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句式

大部分的文言文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差不多,下面要讲的是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一些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省略句等等。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助词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1、前“者”后“也”句。“……者,……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2、有“者”无“也”句。“……者,……”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

主语是名词充当的。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国仕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

3、无“者”有“也”句。“……,……也。”

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译为:我是子瑜的朋友。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

此谋攻之法也。(《谋攻》)译为:这是用谋略攻取的方法。

4、“者”“也”在后句。“……,……者也。”

主语后的“者”,移到谓语后和“也”连用,加强了语气。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译为: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二)副词判断句

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1、“乃”字判断句

用副词“乃”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性判断。翻译时把“乃”换为“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2、“即”字判断句

“即”是副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项羽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译为:就是现在一个挨一个地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3、“则”字判断句

用“则”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加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宏大景观啊。

此则余之罪也。译为:这就是我的罪过呀。

4、“诚”字判断句

用“诚”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判断。译为“确实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译为: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

5、“本”字判断句

用“本”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断。译为“本来是”。如:臣本布衣。(《出师表》)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琵琶行》)译为: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说她本是长安的歌女。

6、“非”字判断句

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译为“不是”。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译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此物固非西产。(《促织》)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出产。

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判断。

(三)动词判断句

1、“为”字判断句

“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为:这是怎么样的人?

2、“是”字判断句

“是”,在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动词很少见,仅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汉魏以后渐多。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练习:

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是的在后面画上对号,并标出表判断的词。

1、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5、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6、非死则徙耳。

7、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8、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9、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