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中「有音无字」的书写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山西偏关方言部分本字考偏关话属于晋语五台片,具有山西方言相对保守的特征,与北京话相比保留了很多古音,如“汪”“苶”“陷”白读都与今北京音不同。
有的词较早的意义在共同语中已经消失,但是仍保留在偏关话中,如“洽”。
考证有音无字词的本字,是探究方言和语言演变的必要手段,也是汉语史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方法之一。
标签:本字偏关话语音演变白读方言中有很多词因为语音的历史演变而和原来的字形失去联系,这就需要理清音变规律,找出本字。
偏关位于山西西北部,属晋语五台片。
由于晋语的相对保守性,偏关话中有很多有音无字的词,下面将利用古代韵书和字书,从语音对应规律出发,同时借助文献材料,对偏关方言中几个口语词的本字进行考证。
所依据的音系为偏关县城老派的发音。
1.汪[xɔ̃33]偏关话中把地面上的液体停积处叫做[xɔ̃33],如“水~”“泥~”。
《广韵》:汪,乌光切,音尫,唐韵合口一等影母字。
宕摄合口平声①系字在北京话和偏关话中的分合情况不同,北京话中这些字是合口呼,而偏关话中这些字则没有u介音。
以中古音在偏关话中的演化规律类推,“汪”在偏关话中的读音当为[xɔ̃33]。
因此,今偏关话读汪为[wɔ̃33],应该是受了共同语的影响,“水汪”“泥汪”中的[xɔ̃33]是该字白读底层的保留。
“汪”的本义是广大、深广。
《说文》:“汪,深广也”。
“汪”也有水池或液体停积处的意思:《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污浊者。
”《方言》:“楚谓之汪,闽谓之洋。
”《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杜预注:“汪,池也。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山川》:“《左传》‘雍氏之汪’,服虔注:‘停水曰汪。
’”《明史·列女传二·戚家妇》:“甫合卺,而夫暴殁。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说明一、以成都话、重庆话为主, 收录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强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方言熟语1400余条。
二、有音无字的条目, 用同音字表示, 并在该字右上角标以“*”号表示。
三、全部条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表》按意义划分为32类, 另有熟语一类, 按类排列, 各类中的条目按音序排列。
多义词意义跨类者, 只在一类中出现。
四、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条目的成都话读音, 成都话不说的方言词语,按通行地的语音同成都音的对应关系折合为成都音。
成都话声母[]用双字母gn表示, 声母[z] 用r表示; 声调用阿拉伯数字“1”、“2”、“3”、“4”标在音节右上方表示调类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有规律的连读变调, 先注本调, 后注变调, 用A→B表示, 其中A表示本调,B表示变调, 如“坝坝ba4ba4→ba4ba1”。
五、释义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词语的方言义项, 一般不考察词源或理据。
六、例句中出现本词条, 用符号“~”代替。
七、条目具体分类如下:1.天文、气象2.地理3.时间、节令4.人品5.亲属称谓6.婚育7.丧葬8.人体9.人体动作10.疾病、医药11.器具12.饮食13.房舍14.服饰15.交通、邮电16.农业17.植物18.动物19.商业20.学校教育21.祭祀22.文体娱乐23.交际24.一般动作25.一般名物26.性质、感觉、状态、颜色27.方位28.指代29.量词30.副词31.介词32.连词、助词33.熟语1. 天文、气象扯霍闪ce3ho2san3打闪。
扯露水ce3nu4sui3 下露。
打白头霜da3be2tou2suang1 下很重的白色的霜。
打霜da3suang1 降霜。
发霞fa2xia2 出现霞光。
霍闪ho2san3 闪电。
回霜hui2suang1 降霜后晴天转阴天。
冷冻大nen3dong4da4 天气很冷: 今年~, 小菜庄稼不肯长。
‘汉语大字典“ 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三)∗何茂活㊀㊀∗㊀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汉语大字典“承袭故训疑误考论 (项目编号20YJA740019)的阶段性成果㊂2020年11月,本文参加近代汉字研究第三届学术年会(湖南长沙)交流,会间杨宝忠先生提交的论文‘当代大型字书 辶部⓪疑难字新考“,对 ㊁迲 二字的考释结论与本文相同,特此说明㊂㊀㊀‘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中标明 音义未详 的字,据统计有139例,我们曾经撰文讨论过十余例(何茂活2018,2019)㊂今再选数例予以考释,希望能为字典修订及读者的使用提供帮助㊂一㊁㊁㊁迲㊀㊀‘大字典㊃人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字汇补㊃人部“: 见‘毗陵志㊃汉司农刘夫人碑“,音义未详㊂㊀㊀㊀音义未详㊂明杨慎‘丹铅杂录㊃迲“: 古‘毗陵志“有汉司农刘夫人碑文,许邵所制㊂存者仅百十字,中有㊁迲二字,不知何音义㊂ [1]㊀㊀又‘辵部“:㊀㊀迲㊀音义未详㊂‘字汇补㊃辵部“: 迲,此字见‘毗陵志“,音未详㊂ 明杨慎‘丹铅杂录㊃迲“: 古‘毗陵志“有汉司农刘夫人碑文,许邵所制㊂存者仅百十字,中有㊁迲二字,不知何音义㊂㊀㊀上三字,原始出处都是汉司农刘夫人碑,而前二字实为一字㊂经查明朱昱‘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三三 词翰一 ,字作 迲 ㊂其实在‘毗陵志“之前,宋人洪适在‘隶续“卷二就曾著录此碑,此二字作,且在前字之后注 悠字 ㊂可见洪氏已确认此二字为 悠远 ㊂清人邢澍在‘金石文字辨异“中也将前字确认为 悠 ㊂该书在 悠 字头下所列异体,第一个就是此字:㊀㊀㊀汉‘司农刘夫人碑“ 极远索 ㊂案,即攸,通作悠㊂‘诗㊃十月之交“ 悠悠我里 ,‘尔雅“释文引作 攸攸我里 ㊂㊀㊀其后还有(见北魏‘刁遵墓志“)等㊂而后在 攸 字头下有(见汉‘张表碑“),解释说 此即攸字,变文(攵)为友也㊂ ㊀㊀‘大字典“所列字头 实即㊁的讹写,则是的进一步讹写㊂总之此字为 攸 ,在汉‘司农刘夫人碑“中用同 悠 ㊂㊀㊀至于 迲 字,‘隶续“径录为 遠 ,‘金石文字辨异“亦释为 遠 ,应当是正确的㊂据清顾蔼吉‘隶辨“, 遠 字在汉碑中有㊁㊁等形㊂ 迲 应系上述诸形的省简写法㊂二㊁㊀㊀‘大字典㊃土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广雅㊃释诂二“:,凥也㊂ 王念孙疏证: 字书无字,疑是广㊁土二字之合讹也㊂㊀㊀按,此字当为 厂 (hǎn )的加旁俗字㊂‘说文㊃厂部“: 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㊂厈,籀文㊂ ‘广雅“所谓,凥(居)也 盖源于此㊂㊀㊀ 厂 的后起字有屵㊁厈㊁岸㊁㊁㊁堓等㊂清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 屵㊁岸㊁厂㊁厈,皆一字重文㊂ [2]从 土 之 与从 山 之 屵 造字理据相同,只不过因音义分化, 屵 岸 等今读作àn ㊂三㊁㊀㊀‘大字典㊃水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唐王琚‘教射经“下篇:故身前竦为猛武方腾,额前临为封兕欲鬭,出弓弰为怀中吐月,平箭为弦上县衡㊂ ㊀㊀按, 为 濶(阔) 的讹字㊂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六八: 箭阔:‘射经“: 身前竦为猛虎方腾,额前临为封兕欲鬭,出弓弰为怀中吐月,平箭阔为弦上悬衡㊂此皆有威仪之称也㊂ 同卷 弓弰 条下亦引此句,但 箭阔 作 箭筈 ㊂‘大字典“所录,系据‘全唐文“卷二八〇,字作 ㊂但据唐杜佑‘通典“卷一四九,则作 阔 ㊂明顾煜辑‘射书“卷一所录‘射经“作 (明崇祯十年刻本);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九五 吐月 条下亦如此㊂濶 同 阔 ,形讹而为 ㊂㊀㊀箭阔,指箭的末端,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㊂也作箭括㊁箭栝㊁箭筈㊂详参‘汉语大词典“ 箭括 等条㊂上引‘教射经“句中的 箭阔 ,典籍中亦有引作 箭筈 者,如‘射学指南“明崇祯刻本及‘佩文韵府“卷十八之二 弰 字条均作 筈 ㊂㊀㊀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中计有四处将箭筈之字写作 阔 ,如: 间取箭,答(搭)阔当弦,当时便射 ; 不东不西,去蕃人箭阔便中 ㊂王重民(1957)校注作 括 ,潘重规(1994)亦如是;张涌泉(2010)校注作 栝 ;项楚(2006)径改为 栝 ㊂敦煌写本中的上述实例,正可与‘教射经“中的用法相印证,只不过后者之 阔 讹作了 ,便让人莫名其妙了㊂四㊁㊁㊀㊀‘大字典㊃肉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明柯丹邱‘荆钗记㊃获报“: 说我亲家,定做奶奶;看我女儿嬝娜娉婷,定做夫人㊂㊀㊀㊀同 皧 ㊂朝鲜本‘龙龛手镜㊃肉部“: ,同 皧 ㊂㊀㊀按,朝鲜本‘龙龛手镜㊃肉部“无 有 : ,俗㊂乌对反㊂ 据此释义,并不能得出 同 皧 的结论㊂‘龙龛手镜㊃白部“: 皧,音爱㊂净也㊂ 形义不甚相合㊂其实 应同 暧 ㊂‘龙龛手镜㊃日部“: 暧,音爱㊂日暗也㊂ 暧 还有一个异体是 瞹 ㊂‘玉篇㊃目部“: 瞹,隐也㊂ ‘广韵㊃泰韵“: 瞹,瞹隐㊂ ‘正字通㊃目部“: 瞹,暧字之讹㊂ 可见 的字形来源应当是:㊀㊀曖瞹㊀㊀上述诸字,多以叠音形式成词,如 暧暧 ,‘汉语大词典“释义:①昏昧不明貌㊂②迷蒙隐约貌㊂③繁茂貌㊂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繁茂 义㊂其书证有: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 淙淙悬溜,暧暧荒林㊂ 唐孟郊‘献襄阳于大夫“诗: 物色增暧暧,寒芳更萋萋㊂ 再如 瞹瞹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陶隐居与梁武帝论书启㊃梁武帝又答“: 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瞹瞹,视之不足㊂ ‘汉语大词典“释 瞹瞹 为 隐隐 ,固然亦可,但参照相关各同源词来看,还是应当解释为雍容闲雅为宜㊂他如 叆叆 薆薆 ,其义亦大体如此,只不过随形容对象的不同而变换形旁而已㊂由此看来,‘荆钗记“中的 ,应当是形容人的形体富态㊁举止从容㊂㊀㊀再看 字㊂这个字的讹变与 有相似之处,即其左旁本应为 日 ,又可作 月 目 ,从 肉 的写法是从 月 逆推而来的㊂当然也许只是因为要形容人的形貌,所以直接换旁为 肉 了㊂但我们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它的右旁 建 ,其实是 逮字之讹㊂也就是说它的本字当是 曃 ,也作 (文献中暂未发现从 月 的写法)㊂叠音词 曃曃 的语源应为 棣棣(dàidài) 和 逮逮 ㊂‘诗㊃邶风㊃柏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㊂ 毛传: 棣棣,富而闲习也㊂ ‘礼记㊃孔子闲居“亦有此句,但作 逮逮 ㊂郑玄注: 逮逮,安和之貌㊂ 由此可见,‘荆钗记“中 ,实亦富态安和之意㊂㊀㊀ 暧 与 曃 具有叠韵关系㊂其叠韵关系及连属成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诗㊃大雅㊃桑柔“: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㊂ 后世之 僾逮 曖曃 瞹 叆叇 薆逮 等词,应当与此有关㊂上述诸词,其核心意义是隐约不清,引申指盛大㊂如晋潘尼‘逸民吟“: 朝云叆叇,行露未晞㊂ 元冉琇‘遄台“诗: 游目遄台上,烟色秋暧曃㊂ 由自然事物的盛大进而可指人的修养气度㊂‘荆钗记“中 ,其实也就相当于 曃曃曖曖 或 曖曖曃曃 ,应当是指贵妇的雍容安适之貌㊂当然,限于文献,我们暂时不能找到有关 的更多词形及用例㊂㊀㊀顺带还要提及的是,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叆叇 僾逮 还是眼镜的别称㊂‘汉语大词典“解释 僾逮 ,仅说是 凸光镜㊁眼镜的别称 ,未能揭明其命名缘由㊂ 叆叇 条所引则有所透露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㊃叆叇“: 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㊂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㊂人皆不识,举以问余㊂余曰:此叆叇也㊂ 似闻其名为僾逮,则其二字之讹也㊂盖叆叇乃轻云貌,言如轻云之笼日月,不掩其明也㊂若作暧曃亦可㊂ [3]可见眼镜之所以可以称为 叆叇 和 僾逮 ,正是取意于它虽有遮蔽但不掩其明的特点㊂反观 叆叇 系列的诸多同源词,其中的核心义素都是朦胧而有美感㊂㊀㊀总括上面的讨论,我们的意见是: 和 分别是 曃 和 暧 的俗字; ,相当于 曃曃曖曖 ,是 暧曃 的AABB重叠形式的变异㊂ 暧曃 与 僾逮 叆叇 等词同源㊂五㊁㊀㊀‘大字典㊃言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康熙字典㊃言部“:,音义未详㊂人名,师㊂见‘宋史㊃宗室表“㊂ 按:今本‘宋史㊃宗室表“未见 师 ㊂㊀㊀今查‘康熙字典“,确如此㊂查‘宋史㊃宗室世系表六“,无 师 而有 师諽 ㊂据‘宋史“百衲本卷二二〇,字作 ㊂粗看此字,右旁颇似 章 字㊂‘康熙字典“所收 字,盖由于此㊂‘宋史㊃宗室世系表“中名 諽 者凡五人:与諽㊁希諽㊁师諽㊁汝諽㊁崇諽,未见名 者㊂据此建议‘大字典“修订时将按语改为: 今本‘宋史㊃宗室表“无 师 而有 师諽 ㊂盖为 諽 之误㊂六㊁㊀㊀‘㊃鬼部“:㊀㊀音义未详㊂明刘基‘歌行㊃二鬼“:(身骑青田鹤,去采青田芝㊂城三十六,洞主骑鸾翳凤来陪随㊂毛女和,长烟袅袅飘熊旂㊂蜚廉吹笙虎击筑,罔象出舞奔冯夷㊂查明刘基‘,确作 神四部丛刊景明本作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亦作但‘“卷九六 神魃 ,可知应为 魃 之误㊂其讹变过程,我们可以从明贾三近编‘滑耀编“(万历刻本)中窥见端倪㊂该书所录‘二鬼“诗中此处文字作,正在似 魃 似之间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异文,作 鬾 (‘古今图书集成㊃博物汇编㊃神异典㊃第六卷“)㊁(‘明诗综“卷三),应当都是魃 的讹写㊂ 神魃 即旱神,下句 蜚廉 为风神,语义正相应㊂七㊁㊀㊀‘大字典㊃马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清朝野史大观㊃清代述异㊃毛奇龄 陆生三弦谱记⓪“: 又自谱所为‘两鸽姻缘“新曲,变其故宫,独为刺促偪剥之音,名‘幽州吟“,然于人,然其时故有知者㊂㊀㊀按,是 骇 的异体 駴的讹字㊂查‘清朝野史大观“,字作 ,其右从戊从其实右旁之字是 戒 的异体㊂戒,又作,详见‘大字典㊃戈部“㊂左 马右戒) 之字为 骇 的异体㊂‘玉篇㊃马部“: 駴,雷击鼓也㊂ ‘篇海类编㊃鸟兽类㊃马部“: 駴,与骇同㊂ ‘庄子㊃外物“: 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㊂ ㊀㊀ 駴 为惊讶之意㊂‘清朝野史大观“中说陆生自谱‘两鸽姻缘“新曲,改变原来的宫调,发出促迫而又尖锐刺耳的声音,名为‘幽州吟“,因此 駴然于人 ,亦即令人惊讶㊂从文意来看,十分顺畅㊂为 駴(骇) 字之讹,当无疑问㊂尤其可喜的是,上引文句之后,恰好又有一处 駴 字: 时松江提督马君以缿首下狱,人不敢问㊂马故善生,生任侠,直入狱具饷㊂台臣闻者乃大駴,各起谋劾生㊂ 此处之 駴 正好可以证明该文作者的用字习惯,可知其书 骇 为 駴 并非偶然,只不过上一处刻印稍有疏失而已㊂八㊁㊀㊀‘大字典㊃鸟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明袁宏道‘湘湖“: 萧山樱桃㊁鸟㊁蓴菜皆知名,而蓴尤美㊂㊀㊀按,当为 的讹字㊂‘大字典“所收,盖据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之游记卷,该书此字确作㊂但查明崇祯刻本‘袁中郎全集“卷九,此字实作 ㊂‘雍正浙江通志“卷一〇四引述该句,字作,四库全书本及光绪刻本均如此㊂近代俗字中, 木 旁常写作 扌 ,因此实为的异写㊂‘广群芳谱“清康熙刻本引录此文,字作;另如‘古今图书集成㊃博物汇编㊃草木典“卷六五及清吴秋士辑‘天下名山记㊃浙江“等收录该文,字均作㊂可见字是由这样一个过程讹变而来的:㊂㊀㊀关于,‘玉篇“‘广韵“‘集韵“‘六书故“等字书韵书均有收录,详见‘大字典㊃鸟部“该字条,兹不赘述㊂九㊁㊀㊀‘大字典㊃齿部“:㊀㊀㊀音义未详㊂‘云笈七签“卷十四:耳不闻声者,肾亏也;齿多楚者,肾虚也;齿黑者,肾风也;耳痛者,肾气壅也㊂㊀㊀李永晟点校本注解 字曰: ‘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轴经“作 龄 ,疑作 ,‘说文“云,齿差也 ㊂ 今按, 齿差 意为上下齿相切㊂照此说来, 黑 与是牙齿的两个不同特点㊂而上下文 耳不闻声 齿多楚 耳痛 等均各为一事㊂因此 应作之说虽亦可通,但不甚允当㊂我们认为应是的换旁分化字㊂㊀㊀,指脸上的斑点㊂‘广韵㊃笑韵“:,㊂ ‘集韵㊃笑韵“:,,面点㊂ 广而言之,亦可指其他的黑斑㊂人的牙齿,有的有黑斑,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所说的 齿黑应当正是指牙齿发黑或有黑斑㊂㊀㊀此句之前的 齿多楚 , 楚 指酸痛,这里指牙齿酸痛㊂宋梅尧臣‘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 君当橘柚时,摘包带霜华㊂清甘不楚齿,若酒倾残霞㊂ 元萨都剌‘杨妃病齿图“诗: 君不闻华清宫,一齿作楚藏祸凶;又不闻马嵬坡,一身溅血未足多㊂ 后在牙齿酸痛义上产生加旁分化字 齼 ㊂‘玉篇㊃齿部“: 齼,齿伤醋也㊂ 宋苏轼‘格物粗谈㊃果品“: 食梅齿齼,嚼胡桃肉解㊂是换旁分化字, 楚 齼 是加旁分化字,两组的后者都是后起俗字㊂㊀㊀本文对见于大字典“的㊁㊁迲㊁㊁㊁㊁㊁㊁㊁㊁等9组12个疑难字做了考释㊂其中11个为 音义未详 字, 的释义我们认为不甚确当,故亦一并讨论㊂根据本文考释结果, ㊁㊁迲㊁㊁㊁㊁㊁ 等8个字为形讹字; 为增加形旁的分化字; ㊁ 为改换形旁的分化字; 既有偏旁讹误(逮 建)的问题,又有改换形旁(日 月 肉)的问题㊂相比较而言,兼有多种成因的疑难字,考释的难度会更大一些㊂附㊀注㊀㊀[1]以下引述均据‘大字典“第二版,恕不一一标注㊂该字典引用古代文献使用繁体字,本文为排印及阅读方便,改为简化字,仅在必要时保留繁体㊂㊀㊀[2]转引自‘大字典㊃山部“ 屵 字条,见该字典第二版第784页㊂㊀㊀[3]出自明田艺蘅撰‘留青日札“㊂‘汉语大词典“ 叆叇 条下仅引 提学副使潮阳林公 此叆叇也 ㊂兹引其后数句,以证明 叆叇 僾逮 及 暧曃 之间的同源关系㊂参考文献㊀㊀1.董诰(清).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㊀㊀2.杜佑(唐).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㊀㊀3.顾蔼吉(清).隶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㊀㊀4.何茂活.‘汉语大字典“ 音义未详 字考释(之一).辞书研究,2018(3).㊀㊀5.何茂活.‘汉语大字典“ 音义未详 字考释(之二).辞书研究,2019(3).㊀㊀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994.㊀㊀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㊀㊀8.行均(辽).龙龛手镜.北京:中华书局,1985.㊀㊀9.洪适(宋).隶释㊃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5.㊀㊀10.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㊀㊀11.田艺蘅(明).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㊀㊀12.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㊀㊀13.吴士玉(清).骈字类编.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0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㊀㊀1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㊀㊀15.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上海书店,1981.㊀㊀16.邢澍(清).金石文字辨异.ʊ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㊀㊀17.袁宏道(明).袁中郎全集(游记卷).上海:世界书局,1935.㊀㊀18.袁宏道(明).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㊀㊀19.张君房(宋),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㊀㊀20.张彦远(唐).法书要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㊀㊀21.张涌泉.敦煌小说合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㊀㊀22.张玉书(清).佩文韵府.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㊀㊀23.朱昱(明).(成化重修)毗陵志.ʊ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四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河西学院文学院㊀张掖㊀734000)(责任编辑㊀刘㊀博)。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说明一、以成都话、重庆话为主, 收录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强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方言熟语1400余条。
二、有音无字的条目, 用同音字表示, 并在该字右上角标以“*”号表示。
三、全部条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表》按意义划分为32类, 另有熟语一类, 按类排列,各类中的条目按音序排列。
多义词意义跨类者, 只在一类中出现。
四、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条目的成都话读音, 成都话不说的方言词语,按通行地的语音同成都音的对应关系折合为成都音。
成都话声母[]用双字母gn表示, 声母[z] 用r表示; 声调用阿拉伯数字“1”、“2”、“3”、“4”标在音节右上方表示调类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有规律的连读变调, 先注本调, 后注变调, 用A→B表示, 其中A表示本调,B表示变调, 如“坝坝ba4ba4→ba4ba1”。
五、释义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词语的方言义项, 一般不考察词源或理据。
六、例句中出现本词条, 用符号“~”代替。
七、条目具体分类如下:1.天文、气象2.地理3.时间、节令4.人品5.亲属称谓6.婚育7.丧葬8.人体9.人体动作10.疾病、医药11.器具12.饮食13.房舍14.服饰15.交通、邮电16.农业17.植物18.动物19.商业20.学校教育21.祭祀22.文体娱乐23.交际24.一般动作25.一般名物26.性质、感觉、状态、颜色27.方位28.指代29.量词30.副词31.介词32.连词、助词33.熟语1. 天文、气象扯霍闪ce3ho2san3打闪。
扯露水ce3nu4sui3 下露。
打白头霜da3be2tou2suang1 下很重的白色的霜。
打霜da3suang1 降霜。
发霞fa2xia2 出现霞光。
霍闪ho2san3 闪电。
回霜hui2suang1 降霜后晴天转阴天。
冷冻大nen3dong4da4 天气很冷: 今年~, 小菜庄稼不肯长。
湖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语法方面主要差异简介一、湖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主要差异简介(一)异形同义湖南方言和普通话中有一部分词语词形不同,词义相同,即异形同义。
比如,湖南许多地方把儿子叫成“崽”,把女婿叫“郎”,妻子叫“堂客”,脖子叫“劲根”,傻叫“宝”,肮脏叫“邋遢”,安排叫“调摆”,失误叫“失塌”,让步叫“放让”,背后叫“后背”,客人叫“人客”等等,这些方言词语,有的与普通话词语语素完全不同,有的有部分语素相同,还有的语素相同,但列序不同。
异形同义的现象不仅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在湖南各方言之间也存在,湖南各地对同一概念,说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些地方的一些特殊词语,其他方言区的人也听不懂。
如“行贿”、“受贿”、在娄底话里是“送背水”、“得背水”;“大虾”、“八哥”、“布谷鸟”在娄底分别被称作“莫弹抻”、“别别唧”、“快插快长”;“吵架”、“丢失”、“毛笔”等词,在东安花桥土话里分别为“生烦头”、“跌呱”和“写杆”。
此外,方言中的一些词语是用记音的方式写下来的,各地发音不同,根据音记下来的字也不同,比如“捞空”,也有写作“劳空”、“娄空”的,同一个词有几种书写形式。
由此可见,湖南方言和普通话词语的对应关系,往往是多对一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二)同形异义词形相同,词义不同,即同形异义是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的另一种形式。
比如,安乡话里的“姑娘”指已婚妇女;东安话里的“老母”,和湘乡话里的“老娘”均指妻子。
又比如,在地道的益阳话里,“世界”指“农作物的收成”,“作家”指“种田的行家”,“家务”指“家庭财产”,“出息”指“出产的东西”,“英雄”指“老年的身体健旺”,它们与书写形式完全相同的普通话中的“世界”、“作家”、“家务”、“出息”和“英雄”的词义相去甚远。
进一步分析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同形异义可分为两种不同情况:1.词义完全不同,比如“雀”,普通话含义是“鸟类的一科”,而在浏阳话里是“机灵”、“聪明”的意思;“被面”一词在江永方言里指“被里儿”,和普通话所指称的事物正好相反,江永人称作“被心”的才是普通话所说的“被面”;“井水”、“水坑”在东安土话里分别指“泉水”和“水渠”,这和普通话意思完全不同。
汉语方言中的“AX”式状态形容词“AX”式状态形容词在汉语中主要分布在官话、湘语、赣语、闽语、湘南土话中,但数量不一。
进入“AX”式的“A”多是单音节形容词,也有少数动词;“X”多半意义虚化,只表示“A”的程度高,许多“X”有音无字,且有音变现象;“A”与“X”搭配可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
很多方言“AX”不能单说,后面一定还要跟相当于普通话动态助词“了”或结构助词“的”的成分作后缀才能成词。
在很多方言中,“AX”式词汇性结构与同形的句法结构实际上形成一个连续统,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
标签:汉语方言“AX”式状态形容词地理分布表现形式普通话中形容词带的后加成分可以分为双音节的和三音节的两类。
双音节的后加成分通常是两个同音的音节如“光溜溜、香喷喷、红通通”,三音节的如“傻里呱唧、黑咕隆咚、灰不溜秋、白不雌列”等。
汉语方言形容词除了这类后加成分外,还有“臭狼”(雷州)、“软聋了”(桂阳六合)、“活拎了的”(郴州)、“苦森的”(哈尔滨)、“香喷”(新田南乡)、“圆揪的了”(洪湖)一类,后附成分“X”一般无具体的词汇意义,表示前一语素的程度很高,相当于普通话“很”,且语源多半不明,常用同音字记录。
有的方言“X”后一定还要有后附成分“了”或“的”或“了的”等。
为方便称说,我们把这类状态形容词统称为“AX”式,必要时细分成“AX”“AX了”“AX的”等。
一、“AX”式的地理分布情况为了了解“AX”式状态形容词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情况,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42本分地词典和相关的文章,将其中收录的“AX”式查找出来并归类,希望能反映“AX”式在地理上的大致分布。
(一)官话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它分为八个次方言。
西南官话中这一类状态形容词分布地域最广,东北官话中这一类状态形容词也很丰富,中原官话中只发现1例。
1.东北官话《哈尔滨方言词典》中的“AX”式状态形容词列举了219个。
《戚林八音》收字特点研究柯妍摘要《戚林八音》是一部反映明清年间福州方言特点的重要韵书。
《戚林八音》所收录的文字在字形和语音方面有一些特点值得研究。
字形方面,书中收字存在重出与讹误混淆现象;语音方面,文白异读、字音错误、同字不同音、有音无字等现象也值得注意。
书中还存在借义字、借音字、借形字、新创方言俗字四类“异常用字”。
文章对57字(组)新创方言俗字进行了字形结构分析。
关键词《戚林八音》福州方言方言韵书收字特点《戚林八音》由福州人晋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汇辑,该书为《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以下简称“戚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以下简称“林书”)两书的合订本。
前者托名抗倭名将戚继光,成书于明末;后者托名康熙年间进士林碧山,成书于清代。
两书体例相同,音系一致,可相互对照。
两书在收字数量及顺序、部分字的标音和释义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不影响音系。
因此《戚林八音》音系可视为明清时期福州方言的封闭语音系统。
李如龙、王升魁《戚林八音校注》一书,以乾隆年间木刻本《戚林八音合订》及民国年间石印本《民国适用改良戚林八音合订》为校勘底本,对《戚林八音》进行了严谨的勘校,为后代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底本。
《戚林八音校注》大体保留了《戚林八音》原貌,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戚林八音校注》收字的详细整理和统计,校注本《戚林八音》一共收字11388个(重出者重复计数)。
若分别考察戚、林二书收字情况,戚书共收10939字,林书共收8420字。
造成二者字数差异的原因,一则前者成书时间早,收字量大,且多收僻字难字,二则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删减补充,删去了一大部分写法复杂生僻、口语表达中不常用的字,并补充了遗漏的或刊刻过程中脱落的常用字。
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脱、衍、讹、误等各种原因,校注本收字数与原本《戚林八音》应存在少量偏差。
《戚林八音》一书体例上以韵统声、以韵统调一即先分韵,后分声纽,声纽下再区别声调,而后将每一字及其释义纳于相应的音韵位置,总体上呈“树形结构”。
漢語方言中「有音無字」的書寫問題─從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用字來看─Last update 2002/05/31王順隆漢語方言(以下泛指南方方言)的漢字表記,在華人社會中一直難以推廣,唯有在香港每天有許多特殊的報章雜誌以獨具地方色彩的漢字編印出凼,提供給當地民眾各種生活訊息。
可見在現今所有的漢語方言中,只有粵語已經成凾地發展出一套漢字書寫系統,而且深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漢語方言書面文字不發達的主要原因,除了傳統文人的偏執觀念作祟以外,所謂「有音無字」的現象更阻礙了發展。
如此現象的發生,主要肇因於以下幾點:1. 來自非漢語的外來借語。
既然語源本非漢語,自無漢字可記。
如閩南語借荷蘭語savon 而成sap bun(肥皂)。
2. 語音經過長時間的不斷演化,使得音義脫節,其語源已不可考或被遺忘。
3. 原為複數音節詞的語音經過融合,成為單音節詞。
如:普通話「不一樣」讀作biang。
4. 方言特有的語氣助詞、副詞、擬聲詞、擬態詞等虛詞。
如:ngi?o ngi?o so(蠕動狀)。
其實,即便官話在白話文初興之時也曾出現過「有音無字」的困擾,只是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自由創作,自然淘汰和官方規範之後,方才漸次沉澱出一套完整的書寫系統[1]。
可見,方言漢字書寫的成凾端賴「持續創作」、「適者生存」的內在因素;而官方的「統一規範」雖是一種最有效率的外來助力,但除卻官話以外,未見有任何方言享有如此服務[2]。
方言文字在中國歷朝皆是任由「自生自滅」。
閩南語在過去也曾有過發展漢字書寫的環境。
至遲自明末以來,透過地方戲戲文的凼印,就以漢字記下了閩南口語;而清代至二戰開始前,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盛行更帶動了大量口語文學作品的問世,讓閩南語書寫文字深入了民間。
可惜,戰後台灣政府為了推行國語,貶低方言的地位,詆毀方言的文藝,扼殺方言的創作,使得民間持續了數百年的母語文學創作風氣被摧殘殆盡。
如此經過戰後數十年的空窗期,終於使得原已爭得立足地的閩南語「舊式」書寫文字幾乎為人遺忘。
本稿分析百餘年來風行於閩南、台灣地區,以閩南語口語所記之「歌仔冊」的用字,並汲取粵語書寫文字的成凾經驗,以探討如何以漢字書寫方言中「有音無字」的原則問題。
【過去的方言書寫法】漢語方言自古就存在,然而符合現代語言學標準的方言口語資料卻只見於數百年前。
在過去漢語方言口語通常以兩種方式書寫。
一是完全以音標符號代替漢字,如清末開國後西洋傳教士為各方言所創的教會羅馬字。
已知至少有廣東話、廈門話,潮州話,上海話,福州話,莆仙話,溫州話,客家話,寧波話等方言的聖經。
這種刨根式——--完全捨棄原有文化基礎的革命性做法,歷史上也不乏成凾的例子,如越南的古文字「字喃」於17世紀被法國殖民政府改成拉丁文字;西仍1444年朝鮮王朝的李世宗改漢字為表音文字的諺文至今。
但在華語社會中,表音文字化雖然於清末開始就常常有人鼓吹倡導,卻都無疾而終。
如:日治時期,蔡培火曾為台灣話設計一套特殊的拼音文字,倡議效法日文廢棄漢字[3];解放後,中國政府也曾詴圖為解決文盲問題而改採拼音文字。
第二種是仍舊以表意文字的漢字書寫,但函以各種新造文字和借用同/近音字、訓讀字等權宜的方式補現有文字之不足。
吳語彈詞、粵語木魚書、福州評話、潮州歌冊、閩南語歌仔冊、客語傳仔等說唱凼本都是以漢字書寫方言口語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以漢字書寫雖然在解決有音無字的問題上效率較差,而且難度較高,歧見較多,但漢族語言數千年來均通用此法,可見漢字在漢人社會中的影響力。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以外,近年在台灣更有人提倡仿效日文假名與漢字並用的做法,即所謂「漢羅並用」的書寫法──與官話音義相符的部分,便以漢字書寫,而將無適切漢字的音節改以拼音文字代替。
如聖經的〈創世紀〉:『一切事物ee起源,在ti上帝創造孙宙萬物。
起頭ee 時,地是空?混沌,深淵黑暗。
』[4]第一種方式與權宜的「漢羅並用」係以音標符號代替文字,故任何音節都能以符號拼出,而不存在「有音無字」的問題。
贊成者認為,此法無論對讀者或是創作者而言,不失為方便而有效率的偏方﹔然而堅持漢字書寫的反對者則批評無論從視覺上或文化上言之,採用拼音文字無異是離經叛道之舉。
其實,表音文字化的最大阻力是由於現今教育普及,民眾識字率極高,已不同於過去的文盲社會。
要求已經習得漢字者放棄過往所學的一切文字,再重新學習另一套截然不同的文字系統,必然會招來抵制。
須知,漢字的最大詬病在於學習困難,一旦學成,其缺點就不存在了。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漢字的地位在華人社會中應只會更函地穩固。
【歌仔冊的用字】自明代以來凼行的閩南語戲文,其中的對白已經展現了濃厚的地方語言色彩。
甚至當時的許多特殊用字直到今日仍為民間所沿用,如:卜、?、障、阮、乜、夯等[5]。
清代,凼行俗曲唱本的風氣傳至閩南,致使更多的方言文學作品不斷問世[6]。
更由於唱本售價低廉,用語用字通俗易懂,使其影響層面迅速擴大至中低階層的廣大群眾。
因此,「歌仔冊」的用字最能代表閩南語的通俗文字。
為分析「歌仔冊」的用字習慣,本稿選用了一本目前仍在台灣發行的《勸少年好子歌》(見書影)為樣本,統計其所有歌詞4004字的用字法[7]。
其結果如下表:音義一致非本字同/近音字訓讀字形聲造字非形聲造字傳統俗用字出現字次26258622902564138總百分比65.5%21.5%7.2%0.6%1.5%3.4%方言字百分比62.5%21.0%1.8%4.6%10.0%(百分比小數點一位以下捨去)l 音義一致:凡閩南語的讀音與語義皆符合傳統漢語音韻及字義者,即所謂「本字」。
約佔全體漢字之65%。
l 同/近音字:讀音相同或相近,但字義不符合者(以下簡稱同音字)。
這部分佔35%所有非本字中的62%強,足見閩南語借用同音字書寫是主要的手法。
惟,這些同音字中尚有一小部分原有本字卻誤用了同音字。
如:「廣話」為「講話」之誤;「可連」為「可憐」之誤。
l 訓讀字:讀音不符,但字義相符者,全文共找出24字:能(e)、人(lang)、击(phong)、子(kiaN)、若(na)、賢(gao)、隙(phang)、黑(o)、打(phah)、痛(thiaN)、不(m)、咱(lan)、大(tak)、多(che)、肉(bah)、返(tng)、圓(kho)、尋(chhe)、醜(bai)、豎(khia)、濺(chuaN)、猿(kao)、乾(ta)、歹(phaiN)。
訓讀字出現字次佔所有非本字的21%。
l 傳統俗用字:音義皆不符,但該字於閩南語文學作品中由來已久,而且已為民間所熟悉者。
共有11字:卜(beh)、阮(gun)、兮(e)、恰(kah)、?(e)、呆(phaiN)、乜(mih)、仔(a)、覓(mai)、貓(ba)、夯(gia)。
出現字次約佔非本字的一成。
l 形聲造字:以聲部函形部所成之新字,只有5字:?(thai)、拵(chun)、吪(hua)、?(ang)、湳(lam)。
出現次數不足2%。
l 非形聲造字:非形聲字的新造字。
只有6字:(thit)?(tho)、門(tu)、?(lang)、毛(chhua)、?(phiet)。
所有新造字於歌詞中出現次數函起來不過佔非本字的6.4%,是所有用字法中最少的類型。
從上表中可以明確地看出新造字是閩南語書寫文字中最不為選用的手法,反而借用同音字最為民間的創作家所喜愛。
類似「拖(thua)仔(a)乎(ho)阮(gun)下(he)茶(te)科(kho)」(新竹竹林書局《姨仔配姊夫歌》),此句歌詞從字面上無從理解,唯有以閩南語讀出字音後才能知曉本義「抽屜給我放肥皂」。
其中「仔」、「阮」是閩南語傳統的用法,「茶」字或許符合語源,其餘四字皆為同音借字。
閩南語俗曲唱本多用同音字的結果,使得每一個漢字不再如同普通話般具有固定的字義,而只是單純的表達字音,因此非精通閩南語文白讀音者不能解讀。
又因漢字成了純粹的表音文字,故以為數不多的漢字理論上就足以書寫所有的閩南語[8]。
筆者過去曾依自建的〔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9]統計過所有的韻字字頻,從全文超過150萬字中取得韻字188822字次,但絕對字數只有3229個漢字[10],而且其中超過半數的1625個字只出現了10次以下,共計4332字次[11]。
一般民眾如果按照字頻識字,則可得下表的結果:出現順位前100字前300字前500字前1000字前1500字出現字次86787129500150164173785182859可解讀百分比45.9%68.5%79.5%92.0%96.8%根據上表,理論上只要學習500個漢字就能解讀近八成的閩南語文書,再多記500個漢字,就足以理解92%的文章。
這就是借用同音字的最大優點。
再從所有的用字來看,除了新造字為生字以外,其餘不論同音字、訓讀字或傳統俗用字幾乎都是選用現代教育中所謂的「常用漢字」。
綜合上述分析,正好說明了過去閩南方言漢字書寫的最大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使用最少,最常用的漢字」。
如此的做法雖然造成同音字氾濫,而衍生了許多錯別字,但在失學情況嚴重的舊社會下,不但減輕了閱讀者的負擔,也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創作,豐潤地方文學。
當然,多用同音字並非上上之策。
在過去民智未開時,使用常用漢字的同音字是讓庶民大眾易於親近的做法,失學民眾是從語音去理解文意,而不是從字面去解讀,所以不受字義的干擾。
但在現今,受過教育者長時間從書報雜誌接觸到受過語意規範的文字資料,因此對於每個字詞都已經在大腦裡連結上一個定義。
當同音字出現在前後文不對應,超越過去的經驗法則的情況下,反而會由於讀者的既有語文知識而產生干擾[12]。
如竹林書局《李三娘汲水歌》中的一段歌詞:越入房內換武裝穿甲一身金廣廣穿甲有?金龍鳳一身辦甲真適當身軀辦甲真整齊真正英勇少年家身騎白色兮駿馬上山打獵孤單?前兩個「甲」字對不黯閩南語者來說,理所當然地會解讀為名詞的「盔甲」。
其實這段歌詞中所有的「甲(kah)」字在閩南語應該都是表示狀態的助詞,相當於普通話中動詞之後的「地」。
如此的例子時常造成判讀的困擾,如果作者在創作當初能依詞類將用字適當地區別,以相同聲部再增函形旁的「呷」或「佮」代表虛詞的話,定可省卻許多無謂的麻煩。
再者,從前表中得知閩南語通俗文學中約有兩成的同音字必須先讀出正確的音後,才能依音循義。
而眾所週知,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現象在所有漢語方言中最為普遍,一個漢字常有兩個以上的閩南語讀音。
作者為文選用同音字時,不知原來借用的是該字的文讀音或是白話音,甚或是近似音,致使連以閩南語為母語者都難以揣測作者的本意,而讀出正確的字音,再據而理解其意。
事實上,現今的閩南籍人士如果不精於閩南語音,或習慣於閩南語通俗文學的用字習慣,已經無法順暢的閱讀這類作品,更遑論自行創作。
可見,順手借用同音字的手法已經不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