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博士生科研项目参与对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郝彤亮杨雨萌孙维来源:《高教探索》2020年第09期摘要:寓教于研,科教融合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开启之日便存在的应有之义。
我国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必有环节,科研项目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引起广泛重视,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时所承担的工作量和其所参与科研项目的种类是考察其参与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显性指标。
实证研究表明,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是培养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博士生在读期间无论参与国家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都会对科研创新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但较一般项目而言,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对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具有优势;不同科研项目参与状况对提高创新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在导师自主性支持下参与科研项目对提高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更加显著;但科研项目对博士生的学术兴趣并未起到显著的正向激发作用,而学术兴趣又是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需要结合博士生兴趣安排科研活动、加大导师自主性支持力度,以激发和维持其进行科研创新的内部动机。
关键词:博士生;科研项目;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学术兴趣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行的教育结构中最高级的教育,肩负着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任,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进行较高水平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体现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根据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写的《2017年度报告》,参与面上项目的博士研究生人数多达35869人,体现了博士生强劲的科技贡献力。
2017年,国家出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构建了新形势下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四梁八柱”的框架[1]。
文件明确提出,“紧密结合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强化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强调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等科研训练活动来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第24卷第1期 资源与产业 Vol. 24 No.
1
2022 年 2 月 RESOURCES & INDUSTRIES 里号弩
http :〃www.
resourcesindustries. net. cn zycy@ cugb. edu. cn
区域一体化、创新能力与绿色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
曹颖,周钦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摘 要: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
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
模型对各省(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
,
运用相对价格的方差测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
加入滞后一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 1998
—2017年长江经济
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U”型趋势,2006年下降至最低点0.492。长江下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
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差。2) 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 2014年达到峰值,均值为1.527。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历年长江经济带平
均一体化指数为0.687长江中游一体化程度最高
,
上游次之,下游最低° 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
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地区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创 新能力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无显著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显著;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 能力能得到扩散,其交互项系数平均值为0. 1,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
上游地区间创新合作
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游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下游邻近地区一 体化程度越高,绿色发展效率越差。各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能
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各 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寻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合作,减少低效的创新
科技创新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科技创新一直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灵活性,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科技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确切关系尚未明确。
本文旨在探索科技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当我们谈论科技创新时,我们其实是谈论一种企业实践。
科技创新涉及到利用新技术、工具和方法来改善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科技创新在企业成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进而保持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价值。
科技创新主要影响企业成长的几个方面,包括:1.提高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2.创新新产品: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来增长。
3.改进服务:科技创新可以改进企业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通过口碑传播和忠实的客户基础来促进企业成长。
4.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或创新新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和进入新市场,实现更快速和可持续的成长。
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科技创新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探索科技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为企业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见解和实施指南。
下面,我们将讨论两个最相关的实证研究。
1.马瑞尔-祖谢尔的科技创新观察法在2000年代初期,马瑞尔-祖谢尔进行了一项关于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
他们使用了“科技创新观察法”,并通过观察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科技创新行为,以及其在一个时期内的成长水平,来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要] 本文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2010年30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一、引言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
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
魏彦莉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殷晓莉、王里克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潜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效益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并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区域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集成后,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并实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第24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1.24 No.6
Dec.20o8
文章编号:1673—095X(2008)06—0062・03
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度量与依赖度分析 韩天锡 ,宋文超 ,李小芬 ,唐 洁 (1.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91;2.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041)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科技创新能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这一热点问题,依据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建立了典型相 关性度量模型和依赖度分析模型,选取我国20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进 行了实证测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分析结果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典型相关;依赖度 中图分类号:FO61.5 文献标识码:A
The relativity measurement and dependence analysis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science&techo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HAN Tian.xi ,SONG Wen.chao .LI Xiao。fen ,TANG Jie (1.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91,China; 2,Tianjin Scientific Statistics and Deuelopment Research Center,Tianjin 300041,China)
Abstract:At prensent,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techo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n city development has bee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canonical correlation measurement model and dependence analysis mode1.Then,twenty large・scal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cho— sen as study objects.and the empirical cac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teeho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n city devel・ opment is put up by using the models.The result corresponds with the fact,and the outcome analysis has a certain referrence value to present city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city development;science&teeho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canonical correlation;dependence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lECONo毳|llCSTUDll添2008年第4期No.42008 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孙钰李泽涛马瑞‘ 摘要:获取和开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驱动力量,培育 一个城市酶科技剖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该城市获取了科技邀步、经济繁荣的引攀。本文通 遘稳建城市辩援餐裁笺力瞬稽称藩系帮撰耄,诗算壅我鋈城帮静稃技创薪能力褥分,著与 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城市综合竞争 力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幽此给出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美键词:城市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综合竞争力 一、前言 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是最具活力的元素,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创新水平的毽豢,它是连接微观的企韭剑叛系统秘宏难酶霞家创新系统的中阕弼节,它们静关系如隰l所示。 ,、 知谖甜新 城 甫 创 新 鬃 绱科技创新制瞧剞新==刮城市科技创新髓力I \.I|鞭务雠禚|‘一 图1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网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我们将城市科技剑薪能力定义为:在一个城市范嗣内,以增强城毒经济增长翡壕动力菇霹标,充分发挥城市科技龟I薪行为缀织(包括大学、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橇构和政府)的科技创新积极性,高效配鬣城市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T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 ・癸珏,哭簿巍踅大学公共罄壤学貔《女§缓:300134》,E-mai
l:sunyalyao@yanhoo,coin.CTi;搴浮涛、强臻,天津商监大学掰擘院(邮编:300134,。本文为嗣家教育部新避纪佳秀人_‘支持}豫l(NCET-05-0257):“图际创新登城市路线蹦研究”的成果之一。68 万方数据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IECONOMICSTUDIES2008笠NO.4第4期2008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支撑和具体化,又是城市范同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与集成。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元线性系统,而是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行为组织组成的综合系统。本文参考《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02--2003》中使用的国家创新能力的框架,分析城市科技创新系统,通过对国内典型城市的统计分析,得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构成:城市科技创新基础环境,即城市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城市科技创新经济投入,即一个城市所拥有的能够鼓励和促进技术创新的能力;城市科技创新的科技支持,即城市的科技实力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能力;城市科技创新教育储备,即城市为了促进技术创新长期发展而具有的后续储备能力。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我们绘制了图2。 图2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二、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过程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用指标来衡量,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卜构建评价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样本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个样本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本文主要研究步骤如图3所示。 (一)指标初步拟定 我们从城市的科技、基础经济环境、教育等方面选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人均绿地、每万人拥有工业企业数、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每万人授权专利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货运量、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每百户拥有电脑数、科学支出占财政支H{总额比重、每万人科技人员数、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每万人拥有图书馆藏书量、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共计18个指标。(见表1) (二)样本城市选择 我们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哈尔滨、沈阳、济南、青岛、成都、武汉、南京、杭州、扬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13个具有代表f生的副省级城市作为样本城万方数据 癸钰、李泽涛、骂臻:我滏城枣科技剑叛魏宠懿实涯研究 初步拟定城巾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录入撵奉数攒,杯《}他后进行主成分分辨 求珏i秽j始因子载荷箨阵 砖甭需要旋转 方差极大亿嘲f疰交旋转 旋转尉的蚓f载荷矩阵 析墩共澍斑于劳命名 计算公强粥r得分并排序 计算城市科技能/J的综合得分 圈3烹要研究步骤 表1城市科技俄舞雏力译徐撂棘70 万方数据 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市。从人口规模上看,被选择的城市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从区域分布上看,它们之中有:西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城市。东部地区的城市又有珠江三角洲城市、闽浙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环渤海湾地区城市等。因此,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三)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SPSSl2.0统计软件,采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并用最大变异数法(VarimaxMethod)进行正交旋转,得出指标间更明确的关系,以便确定因素命名。 三、统计分析过程 (一)建立原始数据 在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中,查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数据(数据均为2006年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统计指标原始数据(1)71 万方数据 莽钰、攀泽涛、骂臻:我遴壤露科技剑赣熊力的实泛研究 续表2统专十指标原始数据f2) 独立辩技零蠢场1…,.。,教毒支蠢 辩譬支躜 占财政支每万人科技每万人专每万人授学研究每万人据有图成交额占人均绿地…... 占财政支 人员数.出总额的利申请燎权专利量与技术书馆藏书量地区GDP面积I平一. 出的比重 比重(人)(件)(件)开发机(册)的比重方米/人) (%j (%) 稔数 249.1242407.3298110.6299l1.76209.0662121.5367115.924851.820573.4203 (%) 12811.44348331.735434023.67832744。81774266.83616023.557819303.45759939.39397507.185616041.997011534.49766202.65894445.9t2912588.711818232.871523354.721512563.6340 10.12591,59293.3810 39,9620.4522.3713.2921.63533.73138.348。8227,61181.3341.5518.7241。9522.5922.3l23.130。12 北京天津 1.487613.78315.211.11212。44719.0758.1l1410.54712.577 14.6762 11.176418.41452.23734.551725.29758.7748 6.56702.91957.08831.28341.961410.85233.63552.77624.7439 , 267142 O.6331 上海0。9670重庆0。2227扬髑0.1760福州0.2720南京0.7209武汉0.4743成都0.2809广州0.4581沈阳0.4957哈尔滨 O,4088 266 l174 . 1.8043 0.001lO.9291 105l10 . 2.1774 1.87228。84771.0845 7.2646 s。3399 10。838 10.80612.78116,3216.67149。43215.24620.389lO.743 70.4249 27.85717.85364。364910.9166 14.6723 6.2081 7.62663.59861.89364.20433.56526.16554.27579.8355 1801169650 . 1.9865 O.72660.2003O,48491.1486 3.836510.5682 毒岛0.1725济南0.3077杭州 O,3989 10.8864 14.3629 7.688418.6594 45.8778 62.4610100.0848 320 . 深圳0.4162覆f1 0.4230 O.6143O.6756 资料来源:《中圜统计年浆》(2006)、《北索统计年鉴》(2006)、《天津统计年浆》(2006)、《上海统计年浆》(2006)、《重庆统计年鉴》(2006)、《扬州统计年鉴》(2006)、《福州统计年签》(2006)、《南京统计年鉴》(2006)、《武汉统计年浆》(2006)、《成都统计年鉴》(2006)、《广州统计年鉴》(2006)、《浣阳统计年攫》《2006)、《除尔滨统计年鉴》(2006)、《青岛统计年鉴》(2006)、《济南统诗年鉴》(2006)、 《抗翻绫诗霉鍪》(2006)、《深绸统计年鉴》(2006)、《覆}l统诗零 鉴》(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巾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 (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变量的单位不统一,丽飘个别变量的方差较大,为了避免对因子载荷产生较大的影嚷,首先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4个攮标变量兹i7全样本取墓送行标准纯变换,标准化后的样本变量数据觅表3。 72 万方数据 南开经济研究 NANl(Al嚣CoNo蠢莲leS薯UDll洛2008年第4麓No。42∞S 表3标准化样本数据(1) 续表3标准化样本数据(2) 北京天津上海重痰扬翊福州南京武汉成都 广熊 繁萃篓谶奏裂裂翠 .0.37498-0.48564.o.73105一l+16178 0.038080.350930。64501_o。64554.0。587071.01886-0.2538l-o.58773.O.6319l 2.93756 -0.29475.O.15688.o.55472 1.638573.206220。26624 0.904040.974192.85733 0.3“87 1.37016 国.87酣l 一1.0ll15—0.721960.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