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的研究进展马华;张澜;呼和;刘国栋【摘要】The effect of small gaps bridg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epineurial suture with relative rotary fragment i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the suture method of small gaps bridging provides the nerve with a closed and self-selection spac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effective regeneration of the nerve in this gap. Oversleeve bridging of autologous epineurium i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method of small gap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As a bridging substance, autologous epineurium has its own superiorities and can be extended more easily than other small gap reparation methods in clinical.%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要优于断端相对旋转的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用小间隙桥接的缝合方法给神经一个密闭的自我选择空间,以有利于神经在此间隙内形成有效再生.自体神经外膜袖套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中的一种方法,自体神经外膜作为桥接物有其特有的优越性,比其他的小间隙缝合方法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8【总页数】4页(P1389-1392)【关键词】神经套管;小间隙;周围神经修复【作者】马华;张澜;呼和;刘国栋【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6.2在临床上,周围神经断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损伤,重建神经的连续性是现在外科唯一恢复神经功能的方法。
药物缓释微囊化技术在周围神经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文;蔡锦方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3)8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多见。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伤的一些统计。
四肢神经伤约占外伤总数的10%,火器伤骨折中约有60%合并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后现在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尤其是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周围神经修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疗效仍不理想,因为影响周围神经的再生条件是非常多的。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药物缓释的微囊化技术在制药及胰腺细胞、肝细胞的移植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口一,但其在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应用比较少见。
本文就微囊化技术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999-1000)
【作者】王文;蔡锦方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
【相关文献】
1.壳聚糖在药物微囊化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J], 白颖;张海峰;王玮;金邻豫
2.FK506缓释膜片在异种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J], 焦兆德;陈景明;孙英华
3.植入式药物缓释系统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J], 俞玮;周勇
4.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J], 蒋玲丽;魏在荣
5.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J], 蒋玲丽;魏在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围神经的损伤与修复【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3-02herophilus首次从肌腱组织中分离出周围神经,并追踪到了脊髓,证明了神经系统的连续性[1]。
自从神经修复的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先后发现了神经轴突的生长受其周围的微环境趋化,并提出了用显微外科技术来提高神经修复后的效果,关于神经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神经的恢复提高了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损伤的分类最初,seddon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类:神经麻痹,轴索断裂,神经断裂[2]。
后来,sunderland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了神经损伤的分型[1],其中轴索断裂依据连接组织的数量又分为三型。
i型在神经损伤2周后能完全恢复。
ii型损伤表现为神经外膜,神经内膜和神经束膜完整,但轴突断裂,再生轴突会沿着原来的管道生长,神经损伤能完全恢复功能。
恢复的时间取决于损伤的平面,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恢复。
iii型损伤表现为神经内膜的断裂,但神经束膜保持完整,损伤神经功能是不能完全恢复的。
iv型损只有神经外膜是完整的,神经元的退化性损伤和束膜内的纤维化加剧使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差。
这种类型的损伤需要手术切除神经的损伤部位,重建神经的功能。
v型和神经断裂相同,这种类型的损伤神经功能的自行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需要手术治疗恢复神经的功能。
2 损伤神经的生理性退化轴突断裂后,神经元胞体发生膨胀,尼氏体溶解,虎斑颗粒分散,细胞核移位,神经元胞体变得相对嗜酸。
轴索损伤后,近端轴突的损伤区域会发生创伤性退化,神经元可能会发生死亡。
轴索损伤48-96h后远端轴突开始发生wallerian变性。
髓磷脂发生退化,轴突裂解。
schwann细胞开始增殖,吞噬髓磷脂和轴突碎片。
另外,受损的神经可能会表达特殊蛋白,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可能会加速神经退化的进程[1]。
受损神经的轴突退化溃变,髓鞘破碎分解成许多卵圆形残体。
这些残体随之被入侵的巨噬细胞吞噬;然而当被切断的轴突和髓鞘退化时,周围的施旺细胞和相关的基膜依然完好无损。
神经系统再生的机制和应用前景神经系统再生是指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神经退行性变化后,使受损的神经元重新生长和恢复功能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神经系统再生的机制和应用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神经再生的机制和应用前景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系统再生的机制1. 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神经再生主要包括神经元的再生和再连接。
当神经元受损后,周围的胶质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生长因子和信号分子,刺激受伤区域的血管新生和炎症反应。
同时,神经元的轴突会开始生长,通过刺激周围的髓鞘细胞与目标细胞建立新的神经联系。
2. 神经再生的调控机制神经再生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信号分子、细胞因子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一些神经生长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生长抑制因子等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微环境的调节、细胞移行的控制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整也对神经再生有着重要影响。
3. 神经再生的限制因素尽管神经再生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限制因素。
首先,长距离轴突再生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尚未找到理想的方法来促进其生长。
其次,周围成环境的恢复、神经元再连接和神经元幸存率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此外,肿瘤的生成以及免疫系统的反应也可能对神经再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神经系统再生的应用前景随着对神经系统再生机制的深入研究,神经再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1. 神经损伤修复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一直以来都是很难治疗的问题。
而神经再生的研究为修复和重建受损神经提供了新思路。
借助干细胞技术、生物材料和生长因子的应用,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希望。
2.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也受益于神经再生的研究。
通过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生长,可以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但这些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蓝奉军孙红杨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7期【摘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FMRS外文医学数据库检索与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相关的文献,并对符合神经损伤修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损伤修复治疗方法包含多种多样,主要有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干细胞治疗、自体神经移植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主流方法来修复损伤神经,神经损伤在修复治疗方面仍具有很多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神经损伤干细胞组织工程材料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f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LAN Fengjun, SUN Hong, YANG 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7): -184[Abstract]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 are searched through CNKI,Wanfang database, PubMed database and FMRS foreign language medical databas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 was summarize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ethods for nerve injury repair,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stem cell therapy,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ation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nerve injury repair and treatment, which are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Key words] Nerve injury Stem cells 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 TreatmentFirst-author’s addres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4,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7.043周圍神经损伤可因多种原因导致,例如代谢性疾病、胶原病、恶性肿瘤、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素以及热、化学或机械创伤等引起[1]。
大脑的神经元损伤和再生在人类身体中,大脑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然而,大脑的神经元损伤可能会给人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脑神经元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这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大脑神经元损伤和再生的相关内容,以期增进对此领域的了解。
一、神经元损伤的类型神经元可以在多种情况下遭受损伤,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元损伤类型。
1. 突触损伤: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连接点,它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创伤、缺血或炎症等,突触可能被损坏,导致信息传递紊乱。
2. 轴突损伤:神经元中的轴突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它与突触连接并传递信号。
如果轴突遭受损伤,信息传递将受到严重影响。
3. 神经元死亡:在某些条件下,神经元可能发生死亡。
例如,神经元可能因年龄或疾病等因素而逐渐退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二、神经元再生的机制尽管大脑的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严重性,但幸运的是,神经元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
以下是神经元再生的机制之一。
神经调节因子:神经调节因子是一类可以促进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分子。
它们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神经元再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探索神经元再生的机制时,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了解。
三、促进神经元再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关于神经元再生的突破性发现。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1. 干细胞研究: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类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这项研究为神经元再生提供了新的前景。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细胞,以纠正异常或受损基因的方法。
通过基因治疗,神经元再生的过程可以得到促进和加速。
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机制研究新进展作者:杨光尹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3期摘要:周围神经的损伤导致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感觉、运动及营养障碍。
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前期治疗后仍存在一些功能障碍,对其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外伤、感染、代谢障碍等均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
如何恢复其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目前临床治疗除手术疗法外,针刺治疗也有较为确切的疗效,但针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机制的研究尚不完整。
本文将从针刺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机制方面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针刺;修复机理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3 - 0075 - 03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损伤,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导致严重的功能丧失。
与颅脑和脊髓损伤相比,周围神经损伤更为常见。
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例,我国有文献报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约30人,常常一侧受损,双侧发病率大致相同,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1]。
虽然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已有很大进步,但仍不能够完全再生,功能也难以恢复正常,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来国内外针对周围神经损伤进行了电生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但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机制仍不清楚。
针刺能明显抑制神经损伤的发展过程,促进损伤神经再生与修复。
1 周围神经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随着对周围神经的解剖、生理及代谢认识不断增加,周围神经损伤一般分为:机械性神经损伤、冷冻性神经伤、电烧性神经伤、缺血性神经伤、医源性神经伤。
周围神经损伤后自我再生速度缓慢,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应根据神经恢复的不同阶段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2]。
现代显微外科及修复因子迅速发展,国内外这儿年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有很多进展,主要修复技术大致可分为:神经吻合法(端端吻合法、端侧吻合法、侧侧吻合法);神经套管桥接法;神经牵拉延长法;神经移植(自体,异体,异种);组织工程法;基因工程;神经营养素疗法等。
脱细胞神经基质材料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吴昊;敖强【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5(27)14【摘要】脱细胞神经基质是天然的神经支架结构,即采用适当方法去除同种异体(或异种)神经中的细胞及髓鞘成分,保留各层神经膜性结构支架。
脱细胞基质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以下特性:可接纳神经轴突长入,对轴突再生起机械引导作用,残留部分生物活性因子。
各种物理方法尽管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均无法清除细胞和髓鞘崩解产物,也即无法根本上降低移植物的抗原性,从而制约了这些方法的应用。
应用三硝基甲苯X -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脱细胞较为彻底。
既往研究表明,脱细胞神经进行宿主再细胞化后进行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较短缺损,效果与不进行宿主再细胞化的脱细胞神经无显著性差异。
在修复较短缺损(<3 cm)时,可能再细胞化意义不大,修复较长缺损(>3 cm)时,再细胞化可能会弥补宿主细胞迁移能力的不足。
建立标准化、可普遍接受的动物实验研究模式非常必要。
选择大动物为实验对象,力求尽可能接近人体生理功能;建立对损伤和修复效果的评估标准,获得大量有效、可靠的实验数据,将使实验研究成果更具实际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1页(P190-190)【作者】吴昊;敖强【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辽宁沈阳 110122;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1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许旺细胞与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共培养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2.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神经损伤与修复\r研究进展3.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4.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5.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
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
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
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
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
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
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闪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
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
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
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
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
Rasband等㈤研究证实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4-AP敏感的掣亚单位Kv1.1、KvI.2以及胞浆B亚单位Kv2位于j此tap。
mnod豇区域。
基于这个解剖定位关系.一旦髓鞘受损,势必会影响钾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溢,无法产生正常的复合动作电位,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认为阻断钾离子通道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Sun等㈤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传导功能受损的关键是周围神经钾离子通道暴露。
当神经干受到大于阈值的刺激时候会产生动作电位,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峰电位.然后钾离子通道被激活,钾离子大量内流。
这个过程中钾离子通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钾离子通道IA,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被激活,也能够快速被抑制:另外一种是慢钾离子通道Idr,被激活起来较为缓慢,但是在复极化的过程中作用持续存在。
现在普遍认为4-AP是一种快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受损脊索的神经传导功能。
防止因髓鞘破坏引起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从而加强受损伤神经传导并恢复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功能损坏。
该机制使得早期提高或恢复神经传导,缓解神经损伤导致的长期疼痛成为可能。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评价1.损伤机制:评估患者周围神经损伤,首先应确定损伤的机制。
挤压伤能产生多种组织复合损伤,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神经支配。
穿透伤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神经损伤,枪弹相关的详细检查以确定神经再生潜力。
扭曲、牵引型损伤可致神经卡压和牵拉,导致神经及轴索断裂㈤。
对于闭合性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常自行恢复,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干预,可保守治疗Ⅷ。
2.辅助检查对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一旦神经损伤.发生肌肉变性的程度无法确定,直到Wa№han变性完成。
此过程可能需要长达4周。
电生理研究可以区分慢性与急性损伤.它们还可以帮助确定受影响的神经纤维的类型并映射神经的恢复。
肌电图显示的低动作电位的增加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㈤。
感觉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的临床或电学证据,是值得进一步观察评估的,因为自主恢复通常发生在头几个月内。
超声和MR』也是周围神经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廉价安全.最近已较为普遍的在诊断神经损伤中使用。
一项前瞻性研究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价26例运动或感觉周围神经缺损,这些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探查和超声诊断,然后用神经学检查和术中所见进行对比。
超声检查在如轴索肿胀、神经瘤的形成等提供了可靠的神经损伤的可视化,部分与术中所见高度相关例。
然而,在广泛水肿和或肥胖的患者使用超声波诊断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可能限制诊断的准确性。
MRI可为诊断和手术计划提供有用的信息。
Gmnt等m 表明,MRI可提供束状模式的分辨率,并能证明神经性水肿。
周围神经损伤后,盟WI信号增高是其主要改变,但这种改变有时比较细微,对神经恢复情况的追踪随访难以作出客观评价.不利十评价预后及功能恢复情况。
为弥补单纯的信号强度评价的不足,国外学者多采取定量测量损伤神经的叨、吔弛豫寸间来评价神经损伤及损伤后的恢复。
BeauIicu等Ⅷ发现,损伤后神经信号增高,且神经信号的增高主要与W扭ehan变性有关。
dmbina等m报道脱髓鞘导致叽、盟驰豫时间延长。
Dose等m栅究动物活体和体外坐骨神经挤压伤不同时期的牝驰豫时间.损伤神经水分的增加和髓磷脂分解导致了的延长。
Stamsz在神经切割伤和挤压伤后第1、2、3、4、6周测量了叭及」2,发现神经损伤后,神经的脱髓鞘、炎症反应及轴突损失引起Ⅵ、巴值升高。
Cu血D等㈨在周围神经挤压伤中,分别于损伤后第7、14、30、70天测量哑值.损伤神经盟值的高峰时间出现在损伤后第14天,至第70天盟恢复但仍高于正常。
张德春等m」发现在臂丛损伤中MRI可表现为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脊神经前后根缺失和“黑线征”,其敏感性为957耻。
虽然MlⅡ对于明确神经损伤的程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但是目前的临床研究关于MRI与肌电图相比较.M田比肌电图敏感性差Ⅷm 三阔围神经损伤临床修复的常用方法和策略1外科修复:无张力缝合修复仍然是神经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案。
神经直接修复的适应证是神经断缘整齐,并且几乎无明显缺损。
为了更好的恢复,神经修复时的正确对位和无张力吻合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推动周围神经分组束的修复。
这种技术类似于外膜修复,但需婴打开神经外膜对束膜进行更精确的一对一的吻合。
这种力法试图使轴突更精确的再生,但带来的是更多的剁离和潜在的软组织的破坏。
但是对于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如止小或尺神经及坐骨神经,仍建议行束问修复。
通常对丁缺揦犬下2.5cm的建议行神经移植术。
如果缺损较大或组织修复的质揿差:应当选搽利脷时,端侧吻合是一种选择的方式,受伤神经的远端部分可被端侧缝合到相邻的神经。
在行端侧缝合时采用对供神经干外膜开窗的方式,进行束膜缝合而不应进行外膜缝合。
通过侧支轴突发芽使神经再生,进而使受损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神经端侧缝合必须考虑3个因素:①供体神经的轴突发芽的诱导机制。
②轴突发芽突破不同的外膜、束膜、内膜的能力,及重新支配受体神经的能力。
③功能的可塑性和单纯运动神经元的行为重新调整,并最终形成新的运动单位的能力。
在周围神经远端毁损无法修复时直接把近端神经断缘埋藏在肌腹内也是一种备用的方法,这种治疗功能的恢复是最差的,但直接修复和或重建不可能时它仍是一个选项。
在修复神经时除了传统的缝合修复外纤维蛋白胶被认为可作为一种辅助或替代的修复方式,它快速并且易于操作Ⅷ。
研究表明,纤维蛋白胶的临床恢复效果相当于缝合修复,并且可以提高吻合n神经的耐张力程度。
2.神经移植术:神经移植术包括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等L①自体神经移植能提供轴突生长所需的神经生长因子,免疫排斥反应小,被视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金标准”。
』临床上移植神经长度应大于缺损长度的10饧~20畅,并且神经移植床的质量是决定神经移植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但对于粗大.长段的周围神经缺损.如臂丛损伤,存在供体神经支配区水久性失神经功能障碍、供移植神经来源局限、受体区神经瘤形成等缺点,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②异体及异种细胞移植:与自体移植的原理相同,异体神经移桢提供了神经再生框架,但是面临免疫排斥反应、移植成功率低、感染、肿瘤形成等风险。
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通过冷冻或放射辐照等方法去细胞异种移植技术可减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神经的再生。
R町等m 发现小鼠模型中冷冻保存4周,可以大幅度减少移植神经免疫原性。
丁晓珩等间使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10- 20mm指固有神经缺损,未发现排斥或毒性反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以往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感觉神经恢复成功的报道,新近的一项研究是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胶原导管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对比,发现在16周时运动及等长肌力恢复方面自体移植优于同种异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自体移椬均优于胶原导管㈤。
尽管实验研究结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令人欣喜的研究结果公布之前.对于较大的周围神经缺损仍建议使用自体移植。
3神经导管修复术:无张力修补是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运动功能成功恢复的一个主要因素,自体神经移植术为节段性缺损修复的金标推㈨。
然而,自体移植对供区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多个手术部位及多处神经吻合U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
因此,寻找自体神经的替代品成为了一直研究的方向。
l生物衍生材料:多种生物衍生材料可用于桥接神经导管,包括静脉、动脉、肌腱管、羊膜管、脐带血管、硬脊膜、小肠轴膜下层、骨骼肌桥接体等。
使用它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这些组织都含有基底膜,与许旺细胞基底膜相似,为许旺细胞的迁人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基底膜更是天然的半通透性材料:内含黏连蛋白、纤维蛋白和胶原等促进轴突生长的成分,并连产牛瘫痕,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对此,向其添加其他材料或使用处理后的生物材料.均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动物实验中用去细胞动脉导管作为神经导管修复:2cm的周围神经缺损,手术后4个月组织学评估发现桥接部位轴突再生能力强于对照组,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足部溃疡的发生.进步研究发现加人间充质千细胞的去细胞动脉导管组轴突再生能力强于单纯动脉导管组。
该技术免疫排斥反应低.更加符合神经生长的生理要求,有较好的轴突生长引导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2人工不可吸收导管:主要成分为二甲基硅氧烷聚合物的医用硅胶,因其较佳的生理惰性、硬度、弹性和良好的塑形性等,曾是最早和最广泛应用的神经导管材料。
其他不可降解材料,还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丙烯睛鄄氯乙烯共聚物等。
这些材料所制成的神经导管,虽然可以提供离断神经良好的再生环境,在短距离的神经缺损中也有一定效果.但因其长期存在于人体,会引起局部炎症、慢性神经压迫等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导管。
现主要用于科学实验。
3生物可吸收导管:生物可吸收神经导管的潜在优势包括可吸收,无供区并发症,轴突定向生长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