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6.2.3《启蒙运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6.2.3《启蒙运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6.2.3《启蒙运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6.2.3《启蒙运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启蒙运动》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黑格尔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正确答案是: C

2.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

都占据重要地位的运动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从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

文件《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看,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正确答案是: C 3.1787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伏尔泰战胜了

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材料中的“敌人”是指()A.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B.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

C.盘剥工人的资本家 D.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含义,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正确答案是: A

4.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是近代欧洲大陆第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B.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C.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启蒙运动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意义及影响。近代欧洲大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

复兴,不是启蒙运动。正确答案是: A

5.17、18世纪,西欧先进思想家们发起启蒙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张扬()

A.自然力量 B.人类的力量 C.理性的力量 D.宗教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18世纪,在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受一定法则的支配,并且人有能力去发现这个法则。

为了张扬这种理性的力量,他们发起了启蒙运动。正确答案是: C

6.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达到顶峰的国家是()

A.英国 B.意大利 C.德国 D.法国

【解析】本题考查到了三位启蒙思想家都是法国人,所以,启蒙运动达到顶峰的国家是

法国。正确答案是: D

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这股热潮被称为“东学西渐”,这一局面集中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阅读卡的知识的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想社会与中国的景象

是一致的,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明清时期。正确答案是: D 8.“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反映了启蒙

思想家()

A.主张限制王权,保障议会自由 B.提倡君主立宪,提倡言论自由

C.宣传权利平等,争取政治自由 D.反对教权主义,倡导信仰自由

【解析】这句话是反映伏尔泰追求的政治自由,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伏尔泰宣扬的自由、

平等思想的理解。正确答案是: C

9.启蒙运动的影响有()

①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②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③推翻了封建制度④鼓励了仁人志士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启蒙思想家批判了封建制度并没有去推翻,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才推翻封建制度的,所以,正确答案是: B

10.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②都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③都有

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④都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冲破思想的牢笼,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启蒙运动是思想的变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正确答案是: A

二、非选择题

(江西省2013年中考试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阿尔贝蒂《自画像》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

雅的举动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独立宣言》指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

福权,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人们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阐述了启蒙思想家

的哪些主张?

(2)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简述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

(1)变化:由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2)若结合材料二: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或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

来作了精神上的准备)。若结合材料三: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归纳出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评析

启蒙运动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等。通过材料分析人们思想的变革,以及对后世

产生的影响。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18世纪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认为迄今为止的人们仍处于漫长的黑暗之中,应该用理

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这次事件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宣扬了哪些思

想?

(2)材料中,用以驱散黑暗的“理性之光”指什么?

(3)写出材料反映的事件中法国的一个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观点。

答案:

(1)启蒙运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

等。

(2)“理性之光”指的是启蒙运动。

(3)示例一:伏尔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

利,倡导君主立宪制。

示例二: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示例三:卢梭,认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即“人民主权”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思想家们把

人们处于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比喻为黑暗的社会,把启蒙思想比喻为驱散黑暗的理性之光,而启蒙思想所代表的是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通过这个练习能使学生更加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及其意义,同时熟悉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10分)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9,商是()余数是()。 2.有38朵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有()朵,还剩()朵。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比()小。 4.55÷7所得的商是()余数是()。 5.81里有()个9,把81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 二、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和余数。(12分) 42÷8=()……() 33÷5=()……()48÷7=()……() 50÷6=()……()71÷9=()……() 63÷8=()……()三、()里最大能填几?(18分) 8×()<25 ()×9<70 50>()×6 8×()<58 ()×3<29 48>()×6 6×()<56 ()×4<26 65>()×7 四、列竖式计算。(18分) 29÷7 47÷8 89÷9 40÷6 69÷7 47÷5 39÷4 19÷3 17÷2 五、把下面各题不对的改正过来。(4分) 31÷6=5 44÷6=6 (8) 56 )31)44 3036 18 六、应用题。 ⑴动物园有8只黑天鹅,30只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几倍? ⑵图书角有25本图书,平均分给8个组,每组分几本?还剩几本?附送: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数学阶段性质量检测题(配北师大版)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21) 1.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3个十组成,这个数是(),它读作()。 2.由1、8、0、3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它们的最高位都是( )位。 3.在2020中,左边的2表示2个(),右边的2表示2个()。 4.写出下面的数: ①养鸭场养了九百零八只鸭子。() ②人民电影院有一千五百二十人。() 5.用8,3,0,0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只读一个零的是(),一个零不读的是()。 6.按规律填数: ①3247 3347 ()() 3647 ②4880 () 4860 () 4850 7.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30 ( ) ×9 <62 ( ) × 7 < 61 3×( )<17 7×( )<48 70>()×9 8.填一填: 2000 m = ( ) km 8dm=( )cm 500 cm = ( ) m 4cm=( )mm 9.在○里填上>、<或= 498○500 999m○1km 2080○2008 3km60m○3600m 10.把7999、9908、10000、8957、9889这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 )>( )>( ) 1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阶级 4.《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

5.印度种姓制度 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对现在还有直接影响的成就 (1)古埃及的太阳历; (2)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3)古印度人发明的通用计数法 (4)古埃及的几何学、解剖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面积,推算圆周率为3.16; (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国的文字 8.古代印度的佛教 1)佛教产生的时间: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佛陀,佛,释迦牟尼) 3)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盛一时,向外传播。 5)北传经中亚到中国内地,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传佛教(印度——中亚——东亚) 南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南传佛教(印度——东南亚) 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①宗教倡导的宽容、慈善、诚信、尊重生命等观念对于社会道德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②宗教的负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的信仰可能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有害于社会等。 7)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西周 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规范贵族的身份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 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 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2019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测试题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 24÷7=36÷5=8×6= 29÷4= 11÷3= 46÷5=72÷8= 7×5= 9÷9= 23÷4= 37-8= 40+37= 24+60= 67-9=64-9= 46+40= 24÷8= 25+50= 58-50=37+4= 二、填空题 1.19根小棒可以摆()个小正方形,还剩()根。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计算的结果,()要比()小。 3.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有()个,其中最大的余数是()。 4.有31个乒乓球,要装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子的个数一样多,每个盒子装()个,还剩()个。 5.△÷8=3……□,□里最大是( ), △÷□=6……5,□里最小是( )。 6.一根绳子34米,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这样的( )段,还剩( )米。7.做一个正方体要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 )个正方体。 8.□÷□=8……3除数最小是(),这时被除数是()。 9.□÷□=□……3,除数最大应是( ) 三、()里最大能填几 ()×8<35 ()×6<34 ()×9< 70 四、列竖式计算

58÷8= 23÷4= 47÷6= 64÷7= 五、解决问题。 1.食堂买来40袋面粉。如果每天吃6袋,可以吃几天?还剩几袋?如果每天吃7袋呢? 2.舞蹈队有24个同学跳孔雀舞。 (1)如果排成5行,平均每行几个同学,还多几个? (2)如果排成7行,平均每行几个同学,还多几个? (3)你能设计出一个排队方案,正好排完,没有多余的同学吗? 3.有37米白布,每4米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4.小明要把13本卡通书分给4个小朋友,算一算每个小朋友平均可以分得几本?还剩几本? 5.一件上衣要钉5颗扣子。有41颗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还剩几颗? 6.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名校名师整理)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名校名师整理)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1. 明朝(1368-1644) 2. 清朝(1616-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明清典型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 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至清前期,我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 农业 ①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如“多熟制”种植制度,农业 的形成,大量新品种的培育等 ②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如甘薯、玉米); 手工业 ①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棉纺织业(松江)、制瓷业(景德镇)特别发达;(了解即可)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③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业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③海外贸易活跃(表现:商品大量出口;白银大量流入) 设置台湾府( 意义: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 (女真) 17世纪初 1636 1644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元末明初,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明朝中期,一部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清朝,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5.2.2 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 晚明科技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促进科技的发展; 3. 科技特点: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4. 整体表现:与西方相比,已远为逊色,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 皇权膨胀 明清时期,皇权高度膨胀,帝王与大臣之间完全是主奴、主仆关系: 1.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 1: 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 2000年起,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历时约 800年,是 古希腊文明 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 5 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 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 16 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 做“中世纪”(即 3 世纪到 16 世纪)。 雅典 :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 人议事会” 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 片放逐法保证民主 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 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 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斯巴达的军事 :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 7 岁 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阿拉伯半岛 :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伊斯兰教与阿 拉伯创立 :穆罕默于 622 年创立阿拉伯国 家, 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8 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10 世 纪以后就逐渐衰弱下去。 知识点 2: 彼此争战,消 耗很大,公元 前 5 世纪晚期 以 后,古希腊 就衰弱下去。 古希腊文明 相 继兴衰的欧亚国 查理曼帝国 王政时代 :公元前 700 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 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 200 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 :公元前 500 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①共 和国的执 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 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军团有青年兵、壮年 兵、后备兵, 又分工兵、 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 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 2 世纪, 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 3 世纪,分 裂为东、西罗马, 476 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 代进入共 和国时代, 在屋大维 建立帝国 后迅速扩 张,成为地 跨三洲的 大帝国。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查理统治时 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 :①800 年,在罗马, 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 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②封建制度 形成。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帝国分裂与英国兴起 :843 年,凡尔登签定条约, 三分帝 国。后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兴起。 从王国到 帝国的转 变中,封建 制度逐渐 形成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 教与 阿拉伯 的共 同发展

2019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第1套真题)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 . 帝国的繁盛 B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近代的曙光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2. 作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 . 废分封立郡县 B .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 . 郑和下西洋 D . 戚继光抗倭 3.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4. 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 . 司母戊鼎 B . 金瓶(金奔巴瓶) C . 锦衣卫印 D . 开元通宝钱 5.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下列对我国古代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②是清朝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 ③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④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而修建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 某地考古发现的古墓随葬品中,有丝织品、景德镇瓷瓶、唐三彩马、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是()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7. 关于明清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下列不正确的是() A . 市民、农民文化素质高 B . 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C . 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 D . 工商业发达,市镇繁荣 8.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 社会秩序动荡 B . 边疆防御巩固 C . 专制皇权强化 D . 地方权力膨胀 9. 十五世纪时,欧洲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偏偏“背道而驰”,坚持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 A . 他相信天主教旨意 B . 他相信地圆学说 C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 他拥有航海地图 10.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画中的主人公正对你微笑,人物眼神温柔、宁静,充满着期待和生命力。下列选项与这幅名画匹配的是() A . 《神曲》——但丁 B . 《大卫》——米开朗基罗 C . 《蒙娜丽莎》——达·芬奇 D .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人是由古猿进化而 来的,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2、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称为史前时代。在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工 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 3、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 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以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5、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巳掌 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6、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巳会人工取火。山顶洞 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山顶洞人除了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经过磨光和钻孔处理的小件器物。巳使用骨针。但山顶洞人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7、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还发明了陶器。 8、大约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 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九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10、19世纪末,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岩壁上发现许多动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里人们的 狩猎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制作了项链,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了宗教意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半坡遗址出土了小口尖底瓶,证明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11、古代西亚,流传着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描写特洛 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特洛伊人用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12、炎帝的功绩有: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 器,开辟集市。黄帝的功绩有: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13、炎帝和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 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总整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什么是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什么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2、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课人类相揖别 1、什么时候哪国科学家谁研究发现,高级生物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 2、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什么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 3、古人类学家把什么看作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4、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什么? 5、人类诞生以什么为标志?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距今多少年? 7、北京人距今多少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开始使用什么火?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过着什么样生活? 8、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取火?生活的群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9、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的什么区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根据什么变化,可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工具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怎样出现的? 3、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说出两方面的表现? 4、对比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特点的异同?(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反映的是什么流域的文化、主要农作物、驯养的动物、陶器) 5、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哪里? 6、史前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什么? 2、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什么史诗? 3、传说中黄帝的功绩有哪些? 4、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哪些? 5、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6、炎帝和黄帝距今有多少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7、什么叫禅让? 8、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什么方法治理水? 9、请你谈谈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你认为怎样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 第二单元 一、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大? 3、四大文明古国与哪些河流有关?说明什么?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2012年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12年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一、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对 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 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 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 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 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 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 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 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复习大全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 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 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 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 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 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 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种姓制度: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 第一第二等级 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 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 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4、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P12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5、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试卷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60+70 = 40+400 = 5 × 80 = 4 × 12 = 150-80 = 170-70 = 33 × 3 = 1000-500 = 二、用竖式计算 17 × 8 875-496 60÷7 318+507+112 35÷8 527+473 3 × 45 403-304 三、填空 1. 20÷3 = (个)……(个) 20÷6 = (束)……(个)2. 看图写数。 3. 按规律写数。 (1)796、797、798、799、、。 (2)440、430、420、410、、。 4.在○里填“>”“<”或“=”。 5米○50分米7分米○70毫米349○430 5. 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397+206≈803-589≈58 × 5≈

6. 少年宫在学校的方向, 体育场在学校的方向。 7. □□□□ ○○○○○○ △△△△△△△△△△△△ △的个数是□的倍,是○的倍。 8.右边的四边形中有个锐角, 个直角,个钝角。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 ○……7 2. ()里的数可以是几?线段有多长? 6 7 8 5厘米5毫米55毫米 □□□□□□3. 13个十是多少?4. 360减多少的差是二百多? 30 100 130 六十几六十五十几 □□□□□□ 5. 学校在小明家的东南方向,小明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东南东北西北 □□□ 五、画图 1. 在下面画△,△的个数是○的4倍。 ○○ 2. 画一条比1分米长一些的线段。

3.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2. (1)小芳跳的下数是小林的多少倍? (2)小明比小芳多跳7下,小明跳了多少下? 小芳 小林 (3)小娟跳的下数是小林的4倍,小娟跳多少下? 3. 蓝天小学三、四、五年级一共植树160棵。列式算出五年级植树的棵数,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4. 二年级(1)班有男生18人,女生20人。 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 5. 阅览室里原来有5个书架, 每个书架上放30本书。 阅览室里现在有多少本书? 附送: 年级 三 四 五 棵数 42 48

(2020)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20)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1.意大利小作坊工厂 2。A 3.B 4.填表: 生产 方式规模大小产量高低是否分工合作业主是否参加劳动是否雇佣工人 小作坊小低否是否 手工工场大高是否是 5.手工工场生产效率更高,手工工场中出现了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新生产关系。 6.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有利于商人的政策,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下令取消关卡,接纳有技术的外国工匠,在政府中重用商人,让他们直接参与财政政策的制订等。 7.贸易 8.D 9.②③①④ 10.连线: 工匠手工场主资产阶级 贵族商人 农民雇佣工人无产阶级 11.连线: 贵族有钱没地位开始经营工商业

商人没钱有特权地位步步提升 农民没钱没地位勉强维持生活 雇佣工人 12.(1)哥伦布赞美金子,莎士比亚批判金子,一褒一贬。() 金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子不但能提升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金子是动力,促使人们努力工作,发展生产力。比如开辟新航路、促动对外贸易等。另一方面,很多人把追求金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使那个社会出现了很多丑恶的拜金现象。()略。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1.14 意大利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宗教愚昧 2.德国 3.马丁路德新教德国罗马教会 4.理性启蒙运动 5.B 6.B 7.A 8.A 9.文艺复兴前,人们畏惧大自然,在自然现象面前,人类难以有 什么作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自然是理解也发 生了变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认为只要理解自然,掌握自然 的规律,就能够征服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10.(1)面对事实,追求真理,永远向前,持续进取。(2)发 展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宇宙是无 限的。 11.C 12。D 13。C 14. 领域人物国别贡献 文学 艺术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 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辽沈战役中,被比做“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一条扁担”是指() A.营口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6.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 ①辽沈战役② 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____________之后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9.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实行的战役 B.是以俆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10.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参与指挥的战役是 ()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二、简答题 11.结合课本《辽沈战役示意图》,分析辽沈战役关键是什么战役?这个战役胜利后达到了什么战略意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对全国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淮海战役由哪两支野战军参战?主要领导人有谁?这个战役围绕哪一中心城市展开?根据战役过程你能概括一下主要采用什么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3.平津战役制定“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是在什么基础上制定的?该原则是如何实现的?傅作义的贡献是什么?平津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何在? 答案:1.A 2.B 3.C 4.A 5.D 6.B 7.B 8.C 9.A 10.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