适合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记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遗项目灿若繁星。让哪些项目走进校园,与孩子们的成长相伴相随,是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在非遗教育项目的选择上,您认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潘洪勇:

项目选择得是否正确、得当,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三贴近”的原则。

一是要贴近本土。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的非遗文化资源。如林城镇天平中心小学所开展的百叶龙项目,就是发

文 | 苏瑞霞 张薇

非遗教育,要在“实”字上下功夫

——专访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潘洪勇

非遗教育是文化传承

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记者:

潘科长您好。据了解,长兴开展非遗教育已经十年有余,那么,让非遗走进校园,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潘洪勇:

我们之所以长年坚持开展非遗教育,主要是因为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作为教育人,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不能让它们断了档。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教育,让更多的文化瑰宝,特别是那些乡土气息浓厚而又面临失传和没落的文化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