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之我见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

2024-02-07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源城区金沟湾小学刘小丹写作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他们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许多诺贝奖获得者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然而只要从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可以找到原

2024-02-07
选修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有人说

2024-02-07
潘春晖-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也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和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

2024-02-07
传统文化中华师道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师道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逐步积累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师者风范要求。重温师道的含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道,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让教师这一职业在今天依然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使者,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好友相见时总会不约而同谈起师道的话题。为师之道,本不是个有新意的话题,世人对于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

2024-02-07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5000年来生活经验与习惯的体现,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一方面它作为情感纽带,联系着一代代中国人对家庭对亲人的最深眷恋,沟通者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内心认同感;但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本土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是否应该继续弘扬?怎么弘

2024-02-07
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

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文化”一词的内涵及其丰富,其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一提到“传统文化”,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太多太多的元素,它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传统文化!要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这一词做一定的了解。“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何为“精髓”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二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张珍珍096070190 外语学院1.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建环102 袁国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作为大学生,我认为我们除了应该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体味千年的人文韵味,这不失为提高自我修养的一条途径。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那么什么是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_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_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2006年12月05日15:10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2024-02-07
中华文化之我见

中华文化之我见中华文化之我见00926038 亓明文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源头有三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这三个文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并最终融为一体,即是中华文化。在古代中华文化长期繁荣并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其主要原因如下: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众所周知,我国的生产力水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一)小宥众所周知,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鬼节。在这个节日里,生者写符包,烧纸钱,放鞭炮,以缅怀先人。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中国人都开始遗忘这个节日。就拿写符包来说吧,当下的年轻人,有几个会写呢?大多数人家都是由老一辈的人来写。说句不吉利的话,当老一辈的离我们而去,那我们该拿它怎么办,不过了?不可能。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人来传承,如

2024-02-07
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有人说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的论文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那么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我见教育管理学院王国利中国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不同程度的遭到毁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文化国防”的概念,提出把文化上升到战略的地位来看。到了中国只能输出电视机,而输出不了电视机里的内容。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完了,国也

2024-02-07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