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_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_于桂敏
- 格式:pdf
- 大小:140.67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种不同体现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差异,注重“统一”和倾向“对立”的差异,注重感性和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和语言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施慧英摘要: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所致。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文化差异1、价值取向不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 Pearce,Verrion Cronent等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文化的价值系统,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
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之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之上。
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追求“随遇而安”;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人们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追求自我实现、放任个性、自我肯定、自由发展、要求个人空间、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保护个人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地址、经历、信仰等在西方社会都属于个人隐私)。
因此,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给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
2、思维模式不同东、西方人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因而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语篇结构、编译码方式、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
因此,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
他们说话、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而习惯于绕弯子,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跨文化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跨文化沟通常常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障碍、职业角色等方面探究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
一、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跨文化沟通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不同,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认知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会导致交流中的误解和不适。
比如在华人文化中,多数人喜欢用“客套话”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而在西方国家则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
若没有对文化差异进行充分了解,可能会导致人际交往的不愉快。
应对策略:文化认知需要时间、经验和深入的交往,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观察当地人的行为以及与当地人的接触交流来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认知。
同时,要多加倾听、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严格遵守当地的社交礼仪,不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流中最为普遍的障碍之一。
不同的语言和口音、词汇使用、语法结构等都可能导致沟通的困难。
比如在英语母语国家中,“sum up”和“summary”在意思上并无区别,但在汉语中则不尽相同,而“summary”更接近“总结”的意思。
另外,不同语言中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形象化表达也有所差异,对方可能使用的是我们不熟悉的术语或比喻,从而导致沟通上的错失。
应对策略:提高语言能力是最为实用的应对策略,可以通过学习所需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利用翻译工具、交流辅助软件等工具提高交流的效率。
三、职业角色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角色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商务交流中,礼仪约束着交流双方的行为和表现,而在西方商务交流中则更加注重合作和效率。
此外,不同职业角色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22018年04期总第392期ENGLISH ON CAMPUS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文/宋丽雅【摘要】文化差异作为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的一种障碍,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更是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中西方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以及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与交际活动,同时也对翻译工作产生直接影响。
笔者经过自身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总结,不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从事跨文化交流交际活动的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价值观差异【作者简介】宋丽雅,诺曼艾索机械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一、引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同时我国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企入驻,这使得我国与国外的交流交际越发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从文化差异程度上来看,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差异大,因此文化差异的程度也相对较大,这导致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困难相对较大,因此分析中西方差异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正是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基本措施。
二、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概述文化差异有史以来就是一直存在的,这是由于不同生活背景下人们的信念、习惯以及生活模式必然有会有所差异,而且随着世界各地区移民现象的不断发生,基于解决文化冲突与矛盾的文化差异研究也开始日益深入。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由于生活地区不同产生的心理程序差异,这一差异在不同的群体、地域以及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
跨文化交际就是基于文化差异的概念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交际活动。
中西方人文环境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浪潮中越来越重要。
中西方在人文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很大,不仅是用词、发音和语法上的差异,更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文讲究含蓄、委婉,注重感情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英语则比较直白、简洁,强调效率和任务导向。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
例如,西方人在交流时会表现得很直接,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面子、尊重和关系。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交往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掌握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并学习如何表达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重视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而中国重视家庭、社会地位、群体集体的荣誉感和面子。
西方人喜欢直接交流,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人则注重传统道德规范、家庭和社区的影响,同时注重面子和群体集体的荣誉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可能会感到中国人过于保守、保护主义,而中国人则会感到西方人过于冷漠和自私。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
第三,信仰和宗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里面有自己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如佛教、道教等。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统和价值。
在国际交流中,很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
例如,伊斯兰教被西方社会误解和歧视,所以了解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在中国文化中,离经叛道和异端邪说都是不被欣赏的,因此在跟中国人沟通时,应该谨慎地处理涉及信仰和宗教的问题。
最后,跨文化交际也经常涉及到节日和庆祝活动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民俗、食品、礼物和习俗。
从文化差异透视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作者:杨云高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8期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密切与频繁,文化之间相互浸染、相互作用,致使二者出现一定的融合倾向。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巨大,若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就会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因此,想要促使中西方共同发展、携手并进,就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要从文化差异入手。
本文联系实际,剖析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在此视角下影响双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影响因素引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西方交流逐渐密切,我国对外交流已进入新的阶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长的人,交流时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外,还受到文化差异影响,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冲突。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语言文字中,还分布在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西方之间的距离并不仅仅在于地理上的距离,还在于文化和人类思想意识。
想要实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详尽研究,了解、尊重差异。
一、文化概念剖析所谓文化,乃是人类社会中各项活动所导致的多项产物总和,包括两种形式,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思想观念、科学技术、艺术、风俗习惯、语言等,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共同观念认为,文化是由长期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现象,是历史的积淀产物,它既凝集于实物之中,体现在物体造型、色彩等的方方面面,又游离于物质世界纸上,存在于精神当中。
人类文化是在交互关系中不断进行交流和影响、被大众广泛认可的能够代代传承的意识形态,是人类针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的集合与升华。
总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与其所有产物,内容十分丰富。
二、文化差异背景下影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因素1、地理环境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会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影响当地居民的外表、生活习惯,乃至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行为规律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对这种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中西方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
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群体荣誉和个人责任。
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
第二,中西方人在“面子”和“尊重”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
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尊重”,并且尊重的对象是人本身,而不是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第三,中西方人在表达感情和交流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在中国,人们会更加含蓄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以上的差异对于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深远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法:第一,尊重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交流时避免误解和冲突。
第三,注重情感体验。
中西方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情感,并试图调整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的环境。
总之,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管理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然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效果,不同国家间的频繁的交际往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跨文化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在表现形式、价值观差异、风俗差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方面等。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提高我们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
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表现形式上的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间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在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在饮食上面的文化差异、在婚礼上的文化差异。
1) 商务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形式从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
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
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
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
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摘要: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媒介,又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栽体。
语言与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而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那么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本文将从文化起源、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等六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剖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来防止交际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障碍。
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障碍;跨文化交际一、引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合作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也日趋频繁了。
然而,在这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交流的对方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教育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双方常常会不可防止地发生文化震荡(CuhuralShock)和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
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出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语言是人与人相互接触时使用的交际工具。
〞(陈源?语言与社会生活?,1980)。
而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 Tylor)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年出版)中提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柏默(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局部跟整体的关系。
〞可见,语言与文化分不开。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文化的熏陶下,中西方各民族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思辨行为、人生观、世界观等,这些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的联想不同,而影响交际信息的传递。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用方块汉字就能准确地把各种各样的事物表达得清清楚楚;而西方人虽用的是字母文字,但也同样能把这多姿多彩的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本文将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包括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对比。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思维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理解、非语言交际、沟通风格、冲突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促进有效沟通和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谐与发展。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体而言,中国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分析性、逻辑性。
在认知方式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寻求整体最优解。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元素进行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来认识事物。
这种分析性思维使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细节和精确性。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平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效率,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
这种价值取向使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强调效率和结果。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语言、价值观、信仰、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解决这些障碍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主要原因。
1. 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但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包括语言理解、口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理解和处理好中美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增进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价值观方面:中美两国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注重个人权利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语言方面:中文和英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文里的成语、谚语和典故等,往往没有直接对应的英文表达,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一定难度。
习俗方面: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饮食习惯、节日庆祝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喜欢在饭桌上交流;而美国人则更注重隐私和独立,不轻易接受礼物。
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沟通难度:由于价值观、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障碍,影响交流效果。
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和冲突,影响双方的关系。
为了有效应对中美文化差异,以下措施值得借鉴:学习对方的文化特点: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语言和习俗,以便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适应。
适应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不轻易评价和批评,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适应和接受。
中美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有效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
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特点、适应文化差异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好对对于促进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理解和探讨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于促进有效沟通和减少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美文化差异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种文化价值观的优劣之处,最后提出建议。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于桂敏1,王艳秋2X
(1.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辽宁大连116026)摘 要:从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念;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4)03-0076-04
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不仅是/社会人0,而且是/文化人0。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文化无所不在。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由于人类的生理构成的一致、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某种重叠,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同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又可以造成不同文化之间自然而缓慢的融合。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大不相同的文化现实。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很微妙,并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因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中的一种潜在危险。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0[1]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一、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0,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0。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0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人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造的精神。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0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科学家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则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不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实际上,圣经中的Testament一词即是Agreement的意思,原指上帝与人的统一和一致。/耶稣0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人与上帝一样是造物主。他们的神凡对立观表现为人们虽然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而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我们从谚语Godmakesandmanshapes(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中也能看出神凡二分的观念和人积极抗争的精神。西方人这种天
第20卷第3期2004年9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 Vol.20No.3
Sep.2004
X收稿日期:2004-05-10作者简介: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副教授。人相分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0的言语观。[2]虽然中国古人早就有二元的辩证思想,但他们所强调的不是二元的分离对立,而是二元相辅相成的统一,如:/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0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昼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然而/田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的思想经过禅宗派佛教的传布而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人与田地万物为一体0便成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0、/吉人天相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0等等,把天与神分开,把天当作自然,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谋划一件大事时,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0的条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指导下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3]/天人合一0和/天人相分0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二、从对个体与群体的态度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0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主的实体。这个点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断向前运动,形成一条自我实现的直线。但直线难免交叉、切割,于是利益发生冲撞,各种社会矛盾就会产生。在这种线性、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人注重自立,人人也感到自危,从而养成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伦理,也养成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例如:Allpeopleareequalbeforethelaw(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个体主义至上的精神传统深入人心。只要看看英文词典中的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为前缀的就可以看出/个人0在英语民族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respect,sel-fmade等等。AmericanDream(美国梦)就是对美国人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0,/在朝者忠于君0。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的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0的帽子谁都不想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0这句话总是受批评的。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0、/国0、/天下0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讲究集体主义,但是也使中国人/循规蹈矩0、/安于现状0、/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0,缺乏进取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而且过分重视/关系0,很多人把拉/关系0当作处事哲学和生活的指南。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传统的群体主义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的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人们在做到/先公后私0、/先人后己0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有的利益,但是,传统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仍然认为追求个人吃喝玩乐是渺小的、卑劣的,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忤逆,是要严加防范的恶行。一个人真正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程度地履行各项社会义务。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说到底,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三、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
#77#于桂敏等: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西方文化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霍尔曾指出,/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单向时间的铁腕的控制0。[4]如,Timeandtidewaitfornoman(时不我待)。西方人觉得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有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的注意力主要用于未来事情的规划与实现。特别是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他们有意识地切断与母国的联系,梦想创造一种无宗教迫害、完全自由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0,他们只能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义无反顾地奋力走向未来。在他们心目中Afutureisalwaysanticipatedtobebiggerandlarger(未来总是更美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0。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着眼未来才能掌握世界。他们追求变革,反对传统,标新立异似乎成为西方国家的时尚。所以,西方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向前看、重求知,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鼓励开拓创新。在时间概念上,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0以及/前所未有0、/后继有人0之说。中国人虽然也叹息/岁月不待人0,然而昼夜更迭、季节交替的环式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0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对/时过境迁0有心理准备,并慢慢地期待着/时来运转0。告别语和劝慰语几乎都是/慢0字当头,如/慢走0、/慢用0、/慢慢来0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式的、向后看、重修身,认为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稳定守序。[5]在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霍尔曾经指出,美国人/对待时间就像对待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6]0人们的整个生活完全受制于严格、精确的时间安排,/Timeismoney0几乎成了每个美国人的信条。而在中华文化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0却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盛行。/慢走0成为人们分手时的用语。这些都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守时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不守时/常常被看作是傲慢或不负责任0。当问到/Whattimeshouldwecometodinner?0时,美国人可能有两种回答,若是诚心邀请你共进晚餐,他就会给你一个准确的时间;如果并无诚意,他就会回答:/Anytime0。而在东方文化中,如果回答/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