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文化的历史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旅游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钱跃君

2013年01月02日,星期三

在德国,有3/4的家庭或个人每年都要出门度假至少4天,平均每年度假1,34次。当然,30,8%的人只是在德国境内(其中6,7%在巴伐利亚),其次是赴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和土耳其。48%的旅游者自己开车,36%坐飞机,只有16%坐旅游车和火车。平均度假天数为12,9天,平均每人化钱812欧元。旅游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成为欧美各国百姓头等的娱乐项目,其实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旅游动机、旅游文化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简略游历一番旅游的文化发展,或许也是给旅游爱好者的一番享受。

古代社会的贵族旅游

旅游最早是与休闲联系在一起的,但有休闲并不一定就有旅游。古希腊时,所有希腊人的业余时间原则上不能用在个人娱乐上,而必须用之于公众事业。好在当年的“公众事业”也包含全社会性的宗教活动,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健美的身体是神的旨意,所以体育运动也成为一项“公众事业”。奴隶主们不用从事体力劳动,但要学习和思考,要关心和投身对国家大事的争议,这之余就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体育训练上。奴隶们尽管天天要劳动,但借宙斯的光,每年能有两个月“休假”去准备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它宗教节日,这就兼有旅游与体育运动。

到古罗马时代就相对宽松些,有钱贵族一方面当然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但业余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享乐一番。可惜当年的罗马人也没想到旅游,在他们看来,罗马(Roma)之外都是没有文化的蛮夷之地(Romania),有什么值得一游?罗马人就喜欢泡在澡堂里休闲,所以罗马人所到之地首先就是修建澡堂,历史上只留下澡堂文化。也有不少学者到被罗马帝国征服或打算征服的地区去考察,并留下许多关于凯尔特民族、日耳曼民族之民风的记载,凯撒大帝就亲自写下了著名的《高卢记事》,这些学者性的文章也算为广义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一笔遗产。

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一个欧洲被分割成许多小国,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国王和皇家。当时的意大利被人看成欧洲的文化中心,谁要学习政治、科学、文化,就必须赴意大利。最早是16世纪的英国皇家,他们将子女送往欧洲各地、尤其是送往意大利,而且一去就是几年,这就是所谓的“骑游”(Grand Tour)。他们通常有许多人陪同,所以出游前呼后拥。如果是公主出游,还必须由公主的未婚姑姨或堂姐妹陪同。那些贵族子女在那里参观纪念碑、教堂和博物馆。通过骑游,小王子们在意大利接受教育,同时开阔眼界,了解各国风情和文化,学会各种语言,缔结各种外交关系,为以后继承王位、治理国家打下基础。后来欧洲各国皇家也学英国,将子女送往意大利,一时骑游文化成为时髦,蔚然成风,很快蔓延到一般的城市贵族和富商家庭。

养、甚至与赌场是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皇家远涉几千里到气候宜人的温泉区去疗养,例如德国的四大疗养城巴登巴登、威斯巴登、巴登洪堡、巴登瑙(德语“巴登”Baden是温泉浴),都是当年欧洲皇家休假之地,都有天然的温泉与赌场。疗养区中各国贵族云集,这刚

好是从事外交和做军火生意的最好时机,所以在没有联合国的时代,旅游与度假成了各国皇家的外交事务。

欧洲文明的摇篮。到了17、18世纪,一位艺术家或诗人,或自以为有文化修养的贵族,如果没有去过意大利,没有在那里拜过师,就要被人看不起。艺术家丢勒、鲁本斯、甚至年幼的莫扎特,都曾远游过意大利。青年歌德已经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但成名之后想更有社会地位,就必须赴意大利游学。经济能力不够,他就向法兰克福的贝克曼银行贷款。意大利回来后,他发表了《意大利游记》,名声鹊起,马上被魏玛公爵国国王聘去担任皇家家庭教师,并因此被封为侯爵,挤身于贵族之列。当然也有异数,巴罗克时代的代表画家、荷兰的伦勃朗因为家境不好,没有赴意大利深造,结果他的画路反而不受意大利风格约束,而且超越了意大利本土的巴洛克式画家。但他无法达到丢勒等“欧洲级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画卖不出好价,经济上潦倒一生。荷兰大城市却争相聘请丢勒去该城市免费食宿终身,国王、商人争相订购丢勒的油画。

纪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文化又回归到传统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只是这时的希腊正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所以欧洲文学、艺术家无法直接前往希腊实地考察古希腊的建筑与雕塑,而只能前往意大利的罗马实地观赏古罗马建筑,前往佛罗伦茨和威尼斯等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来自欧洲各地富有的基督徒,他们也以一生中能亲赴一次罗马而感到安慰,在那里他们祭扫圣·彼得、圣·约翰的墓地或遗址,拜揭那里的七座教堂以赎去自己一生的罪。作为更高的愿望,他们还希望能亲赴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朝拜。那一路上甚至都不是基督教地域,遇到的土匪抢劫和伊斯兰教迫害更为严峻,还有可能在路上病倒而客死异乡。所以罗马教皇亲自安排圣约翰骑士团沿路保护和护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虔诚基督徒。这在当时的一般百姓眼里,与其说是旅游或朝圣,毋宁说是一次探险。

总的说来,当年能谈得上旅游的主要是贵族,其次是城市贵族,因为当时的旅游非常昂贵。当时欧洲还没有很好的路面,旅游需要骑马而行;需要有人陪同和保护,否则会被沿路的土匪劫持。直到17、18世纪现代主权国家的产生,出现了邮路和国家管理,才使旅游略微方便一些。所以普通百姓只能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农田上,95%的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近代社会的浪漫旅游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人长途跋涉征服中东,却给他们看到了完全有异于基督教文明的伊斯兰教文明;马可·波罗远游中国,他的游记给人们带去富饶远东的信息,吸引人们游历远东来获取商利;葡萄牙人非洲新航线的发现,哥伦布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开始了历史新纪元。可见,欧洲文明几乎一直是在广义的“旅游”中推动的,但这些“旅游”都带有政治与经济的功利目的。直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旅游才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追求。

浪漫主义发端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工业革命才刚刚经历几十年,传统的农耕社会就逐步转型到工业社会,轰轰的机器声和浓浓的黑烟雾覆盖了传统的蓝天、白云下的自然生活,那是人类社会一次最大的社会与环境的突变。人们开始畏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