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加上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产物,汪精卫集团是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运用史料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表格归纳繁琐的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3.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强占耕地,掠夺农产品

2.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

3.控制金融,攫取中国资财

三、推行奴化教育

1.建立殖民化教育体制,推行同化政策

2.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1.日伪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课重点:

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汪伪政权的建立。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重点分析:(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重点。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彻底灭亡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始终未变的,改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

本课难点:

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其内容多而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其方式和手段学生较难理解。

难点分析:(1)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以近卫三原则为标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有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既野蛮又残酷;方式和手段因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利用表格归纳解决这一难点,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导入

讲述本课内容前,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各自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势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秋广州、武汉失陷,中国人民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时间、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

(2)原因

A.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威胁后方。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日军占领了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富饶地区。从具体战役上

看,日本是胜利了,但从宏观或整体战略上看,日本并没有胜利。日军的全面进攻,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和战争的消耗,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其财力、物力和兵力不足等的弱点已暴露出来,它的困难正日益加剧,它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可结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兵少等弱点的分析)。

B.正面战场连续失败,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中国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但人民抗战力量尚未达到能够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中国人民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样,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但实施这个方针的具体战略方针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日本被迫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的动因。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迫使其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抗战初期,日本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对国民政府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侵略者感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力量对它构成最大的威胁。因此,由轻视共产党改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里,还要进一步指出,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策略,是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一个方面,此外日本侵略者在经济上实行了野蛮掠夺中国资源的“以战养战”的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扶植伪政权的“以华制华”的政策。

(2)主要表现:近卫三原则的提出。

两次近卫声明,是日本调整侵华策略的重要标志。

“近卫三原则”用“经济提携、共同反共”为钓饵,诱使国民党投降,分裂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企图达到灭亡中国的侵略目的。

一、政治—扶植汪伪政权

1、汪精卫投敌叛变

日本帝国主义政治诱降的后果,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动摇和分裂,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是潜伏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群内奸,他们的投敌是有准备、有计划的行动。

2、汪伪政权的建立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实质

伪政权的性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产物,它完全受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