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实践经验,同时在前提基础、基本要求、核心任务、致思取向等基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因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回答,不仅关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据、现实要求、

内在特质和理论视阈,也关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基础、时代关照、路径选择和未来走向。在这些基本问题上要达成共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遵循21世纪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样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同时要认识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

思主义,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把坚守基本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实质和话语表达结合起

来,把自觉承担政治责任和积极有效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问题,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命题上有所创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才能确保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坚持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必须努力回答以下问题:生产力发展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发展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破解“经济增长魔咒”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发展与科技发展、教育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加以科学解答。生产力的发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坚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内生产力发展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国际生产力发展的平衡问题。因此,一定要树立广义生产力研究范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从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化生产力研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开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坚持和发展共同富裕理论,必须集中回答以下问题: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共同富裕与“五大建设”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共同富裕和

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在共同富裕理论上创新,而且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策略和政策上创新。和生产力问题一样,共同富裕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领域中的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靠所有制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经济、法律、行政、政策、道德等多种手段共同发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解决共同富裕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须深刻回答以下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球化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社会在人的发展上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阶段,面临着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如何实现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是什么?这

些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发展理念的创新,更需要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全球化进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中才能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落实在实践中,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

二、遵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思想指南、价值取向和基本方法。因此,理论创新具有实践创新无法比拟的逻辑先导性。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同理,没有建设的理论,就不会

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理论创新的深入推进,才使当代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中华民族站到了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未来中国发展肯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强化理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先导作用。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现实依据、发展动力和基本经验。因此,实践创新具有理论创新无法比拟的现实决定性。实践创新是包括实践主体创新、实践客体创新、实践理念创新、实践中介创新等复杂因素的系统创新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主体创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创新主要就是人民创造历史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创新,实践创新要求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行为。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继续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实践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发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精神和活力。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

动的过程,理论创新的逻辑先导性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决定性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统一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

的实践中。无论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是为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追求真理、正义和进步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目的,脱离这一根本目的的创新就会误入歧途。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谱写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