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

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1: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思考2:还有其方法吗?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问题。

C A B

B C

A

(证法二):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AC ⊥,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

∴j AB j AC j CB ?=?+?

()()00cos 900cos 90-=+-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sin sin =

a c

A C

同理,过点C 作⊥j BC ,可得 sin sin =b c B C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

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c

b

C

B

=

sin a

A

=

sin c

C

思考: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

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

0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

=≈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0

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

=≈a C c cm A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练习: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 45=A , 30=C ,cm c 10=, (2) 60=A ,

45=B ,cm c 20=

例2. 在?ABC 中,已知20=a cm ,28=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

确到1cm )。

解:根据正弦定理,

sin 28sin40sin 0.8999.20

==≈b A B a 因为00<B <0180,所以064≈B ,或

116.≈B

64≈B 时,

00

00180()180(4064

=-+≈-+=C A B

,0sin 20sin7630().sin40==≈a C c cm

116≈B 时,0

1

80()

180(401

=-+≈-+=C A B

,00

sin 20sin2413().sin sin40==≈a C c cm A

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课堂练习

第4页练习第2题。 思考题: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o)sin c

k k C =

=,这个k 与?ABC 有什么关系?

三.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定理的表示形式: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0sin sin sin a b c

k k A B C ++=>++;

或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0)k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四.课后作业:P10面1、2题。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

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

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新课讲授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

51,∠ACB=?

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CB AB ∠sin = ABC

AC ∠sin AB = ABC

ACB AC ∠∠sin sin = ABC

ACB ∠∠sin sin 55=

)7551180sin(75sin 55?-?-?? = ?

?54sin 75sin 55 ≈ 65.7(m)

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 解略:2a km

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α,

∠ ACD=β,∠CDB=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AC = )](180sin[)sin(δγβδγ++-?+a = )sin()sin(δγβδγ+++a

BC =

)](180sin[sin γβαγ++-?a = )

sin(sin γβαγ++a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 AB = αcos 222BC AC BC AC ?-+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

∠BDA =60?

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6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

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

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4、 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5、 课堂练习: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

6、 归纳总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

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课后作业

1、 课本第22页第1、

2、3题

2、 思考题:某人在M 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 处,观察到点C 处有一辆汽车沿公

路向M 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 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 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 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 汽车站?

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 处。在?ABC 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

cosC=BC AC AB BC AC ?-+2222=31

23,

则sin 2C =1- cos 2C =

2

31432, sinC =313

12,

所以 sin ∠MAC = sin (120?-C )= sin120?cosC - cos120?sinC =62

3

35 在?MAC 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

AMC MAC AC ∠∠sin sin =2

331?

623

35=35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 汽车站。

作业:《习案》作业三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

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

度AB 的方法。

分析: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E ,在?ACE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 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 =

)sin(sin βαβ-a AB = AE + h=AC αsin + h =)

sin(sin sin βαβα-a + h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04'?,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

若在?ABD 中求CD ,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 边。 师:那如何求BD 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 边,再根据∠BAD=α求得。 解:在?ABC 中, ∠BCA=90?+β,∠ABC =90?-α,

∠BAC=α- β,∠BAD =α.根据正弦定理,

)sin(βα-BC = )

90sin(β+?

AB

所以 AB =)

sin()90sin(βαβ-+?BC =)sin(cos βαβ

-BC 在Rt ?ABD 中,得 BD

=ABsin ∠BAD=

)

sin(sin cos βαα

β-BC

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 )

1500454sin(0454sin 150cos 3.27'-'''???? =934sin 0454sin 150cos 3.27''

'???≈177 (m)

CD =BD -BC ≈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呢?若在?ACD 中求CD ,可先求出AC 。思考如何求出AC ?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思考1:欲求出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 (在?BCD 中)

思考2: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BC 边)

解:在?ABC 中, ∠A=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A BC sin = C A

B sin , B

C =C A AB sin sin ≈ 7.4524(km) CD=BC ?tan ∠DBC ≈BC ?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课本第17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Ⅴ.课后作业 1、 作业:《习案》作业五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

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 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 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 边所对的角∠ABC ,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

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 AC=

ABC BC AB BC AB ∠??-+cos 222 =????-+137cos 0.545.6720.545.6722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CAB BC ∠sin = ABC AC ∠sin sin ∠CAB = AC

ABC BC ∠sin = 15.113137sin 0.54?

≈0.3255,

所以 ∠CAB =19.0?, 75?- ∠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 中,

AC=BC=30, AD=DC=103, ∠ADC =180?-4θ, ∴θ

2sin 310=

)

4180sin(30

θ-?

。 因为 sin4θ=2sin2θcos2θ ∴

c os2θ=2

3

,得 2θ=30? ∴ θ=15?

, ∴在Rt ?ADE 中,

AE=ADsin60?=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 ,AE=h

在 Rt ?ACE 中,(103+ x)2 + h 2=302 在 Rt ?ADE 中,x 2+h 2=(103)2 两式相减,得x=53,h=15 ∴在 Rt ?ACE 中,tan2θ=

x

h +310=

3

3

∴2θ=30?,θ=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三:(用倍角公式求解)设建筑物高为AE=8,由题意,得

∠BAC=θ, ∠CAD=2θ, AC = BC =30m , AD = CD =103m

在Rt ?ACE 中,sin2θ=

30x

------ ① 在Rt ?ADE 中,sin4θ=3

104, ---- ② ②÷① 得 cos2θ=

2

3

,2θ=30?,θ=15?,AE=ADsin60?=15

答:所求角θ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3、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 方向经过x 小时后在B 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75+?45=?120

∴(14x) 2= 92+ (10x) 2 -2?9?10xcos ?120 ∴化简得32x 2-30x-27=0,即x=23,或x=-16

9

(舍去)

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 ∠BAC =AB BC ?120sin =21

15

?

23=1435 ∴∠BAC =3831'?,或∠BAC =14174'?(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 ∴3831'?+?45=8331'?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31'?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

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 Ⅳ.课时小结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

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六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2、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3、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三、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师: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 中,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h b 、h c ,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

示?

生:h a =bsinC=csinB h b =csinA=asinC h c =asinB=bsinaA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

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 a =bsinC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2

1

absinC ,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生:同理可得,S=21bcsinA, S=2

1

acsinB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14 cm, c=24 cm, B=150?; (2)已知B=60?, C=45?, b=4 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 cm,b=4 cm, c=6 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略

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

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2)?

思考: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解:设a=68m,b=88m,c=127m,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B=ca b a c 2222-+ =68

127288681272

22??-+≈0.7532

sinB=≈-27532.010.6578 应用S=2

1

acsinB S ≈

2

1

?68?127?0.6578≈2840.38(m 2) 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 2。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 中,∠B=30?,b=6,c=63,求a 及?ABC 的面积S

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 答案:a=6,S=93;a=12,S=183

例3、在?ABC 中,求证:

(1)

;sin sin sin 222222C

B

A c b a +=+ (2)2a +2b +2c =2(bccosA+cacosB+abcosC )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 k 显然 k ≠0,所以

左边=C k B k A k c b a 222222222sin sin sin +=+=C

B

A 2

22sin sin sin +=右边 (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右边=2(bc bc a c b 2222-++ca ca b a c 22

22-++ab ab

c b a 2222-+)

=(b 2+c 2- a 2)+(c 2+a 2-b 2)+(a 2+b 2-c 2) =a 2+b 2+c 2=左边 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sinC =

B

A B

A cos cos sin sin ++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解略)直角三角形

Ⅲ.课堂练习课本第18页练习第1、2、3题

Ⅳ.课时小结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Ⅴ.课后作业

《习案》作业七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一、教学要求: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的特征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大自然是懂数学的”“树木的,。。。。。”, (一)、复习准备: 1. 在必修①课本中,我们在讲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曾跟大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即如果将初始量看成“1”,取其一半剩“1

2

”,再取一半还剩“

14”,、、、、、、,如此下去,即得到1,12,14,18

,、、、、、、 2. 生活中的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阅读教材

提问:这些数有什么规律?与它所表示的图形的序号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数列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数:1,3,6,10,··· (2)正方形数:1,4,9,16,···

(2)1,2,3,4……的倒数排列成的

一列数:

(3)-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排列成一列数:-1,1,-1,1,-1,。。。。。 (4)无穷多个1排列成的一列数:1,1,1,1,。。。。。。 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一列数;2. 都有一定的顺序

① 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辩析数列的概念:(1)“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

与“1,3,2,4,5”呢? ----------数列的有序性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吗? (3)数列与集合有什么区别?

集合讲究: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数列讲究:有序性、可重复性、

确定性。

② 数列中每一个数叫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 ③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

,,

n a a a a ,简记为{}n a .

④ 数列的分类:(1)按项数分: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2)按项之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与摆动数列.

⑤ 数列中的数与它的序号有怎样的关系?

序号可以看作自变量,数列中的数可以看作随着变动的量。把数列看作函数。

即:数列可看作一个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

取值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反过来,对于函数)(x f y =,如果

??,,,,4

131211

、2、3、4)

i i f 1)((=有意义,可以得到一个数列:......\)3(\)2(\)1(f f f 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

2例1、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4

1

,31,21,1--

(2) 2,0,2,0. 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3, 5, 7, 9, 11,……; (2)

32, 154, 356, 638, 99

10, ......;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 (5) 2, -6, 18, -54, 162, ....... 例2. 写出数列.. (13)

5

,104,73,42,

1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判断它的增减性。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数列都存在通项公式?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吗? 例3.根据下面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前五项:

(1)1

+=

n n

a n (2)n a n n ?-=)1( 例4.求数列}{

3922++-n n 中的最大项。

例5.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3(log 22-+=n a n ,求3l o g

2

是这个数列的第几项?

三. 小结:数列及其基本概念,数列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P31面1、2、题、

2. 作业:《习案》九。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教学要求: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

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 项和与n a 的关系.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以下四个数中,是数列{})1(+n n 中的一项的是 ( A )

A.380

B.39

C.32

D.18

2).设数列为 ,11,22,5,2则24是该数列的 ( C )

A.第9项

B. 第10项

C. 第11项

D. 第12项

3).数列5 ,4 ,3 ,2,1--的一个通项公式为n a n n 1)1(+-=.

4)、图2.1-5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ierpinski )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以下数列,并写出其通项公式:

,11,9,7,5,3,1)1( 12-=n a n ,8,6,4,2,0)2(---- )1(2--=n a n ,81,27,9,3)3( n n a 3=

思 考: 除了用通项公式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这些数列的每一项?

2,,25,2213,1)1(123121+=+==+=+===-n n a a a a a a a 2,0)2(11-==-n n a a a 113,3)3(-==n n a a a

(二)定义: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

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练习: 运用递推公式确定一个数列的通项:

,11,8,5,2)1( )2(3,211≥+==-n a a a n n

,21,13,8,5,3,2,1,1)2(

)3(,1,12121≥+===--n a a a a a n n n

例1: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1

11-+=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

五项. 解:5

8

,35,23,

2,1.

???=≥-=-1)(

2)(

, }{ 11n S n S S a S n a n n n n n 则项之和为的前若记数列

练习: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2(;2)1(22++=-=n n S n n S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例2.已知4,211-==+n n a a a ,求n a . 解法一:

)

1(42)4)(1(2 :,,10,6,2,2: 4321--=--+=-=-=-==n n a a a a a n 观察可得可以写出 --------- 观察法

解法二:

)

1(42 )1(4: 4 4 4 4 ,4: 112322111--=∴--=--=--=--=--=-∴-=------+n a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n n n 相加得由题设 ----------------累加法

例3:已知n n a a a 2,211==+,求n a .

解法一: 解法二: --------迭乘法

n

n a a a a 2

: ,,222 ,222,2323221==?==?==观察可得

三、课堂小结: 1.递推公式的概念;

2.递推公式与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区别是:

(1)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临两项(或n 项)之间的关系.

(2)对于通项公式,只要将公式中的n 依次取 ,4,3,2,1即可得到相应的项,而递推公式则要已知首项(或前n 项),才可依次求出其他项.

3.用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方法:观察法、累加法、迭乘法. 四、作业

1.阅读教材P30----33面

2. 《习案》作业十

2.2 等差数列(一)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 2 2

,2 ,

2 1111

2322111

1

1=?=∴=????∴

==∴=---------+ 即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

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4、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四个数列:0,5,10,15,20,……① 48,53,58,63 ②

18,15.5,13,10.5,8,5.5 ③

10 072,10 144,10 216, 10 288,10 360 ④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和概括出,以上四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

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

注意: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 n a -1-n a =d (d 是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3)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提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等差数列的例子吗?

(2)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a ,A ,b 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 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学生回答:因为a ,A ,b 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由定义可以知道:

A-a=b-A 所以就有 2

b

a A +=

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

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73645142,a a a a a a a a +=++=+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q p n m a a a a +=+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提问:对于以上的等差数列,我们能不能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

⑴、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下面由同学们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学生经过分析写出通项公式: ①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n a n 5=

②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548-+=n a n ③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5.218--=n a n ④ 猜想得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7210072-+=n a n

⑵、那么,如果任意给了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1a 和公差d ,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归纳: ,12d a a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高二数学选修2-3教案

高二数学选修2-3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课时总第教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难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引入课题 先看下面的问题: ①从我们班上推选出两名同学担任班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②把我们的同学排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运用有关排列、组合知识. 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计数方法.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按某一规则做某事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 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这节课,我们从具体例子出发来学习这两个原理.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提出问题 问题1.1: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1.2: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 .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探究: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问题的特征吗? (2)发现新知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N += 种不同的方法. (3)知识应用 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 两所大学各有一些 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 大学 B 大学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他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分析:由于这名同学在 A , B 两所大学中只能选择一所,而且只能选择一个专 业,又由于两所大学没有共同的强项专业,因此符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条 件.解:这名同学可以选择 A , B 两所大学中的一所.在 A 大学中有 5 种专业选择方法,在 B 大学中有 4 种专业选择方法.又由于没有一个强项专业是两所大学共有的,因此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 5+4=9(种). 变式:若还有C 大学,其中强项专业为:新闻学、金融学、人力资源学.那么,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多少种? 探究: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3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一般归纳: 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m m N +???++=21 种不同的方法. 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完成一件事要分为若干类,各类的方法相互独立,各类中的各种方法也相对独立,用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单独完成这件事.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五综合测试题(卷) 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高中数学必修五综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B. C.D. 2.不等式的解集是() A.B.C.D. 3.若变量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A.B.C.D.4 4.在实数等比数列{a n}中,a2,a6是方程x2-34x+64=0的两根,则a4等于( ) A.8B.-8C.±8D.以上都不对 5.己知数列为正项等比数列,且,则()A.1B.2C.3D.4 6.数列 1111 1,2,3,4, 24816 L前n项的和为() A. 2 1 22 n n n + +B. 2 1 1 22 n n n + -++C. 2 1 22 n n n + -+D. 2 1 1 22 n n n + - -+ 7.若的三边长成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最大角的正弦值为,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A.B.C.D. 8.在△ABC中,已知,则B等于( ) A.30°B.60°C.30°或150°D.60°或120° 9.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a>b?ac2>bc2B.a>b?a2>b2 C.a>b?a3>b3D.a2>b2?a>b 10.满足条件,的的个数是( ) A.1个B.2个C.无数个D.不存在

11.已知函数满足:则应满足()A.B.C.D. 12.已知数列{a 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成等比数列,则为()A.-2B.-3C.2D.3 13.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则等于() A.3 B.6 C.9 D.10 14.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分别为,若,则的值为()A.B.C.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已知为等差数列,且-2=-1,=0,则公差= 16.在中,,,面积为,则边长=_________. 17.已知中,,,,则面积为_________. 18.若数列的前n项和,则的通项公式____________ 19.直线下方的平面区域用不等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20.函数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 21.已知,且,则的最小值是______. 三、解答题 2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1)(2) 23.△的角、、的对边分别是、、。 (1)求边上的中线的长;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第二单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段的《确定位置》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确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是从以下几点来设计的: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激起思维的火花;强化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在一定的场景中相机介入数学历史,使学生经历知识的逻辑重演,让课堂浸染文化的意蕴;与本课内容相呼应和衔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作有机的渗透和延伸,为学生奠定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洁美。 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一、快乐启航: 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二、快乐体验: 1、完成一维到二维的空间观念的飞跃,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比较各种队形。 学生有可能出现:竖排1排(2排)或横排1排(2排)。。。。。。 师:大家觉得这些队形中,哪几种是不一样的哪几种是一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数的时候可以横横地数也可以竖竖地数。大家再看这些小动物(手指着排两排(列)的队形)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它们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排一排的看成一条线)。 师:(指着排两排的队形)这些都是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指着排一排(列)的队形)这些都排成了线。 2、从一维到二维描述“小猴”的位置。 师:谁能说说队形1(排一排)中小猴站在哪里?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第*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从左数起第*个)。

数学高二-选修2教案 函数的极值

第二课时 3.1.2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 ;x x e e =)'(; a a a x x ln )'(= 2.法则1 )()()]()([' ' ' x v x u x v x u ±=± 法则2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 [()]'()Cu x Cu x '= 法则3 ' 2 '' (0)u u v uv v v v -??=≠ ??? 3.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u y y '''?= (理科) 4. 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

高二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人教版)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 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1: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思考2:还有其方法吗?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问题。 C A B B C A

高二数学必修五试卷

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综合检测试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210,a a 是方程2 1280x x +-=的两个根,那么6a 的值( ) A .-12 B .-6 C .12 D .6 2.△ABC 中, =cos cos A a B b ,则△ABC 一定是 (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若 11 0a b <<,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不等式有( ) [ ①a b ab +< ②a b > ③a b < ④2b a a b +> 个 个 个 个 4.若}{n a 是等比数列,124,5128374=+-=a a a a 且公比q 为整数,则10a 等于( ) A 、-256 B 、256 C 、-512 D 、512 5.已知△ABC 中,a =4,b =43,∠A =30°,则∠B 等于 ( ) A .30° B .30°或150° C .60° D .60°或120 6. 下列不等式中,对任意x ∈R 都成立的是 ( ) A . 2111x <+ B .x 2+1>2x C .lg(x 2+1)≥lg2x D .x x +244 ≤1 < 7. 二次不等式2 0ax bx c ++>的解集是全体实数的条件是( ) A . 00a ?>??>? B. 0a >???? D. 0 0a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等差数列3,7,11…中,第5项为( ). A .15 B .18 C .19 D .23 2.数列{}n a 中,如果n a =3n (n =1,2,3,…) ,那么这个数列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C .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D .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a n }中,a 2+a 6=8,a 3+a 4=3,那么它的公差是( ). A .4 B .5 C .6 D .7 4.△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C =60°, 则c 的值等于( ). A .5 B .13 C .13 D .37 5.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N +),那么a 4的值为( ). A .4 B .8 C .15 D .31 6.△ABC 中,如果A a tan =B b tan =C c tan ,那么△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如果a >b >0,t >0,设M =b a ,N =t b t a ++,那么(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8.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 A .a n =-2n +3 B .a n =-n 2-3n +1 C .a n = n 21 D .a n =1+log 2n

高中数学必修五综合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五综合练习3 文 班 考号 姓 名 A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如果R b a ∈,,并且b a >,那么下列不等式中不一定能成立的是( ) A.b a -<- B.21->-b a C.a b b a ->- D.ab a >2 2.等比数列{}n a 中,5145=a a ,则111098a a a a =( ) A.10 B.25 C.50 D.75 3.在ABC ?中,若b 2 + c 2 = a 2 + bc , 则A =( ) A .30? B .45? C .60? D .120? 4.已知数列{}n a 中,11=a ,31+=+n n a a ,若2008=n a ,则n =( ) A.667 B.668 C.669 D.670 5.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100,302==n n S S 则=n S 3( ) A.130 B.170 C.210 D.260 6.在⊿ABC 中,A =45°,B =60°,a=2,则b 等于( ) A.6 B.2 C.3 D. 62 7.若将20,50,100都分别加上同一个常数,所得三个数依原顺序成等比数列,则此等比数列的公比是( ) A. 21 B. 23 C. 34 D. 3 5 8.关于x 的不等式x x x 352 >--的解集是( ) A.}1x 5{-≤≥或x x B.}1x 5{-<>或x x C.}5x 1{<<-x D.}5x 1{≤≤-x 9.在一幢10米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吊顶的仰角为060,塔基的俯角为0 45,那么这座塔吊的高是( ) A.)3 3 1(10+ B.)31(10+ C.)26(5+ D.)26(2+ 10.已知+ ∈R b a ,且 11 1=+b a ,则 b a +的最小值为( ) A.2 B.8 C. 4 D. 1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学案(全套)

加油吧,少年,拼一次,无怨无悔!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学案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 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ABC中,设BC=a, 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1到必修5综合试题资料

数学综合试卷 一、 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执行如图1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2,2]t ∈-,则输出的S 属于( D ) A. [6,2]-- B. [5,1]-- C. [4,5]- D. [3,6]- 2、一台机床有 的时间加工零件A ,其余时间加工零件B ,加工A 时,停机的概率是,加工零件B 时,停机的概率为 ,则这台机床 停机的概率为( A ) A. B. C. D. 3、设集合{|32}M m m =∈-<

2018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高二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5 命题人:魏有柱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数列1,3,6,10,…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a n =n 2-(n-1) (B )a n =n 2-1 (C )a n =2)1(+n n (D )a n =2 )1(-n n 2.已知数列3,3,15,…,)12(3-n ,那么9是数列的() (A )第12项 (B )第13项 (C )第14项 (D )第15项 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若a 5、a 9、a 15成等比数列,那么公比为 () A . B . C . D . 4.等差数列{a n }共有2n+1项,其中奇数项之和为4,偶数项之和为3,则n 的值是 () A.3 B.5 C.7 D.9 5.△ABC 中,cos cos A a B b =,则△AB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6.已知△ABC 中,a =4,b =43,∠A =30°,则∠B 等于() A .30° B .30°或150° C .60° D .60°或120° 7.在△ABC 中,∠A =60°,a=6,b=4,满足条件的△ABC( A ) (A)无解 (B)有解 (C)有两解 (D)不能确定 8.若110a b <<,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不等式有 () ①a b ab +< ②a b > ③a b < ④2b a a 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下列不等式中,对任意x ∈R 都成立的是 () A .2111x <+ B .x 2+1>2x C .lg(x 2+1)≥lg2x D .244 x x +≤1 10.下列不等式的解集是空集的是(C) A.x 2-x+1>0 B.-2x 2+x+1>0 C.2x-x 2>5 D.x 2+x>2 11.不等式组 (5)()0,03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