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2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3-2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3-2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3-2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A 组——知能训练

1.SO 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 2含量不得超过0.02 mg/L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 2 排放量的是( )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硫酸厂采用更好的催化剂使SO 2氧化成SO 3 ④使用CS 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⑤燃煤中加入石灰后再使用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 A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碳化

B .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以与木炭反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解析: 使蔗糖碳化这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因其有酸性,所以不能干燥具有碱性的氨气。

答案: D

3.将浓硫酸和2 mol/L 的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析a 、b 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A .a 升华、b 冷凝

B .a 挥发、b 吸水

C .a 蒸发、b 潮解

D .a 冷凝、b 吸水

解析: 图中a 曲线为稀硫酸,其质量减小,原因是溶液中的水蒸发了,b 曲线为浓硫酸,其质量增加,原因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答案: B

4.(2011·富阳高一质检)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到含0.200 mol H 2SO 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 .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

B .产生的SO 2为0.100 mol

C .产生的SO 2少于0.100 mol

D .除SO 2外还会有H 2产生

解析: 锌与浓硫酸不会“钝化”,故A 选项不正确;开始发生:Zn +2H 2SO 4=====△

ZnSO 4+SO 2↑+2H 2O ,随反应进行,H 2SO 4浓度变稀,又发生反应:Zn +H 2SO 4===ZnSO 4+H 2↑,因生成SO 2的反应中消耗H 2SO 4的物质的量不到0.200 mol ,故生成的SO 2少于0.100 mol ,因此本题C 、D 选项正确。

答案: CD

5.m g 铜与足量的浓H 2SO 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 气体,则被还原的H 2SO 4的量是(双选)( )

A.m 32 mol

B.m 64 mol

C.98n 22.4

g D.196n 22.4 g 解析: 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m 64 mol n 22.4

mol 参加反应的Cu 、生成的SO 2与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BC

6.(2011·常德高一质检)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

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试液中有SO 2-4。

方案甲:试液――→BaCl 2溶液白色沉淀――→足量稀HCl

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足量稀HCl 无沉淀――→BaCl 2溶液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足量稀HNO 3无沉淀――→Ba (NO 3)2溶液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方案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案甲:不严密。因为含有Ag +而不含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也会出现此方

案的现象

方案乙:严密。因为只有含有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才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方案丙:不严密。因为含有SO 2-3而不含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7.(2011·长沙高一质检)(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如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 瓶的溶液退色,C 瓶的溶液不退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C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中所给的各种装置可知:④是反应发生器;①中有品红溶液,是用来验证SO 2的装置;③中装有某种水溶液,显然③可用来验证CO 2;②可验证水蒸气。由于①、③中装的都是水溶液,气流经过后一定会带出水蒸气,所以必须先用②验证产物中的水蒸气,然后再验证SO 2和CO 2,不然就不能确定水蒸气一定是反应产物;由于SO 2和CO 2都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从②出来的气体必须先经过①验证和除去SO 2后,再进入③,验证CO 2,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的连接顺序应当是④②①③。

答案: (1)C +2H 2SO 4(浓)=====△

2SO 2↑+CO 2↑+2H 2O

(2)④ ② ① ③ (3)验证产物中有SO 2 将SO 2全部氧化吸收 确定产物中SO 2已被B 瓶溶液全部吸收 (4)无水CuSO 4 水蒸气 气流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放在①、③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 2

B 组——拔高训练

8.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 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 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

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 .在Z 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 .在Z 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解析: Cu 与浓HNO 3反应后生成NO 2,通入BaCl 2溶液后生成硝酸,同时生成NO ,C 与浓H 2SO 4反应后生成了CO 2、SO 2。混合气体通入BaCl 2溶液后SO 2被氧化成H 2SO 4,故有BaSO 4沉淀生成,但在酸性条件下不会生成BaCO 3沉淀。所以选项A 、B 不正确,选项C 正确,选项D 正确,NO 遇O 2生成红棕色NO 2气体。

答案: CD

9.A ~H 等8种物质存在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已知:A 是正盐,B 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G 是红棕色气体。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E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D 中阴离子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突破口。根据“B 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可知B

是SO 2气体,则C 是S O 3,D 是硫酸。根据“G 是红棕色气体”可知G 是NO 2气体,逆推,F 是NO 气体,E 是NH 3。A 能与硫酸反应放出SO 2,其阴离子必然是亚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氢根离子,但已知A 是正盐,可以确定其阴离子是亚硫酸根离子;同时A 又能与NaOH 溶液反应放出氨气,A 中必然含有铵根离子。由此判断A 为(NH 4)2SO 3。

答案: (1)(NH 4)2SO 3 SO 2 SO 3 (2)4NH 3+5O 2=====高温

催化剂4N O +6H 2O 3NO 2+H 2O===2HNO 3+NO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3)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酸化,未见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少量BaCl 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

则证明含有SO 2-4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3-3-2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A 组——知能训练 1.SO 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 2含量不得超过0.02 mg/L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 2 排放量的是( )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硫酸厂采用更好的催化剂使SO 2氧化成SO 3 ④使用CS 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⑤燃煤中加入石灰后再使用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 A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碳化 B .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以与木炭反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解析: 使蔗糖碳化这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因其有酸性,所以不能干燥具有碱性的氨气。 答案: D 3.将浓硫酸和2 mol/L 的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析a 、b 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A .a 升华、b 冷凝 B .a 挥发、b 吸水 C .a 蒸发、b 潮解 D .a 冷凝、b 吸水 解析: 图中a 曲线为稀硫酸,其质量减小,原因是溶液中的水蒸发了,b 曲线为浓硫酸,其质量增加,原因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答案: B 4.(2011·富阳高一质检)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到含0.200 mol H 2SO 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 .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 B .产生的SO 2为0.100 mol C .产生的SO 2少于0.100 mol D .除SO 2外还会有H 2产生 解析: 锌与浓硫酸不会“钝化”,故A 选项不正确;开始发生:Zn +2H 2SO 4=====△ ZnSO 4+SO 2↑+2H 2O ,随反应进行,H 2SO 4浓度变稀,又发生反应:Zn +H 2SO 4===ZnSO 4+H 2↑,因生成SO 2的反应中消耗H 2SO 4的物质的量不到0.200 mol ,故生成的SO 2少于0.100 mol ,因此本题C 、D 选项正确。 答案: CD 5.m g 铜与足量的浓H 2SO 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 气体,则被还原的H 2SO 4的量是(双选)( ) A.m 32 mol B.m 64 mol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现状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控制 1.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1酸雨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SO42 -和 NO3-以及NH4+和 Ca2 +分别是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2区域变化 赵艳霞等对中国气象局全国酸雨监测网 80多个酸雨观测站的 1993-2006 年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北方地区也存在范围不小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近 14 年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 1.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42 -、 NO3-、 Cl-、HCO3-,阳离子为 NH4+、 Ca2 +、 Na+、 K+、 Mg2 +、 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4+和 Ca2 +,阴离子是SO42 -和 NO3-。文献引用 A =[ SO42 -]/[ NO3-]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 3 档: 当A≤0. 5 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 0.5 < A <3. 0 为混合型; 当 A≥3 为硫酸型或燃煤型。“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 SO2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却在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维浩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08级1班选修号165)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 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 ,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 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 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3、酸雨的危害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 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3.3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关于酸雨的防治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酸雨的防治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班级 高一实验一 二、小组成员 秦润轩,王琪松,孙浩,谢毅夫 三、内容摘要 1.成因: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3.防治:原煤脱硫技术;优先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煤技术;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开发新能源。 四、探究目的 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防治3方面探究,关注城市密布区域的酸雨问题,感受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了解解决方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五、研究方式 上网查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雨);实地勘察

六、研究结果 概念 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 为7;酸性越大,pH越低;碱性越大,pH越高。(pH一般为0-14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为5.65。pH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检验水的酸碱度一般可以用几个工具:石蕊试剂\酚酞试液\pH试纸(精确率高,能检验pH)\pH计(能测出更精确的pH值)。 酸雨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措施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高中化学--硫酸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

高中化学--硫酸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浓H 2SO 4 的特性.浓H 2 SO 4 表现吸水性的前提是物质中含有水分子,利 用此性质可干燥除氨气、还原性气体外的气体;而表现脱水性时,一般是物质中无水分子,但 含氢、氧元素,浓H 2SO 4 使H、O原子按2∶1的个数比脱出,故A、C皆不正确;浓H 2 SO 4 具有 强氧化性,在加热时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但在常温下不与Cu反应却能使铁、铝等钝化,故B不正确. 2.在下列物质中,能用铝槽车盛装的是( ) ①浓盐酸②浓硝酸③浓硫酸④稀硫酸⑤稀硝酸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④D.③⑤ 答案 B 解析常温下,Fe、Al在浓H 2SO 4 、浓HNO 3 中发生钝化,利用此原理可用铝槽车装运浓H 2 SO 4 、 浓HNO 3 . 3.下列对酸雨和雾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酸雨是指pH<7的降水(包括雨、雪、霜等) B.酸雨放置后酸性会降低 C.酸雨和雾霾的形成只与空气中的SO 2 有关 D.对化石燃料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酸雨、雾霾的原因之一 答案 D 解析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A项错误;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 2 + H 2O H 2 SO 3 ,H 2 SO 3 在空气中能被O 2 氧化成H 2 SO 4 使酸性增强,B项错误;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 气的大量排放有关,汽车尾气中的NO x是指NO、NO 2 ,它们会形成硝酸型酸雨,C项错误. 4.下列化学反应中浓H 2SO 4 只起酸性作用的是( )

酸雨及其防治

酸雨及其防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 (2)了解SO2的漂白性及其用途; (3)了解石膏、硫酸钡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酸雨资料及对酸雨成因的分析,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酸雨的的危害,认识人类在发展过程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 通过对酸雨防治的学习,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酸雨的形成及防治; 2、培养学生的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酸雨及其防治 1、酸雨的危害 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酸雨造成的严重后果。 2、酸雨的形成原因 [设问] (1)哪些物质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手”? (2)硫的氧化物在形成酸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1、感受酸雨的危害,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酸雨使湖泊、土壤变酸,森林大面积死亡,建筑物受损严重,渗入地下,污染水源,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1)氮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2)写出有关反应 2SO2+O2粉末等催化2SO3 SO3+H2O=H2SO4 SO2+ H2O H2SO3 2H2SO3+ O2= 2H2SO4 3、酸雨的防治 (1)防止酸雨的形成途径?3、(1)从实际情况出发,对 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改变 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氢能、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

教师活动 (2)我国发电厂主要是以煤为燃料,而燃烧后会生成SO2等有害物质。如何防止SO2排放到大气中? [评价] 方案①-④均为工业已采用的方法。 方案⑤显然不能防止SO2的排放方案⑥中H2S溶液有毒,在生产中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物质,KM n O4中溶液成本高不宜使用。 [交流、研讨] 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 (2)学生展示的解决方案 ①在煤燃烧之前将煤进行脱硫处理。 ②在烟囱内壁涂抹石灰乳或其他碱性物质,使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吸收。 ③将煤燃烧后的废气直接通入氨水中,不仅吸收SO2,还可以制得化肥。 ④可以将废气通过CaO发生下列反应 CaO+ SO2= CaSO3 2CaSO3+O2=2CaSO4 ⑤把工厂的烟囱造高 ⑥将废气通入氢硫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将废气通入KM n O4溶液中。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酸雨的治理措施

酸雨的治理措施 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终于都认识到,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为了实现许诺,多数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制订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酸雨法》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等等。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纯净的雨雪在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约在316ppm左右,这时降水的pH值可达5.6。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酸雨.考试大。 我们所讲的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这样的降水开始出现,并且逐年增多。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赖以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Vol2。No5:20-22

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 田海军,一,宋存义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 的控制目标。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 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 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 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 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 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 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 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 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 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 1.1 涵义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 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该时 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 化学过程。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 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 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 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 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 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 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 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点燃 )=SO S02+H2O=H2SO3(亚硫酸 ) 2H2SO 02=2H2SO4(硫酸 )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点燃 )=SO 2S02+2H20+02=2H2SO4 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1)NO—HNO3(硝酸 ) 2NO+O2=2NO2 3NO,+H,O=2HNO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0+302=4HNO3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 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 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 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 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收稿日期 2012—05—12 2O

酸雨的防治

1、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1、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SO2 排放总量控制,。 2、经济刺激措施。其手段有征收SO2排污费,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 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气污染的治理。3、建立酸雨监测网络和SO2排放监测网络,以便及时了解酸雨和SO2污染动态,从而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4、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全程环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法规、政策和措施主要以达标为最终要求,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2、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 1、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与陈旧的设备,限制高硫煤的生产和使用,限制、淘汰现有煤耗高、热效低、污染重的工业锅炉和炉窑。 2、使用低硫煤、节约用煤。减少SO2排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用低硫煤。煤中含硫量一般在0 2~5 5%之间,当燃煤的含硫量大于1 5%时,就应加一道洗煤工序,以降低硫含量。据有关资料介绍,原煤经洗选后,SO2排放量可减少30~50%。所谓节约用煤,就是要改进燃烧方式,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3、加大烟道气脱硫脱氮技术。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流化床燃烧就是一种很好的脱硫方式,新型的流化床锅炉有极高的燃烧效率,几乎达到99%,而且还能去除80~95%的SO2和NOx。目前主要用石灰法。这种方法用石灰石或石灰浆液在烟气吸收塔内循环,石灰跟烟气中的SO2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亚硫酸钙被炉膛内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钙: Ca(OH)2+CO2=CaCO3·(1/2)H2O+(1/2)H2O CaCO3十SO2十(1/2)H2O=CaSO3·(1/2)H2O十CO2 CaSO3·(1/2)H2O+SO2+(1/2)H2O=Ca(HSO3)2 2CaSO3·(1/2)H2O+O2+3H2O=2CaSO4·2H2O

论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论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 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中文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 2 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 物。 【关键字】酸雨环境危害防治措施 【英文摘要】A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large coal-burning chimney , acid gases nitrogen oxide gas or automobile emissions emissions of SO 2 rise to the formation of acid rain in the sky. Acid rain has caused great harm to humans. The acid rain’s measur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is to reduce acid rain, mainly to reduce emissions from burning coal and vehicle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and nitrogen oxides. 【英文关键字】Acid rain Environment Harm The measur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那就是——酸雨。在20多年前,酸雨还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局部问题,所以造成的危害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于是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众多不便。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酸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二、酸雨的形成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同时,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和创造规律,人们一旦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必然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使人类遇到许多前所未见的麻烦。而酸雨,人称“空中死神”,就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 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 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这是因为在天然条件下,大

范文精选- 酸雨及其防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A 组——知能训练 1.SO 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 2含量不得超过0.02 mg/L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 2 排放量的是( )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硫酸厂采用更好的催化剂使SO 2氧化成SO 3 ④使用CS 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⑤燃煤中加入石灰后再使用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 A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碳化 B .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以与木炭反应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解析: 使蔗糖碳化这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因其有酸性,所以不能干燥具有碱性的氨气。 答案: D 3.将浓硫酸和2 mol/L 的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析a 、b 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A .a 升华、b 冷凝 B .a 挥发、b 吸水 C .a 蒸发、b 潮解 D .a 冷凝、b 吸水 解析: 图中a 曲线为稀硫酸,其质量减小,原因是溶液中的水蒸发了,b 曲线为浓硫酸,其质量增加,原因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答案: B 4.(2011·富阳高一质检)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到含0.200 mol H 2SO 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 .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 B .产生的SO 2为0.100 mol C .产生的SO 2少于0.100 mol D .除SO 2外还会有H 2产生 解析: 锌与浓硫酸不会“钝化”,故A 选项不正确;开始发生:Zn +2H 2SO 4=====△ ZnSO 4+SO 2↑+2H 2O ,随反应进行,H 2SO 4浓度变稀,又发生反应:Zn +H 2SO 4===ZnSO 4+H 2↑,因生成SO 2的反应中消耗H 2SO 4的物质的量不到0.200 mol ,故生成的SO 2少于0.100 mol ,因此本题C 、D 选项正确。 答案: CD 5.m g 铜与足量的浓H 2SO 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 气体,则被还原的H 2SO 4的量是(双选)( ) A.m 32 mol B.m 64 mol C.98n 22.4 g D.196n 22.4 g 解析: 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m 64 mol n 22.4 mol 参加反应的Cu 、生成的SO 2与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BC 6.(2011·常德高一质检)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 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试液中有SO 2-4。 方案甲:试液――→BaCl 2溶液白色沉淀――→足量稀HCl 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足量稀HCl 无沉淀――→BaCl 2溶液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足量稀HNO 3无沉淀――→Ba ?NO 3?2溶液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环境化学论文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班级:化学11-1班 学号:11055112 姓名:刘佰慧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键词酸雨环境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大气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那就是——酸雨。在20多年前,酸雨还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局部问题,所以造成的危害也仅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工业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入大气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于是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 酸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众多不便。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酸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同时,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和创造规律,人们一旦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必然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使人类遇到许多前所未见的麻烦。而酸雨,人称“空中死神”,就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 3、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大气污染最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

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杨贺娜 论文名称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措施 院(系)名称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化学教育 年级班级2008级1班 指导教师姓名刘清玲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2) 1 酸雨的形成 (2) 1.1 天然排放源 (2) 1.2 人工排放源 (2) 2 我国酸雨的状况 (4) 2.1 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 (4) 2.2 我国的酸雨化学组成及特点 (5) 3 酸雨的危害 (5) 3.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5) 3.2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6) 3.3 酸雨的与人体的危害 (6) 3.4 酸雨对建筑材料的危害 (7) 4 酸雨的防治措施 (7) 4.1 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保执法 (7) 4.2 优化能源质量、调整能源结构 (8) 4.3 抓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治理 (8) 4.4 加快开发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 (8) 4.5 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防酸雨意识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内容摘要: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指出酸雨是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最后结合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from environmental problem facing humanity, explains the formation of acid rain. Pointed out that acid rain is one of the top te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cid rain on ecosystems, human health, building materials, etc., have a lot of harm, the last of our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possible prevention of acid rain. Tag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measu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