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与分析

一、填空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区域资源的概念,扩大了区域研究

的范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5.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6.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8.人口的发展区域物质资源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9. 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的人数,而劳动力质量则可以反映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

10 技术是人类改造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即是技术的软件;二是指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即是技术的硬件。

11、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三种

1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13、按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可以把产业划分以下三类: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14、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应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这个中心展开,重点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等问题。

15、在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中,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起飞阶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突破,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经济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16、在据点开发和轴线开发扩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条带开发模式,如中国的“一环环渤海湾,一岛海南省;一湾北部湾沿岸,三个三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的地带发展战略等。

二、名词解释

1、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区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适用技术:指满足引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到引进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从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能达到最大的那类技术。

3、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4、劳动适龄人口:指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即法定的最低就业年龄与退休年龄。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为: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

5、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广义上是指含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含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狭义上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6、乘数效应:乘数理论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成长分析,它反映的是增长量与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数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7、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8、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的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的发展。

9、土地承载力(中国):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10、配第—克拉克定律

(1)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

(2)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劳动力转移的结果是: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收入差异造成的。

11、农业产业化: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经营的简称。

12、土地利用分区: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13、基础设施: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等。

14、环境目标:是为改善、管理、保护该区域的环境而设定的,拟在该规划期限内力求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与环境结构状态。

15、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三、简答题

1、简述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②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④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2、简述区域技术选择的原则?

①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②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③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④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⑤必须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3、简述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

区域发展目标的主要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类。总体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一般只用一、二个具体的指标,加上适当的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有的只提出方向和奋斗目标,不出现具体的经济指标或其他指标。具体目标是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是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其的具体反映。包括经济目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目标(人口构成指标、人口总量指标、物质生活水平指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建设目标(空间规模指标、空间结构指标、环境质量指标)。

4、什么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判定标准:

①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a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b对区域资源的有效作用c对区域就业的作用d增加价值e出口潜力f环境影响

②竞争能力a技术先进程度b产品质量水平c劳动生产率d市场占有率e利税效果

5、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条件:①区域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

②区域产业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③区域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④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⑤现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原因: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②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③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④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6、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与原则是什么?

目标:①充分发挥区域优势②产业结构整体性与系统性③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原则:①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

②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