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生产总值(2008-2015)

国内生产总值(2008-2015)

国内生产总值(2008-2015)
国内生产总值(2008-2015)

2008年第1季度-2015年第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

1978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

2003年第—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

201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1932人民币元)测算,2013年,中国名义 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91849.86亿美元。 这比上年净增95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分季度看,一季度18912.55亿美元,二季度20797.92亿美元,三季 度22529.93亿美元,四季度29702.83亿美元。 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 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1.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

四季度增长7.7%。 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2.2%, 四季度增长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分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

正文显示: 【行业】宏观综合类 【地域】中国 【时间】20071231 【参考资料】精讯数据 【统计项目】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 =100)(3697字) 【指标参数】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100) 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 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1978 111.7 111.7 104.1 115.0 113.8 123.1 110.2 1979 107.6 107.6 106.1 108.2 107.9 108.7 106.1 1980 107.8 107.8 98.5 113.6 106.0 98.1 106.5 1981 105.2 105.2 107.0 101.9 110.4 129.5 103.9 1982 109.2 109.1 111.5 105.6 113.0 99.3 107.5

115.2 121.2 109.3 1984 115.3 115.2 112.9 114.5 119.3 124.7 113.7 1985 113.2 113.5 101.8 118.6 118.2 133.5 111.9 1986 108.5 108.8 103.3 110.2 112.0 109.4 107.2 1987 111.5 111.6 104.7 113.7 114.4 114.7 109.8 1988 111.3 111.3 102.5 114.5 113.2 111.8 109.5 1989 104.2 104.1 103.1 103.8 105.4 89.3 102.5 1990 104.1 103.8 107.3 103.2 102.3 94.7 102.3 1991 109.1 109.2 102.4 113.9 108.9 105.2 107.7 1992 114.1 114.2 104.7 121.2 112.4 110.5 112.8 1993 113.7 114.0 104.7 119.9 112.2 108.6 112.7 1994 113.1 113.1 104.0 118.4 111.1 108.2 111.8 1995 109.3 110.9 105.0 113.9 109.8 18.2 109.7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一览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

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 (或地区) 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能把所有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譬如:一杯饮料是 5 元钱,理一次发是 10 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譬如:一台21 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 3000 元,现在可能只要 1500 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 21 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调整。 按此原理,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 (假定为 2 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 (比如是 2.4 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影响因素的实证 分析 摘要: 本文以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为基础,引入能源消费、就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FDI)等解释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些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利用从1985到2001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观点。 关键词: GDP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Eviews 一、问题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们探索和争论的热点,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经典理论,我们建立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能源消费、就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解释变量,对GDP的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试图揭示这几个解释变量对GDP的影响程度。 二、样本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立如下: Y=β0+β1X1 +β2X2+β3X3+β4 X4 +β5X5+β6X6+U Y--------国内生产总值GDP X1-----能源消费 X2-----就业人数 X3-----居民消费水平 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5-----进出口贸易总额 X6-----外商直接投资(FDI) U------随机扰动项 β1、β2、β3、β4、β5、β6为待估参数。 变量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具体数据(现价计算)见表一: 表1: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参数的初步估计与检验 将第一个模型的样本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得到输出结果如下:表2: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目录 Ⅰ. 摘要 (2) 关键词 (2) Ⅱ. 正 文 (2) 1. 序 言 (2) 2. 模型设 定…………………………………………………………… 3. 参数可能…………………………………………………………… 4. 检验修 正…………………………………………………………… 经济意义检验…………………………………………………… 统计意义检验……………………………………………………

计量经济学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 相关系数检验……………………………………………… 逐步回归修正……………………………………………… 异方差性检验………………………………………………… 异方差检验………………………………………………… 模型修正…………………………………………………… 序列相关性检验……………………………………………… GB 检验…………………………………………………… 模型修正…………………………………………………… 模型预测检验…………………………………………………… 模型确认…………………………………………………………… 5. 模型评价……………………………………………………………… 6. 政策建议……………………………………………………………… 7. 参考文献………………………………………………………………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要紧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阻碍我国自1990年至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要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特定国情选取了六个阻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要紧因素,并对其时刻序列分析,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利用OLS方法进行参数可能并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四大检验。经济意义检验中,发觉储蓄总额前参数不符合经济理论常识,并在后面的工作中得到了修正;计量经济学检验中,发觉初建模型具有多重共线性,采纳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消除了多重共线性;在异方差性检验中,发觉模型具有异方差性,采纳对数变换法进行修正,消除了异方差性;利用GB检验法发觉模型随机干扰项存在2阶序列自相关性,采纳广义差分变换法修正模型,消除了模型序列相关性;利用2010年数据,模型通过了经济预测检验,并确定了最终模型,得出结论:进出口额、职工工资总额和上期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有专门大阻碍。最后,进行了模型评价并结合模型及我国国情给出了相应的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额职工工资总额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时刻序列多元线性回归 OLS方法逐步回归法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对数变换法 GB检验法序列自相关性广义差分变换法经济预测检验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报告

我国国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存款年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11982—2011年国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数据 1983 5962.65 572.61366.95 102860.1 1984 7208.05 776.621642.86 102.71201.00 1985 9016.04 1622.60 2004.82 109.32066.70 1986 10275.18 1471.45 2122.01 106.52580.40 1987 12058.62 2067.60 2199.35 107.33084.20 1988 15042.82 2659.16 2357.24 118.83821.80 1989 16992.32 5196.40 2664.90 209.94155.9 1990 18667.82 7119.60 2937.10 216.45560.1 1991 21781.50 9244.90 3149.48 223.87225.8 1992 26923.48 11757.30 3483.37 238.19119.6 1993 35333.92 15203.50 4348.95 273.111271 1994 48197.86 21518.80 5218.10 33920381.9 1995 60793.73 29662.30 6242.20 396.923499.9 1996 71176.59 38520.80 7407.99 429.924133.8 1997 78973.03 46279.80 8651.14 441.926967.2 1998 84402.28 53407.47 9875.95 438.426849.7 1999 89677.05 59621.83 11444.08 432.229896.2 2000 99214.55 64332.38 13395.23 43439273.2 2001 109655.17 73762.43 16386.04 43742183.6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195062.171951124.961952173.94679.125.61953213.24824.425.91954245.17859.828.51955249.27911.627.31956280.191030.727.21957303.201071.428.31958379.621312.328.91959487.121447.533.71960572.291470.138.91961356.061232.328.91962313.551162.227.01963342.251248.327.41964399.541469.927.21965473.321734.027.31966558.711888.729.61967419.361794.223.41968361.251744.120.71969526.761962.226.81970662.902279.729.11971744.732456.930.31972766.562552.430.01973809.672756.229.41974783.142827.727.71975815.613039.526.81976776.582988.626.01977874.463250.026.919781132.263678.730.819791146.384100.528.019801159.934587.625.319811175.794935.823.819821212.335373.422.619831366.956020.922.719841642.867278.522.619852004.829098.922.019862122.0110376.220.519872199.3512174.618.119882357.2415180.415.519892664.90171]9.715.519902937.1018872.915.61991 3149.48 22005.6 14.3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 年份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分析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存款年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物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1198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数据 年份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城乡居民存款 年底(亿元) 财政收入 (亿元) 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 货物进出口总 额(亿元) 1982 5323.35 447.31212.33 102771.3 1983 5962.65 572.61366.95 102860.1 1984 7208.05 776.621642.86 102.71201.00 1985 9016.04 1622.60 2004.82 109.32066.70 1986 10275.18 1471.45 2122.01 106.52580.40 1987 12058.62 2067.60 2199.35 107.33084.20 1988 15042.82 2659.16 2357.24 118.83821.80 1989 16992.32 5196.40 2664.90 209.94155.9 1990 18667.82 7119.60 2937.10 216.45560.1 1991 21781.50 9244.90 3149.48 223.87225.8 1992 26923.48 11757.30 3483.37 238.19119.6 1993 35333.92 15203.50 4348.95 273.111271 1994 48197.86 21518.80 5218.10 33920381.9 1995 60793.73 29662.30 6242.20 396.923499.9 1996 71176.59 38520.80 7407.99 429.924133.8 1997 78973.03 46279.80 8651.14 441.926967.2 1998 84402.28 53407.47 9875.95 438.426849.7 1999 89677.05 59621.83 11444.08 432.229896.2 2000 99214.55 64332.38 13395.23 43439273.2 2001 109655.17 73762.43 16386.04 43742183.6

198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198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年份GDP 增长率%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1980 7.8 4546 463 1985 13.5 9016 858 1986 8.8 10275 963 1987 11.6 12059 1112 1988 11.3 15043 1366 1989 4.1 16992 1519 1990 3.8 18668 1644 1991 9.2 21782 1893 1992 14.2 26924 2311 1993 14.0 35334 2998 1994 13.1 48198 4044 1995 10.9 60794 5046 1996 10.0 71177 5846 1997 9.3 78973 6420 1998 7.8 84402 6796 1999 7.6 89677 7159 2000 8.4 99215 7858 2001 8.3 109655 8622 2002 9.1 120333 9398 2003 10.0 135823 10542 2004 10.1 159878 12336 2005 11.3 184937 14185 2006 12.7 216314 16500 2007 14.2 265810 20169 2008 9.6 314045 23708 2009 9.2 340903 25608 2010 10.4 401513 30015 2011 9.2 472882 35181 2012 7.8 509767 37195 2013e 8.0 550548 38499 注:e指预测值,数据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下同,不再说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分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分析 【摘要】为了探究和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近年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把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分析这些解释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利用SPSS16.0,计算并输出结果。利用统计检验,确定最佳模型,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GDP;统计检验;回归模型 一、引言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话题。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许多研究都是一个角度如财政收入和能源消耗总量等,很少从多角度,多因素来分析和探究GDP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中国这一大宏观环境入手,采用多角度,多因素的方法来探究GDP的因素,来添补国内对此研究的空位,并建立回归方程,为我国GDP的增长提供建议和指导。 根据西方经济中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经典理论,我们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自变量,对GDP的影响作实证分析,试图揭示这几个变量对GDP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变量及原始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提供的1995-2009年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自变量包括财政支出(X1),进出口总额(X2),固定资产投资(X3)和能源消耗总量(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就业人数(X6)和居民消费水平(X7)。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都是按当年计算出来的。在财政支出中,2000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从2000年起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三、模型构建及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是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问变动比例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数学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 (1) 其中,β0、β1、β2、β3、β4、β5、β6和β7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数据的分析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许宪春)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许宪春? 摘要本文阐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过程、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过程、数据的形成和发布程序、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近些年国家统计局采取的若干改革措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改革措施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收入。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陈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的必要性。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根据这一通知精神,统计部门于当年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发展 1. 从生产核算到使用核算 在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初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只包括生产核算,不包括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9年,开始试行支出法国内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月坛南街75号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100826;电话:(010)6857 0027;Email:xuxc@https://www.doczj.com/doc/002158058.html, 。  1《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 =6.6423计算,2016年中国大陆名义GDP折合112,028.51亿美元;较上年的110,630.66亿美元增加1397.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经季节调整后,2015年及2016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2.0%、1.7%、1.8%、1.5%、1.3%、1.9%、1.8%和1.7%。2016年,按年平均汇率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折合9,585.69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折合44,598.41亿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折合5,7844.57亿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6:39.81:51.63。分季度看,一季度名义GDP为161,582亿元(测算的修订数据,以最终公布数据为准,下同),同比增长7.2%(按2015年最终核实数计算,下同);二季度名义GDP为180,902.6亿元,同比增长7.3%;三季度名义GDP为19,0361.5亿元,同比增长7.8%;四季度名义GDP为21,1281.0亿元,同比增长9.3%。分季度看,按季度

平均汇率计算,一季度名义GDP折合24,749.11亿美元,同比增长0.8%;二季度名义GDP折合27,696.10亿美元,同比增长0.6%;三季度名义GDP折合28,56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四季度名义GDP折合30,879.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按年平均汇率6.6423测算,2016年中国名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029万亿美元。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6年中国大陆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3,974元,约合8,126美元。(2015年年末人口为13.7462亿,2016年年末人口为13.8271亿,2016年年中人口约为13.7867亿)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16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其中,夏粮产量13,920万吨,下降1.2%;早稻产量3,278万吨,下降2.7%;秋粮产量44,426万吨,下降0.6%。棉花产量534万吨,下降4.6%。油料产量3,613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80,005万吨,增长1.9%。水果产量28,319万吨,增长3.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牛肉产量717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59万吨,增长4.2%;禽肉产量1,888万吨,增长3.4%。禽蛋产量3,095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3,602万吨,下降4.1%。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目录 导言 (4)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2) 二、国内生产总值意义 (3) 三、国内生产总值局限性 (5) 四、措施 (11) 五、结论 (12)

导言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是在追求幸福的。究竟有什么指标可以最好地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与是否满意,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目前多数国家都把GDP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因而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这一指标,对于考察和评价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简称“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其中,最终产品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是正对而言的,GDP不包括中间产品——即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要准确地理解GDP的概念,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时期内“新”增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这时期以外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是这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例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门口的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意义 GDP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今,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用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幸福。 1、GDP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 首先,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关心经济增长,国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都把GDP增长率作为描述经济增长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 宏观经济指标。 2、GDP指标是描述经济规模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国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也很难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预测

202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预测 一季度我国有5个省份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万元大关,是最能赚钱的省份。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数据显示,共有9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5个省份超过了万元大关。 京沪领衔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了解居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基础。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据抽样调查,一季度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也是唯一一个超过1.5万元的省份。北京紧随其后,一季度,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8元,同比增长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上海和北京两大直辖市作为强一线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比如近几年我国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一直是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而上海和北京又恰好是这些高收入行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浙江“藏富于民” 不过,人均收入位居第三的浙江却远高于作为城市经济体、城镇化率第三的直辖市天津,直追京沪。

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0元,同比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实际增速 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0.5和0.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的城镇化率为67%,比上海低20多个 百分点,比北京低近20个百分点,比天津低了16个百分点,甚至 低于广东和辽宁。不过,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远高于天津。 由于较早实行省直管县,浙江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地级市。比如2015年,义乌城区人口已达72.17万人,比其所在的 地级市金华城区人口规模(65.3万人)还大。2015年义乌的建成区面 积达到了103平方公里,超过了其所在的地级市金华的建成区面积(80.2平方公里)20多平方公里。 在湖州,长兴县的财政收入远高于湖州中心城区吴兴区。“长兴的老师待遇都比我们要高一些。”湖州市区某中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发达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使得浙江的城乡差别较小。第一财经记者的统计也显示,浙江是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城乡比仅 为2.07。 天津人均收入不敌江浙 在这5个省份之后,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分列第六到九位。 大体上看,广东、福建与第五位的天津,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过也领先身后的辽宁和山东不少。辽宁、山东的差距非常接近,都是 在7500多元,辽宁仅比山东多了32元。这9个省份均位于沿海地区。 排在第10名的内蒙古位于中西部,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91.4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十几年,得益于煤炭资源开发,内蒙古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人均GDP甚至一度升至全国第六,紧追江浙。尽管这两年能源经济下行之下,经济增速有所降低,不 过去年内蒙古人均GDP仍高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七。

198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1980-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年份GDP 增长率%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1980 7.8 4546 463 1985 13.5 9016 858 1986 8.8 10275 963 1987 11.6 12059 1112 1988 11.3 15043 1366 1989 4.1 16992 1519 1990 3.8 18668 1644 1991 9.2 21782 1893 1992 14.2 26924 2311 1993 14.0 35334 2998 1994 13.1 48198 4044 1995 10.9 60794 5046 1996 10.0 71177 5846 1997 9.3 78973 6420 1998 7.8 84402 6796 1999 7.6 89677 7159 2000 8.4 99215 7858 2001 8.3 109655 8622 2002 9.1 120333 9398 2003 10.0 135823 10542 2004 10.1 159878 12336 2005 11.3 184937 14185 2006 12.7 216314 16500 2007 14.2 265810 20169 2008 9.6 314045 23708 2009 9.2 340903 25608 2010 10.4 401513 30015 2011 9.2 472882 35181 2012 7.8 509767 37195 注:e指预测值,数据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下同,不再说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分析和预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分析和预测 一.摘要 中国经济继改革开放后一直呈井喷式发展,继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截止2014年, 中国GDP 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有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我收集到1978年到2013年的生产生产总值(GDP)等相关统计数据,先建立了关于GDP 增长的回归预测模型.通过matlab 编程计算,判断出 43295.8665x 1124.7878x 6564.1066x x 16126.75083967.15706?+-+-=y 7650.0007x 0.0880x 4.1564x -+-对现实数据的拟合效果最好,从而预测 了2015-2018年GDP 总量,但是预测值与实际极度不符。 为了更好预测,使用ARIMA 模型.选取ARIMA 模型预测的 结果进行分析,预计中国GDP 将继续保持增长,不过增长率缓慢下降。猜想:GDP 年增长率最后将趋于稳定。 关键词:GDP ;回归预测模型;ARIMA 模型 二. 研究GDP 的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CA I CB X =+++。式中:CA 为消费、I 为私人投资、CB 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 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

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GDP排行

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增速创25年新低。截止到2016-01-19,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北京、上海为第一梯队,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为第二梯队,杭州是首次进入万亿俱乐部,随后的南京、青岛等城市有望2016年进入万亿俱乐部 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 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 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 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 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 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 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 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 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

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 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 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 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 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 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 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 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 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 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 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