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工程流体力学教案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学时数:6 1. 本章学习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静止时流体的应力特征,静力学基本方程,流体与它的边界之间的作用力,非惯性系中流体的相对平衡。理解流体静压强概念及其性质;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压力表达;了解相对平衡的问题;掌握静止流体对平壁和曲壁合力计算。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忽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而把地球作为惯性参照系是足够精确的。当流体相对于惯性坐标系(如地球)没有运动时,我们便说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平衡状态。当流体相对于非惯性坐标系没有运动时,我们便说流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相对平衡状态。 无论是静止的流体还是相对静止的流体,流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因而粘性作用表现不出来,故切应力为零。 2. 本章教学内容: §2.1 流体静压强特性 §2.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2.3 静止液体对壁面的作用力 §2.4 液体的相对平衡 小结: 作用于流体的力可以分为两类:质量力和表面力。

质量力是直接作用于流体质量(或体积)上的力,通常是指重力,研究电磁流体力学将会涉及电场力,磁场力。 表面力是通过接触作用于表面上的力,在研究粘性流体的动力学问题时,表面力相当复杂。但在流体静力学中,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表面力(即应力)特性简明:只存在法向应力,并且各向同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压力。当我们将身体潜入水中时,身体 表面承受的静水压力总是垂直于表面的。 流体静止平衡的基本方程就是要建立质量力和表面力之间的关系式。除了用分析流体微元受力的方法建立平衡方程外,我们还可用数学的手段直接导出该方程:对于任意流体团,其受的合力为零。 事实上,当同一种液体在同一容器中静止平衡时,同一水平高度上各点压力相等;此时

64学时流体力学

第一章、流体的定义与物理性质 1、流体的定义:流体是一种受任何微小的切应力作用时都会产生连续变形的物质。 2、研究方法: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计算 3、连续介质假说,内容:虽然流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非连续介质,但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流体的宏观机械运动。可以取到宏观上足够小、微观上足够大的流体微团,从而将流体看成空间上连续的流体质点。 为什么引入: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流体的宏观机械运动,是流体的宏观特性,即大量分子的平均统计特性。 4、流体的压缩性:流体的体积随压力变化的特性。 压缩系数:单位压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体积的相对变化量。压缩系数越大越容易被压缩。 5、膨胀系数:单位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体积的相对变化量。 6、当空气的流速等于102m/s时,压缩性忽略不计(看成不可压缩流体)。 7、流体的黏性:指流动流体内部存在内摩擦力的特性,或则说是流体抵抗变形的特性。 温度升高,液体的黏性降低,气体的黏性增加。液体的黏性由液体分子间的内聚力引起,温度升高,内聚力下降,黏性降低;气体的黏性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引起,温度升高,热运动剧烈,黏性升高。

8、牛顿内摩擦定律:h U A F μτ===dt d y u θ μμ=d d 9、气体液体粘性与温度的关系:液体的粘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其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气体的粘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为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加强。 10、牛顿流体:遵守牛顿内摩擦定理的流体;反之成为非牛顿流体。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表面力(法向应力、切向应力)、质量力 表面力:大小与表面面积有关而且作用在流体微团表面上的力。 质量力:流体质点受某力场作用而产生的,它的大小流体的质量成正比。 2、流体静压强:当流体处于静止或相对静止时,流体的压强称为流体静压强。 两个重要的特性:1、流体静压强的作用方向总是沿其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2、在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上的压强与作用方位无关,其值均相等。 3、等压面的两个重要特性:1、在平衡的流体中,过任意一点的等压面,必与该点所受的质量力互相垂直;2、当两种互不想混的液体处于平衡时,它们的分界面必为等压面。 4、确定等压面的原则:在重力场中,静止、同种、连续的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课件ppt作者闻建龙工程流体力学习题+答案(部分)

闻建龙主编的《工程流体力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1 物质是按什么原则分为固体和液体两大类的? 解:从物质受力和运动的特性将物质分成两大类:不能抵抗切向力,在切向力作用下可以无限的变形(流动),这类物质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而在同等条件下,固体则产生有限的变形。 因此,可以说:流体不管是液体还是气体,在无论多么小的剪应力(切向)作用下都能发生连续不断的变形。与此相反,固体的变形与作用的应力成比例,经一段时间变形后将达到平衡,而不会无限增加。 1-2 何谓连续介质假设?引入连续介质模型的目的是什么?在解决流动问题时,应用连续介质模型的条件是什么? 解:1753年,欧拉首次采用连续介质作为流体宏观流动模型,即不考虑流体分子的存在,把真实的流体看成是由无限多流体质点组成的稠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甚至在流体与固体边壁距离接近零的极限情况也认为如此,这个假设叫流体连续介质假设或稠密性假设。 流体连续性假设是流体力学中第一个根本性假设,将真实流体看成为连续介质,意味着流体的一切宏观物理量,如密度、压力、速度等,都可看成时间和空间位置的连续函数,使我们有可能用数学分析来讨论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连续介质假设是不成立的,例如:航天器在高空稀薄气体中飞行,超声速气流中激波前后,血液在微血管(1μm )内的流动。 1-3 底面积为2 5.1m 的薄板在液面上水平移动(图1-3),其移动速度为s m 16,液层 厚度为mm 4,当液体分别为C 020的水和C 0 20时密度为3 856m kg 的原油时,移动平板 所需的力各为多大? 题1-3图 解:20℃ 水:s Pa ??=-3 10 1μ 20℃,3 /856m kg =ρ, 原油:s Pa ??='-3 102.7μ 水: 23 3 /410 416 101m N u =??=? =--δμτ N A F 65.14=?=?=τ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主备人:冯兴洲编制时间:9 月22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情感目标: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 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再现】:贰佰多年前,道尔顿提出,当时人们很是认同他的说 法;时光飞逝,到了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带电的;他认为原子虽小但仍然可分,并提出了“西瓜学说”,西瓜子好比,瓜肉好比;日月如梭,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否定了汤姆森的说法,那么他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呢?[引导探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1、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簿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这说明 2、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这说明 3、极个别的又被反弹回来,说明 [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44页,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交流讨论]: 1:原子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2:原子核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3:原子是由、、三种微粒构成的。 4:其中带正电的有;带负电的有;不带电的有。 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交流讨论】:根据原子中各种微粒的带电情况,“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有何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 【课堂检测】 1、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C.电子是原子的构成部分 D.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2、关于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很小的核内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计算流体力学教案

计算流体力学教案 Teaching plan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计算流体力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流体地基本特征 1.物质地三态 在地球上,物质存在地主要形式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流体和固体地区别:从力学分析地意义上看,在于它们对外力抵抗地能力不同。 固体:既能承受压力,也能承受拉力与抵抗拉伸变形。 流体:只能承受压力,一般不能承受拉力与抵抗拉伸变形。 液体和气体地区别:气体易于压缩;而液体难于压缩; 液体有一定地体积,存在一个自由液面;气体能充满任意形状地容器,无一定地体积,不存在自由液面。 液体和气体地共同点:两者均具有易流动性,即在任何 微小切应力作用下都会发生变形或流动,故二者统称为流体。 2.流体地连续介质模型

微观:流体是由大量做无规则运动地分子组成地,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在标准状况下,1cm3液体中含有3.3×1022个左右地分子,相邻分子间地距离约为3.1×10-8cm。1cm3气体中含有2.7×1019个左右地分子,相邻分子间地距离约为3.2×10-7cm。 宏观:考虑宏观特性,在流动空间和时间上所采用地一切特征尺度和特征时间都比分子距离和分子碰撞时间大得多。 (1)概念 连续介质(continuum/continuous medium):质点连续充满所占空间地流体或固体。 连续介质模型(continuum continuous medium model):把流体视为没有间隙地充满它所占据地整个空间地一种连续介质,且其所有地物理量都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地连续函数地一种假设模型:u =u(t,x,y,z)。 (2)优点 排除了分子运动地复杂性。物理量作为时空连续函数,则可以利用连续函数这一数学工具来研究问题。 3.流体地分类

32学时流体力学复习题_答案范文

32学时流体力学课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流体是一种受任何微小的剪切力作用时都会产生连续变形的物质。 2、牛顿内摩擦定律=μ其中的比例系数称为 3、作用于流体上的力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力和质量力 4、水力学中,单位质量力是指作用在单位_质量_ 液体上的质量力。 5、单位质量力的量纲是L/T2。 6、对于不同的流体,体积弹性系数的值不同,弹性模量越大,流体越不易被压缩。 7、某点处的绝对压强等于该处的大气压强减去该处的真空度。 8、某点处的真空等于该处的大气压强减去该处的绝对压强。 9、某点处的相对压强等于该处的绝对压强减去该处的一个大气压。 10、根据粘性的大小,粘性流体的流动状态可分为层流和紊流。 11、根据流体是否有粘性,流体可分为粘性流体和理想流体。 12、根据流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流体流动可分为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 13 14 15、计算局部阻力的公式为:;计算沿程阻力的公式为:。 16、相似条件包括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 17、而局部阻力则主要是由于流动边界局部形状急剧变化引起的。 18、连续性方程表示控制体的__质量_____守恒。 19、液体随容器作等角速度旋转时,重力和惯性力的合力总是与液体自由面_垂直。 20、圆管层流中断面平均流速等于管中最大流速的1/2 二、简答题 1、简述液体与气体的粘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说明为什么? : 温度升高时液体的黏性降低,因为液体的粘性主要是分子间的内聚力引起的,温度升高时,内聚力减弱,故粘性降低,而造成气体粘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强烈,所以粘性就越大 2、请详细说明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表面力和质量力,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所研究流体表面上的力,它是由流体的表面与接触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差生的,质量力是流体质点受某种力场的作用力,它的大小与流体的质量成正比 3、简述连续介质假说。 连续介质假设将流体区域看成由流体质点连续组成,占满空间而没有间隙,其物理特性和运动要素在空间是连续分布的。从而使微观运动的不均匀性、离散性、无规律性与宏观运动的均匀性、连续性、规律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宏观无限小微观无限大) 4、何谓不可压缩流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流体的压缩性? 除某些特殊流动问题,工程实际中将液体看作是密度等于常数的不可压缩流体,当气体的速度小于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过程 方法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张青莲教授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图3-9,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 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运动速度特别快……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 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倾听,理解: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从里到外,依次记作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L、、N、o、P、Q七个符号表示。倾听,理解,记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

工程流体力学教案样本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学时数: 6 1. 本章学习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 静止时流体的应力特征, 静力学基本方程, 流体与它的边界之间的作用力, 非惯性系中流体的相对平衡。理解流体静压强概念及其性质; 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压力表示; 了解相对平衡的问题; 掌握静止流体对平壁和曲壁合力计算。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 在大多数情况下, 忽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而把地球作为惯性参照系是足够精确的。当流体相对于惯性坐标系( 如地球) 没有运动时, 我们便说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平衡状态。当流体相对于非惯性坐标系没有运动时, 我们便说流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相对平衡状态。 无论是静止的流体还是相对静止的流体, 流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因而粘性作用表现不出来, 故切应力为零。 2. 本章教学内容: §2.1 流体静压强特性 §2.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2.3 静止液体对壁面的作用力 §2.4 液体的相对平衡 小结: 作用于流体的力能够分为两类: 质量力和表面力。 质量力是直接作用于流体质量( 或体积) 上的力, 一般是指重力, 研究电磁流体力学将会涉及电场力, 磁场力。 表面力是经过接触作用于表面上的力, 在研究粘性流体的动力学问题时, 表面力

相当复杂。但在流体静力学中, 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表面力( 即应力) 特性简明: 只存在法向应力, 而且各向同性,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压力。当我们将身体潜入水中时, 身体表面承受的静水压力总是垂直于表面的。 流体静止平衡的基本方程就是要建立质量力和表面力之间的关系式。除了用分析流体微元受力的方法建立平衡方程外, 我们还可用数学的手段直接导出该方程: 对于任意流体团, 其受的合力为零。 事实上, 当同一种液体在同一容器中静止平衡时, 同一水平高度上各点压力相等; 此时容器内两点的压力之差等于两点高度差乘以, 相当于一个高度为h的单位面积上的液柱重量。 这一原理广泛应用于各种U形压力计。 非惯性坐标系里液体的相对平衡问题, 其质量力除包含重力外, 还应有惯性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但原子 。由此可得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二、自主学习指导: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他意识到,________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在________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________,既是这样原子核仍是可以再分的。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________,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________。不同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________,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3、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分类 有的物质是由____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微粒构成的。注意分子、原子在图示上的区别。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氢气 氧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____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2

-2 原子的构成 【我思我学】 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H2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 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2.3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学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3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 禁的科学态度。 3、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意义。 课前巩固: 1、以水为例说出一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各举一个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例子?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自主学习: 一、原子结构发现历程 1、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汤姆森发现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是_______其原子模型图为。 现象结论 ①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 运动方向 ②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最小的微粒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2、查课本p38,完成下图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碳7 碳8 氧8 8 钠11 11

铁26 26 30 发现规律: (1)核电荷数=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子; (4)不同类的原子的不同;(5)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练习: 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与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3、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58 C.82 D.140 三、核外电子的运动 1·、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①圆圈表示、圆圈内的数字表示②弧线表示,氮原子有个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氮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④第一层上电子的能量比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2、右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质子数为,有个电子层, 核外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为。 3、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 第一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第二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最外层不超过个。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个,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个。 课堂检测: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中,找到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有。 (2)、带正电荷的粒子有。 (3)、带负电荷的粒子有。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有。 2、下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完成填空: X = ,a= ,b= ,该原子的质子数为,其原子符号 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原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探究原子的构成和学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知识。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还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①PPT课件 ②原子放大结构模型(或图片) 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PPT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日去其半,万世不竭” 【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 【思考】: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还可以分成原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古代哲学来认识自然科学,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

原子的构成 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7)

《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意义,离子的形成及表示方法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相对原子质量。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讨论交流 【知识链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那么用其他方法可不可分呢?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 ① ② ③ 原因:① ② ③ 2、原子是由居于带正电的和核外带负电的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和不带电的构成的。 3、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因的质量差不多,都比质量大的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号表示质子带正电荷;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6、分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⑴: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⑵: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7、离子分为 离子和 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 + 、NH 4+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 、SO 42- 8、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 (约1.66×10 -27 千克)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一,符号1。一般不写)。 注: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精题训练 1. 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质子数是11 B .最外层电子数为1 C .核外有3个电子层 D .核外电子总数为10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氯化钠 C .氧气 D .金刚石 3、结构示意图 表示的微粒是( ) A .原子 B .分子 C .阳离子 D .阴离子 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D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5.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 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45 B .核外电子数为94 C .质子数为94 D .核电荷数为239 6.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阴阳)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1个碳12原子质量× 1 12

【精品】流体力学与传热学教案设计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流体静力学:研究静止流体中压强分布规律及对固体接触面的作用问题 流体动力学:研究运动流体中各运动参数变化规律,流体与固体作用面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 传热学研究内容:研究热传导和热平衡规律的科学上篇:流体力学基础 第一章流体及其主要力学性质 第一节流体的概念 一流体的概述 ⒈流体的概念: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统称 ⒉流体的特点:易流动性—在微小剪切力的作用下,都将连续不断的产生变形(区 别于固体的特点) ⑴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在容器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自由表面;不可压缩性 ⑵气体;没有固定容积;总是充满所占容器的空间;可压缩性

二连续介质的模型 ⒈连续介质的概念 所谓连续介质即是将实际流体看成是一种假想的,由无限多流体质点所组成的稠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而且这种连续介质仍然具有流体的一切基本力学性质. ⒉连续介质模型意义 所谓流体介质的连续性,不仅是指物质的连续不间断,也指一些物理性质的连续不间断性.即反映宏观流体的密度,流速,压力等物理量也必定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可用连续函数解决流体力学问题)

第二节流体的性质 一密度—--表征流体质量性质 ⒈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流体质量 ⑴对于均质流体:ρ=m/v 式中ρ-流体的密度(㎏/m 3) m-流体的质量(㎏) v —流体的体积(m 3) ⑵对于非均质流体:ρ=⒉比体积(比容):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体积(热力学和 气体动力学概念) ⑴对于均质流体:v=V/m=1/ρ(m 3/㎏) 3.液体的密度在一般情况下,可视为不随温度或压强而变化;但气体的密度则随温度和压强可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流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dv dm v m v =??→?0lim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