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被HBV感染,其中慢性感染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有1.2亿人口为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为7000万。我国慢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漫长,临床上可分为3个时期: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低或非复制期。在我国感染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产期感染多形成慢性感染,在成年期感染引起急性肝炎,其中10%可形成慢性肝炎。围产期与宫内感染HBV的婴幼儿形成免疫耐受,带毒持续时间长,而成年期感染者往往缺乏免疫耐受期[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长短不一,此期肝功能检测正常,无症状,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以后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转氨酶(ALT/AST)升高,并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肝脏炎症症状。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生命。

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要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同时,也不能忽视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的理想措施,然而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即使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者降到1%以下,全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7%以下,也仍

将有约7000万人群携带HBsAg。因此,已形成大量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2 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亦如此。而这类患者最近已经有人研究证明形成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存在。已经有些肝病专家指出:目前已是重新评估现行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以及亚太肝病学会的治疗指南的时候了。重新评估什么呢?一是HBeAg血清转换是不是抗病毒药治疗特点的指标。因为即使抗HBe出现后,每年持续有4%的病例形成肝硬化,并且也可发生肝癌。二是HBV DNA降到<1×103 copies/ml,肝硬化并发症仍可发生。三是ALT<2 u/L仍然有出现肝硬化的风险,并且<1~2 u/L的风险最高[4]。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2 近年治疗慢性乙肝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所取得的疗效[5]

2.1 拉米夫定最先上市的第二代核酸类似物,每日口服1片(100 mg),治疗1年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治疗1、2、3、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可达到16%、17%、23%、28%和35%。然而,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病毒变异发生率逐渐增多,第1、2、3、4年后可分别达到14%、38%、49%、66%。虽然拉米夫定长期用药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减少肝失代偿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耐药株的出现,使药物失去疗效。停药可能导致肝失代偿,不得不换成阿德福韦或思替卡韦等。

2.2 阿德福韦阿德福韦酯每天10 mg,治疗1年可使患者组织学改善,HBV DNA及ALT水平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上升,病毒学、血清学及临床症状改善,连续使用3年时可使53%HBeAg消失,46%HBeAg 血清学转换,48%HBV DNA低于检测水平,80% ALT正常。经4~5年治疗可见肝纤维化持续得到改善。与拉米夫定相比,治疗1年时未见对阿德福韦耐药,2年时耐药率为3%,3年11%,4年18%,5年29%。可见阿德福韦酯耐药发生率显然比拉米夫定低。当拉米夫定已经发生耐药时,阿德福韦仍然有效。因此,对临床上对拉米夫定已经耐药的患者,可继续使用阿德福韦。

2.3 思替卡韦用0.5 mg思替卡韦,每日1次,口服,与拉米夫定每天100 mg,口服,相对照,48周的疗效显著,明显的组织学改善

(72%

∶42%)、HBV DNA下降(-6.9 log 10∶-5.4 log 10),低于300 copies/ml为(67%∶36%)和ALT复常者为68%∶60%。但治疗1年后HBeAg血清转换及HBeAg消失率二者相似。 2.4 干扰素对ALT水平升高且HBV DNA低水平治疗效果较好,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效果不佳。因而国内慢性HBV携带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无效。欧洲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年时HBsAg消失率达到5%~10%,5年时上升到11%~25%,干扰素不良反应多,特别开始注射的前几次出现类流感症状,长期应用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现在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或Peg-IFN α2b)已上市,可每周注射1次,比普通干扰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亦较少,但价格昂贵,仅少数人能承受。

一般认为抗病毒药物中干扰素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其与其他细胞因子一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果ALT水平高,HBV DNA较低者,干扰素的优越性是肯定的。若慢乙肝患者ALT升高而HBV DNA载量较高者,则核酸类似物应首选。我们思考如何能发挥其优越性,降低其不良反应,是临床医师需要研究的。

2.5 联合治疗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有更好的疗效,已经被一些学者所证实。我们也同样有这样的体会。可能为拉米夫定能够迅速降低HBV DNA降低HBV复制,从而减少了cccDNA库的量。这样就使得干扰素更容易发挥作用,提高了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病毒的

清除。二者联合应用可以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表现在HBsAg及HBeAg血清学转换或阴转率较单用核酸类似物增多。这样对慢乙肝患者预后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均有利。

3 讨论

根据以上的想法,我们也尝试拉米夫定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是否可以取代拉米夫定与干扰素的联合。为此,我们初试了拉米夫定与切尔(银耳多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银耳多糖是已知的免疫调节药物,对机体巨噬细胞及T细胞功能有很好的增强作用。我们使用拉米夫定与切尔治疗58例慢乙肝9个月的结果显示比单用拉米夫定好,但例数有限,时间短,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一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我们提出这一疗法的目的是提出一个不太昂贵的联合疗法,使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121-131.

2 Lok AS,Heathcote EJ,Huofnagle J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Gas Troenterology,2001,120,1828-185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7-08-24T14:17:18.163Z 来源:《西部医学》2017年5月作者:程鹏李毅莫晓媚 [导读] 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青岛 266034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有抗病毒指征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调整了治疗策略,并首次提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的评价指标。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策略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我国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有抗病毒指征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应用于乙肝抗病毒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干扰素(interferon 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两大类。由于目前的抗HBV药物只能抑制但无法根除HBV,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不断探索,国内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更新调整了治疗策略,并首次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患者应尽量追求CHB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组织改善。目前强化治疗策略,密切监测机体用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时准确预测疗效,加强耐药的防治,使更多患者的治疗达到或更接近临床治愈的目标,仍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新版指南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1.干扰素α(IFNα) 干扰素具有直接清除HBV,增强机体免疫的双重机制,分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两种制剂。PEG- IFNα是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化后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半衰期明显延长,每周只需使用一次,就可在整个用药期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抗病毒作用更强,HBVDNA和 HBeAg阴转率及ALT复常率,肝脏炎症与纤维化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2,3]。预测干扰素疗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低治疗成本。对于基线高病毒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应用PEG- IFNα12周,若HBeAg下降>0.67㏒10 S/CO而HBV DNA仍 ≥105拷贝/ml, 加用阿德福韦酯,增强抗病毒效果,有助于提高48周联合应答率,HBeAg下降<0.67㏒10 S/CO,建议更改治疗方案,24周HBeAg下降>1.06㏒10S/CO,HBV DNA﹤103拷贝/ml,是实现治疗48周联合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否则也应更改治疗方案[4]。HBV DNA降至不可测水平,HBsAg定量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理想指标[5,6],新版指南也明确了对于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HBsAg<1500IU/ml,可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若HBsAg>20000IU/ml,建议改用NAS治疗;对于HBeAg阴性患者,治疗12周,若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10IU/m,也应改用NAS治疗。基线HBV DNA<106拷贝/ml,HBsAg<5000 IU/m, HBeAg<500 S/CO ,5×ULN≤ALT≤10×ULN,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的HBV基因A或B型的HBeAg阳性患者,干扰素的预期治疗效果较佳[1,7]。 2.核苷(酸)类似物(NAS) NAS在CHB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核苷类似物包括L-核苷类: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和环戊烷: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核苷酸类似物包括阿德福韦酯(adefovir ADV),替诺福韦(tenofovir TDF)。TDF,ETV因高效低耐药被我国及世界各大肝病学会组织推荐为初始治疗时的首选药物。对于已经开始服用LAM 或LTD 的患者,如果治疗 24周后病毒定量﹥300 拷贝/ml,改用TDF 或加用 ADV 治疗; 对于已经开始服用 ADV 的患者,如果治疗 24 周后病毒定量较基线下降﹤2㏒10 IU/ml,改用ETV或TDF[1]。一项TDF对照ADV治疗初治CHB患者497例的Ⅲ期临床研究,48周双盲研究完成后进入开放研究,其中252例继续原TDF治疗(TDF-TDF组),245例由ADV换用TDF治疗(ADV-TDF组)。治疗至96周,HBVDNA<400拷贝/ml 比例, HBeAg阳性患者分别为92.2%与92.9%, 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93.5%与93.5%,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TDF-TDF组HBeAg消失率优于ADV-TDF组(35.9%Vs21.1% p=0.0188), HBeAg转换率也优于ADV-TDF组(31.1%Vs18.2% p=0.0313),未检测到TDF耐药,显示中国CHB患者初治选择TDF或ADV换用TDF均可获得HBVDNA抑制,且安全耐受性良好[8]。经TDF单药治疗8年, HBeAg阳性患者HBsAg 消失率达13%,也未检测到相关耐药[9]。ETV应用于1009例初治CHB患者,平均随访36.4月的数据表明,治疗1,3和5年累积HBVDNA<60 IU/ml的比例分别为79%,95.6%和99.4%,累积ALT复常率分别为81.8%,95%,99.5%,治疗5年累积基因耐药率2.1%[10]。对于ETV治疗9-36月,只获得部分应答的患者,前8周联用PEG- IFNα后,再换用PEG- IFNα治疗至48周,HBsAg转阴率8.5%, HBeAg转换率、HBsAg 消失率均高于继续ETV治疗组 [11]。联用PEG- IFNα需要考虑随之增加的经济负担,换用PEG- IFNα也应注意HBVDNA随之反弹的问题,因此需要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谨慎考虑。 3.NAS耐药情况及分析 由于长期应用NAS抗病毒治疗,HBVDNA P区基因变异,产生耐药病毒株,导致NAS耐药。耐药不仅影响疗效,导致肝脏疾病急剧变化,甚至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LAM临床应用历史最长,耐药情况也最严重,治疗5年的耐药率高达70%[12]。一项来自我国16地区2223例患者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44.08%,LAM (28.61%)>ADV(17.68%)>ETV(3.24%),敏感性降低或可能降低为9.99%,以LAM耐药导致ETV敏感性降低最常见[13]。NAS药物间具有相同的耐药突变位点,易产生交叉耐药或多药耐药,rtL180M,rtA181T/V,rtM204V/I,是LAM相关变异位点,多点变异组合模式rtM204V/I +rtL180M最常见[13,14],ADV主要变异位点 rtA181T/V,rtN236T,若rtA181T单点变异和/或出现rtA181V+rtN236T多点变异,则LAM与ADV同时耐药;ETV耐药是在rtM204V/I +rtL180M变异基础上,联合rtI169,rtT184,rtS202,rtM250一个或多个位点变异,只有三个突变同时发生时才可导致ETV耐药,因此ETV 对初治患者耐药率极低,对于LAM耐药患者耐药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而不宜采用。与TDF相关的变异位点位于B区的rtA194T,目前尚未在CHB患者中发现此位点变异。在NAS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发现病毒学应答不佳或出现病毒学突破,排除患者依从性问题后,及时进行HBV耐药基因型检测,参考耐药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耐药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4.NAS耐药后挽救治疗 耐药挽救主要是选择无交叉耐药位点的NAS序贯或序贯联合治疗。由于单纯LAM或LDT耐药选用ETV或联合ADV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同时又增加了多药耐药的风险,ETV,ADV的耐药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TDF因强效低耐药且与其他NAS无交叉耐药,在NAS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从防治方案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进展

脏炎症的恢复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在应用降酶药物致A LT复常后,其肝组织炎症坏死仍很明显。而在停用降酶药后部分患者的A LT值又复升高,故应在患者A LT正常3个月后才逐渐减少药量直至停药。 2.4 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药物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又称G-I疗法)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坏死的作用。前列腺素E1对肝细胞的保护机制为抑制免疫反应,提高肝细胞cAMP,抑制磷酸酯酶活性,保护肝细胞膜及溶酶体膜,有防止肝细胞变性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同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肝脏微循环及利胆退黄等作用。此外,促肝细胞生长素(CHG F)也具有刺激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3 护肝药物的使用原则 3.1 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如果患者仅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肝脾大小正常,肝功能正常,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一般每隔3个月至半年左右检查一次为宜。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则需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最好进行肝穿刺肝组织活检,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再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 3.2 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依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以及有否合并症进行合理用药。一般患者如果症状不多,仅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可选择1~2种药物以促进肝细胞修复。如果转氨酶升高显著时可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C,E,K 等)、肝泰乐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同时可选用1~2种降酶中草药及其制剂如联苯双脂、垂盆草、齐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肝炎灵(山豆根)等,以改善肝细胞功能及临床症状。如患者出现黄疸时可选用1~2种退黄、利胆药如茵栀黄、丹参、甘草甜素、舒胆通等,黄疸较深、病情较重时可选用一些帮助肝脏解毒的药物如还原型谷苷胱肽、凯西莱等。 3.3 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选择护肝药物前要充分熟悉它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药物有否对肝脏产生损害。目前临床上的护肝药物大多数为中草药及其制剂,而某些药物可直接或通过其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引起肝损害,也可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肝损害。故护肝药物不可随便用,更不可滥用。如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使用温性的护肝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加重。3.4 护肝药物的治疗遵循“简而精”的原则 慢性肝炎患者的用药宜简化,用药种类不宜过多,因为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解毒,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代谢和解毒的能力已经降低,即使有些药物的常用量亦可产生不良影响。如同时应用多种护肝药物,既可加重肝脏负担,也可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效应。因此,对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应当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及种类,药物应尽量精简。 3.5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原则 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适用于所有的慢性肝炎患者,而必须针对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体质、年龄的差异,深入分析后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护肝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虽然护肝治疗药物很多,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慢性肝炎患者的护肝治疗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选用相关药物,才能真正达到保肝抗炎的治疗目的。 (收稿日期:2006-04-14 编辑:庄晓文) 从防治方案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进展 林炳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广东省病毒性肝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心(广州510630) 自1965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发现“澳大利亚抗原”(即H BsAg)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三个关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去年还出台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不管是《方案》还是《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的制定较好地反映了乙型肝炎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1 第一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最早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1968年欧洲肝病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上由De G roote等11位肝病专家提出来,他们把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我国参考国外标准于1984年制定了我国的第一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浊度试验、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血清胆红素)和病理改变,把慢性肝炎分为:①慢性迁延性(CPH);②慢性活动性(C AH);③慢性重型肝炎。这一方案的提出有利于规范临床的诊治过程,但由于临床上C AH 患者往往比CPH症状明显、预后差,易进展为肝硬化,因此人们长期认为C AH和CPH是两种预后不同的病型或疾病,或者认为CPH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只有C AH与肝硬化有关。但随着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并阐明了病毒颗粒表面成分H BsAg、核壳成分H BcAg和H BeAg,检测H BV的方法学迅速建立,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分子病理免疫技术的应用,乙型肝炎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很多研究发现肝炎的活动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状态、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相关,重复的组织学检查发现C AH和CPH常常是同一个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另一方面,两种病理改变可以在同一肝脏的不同部位出现,显然这种分类方法不太科学,存在很多的不足。 2 第二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994年由46位肝病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废除慢迁肝和慢活肝的概念,建议按病因、分级及分期等三方面对 ? 3 2 1 1 ? 广东医学 2006年8月第27卷第8期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被HBV感染,其中慢性感染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有1.2亿人口为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为7000万。我国慢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漫长,临床上可分为3个时期: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低或非复制期。在我国感染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产期感染多形成慢性感染,在成年期感染引起急性肝炎,其中10%可形成慢性肝炎。围产期与宫内感染HBV的婴幼儿形成免疫耐受,带毒持续时间长,而成年期感染者往往缺乏免疫耐受期[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长短不一,此期肝功能检测正常,无症状,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以后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转氨酶(ALT/AST)升高,并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肝脏炎症症状。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生命。 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要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同时,也不能忽视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的理想措施,然而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即使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者降到1%以下,全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7%以下,也仍

将有约7000万人群携带HBsAg。因此,已形成大量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2 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亦如此。而这类患者最近已经有人研究证明形成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存在。已经有些肝病专家指出:目前已是重新评估现行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以及亚太肝病学会的治疗指南的时候了。重新评估什么呢?一是HBeAg血清转换是不是抗病毒药治疗特点的指标。因为即使抗HBe出现后,每年持续有4%的病例形成肝硬化,并且也可发生肝癌。二是HBV DNA降到<1×103 copies/ml,肝硬化并发症仍可发生。三是ALT<2 u/L仍然有出现肝硬化的风险,并且<1~2 u/L的风险最高[4]。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2 近年治疗慢性乙肝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所取得的疗效[5]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 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

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 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 1 年 (I)。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当监测 3 次 (每次至少间隔 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87](II)。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87] (II)。 5.恩替卡韦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D .药物导致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B .阿德福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 量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 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 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 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贾继东教授: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贾继东教授 个人简介: 贾继东教授简历,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会员、欧洲肝病学会(EASL)会员美国肝病学会 (AASLD)会员。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跨世纪使优秀人才工程”及“十百千”优秀人才工程入选者。同时被聘为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国际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副主编、《实用肝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编审组成员、《临床胃肠及肝脏病杂》、《新医学》、《临床肝胆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 答疑结果:

第一讲:关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1、大家对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很感兴趣,请您谈一谈都有哪些新进展?其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如何? 贾继东教授: 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公认的还是以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为主。只是核苷(酸)类似物种类越来越多,疗效更强,交叉耐药性也基本上克服。目前可以做到有效抑制病毒、控制病情、延缓病毒复制,但是多不能清除病毒。彻底治愈,在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2、请问目前对乙肝的免疫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目前的疗效如何? 贾继东教授: 乙肝的免疫学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天然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获得性免疫在后期的感染控制中起作用。其机理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临床上无法常规检测针对HBV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指标,特别是细胞免疫。所以针对它的免疫方面的治疗也多处于探索阶段,如各种治疗性疫苗,期待打破免疫耐受、促进病毒的清除等等。但是免疫疗法目前还尚未真正应用于临床。 3、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是针对表面抗原的转阴,还是针对阻断以及减少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贾继东教授: 主要还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性坏死,从而减少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表面抗原的转阴是个别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件,尚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目标。表面抗原转阴在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直接目标。 第二讲:关于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 1、近年有研究证实,同一个乙肝患者感染的病毒不是一种,而是一群,即一个种群(并提出了“准种”概念)。这样从理论上讲,单独用1-2种抗病毒药物疗效是有限的,病毒还会很快变异。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持续有效的治疗方案,直到康复。这就要求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疗程要把握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等使用后,许多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小部分病人可以停药。 请问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认识?另外您能方便介绍一下核酶在这方面的应用吗?国外是否有新药品上市? 贾继东教授: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简介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的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采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指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后果 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中,63%患者自行停药,其中57%的患者病情加重。专家指出,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吃药,通常情况下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停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不然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毒药物治疗 治疗的适应症 乙肝带毒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一般都不应当使用抗HBV药物。但是,当本人强烈要求进行治疗时,就一定要做肝穿刺检查,如能证明肝脏确确实实存在炎症改变,又符合慢性乙肝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或通过肝穿刺证明是早期肝硬化,同时血清学检测HBv标志物证明有病毒的复制,这才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22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及试题25之22 适合药学,执业药师,卫生健康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参考答案:ABCD 2.(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C.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D.药物导致参考答案:AB 3.(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拉米夫定 B.阿德福韦 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 4.(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A.阿德福韦 B.恩替卡韦 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CD 5.(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A.阿德福韦 B.恩替卡韦 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D 6.(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阿德福韦 B.替比夫定 C.恩替卡韦 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AB 7.(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拉米夫定 B.替比夫定

C.恩替卡韦 D.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参考答案:AC 8.(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B.TAF 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 C.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参考答案:ACD 9.(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A.阿德福韦 B.恩替卡韦 C.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丙酚替诺福韦(TAF)参考答案:BCD 10.(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肝脏能高效摄取TAF,摄取率约() A.0.5 B.0.55 C.0.6 D.0.65 参考答案:D

《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第一讲:关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1、大家对于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很感兴趣,请您谈一谈都有哪些新进展?其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如何? 贾继东教授: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公认的还是以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为主。只是核苷(酸)类似物种类越来越多,疗效更强,交叉耐药性也基本上克服。目前可以做到有效抑制病毒、控制病情、延缓病毒复制,但是多不能清除病毒。彻底治愈,在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2、请问目前对乙肝的免疫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目前的疗效如何? 贾继东教授:乙肝的免疫学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天然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获得性免疫在后期的感染控制中起作用。其机理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临床上无法常规检测针对HBV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指标,特别是细胞免疫。所以针对它的免疫方面的治疗也多处于探索阶段,如各种治疗性疫苗,期待打破免疫耐受、促进病毒的清除等等。但是免疫疗法目前还尚未真正应用于临床。 3、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是针对表面抗原的转阴,还是针对阻断以及减少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贾继东教授:主要还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性坏死,从而减少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表面抗原的转阴是个别现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件,尚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目标。表面抗原转阴在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出现 第二讲:关于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 1、近年有研究证实,同一个乙肝患者感染的病毒不是一种,而是一群,即一个种群(并提出了“准种”概念)。这样从理论上讲,单独用1-2种抗病毒药物疗效是有限的,病毒还会很快变异。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持续有效的治疗方案,直到康复。这就要求抗乙肝核苷类药物的疗程要把握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等使用后,许多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小部分病人可以停药。 请问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认识?另外您能方便介绍一下核酶在这方面的应用吗?国外是否有新药品上市? 贾继东教授:看来一种或几种药物并不能完全解决HBV的问题,期望有更多作用更强、耐药性更低的核苷(酸)类似物上市,并能克服交叉耐药性。 核酶还没有进行临床应用,只是实验研究阶段。科学发展总是有阶段性和时代局限性,短期内无法突破。我们应该致力于合理、规范地运用现有的药物和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_

p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R5121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5256(2010)02-0125-06 自2005年12月中国5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发布以来[1],国内外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 B V)及其相关慢性肝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亚太肝脏学会(APASL)、欧洲肝脏学会(EASL)及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陆续发布了各自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C H B)临床指南及共识[2~4]。因此,5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6、5临床肝胆病杂志6与5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6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 H B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了5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6。5共识6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可作为当前C HB抗病毒治疗的指导。然而C H B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在规范化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5共识6内容进行更新。 本5共识6基于目前C H B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及研究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编写,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2。 表1文中出现的缩写对照 中文名称缩写英文全称 乙型肝炎病毒H BV hepatitis B virus 慢性乙型肝炎CH B chronic hepatiti s 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 Bs Ag surf ace anti gen o f hepatiti s B v i rus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 e Ag e an ti gen of hepati tis B vi ru s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an i ne a m i notran sferase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partate a m i notransferase 肝细胞癌H CC h epat ocell u lar carci no m a 核苷(酸)类似物NUC s nucl eos(t)i de an al ogue 干扰素I FN i n terferon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pegylated i n terferon 表2数据类型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注释标记证据分级 高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结果评估时不可能改变置信度A 中等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在评估结果时可能存在对置信度 有影响的,可能改变评估B 低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在评估结果时极可能对置信度有影 响,很可能改变评估,任何评估均不确定C 建议的分级 强烈的建议影响建议力度的因子包括证据质量、推定患者 重要的结果及花费1 较弱的建议参数选择和值的变异性大或有更不确定性:认 定是更弱的建议,确定建议的不可靠、高费用21背景 H B V感染可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H 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 B V感染的流行强度不同,全世界共约315亿人感染H BV,每年死于HBV感染所致的终末期肝病和肝癌的人数超过100万。我国H BV感染率较高,(1 ~59)岁人群H Bs A g携带率为7118%,(1~4)岁人群H Bs A g携带率为0196%,与以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H Bs A g携带率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量H B V感染者携带病毒,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5]。 慢性HBV感染者中,绝大部分为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只有少部分(<5%)为成年时期感染。 H B V感染自然史可分为4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恢复期[6]。 11免疫耐受期(i m m une toleran t phase):血清H Bs A g和H Be Ag阳性、H B V复制活跃、血清ALT正常、肝组织学无或轻微炎症、无肝纤维化或进展缓慢。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者的免疫耐受期会持续多年,病情无明显进展,自发的HB s Ag清除率低。 21免疫清除期(i m m une clearance phase): H Be Ag阳性、H B V DNA水平降低、ALT水平反复波动、肝组织学有炎症坏死、纤维化进展程度较快。大部分H B V感染者都会由免疫耐受期进展为免疫清除期,这一时期自发的H BsAg清除率增加。 31非活动期(i n acti v e phase):H Be Ag消失、出现抗-H Be、HBV DNA水平很低或检测不到、ALT 正常、肝脏炎症减轻。此期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低。 41恢复期(recovery phase):非活动期H B V感染者中,H Bs Ag清除者临床预后一般较H BsAg持续阳性者好,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不断改善,称为恢复期。 H B 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H B V感染者在不发生肝硬化的情况下,发展为H CC的几率也较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高危因素有男性、年黄曲霉素、合并HCV感染、HBV DNA持续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D .药物导致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B .阿德福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干扰素α(I F 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CHB抗病毒治疗应答,不同作用机制、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研究已取得进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证据。为了推动和规范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应该看到,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证据目前还不充分,本共识不能回答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中所能遇到的全部问题。随着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证据的不断累积,专家委员会将对本共识进行适时的修订。 1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1.1 单药治疗的局限性 现有CHB治疗指南主要是IFN-α或NUC单药治疗的策略推荐,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远期临床预后也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单药治疗策略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1.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在HBeAg(+)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及替诺福韦酯(T D F)治疗中分别为25%、36%~40%、21%、67%、60%和74%。普通IFN-α和PegIFN治疗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约为30%,而NUC药物治疗者大约为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NUC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会受到耐药发生的影响。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分别为3%~4%、1%、0、2%、0和3%。 HBeAg(-)的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治疗中分别为67%、72%、51%、90%、88%和91%。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为3%,而在LAM、ADV、ETV、LdT和TDF治疗均为0。 1.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多数情况下需长期用药新近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对CHB患者应用NUC单药治疗的停药标准进行了更新[4]。对于HBeAg(+)CHB患者,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而对于HBeAg(-)CHB患者则规定: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 正常后,至少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