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2021年第07期110艺术纵横浅谈舞蹈创作中的“留白”艺术——以舞蹈作品《声希》为例李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一、绪论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艺术延续至今仍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有着深刻的美学价值。
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留白的一种形式的体现。
舞蹈中的“留白”则在视觉效果上会减少压迫感,给予人更丰富的现象空间,“留白”这一艺术手法为舞蹈的艺术表现增添了更多“含蓄”的意蕴美,让舞蹈作品的呈现更加多元化。
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二、“留白”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一)舞蹈内容的“留白”1.人物和情节艺术都是相通的,电影故事的“留白”控制着剧情节奏;话剧表演中的“留白”演员通过停顿为观众留下理解的空间;而在舞蹈作品中剪辑掉细枝末节的内容,让舞蹈的人物塑造变得含蓄深刻,也是“留白”概念的体现。
从舞蹈剧情的观感体验出发,“留白”的艺术为舞蹈的观赏赋予了更多乐趣,这一手法是开放式结局的关键,不仅在完整剧情的过程中给予观众自由完成拼图的快感,更是为舞剧灌注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及意义。
2.环境和氛围灯光的“留白”可以在舞台上塑造虚拟的时空关系,渲染主题氛围,更好地表达作品臆像,叙述舞台空间与作品内容的虚与实的关系。
通过虚与实、聚与散等方式,使舞台呈现独特的色彩艺术。
在空白区域黑与白处理,给舞蹈作品内容带来更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束光可以是一扇被打开的窗子,可以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也可以是一段豁然开朗的思想。
(二)舞蹈形式的“留白”1.结构和布局舞蹈创作在队形中,铺满整个舞台的队形给人视觉上的张力,通常用于舞段的高潮,但在调度设计中利用好舞台角落,在舞台布局中突出个体与群体的对比关系,配合灯光营造出独立的空间,给观众精神上的冲击,做到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的空景“现”,即空间的构成。
舞蹈结构也是要像诗书画一般疏实结合的,不论是在情节式结构、情景性结构或者抒情性结构中,作品的幕与幕之间都需要“留白”进行疏密缓和与承接。
浅谈舞蹈的艺术创作摘要:舞蹈的结构是创作成品舞蹈的核心,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所在,它引领着编创者去实践去探索,而舞蹈的编创手法则是帮助创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情节与人物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金大奶奶》舞蹈编创结构提炼于白先勇的短篇悲情小说,从文学作品中提炼结构、情景情节、人物形象能够使舞蹈作品在质量、分量、力度和水平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
关键词:舞蹈结构;编创手法;金大奶奶舞蹈编创是艺术的再现,展示着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和表现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把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鲜明、感人,是当今舞蹈编创的一种趋势,也是用舞蹈展示文学艺术的重要媒介。
舞蹈编创用艺术的语言将作品生动地搬上舞台,既增加了舞蹈的文学底蕴,也用形象、直观的表演艺术将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在舞台上展示出来。
《金大奶奶》是台湾六、七十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白先勇的处女作,作者以老辣的文笔、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封建社会中被戕害和吞噬的悲惨女性――金大奶奶的悲惨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形象。
本文以《金大奶奶》文学作品为创作背景,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运用舞蹈编创理论来进行舞蹈创作,通过舞蹈结构的设计、舞蹈层次的把握和舞蹈动作、道具背景的运用来展现金大奶奶悲剧形象,将《金大奶奶》改编成舞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金大奶奶的悲剧艺术形象。
通过自创舞蹈,可以深入了解舞蹈创作方法,更好地以舞蹈形式塑造文学作品人物,对推动小说《金大奶奶》的研究和文学作品舞蹈编创的探索,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舞蹈编创首先要综合各种适合你所要表现内容的因素。
作为创造性地艺术、就要有技术性和特殊能力、还要有特别的艺术手法。
在与舞伴合作关系之间、与音乐的配合关系之间、充分利用道具等都与创造性产生关联,让丰富的思考、全面的操作、流畅而自由的展现,并很快获得创造的形式和感觉。
技法不过是一种方法,是把动作进行艺术处理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代替创作,创作是“法外”,而不是“法内”,创作者永远都在不断创作出新的东西,新的动作,新的组合方式。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
幼儿舞蹈创编是指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由教师或幼儿参
与共同创作舞蹈动作的过程。
幼儿舞蹈创编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幼儿在舞蹈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艺。
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
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舞蹈动作。
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舞蹈主
题和内容,如自然风景、动物世界、儿童游戏等。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参与到舞蹈创作中,让他们动手动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通过合作学习
的方式,让幼儿在团队中学会彼此尊重、合作共赢,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幼儿舞蹈创编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
师可以通过音乐、道具、服装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舞蹈氛围,让幼儿沉浸快乐地参与到舞
蹈创编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创作
等方式,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和能力。
幼儿舞蹈创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舞
蹈动作,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个性。
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幼儿对舞蹈创编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教师
可以组织幼儿参加舞蹈活动和比赛,为他们展示舞蹈成果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
成就感。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要求摘要: 幼儿舞蹈的创编过程,是编舞者认识幼儿生活、表现幼儿情趣的过程。
幼儿舞蹈的创编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幼儿,做好构思立意工作; 舞蹈结构要合理,要有创新性; 要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烘托幼儿舞蹈等是基本。
关键词: 幼儿舞蹈; 创编; 基本要求幼儿舞蹈是指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劳动、娱乐和一切带有幼儿情趣的事物中,选取和提炼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表达幼儿思想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
幼儿舞蹈同成人舞蹈一样是一门动律艺术和感情艺术,具有“趣味性”、“夸张性”、“激思性”和“直观性”等特点。
根据幼儿舞蹈的特性,幼儿舞蹈在内容上应该形象地反映幼儿心理特征,使幼儿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等品质,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在形式上,幼儿舞蹈应注重“儿童化”,用“直观、夸张”等手法,获得富有稚气、活泼的幼儿舞蹈语汇[1]164。
一、深入了解幼儿生活幼儿舞蹈的创编过程,是编舞者认识幼儿生活、表现幼儿情趣的过程。
认识幼儿是表现幼儿情趣的基础。
因此,了解幼儿是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创编幼儿舞蹈的重要手段。
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个年龄段都有许许多多可以挖掘和表现的题材。
要到幼儿中间去,知道他们想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幼儿的眼里天是蓝蓝的,花是红红的,水是清清的,树是绿绿的,处处充满阳光,生活无限美好……他们具有看问题直截了当、单纯稚气的特点,因而在创编幼儿舞蹈时表现内容要简单,立意要单纯、直接,不要拐弯抹角。
要充分体现幼儿的特点,表现方式应尽量让幼儿一看就懂,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让他们有意识地去舞、去跳。
稍稍夸张的表现和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自然真实有感染力,赏心悦目,这些都是最受大家喜爱的。
只有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创编出幼儿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
不去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凭空想象,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幼儿身上,编出的舞蹈就会脱离现实,矫揉造作。
浅谈舞蹈编导的创作手法摘要:一个舞蹈,想要给它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舞蹈编导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舞蹈,想要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可,就要采用多方面的创作手法,使舞蹈艺术得到升华。
关键词:舞蹈;编舞;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25-01一、传统编舞法向传统表现手法学习,对于舞蹈编导来说尤为重要。
譬如京剧传统中假设性手法,亦叫虚拟手法,这个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受到国外艺术家们的高度赞扬。
他们说:世界上有一条最好的船,那就是中国京剧《秋江》中的那条船。
从那时起许多的编导就像继承民族的表现特色,从花、鸟、虫、鱼和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进行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舞蹈动作,主要是采用模拟和象征的方法。
如蒙古舞蹈通过马的奔驰动作和鹰的飞翔动作,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
而汉民族舞蹈中有很多舞蹈动作是从动物的动态形象中提炼加工的,如:“虎跳”、“扑虎”、“金鸡独立”等,有力地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比如舞蹈《海浪》以主题动作“软手波浪式”和“棱角屈伸的两臂”来表现海燕展翅飞翔和海浪起伏的翻滚。
舞蹈创作中“师法自然”就是从生活中摄取元素,并把它们提纯、复现、个性化形象化和韵律化,把抽象的动作又具体化为情感语言,赋予舞蹈动作、舞蹈节奏、舞蹈造型以深刻内涵。
比如:张毅老师在六一年搞过一个独舞《驯马》,“想塑造一个勇敢的驯马手的形象,表现他时而上马,时而下马,时而无规律地奔腾、被摔倒在地,时而又飞身上马、终于驯服烈马的过程,从而展现了一种力量和一种喜悦。
创作这个舞蹈,张毅老师就用假设性的手法在观众面前表现了一匹烈马的形象,观众很喜爱。
”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观众是可以接收的。
为什么观众能接受,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觉是在过去全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用虚拟的动作和道具做极小的外来暗示,就可以唤起整体的联想。
假设性的形象化动作及以部分小道具代表整体,这就是在舞蹈中学习运用京剧传统表现的手法。
浅谈舞蹈创作中的舞蹈美感[摘要] 舞蹈美感是舞蹈美学中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具备舞蹈美感是非常重要的。
舞蹈编导始终将其舞蹈美感渗透贯穿在舞蹈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从而达到舞蹈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美、构图美、整体美,使这些美的舞蹈形式始终服务于舞蹈的内容。
舞蹈编导培养自身的美感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
[关键词] 舞蹈美感结构美语言美构图美整体美“舞蹈美感”是舞蹈艺术领域中常用的词汇。
“它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感觉器官在对舞蹈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后,所引起愉悦欢乐的一种心理状态。
舞蹈美感在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美学中是与舞蹈美同样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因为舞蹈美感是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的基础,所以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不能离开舞蹈美感。
”①作为一名从事舞蹈创作的教师,如果没有舞蹈美感或是缺少舞蹈美感,那么他的舞蹈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不论其反映的生活是多么的正确,也不能产生感染人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舞蹈作品失去了审美价值。
所以,舞蹈编导应提高对舞蹈美的感知、理解水平,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在舞蹈作品的整个创作思维过程中,舞蹈编导的舞蹈美感始终渗透贯穿在其中,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时刻遵循舞蹈艺术规律、遵守舞蹈美学原则,把握舞蹈美感的直觉性、情感性、思理性、民族性、享乐性的五种特征。
这样舞蹈编导在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后,才能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美的生活内容,从而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准确的传达给观众,使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感染和鼓舞。
接下来我将简单的谈谈舞蹈编导如何运用美感并通过美的舞蹈形式来表现舞蹈内容。
一、结构美舞蹈创作中的结构问题,不仅作为创作步骤之一来重视,而且是衡量舞蹈编导艺术功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取材于音乐作品,在已有的音乐结构基础上,用舞蹈的物质形态将音乐内涵外化为视觉形象。
120〉〉学术论坛 2014 · 07ART EDUCATION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各门类艺术均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作品、表演、编创等各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而言,在诸多作品问世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不同民族、地域,其舞蹈形态、形式均有差异,这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舞蹈创作的样式主要有三种:原形式、借用式与解构式。
在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由于现代与传统的激烈碰撞,民族文化与艺术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并存的新形式,多种思想形式的碰撞,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作方面对于文化内涵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较为模糊的地带。
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数编导选择了现代的编创模式、技法以及观念,加上民族民间舞传统的艺术风格、特征、形态等的融合,以此作为编创作品的主要方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度”却很难把握,且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编导在编创作品时往往容易忽略作品的本质核心。
在编创时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往往会更注重强调形式感和技法的呈现,对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却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在创作时无法深入表达所思所感,从侧面来讲这亦是众多编导心中的难题。
随着多年的教学和编创实践,笔者发觉民族民间舞蹈已消失其传统性,可用的语汇越来越贫乏,并且离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想要做出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必须深入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民间舞的本质是来自人们千百年的信仰和劳作方式,所以实地采风体验是民族民间创作的必要过程。
一、作品编创动作素材的传统性语言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符号,作用在舞蹈之中,就是最基本的舞蹈动作。
各民族的舞蹈动作语汇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形象与风格,它是区分各民族舞蹈特征的关键。
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过程中舞蹈动作是实践创作的重点,舞蹈语汇的运用要精准、合理,富有变化地进行编创,实则需要编导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注重民族舞蹈语言先在性的前提,从而进行创作。
浅谈舞蹈编导中的编舞技法与创新实践摘要:舞蹈编导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编导者具备丰富的编舞技法和创新能力。
编导者需要通过对舞蹈元素的熟悉和理解,以及对舞蹈表现形式的掌握,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
本文分析了舞蹈技法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探究舞蹈编导中舞蹈技法的应用方法,并提出舞蹈编导中编舞技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舞蹈编导;编舞技法;创新实践在舞蹈编导中,编舞技法非常重要。
编导者需要通过对舞蹈节奏、音乐节奏、舞蹈形态和舞蹈意境等方面的把握,来设计出合理的编舞动作。
同时,编导者还需要对舞蹈动作的造型、空间运用和舞蹈情感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以便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内在意境和风格。
一、舞蹈技法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舞蹈技法是舞蹈编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表达舞蹈艺术的基础,也是舞蹈编导必备的技能之一。
舞蹈技法不仅能够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还能够在舞蹈编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舞蹈技法包括了舞蹈的基本功和技巧,如舞步、转体、跳跃、转换等等。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础技能之后,舞者才能够在舞台上更加自如地表达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舞蹈技法的训练能够让舞者的身体更加协调灵活,舞蹈动作更加流畅自然,从而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
在舞蹈编导中,舞蹈技法是创作的基础。
编导需要根据音乐、舞蹈主题和舞者的特点来设计舞蹈动作,而这些动作必须要符合舞蹈技法的要求。
只有舞者掌握了舞蹈技法,才能够更好地表达编导的意图和创意。
舞蹈技法还可以帮助编导更好地控制舞蹈节奏和节拍,从而让舞蹈更加协调流畅。
舞蹈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如果舞者没有掌握好舞蹈技法,很容易受伤。
舞蹈技法的训练可以让舞者更加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二、舞蹈编导中舞蹈技法的应用方法(一)注重舞蹈形象的捕捉舞蹈编导是一项需要高超技巧和创造力的艺术工作,其中舞蹈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在舞蹈编导中,注重舞蹈形象的捕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舞蹈编导需要对舞蹈形象有深刻的理解。
浅谈如何创编儿童舞蹈(全文) 儿童舞蹈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事业,它能展示儿童内心世界,抒发儿童内心感情,是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易被儿童接受并喜爱的艺术形式。
因此,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光自己会跳好舞蹈,更要提高自己创编儿童舞蹈的能力。
但据调查,大部分教师对儿童舞蹈的创编还是感到畏难,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根据十几年来的教学创作经验从以下六个方面系统谈谈如何创编儿童舞蹈,使教师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快掌握创编儿童舞蹈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一个适合编舞的题材题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选择题材时,编舞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时随地汲取生活的“营养”,天长日久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确定主题舞蹈作品是由一个核心部分发展起来的,这个核心就是舞蹈的主题。
因此,在儿童舞蹈创编中,主题的确定要明确,不能失掉“主心骨”。
可以从以下三类中去获得:1、以有直接教育意义的、思想性较强的作品为主题,如舞蹈《小猫钓鱼》、《你我他》等。
2、以感受为主、表现性较强的舞蹈为主题,如《洗衣歌》、《采茶舞》等。
3、以审美意义为主、欣赏性较强的作品为主题,如《荷花舞》、《孔雀舞》等。
三、舞蹈结构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布局,它包括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
1、开始部分。
舞蹈作品中的开头设计好了,能把儿童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吸引到舞蹈的情境中来。
2、发展部分。
如舞蹈《孔雀舞》通过缓缓而起的“孔雀漫步”、“孔雀吸水”、“孔雀洗澡”等具有鲜明对比的段落,使舞蹈构成流畅、起伏的情绪发展。
3、高潮部分。
如舞蹈《春节序曲》,把高潮部分设计在临近结束处,运用整齐一致的动作变化、明快渐强的音乐节奏变化、强烈情感的情节变化,将舞蹈推向了高潮。
4、结尾部分。
舞蹈的结尾具有总结乐思和结束乐思的作用。
好的结尾,能给儿童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如《孔雀舞》的结尾以和开端同样艳丽的“孔雀开屏”画面,前后呼应而结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舞蹈创作
作者:赫珈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3期
[摘要]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审美的活动,由于每个舞蹈家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
养、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就对所要表现的
生活内容有不同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创作不同的舞蹈形象。文章对
舞蹈创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舞蹈创作;舞蹈;审美;舞蹈家
舞蹈创作既是一种审美创作活动,又是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扬的规律,这样才有可能使创
作出的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
神存在物。首先要研究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其次就是我们进行舞蹈创作时,要依据舞蹈创作
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独特的创作精神,能够顺利地
到达成功和胜利的彼岸。
在我国多半个世纪的舞蹈发展的历史中,舞蹈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舞蹈界所关注
的,曾经进行过多次讨论的问题。大多数舞蹈家对“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
“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看法似乎比较一致。在一个时期内,很多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
入生活的海洋,努力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果是一批年轻的舞蹈家成长起来,他们创作
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也有些人却没有成就。于是有人自嘲说“我被生活淹死了”。
也有人据此,对搞舞蹈创作要“深人生活”产生怀疑……同样是投入火热的生活,有的人在舞蹈
创作上取得了成就,有些人则收益甚微。这种现象,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
然形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意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因素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牵扯
到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概括、能力的提炼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表现技能水平等
等问题,所以,这不同的原因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查找原因。不过,这个现象也说明了
对于一个舞蹈家说,有了生活并不等于解决了舞蹈创作的一切问题。生活只是舞蹈创作的源
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有了源泉、有了基础,并不等于有了舞蹈作品。从生活到舞蹈作品的
诞生和形成,还需要诸多必要条件,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舞蹈家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能动的感受、体验、认识生活的问题。生活是
一个浩瀚的海洋。生活,既包括当代现实生活,也包括过去的历史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生活;
既包括社会群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个人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既包括让你们的
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而有
的人和事,虽然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却给你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只有那些在你感情
上引起共震的社会生活现象,激起情感的波动,引起你共鸣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提供你舞蹈创
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是人的生活进入舞蹈家的情感世界,才能成为即将作为舞蹈作品的题材内
容,其次,要解决舞蹈艺术的形式问题。每个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必须解决与题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容相适应的舞蹈体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表达的生活内容投入到一定的舞蹈形式审美中。
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
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的要求,才能创作出充分发挥舞蹈本体的表现功能,在艺术上较为完整的
舞蹈作品。
舞蹈创作中表现什么,即什么题材,受舞蹈家生活情感、体验影响,也受艺术形式规范的
制约。根据舞蹈艺术审美特征,舞蹈作品在表现和反应社会生活方面有其特长也有局限,这就
是客观艺术规律。在过去的一个不短的时间内,有些人总是强调舞蹈表现和反应社会生活的局
限性,甚至划分出这类生活可以用舞蹈表现。因此,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流传开来,似乎只要远
离当代现实生活的“神话”、“历史传说”一类的题材才属于舞蹈艺术的天地,这种主张就是过去
流行一时的“艺术分工论”。这种论点反映了一些人对舞蹈艺术的片面理解和舞蹈艺术巨大潜力
的质疑。在舞蹈界存在的“可舞性”与“不可舞性”问题也反映了这一问题。所谓“可舞性”多指生
活中原有的舞蹈生活,或是容易舞起来的生活情景,或动作性较强的事物。我们在舞蹈题材上
并不反对“可舞性”,但却反对把“可舞性”限制在一个条条框框内。其实“可舞性”与“不可舞性”
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主张“不可舞性”向“可舞性”转化,也就是把原来难以
用舞蹈表现的题材,经过创造性的改变转化为可以表现的题材。其转化的关键就是我们根据舞
蹈特点去寻找反映生活的视角,运用艺术的创造和想象力对生活题材进行改造和加工,把我们
的视角从“表现生活中的舞蹈”转移到“用舞蹈来表现生活”。
从前,有些编导家在选择舞蹈题材时,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面现象,如工人生活的纺织或
炼钢、农民的播种或收割、部队的打仗和军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替代了人体劳动,
拖拉机、康拜因也将镢头、镰刀淘汰。开机器、按电钮恐怕没什么可舞性了,因此偶人“杞人
忧天”地担心舞蹈创作已经到尽头了。自从我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
正,使我们认识到了遵循舞蹈创作规律对舞蹈的重要性,从而得出:我们的舞蹈作品只有把重
心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上去找,才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力,才能
使舞蹈艺术发觉出其潜在的艺术表现功能。我国进入20世纪80~90年代的舞蹈获得了可喜的
成就,证实了我们已经从“简单的模拟再现”迈入了“复杂的概括表现”的历史新阶段。人的内心
复杂多变和深邃深奥,只要我们深入理解、体验、发掘和探寻,善于运用创作想象的翅膀,就
会发现舞蹈艺术发展道路无限宽广。人永远是舞蹈创作的主体和核心,以人体为手段,直接表
现人体本身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所在。因此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舞
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形式、风格舞蹈应遵循的审美创作规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