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
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
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实验成绩占10%;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熟悉约占30%;了解约占10% 。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白生理学这门课程与医学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维持稳态调节的三种基本途径。
同时能熟练应用生理学中几个常用的概念。
课程内容一、兴奋性二、人体与环境三、人体功能的调节考核知识点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四、控制系统的分类考核要求一、兴奋性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二、人体与环境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三、人体功能的调节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胃酸促进铁的吸收机制1. 胃酸的作用胃酸是胃内分泌的一种消化液,由胃酸细胞分泌,主要成分是盐酸。
胃酸在胃腔中具有以下作用: - 消化蛋白质:胃酸能够降低胃内的pH值,从而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 杀灭细菌:胃酸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杀灭进入胃腔的细菌,防止感染。
- 激活消化酶:胃酸对于激活胰蛋白酶、胰脂酶等消化酶起到重要作用。
2. 铁的吸收机制铁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它在身体内参与氧气输送、免疫功能和能量代谢等重要过程。
人体摄入的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血红蛋白铁和非血红蛋白铁。
2.1 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血红蛋白铁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红肉、动物内脏和鸡蛋等。
其吸收机制主要是经由以下几个步骤: 1. 胃内的酸性环境:胃酸能够将食物中的血红蛋白铁转化为亚铁离子(Fe2+)。
2. 下面这是第三个标题 - 这是第四个标题 - 这是第五个标题 - 再来一个列表2.2 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与血红蛋白铁相比,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机制略有不同。
非血红蛋白铁主要来自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
其吸收机制主要是经由以下几个步骤: 1. 降低pH值:非血红蛋白铁在胃酸的作用下,能够使食物中的非血红蛋白铁转化为亚铁离子(Fe2+)。
2. 利用还原剂:与血红蛋白铁不同的是,非血红蛋白铁需要还原剂的参与才能被充分吸收,例如维生素C可以将通过保持亚铁离子的可溶性而促进其吸收。
3. 维生素C与铁的相互作用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胶原蛋白合成等多种功能。
在铁的吸收过程中,维生素C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1. 促进铁的转化:维生素C能够将食物中的非血红蛋白铁和血红蛋白铁转化为可溶性的亚铁离子,增加铁的吸收率。
2. 改善铁的稳定性:维生素C能够抑制铁在胃酸环境中的氧化反应,使其保持在可吸收的亚铁离子状态。
在摄入铁的食物时,同时摄入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能够提高铁的吸收效率。
4. 其他影响铁吸收的因素除了胃酸和维生素C的作用外,铁的吸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1. 铁的价态:二价铁(Fe2+)相对于三价铁(Fe3+)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第一章绪论1.1营养学的基本概念1.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脑力与体力)等正常生理状态的总过程,即人体摄取并实现营养的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s)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3.营养学(Nutriology)就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营养改善措施的一门学科。
食品营养学就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及健康的关系;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方法;食物资源的开放;是营养学的分支学科。
4.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5.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营养素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等指标。
6.健康与亚健康(health inferior health or sub-heanlth)健康:指生理、心里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状况。
亚健康: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亦称“第三态”。
7.营养素的生理功能①供能②参与机体构成③调节机体生理功能8.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①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之为宏量营养素。
②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少,称为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中有7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叫做常量元素,有8种在人体内含量较少,称为微量元素。
9.人体需要的营养素①蛋白质protein②脂类lipids③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④矿物质minerals⑤维生素vitamins⑥水water⑦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10.营养不良(malnutrition)亦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两种表现即营养缺乏(nutrition deficiency)和营养过剩(over nutrition)。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1.消化腔与消化道的先备概念来自初中生物。
2.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在基础生物已学过,学生较陌生的概念为消化道的构造与运动。
消化道的构造与功能概念整理与补充1.消化的意义: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才能通过细胞膜。
2.消化作用的类型:(1)依方式可分为:○1物理消化:大颗粒→小颗粒,为物理变化,可增加食物与酵素的接触面积。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中被研磨、搅拌、乳化等作用,例如:牙齿磨碎食物(机械性的消化)、胆汁乳化脂质、胃将食团磨成更细的食糜等。
○2化学消化:大分子→小分子,为化学变化。
是指食物被消化酶分解的作用,例如: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多肽→胺基酸。
(2)依位置可分为:○1胞内消化:直接将食物摄入细胞内形成食泡,再与溶体结合,将食物水解,例如:单细胞生物的摄食、白血球分解病菌。
○2胞外消化:分泌消化液到细胞外将食物分解,但必须有消化腔或消化道存放食物与消化液,例如:水螅及所有具消化道的动物。
3.无脊椎动物的消化构造:(1)单一开口:刺丝胞动物(如水螅)、扁形动物(如涡虫),没有肛门。
(2)双开口:圆形动物(如线虫)开始,消化道都具有口与肛门。
4.人体的消化系统总览:5.消化道的运动:(1)消化道运动的主要肌肉:纵肌与环肌,胃还有斜行肌。
(2)蠕动:食团后方的环肌收缩推挤与食团前方纵肌收缩的牵引,将食物向前推进。
(3)小肠的分节运动(如下图):环肌分段的收缩,使小肠形成许多小节,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的混合。
▲分节运动的过程为沿着小肠形成环状收缩。
在数秒内,收缩的节段会放松,而原本放松的区域会收缩。
这种摆动式收缩可在小肠管腔内完全混合食糜。
教学思考与策略1.概念探索:(1)吃到你肚子里的东西真的就是你的吗?严格地说,“消化管内”可以算是“体内”吗?(提示没有被吸收的都会由肛门排除。
同理,消化腺是内分泌还是外分泌?)(2)胞内消化是直接将食物吞噬进入细胞内再分解,胞外消化是把消化液排出细胞外去分解食物,因此胞外消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确保消化后的养分不会流失?(提示具消化腔或消化道,将食物与消化液保留在一个稳定的空间内,确保消化液的浓度,并避免消化后的养分流失)(3)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可以容纳大量的食物,因此胃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吗?(提示进食的时间很短,但是消化的时间很长,因此需要一个食物的缓存器官)2.概念发展:(1)由上面的问题讨论,引出消化系统的功能具有两个重要的意义:○1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是大分子,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吸收)。
神曲消食口服液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简介神曲消食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口服液,主要由天然草本植物提取而成。
它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神曲消食口服液通过独特的草本配方,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神曲消食口服液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缓解消化不良: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草本植物成分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胀、食欲不振等。
2.调节胃肠功能: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草本植物成分具有平肝和胃、健脾运化、调理胃肠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腹胀、腹泻等问题。
3.缓解胃痛: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草本植物成分含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腹痛等不适感。
4.调理肠胃气虚: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草本植物成分能够补气养阴、益气健脾,能够有效调理肠胃气虚引起的腹胀、食少、大便溏泄等症状。
5.改善食欲不振:神曲消食口服液能够改善胃肠功能,增加食欲,提高食物消化吸收效果,对于食欲不振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帮助。
6.促进肠道蠕动:神曲消食口服液中的草本植物成分含有促进肠道蠕动的活性物质,可以有效促进食物在肠道中的传输,缓解便秘问题。
使用方法神曲消食口服液的使用方法如下:1.成人每次口服30毫升,每日3次;2.儿童剂量请咨询医生或按照说明书上的建议;3.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最好用温水冲服。
注意事项使用神曲消食口服液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请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年幼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4.饮食油腻者慎用本品。
产品介绍神曲消食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草本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该产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不含任何化学合成成分,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总结神曲消食口服液是一种天然的中药口服液,具有缓解消化不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调理肠胃气虚、改善食欲不振等功能主治。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在中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资料分析
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就是小肠,而不就是大肠。 技能训练 (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与胆汁等消化液。 练习 1、
2、小肠分泌的肠液在小肠中,胆汁与胰液也都流入小肠中,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可达2 015 mL左右。 背景资料 关于小肠的吸收面积 小肠的全长约为5~6 m,小肠腔面有许多由黏膜与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的环形的皱襞,以及皱襞表面的绒毛。由于皱襞与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瞧到绒毛壁就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即面向肠腔的一端)有明显的纵纹。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瞧到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就是细胞膜突起,这叫做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有1 700条左右的微绒毛。微绒毛的存在,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上面所估计的数值增大20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倍以上。总之,由于环形皱襞、绒毛与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大了600倍左右。 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 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2~3倍。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胃的平滑肌具有持续而微弱的收缩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当大量食物进入胃里时,胃的平滑肌主动放松,使胃的紧张性与胃内压不致有很大变化。如果胃壁的紧张性过度降低,进食后胃壁可以极度扩张或下垂,就会引起胃扩张或胃下垂。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部开始产生蠕动。蠕动的主要作用就是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与胃的运动状况有关。一般地说水只需10 min就可以由胃排空,糖类需2 h以上,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饿,就就是因为这种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长。一般混合食物的胃排空约需4~5 h。胃排空后不久,能出现强烈的空胃运动,产生饥饿的感觉。 小肠运动 小肠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分节运动与蠕动两种。分节运动就是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图8)。由于一定间隔的环行肌同时收缩,所以能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数秒以后,收缩的部分舒张,原来舒张部分的中间收缩,于就是食糜形成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分节运动还能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 蠕动就是一种环行肌与纵行肌同时收缩的运动,它的作用就是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送。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每秒约1~2 cm。每个蠕动波把食糜推进一段距离(约数厘米)后即消失,然后在下一段又发生一个新的蠕动波,从而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过的食糜向前推进到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正常情况下,小肠蠕动时,肠内的食糜与水、气体等被推动而发生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叫肠鸣音。用听诊器可以在腹壁上听到。有时小肠蠕动加强,可以直接听到,即一般所谓的“肚子叫”,这种情况在肠炎腹泻时,尤为明显,称为肠鸣音亢进(增强)。 消化液的成分与作用 各种消化液的成分与作用不尽相同,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唾液 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就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与少量的无机物(如含钠、钾、钙的无机盐)等。唾液的主要作用就是:湿润口腔与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液 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约为1、5~2、5 L。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盐酸)与黏液。此外还含有钠盐、钾盐等无机物。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与胨以及少量的多肽。盐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质分解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或杀死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能促进胰液、胆汁与小肠液的分泌。黏液的作用就是它经常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有润滑作用,使食物容易通过,并且能够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的坚硬物质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能够中与盐酸,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盐酸与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胰液 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1~2 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与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氢钠能够中与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就被分解为多肽与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与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与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与甘油。 胰液由于含有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就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临床与实验都证明,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她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与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脂肪吸收的障碍,还可以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胰液缺乏时,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胆汁 胆汁就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胆囊内贮存。当食物进入口腔、胃与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 L。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就是胆盐与胆色素。胆盐的作用就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可以与脂肪酸与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人类的胆色素主要就是胆红素。胆红素呈橙色,就是红细胞破坏以后的产物。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肝脏与胆道功能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使皮肤与黏膜等组织染成黄色,临床上称为黄疸。 小肠液 小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肠液为1~3 L。小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糖类、蛋白质与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 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类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主要就是葡萄糖,还有果糖与半乳糖)以后,由小肠黏膜吸收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另一部分由肝静脉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小肠黏膜吸收,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有些未经消化的天然蛋白质或蛋白质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被小肠黏膜吸收,但吸收量极少。有些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可能就是由于某种蛋白质被小肠直接吸收而引起的。 脂肪在胆盐、胰液与小肠液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与甘油一酯,以及少量的甘油二酯与未消化的甘油三酯。胆盐可以与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这些水溶性复合物聚合成脂肪微粒(主要成分为胆盐、甘油一酯与脂肪酸)。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能被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吞饮作用而直接吸收。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在被吸收时,各主要成分先分离再分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 别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当上述物质(主要就是甘油一酯与脂肪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重新合成为中性脂肪,并在外面包上一层由卵磷脂与蛋白质形成的膜,而成为乳糜微粒。乳糜微粒与多数长链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也叫中央乳糜管),再经过淋巴循环间接进入血液。多数短、中链脂肪酸与甘油可以溶于水,被吸收入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由于食物中的动、植物油含长链脂肪酸较多,因此,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肝脏的主要功能 肝脏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代谢功能 肝脏对于人体内蛋白质、糖类、脂类等很多物质的代谢有重要作用。 肝脏在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的一般组织细胞都能合成自己的蛋白质,但就是肝脏除能合成自己的蛋白质以外,还能合成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据估计,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所以患慢性肝炎或严重肝病变的病人,血中的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她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就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就就是其中之一。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脏在糖类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肝脏中,葡萄糖与糖元可以互相转化;从小肠吸收来的其她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脂肪与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成糖。其中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含量的相对恒定,以保证全身(特别就是脑组织)糖的供应。血糖的含量通常约为80~120 mg/dL。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陆续吸收到体内,血糖含量会显著地增加。这时,肝脏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变成糖元,暂时贮存起来,使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80~120 mg/dL的水平。由于细胞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血糖,血糖的含量会逐渐降低。这时,肝脏中的糖元又可以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的含量仍然维持在80~120 mg/dL的水平。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肝功能障碍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消化不良,就出现厌油食等症状,所以肝病患者要少吃脂肪。此外,肝脏还就是合成磷脂,胆固醇等的重要场所。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也有作用,它就是维生素A、D、E、K、B1、B6与B12等多种维生素的贮存场所。肝脏能把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因此,多吃含有胡萝卜素的蔬菜(如胡萝卜、番茄等),就不容易发生维生素A的缺乏症。 解毒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有毒物质(如来自体外的农药,大肠内蛋白质经过细菌的腐败作用而产生的胺等)常常被吸收入人体,随着血液流入肝脏。此外,还有一些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这两类有毒物质在肝内各种酶的作用下,可以通过氧化分解或与其她物质结合等方式进行处理,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最后排出体外。例如,肝能将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氨,变成对人体无害的尿素。尿素可以随着尿排出体外。又如,有毒的重金属(铅、汞等)被吸收以后,经过肝脏的处理,可以随着胆汁经过肠道排出体外。不过,如果毒物过多,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或肝功能减弱时,则会发生中毒现象。 蛋白质吸收到体内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