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竖直上抛教案

竖直上抛教案

竖直上抛教案
竖直上抛教案

竖直上抛运动

一、教材分析:

《竖直上抛运动》属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重点是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其能对其合理应用。本节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并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单程直线运动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竖直上抛运动是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并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所做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2)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将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分解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过程,并会求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4)掌握运动整体化解题的简便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分析物体的上抛运动,知道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重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概括物体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

(2)通过对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的分析和例题计算,掌握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步处理和整体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

(3)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并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运动时间、位移和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及运算。

2、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进行运算。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自制演示文稿、粉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经常遇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前面我们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最简单的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答: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说明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运动也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为重力加速

度g)今天我们再学习另一种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形式——竖直上抛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竖直上抛运动

实验:演示粉笔头的竖直上抛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该运动:

提示:有无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

1、定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的运动

称为竖直上抛运动。

2、特点:

(1)、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

(2)、运动到最高点时v=0 (提问:加速度为0吗?)

(3)、忽略空气阻力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4)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自由落体运动。

这两个运动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运动,因此我们在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时,一般都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计算,以使问题简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竖直上抛运动的计算方法。

3、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研究

例1、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 0=10m /s 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 =175m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 =10m /s 2.

分析: 这里的研究对象是重物,原来它随气球以速度v 0匀速上升.绳子突然断裂后,重物不会立即下降,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直至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方法——分段分析法:

(1) 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取向上为正方向较方便)

(2) 下落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取向下为正方向较方便)

绳子断裂后重物可继续上升的时间和上升的高度分别为:

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

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

所以从绳子突然断裂到重物落地共需时间:

过渡: 分段计算过程繁琐不够简便,故如果我们从统一的匀减速运动考虑,将比分段计算方便得多。这里介绍整体分析法。

方法——整体分析法:

是把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下落运动看成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将全过程看成是初速不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规律为:(引导学生自己写出)

2

001,2v v gt x v t gt =-=-2

1,2v gt x gt ==

?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Vt=V0-gt

?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h=V0t-1/2 gt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t2=V02-2gh?

注意:

(1)v0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2)h为正,表示质点在抛出点的上方,h为负表示在抛出点的下方;

(3)v t为正,表示质点向上运动,v t为负表示质点向下运动;

(4)由同一h求出的t、v t可能有两个解,要注意分清其意义。

例2、竖直向上射出的箭,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为35m/s,求:(1)箭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2)从射出到落回原地所用的时间(3)落回原地时的速度大小。解:(3.5s 7s 35m/s)

4、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练习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B)上升阶段的加速度跟下降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上升段做减速运动,下降段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却始终未变。

D)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

练习2、将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在到达最高点前0.5s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g=10m/s2)

解:物体在到达最高点前0.5s通过的距离与它从最高点自由下落0.5s内的距离相等,由h=1/2gt2,解得h=1.25m

5、总结

(1)、定义回顾

定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的运动称为竖

直上抛运动。

(2)、几个特征量

①上升的最大高度h m=_______;

②上升到最大高度处所用时间t上和从最高点处落回原抛出点所用时间t下相等,即t上=t下=________;

③物体落回到抛出点时速度v与初速度等大反向。

(3)、运动规律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

Vt=V0-gt

h=V0t-1/2 gt2

Vt2=V02-2gh?

说明:在应用时,需注意位移、速度等物理量的方向。

练习3(用整体法解例1)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

分析:从绳子断裂开始计时,经时间t最后物体落至抛出点下方,规定初速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h=-175m

竖直上抛教案

竖直上抛运动 一、教材分析: 《竖直上抛运动》属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重点是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其能对其合理应用。本节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并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单程直线运动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竖直上抛运动是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并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所做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2)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掌握将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分解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过程,并会求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4)掌握运动整体化解题的简便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分析物体的上抛运动,知道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重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概括物体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 (2)通过对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的分析和例题计算,掌握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步处理和整体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 (3)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并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运动时间、位移和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及运算。 2、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运算过程中,可将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设定正方向,严格运用物理量正负号法则进行运算。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自制演示文稿、粉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经常遇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前面我们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最简单的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它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答: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说明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运动也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为重力加速 度g)今天我们再学习另一种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形式——竖直上抛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竖直上抛运动 实验:演示粉笔头的竖直上抛运动。引导学生分析该运动: 提示:有无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 1、定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的运动 称为竖直上抛运动。 2、特点: (1)、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0 (2)、运动到最高点时v=0 (提问:加速度为0吗?) (3)、忽略空气阻力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4)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导学案

竖直上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 (2)会将竖直上抛运动分为向上的减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部分 (3)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解决竖直上抛运动,运用图像解决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正确符号 (2)培养学生画草图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个规律的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导入学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哪些 如果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是个定值,运动形式又如何 【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定义: 2竖直上抛运动特点:上升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1 竖直上抛的运动规律: (1)上升阶段作何种运动以及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在最高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下降阶段作何种运动以及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公式: 上升的最大高度H= 上升的最大高度所用时间t1= 学习活动二: .竖直上抛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问题2.在15m高的塔顶上以6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石子,求1s末石子的速度和经过2s后石子离地面的高度。(g=10m/s2) 1.画出运动的示意图 2计算时初速度:速度位移加速度的正负是如何规定的 3.计算出上升和下降时对应的结果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问题 3.能否将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看成统一的一个运动应该是什么运动为什么如果可以请计算具体的数值 学以致用1一气球以4 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上升,它上升到217 m高度时,从气球上掉下一重物,则物体经多长时间落地,到达地面时速度多大(g取10 m/s2) 问题4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解决竖直上抛运动可以有两种方法,请总结 运动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 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下落运动看成一个统一的运动. 学以致用2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内物体的( ) A.路程为65m B.位移大小为25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13m/s,方向向上 . 学习活动三: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问题5如图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 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 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 CA有怎样的特点 t AB 和t BA.呢 2.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有怎样的关系 学以致用3从水平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在空中运动,到最后又落回地面.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相同 B.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等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 D.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小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 学以致用4关物体于竖直上抛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时间相等、位移相同 B.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C.整个过程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均相同 D.不管竖直上抛的初速度有多大(v0>10 m/s),物体上升过程的最后1 s时间内的位移总是不变的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物理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三节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竖直下抛运动运动。 2、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运动。 教学重点: 知道竖直下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知道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竖直下抛运动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判定和分析。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 二、新课教学 《学卷》 一、单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 B.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与物体重力有关,重力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C.竖直上抛运动只包括上升阶段; D.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可改变. 2、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3、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若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的时间间隔为t A,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的时间间隔为t B,则A、B间高度为:

A 、 )(222B A t t g - B 、)(422B A t t g - C 、)(822B A t t g - D 、)(10 22B A t t g - 4、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设向上为正,则物体运动的速率──时间图象是哪一个。 5、以ν0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当小球经过A 点时速度为4 ν,那么A 点高度是最大高 度的 A .43 B .161 C .4 1 D .1615 二、多项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1分,共3分) 6、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释放一物体,在放出的瞬间,物体相对地面将具有: A.向上的速度; B.向下的速度; C.向上加速度; D.向下加速度. 7、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A , 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有另一个物体B 开始自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上抛的初速度和物体B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 和B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 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 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 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8、关于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起点和终点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上升过程所需的时间与下降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同 B .物体上升的初速度与下降回到出发点的末速度相同 C .两次经过空中同一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巩固训练 完成《学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竖直下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 2: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分运动是什么。什么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具体问题中的竖直下抛运动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判定和分析。 五、作业: 完成《导与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3、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学具教具:课件、纸,彩笔,直尺,量角器,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课件1课前播放音乐) 一、画图感知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谁能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 1、动手画一画 师:(出示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闭上你们的小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平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

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睁开你们的眼睛,把你刚才想象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学生动手画,出示课件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2,学生展示作品 画完的同学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同吗?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画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黑板上这几组直线,按照位置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 3,学生讨论分类: 分为两类:相交,不相交 分为三类:相交,不相交,快要相交 分为四类:相交,不相交,相交成直角,快要相交 ………………………………… 板书:相交:()()( )( ) 成直角:()垂直 不相交:( ) 平行 同学们讨论得真认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出示课件3)揭示课题:垂直与平行板书:垂直与平行 二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什么呢?(角)

垂直与平行教案

垂直与平行教案 Vertical and parallel teaching plan

垂直与平行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白纸,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竖直上抛运动》(解析版)

《竖直上抛运动》 一、计算题 1.如图甲所示,将一小球从地面上方处以的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 气阻力,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加速度不变,g取,求: 小球从抛出到上升至最高点所需的时间; 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需的时间t; 在图乙中画出小球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的图象。 2.在竖直井的井底,将一物块以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块在上升过程 中做加速度大小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物块上升到井口时被人接住,在被人接住前1s内物块的位移求: 物块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 此竖直井的深度. 3.原地纵跳摸高是篮球和羽毛球重要的训练项目。已知质量的运动员原地 摸高为米,比赛过程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米,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米的高度。假设运动员起跳过程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g取求:

该运动员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从开始起跳到双脚落地需要多少时间? 4.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它上升到离地面40m高处,从气球上落下一个物 体.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落到地面时速度的大 小. 5.小运动员用力将铅球以的速度沿与水平方向成 方向推出,已知铅球出手点到地面的高度为, 求: 铅球出手后运动到最高点所需时间; 铅球运动的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H; 铅球落地时到运动员投出点的水平距离x.

6.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处时, 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空气阻力不计,g取则求: 绳断后物体还能向上运动多高? 绳断后物体再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落地时的速度多大? 7.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长时间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取。 8.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在离地面75m高处从气球上掉落一个物体,结果气 球便以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问物体落到地面时气球离地的高度为多少?.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竖直上抛运动》(解析版)

《竖直上抛运动》 计算题 在竖直井的井底,将一物块以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块在上升过程 中做加速度大小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物块上升到井口时被人接住,在 被人接住前1s 内物块的位移 求: 物块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 此竖直井的深度. 原地纵跳摸高是篮球和羽毛球重要的训练项目。已知质量 的运动员原地 摸高为 米,比赛过程中,该运动员先下蹲, 重心下降 米,经过充分调整后, 发力跳起摸到了 米的高度。假设运动员起跳过程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 力影响,g 取 求: 1. 如图甲所示,将一小球从地面上方 气阻力,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小球从抛出到上升至最高点所需的时间 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需的时间 t; 在图乙中画出小球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的 处以 的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 g 取 ,求: 图象。 2. 3.

该运动员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从开始起跳到双脚落地需要多少时间? 4. 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它上升到离地面40m高处,从气球上落下一个物 体.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落到地面时速度的大小. 5.小运动员用力将铅球以的速度沿与水平方向成 方向推出,已知铅球出手点到地面的高度为 求: 铅球出手后运动到最高点所需时间; 铅球运动的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H ; 铅球落地时到运动员投出点的水平距离x.

6. 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处时, 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空气阻力不计,g取则求: 绳断后物体还能向上运动多高? 绳断后物体再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落地时的速度多大? 7.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长时间落 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取。 8.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在离地面75m高处从气球上掉落一个物体,结果气 球便以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 空气阻力,问物体落到地面时气球离地的高度为多少?

(完整版)平抛运动导学案

平抛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 2、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分解与合成结合牛顿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 3、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4、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及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案】 一、抛体运动 1、抛体运动:以一定的 将物体抛出,在 可以忽略的情况下,物体只在 作用下的运动。 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 方向的抛体运动。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平抛运动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1)特点:水平方向 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 作用,做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的直线运动。 (2)研究方法: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运动和竖直方向的 运动。 2、平抛运动的速度 (1)水平方向:v x = (2)竖直方向:v y = (3)合速度大小:v = (4)合速度方向:tan θ= = v gt (θ为v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y ) v v x =v 0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x= ,y= ; s= ,tan φ= 。 tan θ= tan φ 四、一般的抛体运动 物体抛出的速度V0沿斜上方或斜下方时,物体做斜抛运动(设V0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1、水平方向:物体做 运动,初速度=x v 2、竖直方向:物体做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初速度=y v 【合作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课题一、对抛体运动的理解 1、物体做抛体运动的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抛体运动的特点 (1)理想化特点:物理上提出的抛体运动是一种________模型,即把物体看成质点,抛出后只考虑_________的作用,忽略_________。 (2)匀变速特点:抛体运动的加速度________,始终等于_________,这是抛体运动的共同特点,其中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共线的抛体运动是一种_______________运动。 (3)速度变化的特点:做抛体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________, 均为_________=?v ,方向___________。 3、平抛运动的理解 (1)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x v x =v 0 x v y1v y2v y3

高考专题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佳绩教育个性化教案

高考专题四: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知识要点: 一、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都是适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来概括:

v v at t =+0(1) s v t at =+021 2 (2) v v as t 2022=+(3) S v v t t =+02 (4)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来说:初速度v 0 = 0,加速度a = g 。因为落体运动都在竖直方向运动,所以物 体的位移S 改做高度h 表示。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概括:v gt t =(5) h gt = 12 2 (6) v gh t 22=(7) h v t t = 1 2(8) 例1.一个物体从H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 所用的时间是4s ,求物体下落H 高所用的总时间T 和高度H 是多少?(取g =9.8m/s 2,空气阻力不计) 例2.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达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 别位于高1m 的窗户上、下沿,如图所示,取g =10m/s 2,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米?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二、竖直下抛运动 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初速度竖直向下的抛体运动叫竖直下抛运动 2、竖直下抛运动的规律: 将竖直下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相比,区别之处仅在于竖直下抛运动有初速度(v 0)。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满足以下规律: v gt t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基于标准的《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基于标准的《垂直与平 行》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操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小组内观察、交流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借助分类活动,初步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结合校园生活实际,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及特点,会正确读、写和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评价方案: 1.动手摆一摆两支铅笔的位置情况,借助铅笔、尺子在纸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交流成果并进行分类,完成目标1的检测。 2.结合校园生活实际图,说一说存在哪些互相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用字母表达式写出来,读一读,检测目标2。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纸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播放课件及音乐下课了)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就像放飞的小鸟,争先恐后的向外冲去。

可是,当王磊经过常爽的座位边时,一不小心把常爽的文具弄到了地上。于是,王磊迅速地收拾掉在地上的文具时,忽然,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铅笔随意抛抛看,会出现哪些情形?观察后,并用直线代表铅笔,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小棒的位置情况。老师待会选取画的好粘贴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画好的同学小组内交流一下,讨论交流会出现几种情况呢?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

高中物理—竖直上抛运动

一、竖直上抛运动 1、运动特点: 加速度为g ,上升阶段做_______________运动,下降阶段做____________运动。 2、、基本公式(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①速度公式:____________ ②位移公式:____________ ③速度位移关系式:____________ 二、竖直上抛运动的推论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______、方向______.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______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上升最大高度:_________ (2)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t 上=t 下=______ 3、注意: (1)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虽为零,但并不处于平衡状态. (2)运用公式时要特别注意,v 0、v t 、h 等矢量的正、负号.一般选取向上为正,故初速度总是正值;上升过程中v t 为正值,下降过程为负值;物体在抛出点以上时h 为正值,抛出点以下为负值. 【答案】匀减速直线;自由落体 0v v gt =-;2012h v t gt =-;22 02v v gh -=-;相等;相反;时间;h m =v 202g ;v 0g 知识点一:竖直上抛运动及规律 知识点讲解 竖直上抛运动

考点一: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例1】某物体以3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5 s 内物体的 ( )(多选) A .路程为65 m B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 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D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 ,方向向上 【难度】★★ 【答案】AB 【解析】解法一(分阶段法):物体上升的时间t 上=v 0g =3010 s =3 s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 1=v 20 2g =3022×10 m =45 m 。物体从最高点自由下落2 s 的高度h 2=12gt 2下=1 2×10×22 m =20 m 。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则总路程为65 m ,A 正确。5 s 末物体离抛出点的高度为25 m ,即位移的大小为25 m ,方向竖直向上,B 正确。5 s 末物体的速度v =gt 下=10×2 m/s =20 m/s ,方向竖直向下,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速度改变量Δv =(-v )-v 0=(-20 m/s )-30 m/s =-50 m/s ,即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50 m/s ,方向向下,C 错误。平均速度v = h 1-h 2t =25 5 m/s =5 m/s ,方向向上,D 错误。 解法二(全过程法):由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可知:物体经3 s 到达最大高度h 1=45 m 处。将物体运动的全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有v 0=30 m/s ,a =-g =-10 m/s 2,故5 s 内物体的位移h =v 0t +12 at 2 =25 m>0,说明物体5 s 末在抛出点上方25 m 处,故路程为65 m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A 、B 正确。速度的变化量Δv =a Δt =-50 m/s ,C 错误。5 s 末物体的速度v =v 0+at =-20 m/s ,所以平均速度v =v 0+v 2 =5 m/s>0,方向向上,D 错误。 【总结】对于竖直上抛运动,有分段分析法和整体法两种处理方法. ①分段法以物体上升到最高点为运动的分界点,根据可逆性可得t 上=t 下=v 0 g (时间的对称性),上升 最大高度h =v 20/2g ,同一高度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速度的对称性). ②整体法是以抛出点为计时起点,速度、位移用02012 v v gt h v t gt =-?? ?=-??求解 【例2】在塔顶上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点为A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 .不计空气阻力,设塔足够高.则物体位移大小为10 m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为 ( )(多选) A .10 m B .20 m C .30 m D .50 m 课堂练习

射阳二中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案 自由落体 竖直上抛运动

射阳二中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案自由落体竖直上抛运动 一、知识梳理 1.自由落体运动指只受作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 t= , s= ; 2.竖直上抛运动指只在重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上抛出的直线运动特点:○1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 ,上升的最大高度H= (初速为v0) ○2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通过同一段竖直距离所用的时间; ○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 二、例题精讲 例1.一物体在距地面的h位置无初速释放,不计空气阻力,经过时间t后落至地面,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v,则 ( ) A.物体通过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 B.物体通过h/2处的速度为2v/2 C.物体经过t/2时的速度为v/2 D.物体经过前t/2和后t/2的位移之比为1:3 例2.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10m/s2.

三、随堂练习 1.A 物体的质量是B 物体的两倍,若使它们自同一高处同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 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 B 物体的两倍 B .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 C .A 先落地,B 后落地 D .A 、B 两物体同时落地 2.一物体作竖直上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初速度20m/s ,当它位移为15m ,经历时间为 ( ) A .1s B .2s C .5s D .3s 四、巩固提高 1.自地面将一物体竖直上抛,初速度大小为30m/s,当它的位移为时15m ,经历的时间和运动速度分别为(取,不计空气阻力,选取向上为正方 向) ( ) A .1s,10m/s B .2 s,15 m/s C .3 s,-10 m/s D .4 s,-15 m/s 2.让甲物体从楼顶自由落下,同时在楼底将乙物体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在空中两物高三物理 一轮复习 教学案 008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教案

八人行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

解法3: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可知:相遇时第n 颗子弹与第一颗子弹运动的时间之和等于g v 02, 即:t +t n =g v 02 (1) 又因为:t n =〔t -(n -1)〕 (2) 所以,将(2)式代入(1)式得: t=2 10-n g v ,(n ≥2) 例:将小球A 以初速度V A =40 m/s 竖直向上抛出,经过一段时间Δt 后,又以初速度V B =30m/s 将小球B 从同一点竖直向上抛出,为了使两个小球能在 空中相遇,试分析Δt 应满足的条件。 方法一:利用空中的运动时间分析 要使两小球在空中相遇,Δt 应满足的条件一定是介于某一范围内,因此,只要求出这个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以了。 当小球B 抛出后处于上升阶段时与A 球相遇,经过的时间间隔较大,故Δt 的最大值为小球A 刚要落回抛出点的瞬间将小球B 抛出。而小球A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 即Δt 的最大值为Δt max =8s 。 当小球B 抛出后处于下降阶段时与A 球相遇,经过的时间间隔较小,故Δt 的最小值为A 、B 两小球同时落地,先后抛出的时间间隔。而小球B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 则Δt 的最小值为Δt min =t A -t B =2s 。 故要使A 、B 两小球在空中相遇,Δt 应满足的条件为2s <Δt <8s 。 方法二:利用位移公式分析 A 、 B 两小球在空中相遇,不管其是在上升还是下降阶段相遇,相遇时的位移必相等。设小球B 抛出后经时间t 与小球A 相遇,则小球A 抛出后的运动时间为(t+Δt ),由位移公式可得

垂直与平行教案

平行与垂直 教材概述: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以后学习几何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其已有许多表象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故而其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未能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为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策略分析:。 1、设计理念: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结合我校校本教研提出的“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的先进理念,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是“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练—练——折一折”的三维教学理念,意图放缓坡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对本知识点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2、教法设计: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画一画”和“分一分”两个操作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3、学法设计:在“扔小棒”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开放性动脑想象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空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面的展现出来,为准确地提取和掌握知识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分一分”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多元性思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并培养概括总结的能力;在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主要是体现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举例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引导学生具有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感知“同一平面”。 1. 复习直线的性质特点: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感知“同一平面”。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一张纸,平放在桌上,用手摸一摸,感知一下,它是(平的),我们就说你摸的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这张纸(也就是这个平面)可以无限放大,所以直线可

自由落体与上抛的相遇问题的典型例题(8个)

自由落体与上抛的相遇问题的典型例题(8个) 8-1、一小球被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以后每隔1s抛出一球,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空中各球不会相碰。问: (1)最多能有几个小球同时在空中? (2)设在t=0时第一个小球被抛出,那么它应在哪些时刻和以后抛出的小球在空中相遇而过?() 解:,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时,将第一个小球抛出,它在第末回到原处,同时第七个小球即将被抛出。在第六个小球抛出后第一个小球尚未返回原处时,空中只有6个小球,第七个小球抛出时,第一个小球已经落地,所以空中最多只有6个球。 第一个球时抛出,而第个球在后抛出,则在某一时刻这两个球的位移分别为(1) (2) 两小球在空中相遇的条件是其位移相等,即 整理得 其中表示第一个小球和后抛出的小球在空中相遇而过的那个时刻。 当时,,这是与第二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时,,这是与第三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时,,这是与第四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时,,这是与第五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当时,,这是与第六个小球相遇而过的时刻。 除上述分析计算法之外,还可用图像法解决本题。根据题意,定性画出图像,如图所

示,根据各球图像的交点及相应的坐标,可以看出:每一个小球在空中能与5个小球相遇,时间依次是,,,,。当然第一问同样可以迎刀而解。 8-2. 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段时间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 (1)相邻两个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是s; (2)这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相距(g取10 m/s2)(答案0.5;35 m ) 8-3. A球自距地面高h处开始自由下落,同时B球以初速度v0正对A球竖直上抛,空气阻力不计。问: (1)要使两球在B球上升过程中相遇,则v0应满足什么条件? (2)要使两球在B球下降过程中相遇,则v0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两球相遇时位移之和等于h。即:gt2+(v0t-gt2)=h 所以:t= 而B球上升的时间:t1=,B球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t2= (1)欲使两球在B球上升过程中相遇,则有t<t1,即<,所以v0> (2)欲使两球在B球下降过程中相遇,则有:t1<t<t2 即<<所以:<v0< 8-4. 如图所示,长L=75cm的静止直筒中有一不计大小的小球,筒与球的总 质量为4kg现对筒施加一竖直向下,大小为21N的恒力,使筒竖直向下运动, 经t=0.5s时间,小球恰好跃出筒口。求:小球的质量。(g=10m/s2) 解:筒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作用后做竖直向下的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大于重 力加速度;而小球则是在筒内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跃出筒口时,筒的位移 比小球的位移多一个筒的长度。

2020高中物理3.4斜抛运动学案7鲁科版必修2

3. 4《斜抛运动》 学案4 【学习目标】 1. 知道斜抛运动 2. 理解并掌握斜抛运动的分析方法 3. 能够利用斜抛运动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斜抛运动的规律及初步应用 【知识要点】 1. 斜抛运动: 是指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斜向上抛出,物体仅在重力 的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 特点:竖直方向只受重力;水平方向不受力 2. 斜抛运动的规律: 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 抛运动的合运动. ⑴速度公式: 水平速度v x v 0 COS ⑵位移公式 水平位移X=V o COS t 由上两式可得: y=xta n 0— 2 g x 2 2v o cos 这就是斜抛物体的轨迹方程,由上式可以看出: y=0时,x=0是抛出点位置; 2v ;s in cos x= g 是水平射程,并由此式可知,当0 =45。时,水平射程最 大。 ,竖直速度V y V o sin ,竖直位移y=v o sin 0 2 (

⑶射程和射高 射程:在斜抛运动中,物体从 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 【典型例题】 例题1关于斜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行时间只与出射角有关 B 射高只与初速度大小有关 C 射程随抛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飞行时间决定于抛出的初速度和初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故 A 错;射 高决定于的大小和初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故B 错;射程在抛射角为45度时 最大,故C 错;D 为正确。 例题2: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 起,另外谷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湖北农村的农民常用一种叫“风谷”的农具 即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 A. 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 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 ?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 反向加速度 最大,飞得最远 D.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 “风谷”机将小石子、实谷粒和瘪谷粒及草屑以相同的初速度抛出, 空气 阻力可视为相差不大,但由于质量不同,在空气阻力作用下,获得的反向加速度不 同。小石子的质量最大,反向加速度最小,所以飞得最远;同理,瘪谷粒和草屑质 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 2 V o sin2 0 x = _ g 射高:在斜抛运动中,物体能达到的 最大高度。h = v o 2sin 2 0 2g 2g

粤教版必修二1.3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WORD教案05

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 一、 设计思路: 《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这节课属于理论性的内容,重点是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及其应 用,因此本节课就是围绕这一重点内容来展开的。 在前面同学们已学过自由落体运动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而本节课只不过是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竖直抛体时物体的受力情况, 运动特点 及初末状态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写出竖直下抛和竖直上抛的规律即公式。 此外,还要引 导学生运用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对这两种运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 在进行竖直上抛运动教学中,用整体法分析并解决物理问题对学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并画出草图, 确定正方向,然后再把各物理量(含 方向)代入合适的公式求解,并明确结果正负含义。 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 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一) 课标「要求:1、掌握竖直抛体运动的规律 2、能够运用学过物理规律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二)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后所学的一 节算是■巩固性的内容,因此难度不大,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是先易后难,由简到繁,能让 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两个例题两种处理方法,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整体认识物理规律、 灵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具有竖直方向的初速度,并且在受重力作用时所做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 g (2) 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会将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分解为匀减(加)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过程,并 会求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交流与讨论,知道竖直方向上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通过对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掌握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步处理和整体处理的方法。 (3) 通过具体例题的分析、比较,得到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学习比较、归纳等思维方 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将竖直下抛和竖直上抛运动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训练,激发学生的创 新灵感。 (2) 通过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物理学 中的对称美 (3)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抛体运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 鼓励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通过对具体问题画草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1、 竖直下抛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分解; 2、 用整体法处理竖直上抛运动问题时矢量公式的应用。 四、 重点: 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