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浙江思考中国_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丛书_述评

解读浙江思考中国_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丛书_述评

解读浙江 思考中国
———《浙江现象与浙江经验丛书》述评
□ 吴锦良
浙江是一个“三无”小省:无资源优势,无国
家扶持,无政策优惠。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却创造
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经济社会发
展的速度、水平和活力居于全国前例;浙江不仅赢
得了“市场大省”、“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大
省”的美誉,还在制度创新、社会发展、基层民
主、文化精神等方面创造了诸多经验,形成了经济
社会发展的浙江经验与浙江模式。据瑞士洛桑国际
管理学院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浙江省在被评
价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20位,被评为效力提
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浙江现象”已引起了全国广
泛关注,全国各地来调查、考察、研究的政府官员
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人们普遍认为,浙江经济的
崛起,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成功
范例。对“浙江现象”解读既是全国理论界的一个
研究热点,更成了浙江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
此,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
江发展”研究中心发挥优势、组织精兵强将,深入
进行浙江现象和浙江经验的课题研究,并已取得了
重要成果:一套五卷本的丛书已经由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丛书的出版是我国理论界对
“浙江现象”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它将为全国
理论界进一步研究“浙江现象”搭起一个新的台
阶。
一、“浙江现象”的全景式解读
以往人们解读“浙江现象”,大都从要素市场
发育、专业市场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等经济层
面来讨论。从一个资源小省到市场大省、经济大
省,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推动无疑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释放了浙江的活
力,在解决城市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
了“第一推动”的作用,但市场本身的缺陷在进一
步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暴露,而民营经济崛起
也必然地在浙江的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带来了一
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用市场经济、民间投
资等经济学概念来解读“浙江现象”显然是不够
的;经济学的视角仅仅是解读复杂“浙江现象”的
一个出发点和突破点。该丛书专家深入浙江改革发
展的实际,其五卷宏著《浙江现象:八八战略与科
学发展观的实践》、《浙江现象: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现象: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浙江现象:
优化地方治理的探索》、《浙江现象:提升文化软实
力》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对
“浙江现象”进行全景式解读,这是理论界在“浙
江现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对于学界进一
步解读

浙江现象、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
式的意义。
二、“浙江现象”的内在逻辑
市场是“浙江现象”的“始作俑者”。作为一
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
省份,浙江从市场发展中掘得了“第一桶金”。但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浙江因此也更早、
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层出不穷的“成长的烦恼”,体
会到市场经济发展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深刻
影响。“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是浙江基于市场
119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化改革而来的一种内在要求。
1·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
低,民营经济首先在国有经济最为薄弱的温州、台
州等地兴起。杭嘉湖、宁绍等地的乡镇企业纷纷走
上了转制的道路,浙江的国有经济也加快退出的步
伐、加大退出的力度,从而使浙江的民营经济扩展
到全省各地。事实证明,浙江民营经济的兴起与成
长不但带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而且为浙江的市
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专业市场的蓬勃兴起。与民营经济发展紧
密相关的是浙江专业市场的兴起。浙江目前共有四
千多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义乌的小商品市
场、绍兴的轻纺交易市场,年成交金额已达200多
亿元,交易品种多达上万种。专业市场在经营上的
开放性,加之巨大的商品交易量,使专业市场具有
商品信息的集聚与发散功能。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
供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和高效的产品交易平台,提高
了市场的有效性。
3·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化推动浙江中小企
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资金、劳动力、科技
成果等要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中小企业成长对金
融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更多地反映在浙江民间金融的
活跃上,尤其是温州、台州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
民间金融一度以“地下经济”的形式,为民营创业
企业提供创业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目前,浙江温
州已成为全国民营金融改革试点地区,金融市场化
走在全国前列。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浙江生产要
素分配的市场化进程。
4·政府的有限与有为。民营企业具有独立的
法人地位与自主经营权力,使之成为具有完全民事
能力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民营企业的独立性为政
府活动设置了边界,政企分开成为理所当然。企业
走向市场的内在动力却增强了;浙江地方政府对社
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不断弱化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
态度日益倾向于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务实
态度以及观念与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了浙江的
市场化进程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5·公共事业社会化。早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
州就提出了“政府一毛不拔,社会事业兴旺发达”
的理念。温州市人民路改造共投入15·6亿元,其
中政府地方财政投资8000多万元,其余全部依靠
民间投资,政府通过运作还净赚了1亿多元。在旧
城改造中所投入的80个亿,绝大部分都是靠民间
的资金。举世注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
元,民间投资就占了50·26%。2002年亮相杭城的
中国最大图书城,全部是由民间投资的。民办学校
在浙江已经相当普及,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几乎都
有民间资金的投入。“十五”时期,民间投资五年
累计13251亿元,年均增长32%,占全社会投资的
55%。在投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
保护、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公共基础设施、城
市改造等公共事业就达数百亿元。政府通过有效政
策导向,使近年来浙江民间资金投资社会事业基础
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势头迅猛增强。
6·地方治理创新。市场发育不仅促进了多元
市场主体的形式,也推动了浙江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的发育。各类市场、社会主体的发育打破了传统的
以政府为惟一治理主体的封闭性结构,形成开放的
多中心的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强县扩权与省管县体
制;浙江率先实现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获得我国首届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温岭市民主恳谈;
椒江市首先试行干部任免票决制;行业治理中温州
商会产生的广泛影响;杭州群众评选“满意不满意
政府”与“12345”市长公开电话;义乌市的外来
务工人员参与地方人大选举的权利;上虞市的便民
服务中心;衢州市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金华
“365服务窗口”;玉环全程为民办事代理制;嵊州
《民情日记》;天台的政府效能网建设;镇海村务重
大决策村民听证制;奉化重大事务公决制;武义的
村务监督委员会……梳理和回溯浙江地方治理模式
变革的种种试验,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地方治理模
式的种种创新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浙江市场
秩序扩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与地方政府默契合作的演
进逻辑。
三、浙江的和谐社会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地方党委、政府需要有基本的
抓手,要抓基础、抓重点、抓突破点。浙江省在和
谐社会构建中的得力抓手主要有:
1·依托民营经济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
之本,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标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难题,
120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但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中国的
就业问题,这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面
临着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浙江在这方面的有益
探索就是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来创造社会就

业门路,
开辟了一条“能人创业带动民众就业”即“以创业
带就业”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使上百万农民成了投资创业
者,使千百万民众找到了在二三产业就业致富的门
路,使成为全国就业率最高,失业率最低的省份之
一。
2·依托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是反映一个社会进步和协
调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
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朝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进行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
索,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
健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是率先建立
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率先建立
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
保险制度;三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部分农
民失地失业问题,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四是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合作医疗
制度,并要求到2007年全省所有的县普遍实行这
一制度;五是实行了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
3·依托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提升农村社会
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是城乡和
谐的基础。浙江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一是提
高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来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
目前浙江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高出全国
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二是通过城市带动农村,
工业返哺农业来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浙江在这方面
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
共事业的发展。如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加快向农村覆
盖的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投资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城
市现代文明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辐射带动
机制等。由于措施有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社会
发展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用新的农村全面小康标
准和监测方法对各省区市的跟踪监测, 2004年浙江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8·9%,大大高于
21·6%的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上海、北京、天
津,居各省区第一,而且高于排在其后广东、江苏
10个百分点左右。
四、浙江精神与文化竞争力
近年以来,区域文化因素对浙江现象形成的影
响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只有将文化的阐
释和经济的阐释、政治的阐释结合起来,才能对浙
江现象有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解。在历史上,浙江浙
江区域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
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勤劳刻苦、勇于
创新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政策的阳光雨露全面激
活了浙江人民的文化基因。新

世纪之际浙江进入了
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它要
求浙江区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文化对
于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浙江区域经济、政治、文
化协调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
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两项重大举措。其一,与时
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提出坚持和发展“自强不
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
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
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坚持用浙江历史教育人
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经验鼓舞人民,
用浙江精神激励人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
认同,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
智慧和勇气。其二,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自1999
年以来,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提出,要在建设经济强
省的同时,建设文化大省,并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
化大省纲要。2005年7月召开的中共浙江省第十一
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文化大
省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
目标: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
荣,文化产业发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主
要发展指标全国领先。文化竞争力成为“浙江现
象”的重要内涵。
五、“浙江现象”的本质:
两手并用、相互推动
“浙江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直摆在理
论界面前的问题。“民营经济”、“区域特色经济”、
“民间投资”、“制度创新”等是解析“浙江现象”
的最常用的概念工具。但这样的研究总是忽略的另
外一个重要的层面,即政府的力量。浙江的市场经
12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济起步早,这仅仅是浙江发展的一个初始条件,但
市场本身有缺陷,浙江没有落入“坏的市场经济”
的泥潭,政府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关注政府,
是我们本项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在创造浙江奇迹的
过程中,市场固然证明了自己的无穷威力,但政府
却也在证明自身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捍卫
者。没有政府的积极作用,健全的市场就不可能存
在。理论界曾经有人认为,浙江的重要经验是政府
的无为而治,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当温州人在
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时候,当地政府的“无
为”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浙江各地民间经济活
动异彩纷呈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政府积极的“不干
预”政策;有人把浙江经验的核心归结为制度的创
新,但这些制度创新既是群众在实践中的选择,也
是政府积极引导的结果。在浙江,政府对经济的运
行比较放手,对一时看不清、有争议的事物,采取
不争论、允许试的态度,为新事物提供一个比较宽
松的发展环境。浙江

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
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政府的“无为而治”到“有为
而治”的曲折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更加
重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作
出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强
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推进民营企
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全
面提高民营经济科技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努力实
现民营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竞争能力全面提
升、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在更高层次上保持浙江民
营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可以肯定,“浙江
现象”的本质不仅仅是发挥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
手”的作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政府这只
“看得见的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市场
与政府两手并用、相互推动,这是“浙江现象”的
重要本质。
六、用发展的眼光看“浙江现象”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浙江省委把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与浙江省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干在实
处,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浙江经验”和“浙江模式”又有新的发展。中共
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在总结历届省委工作的基
础上,围绕如何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确把握形势的发展
变化和浙江实际,做出了“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
和总体部署。在此基础上,浙江在产业结构提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城市就业和农村劳
动力转移、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
化社会治安、推进基层民主、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和突破。从昔日的“温州模式”到今天的“义乌经
验”,浙江各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里
创造了并正在不断创造着许多新的做法或经验。
“浙江现象”是一种活着的东西,是一种鲜活的、
动态的实践。浙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
一,它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将始终是层出
不穷的,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回应,去创造解决的
办法,并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浙江是一个富有民间
活力的地方,民间巨大的创造力与政府的理智开明
有一个相互推动、逐步融合的趋势,毫无疑问,这
两种带有根本性的推动力使“浙江现象”从昨天走
到了今天,并正在昂首走向明天。解读浙江,何尝
不是在解读中国。□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严国萍
122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