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9.16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霍俊
出版物刊名: 预测
页码: 1-2页
主题词: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辽宁;研讨会;预测科学;改造老企业;实际问题;供参考;战略问题;
重工业;对策
摘要: <正>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在沈阳)开得很好。
下面我就开门见山地谈点实际问题供参考。
一、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有这样几个问题,是我们在“2000年的中国”研究中经常碰到的,我看对辽宁也有参考意义,即到2000年时,辽宁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是我们现在所想象得到的呢?还是走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子呢?但是,必须指出从预测科学角度上分析,必须主动避免出现:一种不可想象的样。
调整辽宁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摘要:辽宁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有着与东北亚地区扩大合作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辽宁在对外开放政策指导下,吸引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利用外资在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给辽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辽宁省利用外资战略的适时调整,对实施外向牵动战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意义重大。
关键词:外资;调整战略;开放经济一、辽宁利用外资的现状2005年辽宁省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97家,同比增长6.77%;合同外资额10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4.66%;实际利用外资23.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41%。
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87.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5.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47%,完成全年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目标的81.47%。
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8个,投资总额4230.8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3706.8万美元。
2007年1至11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22家;合同利用外资额18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5.15%;实际利用外资额84.8亿美元,同比增长68.8%;全年利用外资将突破90亿美元大关。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在利用外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对辽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辽宁省利用外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总量逐年增加但缺乏大项目。
2005年合同外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38个,同比增长89%。
从纵向比较增幅加快,但横向比较与其他沿海城市如上海、广东等差距很大。
因此,省里要重点抓好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市里要重点抓好5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尤其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大项目。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
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
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
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
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
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
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集群规模有限,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辽宁省“一带五基地”与东北亚经济圈合作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2-15T09:03:53.06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2期作者:刘嘉宾[导读] 辽宁省“一带五基地”战略是2018年1月辽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1+5”框架方案后提出来的,“1”指的是"一带五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5”是对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的细化实施方案,“一带”即将辽宁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5”是“1”的明确化与细化。
沈阳工业大学 110000摘要:辽宁省政府2018年提出建立“一带五基地”,这对辽宁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东北亚各国间优势资源互补,有强烈的合作欲望,东北亚经济圈逐步建立。
东北亚各国拥有的先进技术、丰富的自然资源、资金、原材料、农业原料等,对于辽宁省"一带五基地"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辽宁省应该牢牢抓住机遇,促进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推动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设立中日韩自贸区,促进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运用俄罗斯资源优势,促进辽宁省新型原材料基地建成。
关键词:一带五基地;东北亚经济圈;合作策略1 辽宁省"一带五基地"战略辽宁省“一带五基地”战略是2018年1月辽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1+5”框架方案后提出来的,“1”指的是"一带五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5”是对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的细化实施方案,“一带”即将辽宁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5”是“1”的明确化与细化。
“一带五基地”战略的提出,是响应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落实了中央决策部署,也体现了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的决心。
“一带五基地”战略应当与“一带一路战略”、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沈大创新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附件1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一、综合类1.辽宁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重点研究:(1)总结回顾“十三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五大发展理念、“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等落实情况),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研究分析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深入分析成因;(3)分析“十四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研究分析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分析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以及国际格局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及辽宁的影响和对策,以及经济周期变化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4)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要求下,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战略定位、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定性、定量目标预测);(5)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创新举措、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
2.辽宁省“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思路及对策研究重点研究:(1)分析当前辽宁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存在问题;(2)研究分析“十四五”时期建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机制(结构转化、改革深化、科技创新等)、路径选择、政策支撑条件;(3)研究提出“十四五”乃至更长远时期支撑辽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动能(辽宁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和可行性),促进辽宁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具体措施;(4)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现代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思路,以及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5)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辽宁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环境建设。
3.辽宁省“十四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与路径研究重点研究:(1)研究分析评价“十三五”时期辽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2)在新历史阶段背景下,研究提出全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3)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举措、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发展等领域,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改革任务、重大改革举措。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走过辉煌的十年高速发展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调整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一、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历程回顾
1949-1957年,辽宁工业基地确立;1958-1965年,辽宁经济曲折发展;1966-1978年,辽宁经济徘徊不前;1979-1997年,辽宁经济体制转轨;1998-2002年,辽宁经济调整改造;2003年至今,辽宁经济全面振兴。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因素
辽宁老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经济、体制、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区域特色。
从中国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演进过程具有行政化而非市场化、重工化而非轻工化的突出特征。
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掌控和强力推进下,中国工业化路线在地理空间上南北转换,大幅度变迁,三轮工业化推进呈现“Z”字型发展曲线,使辽宁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被动之中。
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是依托资源建厂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辽宁重化工业基地具有资源型、重工型、内陆型和国有为主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使其走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与其他产业缺乏协同性)。
受刚性产业结构延性的影响和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辽宁产业结构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扰。
从产业更替升级成效看,辽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相对迟缓,“非农化”、“三产化”进程低于全国水平,尚未步入良性阶段。
工业比较优势下降和产业高度化进程缓慢,高加工度的装备制造业和技术集约化的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双重滞后”,直接影响了辽宁产业结构更替转移的演进速度。
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直接导致产业就业结构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丰富的资源成就了辽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辽宁多个城市和地区陷入资源枯竭,阜新、抚顺、盘锦、葫芦岛杨杖子和南票、朝阳北票、辽阳弓长岭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榜单,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辽宁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式由点轴经济、板块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由内陆经济转向沿海与腹地互动经济,由区域重点发展转向区
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从时间空间交错的视角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重点发展点轴经济。
1979年提出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1985年提出开放辽东半岛、开发辽西地区。
这一阶段,由行业为中心的调整改造转向区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沈大经济带,也奠定了辽宁经济走廊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重点发展板块经济。
1990年提出“—抓三带”,主抓辽东半岛开发,带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北、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三大板块发展;1995年提出辽宁真正意义上的“三大战略”,即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战略;2001年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驱动;2003年提出2004年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这一阶段,辽宁经济发展由点线经济转向板块经济,“三个板块”初步形成。
21世纪初以来重点发展一体化经济。
2004年将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调整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2005年将环渤海“三点一线”开发、环黄渤海“五点一线”开发调整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2008年将拉长短板调整为“突破辽西北战略”,至此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双擎一轴联动的“三大战略”格局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0年,提出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促进辽宁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辽宁“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
战略,2012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根据中央新一轮重大振兴举措战略调整为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这一阶段,我省发展由内陆转向沿海,由点、线转向板块、一体化,由中心城市转向关注“短板”。
二、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态势研判
(一)全面和客观把握经济发展态势
1.2014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影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
当前美国经济稳步回升,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缓慢,但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暗淡。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全年的增幅达到
2.4%,美国经济稳步复苏。
欧元区:“笨猪国家PIGS”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拖累欧洲经济。
欧洲各国联合救治,经济出现复苏,但复苏仍然乏力,2014年增长仅为0.8%。
日本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积重难返,“安倍经济学”效应显现,但潜力有限,2014年经济增长仅为0.2%。
金砖国家增速普遍低于预期,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下降。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2.6%,世界贸易低速增长。
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