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4
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陈正武;鄢东海;刘红梅;周宇【摘要】为弄清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为选育低富集氟茶树品种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贵州湄潭)20个品种为材料,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3种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一芽5叶>一芽2叶>单芽;芽叶标准与芽叶氟含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657(P<0.01);芽叶标准与其平均芽叶氟含量的线性回归关系达显著水平,决定系数达0.989 5(P<0.01).2)单芽、一芽2叶和一芽5叶氟含量分别为51.24~182.96 mg/kg、97.85~255.46mg/kg和106.98~521.48mg/kg;LSD多重比较表明,20个品种间,单芽、一芽2叶和一芽5叶氟含量差异显著.3)Furthest neighbor聚类分析发现,20个茶树品种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低氟含量品种类型包含11个品种.选育低富集氟茶树品种并及时采摘可有效降低茶叶氟的含量.%The fluoride content in bud leaf with three different standards of 20 tea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Meitan germplasm nursery in Guizhou Tea Institute was determined by fluoride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method to know fluorid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ea varieties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ecting tea varieties with low fluoride 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bud leaf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 was five leaves with a bud> two leaves with a bud>single bud, the Pearson related coefficient between bud leaf standard and fluoride content was 0. 657 (P<0. 0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 between bud leaf standard and fluoride conten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eached 0. 989 5(P<0.01), and the fluoridecontent in single bud, two leaves with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ith one bud was 51. 24~ 182. 96 mg/kg, 97. 85 ~ 255. 46 mg/kg and 106.98~521.48 mg/kg respectively. The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uoride content of single bud, two leaves with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ith one bud between 20 tea varieties.20 tested tea variet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11 tea varieties were belong to low fluoride content. Selecting tea varieties with low fluoride content and timely pick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fluoride content in tea.【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4页(P24-26,31)【关键词】茶叶;氟;茶树品种;芽叶标准【作者】梁远发;刘声传;王家伦;陈正武;鄢东海;刘红梅;周宇【作者单位】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贵州,湄潭,564100;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氟对骨骼和牙齿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过量摄入氟可引起氟中毒,产生氟斑牙、氟骨症等病症。
氟化物防龋齿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是为了氟化物能减少儿童和成人的龋坏,还能在龋洞形成前使早期有龋坏的牙齿恢复正常氟化物;氟化水源;氟化食盐;含氟溶液;牙面涂氟法在目前各种防龋措施中,应用氟化物是很重要的一种,氟化物能减少儿童和成人的龋坏,还能在龋洞形成前使早期有龋坏的牙齿恢复正常。
因此,氟化物防龋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
应用氟化物防龋是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领域取得的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之一。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龋病流行情况得到了实质性的控制,这与广泛应用氟化物防龋密不可分。
氟化防龋包括全身用氟法和局部用氟法。
1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是指氟化物通过口服进入全身(或同时有局部作用),从而达到防龋目的。
补充氟化物的方法有氟化水源(即自来水加氟)、口服氟片或氟滴剂、食盐加氟、氟化。
氟化水源。
1933-1944年Dean进行了氟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饮水的氟浓度在1X10-6时,既不会造成氟中毒,还可产生防龋作用,并发现饮水中氟含量与龋病患病率成反比,与斑釉成正比,因而提出了饮水加氟来防龋的建议。
1945年首先在美国的GrandRapids实行了饮水加氟的方法,其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实行自来水加氟。
氟化食盐。
氟化食盐是先按标准加入适量氟化物,然后分发销售的食盐,适用于未能实施自来水氟化或没有自来水的低氟区,每公斤食盐中含氟离子200-300mg。
因应用氟化食盐可行性好、价格低、方法简便、效果好,WHO认为适用于龋病上升和没有自来水的家。
氟片和含氟溶液。
口服氟片适用于未能实施其他全身用氟防龋的低氟区。
氟片是由氟化钠或酸性氟磷酸盐(APF)加香料、赋形剂等制成的含氟、和1mg的片剂。
医生开处方前要了解当地饮水中的氟含量。
每次处方氟总剂量不得超过120rag,以免一次误吞引起急性氟中毒。
适量的中性氟化钠水溶液是补充氟的另一种简易方法。
取溶于60ml水中,即为含氟溶液,每日睡前用滴管滴5滴于颊粘膜或舌部,不漱口、不饮水,可获得全身和局部的双重防龋作用。
贵州湄潭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状况的研究严学芬;余磊;曾加;杨秀群;赵杰【摘要】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 rometry is described in thispaper.Pesticides were extracted from tea with acetonit rile in anult rasonic bath and purified on a graphitised carbon black column,and then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 ron ionization mass spect romet ric detection in the selected ion monitoring mode.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92.6 % to 96.8 %..RSD were 2.9 %~3.2 % 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0.001 mg/kg.The method measured cyhalothrin 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of pesticides 0.0052mg/kg in the sample tea of Guizhou Meitan,much lower than China's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pesticides in food(0.2mg / kg) and EU MRL(0.1mg / kg).%将鲜茶叶粉碎后以正己烷-丙酮为提取溶剂于振荡器上振荡后超声萃取,经活性炭、氟罗里硅土柱色谱净化柱净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的残留量,得到该方法回收率在92.6%~9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3.2%,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01mg/kg。
2019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王海峰(1982-),男,黑龙江依兰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壤环境调查。
乔鹏(1986-),男,山东滨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管理。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1日。
引言高效氯氟氰菊酯是除虫试剂,能够有效对抗螨虫及其他害虫等病虫害,具备强烈的胃毒与触杀效果,能够有效防治玉米、烟草、棉花、蔬菜、果蔬等农作物常见的菜青虫、小菜蛾。
蚜虫、食心虫、卷叶蛾、叶螨、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并且对蝇、蚊等害虫同样具有除虫效果。
与其它杀虫剂相比较,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化学结构融入了氟原子,让除虫效力更大,活性更强,药性更快。
拥有较强的土壤渗透作用,提升了药剂的耐雨能力,现阶段,我国与氯氟氰菊酯相关的农业研究主要围绕在土壤、玉米、蔬菜、白茶与其它茶叶等层面,其中对茶叶的分析及研究相对不足,需要通过相关实践方法,对茶叶的生物特征、土壤性征、病害特征及氯氟氰菊酯的化学性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及研究,以此明确氯氟氰菊酯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方法与材料1.1试剂与仪器实验仪器:超声提取器、色谱仪、匀浆机及蒸发仪。
实验试剂:石油醚、乙酸乙酯、硫酸钠、氯化钠、乙腈、环己烷、弗罗里硅土、氯氟氰菊酯样品。
其中弗罗里硅土主要为90-110目、400℃下进行4小时活化,应用前需要在120℃环境中烘感3小时,并加入6%的纯水进行活化。
1.2实验设计首先:根据《田间实验操作规程》,笔者在2018年至2019年分别于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区开展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茶叶及土壤的残留实验。
并考察确定实验小区的土壤面积为29m 2,重复实验5次,并在实验小区中设置保护带及相应的对照小区。
随后将3.6%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应用在茶叶食叶虫初盛时期。
土壤及茶叶样品放于-30℃的保温箱中存储,以待后续实验。
其次:土壤与茶叶中的残留实验。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两个剂量模组:19.23i/hm 2的高剂量试剂与11.23i/hm 2的低剂量试剂。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王文权胥鑫萌张雨佳(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综述了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分析了溶剂提取法、离子液体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饮料中咖啡因的检测方法,旨在为后来的研究与提取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叶咖啡因提取工艺检测方法饮品中能缓解疲劳、使人兴奋的主要成分为所含的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茶叶、可可豆和咖啡果中的黄Z吟生物碱,分子式:C8H1°N4 O2,化学名:三甲基黄Z吟,又名咖啡碱、甲基可可碱、马黛因和茶毒等。
纯的咖啡因是一种白色、强烈苦味的粉状物。
随着对咖啡因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量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会不同1:适宜的量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摄入量过多,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适量的咖啡因具有缓解疲劳、改善微血管性能2、抗氧化3、镇痛、提高记忆力4、抗抑郁5和抑制癌症6等作用。
基于以上积极作用,使得咖啡因在饮料、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咖啡因主要源于茶叶、咖啡豆等,对于茶叶而言,我国是一个茶叶大国,咖啡因主要从茶叶中提取,但提取率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高效率、高纯度提取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研究茶叶中咖啡因提取工艺,合理分析提取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对其提取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分析了目前咖啡因相关提取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后来咖啡因的提取提供借鉴#1提取工艺1.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一种传统的提取天然产物方法,根据提取目标在各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选用对提取目标溶解度大、对非提取目标溶解度小的溶剂,从而将目标产物溶解出来的方法。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溶于水、二氯甲烷、氯仿、乙醇和丙酮等多种溶剂综合考虑性价比、危害等因素,其中乙醇在提取中最为常用。
吴睿韬等8采用溶剂浸提茶叶中咖啡因,在提取过程中,分别采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结果表明,乙醇在咖啡因提取率方面明显高于二氯甲烷,约为二氯甲烷的2.6倍,所以对咖啡因而言,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提取溶剂。
普洱茶氟含量标准普洱茶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茶叶品类,因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保存方式和口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追捧。
然而近年来,关于普洱茶氟含量是否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讨论越来越多。
那么,对于普洱茶的氟含量标准,又该如何看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
一、氟的含量标准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元素,也是一种有益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据有关部门规定,茶叶中氟的最高限量标准为150mg/kg,而普洱茶则另有规定。
根据中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GB 2715-2016),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氟含量标准分别为120mg/kg 和200mg/kg。
二、氟的来源氟在普洱茶中的含量大小与茶树生长环境和福建历史文化的关联有关。
普洱茶产区属于岩溶山地地区,土壤多为黏土质,因此在茶树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一定量的氟。
同时,在古老的茶马古道沿线,许多石刻、石碑等文物也可能影响了土壤中氟元素的含量,使得普洱茶的氟含量较高。
三、如何减少氟的含量针对普洱茶氟含量较高的问题,多种方案已被提出。
一是根据茶树生长环境进行地域控制,种植环境内的管理、施肥、灌溉都需谨慎;二是认真控制加工过程,包括摊晾、杀青、翻花、压制等步骤的控制和调节,确保普洱茶的质量和安全健康;三是存放期间的管理,普洱茶越存放越降氟,尤其是润茶建议贮存1-2年以上,更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及稳定氟含量。
四、普洱茶的营养价值普洱茶不仅含有醇香甘韵、滋味厚实,而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
成分丰富复杂,含有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生物碱、茶氨酸等,常常被誉为“活化石”,有助于调节下腹脂肪,降三高,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抑菌和降血脂等作用。
综上,普洱茶氟含量同其他茶叶一样,需达到安全而健康的标准,且氟源多来自于土壤和文化积淀。
正确认识普洱茶的氟含量,注意茶叶质量和存放过程,是保障普洱茶品质、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
[收稿日期] 22 [作者简介] 徐红梅,女, 3通讯作者李春雷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栽培生理。
茶叶中氟离子的检测方法徐红梅1,夏业勇2,颜金荣3李春雷43(1.潍坊科技学院,2.高密建设局,3.高密林业局,4.华中农业大学) [摘 要]详细介绍了茶叶中氟化物的五种检测方法,对测定氟化物时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氟;茶叶;离子选择电极法;比色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氟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元素之一,也是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是,长期过量摄入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元素,氟能被茶叶吸收并富集,而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
因此,建立一种检测植物体内氟元素含量的方法十分必要。
而被测样品基体成分不同,其测定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比色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1氟离子选择电极法1.1原理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氟化镧单晶膜对氟离子产生选择性的对数响应,氟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在被测试液中,电位差可随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变化而改变,电位变化规律符合能斯特(Ne rnst)方程式。
1.2前处理茶叶中的氟含量会因为测定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充氧燃烧法、沸水浸提法、酸浸提法、酸碱浸提法、灰化法。
1.2.1充氧燃烧法杨晓弟[1]采用充氧燃烧法,精确称量0.1g 过40目的茶样,以15ml 0.2%的NaO H 作为吸收液,吸取10.00ml 吸收液用氟电极标准曲线法测定氟含量(mg/kg )。
1.2.2沸水浸提法马立峰[2]采用茶水比为1:100,其中加适量总离子强度缓冲剂,在沸水中浸提45mi n ,冷却后氟电极测定。
砖茶中氟含量的测定与其他茶不同,边区少数民族引用砖茶一般是煮熬一定时间,罗淑华[3]称5.00g 砖茶原茶(未经粉碎的)于500ml 三角瓶中,加入250ml 刚沸水,在可调电炉上微沸煮熬30mi n ,倾出茶汤定容至250ml 吸10ml 茶汤于50ml 容量瓶中,加25ml 总离子强度缓冲剂,定容,摇匀,氟电极法测定。
刘华文,邓美晴,陈北燕.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47种农药残留[J]. 食品工业科技,2024,45(9):255−26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50213LIU Huawen, DENG Meiqing, CHEN Beiyan. Determination of 47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by QuEChERS Method Combined with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4, 45(9):255−26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50213· 分析检测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47种农药残留刘华文1,邓美晴2,陈北燕3,*(1.广西-东盟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广西南宁 530029;2.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3.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 530409)摘 要:建立一种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47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QuEChERS 方法净化,配有电喷雾离子源(ESI±)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 )模式下同时测定,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
结果表明:47种目标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为0.9971~0.9996,检出限为0.001~0.006 mg/kg ,定量限为0.002~0.020 mg/kg ,平均回收率为73.4%~114.3%,相对标准偏差(n=6)为0.3%~19.9%。
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23引言茶叶是一种广泛消费的热饮品,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有着积极影响。
然而,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
因此,了解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情况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介绍2023年茶叶农药残留的状况,包括常用农药种类、残留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方法本次报告的数据是通过在茶叶种植和加工中进行的抽样调查获得的。
采样点位于不同地区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在采样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来分析样本中农药的种类和含量。
这些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够准确测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情况。
结果农药种类我们在茶叶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农药残留,其中包括有机磷农药、杀菌剂、杀虫剂等。
常见的农药种类有:1.甲氰菊酯2.氯氟吡菊酯3.苯噻虫酮4.去已烷5.丙环唑这些农药不仅用于茶叶种植过程中的病虫防治,有些还用于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杀菌处理。
农药残留量农药残留的浓度通常以毫克/千克(mg/kg)表示。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浓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药的残留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以下是我们检测到的一些农药及其残留量的范例:•甲氰菊酯:0.01 mg/kg•氯氟吡菊酯:0.02 mg/kg•苯噻虫酮:0.03 mg/kg•去已烷:0.05 mg/kg•丙环唑:0.04 mg/kg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代表了我们调查的茶叶样本。
实际上,茶叶的农药残留情况可能因地区、品种和生产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健康风险评估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普遍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
因此,从整体上看,茶叶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
尽管如此,个别消费者可能对某些农药存在过敏或过敏反应。
对于这些消费者,建议选择有机茶叶或者通过水洗、浸泡去除茶叶表面的农药残留。
甘肃省低氟边销茶工作总结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省份。
在甘肃省,茶叶产
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低氟边销茶更是该省茶叶产业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近年来,甘肃省低氟边销茶的种植和销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低氟边销茶的产量和质量,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低氟边销茶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实地考察
和科学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些种植技术上的问题和难点,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优化了土壤肥力管理,改进了灌溉技术,提高了茶树的抗病能力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低氟边销茶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我们对低氟边销茶的销售渠道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我们发现,目
前低氟边销茶的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积极与各大茶叶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合作,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提高了低氟边销茶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低氟边销茶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种茶叶文化节、
推介会和品鉴会等活动,我们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了低氟边销茶的独特魅力,提高了低氟边销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的来说,甘肃省低氟边销茶工作总结了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和宣传推广等方
面的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相信,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低氟边销茶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普洱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标签:普洱茶;化学成分;加工;药理作用普洱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
本文从普洱茶的概念、化学成分、加工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方面作了阐述。
临床应用结果已证实普洱茶是对人类有益的制品,科学选料、加工、贮放是提高普洱茶品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 普洱茶的概念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茶种制作的特殊茶类。
基于对普洱茶历史的回顾以及茶叶的现代分类体系的认识,广义的普洱茶应包括普洱生茶、普洱陈茶和普洱熟茶三大系列[1]。
但现代普洱茶则多指将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茶叶[2]。
2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普洱茶主要活性成分为茶多酚、黄烷醇类、黄烷双醇、黄酮类和酚酸,通常把黄烷醇类称为儿茶素。
由于现代普洱茶是在高温高湿的渥堆过程中,由微生物参与和作用下而生成的一类特殊的茶叶,在渥堆过程中,以黄酮、茶多酚为主的多酚类成分在湿热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转化、酶促及非酶促氧化、降解、缩合等化学反应,形成了化学结构更为复杂的酚类成分。
如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经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氧化并聚合,生成茶色素[3]。
除了茶多酚、茶色素外,近年来提出皂苷类物质,属五环三萜类皂苷。
另外在茶叶所含的500多种化合物中,还有许多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如生物碱(咖啡碱)、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氨基酸、芳香物质、有机酸等。
3 贮藏、加工过程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3.1 贮藏过程对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一直以来,普洱茶有越陈越好的说法,然而试验表明普洱茶贮存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前期由于微生物作用有所增加,但到了后期又趋于下降。
成品普洱茶贮藏时的含水量掌握在9%左右最有利于普洱茶品质风格的形成。
普洱茶的贮藏时间据贮藏条件出现不同的最佳时期,通过改变贮藏方式,不仅可以加速陈化,而且还可提高品质。
不同的贮藏温度对形成普洱茶的风格也不一致,所以简单的说普洱茶越陈越好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社区口腔健康(2008 年) (补 1) 25、 257-267 © 从 2008 doi:10.1922 / CDH_2475Petersen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 — — 那些巨型国家倡议模型中的氟化物的有效利用
体育彼得森1美国关1L.朱2B.X.张2和 J.Y.边2
1世界健康组织,全球口腔健康方案,日内瓦,瑞士。2世界健康组织
合作中心研究和培训在预防性牙科,北京,中国 在中国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据报穷的牙齿健康。糖的消费增长与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龋齿发病率可能继续上升,有限获得专业护理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口腔疾病负担可能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导致相当多的个人及健康服务费用。还有为系统执行预防方案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正在加强预防慢性疾病,其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将口腔疾病预防纳入整体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预防方案。为了解决这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 (世卫组织) 全球口腔健康方案倡导有效使用氟化物作为一
种基本方法防止龋齿 21st世纪-世卫组织全球口腔健康战略的一部分。广泛人
口自动氟措施是 con高斯最有效的辅之以适当使用含氟牙膏。有各种各样的饮用水在中国,而
且在很多领域中的氟含量,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水平均低于推荐水平。使用含有氟化物的牙膏在某些地区仍是太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有限制获得可负担得起的牙膏含有氟化物。2006 年 3 月,作为一部分人超级国家健康促进网络倡议、 卫生组织全球口腔健康方案举办了一个为期三天研讨会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这次专题讨论会的目的是汇集国际经验和中国的专门知识,以促进有效的政策发展使用氟化物在中国,突出的好处和壁垒,不同氟各级方案战略以及业务规划的实现。本文报告的会议的记录。总之,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和差距。中国的情况是独特的地方性氟中毒由于其他非水来源的一些领域中的氟化物和他人相当龋齿负担。它是重要调节适当暴露于氟化物来获得利益,并避免不利影响的氟化物,不损害预防龋齿情况下控制牙釉质氟中毒。各种补充氟方案可以针对不同人口群体需求各不相同,加性效应所带来的战略考虑。在国家、 区域和省一级的制作方法可被雇用,多层政策基于声音的证据。强调角色的人,卫生部和国家委员会口腔卫生 (NCOH)。中国的经验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与其他国家的都是同一进程的制定和实施氟化政策和方案中的类似社会人口学特征来说是无价之宝。
生态环境 2003, 12(3): 342-345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点项目(K2000-05-02)作者简介:马立锋(1972–),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和茶园土壤的研究。
E-mial: malf-111@ 收稿日期:2003-02-16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韩文炎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摘要:主要对茶叶中氟的来源,氟含量,氟浸出率以及茶叶降氟措施研究作了详细的综述。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土壤中的氟直接影响到茶叶中氟的含量,茶树吸收氟与土壤的pH 值、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成土母质及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关。
大气污染影响茶叶氟含量主要是氟通过叶片气孔进入细胞,进而在茶树体内积累。
水环境中氟的含量主要受土壤与大气环境的影响。
茶叶中的氟含量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茶叶等级越差,氟含量越高;原料粗老的茶类氟含量要比原料较嫩的茶类氟含量高;不同季节、茶树品种对氟吸收也存在差异性;茶树各部位氟累积强度依次为:叶>花蕾>籽>皮>细枝>骨干枝>细根>茎(主轴)>茎(主干)>主根>侧根;茶叶中氟浸出率与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有关。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热水处理,添加化学试剂,改进生产工艺等措施来降低茶叶中的氟含量。
此外,尚可以培育含氟量低的茶树品种。
关键词:中国茶叶;氟来源;含量;浸出率;降氟措施中图分类号:Q945.12;X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3-0342-04茶树是一种聚氟作物,茶叶中的氟含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有大量资料显示,氟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摄入对人体有益,过量的氟却对人体产生危害。
近年来,有的报道了饮用高氟茶叶引起了氟中毒。
茶叶中的氟含量历来被许多学者所重视,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对茶叶中的氟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本文就近十年来茶叶中氟研究情况作系统的归纳。
1 茶叶中氟的来源研究1.1 土壤环境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在我国,氟的土壤背景值(质量分数)为453 mg/kg ,范围值为191~1012 mg/kg [1]。
土壤中的氟直接影响作物中氟的含量,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2]。
许多学者认为茶叶中的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性氟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是氟环境化学体系的枢纽。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部分氟被溶解成离子而存在于溶液中,部分氟被矿物吸附或与土壤中某些物质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固定,因而土壤中存在难溶态、交换态和水溶态这3种形态的氟。
水溶性氟是茶树吸收的主要形态,难溶态氟和交换态氟不能被吸收[3, 4]。
茶树吸收氟与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关。
(1)土壤pH 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pH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土壤中氟的存在形态[3, 5]。
土壤中水溶性氟与pH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6]。
土壤pH 的下降,土壤水浸氟含量降低[7]。
(2)有机质也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5]。
许多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认为茶园土壤全氟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6, 7]。
(3)茶树吸氟与土壤中的粘粒含量有关。
土壤粘粒含量高,全氟含量也高,但茶树能吸收的水溶性氟不一定都高[3]。
焦有[7]认为土壤粘粒含量越高,土壤的水浸氟含量下降。
张乃明[2]认为土壤质地(机械构成)的作用要大于土壤pH 值和有机质的含量。
(4)土壤氟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关[4]。
土壤类型与氟含量有显著差异,焦有[7]对不同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全氟含量以棕壤最高,黄褐土最低;土壤水浸氟含量以碱性土>微碱性土>中性土>酸性土。
徐利英等[8]也认为,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全氟含量的主要因素。
以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为最高,其次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砖红壤和红壤,再次为黄土发育的黑垆土和楼土。
陆景冈等 [3]就各类常见的母岩进行分析,得出以花岗岩的氟含量最高,千枚岩次之,玄武岩最低。
张乃明[2]认为花岗片麻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氟含量最高,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氟含量最低,母质含氟量的顺序为花片岩>石灰岩>冲积物>洪积物>黄土状物质>黄土。
吴卫红等[5]对15种土壤的氟不同形态分析表明,各种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比其它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高。
(5)茶树吸收氟的多少与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关。
氟在土壤中的含量与土壤中淋溶强度小的元素(Al 、Ti 、Mn马立锋等:中国茶叶中的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343等)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淋溶强度大的元素(Si、Mg、K、Na等)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
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与交换性铝、锰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交换性钾、镁,有效态磷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钠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6]。
交换性钙还是影响土壤氟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5]。
另外,由于水溶性氟受氟在土壤固相中的吸附与解吸反应所调控[9],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与解吸特性作了研究。
土壤对氟的吸附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氧化物总量有关。
pH值越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铁、铝、锰氧化物含量越高,土壤的氟吸附量越大[10]。
茶园土壤氟的吸附与解吸主要与土壤中无定形和羟基态铝的含量密切相关[11];腐殖质及氧化铁、铝对氟吸附影响较大,腐殖质引起胶体氟吸附量减少,无定形氧化铁、铝可增加氟的吸附量[12]。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氟的吸附量不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的氟吸附量明显大于红砂岩和紫红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的氟解吸率比其它母质土壤低。
不同土壤对氟的吸附与解吸的差异与土壤矿物特性,尤其是氧化物数量有关[9]。
1.2 大气环境氟化物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氟化物污染大气后,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
氟化物被植物气孔吸收而进入细胞,溶解在叶组织内部的水溶液中,被叶肉吸收,然后通过扩散方式或由维管束把氟化物从叶肉转移到其它细胞中,并随水分运输到叶的尖端和叶缘并在局部积累[13, 14]。
黎南华[14]对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监测的结果表明,茶叶含氟量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茶叶中氟的富集量与大气中氟的浓度的变化一致,空气中氟浓度较高的监测点,茶叶中氟的富集量也较高[15]。
高绪萍、王萍等[15~17]对附近有砖瓦窑或工厂等氟源、空气污染较明显的茶园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园的茶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园的茶叶,其氟含量明显比氟污染区的茶叶低;当大气受到污染后,空气中的氟对植物叶的氟富集的影响可能比土壤中的氟对植物的氟富集的影响还要强。
1.3 水环境水中氟的含量高低也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一种因素。
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岩石及其风化产物和土壤,其次是降雨[1]。
黎南华[14]对广东省地氟病地区进行研究后认为,温泉型和中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比地表水高,即使是在氟含量偏高的地区,茶园也是利用河、溪、山塘水库灌溉,没有用中深层地下水灌溉,故分析茶树含氟量可排除灌溉水这一因子。
所以水环境中氟的含量主要受土壤与大气环境的影响。
从上述对茶树所处的土壤、大气、水环境的分析来看,茶树所处的复杂环境条件影响着茶树对氟的吸收,同时也可认为茶叶中氟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2 茶叶中氟的含量研究2.1 茶叶老嫩度与氟含量作为聚氟作物的茶树,茶叶是茶树对氟积累的主要器官,其积累的氟质量占全株积累的氟质量的98.1%,而茎、枝、根积累的氟质量只占全株积累的氟质量的1.9%[20]。
叶片的成熟度又影响着氟含量的高低,显然茶树吸收的氟在叶片中的积聚与叶片生长期的长短有密切关系。
马立锋等[6]对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茶园的茶叶分析结果表明,成熟叶中氟含量要明显高于一芽4叶的氟含量,且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施嘉璠等[18]通过对四川沐川、夹江、峨嵋等黑茶产区有代表性茶园的新梢和老叶的测定,认为老叶氟含量要明显高于新梢。
白学信[19]认为,茶树不同部位间含氟量差异较甚,尤其是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可达12~36倍。
高绪萍、王萍等[15]认为,茶树是高富集氟的植物,幼嫩芽叶(一芽二叶)的氟富集量达到42.5~240 mg/kg,老叶则高达820~1575 mg/kg。
2.2 茶叶部位与氟含量研究茶树不同部位的氟含量对于了解茶树吸氟特性及氟在茶树体内的分布规律有重要作用。
沙济琴、郑达贤[20, 21]对茶树黄棪的氟累积特征分析后认为,茶树各器官对氟的积累强度有很大的不同,积累强度顺序为叶>花蕾>籽>皮>细枝>骨干枝>细根>茎(主轴) >茎(主干)>主根>侧根。
2.3 茶叶等级与氟含量茶叶等级是以茶叶质量好坏与老嫩程度来划分的,一般高档茶质量优,嫩度好,如名优茶;中档茶质量中等,嫩度偏老,如大宗茶;劣质茶,原料粗老,质量低劣,如粗茶。
研究[17]表明名优茶含氟量最低,大宗茶较高,粗茶最高。
马立锋等[22]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不同等级茶样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茶叶等级不同,氟含量有明显差异,344 生态环境第12卷第3期(2003年8月)名优茶氟含量远比大宗茶低。
刘超等[23]系统地测定了杭州不同等级春茶的氟含量,也同样认为茶叶等级之间差异明显,茶叶质量越差,氟含量越高。
2.4 茶类与氟含量不同茶类的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的差异。
马立锋等[22]对我国主要产茶省份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黑茶共计577个茶样进行了氟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以绿茶氟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67.53±69.49 mg/kg;黑茶最高,平均为296.14±246.07 mg/kg;红茶类、乌龙茶类及花茶类居中,分别为177.01±121.49 mg/kg、167.68±112.28 mg/kg和140.97±150.51 mg/kg。
梁月荣等[24]对18个省市的128个茶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茉莉花茶氟质量分数最低,平均为35.54 mg/kg;其次是烘青、乌龙茶,分别为42.16 mg/kg、44.18 mg/kg;再次是红茶,为70.12 mg/kg;砖茶氟质量分数最高,为159.14 mg/kg。
2.5 茶树品种与氟含量茶树品种对氟的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茶叶自身的组织结构有关。
有学者[14]认为这是由于叶质、细胞组织的排列不同有关。
白学信[19]对四川雅安地区4个产区茶园的主要茶树品种进行氟含量的测定,结果认为品种间的氟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