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台账模板

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台账模板

入河排污口登记表台账模板

注:1、污水性质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未作雨污分离的要注明;

2、编号以县(区)区分,如上蔡污水处理厂:SCPWK-01,以此类推;

3、位置:填写河道左右侧并标号,附平面图及现状图片。

湖南省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细则20160527

湖南省入河排污口核查技术细则 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一、核查目和意义 (2) 二、核查对象和范围 (2) 三、核查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3) 四、核查原则 (4) 五、主要技术路线 (6) 六、技术要求 (7) (一)一般规定 (7) (二)污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复核 (11) (三)核查方式与工作步骤 (17) (四)质量保障措施 (17) (五)建立排污口管理台账系统 (19) 七、典型情况分析 (19) 八、预期成果 (21) 九、附表及填写说明 (22)

一、核查目和意义 开展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是按水利部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工作。做好该项工作,全面、准确的掌握全省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有利于我们正确研判水污染形势,科学制订湖南省水资源保护规范和规划;有利于我们践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有利于提高全省水资源保护水行政执法整体水平,及时、准确、快速应对处臵突发水污染事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省水资源配臵,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全省范围内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核查和登记,全面掌握我省入河排污现状,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分类确认和登记管理,建立分级管理的入河排污口名录,制定重要入河排污口监测规划,拟定排污口规范化治理方案,为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查对象和范围 (一)核查对象 为适应湖南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本次核查登记的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废污水的口门。是指企业、事业等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为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或将收集、处理后的污废水直接向河道管理范围内排放而设臵的以排污为主要功能的明渠、管道、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或口门。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2004年11月30日水利部令第22号发布) 第一条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三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 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除下列情况外,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一) 在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该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批; (二) 设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 设置入河排污口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但是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第六条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下称排污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

全国水利普查 表

全国水利普 查 China Census for Water 工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 取用水量台账表 2011年 表号: T 3 0 2 表 制定机关:水利 部 国务院水利 普查办公室 批准机关:国家统 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0]181号 有效期至:2 0 1 2 年 8 月 (填表单位公章) 注:建筑业与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需填写“6.1”、“7.1”、“8.1”和“14.1”项。 全国水利 普查China Census for Water 工业企业 调查对象名录表 2011年 表号:Q 3 0 5 表 制定机关:水利 部 国务院水利普 查办公室

批准机关:国家统 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0]181号 有效期至:2 0 1 2 年月日; 导员:日期:2011年月日 全国水利普查China Census for Water 工业企业 用水调查表 2011年 表号: P 3 0 6 表 制定机关:水利部 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0]181号 有效期至:2 0 1 2 年 8 月 1.1

201 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日期:201 年月日 普查员:张晨联系电话:3231258 日期:201 年月日 (填表单位公章)

各煤矿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每张表格必须加盖公章,5月1日前上报1-4月用水量情况,12月底上报全年用水情况 Q305表工业企业调查对象名录表填表说明 工业企业调查对象名录此表由县级普查机构组织填写。 【1.区县名称】填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和县(市、区、旗)的名称。 【2 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县级行政区的代码。 【3.单位名称】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按工商部门登记或法人登记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法人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更名的单位要求填写现用名,同时用括号注明曾用名。 【4.编码】无需填写,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5.所在地址】指工业企业生产场所实际所在地的详细地址。要求填写单位所在的乡(镇)以及具体街(村)的名称和详细的门牌号码。大型联合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一律按本二级单位所在地址填写。 【6.行业类别】行业类别由企业单位根据其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性质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进行填写。 【7.行业大类代码】行业类别对应的2位大类代码填写。 【8.用水量级别】用水量级别是指从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中获取的企业用水规模。“用水量级别”用“1,2,3,4,5,6”表示,其中1:用水量≥100万立方米;2:50万立方米≤用水量<100万立方米;3:15万立方米≤用水量<50万立方米;4:10万立方米≤用水量<15万立方米;5:5万立方米≤用水量<10万立方米;6:用水量<5万立方米。 【9.年用水量】填写本企业单位最近一年的用水量,此项不是必填项。保留4位小数。 【10.年总产值】填写本企业单位最近一年的总产值,此项不是必填项。保留4位小数。 【11.联系人】企业联系人姓名。 【12.联系电话】企业联系人电话。 T302表工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取用水量台账表填表说明 所有工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类调查对象(包括用水大户和典型用水户)都要建立台账表。本表填报单位为企事业单位,普查员要对表格内容进行相应的指导。企事业单位在填写每月台账时要根据记录的实际用水量如实填写。有水表计量的企业要求逐月读数进行台账记录,无水表记录的企业要记录取水时间、流量、耗电量或耗油量等辅助数据来估算月水量并计入台账中。 【1.县区名称】要求填写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2.行政区代码】由普查机构填写县级行政区划的代码。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水利部令第22号)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10月10日水利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恕诚 2004年11月30日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三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 除下列情况外,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一)在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该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批; (二)设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设置入河排污口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但是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第六条设置入河排污口的单位(下称排污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之前,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在提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或者取水许可申请的同时,提出

《湖南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湖南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渠道、水库等水域)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 本办法所称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含扩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三条在本省境内江河、湖泊(含渠道、水库等水域)新建、改建或者扩大入河排污口,以及对入河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农村家庭生活、农村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等单独分散排污,不适用此办法。 第四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符合《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湖南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并严格落实《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南省水功能区划》《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或区划。 第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入河排污口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境内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组织及指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入河排污口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入河排污口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入河排污口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二、设置审批与监督管理 第六条依法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或者取水许可审批手续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单位应当在提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或者取水许可申请的同时,向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入河排污口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和取水许可手续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单位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盘县柏果镇猛者鸡场河煤矿入河排污口报告(送审稿)

目录 1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1 论证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2 论证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3 论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3.1法律法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3.2 技术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3.3有关批复、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3.4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4论证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5 论证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6论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项目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1 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2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2.1建设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2.2占地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2.3当地土地利用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3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3.1建设规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3.2实施意见及工期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4 项目生产工艺及产品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6 取用水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6.1取水水源及取水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4.2取水规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6.3取水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2.6.4给水系统及净水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6.5排水系统及排水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2.6.6水量平衡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3入河排污口设臵方案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1 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2021年最全环保台账管理清单,督察迎检自查整改攻略

生产中最不引人注目的环保台账管理环节很容易被忽略,那么环保台账档案应该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自查整改? 台账管理目录清单 (参考) 项目环评报批及验收资料 1.营业执照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批复文件,登记表网上备案文件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全本 4.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批复、自主验收文件、验收监测(调查)报告 排污许可证

1.排污许可证(正、副本) 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台账 1.生产废水、废气等污染治理设施设计方案及工艺流程图 2.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及维护记录(包括运行维护记录、加药记录、活性炭更换记录等台账) 3.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验收、使用及定期校验资料 排污口分布及污染物监测台账 1.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情况表、排污口标志分布图、排污口标志照片 2.企业自行监测计划、自行监测报告、重点企业自行监测公开情况 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台账 1.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及转移管理(通过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计划报批和转移联单制度) 2.与有资质单位签订的危险废物处置合同 3.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包括危险废物产生环节记录表、贮存环节记录表、内部自行利用/处置情况记录表、月度危险废物台账报表等) 4.按照标准规范建设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及设置相应警示标志和标签的照片

5.危险废物应急预案、内部管理制度(危险废物管理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公开制度、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 环境应急管理台账 1.环境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环保部门备案意见 2.环境应急培训、应急演练方案、照片和总结 3.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资料 其它环保管理台账 1.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验收文件 2.企业环保管理责任架构图及其它环保管理制度 3.环保部门下达的行政处罚、限期改正通知及整改台账 自查整改攻略 (涉气、水、废固及环境管理) 一、涉废气的自查整改及处理设施

入河排污口调查报告

入河排污口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入河排污口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河排污口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治区水利厅: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执法检查活动的通知》(水政发〔20xx〕112号)及《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开展20xx年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通知》(宁水政发〔20xx〕18号)文件要求,我局对银川市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工作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总结如下: 一、工作部署及开展情况 (一)制定工作方案。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银川市水务局开展20xx年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实施方案》并于20xx年4月25日下发了通知。督促各县(市)、区水务局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河湖执法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及入河排污口复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水利部、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核查全市入河排污口的现状,查明入河排污口类型、规模、主要污染物等基本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政监察支队,具体负责组织全市河湖执法检查活动。 (三)组织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1.20xx年5月16日—27日,我局组织人员对我局直管的第二排水沟、永二干沟、西大沟、四二干沟、高家闸沟、桑园沟、拦洪库及滞洪区等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共排查出排水口26个。 2.入河排污口核查、通报。20xx年7月份,我局又组织人员对这26个排污口逐一进行了核查,通过核查,确定入沟排污口16个,其

中,污水处理厂9个,企业1个,其它6个。并将这次入河排污口排查及核查情况以通报的形式函告市环保局。并督促三区政府和贺兰、永宁县政府按期整改。 3.入河排污口信息复核。按照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xx〕138号)和《关于做好入河排污口全面复核有关工作的通知》(黄护函〔20xx〕76号)的要求,结合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的开展,从20xx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我局配合区水利厅组织开展了银川市入河排污口复核,对我市金凤区、兴庆区、西夏区、贺兰县、灵武市、永宁县区域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全面复核工作。共复核污水处理厂、村集镇安置区、企业、事业单位、部队、工业园区、养殖场等100个排污口,通过现场拍照、地理坐标定位、取样、水质检测、侧流速等方法确定各排污口的基本信息。经自治区水利厅校核最终确定47个入河排污口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名录。 4.入河排污口信息录入。我局对确定的47个入河排污口的信息及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信息,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各县(市)、区水务局进行梳理完善并准确填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入河排污口数据上报系统,经我局认真校核后提交上报自治区水利厅。 二、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 通过对入河排污口排查、核查、复核最终确定全银川市47个入河排污口纳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入河排污口数据系统名录,其中:金凤区入河排污口9个,兴庆区入河排污口8个、西夏区入河排污口7个、贺兰县入河排污口3个、永宁县入河排污口15个、灵武市入河排污口5个;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共计11个,均为规模以上排污口,并具备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市环保局、市审批局备案登记审批手续,排污口主要排放市政生活污水及混合废水,并在排污口设置了标识牌,明确排污口位置及基本信息。企业(工厂、养殖场)排污口共计10个,其中规模以上排污口上5个,基本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和市环保局、市审批局备案登记审批手续,个别企业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正文: ----------------------------------------------------------------------------------------------------------------------------------------------------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第22号令,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水法》和《办法》,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必然要求;是水质水量并重管理的重要实践;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突出重点,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按照《办法》的要求,在加强内部协调的基础上,明确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建立与相关职能单位协调配合的制度。使《办法》的执行达到准确、高效、便民。 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工作,涉及到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建立相互合作、共同执法的工作机制。 二、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涉及面广,与已有水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选准突破口,通过重点工作,以点带面的开展工作。2005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为重点开展工作。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按照《办法》

入海排污口备案信息表、登记表

附件1 入海排污口备案信息表 (适用于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备案信息副表1 1.信息表分为主表和副表,一个排污单位对应一个排污口的,只填写主表即可;多个排污单

位共用一个排污口的,主要责任主体应填报主表,副表可填写多份;已备案入海排污口减少、新增或更换排污单位但无需重新备案的,由主要责任主体申请更新主表和副表信息。 2.格式:地级市名称+区(市/县)名称+街道(乡/镇)名称+详细地址或企业名称,必要时可以用周边特征标志物信息与距离特征、方位特征结合的方式描述。 3.包括三种情形:(1)已设置补充备案是指本规定实施前在用的入海排污口进行备案;(2)新设置备案是指入海排污口首次建造前(新改扩建)进行备案;(3)重新备案是指需重新备案的入海排污口进行备案。 4.地理坐标单位:°;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保留小数点后6位,如XXX.XXXXXX o O 5.此项选填。已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需在此填写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文号。 6.此项选填。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需填写排污许可证编号。 7.安装扩散器的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排污口需填写扩散器类型,开展入海排污口混合区论证的须填写混合区面积。 8.入海排污口允许排放的最大量或排污口设计排污能力,单位m3∕d或t/d 9.指排污口污水和污染物应执行的排放管控要求。有地方或行业排放标准或排放管控要求的,填写地方或行业排放标准名称和标准号,排放标准或排放管控要求分级的应填报对应级别;无行业排放标准的,填写《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及对应级别;多个排污单位/人共用一个排污口并涉及多个行业的,填写应执行的最严格排放标准或排放管控要求。 10.本栏图示排污口及排污管线位置示意图,多个排污单位共用排污口的,应包含汇入总排污口的各排污单位排污口的管网分布、汇入节点示意图。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三条?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 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 除下列情况外,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一)在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上设置入河排污口的,由该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批; (二)设置入河排污口需要同时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三)设置入河排污口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但是按规定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与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部门同级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需要报国

水利部第22号令发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22号令发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11月30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签发第22号水利部令,发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已设排污口登记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设排污口的管理制度、入河排污口档案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违反上述制度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共计26条。《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的衔接均有明确规定。《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全文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和工程设施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前款所称排污口,包括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

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三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可以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 除下列情况外,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一)在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上设

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_11.25

附件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技术规定 为指导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与监测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国办发〔2017〕82号),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目的 确定全国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普查对象、围与容,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技术方法与要求,指导普查与监测工作开展。 二、普查对象 2.1 本规定所称市政入河(海)排污口,是指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和近岸海域等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排污口。具体普查对象包括: 2.1.1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设置的入河(海)排污口; 2.1.2 未经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或备案、向环境水体排放

污水的入河(海)排污口; 2.2 本规定所称环境水体,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已划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以与各级地方政府已确定水质改善目标的江河、湖泊和近岸海域等水体。 2.3 排污口根据水量(日排放废污水量300吨或年排放量10万吨或纳污围常住人口不小于1000人),划分为规模以上排污口与规模以下排污口,分别开展普查监测工作。 三、普查围 普查围为全国所有市区、县城和镇区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市政入河(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 3.1 市区:指设区城市中市政府和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3.2 县城:指县级行政区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3.3 镇区:是指在市区和县城以外其他镇,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与机场、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合肥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合肥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皖水资源〔2017〕91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境内河流、湖泊(含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域,下同)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以及对排污口使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农村家庭生活、种植业和零星畜禽养殖等单独分散排污,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污水的排污口,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 本办法所称新建,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以及对原来不具有排污功能或者已废弃的排污口的使用;改建,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项的重大改变;扩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入河排污口的新建、改建和扩大,以下统称入河排污口设置。

第四条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使用应当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有关制度规定,符合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防洪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市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境内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组织及指导工作;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含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水资源管理职能的部门,下同)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下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所属管理单位对其管理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第六条入河排污口设置实行分类分级审批。 (一)依法应当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审批。 (二)依法不需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手续的,但需要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其入河排污口设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按照取水许可管理权限审批。

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为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关于印发宣州区 (宣区环长办〔2022〕2022年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 2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城乡结合部、旅游风景区等六类村庄生活污水,坚持“应治尽治、就地就近”,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治理完成后60%自然村、自然村中60%常住户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乱排乱放现象,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 二、工作内容 (一)治理村庄名称 武村村渔民安置小区 (二)治理村庄基本情况 武村村有自然村5个,户籍人口1181人(以公安部门提供数据

为准),常住人口490人(以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或者疫情防控数据为准),总户数334户(以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或者疫情防控数据为准),常住254户(以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或者疫情防控数据为准)。 (三)治理内容 按照60%自然村和自然村中60%常住户数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要求,新增完成1个自然村、96户生活污水治理,投入资金约5万元,12月底前完成治理。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领导组,生态环境、城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部门为成员,协同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动员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鼓励群众自筹部分资金、投工投劳参与治理。 (三)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建设和管护机制。制定镇、村两级农村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机制文件,进一步完善管护制度、资金保障、队伍建设,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运行管护机制。 (四)强化监督考核。强化污水治理进展和设施运行的日常检查、调度,将治理和运行情况纳入对村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群众和社会监督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原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011体例格式复读后修改报批稿)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011体例格式复读后修改报批稿) L ICS XX.XXX P 55 备案号:XXXXX—XX S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532-2011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discharge outlets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入河排污口登记 (2) 4.1概述 (2) 4.2基本要求 (2) 4.3登记程序 (2) 4.4登记单位认定 (2) 4.5登记内容审核要求 (3) 5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及审批 (4) 5.1设置申请及审批程序 (4) 5.2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 (4) 5.3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 (5) 5.4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 (8) 5.5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10) 6入河排污口监测 (12) 6.1概述 (12) 6.2人工监测 (12) 6.3自动监测 (13) 7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治理 (13) 7.1概述 (13) 7.2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 (13) 7.3入河排污口整治 (13) 7.4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13) 8入河排污口统计管理 (14) 8.1入河排污口编码及名称确定 (14) 8.2入河排污口档案管理 (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登记表 (1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书 (21) I

SL532-20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书编制提纲 (28) 附录D(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补正通知书 (30) 附录E(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31) 附录F(规范性附录)水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32) 附录G(规范性附录)不予水行政许可决定书 (33) 附录H(规范性附录)准予水行政许可决定书 (34) 附录I(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申请书 (35) 附录J(规范性附录)入河排污口允许使用通知书 (40) 附录K(规范性附录)不予允许入河排污口使用通知书 (41) I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