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7.61 KB
- 文档页数:2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3), 4448-445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3638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张晓燕,黄永清*内蒙古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收稿日期:2023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4日摘要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世界上最常见、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随着精神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ECT)在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就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抑郁症,重度抑郁症,MECT ,进展Progress in MECT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Xiaoyan Zhang, Yongqing Huang *College of Mental Health,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Feb. 21st , 2023; accepted: Mar. 16th , 2023; published: Mar. 24th , 2023Abstract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highly disabling mental disease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drug therapy, psychological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etc.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methods,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EC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MECT for MDD is widely recognized clinically, 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related to MECT for MDD.*通讯作者。
・53・・综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研究进展黄啸季建林抑郁障碍一般包括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作,两者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是双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
所谓心境稳定剂,不仅能有效治疗躁狂或抑郁症状,同时不引起转相,而且长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其代表药物为碳酸锂与抗惊厥药(如丙戊酸钠等)。
10余年来,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SGA不仅具有安全性高、肯定的抗精神病作用,而且也具备心境稳定剂的作用特点,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与预防也有较好的效果…,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近年来批准的喹硫平可用于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和单相抑郁发作。
本文将围绕SGA治疗抑郁障碍的近期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提高对该领域的重视。
l双相抑郁的治疗对双相障碍的病程观察发现,抑郁发作的时间明显多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时间,抑郁发作的次数一般是轻躁狂和躁狂发作的3倍,治疗难度也明显高于躁狂发作【2J。
双相抑郁发作原则上不主张单纯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双受体作用机制或多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因其容易引起患者症状的转相(转为躁狂相),而应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或在此基础上酌情使用单一受体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
不过,近年来文献报道,SGA亦可起到心境稳定剂的作用,能有效治疗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
有影响的研究如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RCT)大样本双相抑郁研究(bipolardepression,BOLDER)I[31和IIE41。
这两项研究评估了喹硫平治疗双相I型和Ⅱ型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治疗第1周末,喹硫平300mg/d或600me/d治疗组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减分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01),且与镇静、嗜睡等药物作用无关。
治疗第8周末,这两项研究均显示喹硫平有较好的抗抑郁疗效,其中喹硫平300mg/d组MADRS评分的效应值分别为0.67和0.61;600mg/d组效应值分别为0.81和0.54。
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展一、本文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3K/Akt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简要介绍PI3K/Akt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然后,我们将重点综述近年来抗抑郁中药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包括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我们还将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中的可能作用靶点,以期为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PI3K/Akt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存和增殖信号通路,它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细胞代谢、细胞生长、细胞存活和蛋白质合成等。
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存活、突触可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过程,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PI3KAkt信号通路往往出现紊乱,这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突触可塑性下降以及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抑郁症症状。
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可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触可塑性的恢复,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功能。
谷氨酸能调节药物利鲁唑在抗抑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周永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北京100730)摘要:谷氨酸系统的功能障碍与抑郁症有关,是新的抗抑郁药研发的重要靶点。
利鲁唑作为一种谷氨酸调节剂,对于谷氨酸的传递具有多种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抑郁药。
本文将介绍谷氨酸系统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证据、利鲁唑的对谷氨酸系统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利鲁唑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抑郁症;谷氨酸;利鲁唑;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f glutamate-regulated drug riluzolein antidepressant therapyZhou Yongtao(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Beijing,100730,China)Abstract:Dysfunction of the glutamate system i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depressants. Riluzole,as a glutamate regulator which has multiple effects on glutamate transport,may be a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This review will introduce the path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glutamate system involvement in depression,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iluzole on glutamate system and the effi‐cacy of riluzole in depression.Key words:Depression;Glutamate;Riluzole;Therapy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缩短人寿命的精神疾病,影响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治疗方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以西药为主,但存在不良反应大、疗效差等问题。
而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整体论治、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优势,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多机制的作用特点在治疗抑郁症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中医认识、机制、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治疗抑郁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中药;研究进展1抑郁症的中医认识在中医方面,虽然没有准确有关抑郁症的病名,但与其相关类似的疾病却有很多,如“百合病”“癫病”“梅核气”“奔豚”等,大多是以心情低落,情绪起伏不定,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感、食欲不振以及精神不佳等表现[1]。
《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郁”的概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很多有关治疗情志方面的抑郁症,如: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2]。
抑郁症根据中医证候可分为5个主要的证型:肝气郁结、痰热扰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和心肾阴虚,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故常以理气解郁、调和肝脾、补益安神、滋阴清热等方面入手[3]。
中医亦有“郁不离肝”的说法,肝藏血,主要调畅气机和情志,肝血不足,导致营血亏虚,故出现精神抑郁的症状。
2抑郁症的中药治疗2.1单味中药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都具备抗抑郁功效,如柴胡、合欢花、钩藤、五味子、远志、黄芩、甘草等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其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抑郁等多重药理作用。
柴胡皂角A主要通过抑制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起到抗抑郁的效果[4]。
合欢花具有疏肝理气、活络止痛、理气开胃的功效,其水提取物可以减少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同时调控HPA轴的功能,可用于治疗抑郁症[5]。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心情低落、缺乏兴趣、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中西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不同,但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西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中医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草药调理身体气血的方法,帮助改善心理状况。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即以整体为基础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中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知母、黄连、陈皮等。
这些药物常常被制成中药方剂,配合个体情况调理身体。
复方丹参片、逍遥丸等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草药如百合、金银花等也常被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医药通常会采取辅助疗法。
针灸、推拿、音乐疗法、气功等。
这些方法可以调理体内能量、平衡身心状态,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系统,减轻症状,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药效相对较慢,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见到效果。
还有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并不高。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相比之下,西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更加系统和科学。
西医药物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MAO抑制剂等。
SSRI类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一。
它们可以增加脑内5羟色胺水平,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并恢复抑郁症患者脑内正常的神经功能。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它们通过阻断神经递质再摄取,增加其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症状。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大,需要慎重使用。
MAO抑制剂也被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症状。
MAO抑制剂与一些食物和其他药物有相互作用的风险,需要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和药物使用。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新的疗法和研究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不小的困扰。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医学界一直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尝试。
本文旨在介绍抑郁症治疗的新进展,包括新的疗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长期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治疗。
CBT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改善抑郁症状,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疗法。
心理动力治疗则通过分析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问题和冲突,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SSRI通过增加大脑中的5-羟色胺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而TCA则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并且对某些患者可能不适用。
四、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成为治疗抑郁症的热门领域。
脑电刺激(ECT)是其中一种常用技术,通过向患者的大脑传递电流来改变其神经活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然而,ECT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可能导致记忆障碍和认知副作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磁颅脑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技术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应用。
TMS利用强磁场刺激大脑皮层,而DBS则通过植入电极来刺激特定脑区域。
这些技术可能成为未来抑郁症治疗的重要选择。
五、新的研究进展在抑郁症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突破。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光疗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光疗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刺激视网膜,进而影响大脑中的神经调节系统,从而改善情绪和睡眠障碍。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微生物群落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六、结论抑郁症的治疗进展了新的疗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技术和新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案:1.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探索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机制,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2. 研究内容和方法:(1) 根据已有文献调查和系统评价,收集并罗列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成果。
(2) 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和总结其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标准等内容。
(3)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已有临床试验和文献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关键因素、适应症、疗效特点等。
(4) 尝试建立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数据挖掘模型,探索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等。
(5) 提出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新观点和方法,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1. 文献调查和系统评价:通过检索相关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对近十年来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进行调查和评价,筛选出符合研究目标的文献。
已搜集到200篇相关文献,其中包括临床试验、实验研究和综述。
2. 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对已筛选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并分析不同复方的疗效特点和适应症。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搜集:(1) 搜集临床试验数据,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分级、治疗方案、治疗过程记录等。
(2) 搜集实验研究数据,包括治疗方案、动物模型构建、药物浓度和剂量等。
(3) 搜集文献数据,包括已发表的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结果。
2. 数据整理和分析:(1) 对搜集到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建立数据库。
(2)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如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3)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复方的疗效进行比较和评估。
结论:通过对已有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疗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苏 荣1 李晓凤2 杨敏雪3 郭艳浩1 张亚通1▲1.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2.青岛大学药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3.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摘要] 氯胺酮的发现,掀起了作用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MDAR)抗抑郁药的研究热潮。
氯胺酮发挥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现有研究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如去抑制假说、突触可塑性假说等。
谷氨酸(Glu)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递质与抑郁症有着密切联系,其中NMDAR 在抑郁症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氯胺酮因具有致幻性和成瘾性而存在风险,限制了其应用。
尽管如此,了解氯胺酮快速持续抗抑郁作用的治疗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对于研发相关药物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抑郁症;氯胺酮;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谷氨酸;抗抑郁;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59-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1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rapid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SU Rong 1 LI Xiaofeng 2 YANG Minxue 3 GUO Yanhao 1 ZHANG Yatong11. School of Sciences,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2. School of Pharmacy, Qingdao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3. Wuya College of Innovation,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16, China[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ketamine has sparked a wave of research on antidepressants that act on the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 (NMDA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y which ketamine exerts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s not yet clear.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es, scientists have proposed a series of hypotheses, such as the disinhibition hypothesis, synaptic plasticity hypothesis, etc. Glutamic acid (Glu), as an important excitatory transmitte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pression. Among them, the NMDA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However, the hallucinogenic and addictive nature of ketamine poses risks, limiting its application. Nevertheless, understanding th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of ketamine’s rapid and sustained antidepressant effects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drugs.[Key words] Depression; Ketamine;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Glutamic acid; Anti depression; Mechanism of action▲通讯作者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