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08.31 KB
- 文档页数:2
山西某高职院校新校区规划
郭喜玲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2(038)028
【摘要】以山西某高职院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从现状条件分析入手,以"弘扬三晋文化,彰显人文关怀"为指导思想,从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生态及景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郭喜玲
【作者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3
【相关文献】
1.谈山西省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 [J], 孟杰
2.山西大同大学新校区规划 [J], 白雪松
3.中小学校园共享空间设计分析——以山西朔州一中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为案例[J], 陈海明[1]
4.黄土墚峁沟壑地貌区校园适宜性规划策略探析——以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和兰州大学创业港新校区规划为例 [J], 王博闻;李子萍;张昊;陈磊
5.地域人文与山水交融的现代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以衡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J], 彭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八建太原师范C-12#学生宿舍屋面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3.施工部署4.施工准备5.主要施工方法6.质量注意事项7.主要施工管理措施一、编制依据1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12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3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1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6 年版)6 、《山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242-20127、北京卓建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给排水、暖通设计图纸,及图纸会审纪要内容。
8、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变更通知单。
9 、国家及地方现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二、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1)太原师范学院位于晋中市西北部山西高校新校区内。
建筑面积23889.29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23172.46m2, 地下建筑面积为696.83 m 2,建筑基底面积为1453.61m2。
(2)建筑层数及高度:地下二层,地上16层。
建筑高度 59.90m。
(3)建筑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2、屋面分部概况分项编做法名称详细做法做法位置工程号1.10厚防滑地砖铺平拍实,缝宽 5?8,1:1 水泥砂浆勾缝;2、 25 厚 1:3 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3、 0.4厚聚乙烯膜一层;屋面标高4、 3+3双层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57.6M 处屋101A上人屋面5、 30 厚 C20 细石混凝土找平层;6、 150厚无机发泡保温板;7、最薄处 30 厚 LC5.0 轻集料混凝土2%找坡层;8、 1.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隔汽层(G5);9、 20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板;10、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分项编做法名称详细做法做法位置工程号1、 20 厚 1:2.5 水泥砂浆保护层;2、 0.4厚聚乙烯膜一层;3、 3+3双层 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4、 30 厚 C20 细石混凝土找平层;梯间设备屋 105A5、 150厚无机发泡保温板;房顶不上人屋面6、 20厚 1:2.5 水泥砂浆找平层;7、最薄处 30 厚 LC5.0 轻集料混凝土2%找坡层;8、 1.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隔汽层(G5);9、 20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10、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第37卷第2期2019年6月Vol.37No.2Jun.2019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新格局下对太原学院园林绿化建设的审视与基本对策分析葛坤(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不仅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风貌,更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对营造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太原学院(汾东校区)校园绿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可行的解决思路,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旨在为高校师生打造一个生态健全、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学习生活场所。
关键词:太原学院;校园绿化;设计;园林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91X(2019)02-0021-04DOI:10.14152/ki.2096-191X.2019.02.005太原学院的前身为1984年创建的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2014年9月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太原教育学院并入,成为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类应用型本科院校。
园林绿化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涵和人格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精神文化交流的空间,还能充分反映出高校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
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构建一个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在三校融合的新形势下,园林绿化工作承载的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急需梳理。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搞好校园绿化,可起到示范带动周边院校的作用。
本文对太原学院(汾东校区)校园绿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可行的解决思路。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太原学院(汾东校区)位于太原市南部教育园区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内,距离市中心约22km,是太原市与晋中市同城化建设的交汇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规划用地121.81hn?,现在的校区为一期工程54.91hm2,周边市政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第44卷第13期 山西建筑Vol.44No.132 0 1 8 年 5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May.2018 • 37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13-0037-02北方某校区设计理念成飞燕(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摘要:该项目为大学校区,地处风景旅游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环境优雅,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
本着规划合理、布局流 畅、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配套全面,且考虑到学校以后的发展壮大而进行了合理设计。
为显现人文主义关怀的理念,设计中让学 生的学习、生活、运动更好地分区并且相互融合,校区内的布局合理、流畅、动静分明。
关键词:大学校区,设计观念,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4.31项目背景本项目为山西太原某大学校区项目,地处风景旅游区,交通 便利,环境优雅,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
本学院为一所高等 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还以高职、成人教 育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本学院为科学研究、人才培 养、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贡献。
本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南内环西街和太原市 晋祠路的交汇处,紧邻滨河公园,南校区则地处风景旅游区内,两 校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学院有1院9系3部共13个教学单位,25个高职专业,有国 家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重点专业4个,规划在校生5 000人,南 校区容纳3 400人,北校区容纳1 600人。
2现状场地分析2.1 场地条件本项目距晋祠风景区2 km,距晋源区政府3 km,总用地 83 928.90 m2。
基地以台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高差较大。
本地块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 纲要》(2010—2020)的建设控制地带和《晋祠天龙山风景区总体 规划》的环境控制区。
2.2 气候环境太原市四季分明,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基本特征为: 热能、光能资源比较丰富,降雨量比较少;冬季时间比较长,干冷 晴朗;春季温暖,干旱风大;夏季炎热雨多;秋季时间非常短促。
第43卷第5期山西建筑Vol.43No.52 0 1 7 年 2 月SHANXI ARCHITECTURE Feb. 2017 • 17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05-0017-02高等院校新校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李雅琦(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介绍了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的区位特点,分析了其总体规划布局方案,并从教学区、体育运动区、核心景观区、行政区、生 活及配套服务区等方面,阐述了该学院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新校区,教学区,景观区,培训中心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学建筑的规划中 不仅要求设计者对教学、行政及辅助等特定功能充分考虑,以合 理布局空间及流线,还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广泛交流的非特定功能 空间。
面对着教育新区的不断涌现,如何处理区域内各院校之间 的关系和他们自身内部中央教学区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设 计人员着重解决的问题。
山西省高校新区位于晋中市榆次区的北部新城。
山西煤炭 学院新校区坐落于该高校新区的东北角,纬六街以南,新建路以东,纬五街(学院街)以北,南临山西医科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西临中医学院、职工医学院。
该地段学校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源 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同时也是学术交流、学习氛围良好的环境。
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20. 15亩,建筑总面积约 22万m2,净容积率0.60左右,预计容纳人数6 600人。
整个校园以核心景观为主体,分别布置了多中心的礼仪区、教学区、生活及 配套服务区、行政区、产学研区、体育运动区等几部分。
1教学区教学区由综合教学楼和教学科研楼组成。
位于基地竖向中心轴线东西两侧,呈组团式布置。
与学生宿舍区平行分布、便于 步行交通的直接联系。
整个教学区将核心景观引人教学区,使自 然与建筑相互交融、渗透。
与中部图书馆联系紧密,与北侧的学 生宿舍区保持最短的步行距离。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筹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28•【字号】并政办发[2007]97号•【施行日期】2007.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筹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政办发〔2007〕9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市教育局《关于筹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关于筹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的批复》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将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太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太原大学分离并进行实质性合并,恢复原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建制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定位合并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和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恢复组建新的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立足太原,面向全省,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方法科学、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具有培养培训高素质小学师资双重功能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在此基础上,建成中西部地区同级同类院校中的一流师范院校。
二、学校设置(一)规模、学制:在校学生8000 人,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生;另有成人学历教育和在职教师短期培训5000人。
(二)规格性质: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
(三)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根据《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设置。
三、新校建设在汾东教育城建设新校区,占地500亩,投资约3亿元,兴建教学行政用房11.2万平方米,购置4000万的图书、仪器设备。
四、组织机构(一)成立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筹建工作领导组。
组长:张兵生(市委副书记、市长)副组长:耿彦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俊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丁山(市人大副主任)成员:杨继承(市政府副秘书长)马兆兴(市教育局局长)孙王栗(市发改委主任)孙荣琨(市建管委主任)燕和平(市公安局局长)梁争平(市财政局局长)任书文(市人事局局长)张宝玉(市国土局局长)王新民(市农业局局长)雷金根(市编办主任)郭治明(市规划局局长)张金旺(小店区区委书记)方贵忠(太原大学党委书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泽民(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书记)郑康生(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院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
规划展示您的当前位置: >>>>正文校园规划设计情况介绍点击: 3127太原科技大学于2012年9月25日通过招标委托同济大学设计院进行新老校区规划设计;新老校区位于西中环窊流段东西两侧..一、规划设计依据1.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3.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太原科技大学办学规模的批复晋教发20157号..4.太原市政府关于〈窊流东社片区局部太原科技大学新校区用地控制性规划方案〉的批复并政函2011130号5.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二、规划原则1.新老校区按历史科大、特色科大、现代科大三大板块进行布局..2.校园整体规划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学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注重科技、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节能型校园、环保型校园、数字化校园相统一..3.以人为本;建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校园环境;能引导和影响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营造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情感支持与心理满足..4.整体体现简洁大气、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疏密有致的布局特色..5.建筑追求现代、简洁;明快;协调..简洁中有风格;形态上和谐;富有层次感;饰以统一的标志;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教育、文化品位..6.建筑的造型体现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北方建筑的特点;将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三、规划目标:1. 新老共生校园新老校园有机衔接;合理进行学科布局;突出历史科大、特色科大、现代科大三大主题模块;既达成功能互补;又体现整体效应;展现学校多远融合、兼容并蓄的气质..2. 交流共享校园学术共享;促进学科集群发展;院落空间;构建多层次社交场所..3. 特色人本校园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强化装备制造学科的个性特色;创造厚重大气的整体建筑风貌与独具魅力的形象气质..以人为本;塑造人性化空间尺度..4. 绿色生态校园基于多元和谐理念;有机组合校园内绿地、水系、广场、庭院、步道等充满情趣的开放空间;形成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围合度、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体系..5. 可持续发展校园节能环保;建设低碳的生态型校园;精明增长;保证学校可持续的自然发展..四、规划结构与布局1. 规划结构1两大片——两校区总体“簇群”式布局:“两大片”即以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为界划分的老校区与新校区..规划在总体布局上采用“簇群”式布局方式;利用西中环高速路分隔成新老两块校区;各自校区都具有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校方在学科集群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分区规划..老校区位于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以东;总用地面积 25.20 万平方米..老校区重点建设传统特色学科;提升服务重型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新校区位于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以西;总用地面积 43.21 万平方米..新校区倾力打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智库”平台;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工科为主体、文理科为两翼、多学科综合与协调发展的格局..2一整体——新校区“功能集中”式布局:太原科技大学新校区用地由四块自然用地组成;同时又被漪汾街、倒渣东路十字交叉穿越分为四块..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没有关联;规划用地面积十分紧张..考虑到科大学科建设长期弹性发展的可能..现阶段;科大的教学科研既涵盖特色核心学科;又有新兴学科;其教学科研规模一直在持续发展变化;这也导致了每个学院、学科的学生数也在不断变化..为使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利于学校弹性发展;在新校区的规划布局上采用了经典的传统模式——“功能集中”式布局;即将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这四大区集中布局..为解决“新校区各地块间车辆穿越漪汾街;干扰城市交通”的问题;在新校区四个地块的主入口附近;设置下穿隧道出入口;设 8 米双车道隧道;下穿漪汾街;使得漪汾街南北两侧相对地块可直接利用下穿隧道连通;同时;将倒渣东路两侧地块车行次入口相对设置;将新校区四个地块的车行系统相连接环通;形成地块间的环路..至此;新校区间车辆通行可在不干扰城市交通的情况下自成一体;便捷通达..为解决“学生穿越规划市政道路”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中;于漪汾街南北地块校园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附近设置地下通道口部;在地下规划设置穿越漪汾街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内设置文化廊等艺术设施;在地下通道口部附近设置小型商品售卖点;小型咖啡吧等休闲区域;以吸引学生人流通行.. 同时在在学生食堂 I 与公共教学楼之间架设过街人行天桥;以分散地下通道的人流..该天桥在漪汾街道路两侧有楼梯可直接从室外进入;也可以直达公共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内部;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横穿漪汾街的问题..考虑到倒渣东路在南端西山支线铁路处截止;是一条尽端路;因此;在新校区中部车流较少;考虑在未来建设中与交通部门协商;于东西四个两两相对的车行次入口附近设置红绿灯及人行横道线..作为东西两个组团的主要人行交通联系方式..3四纵轴:四条南北向景观轴;平行布置..最东侧为老校区景观轴;从南向北串联图书馆、行政综合楼、教学实验综合楼、科大历史纪念园等标志性建筑及空间..由东向西第二条景观轴为新校区线材厂地块景观轴;由南向北将科研中心、图书馆及周边学院楼串联为一个整体..从交通上设有地下通道联结南北..统领南北两个地块..由东向西第三条景观轴为倒渣东路沿线休憩广场;成为新校区中间的重要休闲绿带..从交通上设有地下通道联结南北..最西侧的轴线为南社地块景观轴;以一条南北向景观轴贯穿整个用地;一条联系南北的校内车行主干道设置其中;两侧分别设有步行道;由北至南依次设置各主要建筑及场地:共教学楼群、后勤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场、学生食堂 I、风雨操场等主入口广场;用这一条轴把整个用地的功能串联起来..同时在各主入口广场之间;间隔布置绿化景观;又使其成为一条生态绿轴;辐射整个地块..交通上设有人行天桥联结南北..4双核:即位于新老校区核心位置的两个公共资源共享区:老校区的公共资源共享区南北向布局;由图书馆、行政综合楼、教学实验综合楼以及系列广场和绿地组成;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新校区的公共资源共享区主要包括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图书馆、行政楼、协同中心等公共性建筑;位于两条东西向联系轴之间;与周边功能区联系便捷..未来漪汾街建成后;公共资源区将成为道路沿线展现新校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群..2. 功能布局:1教学区——老校区图书馆及新校区图书馆:老校区图书馆位于南北空间轴线南端;予以保留..新校区图书馆设置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综合功能;安排在东西向步行轴线与南北向空间轴线交汇点;位居整个新校区的核心部位..图书馆作为学校标志性建筑之一;总高10层;整体呈方形形态;周边围合绿化广场;其形象与装备制造业稳重、大气的气质吻合..——公共教学楼群:老校区以 16 层的教学实验综合楼为主要的公共教学场所;保留 11 号教学楼和 18 号教学楼;同时在中心广场东侧新建 L 型教学实验楼;满足老校区公共教学要求..新校区的公共教学楼位于漪汾街以北地块东侧;“日”字型布局;形成围合式组团;围合出有利于交流共享的庭院空间..——实验实训中心老校区基础实验安排在 16 层的教学实验综合楼;并在其东侧新建实验楼以满足基础实验的要求;与保留的金工车间、工程培训中心一同成为老校区的实验实训中心..各专业实验空间及实训基地与学院教学楼组合设置..新校区的实验实训中心是图书馆东北侧的实践教学楼..同时;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与各专业学院教学楼组合设置..——专业学院与专业实验室:本设计在新校区安排了应用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安全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等 11 个学院..规划首先根据学科的相似性;将相关或相近的专业学院组合为 4 个群落..每个学科组团均采用围合式建筑布局;并混合设置、教学、实验、研究、办公等综合功能;同时布置了科研中心;形成“教实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共享功能区..2行政办公区:老校区的校级别办公设置于行政综合楼;其西侧的礼堂也予以保留..老校区校门北侧新建学校档案研究中心;形成这个老校区行政办公区..新校区文法教学楼设置于图书馆的东南侧;靠近西中环和老校区;便于对外联络..3生活区:——学生公寓及生活服务设施老校区保留校内 8 号、10 号学生公寓;并在老校区东南角、主环路外侧加建 L 型 13层学生公寓楼..在老校区东面的外环路西侧;南北各建一个食堂..另在新建 L 型 13 层学生公寓楼东侧;增设学生活动中心;内含浴室..新校区学生公寓集中在西南角南社南地块及南侧窊流地块;与其北侧的、东侧两个食堂形成新校区学生生活区..新老校区的新建食堂均考虑节能环保要求;设置太阳能系统;并在各地块设置中水处理系统..4体育运动区:——体育馆与风雨操场老校区体育场地块的现状体育馆予以保留..为避免重复建设;新校区不再另设体育馆;而是将风雨操场与浴室锅炉房相结合;作为学生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设置于新校区西南侧学生生活区内..——室外运动场老校区体育场地块的 400 米田径场及篮排球、网球场均予以保留..新校区于窊流地快科研中心南侧设置篮球场;同时在南社地块西北侧沿街;配备 400米标准田径场;与其南侧风雨操场结合;便于生活区的学生就近使用..——后勤服务用房后勤服务主要包括:收发室、门卫、配电房、仓库、锅炉房、维修、车库、水泵、消防水池、调压站、热力站等附属用房.. 我们在新校区南社地块北侧;公共教学楼北面;设置后勤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用于事务办理及后勤办公..其余附属用房则在校区内分散布置..五、绿化景观设计1. 景观体系设计强调“景观生态网络”的建构..整体绿化结构以生态“绿色轴线”为核心..通过贯穿南北的绿化走廊向四周渗透与延伸;形成网络状绿化体系..充分考虑到太原的气候特点;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选用常绿、针叶乔木和灌木、花草;以营造自然、清新宜人的校园环境..1核心景观带:新校区核心景观带位于新校区中部;沿图书馆到科研中心;南北向展开..老校区核心景观带位于老校区中部;由北向南沿一系列广场及主要建筑;最后穿过历史科大纪念园;止于体育广场..2沿街绿带:沿街绿带位于位于市政道路侧校园沿街;并与核心景观带共同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沿街绿带不但是城市与校园之间的绿色缓冲区;同时容纳步行交通、休闲观景、交流共享等多重活动;场景丰富;充满活力..3院落绿地校园内各个功能组团通过建筑围合或半围合;形成组团级的办公共办私密院落绿地..院落绿地作为师生最佳的共享交流空间;重点强调场所感与归属感;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穿插与灰空间的构建;并力求创造恬静精致的氛围..2. 景观轴线——“四纵”:四条南北向景观轴;平行布置..最东侧为老校区景观轴;从南向北串联图书馆、行政综合楼、教学实验综合楼、科大历史纪念园等标志性建筑及空间..由东向西第二条景观轴为新校区线材厂地块景观轴;由南向北将科研中心、图书馆及周边学院楼串联为一个整体..统领南北两个地块..由东向西第三条景观轴为倒渣东路沿线休憩广场;成为新校区中间的重要休闲绿带..最西侧的轴线为南社地块景观轴;以一条南北向景观轴贯穿整个用地;一条联系南北的校内车行主干道设置其中;两侧分别设有步行道;由北至南依次设置各主要建筑及场地:公共教学楼群、后勤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场、学生食堂 I、风雨操场等主入口广场;用这一条轴把整个用地的功能串联起来..同时在各主入口广场之间;间隔布置绿化景观;又使其成为一条生态绿轴;辐射整个地块..3. 绿化设计规划建设中遵循地带性原理及适地适树原则;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并引用取得成功的外来优良树种;特别是彩色树种的规模化引种与选用;选择稳定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以丰富与稳定多样化的森林群落和形成特色化丛林风景..1尊重现状根据绿地范围内的土壤和区域功能特征;合理确定结构和分区;将人工生态景观与原生生态景观有机结合;并按照林木种植、生长、养护管理所需要的条件;对现状进行适当的地形整理..2适地适树树种规划上;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地树木;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多样性的需要;种植能够适应本地生长条件的外来植物;以彩色植被为主..这样既能有利保证树木良好的生长态势;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树木养护的成本..3功能优化综合考虑绿地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游憩功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植物群落规划设计;既能充分展示现代人的生态理念和自然生态观;也有利于后期的经营管理维护..4景观多样在功能分区、结构布局、生境类型、群落组合等方面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以人为本;方便舒适;做到“林园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联”体现自然特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六、建筑布局与形态1、总体建筑形态与风格采用了新老对比共生的设计手法;在老校区规划中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老校区的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作为重要地标建筑节点加以烘托;又设置了历史科大纪念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空间节点..在新校区规划中;主要以现代建筑为主;在建筑形态和立面意向上;注重厚实、稳重、有力、工业化的风格;以突出科大以“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学科为特色的特点;并且与科大“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校训所表达的意蕴相吻合..2、建筑空间组合在空间组织上强调学科的交叉和发展;采用院落式布局..建筑间的庭院、平台、连廊为师生提供了多层次交往空间..教学楼组群相对集中;能在同一建筑群内实现多种教学活动以及师生的日常交流..建筑主体平面呈南北向布置;南向布置教室;北向布置各类附属用房;形成具有半开放式的交流空间..校园主要建筑群具有类似的空间单元特征;形成自身的显着特征..大部分的建筑控制在五、六层高;使之充分满足教学活动的特点并有利于增强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建筑群体呼应场地;学生宿舍南北向布置;整齐统一;在立面处理上;力求简洁大方;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 图文信息中心作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现代、简约;建筑极具雕塑感和整体感..3、建筑色彩和细节建筑设计追求现代简约、开放灵活;色调以橘红色为主;结合白色色的穿插体量所形成富于雕塑感的建筑;通过面砖和玻璃组成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创造出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体;犹如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活泼而富有旋律;灵活而充满畅想..建筑细节应是含蓄内敛、古朴淡雅、愈久弥新..因此;在选材上采用橘红色毛面面砖、素钢与玻璃;使其成为校园历史永恒的见证..4、有文化特点的建筑空间——围合式院落校园是满载难忘岁月的载体;用现代的手法演绎传统的校园空间;体现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新校区建筑空间延续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精髓;各建筑组群均以围合或半围合手法形成开放的建筑院落;使各个建筑空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领域感----即“场所”精神..七、规划设计指标总建筑密度19%;总容积率0.89;绿化率34.3%;机动车停车位1271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8000个..八、建设规模南社部分:南社部分主要由食堂及后勤用房、教学楼、风雨操场以及体育场三大块组成..南社项目建设指标一览表线材厂部分:线材厂部分由图书馆和专业教学楼组成..线材厂项目建设指标一览表窊流部分:窊流部分建设内容为科研楼、食堂、宿舍..窊流项目建设指标一览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邮编:030024。
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规划及单体设计方案
王威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8(034)035
【摘要】针对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的主要规划设计构思进行阐述,提出了优化结构、弹性发展、生态规划的设计手法,在创造校区整体环境特色、完善校区功能设施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王威
【作者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4
【相关文献】
1.对高等院校建筑规划设计的认识和探讨——以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J], 张鑫灏;牛东伟
2.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r——以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为例 [J], 陈忠锋
3.中学校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以城南中学校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为例 [J], 程晓玲;范君亮
4.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以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为例 [J], 陈忠锋;
5.《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太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朔州校区规划设计说明第一章规划设计一、历史与现状1 朔州历史文化与发展处雁门关外的朔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别具特色、民风豪爽善良,文化资源丰富。
雄浑的朔州古城墙,辽金建筑崇福寺,西方文化的代表——天主教堂,都是朔州文化丰厚底蕴和开放精神的见证。
而朔州蕴藏的丰富能源资源,朔州人民的勤劳奋发精神,则描绘出朔州的美好未来。
朔州需要一所能源学科特色的大学,而这所大学也需要朔州。
2 学院历史与概况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5年,1997年由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在省市大力支持下,在历史名城朔州建立以能源学科为特色的新校区。
新校区占地1000亩,招生规模为10000人,远期为12000人。
学院未来将成为一所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本科院校,将会对能源电力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现状基地新校区位于朔州市区北部的科技园内,与市区临近,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
基地南临州北街,北靠防护林带和大运公路,东与朔州师专相邻。
用地东西906米,南北不等,分别为888米和998米,规划面积约85.5公顷,按照规划要求,建筑用地南北分别后退红线。
基地地形平坦方正,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二、规划设计理念新型的教育理念主张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继续教育的场所”、“信息交流的场所”、“社会交流的场所”,结合地方环境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优秀典范,形成我们的大学规划设计理念:开放与活力的大学,艺术与人文的大学,生态的大学。
三、规划设计策略1 开放与活力的大学“大学的未来发展就是一种交融行为——内在的交融、文化的交融、多学科的交融、更是一种城市的交融”。
大学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大学也是一座城市最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本之一,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对于城市经济和产业地促进,对于城市社会的文化熏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的决议
(2015年7月3日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忻州师范学院第二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决定提交院党委研究决定。
会议认为,《忻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广泛征求了学院师生、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是比较科学合理、符合我院实际的。
会议要求,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扎实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为忻州师范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山西省城高校校园绿地规划浅析孙凤萍(山西省林业干部学校,山西太原030012)应用生态学原理阐述高校校园绿化的重要性,针对省城部分高校校园绿地规划现状,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绿地规划以及文化广场设计的一些见解,高校校园绿地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对调节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1.3调节气候1.3.1调节气温。
树木在有效减少阳光对地面直射的同时,能消耗许多热量用以蒸腾从根部吸来的水分、制造养分。
尤其在夏季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低3~5℃,而较建筑地区可低10℃,在浓密成荫的行道树下效果更为显著。
据测定:炎夏裸露地表温度远超气温,空旷广场在1.5m 高度气温为31.2℃时,地面最高温度达43℃,而绿地中的地温要比空旷广场低的多,一般可低10~17.8℃。
1.3.2提高空气湿度。
树木能蒸腾水分,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据统计,1hm 2阔叶树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t 的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
另据数据显示,森林中空气的湿度比校园高38%,公园中空气的湿度也比校园其他地方高27%,足见校园绿化的重要性。
1.4减低噪音茂密的树林能吸收和阻挡噪音。
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可降低噪音8~10分贝。
且树叶表面粗糙的毛孔和气孔具有吸收噪音的功能。
1.5杀死细菌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方面是由于绿化地区空气中的灰尘减少,从而减少细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植物本身有杀菌作用,如地榆、刺柏林等。
2省城高校校园绿地环境现状2.1与周边地区相比,大部分高校校园绿化水平相对较高绿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环境亮点。
2.2绿地环境用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均特别是部分学校新建校区缺乏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化用地,使生态效应不能有效发挥。
一些学校将高品质、上规模的绿化集中于教学区、活动区,而宿舍区缺乏绿地面积。
一些空间节点缺乏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