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随着语文课改进一步开展,新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入教师心中,语文课堂也呈现不少新气象,但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目前情况也正是如此。
1.在“综合性学习”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老师的把握却有些偏失。
误把语文上成了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课,似乎语文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公开课”,对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不运用多媒体就无法上好课,导致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它需要阅读者结合已有的体验通过内心咀嚼、玩味并借助想象、联想等思维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3.在“创新”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创新是进步的根源,语文学科要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但时下不少老师借进步旗号,作退步的事。
语文课变成茶馆,变成法庭,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别开生面,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这种游离文章之外置文章“情”“思”不顾的热闹又怎能彰显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人情魅力呢?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深处的荒凉,语文教师有责任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此外考试指挥棒也令我们的课堂异化成“灌输式”,充斥着应试技巧的课堂自然也寻找不到“语文味”。
对此“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蓄养、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探索“三真”课堂回归语文本真作者:李万海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第12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堂中,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更在于心智的启迪、个性的培养。
为此,我校在“三真”教学上潜心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
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三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给我带来许多感悟,一、在“真问题”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中提出真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准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真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真问题要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例如,课前的学习提示要求,课后练习题或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相关内容。
学会通过真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真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在古诗教学《长乡思》中,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词义、词情、词心三个方面来学习。
再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感知《长相思》中,起初就让学生读四遍课文,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他们才会更认真。
然后让学生默读,读一读书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这样做改变了以往的诗词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翻译。
这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翻译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感悟去理解,体会《长相思》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准读通顺之后,有两个问题:一是“身”在何方,二是“心”在何方,从问题入手,再一次的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诵也是这节课中的亮点所在,学生闭上眼睛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转化角色的环节中,让学生问纳兰性德,找到“心”在何方,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在“真”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生是真研究中最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
综合5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残酷的口诛笔伐之后,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该走向哪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
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语文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一、注重学生文学品位和审美品位的提升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
文学品位和审美品位的提高,靠的是积累、感悟、熏陶。
课堂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带给自己的审美感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有感于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内心也会变得清洁、明亮、丰富。
请看本市开放周一位老师执教的《搭石》片段:师:同学们从哪些词体会到了画面的美?生:“协调有序”。
师: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协调有序”?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接着组织了这样的教学:先让前一个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一个读:“后面的紧跟上去”。
后来又让一个组的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另一组马上读:“后面的紧跟上去”。
)在此起彼伏、节奏明快的朗读声中,“协调有序”的词义迎刃而解。
这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走进了课文的优美意境,好像听见了那协调有序的、如音乐般的脚步声。
这,岂是几句干巴巴的解释所能替代的?又如在教学“……清波荡漾、人影绰绰”这段话后,老师把这段话重组成一首诗,让孩子们再读。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中,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听者其乐陶陶。
这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教学,从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一定沉醉于美的文学作品中了。
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打好精神的底子。
”巴金先生也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
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
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
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
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
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
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
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
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
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
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
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
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
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
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
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
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
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