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48
土传病害防控技术简介
1%申嗪霉素处理技术:
1、清洁田园
2、翻地
3、浇水,用清水喷灌2小时,水分均匀渗透耕层土壤。
4、施药,使用剂量5g/㎡,随水均匀喷灌土壤,然后再喷灌2小时清水。
5、覆盖塑料密闭土壤,四周用土压实,密闭10-15天。
6、揭膜通风5-7天,再播种或定植作物。
注意事项:用喷灌设备施药效果好于喷雾器,使药液均匀渗透在30cm 深土壤,地膜覆盖在密闭的棚室内进行效果好,且一定将地膜四周及棚室内立柱四周压严,以防透气。
98%垄鑫颗粒处理技术
1、清园
2、调节土壤湿度,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持水量的60~70%。
3、施药,按25~40g/㎡,将药液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并与20-30cm 土壤混匀。
4、翻地,将药剂与20-30cm的耕层土壤拌匀。
5、浇水,使药剂遇水后迅速产生气体。
6、密闭土壤,四周用土压严,不得使气体逸出。
7、揭膜通气,透气5-7天后播种或定植作物。
注意事项:草害严重地块,清园后适当浇水,使杂草种子处于萌动状
态,除草效果明显,土壤温度要在6℃以上,塑料膜不能有破洞,接头处一定压严,有立柱结构的温室,立柱边要压严。
嫁接技术:
用板砧2号、赤茄、CRP、托洛巴姆、野生番茄等作砧木,砧木播种2-3天后,再播种接穗,当砧木两叶一心时用插接或劈接的方法进行嫁接。
客土:
将棚室内耕层土壤挖出,用裸地非菜园土回填。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如何用化学方法防治土传病害?
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我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和青瓜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损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化学方法防治土传病害1、土壤消毒(1)真菌性病害可分别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50%敌克松600倍液、中生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
(2)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所用药剂为中生霉素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1000~2000倍液淋施土壤。
2、病害防治:在出苗后可进行喷雾防止,或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医治或进行灌根。
灌根方式除选用淋施外,还可将喷雾器的喷头取下,直接用喷雾器杆灌根。
以上就是青瓜我整理的化学方法防治土传病害,让对大家有所助力,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多农药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到进行咨询!。
经验分享如何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而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
然而,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如真菌病、细菌病和病毒病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导致庄稼减产甚至死亡,还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困扰。
因此,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经验分享,供农民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基础。
首先,要定期进行土壤消毒。
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或热处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害源。
其次,要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定期疏通沟渠,排除积水,避免水浸情况产生。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田间杂草,控制虫害的滋生。
二、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民在选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可以咨询专业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研部门,了解各个品种的病害抗性情况,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当选择。
三、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也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一种有效措施。
通过合理选择不同作物轮种,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害的传播和寄生风险。
例如,可以将一季禾谷作物和豆科植物轮作,还可以将病害易发作物和抗病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农作物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要避免施肥过量或不均匀,以免引发土壤病害。
五、合理用药适时合理用药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初期或发现病害时,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选择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
为了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并避免滥用化学农药。
六、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监测和预警是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对农田进行巡视和调查,发现病害早期迹象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如遥感和无人机,对大面积农田进行快速监测和诊断。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作物土传病害是指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原体侵入作物根系造成的病害。
这类病害在作物生产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1. 土壤中病原体的存在。
土壤是各种微生物的生存场所,包括一些病原菌。
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等待条件成熟时侵染作物。
2. 土壤环境条件。
土壤的湿度、温度、酸碱度等环境条件都会影响土传病害的发生。
湿度过高会促进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加剧作物的发病情况。
3. 土壤质地和结构。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都有一定影响。
质地疏松的土壤更容易导致病原体传播,而结构紧实的土壤则相对较少。
4. 土壤管理不善。
缺乏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增加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
连作、积肥、施用高浓度的化肥等都是导致土传病害的常见原因。
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
这些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减少被病原体侵染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作物的发病率。
2. 合理施肥。
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耕作制度。
采取轮作、休耕和间作等合理耕作制度有助于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减轻作物的发病压力。
4. 土壤消毒。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土壤,可以采用土壤消毒的方法来杀灭病原体,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蒸汽消毒、化学消毒等。
5.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采取适当的间作和轮作,保持土壤通风透气,都有助于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6. 合理灌溉。
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传播。
特别是在病害易发期,需要避免过度灌溉,以防止土壤中病原体活动。
抑制土传疾病,就用加加旺激抗菌968一、什么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二、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藏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e三、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2、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3、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针对土传病害,加加旺激抗菌968微生物菌肥可以一石二鸟,既为作物提供全面养分,又可以抑制土传病害。
加加旺激抗菌968微生物菌肥是山东省聊城福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微生物制剂。
内含具药、肥、生物素三位一体。
使用后活性菌孢子在植物根系周围大量繁殖,分泌多种抗菌物质,防止植物受病原菌的侵害,起到防病功效;同时能抑制和防止蛴嘈、蝼蛄、白蚁、线结虫、金线虫、甘蔗钻心虫、地老虎、福寿螺等多种土传害虫,可以大幅减少农药投入,降低公害残留。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通过土壤传播的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害的病害。
这些病害是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它们的传染途径不同,但在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过程中,它们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和预防措施。
1.环境因素土壤中的高湿度是作物土传病害的主要因素,植物根部长期处于湿润的环境中,病原体有足够的时间攻击植物。
此外,高温、低温、酸碱度、营养成分等都是影响土传病害的重要因素。
2.土地利用史土地利用史是影响土传病害的另一个因素,长期仅种植同一作物会导致土壤中对该作物有害的病原体大量存在,进而形成土传病害。
3.病原体土传病害的病原体多为真菌、细菌和线虫等微生物,它们存活在土壤中,通过接触、感染和寄生等方式传播到植物根系,导致植物生长和发育异常。
在土地利用方面,保持种植轮换并应适当减少单一种植作物的时间,这有助于防止病原体在土壤中大量扩散。
2.改善土壤环境为了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应合理控制土壤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在选择作物品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4.卫生管理在作物种植、收获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管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包括及时清除枯叶、枝条等植物残体,防止它们成为病原体传播的来源。
5.药剂预防为了有效地预防作物土传病害,可以在种植前进行合适的土壤处理,包括使用杀菌剂和肥料,以杀死病原体和促进植物生长。
总之,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土地利用史和病原体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要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改善土壤环境、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卫生管理和药剂预防等措施。
土传病害处理解决方法
土传病害严重的棚室
想要改善和缓解这一现象,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需要菜农
循序渐进地进行。
土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里面既有很多致病菌,也有大
量的有益菌,它们共同生活在土壤中,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又相互
促进、相互联系。
对于土传病害严重的棚室,想要改善和缓解这一现象,并不是短
期内就能实现的,需要菜农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改变用肥用药习惯 菜农要改变传统的大水大肥、用狠药的
习惯,尽量保持土壤微生物菌群处于正常状态,并创造利于有益菌存
活的土壤环境,如增施有机肥及微生物菌剂、保持土壤处于半干半湿
状态,粪肥使用前要腐熟好,以保护根际周围的环境,同时确保根系
健壮生长。
其次是减少菌源 当蔬菜拔园后要及时清洁棚室,将染病的病残
体带出棚外销毁,以减少菌源。歇茬期进行土壤消毒后,要注意及时
补充有益菌,人为提高土壤中能抑制有害菌的放线菌、光合细菌、酵
母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数量,逐步恢复土壤中各种菌群的平衡。
第三重视土壤的改良 蔬菜定植前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疏松
深层土壤;在蔬菜生长期间勤划锄,打破表层板结的土壤,增强土壤
的通透性,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对于严重板结、盐渍化的土壤,除了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外,
菜农可使用土壤结构促进剂或土壤调理剂,具有消解盐害,疏松改良
土壤的作用。
第四加强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 平时还要注意提前用药
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发现病害及时灌根,对症用药,最大限度的
减少损失。
土传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特别大,所以各位要尽早预防,减少种
植损失!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
土传病害是指植物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存留,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的一种病害类型。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根系病害、茎基病害和地下部病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
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多年同一作物、连作、轮作不当等也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土传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预防土传病害非常重要。
种植不同的作物、适时休闲耕作、良好的轮作制度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适应土壤环境、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
施用有机肥、综合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灌溉管理、及时清理病害残体和杂草都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田地,及时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酶等手段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减少病害的扩散。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农民和农业专家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土壤管理、合理耕作制度、种植抗病品种等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农业专家也需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办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园林植物常见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文/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乔宇沈衍钟近年来,随着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加快,植花种绿已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美化环境、提成城市生态品位是其重要功能和目的。
然而人们在绿化实践中大多都忽视土壤的接受能力,忽视对土壤的改良,不断加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用品的用量,造成了园林养护中令人头疼的病害——土传病害的出现。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在条件适宜时从植物根部或茎部侵害植物而引起的病害,是一类严重的植物病害。
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造成幼苗根腐烂、枯萎或腐烂猝倒。
现将园林植物中常见的枯萎病、白粉病、灰霉病和立枯病的发生症状和规律加以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枯萎病——以合欢枯萎病为例发病症状合欢树枯萎病又名干枯病,是合欢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幼苗发病,植株生长衰弱,感病植株的叶下垂呈枯萎状,叶色呈淡绿色或淡黄色,而后叶片变黄,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
检查植株边材,可明显地观察到变为褐色的被害部分。
在叶片尚未枯萎时,病株的皮孔中会产生大量的病原菌分生孢子。
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
成株染病,先从1-2根枝条出现症状,病枝上的叶片萎蔫下垂,叶色呈淡绿色或淡黄色,后期干枯脱落,随后部分枝条开始干枯,逐步扩展到整株,至死亡。
截开主干断面,可见一整圈变色环,树根部断面呈褐色或黑褐色。
该病一般先从枝条基部的叶片变黄。
夏末秋初,感病树干或枝的皮孔肿胀破裂,其中产生分生孢子座及大量粉色粉末状分生孢子,由枝、干伤口侵入。
病斑一般呈梭形,黑褐色,下陷。
发病初期病皮含水多,后期变干,病菌分生孢子座突破皮缝,出现成堆的粉色分生孢子堆。
病株边可明显看到病部变褐。
发病规律合欢枯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菌种为镰刀菌,传染性强。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过冬。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自寄主根部伤口直接侵入,从根部侵入的病菌自根部导管向上蔓延至干部和枝条的导管,在维管束内继续繁殖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
土壤土传性细菌病害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农化产品,土壤的病害增多,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感染等,导致土壤酸化,板结,造成一些植物烂根,烂茎,灰霉,干尖,纹枯,立枯,叶斑等出现。
那么土壤土传性细菌病害有哪些呢?
2、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和粪肥中越冬。
小麦包囊线虫主要土壤传播,病原线虫主要以包囊在土壤中越冬。
3、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禾谷镰孢和腐霉菌分别以菌丝、分生孢子和卵孢子在病株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4、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感染,根部和茎基部受害。
主要有四种:链孢菌根腐病、丝核菌根腐病、腐霉菌根腐病、疫霉菌根腐病。
5、棉花立枯病
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线虫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循环。
棉苗红腐病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其病原物大多习居或半习居于土壤中,寄主范围广,且具有传染性,一旦大面积发生很难根除。
如需了解更多土壤病害等小知识,请继续关注自然灾害常识栏目吧。
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中最令人头痛的病害,其特点是种类多、危害大、难防治,比如我们常见的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青枯病、立枯病等都属于土传病害,这些病害发作快、对作物影响比较大,但是又很难防治。
那么对于土传病害,有特效方法吗?答案:防大于治土传病害发生原因常年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2年以上则死苗30%~50%。
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爆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可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消灭菌源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在暑季室内作物换茬时,采取水淹、或火烧、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铲除室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力争室内无菌,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
常年连作温室配合80%乙蒜素4000g/公顷,即260g/亩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残留越冬菌落,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每亩使用500-1000g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实行轮作这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病害需要轮作的年限不一样,一定要掌握好轮作的时间才有效。
恶化病菌的生态条件,减少侵染;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一旦发现病害,要针对病害种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坚决彻底铲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