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O一O年十二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一)取得的成绩 (1)

(二)存在的不足 (4)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5)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四、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 (8)

(一)战略定位 (8)

(二)具体目标 (10)

五、区域布局和重点产业 (16)

(一)区域布局 (16)

(二)园区经济 (17)

(三)重点产业 (17)

六、发展举措和政策建议 (54)

(一)外向带动,产业推进,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54)

(二)项目带动,配套推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54)

(三)科技带动,创新推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55)

(四)事业带动,激励推进,提高人才专业水平 (55)

(五)节约带动,执法推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56)

(六)财政带动,合作推进,提高资金筹措水平 (57)

(七)管理带动,集约推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57)

(八)信息带动,融合推进,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59)

七、重大建设项目 (59)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高铁、低碳、地铁、大湖时代机遇,促进“十二五”期间南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南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特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上项目扩投资,保企业促增长,调结构强产业,南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总量规模快速扩张。2009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753.2亿元,是2005年235.8亿元的2.6倍,占全市GDP1837.5亿元的比重达40.99%,南昌全面步入工业化中期发展新阶段。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5.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5.41亿元;实现利税196.04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9.9%,比2005年提高91.11个百分点。2006—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三大指标在2005年基础上年均分别增长27.08%、31.29%和24.14%。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86家,比2005年增加38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1.66%,比2005年提高13.4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0亿元(同口径为758亿元),同比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增长28%,利税220亿元,增长30%。“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省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排名中,超过哈尔滨、

昆明、太原三市。

2、主导作用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中心,千方百计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2:52.8:40.0调整为2009年的6.0:55.4:38.6,二产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工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7.2%提高到2009年的40.99%,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显,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医药和食品、纺织服装、光电子和家电、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和汽车、空调、食品、光电和电子信息、造纸、飞机、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机电、冶金和新材料等十大产品基地,强力推进“3010”工程和“十百千亿工程”,工业投资不断加大。已投产的江铜耶兹公司年产万吨高档铜箔、晶能光电年产30亿粒蓝、绿光LED芯片、赛维BEST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在建的泰豪家用静音电源、江铜集团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赛维LDK1GW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南昌传统产业的水平,提高了南昌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促进了南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7.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2%,比“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以硅衬底及蓝宝石工艺的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高纯多晶硅及其应用的光伏产业及有色金属深度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青山湖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安义的新型建材基地、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进贤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得到了有效发展,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品基地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

务收入、利税分别是367.32亿元、1252.58亿元、139.3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是63.43%、66.67%、75.44%,是2005年的2.3倍、2.34倍、2.08倍。2009年,十大产品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455.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8.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8.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1.33%。

4、单位能耗逐年下降。随着节能与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逐年加大节能与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在2005年1.05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至0.86吨标准煤,四年累计下降18.1%,预计2010年将降至0.838吨标准煤,五年累计将下降20.19%,可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5、品牌产品明显增多。截至2009年,全市有“草珊瑚牙膏”和“金佳谷物大米”等6个中国名牌产品,“江铃”、“汇仁”、“金圣”和“汪氏”等9件中国驰名商标,113件江西省著名商标,比2005年新增了4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44件省著名商标;拥有江铃皮卡、陆风、汇仁肾宝、江中草珊瑚、长力板簧、汪氏蜂蜜和煌禽烤卤等一批标上“南昌制造”的全国知名品牌产品。“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了新全顺客车、陆风X8、静音发电机组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升级换代产品。

6、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有20户,其中20—50亿元的有7户、50—100亿元的有南烟1户、100亿元以上的有江铃和南钢2户。与2005年相比,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净增9户,20—50亿元的净增4户,100亿元的企业增加1户。

7、园区工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工业空间布局有效改善。2009年,全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0.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

收入的比重达到83.97%,特别是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7%提高到了34.68%。

8、发展后劲得到增强。2009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627亿元,是2005年的4.83倍。2006—2009年共完成工业投资1561.64亿元,预计2010年完成工业投资760亿元。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的有效实施,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全市工业发展后劲。

9、多种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南昌工业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私有经济发展迅猛,非公有制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508.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7.8%。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市工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南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1、总量规模不大。南昌工业发展的比较对象主要是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与他们相比,南昌工业显得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总量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二位,仅相当于武汉的1/3、郑州的1/

2、长沙的1/2、合肥的2/3。2009年,南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1.24万元,而长沙为1.74万元、合肥为1.56万元,省内的新余为2.02万元。

2、优强企业不多。缺少行业龙头、领军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仅江铃、南钢2家,20亿元以上企业仅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仅20家,至今无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3、知名品牌不多。大多南昌企业制造的产品为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大路货,缺少知名品牌。如:纺织服装企业量大面广,但基本无自主品牌,多为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

4、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较少,研发队伍不大,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5、企业家队伍不强。缺少行业领军人物,至今还未出现一位像张瑞敏那样的国际型企业家。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全面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从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工业进位赶超、快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从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抓住高铁、地铁、低碳和大湖时代契机实现工业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关键时期。

1、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仍然是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将在“十二五”期内结束,我国经济将全方位

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支撑,也为南昌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国际、国内市场的空间继续扩大,为南昌工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大,为南昌工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国际市场需求增大,为扩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上升,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国内需求将不断扩张。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大,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将继续推动南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3、多重机遇的叠加优势,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随着中部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南昌,为其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南昌是江西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地区,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优势、国家大飞机战略以及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为南昌地区经济布局,发展航空产业、现代能源、汽车制造等现代装备、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创造了优越条件。

4、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南昌工业发展不断提供强劲的动力。

中部崛起战略是南昌加快工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

5、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增强,为南昌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在加快。南昌的产业化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

地区合理接纳产业转移,对南昌工业收益很大,将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南昌南近粤港澳,北邻上浙苏,东接闽三角,接受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必将给南昌工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抢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南昌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南昌工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实现南昌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二)基本原则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南昌市工业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兼顾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工业结构调整要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要限制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符合“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要求的少污染、无公害的产业和产

品,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信息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三高原则。积极培育和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布局定位原则。市级、县区级都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从而使每个区域最终具备各自的产业优势。目前已经形成的各个工业区,应逐步将相对分散的工业区进行整合,本着由劣势地区向优势地区聚集的思路,打破零星布点、处处开花的格局,实现产业的相对集中和集群式发展。

四、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

(一)战略定位

1、南昌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南昌仍处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而工业化中期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重在量的扩张,还未到重在质的提升的层次,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总量,三产和现代服务业是没有支撑的。

2、南昌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京九、浙赣、皖赣等铁路纵贯城区;105、320、316国道交汇于南昌,昌九、厚梨、赣粤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4D级昌北国际机场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香港、

台北、首尔、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40多条航线,同时4E级机场扩建工程正在实施,到时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200万人次。国际航空港的开通,南北与东西铁路动脉的交汇,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运营,高速公路网的结点,构建起了南昌通畅快捷的立体交通网,使南昌1小时航程、6小时里程即可通达周边8个直辖和省会城市的“经济圈”变为现实,这个圈中聚集着4.6亿人口,并蕴含着12万亿元工业品的消费潜力。

第二生产要素充足。南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相对价廉。南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40万人,还是全国三大民办高校基地之一。制造业产业员工月平均工资为1000-1200元人民币,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70-80%。南昌电力供应充足,自来水质量全国一流,南昌水、电、气价格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70%,与武汉、长沙等其他中部城市相比,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三物流设施齐全。一是海铁联运开通。南昌现已开通南昌与深圳(香港)、上海、厦门三地的海铁联运,其中南昌至深圳全程运行时间20小时,南昌至上海全程运行时间21小时,南昌至厦门全程运行时间40小时,“五定班列”的运行使得同类货物相同里程的运费比其他未开通海铁联运中部城市低约40%。二是保税物流平台设立。江西省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南昌保税物流中心,落户坐落在南昌高新区,于200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江西省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坐落在南昌经开区,于2010年6月封关运行。三是集装箱码头建成。随着年吞吐量为10万标箱南昌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并投入运行,千吨级货轮可由赣江出鄱阳湖入长江,经上海港出海。四是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联邦快递、马士基、亚洲货运、中远货运、中海集、厦门外代、厦门海投及上海国际港务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已在南昌设立分公司、办事处。

第四投资价值凸显。南昌以投资的活力、发展的速度和日益增

长的后劲,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是2006年度中国唯一被选入的城市;自2004年以来,南昌连续6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极力推荐城市”;还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前20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十佳会展城市、创新型城市等诸多殊荣。现在,南昌又迎来了高铁、地铁、低碳和大湖(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正在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进一步打响“成本低、回报快、效率高、信誉好”的“四最”投资品牌,投资价值更为凸显。

3、“十二五”南昌工业发展战略定位

围绕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南昌工业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总目标,以产业招商和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为总抓手,突出扶大扶优扶强,促进重点企业裂变扩张,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催生百亿企业方阵;突出实施龙头带动,推动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催生千亿产业集群;突出引导产业科学合理布局,推动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催生千亿园区板块。

(二)具体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指标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万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

以上,利税总额达到650亿元以上。到2020年,南昌工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前移1位。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五年间总额达到7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2500亿元以上。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四率”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

——到2015年,全市8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品牌8个以上,试制省级以上新产品400项以上。

——到2015年,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以上,比“十一五”期末提高8—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10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100—200亿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新增2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到2015年,汽车、光伏光电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主要企业发展目标

见下表。

南昌市百强工业企业发展目标汇总表

五、区域布局和重点产业

(一)区域布局

主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红谷滩新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区域性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有效益、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的都市工业。

城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东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光伏产业、LED产业、航空产业、机电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昌东工业区主要发展产业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药和食品产业。

城南——小蓝经开区、向塘开发区、昌南工业园,主要有江铃汽车集团、汇仁集团、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小蓝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医药、食品和机电产业;向塘开发区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开发区内还有机械、建材和制鞋业。

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开发区、罗亭IT产业园、安义工业园区、长堎工业园区,打造昌九走廊南昌产业突出带。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调、造纸、电子信息、汽车机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安义工业园区发展建筑建材、模具磨料、电子、化工产业;

长堎工业园区主要发展生物制药,印刷包装、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医药保健产业,罗亭有以IT产业为主和服务外包产业的罗亭工业园。

特色工业区——进贤县特色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文化用品产业。

(二)园区经济

南昌市各重点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如:高新区的光伏产业、LED产业、航空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该区支柱特色产业;小蓝开发区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和医药产业、机电产业已经成为该区的支柱品牌产业;桑海开发区因国家南昌生物医药基地的落户使得生物医药成为该区的主打产业,等等。在各工业园区通过多年自由发展形成的产业格局的基础上,要从全市产业布局统筹指导各工业园区发展其支柱产业,促进各工业园区加快产业的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利用资金政策作为杠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与现有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服务外包等低碳生态产业,大力发展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一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总投资500亿元的光伏产业园将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科技含量最高的光伏产业园。吸引了众英国BP 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中材集团与赛维公司的战略合作。二是LED 产业起点高、潜力大、后劲足。高新区已初步形成外延片、芯片制造、光源、灯具、LED显示屏、手机背光源等产品生产的较为完整的LED 产业链。三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南昌国家航空高技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报告: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概要: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旅游局发布《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重点强调了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就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中国网讯最近,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为: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为抓住召开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契机,借鉴世界旅游产业发展有益经验,加快推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建设世界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旅游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认真分析研究。 一、旅游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符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产业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旅游产业是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

1、广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理论界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其中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 2、有力拉动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旅游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数据可分别扩大到3.7倍、2.7倍、0.9倍。旅游产业的饭店、餐馆、客运业、旅行社、娱乐业等直接为最终消费服务,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更为全面。据统计,2008年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我国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统计1班 姓名:王琳 学号:20091701310027 指导教师:刘殿国 日期:2012-04-14 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

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而金融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很有潜力的行业,本文主要用多层统计分析来研究城市化率、金融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金融业城市化率从业人口数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其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八五”时期和今后10年, 我国将面临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间题。我国第三产业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是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就业领域的迫切要求, 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要求。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加大衬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 枚宽一系列有关政策, 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水平, 建立城乡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完善行业管理体系,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入员的素质, 等等。 一、问题提出: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就是要研究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要素,在此选取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金融投资额为自变量做为第一层统计分析研究。然后用城市规划率来研究中国各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比较。 二、研究假设 对该问题提出三个基本假设: 1、金融投资额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正向相关: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

海南省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海南省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问题、趋势、对策,正文内容就是按这样的顺 序写的) 一、2008年海南企业发展概况(正文内容并不是针对性地写企业发展概况,应是“产业”?)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2008年海南省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生产总值1459.2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61亿元,同比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434.40亿元,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87.22亿元,同比增长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175元,同比增长8.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6.07亿元,同比40.5%。全年1500万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共完成467.22亿元,同比增长61.0%,成为投资增长中的重要部分。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3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9%。全年税收收入总额120.53亿元,同比37%。按各项税收分,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85.3%,营业税增长35.1%,契税增长29.4%。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企业景气监测表明,我省企业景气指数一季度为137.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点;二季度为131.4,比上年同期和比一季度下降11.7点和5.7点,但仍处在高位景气区间;三季度为120.9,比上年同期和二季度下降22.3和10.6点;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加。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持续回落,全面走低,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6.5和113.0,比三季度下降23.9和7.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3.7和26.7点。(第一段可以考虑配几个图表说明?) (一)第一产业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37.6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全面增长,分别增长5.8%、3.1%、12.7%和9.8%(见图1)。全年种植粮食42.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瓜菜21.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水果17.12万公顷,下降0.4%;热带作物58.44万公顷,增长3.0%。特色优势农业有新的发展,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肉类、水产品、水果、瓜菜等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支撑农业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四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70%。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1. 国际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采矿采石设备制造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世界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复苏。当前世界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需求市场继续增长。后危机时代,随着矿产资源需求市场的回暖,带动采矿采石设备的需求也继续增长。在国家政策对采矿业的支持下,中国成为全球采矿设备的主要市场。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全球采矿设备需求增长,新型矿业设备需求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除中国外,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其他亚太地区的采矿装备市场需求也相当大。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由于拥有大量矿产资源,其对采矿设备需求也有所上升。 第二,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采矿公司利用其日益增强的购买力与设备供应商结成具有深远意义的商业联盟,使得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竞争导致中小型企业或非专业性的采矿采石设备厂商纷纷以不同方式退出市场,逐渐形成了几大巨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在中国市场之外,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采矿采石设备制造商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整个产业的控制权正在集中于少数企业。 第三,矿山机械租赁市场快速发展。在英国,针对租赁公司的销售额占英国矿山机械总销售额的比重是75%,北美为60%,法国和德国也分别达到了50%和40%。预计未来中国矿山设备租赁业务的规模也将大大增加。

第四,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活动加剧。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同时,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从目前来看,国际高端设备生产地点已有明确的不同。如今,全球各大制造商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中不乏主要零部件生产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采矿采石设备优质零部件供应不足的问题。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世界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呈欧、美、亚三足鼎立得竞争格局,其中高端市场由欧美企业占据,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占领中低端国际市场的同时,正逐步开拓高端市场。 当前国际采矿采石设备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众多供应商相互补充的基础分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这类竞争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主导着产业的市场发展方向;第二层次,是众多供应商在互补性分工市场上的竞争,这类竞争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并在竞争中培育了一大批“世界加工厂”。第一层次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型竞争,是获得较高利益的竞争,处于这一层次的以欧美国家企业为主,有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久益国际公司、南米尔沃基-比塞洛斯国际集团、模块采矿系统公司、英格索兰基础建设集团、德国的鲁尔集团、瑞典的山特维克集团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集团、韩国的现代集团;第二层次是规模、效率、质量、成本、价格的竞争,它从属第一层次,在竞争中获得经济利益较低,现在我国大部分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企业处于这一层次。 国内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采矿采石设备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品种满足率已达70%以上。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与现状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全球制药市场销售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制药产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全球制药产业良好稳步发展的态势,推进中国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另外,经联合国调查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到2050年,全世界老龄人口将从6. 24亿攀升到19. 96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 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 71%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 5倍。这样一来,对药品的市场需求将会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而研究中国制药产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对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对制药产业的研究处于局部讨论阶段,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深入探讨。现有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准入等领域,对影响制药产业国际化成长的其他重要因素研究涉及不多。 (2)目前,对中国制药产业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个案研究和产业动态分析上。对制药产业的研究一般都只从某一子行业入手,比如说中药行业、生物制药业等。缺少对于制药产业整体的分析研究,描述性的研究居多,基础理论的极为少见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制药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制药业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的产业特征。世界人口快速

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医疗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制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制药产业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比如美、欧、英、法、德、日等;第二层次是具有很强仿制能力的国家,包括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第三层次是化学制药能力不强、以制剂为主,即把化学原料药做成片剂和注射剂的国家,比如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等;第四层次的国家没有什么自主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如部分非洲国家。 我国当前大致位于第二层次的前沿,属于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医药经济年均增长18%左右,成为国内高速增长的行业,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的发展速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制药产业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 我国制药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从产品性质角度,药品包括西药及中药两大类别。其中,西药包括化学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中药则包括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

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圳华强北商圈LED广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看好。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九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提出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在继续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等等。各级地方政府,据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方针、政策,使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更多产业专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九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使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自然增长使新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九五”期间前四年全国从业人员共增加2639万人,第三产业吸收了其中的81%共增加2136万人,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九五”期间,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国住房旧体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设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的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本文只是依照个人的见解有感而发。有关于或类似第三产业的一些内容,如广大读者有什么不满之处,还请见谅。如想了解更多广告资讯,广播专题的材料信息,请资讯广告买卖网了解查询! 以上来自广告买卖网(https://www.doczj.com/doc/0013147942.html,)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进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专门强,其区域经济的进展在国家经济进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进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不讲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进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进展水平 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进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进展的重要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不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

占我国总面积的20%。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9省2004年共制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专门强,其区域经济的进展在国家的经济进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进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第三产业占全国份额最多,9省三次产业制造的增加值在绝对量上是不断增大的,2004年9省一产的增加值为7318.8亿元,二产21838.3亿元,三产17240.6亿元;三次产业总的增加值差不多占全国的35%左右。假如细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各占全国的比重,我们不难发觉,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四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一产的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5%左右,二产占30%,三产占约40%。总的来讲,在全国31个内地省区中,9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专门强,特不是第三产业,能够讲是全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要紧动力。 (二)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也保持相对稳

XXXX年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可编辑).doc

XXXX 年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可编辑)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止** 年第一季度全县工业共制采掘业家造业企业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家建筑业家总从业人数人注册资本万元。 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工业个体经营户户就业人员人占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尽管饶河县第二产业在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第二产业总量不大、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全县能生产或加工的主要工业产品有江沙采掘、水泥、发电量、自来水、水泥电杆、木制品、工程建筑等。 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耗能高、对生态破坏明显。二是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的传统制造加工业和采掘业上而现代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新技术工业几乎为零同口岸贸易相关的形成规模的工业几乎没有。 三是目前饶河县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任务还远没完成不仅工业本身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工业对口岸及农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也远不充分。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从事第二产业的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较低。 五是第二产业还基本处于传统的和粗放型生产为主体的阶段在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密集型少流通领域多生产领域少的产业格局远远不能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分布结构上城镇多、农村少矛盾比较突出并且不断增大。

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农业县农村人口大于城镇人口的实际。 六是人口稀少造成社会消费不旺一部分企业只在维持状态。 七是绿色产品缺少一条龙产、力口、销体系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在地方经济上占很大比例但我县的一些绿色产品经营者虽有一些我县的优势产品而且深受国内外一些商家青睐但其产品还是相对保守经营者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产品的深度开展忽视科技投入不是以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而以老产品保持目前的小市场同时也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就象木制品面临因资源的高度破坏被即将淘汰出局这个教训一样绿色产品如果总是这么单一总是一个音阶唱到底恐怕也要断掉。 我们有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山产品、水产品但就是缺少一整套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有效服务而且级大多数农民还停留在盲目生产的落后意识上缺乏参与市场意识。 搞好这一部分私营经济培育和发展对我县经济整体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是口岸民间互市贸易发展不利。 由于诸多原因我县对俄互市贸易始终未发展起来 俄方需求的商品如服装等就我县现状完全有能力成立生产加工基地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 经营者整体存在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只求生存不求发展经营行为短视化”。

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分析

第一部分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1世纪是物流挂帅的世纪。物流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和亮点。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兴未艾,预计将在新世纪里得到更快的发展。 (一)发展我国物流业的重要性 当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竞争的焦点开始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导致了现代物流这一货运流通领域全新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促使传统物流在不断向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转变。许多国家政府以及有关业界纷纷开始意识到: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物流费用是我国工业企业仅次于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最大支出。我国的流通费用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仅占10%左右。我国2001年GDP总量为95933亿元,当年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为19186亿元,如果将这笔物流费用平均每降低1个百分点,全社会就能节约190亿元,而要达到发到国家的10%左右的水平,还有10个百分点的发展空间,粗略的估计也有9000亿元。 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对于我国企业来讲,物流经管不仅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库存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方面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物流经管可以帮助企业打破部门本位主义思想,协调各部门的努力,使之方向一致。因此,物流经管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应该放到战略角度来考虑,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掘第三利润源。

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doc 11页)

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doc 11页)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 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中国超算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战略与决策研究 S t r a t e g y &P o l i c y D e c i s i o n R e s e a r c h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超级计算机研发的现状,介绍了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历程,总结了我国超算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超算技术和产业的策略建议,并对我国超算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超级计算,高性能计算机,超算产业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5.01.003 文/历军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9 超级计算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展超级计算不但可以带动计算技术本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超级计算(也称高性能计算)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和重点培育的信息产业群,并指出需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的研发,确保与超级计算机系统协调、平衡发展。 1国际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情况 超级计算机指当前时代运算速度最快的大容量大型计算机,是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多数国家均积极部署了超级计算机发展规 划。2014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位居榜首,获得世界超算“四连冠”。前5名分别为中国“天河二号”(运算速度为每秒33.86千万亿次)、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每秒17.59千万亿次)、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每秒17.17千万亿次)、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每秒10.51千万亿次)、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每秒8.59千万亿次)。前10名中,中国、日本、瑞士和德国各占一席,美国占据其余6席。美国能源部还公布了“珊瑚(CORAL )”计划,将投资3.25亿美元建造两台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将达到“天河二号”的3—5倍。 2我国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863”等多个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从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 从2005年到2010年,云南省的经济总量从3462亿元增加到7220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从7809元增加到15749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62亿元增加到1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426亿元增加到32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375亿元增加到2890亿元。 二、现代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业比重得到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52.34%下降为2010年的50.20%,下降了2.14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9.88%、31.79%和2.15%提高到2010年的10.45%、33.12%和2.70%,分别提高了0.57、1.33和0.55个百分点。 种植业内部结构也有所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2005年的70.27∶23.71∶6.02转变为2009年的69.52∶23.37∶7.11,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略有下降,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略有上升。 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81.64%下降到2009年的71.78%;牛肉则由2005年的7.33%上升到2009年的9.19%;羊肉由2005年的3.46%上升到2009年的3.96%;禽肉等也由2005年的7.57%上升到了2009年的15.07%;牛奶、禽蛋、蚕茧等产量也有所增长。 水产品产量由2005年的23.8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8.17万吨。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504万亩,总产1634万吨,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粮食总产量居西部第3位、全国第14位。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纯收入2279元,工资性纯收入685元,转移性纯收入278元,财产性收入127.5元。 ――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11种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800万亩,其中花卉、咖啡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茶叶面积居第1位、产量居第2位,甘蔗面积及产量均居第2位,马铃薯面积居第4位、产量居第3位,蚕桑面积居第3位、蚕茧产量居第5位。

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文章编号: 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雷艳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 摘要: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全省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立足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现状,选择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农业商品产值、农业从业人员7个指标组成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定量评价,得出37个区县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综合排名,并对原变量和公因子进行聚类,给出了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的评价,对其今后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1.引言 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食物、能源等必不可少的支持,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促进或制约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社会文明的发展。本文选取了7项指标对2012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结合因子分析进行排名;同时还运用聚类分析对37个区县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研究各区县第一产业发展的平衡程度。旨在为各区县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 2.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的“降维”分析2.1 指标选取 第一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选取典型的指标变量来反映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同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可靠性,本文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农业商品产值、农业从业人员7个指标构建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评价指标作主成分(降维)分析。 X1——农业(万元)。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前瞻网指出,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X2——林业(万元)。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X3——牧业(万元)。中国畜牧养殖业简称,一般指养殖和野生动物,人为的处理他们的自身的价值,和非自然环境的生物链。 X4——渔业(万元)。渔业是从事鱼类及其他捕捞、养殖或加工生产的领域。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欢迎阅读第一章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表1-1 我国食品行业分类 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 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 1、主要成就与问题 到 各类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如油脂品种从单一的二级油为主,发展到可生产一级油、高级烹饪油、色拉油和食品工业各种专用油等,全精炼油产量已占油脂总产量的30%左右;粮食加工中,特二级以上精度的小麦粉已占面粉总产量的70%,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5%左右;奶粉生产实现了系列化、配方化,产品品种增加,不同包装规格的消毒液体奶和各种乳酸奶供应大幅增加;方便主副食、速冻食品、各种保鲜食品,正在逐步进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市场覆盖面扩大。 (3)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年啤酒行业拥有43个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8%,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59%,大型啤酒企业的规模已达180-260万吨/年;液体乳产量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